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主学习概念

自主学习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主学习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主学习概念

自主学习概念范文第1篇

一、中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依赖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而自主学习作为当前新课改中极力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笔者发现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而概念图的引入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辅助学习的有效工具,为自主学习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捷径。

尤其是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面临的是高考,纯粹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每天面对的是填鸭式的教学、做不完的作业和试题。尤其进入高三后,长期以来对他们的学习方式实行的一直是题海战术,每天考试、死记硬背那些条条块块。虽然高中生本身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有的学生自主学习效率和效果仍然得不到提高,而且课堂笔记知识散乱,复习的时候无法理清所记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所以,对有些学生来说,学习虽然很努力,但是却很少取得好成绩。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有一种能够帮助他们记忆知识、整理学习资料、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而概念图就是其中的一种。

二、概念图概述

1.概念图的定义

概念图(Concept Map)是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J.D. Novak)博士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技术。诺瓦克博士认为:“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1]

我国教育学者黎加厚教授认为:所谓“概念图”,是指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人脑中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和表达。可以认为,人类使用的一切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图示方法都是“概念图”。[2]

简单地说,概念图就是以节点表示概念,连线和连接词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有效的知识可视化工具。概念图技术的应用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概念图已经成为一种教学工具、学习工具、教学评价工具、远程学习工具等。本文仅从学生的角度,探讨概念图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优势。

2.概念图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概念图被当作一种有效的工具而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学科教与学、远程教学系统及网络课程的开发、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等。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概念图”为题名,对2012年以前发表的论文进行了检索与统计(如表1)。

表1 概念图及其在教与学领域研究概况

由表1可以看出,与概念图(不包括有机概念图)有关的论文,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总计有784篇,其中,关于教与学方面的论文达488篇,占了62.2%。研究范围触及到教与学的各个层面,在学习上,概念图的应用主要涉及到这样几个方面:促进概念的学习和理解,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建立知识网络结构,作为复习时整理知识的工具;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导向;制作概念图对认知方式的影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工具;交流的有效方法,促进对话和合作;是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相互转化的一座桥梁;学习的测评工具等等。[3]可见,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的有效工具,它的强大功能在学习领域正日益显现出来。

三、概念图应用于中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优势

概念图为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它对于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都有巨大帮助。通过使用概念图,学生不再被动地去设法记下教师的每句话和阅读一串串长长的句子,而是积极地对关键字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并和教师积极地对话。它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1)会自动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知识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学生在学习中更有合作精神。

(2)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出自自发行为,更有创造性。

(3)因为概念图只把相关材料以非常清晰和容易记忆的形式提出来,因此,学生倾向于在考试中获取更好的成绩。

(4)与线性文本不同的是,概念图不仅显示了一些事实,而且把事实之间的关系也列出来,这样就让学生对课题有更深的理解。

四、概念图在中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探讨

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的有效工具,能够促使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完善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知识、把握知识,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概念图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

1.辅助学生整理知识概念,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

由于概念图能够清晰地展现概念间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识间的关系,所以,不管学生尤其是自主学习为主的学生在感到需要进行新的学习以前已学到什么,都需要认识到先前的知识对获得新知识的价值。对于自主学习为主的学生来说,概念图有助于明确他们所学的关键概念或命题,也突出了新知识和他已掌握的旧知识之间的联系。[4]具体地讲就是,概念图首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关键概念,并在各个概念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然后用具体的知识或事实充实相应的概念。学生进行的学部分都是在已有的知识中对概念和命题进行归类,学习新知识就是吸收新的概念和命题,修改原来的认知结构。这样新知识就获得了意义,旧知识也因为得到了新的修饰而获得了新的意义,从而使得新旧知识得到整合。

2.辅助学生整理、加工信息

学生在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和整理资料时,可使用概念图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找到信息间的联系。[1]学生可以利用概念图来分析复杂知识的结构。通过制作概念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也使他们在制作概念图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性的学习之目的。

