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教学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以培养中小学合格音乐教师为最终目的的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音乐教育系统链中,钢琴课的教学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其教学目的主要集中体现于以下两点,即:“使学生掌握学习音乐的重要的学习工具;使学生掌握音乐教学必备的教学工具”。①然而,在实际钢琴教学工作过程中,面对着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学习背景、不同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学生,尽管我们怀着满腔的热情与更多的希冀,通过辛勤的工作,对每一位需要获得我们具体而又实际的帮助与指导的学生付出了极大的耐心与进行不厌其烦的钢琴教学工作后,其结果是否会与我们的美好愿望与出发点相一致呢?真实的答案只有一个,即:未必。不可否认,现实与愿望之间总会保持着一定的可望却不可及的距离。但我们却又不得不或是必须鼓足勇气来面对现实和正视现实,通过认真的思考与进行深入实际的研究和探讨,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调整教学的思路,调动一切可供我们使用的切实可行的有效手段或方式、方法,采取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或对策来逐步地解决问题,以利于真正达到高师钢琴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高师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外乎集中于“教”与“学”两方面:
第一,教的方面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经过短短几年比较系统的钢琴基础训练和学习后,虽然具有了一定程度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钢琴演奏与钢琴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但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却又显得力不从心。这一点,在现实中随处可见,如“钢琴热”中产生的一批热衷于业余钢琴教学的所谓“钢琴教师”中,便有我们已经或正在走向音乐教学岗位的学生列于其中。试想,对于我们培养的学生,仅凭借着在学生时代从钢琴教师那里获取的一些言传身教或是心传口授的钢琴弹奏与教学的相关知识与方法,便心安理得地加入到“钢琴教师”的行列中来,并从事着与“钢琴教师”的身份不相称的“钢琴教学”活动,这难道没有我们每一位从事高师钢琴教学工作的教师的过错吗?
第二,学的方面
近年来,随着高师扩招力度的逐步加大,每年的招生人数也在呈几何级数上涨,其结果是尽管音乐教育专业系、科的学生数增加了,但其整体质量却没有成正比的增长,反而呈现出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年限长短不一,学习音乐的动机也各不相同,学生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也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同时,还存在着学生学习钢琴必备生理条件的限制等等。凡此种种表明,由于上述因素的客观存在与制约,要想通过短短几年比较系统的钢琴学习使每一个学生达到我们预想的程度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达到的。更何况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怎样合理使用钢琴教材、怎样正确地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以及怎样在钢琴学习中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而采取怎样的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与方法能够使学生摆脱各种因素的诱惑与干扰,专心致志、锲而不舍地用心、用脑、用耳来“学”钢琴演奏的技术、技能与理论,以及《钢琴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才是我们钢琴教学的目标。
二、对策与建议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是未来从事中小学校音乐教育工作的教师,他们处于金字塔的底部,是基础的基础。只有我们培养的学生在真正地掌握了实实在在的音乐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以及音乐教学法与教育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之后,方可称其为合格。同样,对于高师音乐专业诸多专业技能教学体系链中之一的钢琴课教学,也毫无疑问地需要我们在保持传统教学中好的做法的基础上进行有条理和具有现实意义的重新梳理,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能够从根本上对以往钢琴教学过程中的那种对学生只求果、不讲因的教学方式或方法进行由表及里的变革。有鉴于此,建议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改革:
1. 培养学生进行初级钢琴教学的能力
为了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上述令人尴尬和痛心疾首的局面,就应要求我们在钢琴教学伊始,“应当在将教书育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同时,教会学生怎样弹琴,教会学生怎样练琴,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及时总结自己的学习,分析研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安排下一步更深层次的学习”,②藉此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进行钢琴教学的弹奏能力与教学能力。
2. 必须开设钢琴教学法课程
