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现代化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众所周知,新数运动是六十年起的一场席卷世界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其主要目标“就是要以现代数学思想对传统的数学教育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新数运动对传统数学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学的数学已经全部作了重新考虑,‘结构’(主要是代数结构)成了中学课程的基础,许多国家里,几何作为独立的实体趋向于从课程中消失。虽然作为补偿,增加了图像和图像表示的应用。特别地,坐标几何倾向于下放小学。”因此,新数运动所倡导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数学内容的现代化,其前提是“要像20世纪的数学家所理解的那样,去逐步向学生揭示数学结构,从而使学生们进一步领会、应用和爱好数学。”但倡导者们的美好愿望因新数运动的受挫而破灭了。
二、从新数运动看数学教育的现代化
1.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新数运动之所以受挫,就是因为过多地注重了数学内容的现代化,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其他方面。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同时它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一更大的系统。因此,在研究该系统时,既要从系统总体出发,综合考虑诸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又要把它放到更大的系统中,研究它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1)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综合考虑
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数学教育的现代化,简言之就是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数学教育。其中,数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习方法的现代化、师资队伍的现代化、数学评价的现代化等要素均为该系统的子系统。诸子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新数运动的宗旨是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它顺应了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要求,是完全正确、合理的。但倡导者们没有认识到,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包含着一系列要素的大的系统工程。数学教学内容(或学习内容)突出了现代化,而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教师素质却没跟上现代化的步伐。用传统的方法去实施新课程的教学,难免会出现“异化”、“落伍”的现象。同时教师面临的是“放弃他们熟悉的东西而去追求他们感到陌生的东西,”[2]这样,不仅存在心理上的障碍,而且有知识结构上的障碍。可见各子系统间若不相互配合,便会产生负作用。只有综合考察,使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协作,才能形成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合力。
(2)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置于数学教育这个更大的系统中考虑
数学教育现代化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个大系统,因此研究数学教育现代化,还必须探讨教育学、心理学、科学方法论等相关学科对它的影响,即考察它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新数运动虽然符合社会发展,又有现代数学提供理论基础,但它只注意充实现代化的内容,而没考虑学生的心理结构,违背了教育学、心理学规律,以至学生接受不了新的数学课程体系,这是新数运动受挫的最直接原因。也就是说,新数运动没有注意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或成果,忽视了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了失败。
可见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研究该系统的诸要素,而且要探讨系统所处的环境,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2.数学教育现代化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当然也不例外。缺少典型的实验和评价过程也是新数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
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一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其二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是指,现代数学必须经过教材上的技术处理,将其思想方法由浅入深地渗透到中小学课程中去,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出现,使学生逐步理解、接受现代数学思想。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是指,进行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必须要有一个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由试点到推广的过程。首先在小地区、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如果收效良好,则总结经验,宣传推广,进而普及;如果出现问题,则及时修正、调整,再投入实验,在完善的基础上再进行大范围普及。
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也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方面,数学教育改革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具有可重复操作性,它的失败将意味着付出贻误一代人的惨重代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教育的现代化要尽量避免失败,慎重从事。另一方面,突如其来出现的新事物,会给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头脑中已形成固定模式)以巨大冲击,人们于心理上难以接受,而且从知识水平上讲也难以接受。从这个角度来看,缺少渐变过程的数学教育改革不易成功。新数运动就是典型的实例。
3.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充分调动各方人士的积极性
现代性的本质是宣扬具有主体性的人的理性,然而异化的现代性注重工具理性,使人成为了工具的附庸,丧失了主体性;受异化的现代性影响,教师教育在目的、课程、教学、主体间关系等方面表现出异化;交往理性是对异化的现代性的转换和改造,教师教育必须坚持交往理性,才能回归至其本质———人的培养上来。
关键词:
现代性;教师教育;工具理性
现代性作为一种观念,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产物,其核心特征是理性、自由、世俗化,以及建立在这三者基础上的“主体性”。[1]现代性的本意在于使世界清醒、用知识代替神话,然而随着现代性对社会的总体科层制设计,人的主体性丧失,人成为工具的附庸,最终导致现代性异化。教师教育的发展受到以工具理性为特征的异化的现代性的影响,从教师教育目标到师生关系都表现出工具理性的特征。因此,在异化的现代性视域下,教师教育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异化?如何使异化的教师教育回归到其本质———人的培养上来,本文将做一简单探讨。