3.促进学生高级思维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制作概念图是一种创造活动,它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创造性。因为,学生要制作出好的概念图就必须搞清楚哪些是已有概念、哪些是不同概念、不同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且相关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而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在概念水平上思考问题,属于高级思维,因此,绘制概念图有助于这一思维的发展。概念图实际上为这一高级思维搭建了一个“脚手架”,它帮助学生整理资料整合知识形成某主题的已有知识图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嵌入新概念在头脑记忆系统中固定学习内容修正与完善。[5]

4.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稳定的知觉组织形式和概念归类模式(Heath,1964;Tamir,1985),它是人对所输入的各种信息的一种处理策略。据研究,学生在学习中优先选择的认知方式有记忆(Recall)、规则(Principles)、质疑(Questioning)、应用(Application)。[6]一般认为,优先选择规则(P)进行认知的学生比选择其他认知方式的学生在进行有意义学习时更具优势,因为,概念图能形象地展示和说明概念的含义及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即概念间的意义联接,而运用概念图策略,学生多采用的是规则(P)的认知方式,即在学习新概念时,总是习惯于去分析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而在传统学习中,学生采用的主要是记忆(R)为主的认知方式,即总是无数遍地去背诵整个概念,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处理新学的概念。因此,学生如果运用概念图策略进行学习,那么经过不断地训练,其认知方式将会受到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5.促进交流

因为概念图能够以清晰、简明扼要的形式展示出学生的认知结构,表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所以,学生很容易地利用概念图进行交流。通过与人交流,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知识掌握的薄弱之处,从而可以通过进一步学习弥补知识缺陷,促进自己的学习。因而,概念图作为一种认知策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

总之,概念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已经引起教育领域有关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概念图策略虽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知识建构,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知识、把握知识,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但是,学生首先必须学会制作概念图,其次,就是需要有教师的正确指导,概念图才会发挥出它应有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概念图知识教程.上海教育资源库网.

http://www.sherc.net/sherc/application/gntjc.jsp.

[2] 与黎加厚教授谈概念图.齐伟的博客.

http://blog.ci123.com/qever/entry/7058.

[3] 张丽萍,吴淑花,何琪.我国概念图研究概览[J].现代教育技术, 2007,(5):34-35.

[4] 约瑟夫·D·诺瓦克,D·鲍勃·高温著,方展画主译.学会学习[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6:21-22.

自主学习概念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自主学习 数学 能力

论文摘要: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我们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而自主学习就是重要的学习形式之一,因为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作用,是适应现代教育改革需要的。于是,本文我结合了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对自主学习数学的理解和做法,即:1. 对自主学习的理解。2. 为什么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3. 如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数学。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标准则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会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达到学会学习的目标呢?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自主学习的理解及如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数学。

一、对自主学习的理解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它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其重要特征是已具备了将学习的需要内容化为自觉的行为或倾向。在自主学习状态下,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和分数,不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而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学,其最根本的特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改变原有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走出要我学的困境,自觉养成我要学的习惯。

自主学习也是以目标为依据,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引导促进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而自主学习能力则又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获取知识。

二、为什么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

1.21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谓“持续”,意为:有再提高的底蕴,坚实的基础,有持久性、有后劲、有发展的空间。因此,要求在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把学生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2.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动手和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是数学教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但是这项工作不同于工人生产产品,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充满朝气、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课堂教学活动应当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动态过程。基于此,这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三、如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数学

1.营造氛围,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对学生来说,他们是有情感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应注意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课堂上老师不能以权威形象自居,要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位学生,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中的朋友和同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才能敢想、敢问、敢于创新,从而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那些潜在的力求学好的内在动力,变为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要,从而学好数学。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创设一个较好的问题情境,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自由探讨,积极思维,大胆地提出问题,揭示问题。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到“我想学”的主动状态,引他们“入景入情”,让他们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求得快乐。

3.给予学生自由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起到主导作用。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就应把课堂上的学习自由"还"给学生。做到让学生独立思考,热烈讨论,踊跃交流,我的尝试是: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进行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展示思维的条件和机会,有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展示思维,激励其主动探究问题。同时也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创造思维活动。

