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政策的发展

经济政策的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政策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政策的发展

经济政策的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政策;政策演变;重庆;经济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099-02

建国六十周年以来,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施了不同的区域经济政策,经历了从均衡到倾斜再到协调的演变过程,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老工业城市和最年轻直辖市的重庆,其经济发展更是与区域经济政策密不可分。

一、均衡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影响(1949―1978年)

“三五”时期,内地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的64.7%,其中“三线地区”占52.7%。国家对三线建设先后投资2 000多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占70%以上。这是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援助力度最强的时期,使中西部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基本上建成了以国防工业为重点,交通、电子、化工、钢铁等产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1]。重庆作为“三线”地区的大城市之一,以常规兵器基地为重点,建设200多家与战备有关的骨干企业,工业固定资产值跃升全国第五,成为全国主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1949―1978年间,重庆的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地区生产总值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翻了超过两番。“五五”时期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建国后最高水平,即10.1个百分点,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

“三线建设”推进了中国生产力布局向西部延伸,从宏观上协调了中国地区间的经济关系,进一步缩小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加快了重庆的经济发展。但由于对三线地区投资比重过大,投资兴建的主要是机电工业和军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庆经济的健康发展,延缓了其现代化进程。

二、倾斜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影响(1979―1999年)

中国区域经济倾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带来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一时期,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重庆经济虽然有所增长,但速度也相对较慢,且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波动较大。1980―1987年,重庆GDP增长率变化平缓,且都低于全国水平,1994年后持续走低至1999年的3.57%[2]。1980―1994年东中西三大地区年均增长率之比为10.69∶8.72∶8.08,这使东部地区的GDP和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分别从52.75%和60.77%上升到59.91%和67.0%[3]。东西部经济差距的迅速拉大在经济上造成了一定的不平衡,区域发展政策面临着新的调整。

三、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影响(2000年至今)

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的扶持力度,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成为重庆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2000―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56%。2001―2004年,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效果逐渐显现,重庆GDP增长率都大于全国水平。2004年,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战略的实施,重庆GDP增长率开始有所下降,2008年之前都低于全国水平。2007年,国家批准重庆设立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国家批准设立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由此,2006年后重庆GDP增长率大幅度增加。

四、中国区域经济政策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价――基于转移―份额法

中国区域经济政策对某个子区域的政策扶持主要体现在建设资金、财政转移支付的投入力度、税收减免的力度、人力资本转移限制的程度等等,这些政策扶持是影响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转移―份额法是当今国际上分析区域就业增长差异的一种流行方法,本文将采用转移―份额法粗略分析中国区域经济政策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影响。根据转移―份额法,将子区域经济增长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生产要素投入、区位条件对子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二部分为全国经济增长对子区域增长的影响;第三部分为需要解释的部分,即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在此假设生产要素投入和区位条件是影响子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用公式表示子区域经济增长率gr、国家经济增长率gn和以国家增长率增长的子区域预期增长率grn,即gr = ×100%…(1)、gn = ×100%…(2)、g r n = ×100%…(3)。

其中,x0和xt分别表示子区域在研究期期初和期末的地区生产总值,y0和yt表示国家在研究期期初和期末的国内生产总值。根据公式(3),可以看出转移―份额法的前提假定:在某个时段内,一国各子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都相同,即每个子区域都具有相同增长速度的区域发展份额。根据以上简述的子区域经济增长的三个组成部分,可以把子区域经济增长分解为三个独立的组成部分:gr =(g r n-gn)+gn+(gr-g r n) …(4)。

运用公式(4)的第三部分计算出重庆实际经济增长率与预期增长率的差额,即受政策影响的部分。令G=gr-grn,则G=×100%,作图如下: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一五”时期,国家将区域经济政策重点放在中西部的工业建设上,这一政策使重庆经济增长由最初的低于预期增长水平上升到1958年超过预期增长的8.43%。1965―1972年“三线建设”战略各项政策的实施使重庆的经济增长率从1969―1979年八次超过预期水平,充分说明“三线建设”各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重庆经济的发展。1978年中国正式提出改革开放,国家对东部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对重庆的影响从1980年开始显现出来。从1980―1992年13年间,重庆经济增长率只有三年超过预期,这一阶段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重庆的经济发展。“八五”时期,国家实施“四沿”战略,1992年将重庆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3―1995年的数据表明,这几年的区域经济政策为重庆经济增长提供了政策支持。1997年,重庆成为中央直辖市,中央在各个方面加大了对重庆的政策支持力度,这一年其增长水平超过预期3.5个百分点。但是由于这阶段区域经济政策重点仍在东部沿海且经济政策影响具有滞后性,从1998―2001年重庆增长率仍低于预期水平。1999年,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起点,中国开始进入协调的区域经济政策阶段。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影响在2002年后开始显现,重庆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预期,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扶持有力地促进了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2002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2004年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使得重庆经济增长从2005年开始连续三年低于预期。2007年3月,总书记为重庆作出“314”总体部署,6月,国家批准重庆设立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重庆经济增长率大于预期的6.78%。