一、教师教育异化的理论逻辑:异化的现代性
教师教育的发展受一定历史时期哲学观的影响,表现出符合其时代特征的哲学逻辑。当前教师教育受异化的现代性的规约,表现出与其本质不相符的特征。为了阐释异化的教师教育,有必要对导致教师教育异化的理论逻辑———现代性及其异化历程做一简要说明。
(一)现代性的本质:理性
现代性作为一种观念,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产物,其本质是通过理性主体性的确立,最终实现“人成为主体”,使人成为“有理性的存在者”。[2]就历史来看,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理性的探寻。从洪荒时代到远古时期,人类就试图运用理性,合乎逻辑地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现象进行合理解释,虽然这种解释充斥着原始的想象、主观的臆测和直觉。后来的古希腊哲学家把“logos”当作宇宙的原则、永恒的存在、神的法律,自然、宇宙、世界是按照理性或所谓的“logos”而运行的结构,人是理性的存在物,人可以通过理性把握人与物、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利用和控制自然、达到认识世界的本质。[3]西欧中世纪,将理性归为神性,将理性与上帝融为一体。上帝既是宇宙的创造者又是宇宙运行的客观规律,宇宙只不过是上帝客观精神或客观理性的体现,上帝成为理性的代表,“理性成为了上帝绝对的智慧”,[4]理性沦为了神学压抑人性、提倡彼岸生活的工具,给人性套上了精神枷锁。启蒙运动孕育了现代性,也使理性重新成为了思想武器,其宗旨就是运用理性来破除宗教迷信和盲从,用科学知识消解神话和幻想,使人摆脱蒙昧状体,[5]建立此岸自己的天堂。现代性的本质特征是理性,它是现代社会的内在精神气质。用韦伯的话说,现代性是一个祛魅的过程,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人们的理性认识,推动了反宗教蒙昧迷信运动,催生了主体性意识,产生了现代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为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6]因此作为一种信念,作为一种精神气质,理性在批判神学、倡导自由、解放、世俗化以及后来的推崇科学主义中扮演着重要的思想推动者的角色,没有以理性为核心理念的现代性,就不可能如此之快地产生现代社会,也不可能有现代自由、民主、世俗的制度和平等、博爱的现代思想。
(二)现代性的异化:从“理性”到“工具理性”
现代性的本意在于祛魅,即以理性为旗帜,使世界摆脱神的束缚,用知识代替神话。在现代性生成的初期,理性对于现代精神的出现和现代社会的建立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然而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飞速进步和现代科层制社会的建立,人们在不断高扬主体性、妄图用主体的权威来控制自然、社会与他人时,却不知正陷入自己编织的无形的精神枷锁,人逐渐被技术所控制,人成为了技术的附庸,人存在的意义完全被忘却。最终的结果就是返魅———工具理性成为新的神话。工具理性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表现出巨大的破坏性,科技被披上“理性”的外衣屠杀人类,理性与权力联手成为政治压迫的工具,正如马克思•韦伯用“铁笼”(ironcage)来形容以工具理性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精神,一架由官僚体制化、专业化所组成的官僚机器,每个人只是这架机器上的齿轮或螺丝钉,人的一切听命于官僚机器的指令。
二、教师教育的异化:现代性异化的结果
教师教育作为培养教师的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社会意识形态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因而它不是价值无涉的。现代性的异化最终导致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精神的异化,追求科学与技术的工具理性将教师教育异化为追寻客观性的自然科学与技术,将具有主体性的人抽象为“物化”的客体,导致了“他者”的消失,教师教育所蕴涵和体现的人类伦理道德精神被工具理性合法地规避了。最终教师教育在目的观、课程观、教学观、研究观等方面发生异化。
(一)单向度的人:教师教育目的的异化
教师教育目的观的异化主要受工具理性的影响。工具理性以“控制”为核心,强调科学化与效率最大化原则,主张只要设计一个完善的科学管理体制,就可以有效实现管理目标。其假设是:把世界理性化,理性活动是在知识基础上活动;个人化的权力被政治经济领域的科层制权威取代;关注技术如何对自然和社会对象进行控制。[7]在工具理性支配下,科学充斥于一切,教育的理想试图培养完人,但最终因抽象的人性论对人的压抑而导致人的虚伪与内心的压抑,教师教育完人的目的无法实现。[8]相反,教师教育正逐步走向“制度化”和“科层化”。教师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具有理性的主体人的培养,而将其异化为培养技术性的、单向度的工具人。在异化的教师教育目的影响下,教师职业被认为具有和医生、律师、工程师一样的专业属性,即可以用实践领域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成熟度加以衡量。专家型教师教育者的特质可以通过技能训练传递给其他教师,教师教育被看作是训练技术型、艺术型教师的过程,其结果是技术熟练的工匠型教师成为了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独白知识:教师教育课程的异化
工具理性把教师视为规训的技术人员,把技术性、工匠型的教师作为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这种情况下,技术效能成为教师教育关注的焦点,认为教师只要掌握了有效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就能够在工作中有效进行技术操作。因此,工具理性支配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注重教育理论知识和方法的传授,强调把具有客观性、科学性、普遍性的知识作为“真理”,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该基于让教师掌握这些“真理”,即“系统化”了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教育技能。在教育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方面,工具理性影响下的教师教育课程强调教育理论的优先性,认为教育理论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丰富性,只要掌握理论就可以通过对理论的规范性实施达到对实践的控制和指导,理论对实践有着绝对的权威。工具理性使主客体关系异化,表现出教师教育课程编纂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二元对立。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理论知识的生成主要是大学中的专家和学者,专家、学者居于研究“高地”,进行知识的生产,师范生或在职教师处在“低地”,被动吸收,知识成为了可以包装并传授给别人的商品,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成了消费者,被动消费学者们生产的教育理论知识。另外从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来看,教师主要扮演着技术员和中间人的角色,运用位于“高地”的专家、学者们设计好的课程,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教育,达到预期目标。
(三)控制与预设:教师教育过程的异化
