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环境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本文对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过程进行思考与总结,其中谈到的一些问题具有普遍性,采取的一些做法重在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硬件设施、软件平台、教育资源、教师培训等要素,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应整体推进,要求几个要素同步向前发展,只有这“几条腿”同时驱动,才能向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迈进。
一、硬件环境建设是学校信息化的基础
1.重视网络设施、网络安全设备的建设。这属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其他终端设备(升级频率大于网络设备),对网络设备应加大投人,主干选用性能好、可管理的网络设备,对网络性能、网络安全有决定性的作用。
要点:主干千兆光纤,百兆到桌面,采用可网管的交换机设备,便于全网监控,接人主干交换机上的网络过滤设备镜像从防火墙接人的外网连接端口,实现对外网信息的访问控制,防火墙把内外网隔离,保障内网安全,服务器区建立在防火墙的DMZ安全区,增强服务器的安全性,减少网络资源占用。
2.划分区域,控制网络访问权限。采用Vlan技术,把网络从逻辑上划分成若干个虚拟工作组(网管组、办公组、教室组、学生机房组等),这样既可以控制流量提高网络性能,也能增强网络的安全性。
3.做好设备技术文档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设备应有的效率。网管人员掌握网络关键设备的使用,根据实际应用状况,正确配置网络设备参数,对提升网络性能,增强网络安全,排除网络故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重视网络技术文档的管理,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网络管理工作。
4.建设有特色的合作学习教室。合作学习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与希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它有效地改善了课堂内的学习氛围,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与此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参与”的核心理念。
5.学生机房采用上网方式。多台电脑同时上网,占用了大量的网络带宽资源,严重影响其他用户的网络应用需求。学生机房采用上网方式,是有效的解决方案:每间机房可独立配置一台服务器,把机房设备隔离单独管理,学生机共享服务器的连接。这样既可以减少学校公共IP地址的占用,服务器的缓存功能,又能提高机房的网络访问速度,减少公共网络带宽的占用,还有利于任课教师对本电脑室学生上网行为的管理。
6.改变班级设备配置方案,确保教室多媒体设备的正常使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进人班级,但学生课后擅自使用,上网玩游戏、安装一些与教学无关的软件、擅自更改系统设置、感染病毒致使系统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我校配置带有VGA接口(到投影机)、用45接口(网络)、音频接口、电源插口的多媒体设备控制面板,只需购置班级数一半的笔记本电脑就足够支持学校的多媒体教学的需要。这样一来既方便管理,杜绝了因学生因素导致的使用问题,又不会因个别台笔记本电脑的故障而导致某教室不能正常上课,并可减少设备投人资金。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考虑建设校园无线网络接人系统,方便教学上的网络连接应用需求。
二、加大软件投入,建立学校核心的信息化数据库模型
现阶段的软件市场的相关资源、软件的数据接口标准不统燕存在较多设计不规范、兼容性差的问题,导致数据不能自由转换,一些软件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应用。笔者建议学校在建设软件环境时,可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教育部颁布的标准性文件应作为学校软件平台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学校应根据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制订软件环境发展规划;根据标准性文件和发展规划,建立学校核心的信息化数据库模型;学校应主导自己的软件平台建设,而不能被市场主导,要求软件开发公司应在学校建立的核心数据库上开发学校所需的各种应用。
三、基于网络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目前学校的资源内容主要来自购买商业化的资源库和学科教师自主开发。商业化的资源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对教学缺乏支持,可用性较差;教师制作的资源满足了个别应用需求,但缺乏系统性。笔者认为,教师在学校的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应成为中坚力量,学校在建设基于网络的教育资源库时,最重要的就是搭建一个网络资源管理平台,让教师愿意把自己的辛苦劳动成果(资源)放入学校的资源平台。要做到“愿意”,最重要的是平台的建设要以教师个人的信息化需要为本,让教师感觉系统是专为之服务的,能体现个性化,能作为展示其成果的平台,能让其分享别人的成果、自主决定属自己所有的资源的使用权限。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建设成一个有学校特色的、有用的、高效的网络资源库。
一个合理的资源信息汇集流程还只是个基础,围绕该流程,以人(教师、学生)为本,提供完善的系统功能服务是资源平台建设的关键,资源平台系统提供简里应用,满足初级应用是必须的,一些复杂的·高级砰钾需求同样必不可少,这样才能确保资源系统应用能持续发展。