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与此相关的教学法的理论指导,钢琴教学也是如此。尽管近年来对于高师钢琴教学进行改革的探索有了长足的进步发展,但就钢琴课的授课方式而言,也仅仅停留在将“一对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为“一对二”或是采用“集体课”的教学形式而已。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课程体系里,能够开设钢琴教学法这一颇具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课程的屈指可数。我们必须承认钢琴教学经验的积累对于钢琴教学来讲是最为直接和至关重要的,也不能排除钢琴教学领域里传统的师承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传统的钢琴教学并不缺乏对学生进行钢琴演奏理论与实践的指导,而是从根本上真正缺乏对学生进行钢琴教学法的系统理论与实践的指导,由此致使我们所教出来的学生在钢琴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面临的现实问题常显得茫然不知所措,最终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为此,笔者认为,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课程体系中,无论环境和条件如何,都应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和创造条件,并在环境和条件容许的范围内力争开设钢琴教学法课程,借以解决高师钢琴教学中存在的只偏重于传授技术、技巧、技能,而忽视给学生提供具体、有效和系统的钢琴教学法理论和实践指导的突出问题。更主要的是“通过钢琴教学法的学习,可使未来的钢琴教师充分了解钢琴教学的任务、内容、过程、原则和方法,使他们具备与钢琴教学有关的全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熟悉有关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能够更加自觉地、创造性地从理论的高度去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③
3. 钢琴即兴伴奏课要“弹、唱兼备”
“钢琴伴奏水平的高低是检验学生钢琴应用能力高低的有效手段”④之一,“学以致用”是钢琴即兴伴奏课的最终教学目的。然而,在现实的中小学校音乐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教师“只弹不唱或只唱不弹”的现象屡屡出现,能够做到“弹、唱兼备”者可谓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在高师钢琴即兴伴奏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即兴弹钢琴伴奏”的能力方面,而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唱”,“弹”与“唱”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并不矛盾,而是相得益彰的。只“弹”不“唱”的教学模式也似乎已成为钢琴即兴伴奏课的固定教学模式。这里,姑且不论学生的课堂表现怎样,就授课教师而言,是否能够真正为学生起到“弹、唱兼备”的表率作用呢?为此,建议在高师钢琴即兴伴奏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钢琴即兴伴奏的技能和方法,还要从教学伊始就要身先士卒地将“唱”纳入其中,做到“弹、唱”并举,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并以此鼓励学生在“弹”的同时,树立起“唱”的勇气与自信心,最终为学生未来从事的中小学校音乐教学工作打下一个比较坚实的“弹、唱兼备”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
①代百生《钢琴教学法》,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1页。
②司徒壁春、陈朗秋《钢琴教学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3页。
③同②。
一、初步领会古诗大意
对于一首古诗,只有领会了大意,才能谈得上欣赏。领会大意的内容包括:作者简介、作者写诗的时代背景、写作意图、诗的大意以及诗中所描述的事物或所表达的感情等。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积累较少,阅历层次较低,一首新诗的大意往往需要教师在讲新课前作一番简明扼要的介绍。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的艺术境界的钥匙。如果能讲一则与本诗有关的诗话故事,效果则会更好。
二、加深古诗字词理解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重要步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将“绿”换成另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诉学生作者曾试用“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
三、充分运用诗中图像
课本中有不少插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的观察能力,又便于导入诗境,应充分运用。如有位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教第二册《锄禾》一课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然后进行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边看边谈。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进行了词句教学和思想教育。又如教第七册的《江雪》时,借助插图,可以让学生很快地搞清楚“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句意。教《望庐山瀑布》时,让学生先看插图,就可以对“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等构成意境的语言有比较具体的感知。当然,课本中的插图,有的也还没有画到尽善尽美。如《登颧鹊楼》中的楼,很难看出它是三层的。《春晓》也不易看出“晓”来。像这种地方,在利用时应加以注意。除了书中现有的插图外,有条件的也可以自己绘制。如能利用幻灯绘成成组的画片加以显示,效果会更好。
四、利用电教激发兴趣