工具理性强调知识是客观的,认为知识的存在不受学习者个人主观经验的影响。在知识客观化理念影响下,教学中主客体关系被异化二元对立,教师教育者成为整个教学环节的主宰、成为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操作手;受教育者只是教学程序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产品”和“附庸”。教学观的异化还表现在将“规训技术”引入教学,并将其逐渐演变成教学技术,于是在技术的支配下,教师“合法”地实施着对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的规训,教学控制、教学预设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导,其核心是教师教育者将受教育这看作容器,用僵硬物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控制欲改造。这种教学是单向度的、人对物式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所强调的刺激———反应模式和传输—接纳模式(conduit-containermodel)是工具理性影响下异化的教学观的主要表现。无论是刺激—反应模式还是传输—接纳模式,二者都强调教师教育者或专家将知识系统地灌输给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旨在将教师教育者或者专家头脑中的知识通过教学传递给师范生或教师,犹如将一个容器中的内容通过导管输送到另一个容器中。最终使师范生或在职教师都具备教师教育者或者专家的知识,以此应对自身的教学需求。在这种模式下,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获得的是一个给定、由教师教育者或者专家安排好的有序世界,学习者不能质疑和批判,否则就被视为离经叛道亦或自不量力。这种异化了的教学观,在本质上强调教师的权威,教学过程被异化没有对话的独白过程,最终抑制了师范生或在职教师对知识的批判意识和主动建构能力。
(四)“我—它”关系:教师教育主体间关系的异化
教师教育的完整关照离不开对其中师生关系的审视。以工具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从主客二分的二元对立的视角来看待一切。于是在教师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被异化为二元对立的主客体关系,也即马丁布•伯所说‘我—它’的关系,[9]“主体‘我’是世界的中心,万物皆备于‘我’,皆是客体,皆是对象,‘我’是衡量万物的尺度,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主体全面地认识、改造客体,实现对客体的征服与改造。这是一种把‘我’以外的一切他者都当作对象的态度,这是一种工具性的关系,对象性的改造关系。”[10]显然,在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我—它”关系中,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异化了的对象性的互相利用和占有式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体现着改造与支配,教师是主宰,学生是被改造的对象,教师把学生视做客体与物,视做完成自己的某种目的或需要的手段,学生沦为被动的客体与物,失去了属于人的自由与尊严,造成师生间的对立与冲突。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互相反对,互不相照、望望然去之,互不关涉,都是烦神的可能的方式”。[11]
三、教师教育异化的现代性批判与回归
(一)对现代性异化的批判
鉴于现代性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和消极因素,对于现代性的批判也从未停止过。卢梭首开先河,先指出了现代性的悖论:“人生来就是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12]康德以其“现代性态度的纲领”对人的“不成熟”状态进行反思;黑格尔的自由哲学,把人的本质即人的一切权利的根本———“自由意志”进行了凸显。如果说前期现代性的哲学家们,站在启蒙的角度对现代性进行反思与修补,那么后期后现代主义的学者们则是对现代性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尼采首先宣布上帝的死亡,试图把非理性的审美性的酒神精神作为人和世界的本质;海德格尔力图用一种超越理性和非理性的诗意之“思”取性的位置。从到新、从实用主义到新实用主义,无不对现代性进行反思、批判。这种批判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达到顶峰。德里达的“解构”,试图彻底解除语音中心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13]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试图揭示在“语言缺席”情况性的“不在场”的“人”的本质。其他人如德勒兹的差异哲学与欲望哲学、利奥塔的知识合法性以及“向总体性开战”、罗蒂的“后哲学文化”等将矛头直指现代性的核心理念。[14]整体来看,对现代性批判的共同之处在于首先对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精神的批判,尤其是对工具理性的批判。认为工具理性将知识与权力联合,是一种压迫性的、集权性的生活方式,无法为自己的合法性提供证明;其次是对现代性的认识论和知识论的批判,即对从柏拉图以来的哲学所提倡的本质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普遍性、总体性概念以及本质主义的批判上。认为这种普遍性和整体性会导致对个体、差异、异端的压制和摧残。[15]因此对于现代性的解构与批判是基于现代性自身发展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悖论漩涡,是其自身对存在价值的质疑以及追寻其本质的无措,是其异化的必然结果。
(二)教师教育的现代性回归
教师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培养问题,是对作为主体性的“人”的关注。异化的现代性迷失了人作为主体性的本质属性,最终使教师教育摒弃了对“人”的关注,使教师教育的本质异化。有鉴于此,我们如何在教师教育中寻回失落的价值理性和“人”的意识,如何拯救异化的教师教育,在此笔者欲借鉴现代性的坚定捍卫者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的观点。作为现代性的坚决捍卫者,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虽然被扭曲、误用,但我们不能放弃理性而走向非理性,应该转换和改造理性,以适应新问题和挑战,因此他提出限制工具理性,确立“交往理性”。交往理性是主体间相互交往、沟通、协商、商谈以及相互宽容,致力于达成相互理解而形式共识,其最终目标是将人从工具理性的藩篱中“解放”出来。通过交往理性为完成现代性的未竟事业找到一个规范的基础,以保持现代性中的理性、共识、解放、等价值。[16]那么如何获得解放,哈贝马斯认为只有建立交往共同体、创设理想言说情景、树立对话性理念才能摆脱工具理性束缚,使交往行为合理化。在具体实施中,教师教育目标要回归“立人”、课程要回归“生活世界”、教学要回归“教学生成”、教师教育各主体间要回归“我—你”关系。
1.教师教育目标要回归“立人”
教师教育的哲学本质是人的培养问题。交往理性视角下的教师教育目标是“立人”,其根本是指向师范生或在职教师的“解放”。教师教育目标不再是将师范生或在职教师当成“学校工厂中”等待加工改造的原材料,也不再是培养规训的“工具人”式的教书匠,而是转向关注这一群体的个性、强调受教育者对知识的获得,以及达到对知识的正确理解与内化,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这就要求通过教师教育使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教育潜能获得激发、个性达到成熟完善并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独行的能力,最终将他们从工具人的培养状态中解脱出来,使其真正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有独立主体地位的“人”。
2.教师教育课程要回归“生活世界”
为了实现解放的目标,教师教育必须建立足于各交往主体生活世界的理想言说环境,这个理想的言说环境中,各主体表现出理解、默契与合作,其特征为可理解性、真理性、正当性、真诚性。[17]教师教育课程不再是专家学者的独白理论,其内容的选择应该是基于教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生活世界,这些内容不仅为教育者所熟悉和掌握,而且受教育者也能理解这些内容,并且这些内容一定是当前受教育者在自己的教学环境中经常遇到但无法正确或者有效处理的。总之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合理性不仅仅是表达的合理性,更是行为的合理性。教师教育知识的合理性就是对真实知识的有效运用,它主要涉及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教师教育主体如何获得和运用这种知识,而“很少涉及知识的内容”。[18]
3.教师教育过程要回归“教学生成”