1.教师个人主页系统是教师信息化应用的平台。建立“教师个人主页系统”,实现教师个人教育信息应用管理的需要后,作为学校整个网络平台下的一个子系统,该子系统必须充分考虑教师信息化应用的需要,提供完善的、从初级应用到高级应用的需要。具体说来:(1)教学资源信息管理。教师可以自主创建管理资源栏目.收集、上传、管理控制资源。教师主页在教学资源信息管理所提供的这些功能,其实是集成网络存储与网站信息各自的优点,让教师对属于自己的资源有完全自主控制权,这样才能让教师个人感觉系统是“以人为本”。(2)个人成果展示。教师可以在这个虚拟空间、展示平台上、管理各类成果,在主页模板和自由创建主页两种模式中,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模式。(3)交流互动。在主页上提供留言板、教学辅导讨论区、收件箱。并集成个人E-mail管理、QQ即时通讯等。就能满足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的需要。(4)学校的管理单元。学校管理部门也经常要与教师进行信息交换,提供的信息、文件群发与收件箱功能把管理部门与教师联系起来,为学校的现代化办公管理奠定了基础。 2.资源库建设采用基于“教师个人主页”的建设策略。教师个人主页就是一个小小型、微型独立式专题知识资源实库,这些小型资源库在教师个人各自的管理更新下,就能确保学校的网络平台有源源不断的教学资源流入,成为学校建设好资源库的有力保障。
因此,将学校资源构建应与教师的个人主页。系统可以采取教师在上传资源文件到自己个人主页的同时,由教师选择要置入资源库的位置的办法来汇集来自各教师的资源文件,解决资源来源问题。接下来就是如何保证质量的问题,质量的保证自然就由学科资源管理员来监控,只要投于其相应的控制权限。在这样的机制下,大家各负其责,一个极具学校特色的资源库就可以形成。
3.教师个人主页与资源库的关系图
4.资源库的效益。基于教师个人主页系统的资源库建设策略,其资源将发挥最大效益,就像前面提到的.教师最接近学习者,教师筛选、加工处理、自制的资源最适合学习者的使用,教师在评价资源对学习者的效用时,还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资源结构,因此,这种模式建立起来的资源库的效率是毋庸置疑的。
四、教师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确保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手段,在网络安全建设有一基本,仗里的“七分管理”,这里面蕴含着网络安全管理员的技术培训,再好的技术、设备,如果网络管理员不懂得使用,就不能发挥技术设备的作用和效率,同样道理,学校投人巨资,建设校园网络的软、硬件环境.教师若不学习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也将是巨大的浪费。
1高校环境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
为了充分利用教学实验资源,实验教学中心(或基地)成为当前实施实验与实践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运行管理模式.近年来,我国高校不少专业都投入了大量资金,相继建设了实验教学中心,形成了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独立运行的管理体制,充分利用了教学实验资源.例如: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在“985工程”二期建设期间,构建了符合环境学科特点的新型实践教育体系,并将原有依托于各研究所分散的教学实验室重新整合,于2004年成立了“环境技术实验与实践教学中心”,后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心”.通过对教学中心的不断扩建,由原来分散的教学实验室建设成为约2000m2的集中、独立实验室,形成了专业基础实验、污染控制技术实验以及数据处理和工艺控制实验课程体系.2009年,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心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后又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的给水排水实验站,1994年组建成立独立的学院总实验室,2007年更名为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实验教学中心的前身是1939年国立浙江大学所成立的农业化学系教学实验室.1999年对本科生实验课程体系和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以“浙江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基础实验室”为基础,组建环境与资源实验教学中心;2000年成立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实验教学中心,2007年被批准为浙江省首批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实验教学中心是在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所属的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多个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实验室的基础上,于2000年8月组建成为大型、综合性的实验教学中心,面积6000m2,下设分析测试部、实验教学部和综合业务部等3个部门,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提供服务.此外,天津大学、南京大学等,也都通过整合环境实验教学资源,先后于2002年、2003年成立了环境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并针对学科特点构建了各自特色的环境实验教学模式.如南京大学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经典与现代结合、实验教学内容与科学研究结合、基础实验课程的学习与科研训练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等,并于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高校环境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综合比较
我们调研了国内10几所重点高校的实验教学体系(不含课程设计)的建设情况,并从实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硬件建设、管理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国内重点大学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上开设的主要实验教学课程有以下特点.