古诗虽字数不多,却不等同于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觉得枯燥,还没学首先就有了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庐山的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然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视频;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至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六、倡导朗读再现诗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要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也便于学生熟记背诵。
七、把握诗歌语言之美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形体美,以提高自己的气质和风度。特别是在高校中,大学生们作为时代的骄子,对于美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追求,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具有一定艺术性的运动,来锻炼身体,塑造形体,达到一种内外兼修的效果。鉴于此,全国很多高校都陆续开设了形体训练,经过简单的徒手体操,基本功训练,基本形态控制练习以及舞蹈,艺术体操等各种形式的综合练习,不仅改变了身体形态的原始状态,增强坐、立、行动作的规范化,而且提高身体各部分的灵敏性和协调能力,促进了身心健康;作为高校的形体课来说,可以引用刘志红《形体训练教程(第2版)》的定义,即以形体训练为主要内容,以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为基础,以塑造人的优美身形为基础,以舞蹈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为主要手段,借鉴舞蹈、艺术体操、健美操,辅以音乐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当前高校形体课中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由于形体课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多是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教师对于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有一个全面和明晰的认识,这是这门课程顺利、有效进行的基础。
首先是课程内容,我们之所以开设形体课,就是要利用形体训练这个富含朝气和活力的项目,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达到健身、健美和健心的目的。所以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从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第一是基本功训练,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技能,学习形体课的学生,大多数之前都没有过基本功的训练,身体的灵活性和柔韧性都比较差,所以为了使教学顺利的进行下去,为以后的训练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要适当的加入一些基本功的训练,如身体的基本姿态、把杆练习、芭蕾的手位脚位等。第二是要加强基本步法和套路的学习,这是形体训练的主要内容。套路的学习,是要让学生明白,套路是由基本的动作组成的,每一个动作和节奏是可以变化和创新的,这一个限制,也是一个突破。在掌握了套路的基本动作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适当的加入一些变形的动作,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第三是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大学生们的文化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述,有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和规范自己的动作,具体包含形体训练基础知识,音乐基础知识、舞蹈基础知识等等,用这些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动作实践。
其次是课程设置。由于各个学校形体课的定位不同,所以还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和教学需要来进行课程设置。但是有几个大的原则是需要把握的。第一是系统性原则,形体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对于课程时间的要求,一个良好形体和姿态的训练,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几节课能够掌握的,所以要尽量保证形体课有充足的课时,保证课时开设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第二是层次性原则,因为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不尽相同,他们对于形体训练的了解和掌握参差不齐。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体现出层次性的差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基础性的教育,一个是提高性教育,真正做到因人而异。第三是针对性原则,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以培养他们健全的心理和生理素质为目标,从培养学生的体质、兴趣和爱好出发,既能加强了体育锻炼,又能陶冶了情操,充实了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
三、师资力量建设
当前形体教学的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多数形体教师都是舞蹈教师,对于形体课的理解和教学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所以加强形体课的师资力量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当务之急。