交往理性下的教学并不是一个已经预设好的、理想的、确定的范式,而是一种可能的、生成性的范式。这种“可能”的生成性的教学范式是在交往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对话和选择中实现的。处于交往共同体中的各主体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对话的,这就破除了传统教学中的主体客体二元对立,不在将学生作为知识的储蓄罐、等待灌输的容器以及被动的应答器,也不在将学生当作教师可以任意塑造的对象,从而对传统意义上将教学看作是教师预设和控制过程的理念进行了批判和颠覆。在交往理性的指引下,教学被看作是教师和学生在精神生命中的相遇,从而使教学哲学发生了转向,开始关注“教学生成”,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对于人类共同文化知识的共享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学被看作是一种交往式的、对话式的过程,同时认为教学是认知主体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这种建构是认知主体在与客体的对话中实现的,是在“我—你”之间寻找“共识”,即哈贝马斯所认为的“真理性共识”。因此交往理性的教学将目光聚焦于知识发生的过程,探寻知识是如何发生的,而不再去寻找隐藏在实物背后的规律与本质。
4.教师教育主体间关系要回归“我—你”关系
教师教育是师生精神相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共同的优秀文化知识是关键的载体,其特点是教师不再以权威的姿态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是以伙伴的形式与学生共同分享、领会知识中的意义,相遇于知识的分享之中。在这个精神相遇过程中,“我—你”是平等的,没有任何的中介、利益关系以及其它目的性,也不存在教育者比受教育者具有优先性的问题。在这个精神相遇过程中,受教育者是作为一个与教育者相等的生命的精神实体而出现。因此,交往理性下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在“我—你”的主体间关系中产生的,是一种对话性关系。教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不是工具理性的单向关系,而是一种能够平等交流、互为主体、相互理解的对话关系,是马丁布伯所认为的直接性、交互性和相遇性关系,也是哈贝马斯所认为的基于理解的交往关系。在交往共同体中,各成员通过对话、交流、理解、合作,使教师教育者与参与者的主体性凸显出来并得以发挥,最终实现师生的精神相遇;通过对话,主体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相互理解、默契的新型的交往理性的师生间人际关系,最终使得本真的师生关系得以形成。
作者:孙涛 单位:新疆教育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15][16]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现代教育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6,49,56.
[2]李国俊.现代性批判的技术与方法[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20.
[3]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汇处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5.
[4]胡辉华.合理性问题[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51.
[5][6]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3.
[7][澳]马尔科姆.沃特斯著,杨善华译.现代社会学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92.
[8]欧阳文.后现代主义哲学视野下的教师教育[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3):121-123.
[9]马丁•布伯.人与人[M].张健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2.
[10]胡金木.“我”与“你”相遇在学校———马丁•布伯视野中的师生关系[J].教育学术月刊,2010,(7):14-16.
[1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149.
[12]卢梭.社会契约论[M]..杨国政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1.
[13]冯俊等.后现代主义哲学演讲录[M].商务印书馆,2003:328.
[14]于伟,胡娇.现代性的教育观的危机与出路[J].教育科学,2004,(4):1-5
2016年12月30日,作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教育领域的细化,《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正式印发。《规划》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到2018年,教育结构更加优化,教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教育公平保障、教育发展质量、教育贡献程度、教育治理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建成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到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和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高,基本形成在国内有广泛认同度、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南方教育高地。”
《规划》针对当前与未来一段时期我省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与发展态势,紧紧围绕“教育现代化”总目标、“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战略主题与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中心任务,准确把握了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明确提出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质量、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深化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等发展任务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调整优化教育空间布局、完善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等三项改革任务,视野开阔,重点突出,路径清晰。
《规划》强调指出:“‘十三五’是我省建成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的关键时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决定了教育必须走出一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质化、多样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五化一体’的教育现代化之路。”“五化一体”的教育现代化之路就是广东特色的教育现代化行动路径。这就要求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坚持协调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坚持绿色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坚持开放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坚持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规划》所描绘的教育现代化,不仅目标、思路、任务明确,而且操作性。比如,为进一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专门编制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等14个专栏,作为发展任务与三项改革任务的有效补充和强力支撑。