如:我出示是非题: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我先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时间,然后用手势作出判断,我不直接分析或简单宣布答案,而是请小组内有不同答案的学生互相辩论,互相说服对方,然后再一次手势判断,最后请学生说明思路。这样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空间,能够在思维活动中体会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真正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例如:已知在ABC与DEF中,∠B=∠E,AB=DE,问增加什么条件能使ABC与DEF全等。这一题目为学生的创造思维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在学生的思考、讨论、比赛中归纳出所有情形,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高峰和创造的兴趣。

4、重视操作过程,在“做”中自主学习

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操作是学习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内容的需要,有目的的开展操作活动,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5、参与探究过程,在“探”中自主学习

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思维模式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进行活动,达到深刻理解知识,发展探究能力,培养探究品格的目的。另外,数学自主学习方法的掌握并非“朝夕之功”、“立竿见影”,但我们坚信,只要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在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理想“彼岸”的沟通上架设起一座桥梁,达到“自能读书”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自主学习概念范文第3篇

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了,课改实施以来,学生多了思考的空间和实践的机会,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可是,伴随而来的两极分化严重、平均分偏低的现象也随处可见,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英语教师的感叹:英语课堂上只有那么几个学生回答问题,课堂气氛难以活跃啊!究其原因,学生都说:课后不知道怎么预习和复习,上课时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学生无法自己进行学习,给他们自身造成了很多学习上的困难,可见学生自主性学习英语能力的培养不可小视。而笔者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从以下方面着手尝试的:

一、抓好语言教学,培养学生独立的拼读和朗读能力

1.抓好字母和音标教学。在教学的起始阶段从字母教学抓起,把字母名称和读音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从字母读音中去体会字母与其发音的关系,学完字母后,学生对很多音标也就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进行整体音标教学,在教学48个音标时,讲解发音常识如发音与发音器官的关系,唇舌的运动轨迹、声带的振动与否,气流通道是口腔或鼻腔,声音长度等,然后让学生自备小镜子对着充分练习音标,发现有和老师不同的地方及时进行调节和校正。

2.在教学单词时,根据音标帮助学生练习发音。教单词时,先分解其所含音素,再练习单词的拼读。这样做不仅可以巩固单个音素,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拼读能力。

3.抓好语流教学。由于英语初学者受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和干扰,往往会不自觉地把母语的语音和音调等规则套在英语的词句上。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英语重音,连读、节奏、语调等方面。

二、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自学教材的能力

现在的英语教科书图片较多,显得有些花俏,很多学生拿起书后不知道该从何入手。其实,英语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且是按单元编写的,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交际主题展开,一般来说Section A是一个单元的语言点,Section B是对本单元语言目标的巩固和拓展。在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上,笔者主要是通过对教材的单元内容进行分析,指导学生找出本单元的重点句型和重难点。

三、培养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词典

词典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工具。培养学生查阅词典是培养独立阅读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词典等于请了一位随时帮助学生答疑的“好老师”。对学生来说,让他们学会查阅英语词典,就要让学生知道查阅英语词典的方法。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词典的用法。其次,在阅读课前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不懂的单词查词典,在讲解重要语言点前,指导学生查语言点的释义、典型例句及特殊句型等。

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1.课前五分钟和学生一起做口语会话,一般来说英语会话都是谈论日常生活与近来所学的重点句型。

2.创设情景,设计语言环境,努力做到在师生交谈的自然情景中展示新单词和新句型,让学生在交谈中学习新的语言材料,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愿望。

3.分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表达英语的勇气和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能力

1.订阅《英语辅导报》。每星期都抽出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英文报刊。同时,还指导学生进行剪报,摘抄小资料等工作。按照学生自身不同的基础,整理出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归纳有关内容,求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2.介绍配合课本、难易适度、内容通俗、情节有趣的英文读物,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3.和学生一起观看经典英语童话故事,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此增长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通过以上做法,笔者的学生不但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而且英语自主性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教学应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终生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人才就是教师要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自主学习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培养;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笔者在实际的初中化学教学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文章围绕这些理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和探索。