五、结论

从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评价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从整体上看,建国六十年来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是成功的,综合国力得到迅速增强。重庆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区域经济政策的较大影响,效果非常明显,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历史、自然条件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区域均衡政策和区域倾斜政策不利于各区域协调稳定发展。所以,中央政府只有继续加大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力度,对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给予相当的政策支持,发挥积极的作用,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协调、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志国.中国区域经济政策历史演变与制度变迁[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重庆统计年鉴2009[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经济政策的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区域协调;经济;发展。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调节和控制区域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是区域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区域政策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即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就是要解决区域发展的公平问题。

区域经济政策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应当依据以下几个条件来判断:一是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程度与经济发展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倒“U”形相关规律。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到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差距趋于稳定;到经济发展的后期阶段,差距则趋于缩小。因此,在经济不发达阶段,区域经济政策应该选择经济效率为主要目标,在经济发达阶段,应选择社会公平为主要目标。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倘若一个国家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太大,已构成经济近一步发展的障碍,甚至有触发经济、社会、政治危机的可能,区域经济政策就应选择社会公平为主要目标;反之则应把效率目标放在重要地位。三是社会资金积累能力和政府可用于开发的财力。因为公平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可运用的财力、物力。区域经济政策目标选择效率导向型还是公平导向型,必须依具体情况而定。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开始的。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不均衡的经济发展方式,国家的经济重心主要放在了东部沿海地区,这对于我国当时的国情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集中财力、物力发展经济,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东西部的矛盾愈来愈明显,已经开始成为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了,这时就要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西部大开发应运而生。国家在西部大开发期间给予西部最主要的就是政策扶持,政策带来了地区发展巨大的优惠优势,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向西部加大投入力度和财政转移支付,通过产业政策向西部地区优先投产许多的建设项目,通过投融资政策不断改变西部投资软环境和提供优惠信贷等等。政策措施带来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同时更重要的是协调了东西部发展的差距,有利于我国整体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共处、人民的安居乐业。

转贴于

二、西部大开发中的主要政策分析。

资金是地方发展的血液,国家为了解决地方财力不足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来解决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如提高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比例。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在按贷款原则投放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安排西部地区的项目。

另外在解决由于长期地方财政枯竭造成的社会生活发展迟滞的问题上,国家采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方式来解决,如随着中央财力的增加,逐步加大中央对西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在农业、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卫生、计划生育、文化、环保等专项补助资金的分配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安排,重点用于西部贫困地区。对国家批准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工程所需的粮食、种苗补助资金及现金补助,主要由中央财政支付。对因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而受影响的地方财政收入,由中央财政适当给予补助。

产业政策是地方经济建设方向性的重要指导性方针,主要目的和方法是针对不同区域功能的区域设置不同的产业发展方向,优先发展优势产业,鼓励发展潜力产业,限制发展落后产业,禁止发展淘汰产业。对于西部大开发首要解决的产业问题是基础设施的落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产业发展的不规范,因此国家在西部地区优先安排建设项目。包括:水利、公路、铁路、机场、管道、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特色农业发展,水电、优质煤炭、石油、天然气、铜、铝、钾、磷等优势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旅游业发展,特色高新技术及军转民技术产业化。加强西部地区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资本金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项目环境监督管理制等制度的建设和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国家除了要利用好宏观调控的职能外,还要积极使用市场这把利刃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因此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投融资政策鼓励企业在西部加大投资力度,用金融信贷的优惠措施吸引企业提高在西部投资的比重。

首先是大力改善投资的软环境。深化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加大对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减负脱困、改组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强西部地区商品和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建设。积极引导西部地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凡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原则上允许国内各种所有制企业进入。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除国家重大项目和有特殊规定的项目以外,凡是企业用自有资金或利用银行贷款投资于国家鼓励和允许类产业的项目,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一道按规定程序报批,初步设计、开工报告不再报政府审批,相应简化外商投资项目审批程序。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强化服务意识,消除行政垄断、地区封锁和保护,加强依法行政,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强环境保护,防止盲目重复建设,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企业。

另外加大金融信贷支持。银行根据商业信贷自主原则,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建设的信贷投入,重点支持铁路、主干线公路、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大中型能源项目建设。加快国债配套贷款项目的评估审贷,根据建设进度保证贷款及早到位。对投资大、建设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根据项目建设周期和还贷能力,适当延长贷款期限。