细细阅来,《规划》如同一幅美妙的教育现代化画卷。但是,要让这幅美妙的教育现代化画卷变成美好的教育现代化现实,还需要《规划》印发不久后即召开的2017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所突出强调的“抓落实”理念与行动。这样,才能真正确保《规划》所明确的教育现代化目标任务与行动路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转变教育思想力求教师知识现代化
新的教学思想不但要在方法上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设想,更重要的是教师首先要用现代化的知识更新原有不适合现代教学的陈旧过时的知识。要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教学正在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能源、农业、衣着、环保、医疗、交通等生产和生活的重大问题。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化学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突出的是化学与材料科学、能源、环保科学、生命科学、农业生产等的联系。所以化学教师积极要跟上现代化的步伐,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把有关的新的知识引进教材,纳入教学体系。
我们知道,材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新材料的发明和利用促进了其他科学技术的进步。如果在化学领域没有半导体材料的研制成功就不可能有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如果在化学领域没有现代化的高温、高强度结构材料研制成功就没有今天的宇航工业;如果在化学领域没有低损耗的光导纤维研制成功就没有当前正在快速发展的光通讯等等。种种事实说明化学领域的新材料产生是新兴技术的基础,是高新技术的突破口。因此,在使用新教材时,教师要及时学习补充有关的这方面知识,同时也要用一定的篇幅以必学、选学、阅读、资料、校园网或墙报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和知道这方面的有关知识。如在材料科学方面有: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知识;在能源科学方面有:太阳能、核能、生物能、海洋能、氢能等几种新型能源的知识;在环境保护科学方面: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食品污染、固体废物、放射性、噪声等污染及其防治的重要措施的知识等等。此外,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还要充分挖掘当今科学前沿新研究项目所包含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概念去接近和理解前沿科学的新发现,如教材中涉及到的C60等。
二、更新教学理念强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新的化学知识的教学。这个过程不是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之上使教学过程更加完善和更加完美,使学生接受知识更加直接和更加容易。如“投影实验”就是一种非常好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所应用的电教媒体有电脑、大屏幕彩色投影机、摄像机、数码照相机、DVD和VCD机等等。我们利用电脑可以把化学反应的微观变化过程宏观化,把原来教师的演示实验投影化,使原来无法想象的和直观看不清楚的实验一目了然。也可以利用摄像机把化学演示实验的教师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进行摄制后,再真实、清晰地呈现于大屏幕彩色投影的屏幕上,便于学生细致观察,从而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也可以利用数码照相机把教学过程需要的关键知识内容拍照下来,再投影观看,也可以运用DVD和VCD机播放典型的教学过程给学生看等等。
我们知道,在讲授初中化学教材中“质量守恒定律”时,运用电教手段可弥补教师演示实验上的很多不足:(1)在课堂演示实验中,由于天平比较小,砝码的质量、游码在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指针在分度盘上的位置都是很难看得清楚的,但用到大屏幕的投影机就可以弥补这个演示实验的不足,放大了托盘天平的可见度,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结果,为学生的学习、理解和信服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守恒,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扫清了障碍。(2)弥补了过去很难仔细观察白磷在锥形瓶中燃烧、气球由正常状态逐渐膨胀、再由涨大的气球逐渐变成比正常状态还瘪的状态和白磷燃烧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全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白磷燃烧过程中的现象以及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导致锥形瓶内气压发生变化的理解。(3)弥补了在实验最后进行称量时,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天平指针仍处于原来的平衡位置。这样,在演示实验结束后,学生会马上得到一个实验结论----“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各物质质量总和保持不变”。加深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并且在学生大脑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教师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才智,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形象地展现现代教学中的以下知识内容:(1)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形象表现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化学的微观世界,强化学生对化学的微观世界的认识,更好的掌握物质的微观世界与宏观物质的本质联系。(2)更多的了解化学发展的前沿的知识,如新材料的研制和发展、对物质世界的多角度的认识等。(3)取代初中化学演示实验中可见度较差,实验现象不明显或化学药品很贵的实验,如“二氧化碳的性质”演示实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及“酸、碱、盐”的性质演示实验等等。
教师如果都能积极地采用现代化的知识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事教学,就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强化对化学学科的情感,同时也有效地深化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开拓了学生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视野,较好地掌握了化学发展的前沿科学内容,并且也提高了学生独立完成化学实验的能力,为学生以后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突出“融入”和“全过程”,着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与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要按照中央颁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的总体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指导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等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当前,要着重在改革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两方面下工夫,遵循青少年的成长和认知规律,确定不同年龄段学生德育的内容,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探索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有效育人途径,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二是加强专题研究和队伍建设。