2.1实验课程的设置环境监测实验、水污染控制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和环境微生物实验是多数高校的本科生必修课.由于这4门实验课都是环境专业中比较传统的实验课程,因此在相应实验内容设置上,各高校相差不是太大.但环境工程原理、固体废物处理实验、环境化学及环境数据处理实验等新兴实验课程,高校中目前开设的还相对较少.清华大学实验课程的设置较全面,涉及水、气、固等所有环境介质,并开设了环境数据处理及信息实验课.
2.2实验项目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操作型实验和演示型实验.操作型实验又可分为基础型、综合型和研究型.不同高校其分类方法略有不同.
2.2.1操作型实验(1)基础型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帮助学生验证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必备的实验操作技能.所有高校都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基础型实验项目,如环境监测实验中水的物理性质、碱度、硬度的测定等,环境微生物实验中显微镜的使用、大肠杆菌群数的测定、培养基的制备以及水中菌落总数测定等,以及环境工程原理中传质系数的测定等,都属于基础型实验.(2)综合型实验.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之后开设的综合型实验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系统地完成一些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综合型实验.该类型实验要求学生有系统、有深度、规范地完成实验内容,从而使学生得到包括实验设计、方案实施、结果分析等全方位的培养和训练.在全部实验项目中,综合类实验所占比例一般较大,如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心,综合型实验项目的比例为43%.清华大学“校园环境监测”是一门典型的综合型实验.围绕“校园环境”这一主题,学生通过自由组合,分别从水、气、固、噪声等研究领域确定研究课题,并通过充分的文献调研与小组讨论,形成可行的实施方案.春季学期结束之前学生进行统一汇报,由主讲教师、实验教师、助教、各小组组长等组成评委,对其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价并指出改进之处.夏季学期集中安排时间进行实验方案的实施,期间实验教师与助教全程指导.实验完毕,经过数据分析、结果讨论,并以ppt的形式在限定时间内向全年级同学和有关教师汇报,并接受提问、评委打分,最终给予实验成绩.(3)研究型实验.是在学生掌握相当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后参与的研究项目或自主提出的探索性实验研究课题.这些研究型课题主要要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开展实验研究,学生在背景调研、方案设计、系统搭建、数据处理和结果表达等多个环节中,养成独立思考和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是培养顶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步骤.例如清华大学“水处理实验”中的混凝实验,由于实验水样千差万别,对不同的水样、不同的混凝剂或助凝剂,其最佳混凝条件各不相同.因而要求各组根据自己的兴趣从指导书所提供的参考实验方案中进行选择,或者发挥创造力自行确定实验方案.
2.2.2演示型实验某些实验项目受实验条件或课时所限,通过模型或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复杂实验内容,旨在扩大学生知识面.例如水污染控制实验中可开展近15个实验项目,但一般高校只选择其中的5~9个实验项目,有些高校,如哈尔滨工程大学再选择一些实验(如沉淀池、SBR反应器等)作为演示实验项目.另外,对于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SRT)类型的实验,不同高校对其分类与定义存在差异.有些高校将其列为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而未归为研究型实验,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有的高校将其作为一类创新型实验,如同济大学.