一、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注行样样离不开化学。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科学实验打下基础。

二、要求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预习的好处很多:1、它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2、它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3、它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从而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4、它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预习的方法是:1、通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2、扫清障碍。在读课文后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加以弥补,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3、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在通读课文和扫清有关障碍后,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试着解答,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三、做好探索性实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探索性实验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一是实验前学生不知道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这就要求他们认真、正确地操作,仔细敏捷地观察,忠诚老实地记录。谁不认真谁就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实验的基本品格。二是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探索法”的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直接地让学生去掌握前人的科学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像以前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实验探索规律、发现真理。例如,我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事先准备了如下几组实验:(一)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二)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三)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四)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五)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让五名学生到前面来依次分别做这五个实验,然后让同学们共同讨论: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哪组实验最合适?为什么?在经过讨论和争论之后,同学们得出共同的结论:实验室应用石灰石(或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合。从而不仅使学生们牢固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而且也使学生们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

四、转变课堂角色,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主宰者。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教师要建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处处设疑:形成认识冲突,刺激求知欲望。要及时内化:通过自学、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完成认知冲突,掌握新知。反馈练习:对掌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并不断提高、拓展。

2、同学是学习的伙伴。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依据的教学组织模式。因此,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发展创新能力的很好的突破口,也是自主学习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合作小组的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围绕共同的任务而相互合作,协调统一,贡献各自的智慧,达成统一的目标。在不同的合作学习中,各角色进行互换,使得学生各方面得到锻炼。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知识的构建,学生是主动参与的,小组成员是平等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这是自主学习所要求的。

五、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化学教材中,标题以外的黑体字一般都属于概念性的范畴,每个概念都有它的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

1、概念提出之前的叙述部分。着重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认识新问题,通过联想、讨论、推理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与讨论结果。

2、化学基本概念的文字阅读。着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字和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概念用语几个方面的阅读。①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要让学生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任意删改,只能深入地理解,明确其中的化学涵义,实质上是要了解概念产生的条件与要求。②概念之间的区别。对于一些容易混淆不清的问题,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加以判断。有些概念往往罗列在一起,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加以区别和联系,也只有对化学概念进行类比,才能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③概念用语。化学教材的用语,书写都有严格的要求。通过阅读,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总之,通过课程的变革来实现学习的变革,提倡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追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将因此得到和提升。学生不仅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自主学习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言自主学习;国外;回顾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1-0015-0006

自1981年Holec通过专著《自主性与外语学习》将自主学习概念真正引入外语教学领域以来,语言自主学习已成为外语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对语言自主学习实践与研究的兴趣更是与日俱增。一方面,世界上很多国家已明确地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关于语言自主学习的研究越来越多,内容不断拓宽、深化,研究方法也更加多样化。

鉴于此,本文回顾了30多年来国外语言自主学习领域的重要研究,通过分析其研究概况以及研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帮助读者清晰地把握它的发展脉络。最后,在分析国外现有研究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本文展望了语言自主学习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能对我国的外语自主学习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1 研究概况

1.1SSCI期刊论文、专著和论文集等出版物

笔者仔细查阅了Applied Linguistics、LanguageTeaching等9种语言教学方面的SSCI期刊,发现从1981年至2011年间登载了119篇以语言自主学习为主题的论文。其中,System和ELT Journal是推广语言自主学习理念的主要窗口,它们刊登的论文数量以49篇和27篇分别居第一、第二位。当我们以10年为时间段统计论文数量时,笔者注意到这三个阶段发表的论文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以2001―2011年间刊登的57篇最多(见表1)。

另外,据不完全统计,1981―2011年间在国外出版了127本以英语为媒介的语言自主学习专著(如Benson,2011a)和45本以语言自主学习为主题的论文集(如Pemberton et al.,2009)。同时,外语教育领域的各类出版物中也包含自主学习的内容,如为语言教学提供总体指导以及专门论述语言教学某一领域的专著或论文集(Kumaravadivelu,2003;Thombury,2005等)。