要组织精干力量,围绕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校园文化的环境育人功能、社会实践的道德体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干预作用、班主任的人生导师作用以及优化全社会的德育工作环境等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力争推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抓紧研究制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相关文件。要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重视加强全体教师德育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提升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及“五老”和身边道德楷模等的独特作用。三是切实加强对学生发展的科学指导。对学生发展进行科学指导,是中小学的基本职能,也是现代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的一项基本服务,更是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各中小学校要在现有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围绕提高心理素养、增进学习能力、加强自我认知、了解周围环境、开展生涯规划等进行科学指导,增强学生自主选择、服务社会的意识,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适应社会需求、科学规划生涯。四是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要适应新的形势,抓紧研究制订《江苏省校外教育工作规程》,进一步规范校外教育工作,切实增强校外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会同相关部门,扎实推进各类社会实践基地创建工作,精心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有效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基地等在引导学生增强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突出“普惠”和“普及”,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学前教育仍是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苏北地区、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必须加快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着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一是全力推进行动计划的实施。行动计划已由省政府上报国务院,国家将围绕推动计划落实组织开展专项督导评估。省里也将加强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检查考核,对按序时进度扎实推进的地区将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进展缓慢、力度不够、政策措施不到位的县(市、区),将给予扣减专项资金、通报批评等处理,同时还要提请上级党委政府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各地务必按照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任务,逐条逐项研究工作措施、细化配套政策、落实任务分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确保按时序进度稳步推进行动计划落实到位。二是加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按照省政府去年批准印发的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和与各市政府签订的创建目标责任书,全省各县(市、区)到2015年都必须达成示范区建设目标。各地要对照示范区建设各项指标,按照创建目标责任书的约定,深入查找薄弱环节,全面统筹推进,狠抓工作落实,确保示范区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省教育厅将根据省政府印发的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精心组织首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申报评审工作,同时抓紧研究制订评估办法,全力推进示范区创建,加快提升学前教育水平。三是着力健全经费和质量保障机制。要围绕强化经费保障,着力完善公办幼儿园经费保障机制、民办幼儿园经费扶持机制、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确保支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有条件的地区,要勇于探索,先行一步,积极实施免费一年学前教育。要围绕提高质量,着力健全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幼儿园教师编制和职称管理制度、学前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落实幼儿园准入和年检制度,推动各类幼儿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四是切实避免“小学化”倾向和园际差距扩大。要切实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坚决贯彻落实《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深入学习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行业标准,贯彻“保教并重、游戏为主”的原则,把规范一日活动作为幼儿园管理的关键环节,把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作为保育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严格禁止以集中授课方式实施汉语拼音以及汉字读写训练、数字书写运算训练、外语认读拼写训练等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教育行为,严禁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严禁招收不足入学年龄的幼儿接受义务教育。各级教育部门要组织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检查,对于存在“小学化”现象的幼儿园、举办招生选拔考试的小学要限期整改。要着力缩小园际差距,这是我省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的重点。各地要将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根据人口规模和城乡差异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着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每个乡镇至少要建成1所不低于省优质园标准的公办幼儿园,切实办好不低于省合格园标准的村幼儿园。同时,切实落实农村幼儿园运转经费、师资配备及待遇等方面措施,建立农村学前教育长效发展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着力缩小城乡和园际学前教育差距。