参考文献

[1]杜肯堂。区域经济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经济政策的发展范文第3篇

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有效财政支出政策对推动国家金融危机下的经济增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8年,以美国为源头爆发了世界范围内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影响力较大,影响范围较广,影响持续时间较长,全球各国家均不同程度上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尤其是各国的股票市场和金融领域所受影响最为显著。我国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初期没有及时做出有效应对措施,导致我国国家整体经济呈现下滑的趋势,之后,我国财政支出政策处于跌宕起伏的变动状态,此行为不仅尚未能够稳定市场,反而,进一步经济的下滑。基于我国具有较为廉价的人力资源成本,并且,一直以来致力于主张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再加上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其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国外经济状态的影响较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整体水平的增长。

一、我国学者关于财政支出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观点

在诸多知名学者的共同努力之下,通过多年的研究证明:有效的财政支出政策是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政策对推动国家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对财政支出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出进一步的认证,即财政支出总量的有效论和无效论、财政支出具体项目的有效性和无效性、财政支出效果地区的差异论以及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论。

1.财政支出总量的有效论和无效论

知名学者李永友(2005年)在开放经济下IS―LM模型的基础之上,对财务支出政策的有效性边界做出了定义;之后,李永友和周达军(2007)以凯恩斯和新古典模型为模板,构建起了财政政策对利用作用的模型,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财政支出政策;同年,胡毅和周彬利用财政支出政策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VAR和向量误差修订模型对财政支出政策下的宏观经济系统的动态效应做出了有效研究,并初步确定了财政支出总量存在着有效性和无效性两种关系。

2.财政支出具体项目的有效性和无效性

著名学者刘小勇(2008)将教育、科技以及社保归结于政府的人力资本投资范畴之内,并以此为基础,对自分税制以来财政人力资本支出的动态变化过程做出有效分析,并总结得出:科技支出对经济增长起着无效性作用,教育和社会支出对经济增长起正效应作用;之后,王凯和庞震(2010)针对于科技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做出了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并充分掌握到财务支出具体项目的有效性和无效性。

3.财政支出效果地区的差异论

我国地域广阔且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财政支出政策产生的效果在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著名学者(2007)以北京地区为例建立起VAR模型,即针对于社会保障支出、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挖潜改造支出以及科学文卫支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做出思考,结论显示: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和挖潜改造支出对经济增长呈逆周期变化,科教文卫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呈现顺周期变化;之后,李妮(2010)以深圳为例,针对于改革开放之后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做出研究。

4.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论

财政支出结构直接影响着财政支出政策的高效性,进而,对国家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顾严(2006)在“巴罗法则”的基础之上,初步研究了我国财政支出政策与经济增长两者的关系;武普照和王耀辉(2007)构建了内增长模型,确立了财政支出与社会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之后,杨有才(2009)进一步验证了财务支出分类与国家GDP的关系,得出:高效的财政支出政策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反之,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增长。

二、加强我国财政支出政策建设的有效对策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财政支出政策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有上述验证可知,财政支出政策最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经济增长水平,因此,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应不断加大对财政支出政策建设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资源投入,力求构建去切实可行的国家财政支出政策,为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1.确立市场主导机制,促进市场化改革

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其影响迅速波及到整个全球,尤其是发展中第一大国的中国受其影响最为严重。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予中国的实体经济带来了严重损害。中国政府部门为抵制金融危机的影响,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的结合,在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主导地位的基础之上,实现国企体制转型,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确保传统国企逐步向现代企业集团转变,进而起到优化市场的作用。

2.不断提高科教文卫支出,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医疗、科研文卫和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尚未构建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上学难、看病难以及养老难等诸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此状况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增长,因此,国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切实最大程度上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进而,实现我国财政支出政策的完善与成熟,确保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又好又快的持续增长。

3.完善现行税制结构,提高直接税比重继续改革

我国税收体制,对具有收入分配作用的税种进行优化。一是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模式选择上,要将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分类税制模式转变为综合税制;申报方式上,增加联合申报方式,允许纳税人自行选择申报方式;费用扣除上,应根据家庭情况设计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并实行综合费用扣除办法。二是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在实际税负上,要进一步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在税制协调方面,要尽快解决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在个人所得上重复征税的问题。三是适时开征遗产、赠与税和物业税等其它调节税种,以尽快建立起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辅之以遗产税、赠与税、物业税等税种为补充的个人收入税收调节体系。