首先是要增加形体课教师的数量。作为学校的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形体塑造对于大学生的实际意义和长远意义,正视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在每年的人才引进上,能够给拿出专门的名额来,用在形体课教师的引进上。没有充分数量的教师,这门课的开展和普及就无从谈起;其次是要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通过进修、培训等多种教育形式,让教师得到系统和规范的理论培养和实践体验,以提高和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形体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舞蹈、体育、音乐、生理、心理等多当面的知识,教师要不断的加强学习,无限量的扩大自己的知识层面,积极吸收相关学科的新知识和新信息,朝着全能性、综合性的方向迈进。形体课的教学,既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练习过程,又要注重学生课后,甚至一生自我锻炼习惯的养成,所以在教学中,要大胆的变革教学方式,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工笔花鸟画 教学 本土文化 价值及精神
工笔花鸟画作为中国画的一个分支,其发展和衍变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直面中国工笔花鸟画的现状,我们必须把目光回归到中国画教学的本体上来。在众多架下艺术公然来袭的今天,给工笔花鸟画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顿。我们在对待传统艺术的方式上,显得尤为暧昧。如何对待传统、研究传统、怎样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成了工笔花鸟画领域中最具实质性的课题。用一种什么方式来建立具有中国画特色的教学体系、重塑中国画的传统根基,是我们最应当思考的问题。
笔者前段时间有幸进行了工笔花鸟画的教学实习工作。在与本科学生的教学对话中,笔者深深体会到当下工笔花鸟画教学工作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如:市场运作手段向艺术创作研究领域的渗透等等。我们的工笔花鸟画教学是否还要一味躺在中国画教育的这张温床上呢?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已不单纯是一个艺术视角转换的问题,只有深刻意识到工笔花鸟画的现实问题——机遇与挑战,做好一系列的转型期的工作,也才有可能达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大好形势。单从工笔花鸟画教学的角度上看,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和想法。
工笔花鸟画教学,首先,应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建立一个良好的基础体系是工笔花鸟画教学的前提。我们应当看到,当下的美术专业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不足,素描、色彩、速写的考试固然有助于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如提高造型能力等。但作为进入美术类专业高校后选择国画专业的学生却不无遗憾,中国画的专业基本功以及专业的表现技法在这类学生面前几乎是一张白纸,这相应给我们的工笔花鸟画教学带来了难度。对中国画传统的认识相对薄弱,如何“借古以开今”?作为中国画教学的主要途径——“中西合璧”更是无从谈起。在进入中国画专业之前,有意识地进行相关内容的训练和建立必要的国画专业性质的考核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工笔花鸟画教学的关键是加强传统文化研究,注重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方面的修养。这不仅仅是工笔花鸟画所在系科,各个艺术系科都应引起重视。当代一些学生对传统的理解和学习上存在着严重的断代。一方面是对国学和传统知识的缺乏,一方面是外来因素的干扰:苏氏写实主义的创作思想、契氏素描、普及性的宣传要求等等,将中国画的传统体系冲击得七零八落。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是工笔花鸟画教学的一大利器。正如传统画论是中国画教育的重要一环,教师的传授分两部分:一教画理,二教画法。中国画的最高旨意应当是“道技合一”,工笔花鸟画教学更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必须把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当下生活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笔墨当随时代”,要具有现实观照的艺术涵养。中国哲学、中国美学、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画理论建设之本。
再次,我们当下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临摹——写生——创作三步曲。其中花鸟画写生是工笔花鸟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临摹与创作的逻辑纽带。重视写生甚至崇拜写生,是20世纪中国绘画和绘画思想的一大特色。李可染先生就曾说:“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用最大功力打出来。”应该说,写生是对客观世界的再认识的过程,也是画家深入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创造性艺术实践的过程。重视写生,直面自然,与自然对话,要勇于打破以往以经验传授、临摹为主的学习手段。要把写生作为本土文化生命的载体,当面对物象时,中国画的造型、笔墨均来自人生的经历和对文化的体验,它的表现形式是以生命形象的结构蕴藏着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文化、生命和智慧,力求构筑起融传统艺术精神与时代性于一体的民族美术形态。
不可否认,长期的专业训练、造型知识的培养以及理论的日益积淀,是学生日后创作水平提高的一个良好显现。在教学过程中,工笔花鸟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应更多结合当下的现实生活和审美特点。正如鲁迅先生当年提倡的“拿来主义”,笔者认为在花鸟画教学中这一点是尤应引起重视的。不但要“拿”当代与传统的精华,更要“拿”国外的优秀作品加以借鉴和学习。我们的关键在于接纳哪一块并“为我所用”的问题。客观冷静地面对西方,研究和吸纳西方文化艺术中的先进因素,将其融化在中华文化艺术的血脉中,生成中华文化艺术蓬勃的动力,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及学子的职责。同时,创作不是单纯的创意和构思,我们的每一次临摹、每一次写生都可以看作是创作的积淀。其实工笔花鸟画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创作,以创作带动新技法和新画材为原则进行学习。这就要求学生要最大限度地离开艺术的功利性,进入精神的高度自由状态,带着诚意地表现自己,才更有可能出现好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潮;这是从理性走出的状态,是无法而法之后人与自然的迹化。