2.3教学管理与设备条件建设如前所述,目前很多重点高校都建立了独立的环境实验教学中心,承担全部(本科、研究生)实验教学任务,并由专职实验人员进行实验课程的建设、教学、管理及实验室维护.多数实验教学中心配备了大中型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TOC分析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分光光度计等.有的中心实验教学与科研几乎完全分开,教学中心独立拥有实验教学所需的大型仪器与设备,在开展实验教学的同时,对校内外开放,如浙江大学;有的是拥有其中主要的几种常规大型仪器,昂贵的大型仪器如ICPGMS等则依赖于单位科研平台,如清华大学;有的则是教学与科研共用,如天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自主研制设备是实验教学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15],今后各实验教学中心还根据实验内容需要大力自主研制与改进教学设备,如清华大学研制的电袋除尘设备、氮氧化物的催化净化设备、过滤反冲洗装置、有机废物好氧堆肥装置等20余套;浙江大学研制的活性炭吸附实验装置、高效脱氮除磷生物反应器等40余套.这些设备在开展高质量的实验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4教学方法与手段改进由于以往实验课程存在着安排欠合理、学生数较多、场地和资金的限制、人员编制的限制等问题,导致目前许多高校仍以“菜单式”集中教学为主,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难以得到全面发挥.不少高校已经意识到该类问题并进行改进.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率先开设的研究型实验或建设科技创新基地,从实验项目来源、硬件条件、实验时间的保障等各方面,为学生提供旨在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实验系统平台.
2.5实验教材建设与实验课程的开设数相比,目前各高校正式出版的环境专业实验教材偏少,一般3~4部,多数采用自编实验讲义的形式.这些教材有的是实验部分独立成书,有的是与理论课教材编著在一起.实验教材的编写与出版是目前高校环境实验教学中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之一,应在今后的建设与发展中得以加强.
3结束语
[关键词]实践教学 实践环境 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21-02
根据新世纪对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应在教育理念上形成“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共识,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形成一个包含各类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由此“将学习过程转变为学习、应用、发展知识的过程”。
基于“以人为本,学、做、创并举”的实践教学理念,开展系列与课程相关、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专业层面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
由于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应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和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中,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充分利用专业有利条件。
“火炮设计理论”是火炮专业的主干课程,“火炮设计理论”的教学,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不仅在课堂上重视理论和应用事例的穿插互动教学,让学生建立起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而且还重视实践性教学以及实践性教学的环境建设。在“火炮设计理论”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中,要严格规范课内实验教学,确保实践教学安全;积极开拓现场实践教学,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结合教师科研,大力开展课外科技训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研究能力。
一、严格规范课内教学实验
专业课程的课内教学实验,一般属于专业课基础实验,是本专业学生必须熟知的基本内容,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火炮设计理论的理解,掌握火炮动态测试技能,了解火炮的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之间的关系,“火炮设计理论”设置了一系列课内教学实验,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各项实验的原理、实验系统组成、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身管自紧实验”通过测量厚壁圆筒受内压的表面应变,并绘制p-ε曲线,掌握火炮自紧身管的测试原理;“制退后坐诸元的测定实验”通过在射击过程中测量反后坐装置压力和后坐速度,并计算后坐阻力,掌握制退后坐诸元的测试方法;“炮口制退器效率的测定实验”通过分别在有炮口制退器和无炮口制退器的情况下测量火炮自由后坐速度,计算炮口制退器的效率,掌握炮口制退器效率的测试原理;“自动机运动诸元的测试实验”通过测量自动机主要构件的运动,绘制自动机动态循环图,掌握自动机运动参量的测试方法。
鉴于“火炮设计理论”教学实验为实弹射击实验,具有一定危险性,必须严格、规范。不仅要制订实验室安全规程、实验操作规程,而且还要制订管理、监督、检查制度,并在实验中严格遵照执行。
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内教学实验,南京理工大学自编了实验讲义,规范了“火炮设计理论”教学实验的目的、意义、实验系统构成、试验原理、试验方法、信息获取处理方法、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注意事项等。学校投资40万元用于火炮实验教学条件的建设,在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火炮射击多功能实验平台和测试系统,为加强火炮教学实践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积极开拓现场实践教学