4.规范税收优惠项目,建立税收支出预算

一直以来,由于科学的税收支出理念在我国有所缺失,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庞杂无序,税收优惠范围广而缺乏针对性,规模大而缺乏计划性,导致在本就存在税收征管不力的情况下,税收收入出现一定程度的流失,并且较为随意的收税支出也缺乏实际效率,并未对居民收入分配调节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应尽快树立科学的税收支出理念,清理与当前经济形式、宏观政策不相适应的税收优惠项目,并确定税收支出的调节目标,所涉及的税种以及具体的优惠措施,建立起完善的税收支出体系。同时,应加强对税收支出的管理,尽快建立税收支出预算,让税收支出的运行具有公开性、公正性和规范性。这样可以减少税收支出的随意性,让税收支出有标准可依、有计划可执行。并且还应注意对税收支出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以检查这项工具在调节收入分配目标方面发挥的作用,适时根据税收支出体系运行的情况作出调整,以求发挥更大的功效。

5.强化政策性补贴支出工具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方式给了政策性补贴工具较大的发挥空间,计划经济的时代的政策性补贴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就比较高。当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政策性补贴工具逐渐减少了其发挥效用的空间和使用频率,因此,90年代开始,我国政策性补贴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持续下降。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能说政策性补贴工具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策执行以及改革进程中维持稳定的需要,政策性补贴工具对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对政策执行和体制改革过程中利益损失者进行适当的补偿,也起到了公平收入分配的作用。并且,政策性补贴工具具有政策性、灵活性、时效性和可控性的特点,通过运用财政补贴手段可以较为准确地达到政策制定的目标。通过上一章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也可以看出,即使在政策性补贴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连年下降的情况下,政策性补贴在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中仍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因此,无论是什么经济体制下,无论在任何经济发展时期,我们都要强化和利用好政策性补贴支出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和作用。

新时期中国财政政策与经济的发展研究

自从决定采取开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时,我国经济就在以飞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并逐渐赶超一些欧洲国家。但是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在国内还没有形成浓厚的氛围,相关的配套改革和措施没有协调发展,同时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缺乏可以借鉴的经验没有掌握好开放力度,从而造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并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改革开放政策的信心。从1998年开始,为了转变这一尴尬的局面、为了让改革开放政策在更为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我国政府开始全国范围内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今,该政策已经在我国实行了14个年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内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化,现行政策已经出现了一些滞后的弊端,改革和调整势在必行。

1.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财政政策的绩效评价

(1)取得的成绩

根据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的时候主要以扩大投资力度以及扩大消费和促进出口为主要目的,为了实现这一宏观目的,政府动用了所有的经济手段以及经济力量。而这些政策在当时确实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并且也为我国后期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有效带动了投资的增加。增加投资本身是该财政政策主要目的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政府向社会增发国债,以转移企业支付,为投资筹集更多的资金;同时,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有很多的项目都是在政府出资或者政府补贴的形式下得以开展的。从我国坚强地挺过了98年亚洲金融危机就可以看出,相较于98年以前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的颓势,自从采取这些财政政策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走向了上坡路,并开始逐渐增长。

第二,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产品出口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一个主要形式,通过将产品销售到更多其它国家可以让世界认识中国,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刺激中国本土的经济增长。而为了促进出口量,我国在财政政策上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比如调高了出口产品退税率。出口产品退税率的提高可以说是提高了我国产品在世界上的价格竞争力,从而更加有利于我国产品在外国的销售。

第三,居民收入有所增加。在一系列财政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外贸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制造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而这些都为我国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解决了一部分地区的就业压力。同时,由于政府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我国有能力为一些下岗职工提供一些保障,比如最低保障线的补助以及提高退休养老金等。通过各个方面的积极政策的促进,我国居民的收入在一定的程度上来看还是有所增长的。

第四,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国民经济有所好转。这两个方面的转好发展是有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首先是我国从实施财政政策以来,通过增发国债带动了国内需求,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其次,在经历了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低迷期以后亚洲经济环境逐渐复原,并且亚洲各国都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这一良好环境既拉动了我国的出口,又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广做好了铺垫。

第五,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在本轮财政政策实行的初期,我国将国债投资主要放在对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以提高公共环境为主要目的,重点是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整治。但是随着该政策逐步推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我国政府开始将投资方向转向了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以及开发上,并通过加大技术支持以及奖励力度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不仅如此,政府也开始注意到平衡发展问题,已经对西部开发的问题引起了重视。