(三)突出“优质”和“均衡”,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十二五”期间优先发展教育的重点任务之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采取多种措施,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是建立义务教育质量标准。缩小校际差距,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键是要确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标准,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各地要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衡量质量的根本标准,加强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努力解决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二是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难点在农村,重点在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根据近年来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结果,省教育厅决定启动实施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今年首先从最薄弱的乡镇初中入手,以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为引领,推动改善办学条件;以贯彻实施国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版)为契机,着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农村初中学科课程建设为抓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缩小义务教育校际和城乡差距,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整体水平。三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去年,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备忘录,印发了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规划,近期还将印发全省县(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价主要指标和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省教育厅也正在研制具体的评估办法,并在今年对首批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的县(区)组织评估。各地要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确保示范区在推进校长、骨干教师合理流动,教师师德建设、业务水平提高,“填低谷”、“筑高原”、“造高峰”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四是落实弱势群体帮扶措施。要按照“纳入规划、政府主导、多种模式、明确分工、发挥优势、齐抓共管”的思路,围绕“让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自我保护、学会交往”的目标,健全留守儿童普查登记和结对帮扶制度,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及家长、学校、社会联络机制,切实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和管理。实施民办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支持、规范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发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订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启动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扩大高殊教育招生规模,推动特教学校举办学前教育。
(四)突出“多样”和“特色”,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总体而言,全省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进入稳定期,教育模式进入转型期,管理水平进入提升期,但也存在办学目标和发展模式单一,学校面貌高度趋同、同质化、单一化等突出问题,必须以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着力推动普通高中多样优质特色发展。一是继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要深入总结课程改革的成绩与经验,找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完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着力推进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倡导小班化和分层教学,坚决消除超班额现象。进一步加强课程基地建设。课程基地建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提升高中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今年省里将在建好已有38个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的基础上,新建50个左右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同时加强课程基地建设的培训研讨、指导督查。各地各校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和改革力度,确保基地建设质量和水平,确保取得预期成效。二是扎实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普通高中教育是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关键阶段,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目前,全省共有18所普通高中参与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省教育厅将继续大力支持这些学校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共同实施面向部分高中学生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使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学有余力、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高中学生得到更合适的教育和培养。省里将研究制订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意见,各地也要指导学校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试点办法,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三是开展好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工作。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有关地区和学校要在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着力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探索尝试多样化、特色化办学途径,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努力提升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成人成才。要大力支持学校彰显办学特色、发挥传统优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发特色课程,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形成一大批文化内涵丰富、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富有创意的特色高中。