为培养学生专业思想,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专业感性认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南京理工大学建立了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积极开展现场教学。
利用“211”重点学科建设和本科评建的契机,学校建立了兵器博物馆,其中建有火炮实物教学教室和火炮陈列室,为开展火炮现场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火炮陈列室现场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火炮技术的发展、典型火炮结构、国内外火炮技术现状与差异,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火炮实物教学教室现场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积累专业知识案例,为专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依靠专业已经确立的行业地位和优势,以及学校与军工企业的良好关系,学校联合建设长期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学校与国营447厂合作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与国营152厂、国营497厂、国营167厂、国营157厂、国营247厂、国营127厂等合作,建立了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工厂,现场见习火炮设计与制造过程,了解火炮研究开发过程,参观相关科研实验及成果等。学校结合科研项目和提前意向性就业,与工厂合作,采取双导师制,鼓励学生到工厂进行毕业设计,实事实干。
学校与中国人民炮兵学院建立了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部队,现场观摩火炮实弹射击演习,亲身体验火炮运用和作用;现场学习火炮系统在现代联合作战中的地位与作用、战场对火炮系统的要求、火炮系统运用知识等,使学生基本了解和感性认识火炮系统的设计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现场学习火炮系统的常见故障、火炮系统的维修与保养,以及相关技术,使学生基本了解和感性认识火炮系统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设计的意义和技术途径。
三、大力开展科技课外活动
学校从人才培养需求出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型、多模块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系统,为基础实验、提高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和专业实验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
利用“211”重点学科建设和本科评建的契机,加强火炮实验室建设。火炮实验室建有火炮实物教学教室、火炮陈列室、火炮发射实验室、火炮动态模拟实验室、火炮虚拟设计实验室、专用多媒体教室等。这些都可以共享学校网络教学中心的资源。
依靠专业已经确立的行业地位和优势,以及学校与军工企业的良好关系,联合建设长期稳定的工程研发中心。学校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联合成立了中国北方兵器研发中心,与国营167厂联合成立了产学研研发中心,开展了军品项目研发工作。这些都为开展科技课外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
充分利用学校优越的实验室条件和高水平的教师资源,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学生创新、实践的措施,将科研训练和参加学科各类竞赛纳入教学计划,实行“一对一”导师制,开放实验室,支持学生自主设计与实验等,积极组织本科生参加各类科研和科技活动,使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70%军工专业的科研训练项目全部来自于教师的科研项目;60%的学生参加了学校、江苏省和全国的各类竞赛活动;80%以上的毕业设计课题来自于导师的各类国防研究课题。
通过系统的实践性训练,逐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研究能力。通过接触专业实际研究工作,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发挥专业优势促进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不仅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促进了课程建设,《火炮设计理论》成为国家精品课程,专业已经建成为国家重点专业,教学团队也建成为了国家优秀教学团队。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永红,高晓梅.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实证研究[J].大众科技,2011,(1):141-142.
[2] 张东海,黄炜,黄建恩.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6):127-131.
[3] 苗露,王岩.本科校外实践教学环境现状分析与研究[J].教师,2011,(4):8.
[4] 蔡敬民,董强,余国江.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2):77-78.
[5] 武志云,王利平,高晓平.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5):95-97,151.
[6] 马哲伦.加强实验教学管理,规范实验教学行为[J].实验室科学,2006,(1):36-38.
[7] 赵枫.高校规范实验教学环节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6):77-78.
[8] 李志鹏.规范实验教学环节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科教文汇,2009,(2):153-154.