(2)存在的问题

虽然说从实施财政政策以来,我国的经济状况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改善。但是这一局面不能代表社会各个阶层的现状,也不能从全方位来反映该政策的利与弊。站在投资与消费角度而言,该财政政策并没有带动我国投资与消费的增长,从而也就没有在我国形成足够良好的内在动力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由于我国投资力度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扶持,所以没有从根本上遏制投资增长逐年下滑的趋势;其次,虽然我国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并没有有力地促进我国消费环境的形成;最后,政府对项目的支持源于国债发放数目的增加,让这一做法给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2.对财政政策的反思与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国际愈来愈激烈的经济竞争环境,现行的财政政策已经逐渐显现出其越来越多的弊端,并对该政策的持续推广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新时期下,作为宏观的经济政策制定部门,不能只着眼于我国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更要把注意力放在全世界的经济变化上,应该从全球范围内定位我国的经济发展策略。因此,在新时期下应该对我国现有的财政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

第一,国债投资与社会投资相结合,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增加。

采取单一的融资模式可能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些隐患,所以在原有基础上应该更多地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模式以增强我国经济模式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而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性。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可以加大民间资本的投入,以减少政府对投资力度的参与度,增加参与者的多元化身份,以保证投资项目进展的平顺性。同时,在投资结构上也应该进行一些改革,现在的社会更加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更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所以政府应该更多地将投资方向转向于高新科技的研发上。政府投资既要体现宏观政策的引导性,又要让利于民,让民间资本在更多的经济领域唱主角,从而改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保证社会稳定发展。

第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与刺激最终消费需求相结合。

从金融危机开始至今,世界各国都对自身的经济体系进行了反思,我国也不例外。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中国的经济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主要表现在国内消费需求的严重不足上。为了更好地促进各社会阶层的消费需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包括通过提高收入以提高人们的购买能力,从而拉动内需;完善现有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退休养老金的提高、医疗保险体系的覆盖率以及社会低保的最低标准。这些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力度还远远不够,提振居民消费信心的措施还缺乏。

第三,财政政策的实施与税制改革相结合。

过去为了促进出口量以及提升制造业水平,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减税措施。所以在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以及居民生活保障基础上,继续进行减税政策不太可行。因此,应该对我国的部分税收政策进行改革,这方面要从我国整体税务情况着手。首先,应该对不同领域的税务采取不同的税务政策,以支持相关政策的推广,例如为了体现“科学发展观”应该对存在严重污染的行业进行增税业务,以控制它们的发展;其次,由于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司在我国内地开办企业,由于先前针对这些外资企业设置的税务政策是以鼓励扶持为主,较之国内企业有很大的优惠,这样对我国本土企业的发展显得越来越不公平,也严重制约了本土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应(下转第208页)(上接第205页)该尽快地实现公平税负和公平竞争。

3.小结

其实,由于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情况不断出现,任何一项政策都不可能长期有效和长期正确,必须要根据经济的实际发展而主动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让经济少走弯路,才能让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目前,在新时期下我国的财政政策应该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充分体现“创新”精神。这里所说的“创新”不光是进行政策上的调整,也包括经济结构上的转变、经济体制上的改革,以及行业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民间广泛投资的信心和多种渠道的通畅,这是一连串的动作和系统化的工程。只有兼顾了这些,才能保证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实行。

看了“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人还看了:

1.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2.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3.财政政策与利率关系

4.财政政策与股市的关系

5.浅谈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

6.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综述论文

经济政策的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政策思考 普者黑风景区

一、普者黑风景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一)普者黑风景区旅游发展现状

普者黑风景区是文山州开发最早、设施最完善、规模最大、市场知名度最高、效益最好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云南省十大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旅游循环经济示范区。“普者黑”是当地彝语,意思是“鱼虾很多的地方”、“盛满鱼虾的湖泊”。景区以独特的喀斯特孤峰群、高原湖泊群、溶洞群为主体,辅以古文化遗址、革命纪念地、云海、古树、少数民族风情、村寨风光等人文景观,被誉为中国独一无二的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自1992年开发以来,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景区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和提升,已于2009年1月23日,普者黑风景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区。2013年以来,为加快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转型升级,丘北县对风景区进行全面提升和打造,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试图将普者黑打造成集休闲、养生、度假及生态民俗体验为一体的国家级度假公园,并力争在2016年年底升级为国家5A级风景区。

(二)普者黑风景区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概况

2005年6月云南省政府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工作的通知》,全面实施了开远工业、洱源农业和普者黑旅游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普者黑风景区全面展开旅游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早在2004年7月已制定实施了《普者黑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06年根据云南省环保局的循环经济工作指示,完成了《普者黑旅游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并顺利通过评审,2007年6月实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普者黑风景区保护条例》,加大了普者黑风景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2008年政府抽调相关工作人员深入到风景区开展循环经济宣传工作,引导广大群众树立保护普者黑、爱护普者黑意识。丘北县在实施以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物质循环为重点的示范项目建设上,大力招商引资,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