(五)突出“内涵”和“质量”,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一是深入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教育部前不久颁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正在修订之中,不久也将颁布。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育评估和考试命题的根本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各地各校务必认真学习贯彻。要精心组织开展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省级层面着力组织好以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培训者培训”,各地主要抓好校本培训和个体研修,确保新课程标准顺利实施。二是健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进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监测工作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按照基础教育质量标准进行,监测的范围要覆盖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要重视监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要继续组织好教育部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测试、分析与反馈、指导工作,抓紧建立我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点。三是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依靠。要继续开展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去年举办的首届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为广大青年教师搭建了学习借鉴的平台、实践锤炼的平台、研讨交流的平台、展示成就的平台,深受广大青年教师的欢迎和好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和学校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大赛组织工作,要通过比赛,在全省基础教育学校营造刻苦钻研业务、苦练教学基本功的浓厚氛围,激发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风貌,促进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要结合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抓紧研究制定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工作室建设标准,推动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四是建立科学的考试评价制度。进一步深化中考制度改革。要在严格执行“五严”规定的同时,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中考改革的基本原则,结合实际,全面推进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逐步推行统一考试录取与多样化选拔相结合的招生方式。要严格中考改革方案审批制度,今年起,各市中考方案未经省教育厅批准不得组织实施。五是高度重视教育科研。要坚持科研兴教,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健全教育科研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教育科研的主动性,积极开展重大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及时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答疑解惑、出谋划策、破解难题,为推动教育科学决策、提高教育质量作出积极贡献。
二、加大依法治教力度,不断提高规范办学水平
自2009年以来,我省坚持以“五严”为突破口,认真落实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集中开展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各地各校要从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高度,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不断加大依法治教力度,着力构建规范办学行为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全省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依法治教的重大意义。加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着力解决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维护教育正常秩序的迫切需要和必然举措。加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健康成长。当前,由于受狭隘的教育价值观、片面的质量观和陈旧的人才观影响,少数地区和个别学校未能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教学难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违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迫切要求我们不断完善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遵循教育规律,严格依法依规,切实规范办办学行为,着力引导中小学校认真贯彻部署要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加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是解决好当前教育热点问题的现实需要。2009年以来,全省规范办学行为持续深入推进,节假日集中补课、下达升学指标等群众普遍关注、社会反响强烈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与此同时,义务教育择校、分重点班等顽疾尚未根治,校外补课、有偿家教等问题越发突出,不规范办学行为甚至违法违纪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各地各校必须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管理、综合施措,切实加强依法治教、不断规范办学行为,努力为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是构建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学校中存在的种种不规范办学行为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成为教育系统内外的共同愿望。近年来,我省就规范办学行为集中力量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党和政府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教育系统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措施,不断巩固“五严”成果,既要坚持省级统筹、政府推动,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又要注重强化督查、严肃问责,更要坚持依法治教,标本兼治,切实将规范办学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努力构建起引导和促进规范办学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