一、重视“场境”建设,营造文化空间
所谓场境,即是指校园建设、教室布置、教学设备、教具设置等物质资源,我们期望通过对场境的建设和优化,给学生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外在物质环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场境”建设,打造“文化空间”,给学生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外在物质环境。
重视学校环境建设。我们学校占地较大,绿化也多,我们将每一条路都取上了诸如“精进路”“敏学路”等路名,以激励学生;学校的每一面墙壁上悬挂了陶行知、居里夫人等教育家、科学家们的图片和生平事迹,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用微笑迎接每天,让学习充满快乐”的校风,“静、境、竞、进”等各具特色的班风都是一种无形深在的力量,感召人奋发向上。“数学园地”、“想挑战吗”、“趣题拾萃”更给学生零距离接触数学、感受数学营造了浓浓的环境氛围。
重视网络环境建设。我们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建构起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有效教学的新阵地。老师们将教案、课件、习题上传网站,实现资源共享;学生们可以通过 BBS向老师请教,与同学交流,还可以查阅“数学周专题”“数学名家故事”等栏目,开拓文化视野。
二、关注“心境”建设,营造愉悦空间
所谓心境,即是指师生在教学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良好心理状态。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同样,数学教学也只有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公平、愉悦、开放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更有效的效果。
1.尊重学生,树立自信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生存方式,将学生看作有尊严、动态成长的独立个体。对学生有积极的期望,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给学生以心理的安全感,正确看待学生课堂出现的错误,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是一种纠正原有假设或者结论的信息,做到善待学生的错误。尊重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爱,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激发兴趣,感受成功
心理学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败在学生的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设置具有递升层次的教学内容,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学生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如在组织教学阶段测验、考试时,我们精心设计题型,让学生从考试、学习的阶段性结果中知道他们已学到了知识,有所收获和提高,对于个别考得不理想的学生,允许他们通过二次考试来提高自己的成绩。这样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诱发出对学习的内部情感动力。
3.自主学习,张扬个性
“教育的核心是合格心灵的呼唤。”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唤醒人深处的自我意识,发展他们的潜能。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独特的看法、奇思异想随时呈现出来,从而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引起他们的共鸣。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存在,他们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扬其所长,补其所短,促使他们在课堂中自我要求、自我探寻,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动力。
4.合作探究,营造和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把学生的差异看作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尽可能通过学生自身的合作、探究等获取知识。当课堂教学进入到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学生之间的人际沟通会形成多方面的信息互动,众多的信息供每一个学习个体参考、选择和学习。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建构起新的知识,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并由此产生新的疑问。这时,教师适时介入,以平等的态度陈述看法,或以简洁的提问因势利导,或以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和认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这样,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就形成了平等对话、信息多方交流、师生互助、师生与文本互动的格局,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也就构成了愉快、轻松、民主、自由的心理环境。
三、重视“情境”创设,营造智慧空间
关键词:教学团队 外部环境 优化方案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探索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高职院校在完成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的确立后,逐步将工作重心转到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上来,尤其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打造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实施“工学结合”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
一、校企合作专业教学团队的学院环境要素
依据高职教育教学理论,高职专业教学团队生态环境是指能够确保高职专业教学团队生存发展、展示才华和实现价值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人文环境等的总和。根据专业教学团队生态环境各个要素的主体不同,我们将高职专业教学团队的生态环境归结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团队自身环境。我们认为高职教学团队学院环境要素包括了文化理念要素、制度机制要素、教学资源要素和服务平台要素。
1、文化理念要素
学校文化是立校之根基,体现了学校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学校文化核心要素由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和办学理念组成。它为教师的精神世界和教学团队发展提供养分,文化要素成为专业教学团队成长的沃土。
2、制度机制要素