(三)普者黑风景区循环经济政策现状调查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风景区实地调查发展,风景区工作人员熟悉国家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相关政策与要求,基本了解循环经济理念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方案,但因学历水平不高,缺乏培训和在学习,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和认知仅停留在表面层次,项目参与度不高。游客因风景区实施循环经济试点的配套机制不完善,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循环经济宣传不深入等,对循环经济的实施并没有明显的感知。

二、促进普者黑风景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分析

日、美、德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循环经济需要国家通^出台立法等进行保护和推广,并从多方面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引导和约束。普者黑风景区应结合国家循环经济实施意见、云南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自身的资源特点,加快出台有效的循环经济政策。

(一)依据《循环经济促进法》,制定地方循环经济法律法规

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云南省清洁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同时,应结合风景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积极制定《普者黑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完善风景区旅游循环经济专项改革规划,依据《普者黑景区保护条例》制定实施细则,出台《丘北县促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条例》,制定《普者黑旅游循环经济专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完善地方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法规体系,确立《普者黑旅游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权威地位。制定《丘北普者黑风景区旅游村寨管理办法》,规范景区内村民的行为,引导社区居民主动地、有效地参与到循环经济建设当中。

(二)强化政策导向,补充和完善地方循环经济激励-约束机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激励措施引导下,结合风景区政策需求,补充和完善地方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运行机制。制定环境税、生态税,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予税收减免或返还。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制定违规惩罚、强制淘汰政策,明确规定和约束旅游企业经营者的行为,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开发环保产品,加快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健全投融资政策,综合政府投资、招商引资、联合开发、景点经营权转让、门票收费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建立循环经济考核体系,完善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成立民间环保组织,加强循环经济项目的评估和督查。

(三)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开发,鼓励科技创新

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开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实施循环经济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普者黑风景区循环经济项目已全面展开,因此,有必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开发与引进机制,鼓励先进技术在循环经济中的应用。推行IS014001.ISO9000、环球21等企业认证,实现企业自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制定科技合作的优惠政策,加强与技术研发机构的合作,支持技术转让与服务,增强技术的创新能力。完善官方网站的科技信息交流平台,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并通过网站向公众推广已成熟的技术。

(四)全面展开循环经济政策宣传,促进循环型社区的形成

加强旅游参与主体的循环经济宣传教育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针对旅游从业人员,风景区应定期或分批次进行循环经济教育培训,增强他们对循环经济的认知,促进循环经济系项目的开展。针对土著居民,应开展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等循环经济宣传活动,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循环经济建设。针对游客,应组织科普宣传,完善风景区内的旅游解说系统,提升改造旅游中心、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的标识标牌,让游客真切体验循环经济成果。

参考文献:

经济政策的发展范文第5篇

Abstract: In our daily lif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come to us quickly. In recent years, everyone has had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ir work, life and so 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undoubtedly played a more profound change and re-positioning of the country and the individual in a series of problems, including production, operation, competition, management and so on. Starting from the abov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China's economy,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more st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分析

Key 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China's economy;system reform;measure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241-04

0 引言

如今,在互联网科技发展的持续影响下,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世界潮流。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为了克服消极的后果,最为根本的途径便是改革和创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实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目标,需要不断创新经济发展制度,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摆脱被动发展的局面,以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在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不在局限于某一国或者某一地区,而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发展状态。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得各个经济体的联系紧密,如同“绑在同一只船上”。因为各个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过于强烈,通常只要在全球化体系中的一部分经济体发生问题,就会迅速且深远地波及到其他相邻的体系亦或是波及“全身”,最终波及至全球化体系下的全部成员。前一些年发生的泰国货币危机迅速的影响到了与其经济有诸多相连之处的日本和韩国,除此之外也包括很多邻近的东南亚地区国家,产生了地域性的经济“地震”。在这之后又快速的蔓延到俄罗斯、南美国家,从而波及全世界。

其次,不同经济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上在全球化中受到严重影响。包括世贸组织减税在的措施内,有些经济体会主动适应全球化,除此之外,另外一些经济体在各种条件的促使作用下改变他们的政策。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表明,目前世界生产总值的1/3、世界贸易额的2/3、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90%都是由跨国公司创造的,而它们的战略目标却极少同东道国长远经济规划一致,从而对东道国的经济政策产生消极作用。极多的例子可以证明,跨国企业经常进行货币的投机行为,尤其是在货币汇率不稳定的时候。除此之外,经济全球化帮助打开经济的国门,让外国带有其他目的的资金有着可乘之机,这也和经济安全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实现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不断建立和完善发展目标和相关制度,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创新和改革,积极应对挑战,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实现现代化社会的建设目标。因此,应该加强对经济全球化特征和影响的了解,以制定更加完善的应对策略,最大限度的减少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从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较为科学和充分的说明应对以上诸多问题的方法及可行性。