与此同时,工笔花鸟画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画精神,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蒋采苹老师在其《中国画系教学建议》一文中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恢复画论课。二、恢复古典诗词和古文课。三、开设中国画构图学课程。四、开设画材学课程。这种合理而又及时的建议无疑给我们的工笔花鸟画教学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总之,从本科层面上来看,工笔花鸟画教学要把握好这四个基础:造型基础、专业基础、创作基础、理论基础。只有切实抓好这四大基础,才是工笔花鸟画教学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传承与发展是中国画的生命线,思变与恪守之争所引发的新艺术形式及语境的表现,是赋予每一个花鸟画教学者的时代使命。站在本土化的精神立场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工笔花鸟画的前景会一片大好。
参考文献 :
一、所见问题
1.老师、家长急于求成。老师们往往急于求成,与家长形成联合之势,为孩子大补恶补生字,这样一来,孩子对认读生字就会产生畏惧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语文也产生恐惧心理,不但识字量上不去,还很有可能连听、说、写的能力都受到影响,这岂不是事倍功半吗?
2.重识字、轻其他。如今,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老师都能意识到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在课时量不变的情况下,有的老师将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来进行识字教学,其他方面就严重忽略了,出现了极端的“唯识字论”。老师们都应该想一想,难道识字就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唯一目标吗?
二、教中所得
1.识字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给学生制定了“每天多认一个字”的目标,当天学过的字采用各种形式当天及时巩固,随后几天内再设计情境反复呈现这几个字,加深印象。在鼓励中的孩子渐渐恢复了对学习的信心,虽然经常有反复,成绩进步得也很慢,但我们都看到了希望。
2.利用求知欲、造字法,激发识字兴趣。讲解生字时,如果总是用那些他们熟知的“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来识记生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就会丧失。所以我偶尔讲一些额外的汉字知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致,这样学生的识字积极性和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在低年级识记的生字中,有一部分是象形字,如:日、网、石、竹等,这些字看似简单,但对于刚刚接触生字学习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却都很陌生,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多媒体的帮助。基于此,在课堂上,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演示这些象形字的演变过程,并插入学生常见的实物图,使生硬的笔画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因此,学生的兴趣异常高涨,记忆自然也深刻多了。
3.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拓宽识字面。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觉得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单独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重视语文学科和其他课程的联系。从三年级开始,语文教材中出现了“综合性学习”,课表中也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活动中学生们的识字兴趣提高了,识字量加大了,社会实践能力也增强了。
4.鼓励多读书,提高识字量。很多老师都会说:现在的孩子太不爱读书了。其实多数孩子不是不喜欢读书,而是不喜欢老师和家长给他准备的作文书、日记书等。我觉得我们不妨放手让他们去看他们喜欢的《蓝猫三千问》、《十万个为什么》、《科学探险》等类似书籍,这些书不但可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还可以大大地提高孩子们的识字量。我还建议低年级的孩子读课外书的时候要出声读,我们家长也应不厌其烦地听孩子给我们讲故事。
5.师生共探讨,区分易混字。同音字、形近字等易混字是学生识字中最大的障碍,如“植-直”、“拨-拔”、“体-休”、“未-末”,等等。遇到类似情况,很多老师绞尽脑汁想办法帮学生区分,但往往收效甚微。我觉得与其老师包办代替,不如将这个“难题”交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去动脑筋想办法。每个孩子都喜欢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每个孩子识记生字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他们在竞相讨论“难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碰撞,想出的办法五花八门,不要强求统一,而是应该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得到肯定后,他们心灵上会得到很大满足,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生字识字的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