1.2国际性学术会议

以语言自主学习为主题的国际性学术会议的召开也促使自主学习思想日渐得到研究者的关注。从1994年至2012年间,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中国等国家先后召开了12次国际学术会议。

除主题会议外,近几年的世界应用语言学大会也把语言自主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例如,2005年在美国麦迪逊召开的第14界世界应用语言学大会上,有来自18个国家的36个报告是关于语言自主学习的。又如,2011年在北京召开的第16界世界应用语言学大会分别设立了1个语言自主学习的专题讨论会、3个工作坊及22个小组发言。

1.3国际性学术组织

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国际性学术组织主要有四个:①发源于新西兰的独立学习协会(The IndependentLearning Association);②世界应用语言学协会自主学习研究分会(AILA Research Network on Learner Auton―omy);③国际外语教育协会学习者自主特别兴趣组;④日本教师协会学习者发展特别兴趣小组(JALT Learner Development SIG)。

总之,SSCI期刊论文、专著和论文集、国际性学术会议以及国际性学术组织都是我们了解国外语言自主学习研究发展历程的重要渠道。

2 研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本文将国外语言自主学习研究按当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萌芽和初步发展阶段(1981―1990);进一步发展阶段(1991―2000);深化发展及反思阶段(2001―2011)。需要强调的是,这几个阶段并不完全彼此独立、界限分明,而是紧密关联、互相交融。

2.1萌芽和初步发展阶段(1981―1990)

Holec(1981:3)在语言教学领域首次提出了“自主”概念并将其定义为“能掌控自己学习的能力”。该术语的正式提出掀起了语言教学研究从事者对自主学习的概念及内涵的热烈讨论,这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后续研究的基础,因此笔者将此作为国外自主学习研究在语言教学领域兴起的标志。在这一时期,研究者主要用思辨的方法对语言自主学习概念进行理论探讨。大多数学者赞同Holec的“能力说”,但也有学者用它来指代学习者在传统课堂外进行自我定向学习的情形(如Dickinson,1987)。

自我定向学习(self-direction)、个性化及独立这三个概念在这一阶段的自主学习文献中占重要地位。自我定向学习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所持的一种态度,即“负责自己的学习,但不一定要独立地承担与学习有关的全部任务”(Dickinson,1987:11)。学习者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学习被视为是一种帮助实现自我定向学习的方式。虽然研究者们已经认识到,为了发展自主,学习者需要从他人的指导和控制中解放出来,但是在自我定向学习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上没有形成一致意见。个性化注重满足学习者个人的需求,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心的自我定向学习是个性化的一种学习方式,程序化学习(programmed learning)是个性化的另一种形式,即学习者通过老师准备好的材料依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方式学习,但程序化学习剥夺了学习者在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很重要的选择自由(Riley,1986)。

早期的语言自主学习实验主要是为那些不一定有时间、不愿意或没有机会参加课堂学习的成人所设计,因此,这一阶段的语言自主学习理论以个性化的自我定向学习的实践为框架。正如hllwright(1988:35)所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习者自主的概念是与“语言教学法的彻底改革联系在一起”,即“拒绝传统的课堂,引进全新的学习方式”。简而言之,在80年代,语言自主学习被看成是学习者独立的学习。这种把“独立”等同于“自主”的观点忽略了自主学习的社会性特征,而且这一阶段的研究者显然还未认识到自主学习概念的复杂性。

2.2进一步发展阶段(1991-2000)

进入90年代以后,学者们除了进一步讨论自主学习的概念之外,还对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问题进行了大量探讨。System在1995年出版了一期语言自主学习研究专刊,大大推动了相关研究的发展。总体说来,这一阶段的研究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深化对自主学习概念的理解