1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在各国如今都是最关注的核心问题,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有诸多可以改善、完善的空间。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主要为下面几个特征。

1.1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贸易自由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贸易自由化,但是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很多国家和地区因为国家利益和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得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并不十分顺利。尽管关贸总协定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对贸易自由化的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和保护,但是直到八十年代这些措施才真正落实。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它将不同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国家涵盖在了一个体制之下[1],构建了一个适宜于贸易自由化发展的经济发展体系,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交流,也实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而稳定的发展。

1.2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跨国公司业务全球性发展

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和飞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最显著特征,一些跨国公司借助有力的经济发展制度,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和业务种类,使得影响力和活动范围不断蔓延,它在带动合作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跨国公司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促进了资源、人才和金融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能够发挥不同国家的资源优势,实现最佳的发展状态。如今,跨国公司已经实现了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经营状态,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应该合理借助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1.3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跨国公司规模全球性发展

跨国的全球性公司和企业从规模的单元与企业本身和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体现出规模全球化的重要特征。通常,我们认为“富可敌国”这个成语有夸张的意味在其中,但是在今日的跨国规模全球性上,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说法并不夸张。例如,壳牌公司的年销售总额基本与伊朗全国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而大型连锁超市企业沃尔玛在全球的业务中每年收入约为1600亿美元,这甚至远远超越诸多非洲、南美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例证比比皆是。

1.4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信息和通讯手段的应用变化

在过去,不同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为了实现贸易交流,只能借助铁路、电报等手段,工作效率很低,因此国际间的贸易发展十分缓慢。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电话、传真机等移动终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能够通过简便的通讯和信息手段,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顺利的完成生产、贸易等活动。信息和通讯手段的应用不仅跨越了时间的局限,还超越了空间距离,能够及时传送给人们新鲜的市场变化信息,有利于决策者改变自己的生产要求和价格定位,这对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有着积极的作用。

1.5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跨国企业巨头的垄断和全球性质机构的主导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巨头通过资本、技术、管理、规模效益等优势对全球各个市场进行带有优势的占领统治,除此之外,这现象背后的受益者也同样包括全球性金融机构,他们遍布全球的资本控制致使垄断现象愈演愈烈。这使得他们控制了世界上大约80%的各类专利与高精尖技术,大约60%的世界贸易,大约70%的国际直接、间接投资,和30%的国际技术转移。如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和爱克森石油公司都是典型代表。[2]

2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推行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

①推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的市场经济不在局限在某一个空间内,它需要不断开放,并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而调整,以更好地应对他国企业提出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要求设计、生产、销售、贸易和金融的国际化,这就需要我国不断改变经济体制,以适应国家管理和其他合作对象提出的要求,从而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发挥市场经济的带动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我国经济改革进程的不断加速,这对其他领域和行业来说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我国也希望借此机会快速的加大力度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转型等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快速且可持续的发展。以2016年为例,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2016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包括政府职能转变、财税金融、国有企业、农业农村、对外开放、社会事业等十大领域50项重点改革任务。会议强调,要突出问题和目标导向,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有利于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的体制创新,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

②推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吸引外资。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从资源占有量和人才竞争力上看,我国有着十分明显的发展优势。经济全球化下,国家之间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资金流动速度明显加快,一些国家为了实现更高的水平的发展,不得不借助我国的资源进行生产,使得我国外资内投和内资外投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此环境下,我国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相关技术和资本,不断创新本国的企业的发展形态,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更好的引进和走出,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以中国为例,中国的外资依存度从1985年的1.55%,自1995年起维持在在20%左右。另据数据显示,到2001年10月底我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84894个,合同外资7319.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858.77亿美元,这非常好的解决了我国早期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

③推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从上个世纪开始,很多国家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相继进行了产业结构和经济核心的调整,这给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多的参考经验。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我国的大中小企业都在不断转型和创新,但是整体水平欠佳,尚存在较多的改革空间。经济全球化下,为了更好地应对国家和国内市场的要求,企业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产业结构,以提高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资本[3],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我国高新技术的改革和应用。从当前的发展形式来看,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将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

2.2 推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①推行经济全球化导致民族经济受到冲击。

当然,经济全球化并不全是积极的影响,它还会对弱势产业和民族经济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如今,贸易范围不断扩大,贸易的自由度越来越高,发达国家掌握着较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同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它能够通过制定相关规则,提高自己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以继续“压榨”发展中国家。另外,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经济结构相对还比较脆弱,因此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导致经济持续波动。