管理机制的制定必须以团队岗位价值、能力水平、业绩贡献为导向,以形成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优秀专业教学团队为目标。机制要素包括院系二级管理机制、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培训名师评定及奖励办法、团队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职称评审机制、人才引进机制等。机制要素成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原动力。
制度要素包括薪酬分配制度、教研科研资助制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制度、教师进修培训制度、教师下现场锻炼的有关规定、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和专业教学团队评审制度等。制度环境应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刚柔相济的管理方法,确保教学团队的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制度要素成为提高团队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保障。
3、服务平台要素
服务平台要素是指学院为专业教学团队提供开展技术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咨询平台。专业教学团队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要达到提高教师技能和科研水平的目的,从而打造出一支技术过硬、业务精湛的专业教学团队。服务平台要素成为专业教学团队能力提升的催化剂。
4、教学资源要素
教学资源要素包括实践场地、活动场所和网络信息平台。学院要为专业教学团队提供专业建设、专业教学所必需的基于企业环境的实践场地,提供教研教改探讨的活动场所,提供获取专业建设和教科研资源的网络信息平台。团队成员要通过实训场地的建设、实训项目的开发和横向课题的研究,提升硬实力;充分利用活动场所和网络信息平台开展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探讨,提升软实力。教学资源要素是专业教学团队教科研实力提升的平台。
二、校企合作专业教学团队的学院环境分析
1、文化建设重视外延建设,忽视内涵建设
学校文化作为教育改革的深层决定因素,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的成长和教学团队建设的好坏,取决于学校文化这块“土壤”的支持。然而,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更多地受到办学规模扩大的影响,学校将更的精力用于征地、建楼、实训场地建设等硬件建设上;而学校的软件建设特别是理念建设、制度建设仍沿袭中专的老套路,没有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和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缺乏与时俱进。办学目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确立,往往是几位校领导讨论决定的;制度的建立往往是用来约束人、惩罚人。这势必造成:学校物质条件改善了,却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却没有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同,没有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上墙了,却没能净化师生的心灵、振奋师生的精神。学校文化这块土壤制约着教师文化的取向,难以培育教学团队的成长和提升教学团队的“精、气、神”,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再思考。
2、制度建设重视共性发展,忽视个性发展
首先,教学团队制度雷同。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各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长,在制度建设上往往是向本科院校学习借鉴,或是延用中专的制度并加以适当改进,制度内涵上没有创新,还不能真实反映高职教育的规律。
其次,教学团队制度包容性不强。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以专业、课程为平台搭建起来的,团队的成员由本专业的教师组成,没有考虑专业建设具有跨学科性和开放性;同时,没有建立动态的人员管理机制,团队一经形成,人员变动或流动性很少发生,团队的活力不够。团队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到位,很多学校看重团队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和教科研成就方面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团队在专业建设中的教学质量、教研教改、学生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等重要指标,评价结果也就不能体现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
再次,教学团队制度缺乏特色。只有特色化的制度,才能产生特色鲜明的教学团队,才能产生学术水平高的教学名师,才能培育出个性化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当前高职院校没有根据自身的行业背景、办学条件、地域特点、专业特色等制订有自身特色烙印的教学团队制度,在教学团队制度建设上同质化严重,这严重影响了不同教学团队之间建设经验与成就的交流与提高。
3、服务平台建设重视学历教育,忽视了校企合作的搭建
目前,各高职院在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咨询方面,因办学条件、办学背景的不同,出现了以下三种情况:
(1)校企合作内外结合紧密。此类型大多出现在行业办学的高职院校,如电力、石油、化工、通信、铁道等行业,它们依托行业办学,对接企业,校企合作天然一体。
此类院校既肩负着为行业和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又履行着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和技能鉴定的职责,行业为学院提供了大量先进的实训设备,每年都要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带来了先进的培训理念并融入到高职教育当中,实现了高职学历教育与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机结合,教学团队在开展培训过程中得到了理念、技能、业务素质的提升。
(2)校企合作内外结合松散。部分非行业办学的高职院校,由于升格为高职较早,学院上下对高职教育理念的研究、对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领会较为透彻,在某些专业(如机械类、计算机类专业)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从而带动了教学团队的成长。
(3)校企合作未有效建立。此类高职院校大多为新升格的,他们的主要精力在于扩大办学规模,盲目增设专业,造成了既缺乏师资又缺乏实训设备,同时,办学理念仍停留在过去中专办学模式当中,未能与企业的需求对接。学院为教学团队的成长只能提供学历教育的平台和学生的技能鉴定,企业员工的培训和技术咨询的开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教学团队的成长未起到推动作用。