这一时期自主学习的理论性文章都在尝试回答一个重要问题:究竟什么是语言自主学习最重要的组成要素?研究者们虽然没有找到确定、一致的答案,但基本上都认可两个观点。第一、自主学习者的“行为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形式,这取决于他们的年龄、学习进展程度、他们对自己当前学习需求的认识等等”(Little,1991:4)。Littlewood(1996)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即要区分学习者在通常情况下的自主性(general autono-my)和在某一特定任务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性(task-spe―cific aspect of autonomy)。Benson(1997)则从“技术性”、“心理性”和“政治性”三个层面来描写语言教育领域不同类型的自主。第二,自主不是一个“完全自主或没有自主”的概念,它有“程度区别”,“完全的自主学习者只能是一种理想,而不可能是现实”(Nunan,1997:192―193)。Nunan(1997:195)以语言学习理论为框架,提出了一个包含五个层次“学习者行为”的自主模型:意识、参与、干预、创造及超越。这指明了语言教科书中以学习者发展为目的的活动的先后顺序。大约在同一时期,Littlewood(1997:81)提出了自主学习程度的三阶段模型,涵盖语言习得、课堂组织和个人发展三个方面;Macaro(1997:170―172)也提出了一个三维度自主学习模型,包括语言能力自主、语言学习能力自主和学习者选择自主。90年代末期,Little―wood(1999:75)又进一步把自主学习的程度概括为前瞻性自主(proactive autonomy)和反应性自主(reactiveautonomy)。前者指学习者参与学习方向的制定并进行自主学习,后者指学习者在教师确立学习方向之后自动组织相应资源从事自主学习活动。虽然学者们提出的模型不同,但每个模型都暗示了从较低程度自主到较高程度自主发展的可能。

此外,强调自主的社会性特征是这一时期对自主学习理论理解深化的又一具体表现。Kohonen(1992:19)曾明确指出“自主包含相互依赖的观点”。Little(1996:210)也强调学习者自主是相互依存的产物,因为“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社会交往、互助合作与积极互赖实现能力内化的过程”。对自主社会性的关注还能从实践地点的转变上体现出来,即从自我定向学习转向基于课堂和课程的学习,如,体验式学习(Kohonen,1992)。

(2)研究范围逐渐拓宽,实证研究逐渐增多

学者们除了继续对自主学习概念进行理论探讨外,逐渐开始使用实证研究方法来探讨和自主学习相关的更多问题,如影响学习者自主的因素、如何促进学习者自主、自主性课堂中的语言习得等。其中学习者发展、教师自主及自主学习的文化适应性是三个比较突出的研究主题。

“学习者发展”是自主学习文献中颇为常见的一个概念。学习者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习者成为好的语言学习者,而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被视作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关于学习者发展的主要内容,尽管学者的观点不太一致,但都十分重视元认知知识和学习策略的训练。元认知知识和学习者自主之间关系密切。正确的元认知知识会促进学习者自主,而错误的元认知知识则会阻碍学习者自主的发展(Victori&Lockhart,1995)。虽然绝大多数学者(如Wenden,1995)认为策略训练能促进学习者自主,但也有研究者(如Murayama,1996)指出策略培训可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一定会得到相应提高。

随着对如何促进学习者自主的进一步探讨,学者们开始关注自主环境下教师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自主在第二语言教育领域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和其他概念一样,在教师自主概念发展初期,研究者侧重理论探讨,而且研究视角比较单一。直到这个阶段末,McGrath(2000)指出教师自主应该既包括自我导向的专业行为和发展,也包括一种专业自由。这种对教师自主概念的多侧面认识具有转折性意义。在着重讨论教师自主概念的同时,学者们也关注了教师自主和学习者自主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教师自主两大问题。虽然大家普遍认同教师自主和学习者自主相互依存,但在实际阐述过程中还是偏重以学习者自主为中心,认为教师自主是提高学习者自主的先决条件,而忽略了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如何能促进教师自主这一问题的讨论。