②推行经济全球化加速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由于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环境污染情况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改善。经济全球化虽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但是它默认的国际分工体系,使得发展中国家成为了承受污染和危机的主要场所。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只能通过“牺牲”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换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发达国家为了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将一些污染性的工厂开设在了发展中国家,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负担加重,环境和生态条件不断恶化,这不仅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造成了资源浪费情况,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国现阶段极其重视此类问题。以污染形势较为严峻的河南为例,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2016年6月召开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座谈会,将联合省国土资源厅、环保厅、水利厅、林业厅加强环境资源审判,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并且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咨询专家库。

3 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3.1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以消耗资源和人力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因此国家应该尽快实现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以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4]。我国大中小企业应该立足于实际,明确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同时,大力扶持民营产业和民族产业,给予其足够的资金支持,制定有利的发展政策,帮助民营和民族产业实现转型[5]。长期以来,受市场变化速度的影响,我国民营资本的累积过程十分缓慢,民营产业受到的发展限制很多,因此,为了改变以上情况,我国应该重新制定经济发展体制,加强对生产要素的保护和建设。另外,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建立廉洁高效、服务人民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条件。

3.2 主动迎战、积极参与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因此,我国应该改变当前的被动地位,主动接受挑战,通过制定积极的发展策略,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形态。任何企业、行业,都不能忽视了市场变化的作用,都应该通过创新管理和生产制度,减少冲击和压力,避免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吞没[6]。我国应在改变自身的同时,认真研读全球性贸易规则,根据这些制度和内容修改自身的发展目标,寻找更有利的发展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如果只是一味地躲避和被动接受,只会被世界经济所抛弃,无法实现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目标。以联想的发展为例,在国内最初的发展情况,联想与海尔的模式非常类似,虽然在国内建立了较高的知名度,但联想的发展仍旧难以走向国际,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联想的发展被传统模式禁锢,如果不能改变这种模式,最终势必会走向灭亡。因此,联想也在不断的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最终,在国外,联想收购了IBM手提电脑业务,由此在国际上一举成名,发展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另外,丰源企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也并非一帆风顺,最终丰源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可口可乐的长期供应商,实现与可口可乐的共赢,从而打出了世界知名度。由此可见,要想发展,主动迎战、积极参与才是中国企业的持续发展之道。

3.3 增强综合国力,维护经济安全

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态,克服不利影响,需要从提高综合国力入手,在发展政治和军事的同时,还要注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7]。我国应该坚持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理念,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创新产业结构等手段,改善资源利用现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提高综合国力提供物质基础。从当期的情况来看,我国应该尽量服从大局,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基础上[8],促进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避免冲突,营造大国形象。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应不断调节产业的适应能力,通过创新技术和改革制度的方式,减少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实现经济安全[9]。另外,在资源、基础设施和支柱型产业等方面,应掌握足够的主动权。

3.4 建立抗风险金融监督机制

2010年6月到2013年6月的4年间,金融机构同业资产余额年均增长是32.7%,比同期贷款余额年均增速快了17.6%。同业往来的负债余额年均增长24.4%,比同期存款余额年均增长快了10%。截至2016年,同业业务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管理流动性,整合有效资源,增加收益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快速增长的同业业务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和金融风险的防范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从过去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来看,我国经济受全球化的影响,安全性和稳定性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制定一个以国家调控为主的抗风险金融监督机制,以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或者其他挑战。首先,国家应该立足于实际,建立以计划调控为主的银行监管系统[10],及时而有效的传递市场和货币政策信息,以帮助其他企业掌握经济政策的变化形式,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市场,注意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防止金融危机和其他风险的无序蔓延。最后,应该加强对金融和经济专业人才的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开发更多的金融管理工具,提高金融行业的决策和经营能力,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降低金融风险和成本投入量[11]。

4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度不断提高,这样一方面为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也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因此,在国家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国应该积极转变产业结构,创新经济发展体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为了克服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我国应该积极应对,以更好地姿态面对挑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国安.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研究[J].商,2013(13):190.

[2]李光.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评论,2001(6):121-123.

[3]胡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际传播战略构想[J].经济视角(下),2011(05):100-102.

[4]赵龙跃.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管理的战略思考――评《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的主导学术理念[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2(02):127-135.

[5]陈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3):180-184.

[6]李文.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经济[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9):165-166,169.

[7]蓝海林,皮圣雷.经济全球化与市场分割性双重条件下中国企业战略选择研究[J].管理学报,2011(08):1107-1114.

[8]魏崇辉.经济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改革开放思想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22):5-6.

[9]李文杰.论经济全球化之下的国家经济原则[J].学理论,2011(35):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