4、教学资源重视网络建设,忽视了场地建设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上,均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资源建设的规模和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在充分肯定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教学资源的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少严重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一是对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是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关键;二是对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以及结构认识不足,片面地将教学资源当成网络教学资源,把主要精力、财力都花费在建网、购买机器设备上,忽视了基于企业环境的实践场地、提供教研教改探讨的活动场所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部分;三是资源建设与资源有效利用脱节,资源建设上重复得多,缺乏规划,特别是对教学团队成长有益的教学资源建设得少,造成有效利用不足。
三、校企合作专业教学团队的学院环境优化
1、学校文化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沃土
学校文化是立校之根基,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也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同时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又为学校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使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学校文化建设不仅仅需要教师的参与和付出,同样也应该为教师的精神世界和自身发展提供需求,学校优秀文化应该成为教师团队成长的沃土。
2、院系二级管理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支撑
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都建立起了院系二级管理体制。通过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使管理重心下移,使其成为有一定自主权的教育教学实体,形成了以系部为中心的相对独立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工作管理体制,同时师资队伍建设成为系部建设的主要工作职责。院系二级管理进一步扩大了系部办学的自主权,调动了系部办学的积极性,激活了教育内部的活力,提高了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3、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保障
任何组织的建设和管理都离不开组织规范、制度约束和政策激励,而这些又是影响组织效能发挥的主要因素,这些来自于社会的、组织的规范就构成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政策)环境。制度规范是否公正合理,激励机制是否到位和具有可操作性,不仅影响到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教学团队的生态情感智力水平,而且也将影响到整体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效能的发挥,制度建设对教学团队的成长作用显著。
(1)创建教学团队师资培养机制。学院要制订教师下现场锻炼、名师评定及奖励办法、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教学团队师资培养机制,以优质公开课观摩、教学比武、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等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教学名师、培训名师为中心,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扬传、帮、带作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青年教师在团队建设中快速成长。
(2)建立有利于教学团队形成的激励机制。针对高职教学团队的激励应该是多样化的,既要考虑团队整体的激励,也要考虑团队成员个体目标达到后的激励。学院应努力营造宽松的氛围,给予教学团队相应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持、物质支持。一方面,要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对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成员给予物质、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倾斜鼓励政策,从而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应有专项经费保障,把教学团队建设与重点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把教学团队优秀标准与衡量这些项目建设的成效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学团队的成果给予必要的物质激励;并从团队文化打造、团队建设目标、团队学术权力下放、教师晋升通道、激励薪酬分配等多方位、多层次对不同团队和个人来实施激励,给予更大的内部经费调控权、人事聘用权、利益协议分配权等权力,施加更多的责任,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从目标激励和情感激励两方面激发教学团队开拓上进、开放创新。
(3)创建切实可行的教学团队评价考核机制。学院应摈弃过去只看重业绩、轻视发展的做法,制订教学团队评价办法等考核制度,加强过程考核,将团队业绩、个人业绩及个人的发展相结合。一方面,要关注专业团队建设可达到的近期和中长期目标,提出阶段性的任务指标,如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校本教材建设等,把教学团队建设看作学院的重点建设项目,强化教学团队的建设质量,并进行过程监控和督促。另一方面,要建立优秀教学团队的评价指标,指标的权重根据建设周期及不同专业而不同,分成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此外,还要关注教师在团队中的发展,引导教师在专业建设中的发展方向,明确教师从入口(普通教师)到出口(教学名师)的培养历程,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投身到专业和课程改革中,从而提高教师的能力以促进其完成目前的任务或达到将来的专业建设目标。
4、校企合作是打造优秀专业教学团队的平台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技术服务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团队必须是一支专兼结合的队伍。校企共建专业教学团队,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首先,要切实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中企业人员在制定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方面的作用;其次,要以就业为导向,按照企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培养人才,进行技术研发和员工培训,以主动服务求得企业对办学的支持;第三,要在互惠共羸的基础上,搭建校企双方人员互相交流的战略合作平台,进行短期和长期的人员交流,实现人力资源共用、共享的柔性流动渠道;第四,激励与引导相结合,将教师下现场和到企业调研作为专业教师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全面调动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