另一个突出主题是自主学习的文化适应性。很多学者(如Jones,1995;Yang,1998)对作为西方社会文化产物的自主学习理念和实践模式在东方文化背景下是否适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Jones等学者认为学习者自主不适合东方文化。但这一观点不仅在理论上遭到了驳斥,也被实证调查结果证明不令人信服(如Yang,1998;Littlewood,2000)。实证研究结果不仅表明在东方文化环境中同样可以培养学习者自主,更证明了Sinclair(1997)等学者的观点,即在不同文化中自主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必须指出的是上述研究讨论的文化都是指国家或民族文化,如“西方文化”、“东方文化”或“中国文化”等。而Holliday(1999)认为不能以民族文化为框架来争论哪些教学法是否合适。他区分了“大文化”(国家或民族文化)和“小文化”,并倡导要采用“小文化”视角来讨论文化和自主的关系。他所指的“小文化”是指任何有凝聚力的社会群体所形成的文化,而这种文化不一定和整个民族或种族的文化一致。

(3)基于自主学习中心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同时自主学习的应用环境开始发生变化

一方面,随着90年代自主学习中心的激增和计算机辅助学习的兴起,许多学者围绕自主学习中心的筹建、实施、管理及有效性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90年代早期对自主学习中心及自主学习项目进行总体介绍的理论性文献较多,研究手段多为记录和描述性质;90年代中后期的研究更多涉及自主学习中心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而且出现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如O'Dell,1997)。早期的实证研究多采用单一的问卷调查来收集数据,而后期研究则通常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记录等多种方式来获取研究数据。

另一方面,自主学习也开始朝着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方向发展。其中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是Dam(1995)和她的同事在丹麦的一所中学建立的基于课堂和课程协商的自主模式。它对后来出现的以课程设置为基础探讨课堂自主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如Cotteral](2000)探讨促进自主的课程设计原则等等。这些研究促进了课堂自主学习领域的发展,也将自主学习研究的重点推向合作和协商。

2.3深化发展及反思阶段(2001―2011)

进入21世纪之后的自主学习研究进入了空前繁荣阶段。近些年世界应用语言学大会都设有自主学习专题讨论,而且自主学习文献还渗透到了外语教学的各种出版物中,所有这些都足以证明“自2000年后,自主学习已成为第二语言教育文献中的核心话题”(Pemberton et al.,2009:4)。下面笔者从研究方法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在研究方法上,理论文献数量大大减少,实证研究比例不断上升。在上一阶段的实证研究中,由于对学习策略、元认知和学习者信念等问题的关注,定量研究相对较多。进入21世纪之后,相关实证研究越来越表现出以小规模定性研究为主的趋势,研究者使用了质性研究的很多方法如行动研究、人种志研究、叙事法、自传及生活史等讨论教师自主以及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身份、动机等问题(如Reinders et al.,2011)。此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采用(如Hyland,2004;Bhattacharya et al.,2010)。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四大领域:自主学习的社会文化内涵、教师自主、课堂自主学习及新兴科技环境下的语言自主学习。首先,社会文化理论在语言自主学习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自主学习的社会文化内涵较为系统地体现在Oxford(2003)的学习者自主模型中。Oxford在Benson(1997)的三层次自主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社会文化”视角:“社会文化Ⅰ”和“社会文化Ⅱ”。前者基于维果斯基的二语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一方面是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间发生在由特定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另一方面是通过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习者和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之间的动态互动获得。后者基于“实践社群”、“投资”和“想像社群”等理论,认为社群参与比个体参与更重要,强调“自主的环境而不是实行自主的个体”Oxford(2003:87)。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反对自主文献中忽略环境的个人主义倾向。

其次,随着自主学习研究转向关注课堂,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师在课堂中推动自主的努力往往受制于一些不完全受他们控制的因素,因此调查有哪些限制因素以及探讨教师该如何协调这些因素成了这一时期教师自主研究的鲜明主题之一(如Benson,2010)。此外,研究者们继续在教师自主概念、教师自主与学习者自主的关系以及如何发展教师自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例如,受McGrath(2000)研究的启发,Smith(2003)提出了一个包括教师的专业行为(教学)和专业发展(学习)两个维度的教师自主模型,从而扩大了语言教学领域内教师自主概念的内涵。再如,大量研究证明行动研究和反思性实践对促进教师自主至关重要,但也有学者(Allwright,2003)对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并将目光转向教师发展领域的探索性实践。但目前对探索性实践与教师自主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关于探索性实践能否弥补行动研究和反思性实践的缺陷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自主的发展值得大家更多的思考和研究。

这一阶段围绕课堂自主的研究更是空前繁荣,涉及课堂教学的很多层面,主要包括:以提高学习者自主为目标的课堂学习任务(Loewen,2005);和自主相关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原则(Sercu,2002);语言课程中引进的各种促进学习者自主的改革项目及其效果,例如把学习者日志(Kemp,2010)和语言档案袋(Lit-tle,2009)作为促进学习者自主的工具,以及课堂小组合作对学习者自主的作用(Chang,2007)等。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对新兴科技环境下的语言自主学习研究也日益增多。如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Abraham et al.,2011)、串联学习(stickler&Lew―is,2008)等。总体来说,新兴科技正在根本性地改变语言自主学习的前景,正如Benson(2011b)所说,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新科技为学习者提供了接触语言和学习语言机会的观点,因为以后的研究重点会从教育科技作为学习内容的提供者转向如何设计技术先进的自主学习环境方面。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早期的文献对于语言自主学习理念多持支持态度,而进入21世纪之后学者们开始持批判性的态度反思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如Ben,son,2009),并尝试结合其它领域的理论,如复杂理论(Larsen-Freeman&Cameron,2008)、符号学理论(van

Lier,2004)等进行相关研究,使整个研究领域呈现出深化发展及反思性的鲜明特征。

3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尽管30多年来国外语言自主学习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难免存在一些不足。

(1)周期较短的静态研究较多,缺乏周期较长的动态研究。

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然而,现有研究大多是静态研究,而且周期较短,通常为一个学期。而周期短的干预性研究结果往往不太令人信服,更何况很多教学改革或其他干预性研究都是采用的即时综合评价,缺乏后续跟踪调查,其有效性也有待进一步检验。因此未来研究应该鼓励用动态研究视角跟踪并记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变化规律。

(2)研究成果趋于“同质化”,缺乏对不同社会、文化、学校教育环境下自主学习的实证研究。

随着自主作为一个全球化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自主学习研究和实践体现了更多共性内容,即“同质化”趋势,而很少涉及将共性特征结合具体语言、文化环境的研究成果。另外,目前研究缺乏对不同社会、文化、学校教育环境下自主学习的研究。因此未来研究应该结合自主学习概念的社会文化视角及个体差异理论,加强自主学习的本土化研究和不同环境下的对比研究。如Dang(2010)从资源、教学措施和学生特点三个方面讨论了在越南EFL学习中推行自主学习的有利和阻碍条件,并结合这些情况给出具体建议,这是一个很好的自主学习研究情境化、本土化的例子。

(3)进一步开展课堂自主学习研究,同时要加强课堂外自主学习的研究。

尽管课堂自主学习研究的成果比较丰富,但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细化。如探讨听、说、读、写等不同语言技能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很有意义,因为依照Gardner&Miller(1999)的观点,既然学习者的自主性有程度区别,那么同一个学习者在不同语言技能方面的自主性也可能有差异。我们还可以将自主学习理论和语言研究领域的其他理论相结合,以拓宽研究视角,如课堂互动和教师教育。另外,尽管课堂话语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但关于自主性课堂中教师指导性话语(discourse of counseling)的研究却相当匮乏,结合课堂话语分析理论对其进行细致分析并进行实证研究应该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Benson(2007)指出,在进行周期较长的动态研究时,我们应该调查学习者在其语言学习生涯中,如何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转换学习方法以及他们的知识和身份如何发生变化。这自然涉及课堂外的学习,特别是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兴起,英语学习不再仅限于课堂,而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发生(Hyland,2004)。因此,课堂外的自主学习应该成为未来研究的关注点。而且,由于课堂外的世界由许多不同的环境组成,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对课堂外自主学习的研究必然比课堂内自主学习研究更重视不同环境的性质以及这些环境所支持的各种自主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