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据分析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是大数据安全分析重塑SIEM和安管平台。
在所有网络安全领域中,大数据安全分析对安全管理平台(SOC平台、安管平台)和安全信息与事件分析(SIEM)系统的影响最为深远。
传统的SIEM和安管平台由于其核心的安全事件采集、分析及存储引擎的架构是针对中小数据集合而设计的,在面对大数据的时候运行乏力,难以为继。SIEM和安管平台都具有安全事件(日志)的采集、存储、分析、展示等几个过程,正好与大数据分析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过程完全相同。因此,SIEM和安管平台天然具有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特质。而将传统SIEM和安管平台的安全事件采集、分析及存储引擎更换为大数据分析引擎后,SIEM和安管平台被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进入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安全分析技术的运用已经成为未来SIEM和安管平台的关键技术发展趋势之一。
二是大数据安全分析推动高级威胁检测。
传统的安全分析是构建在基于特征的检测基础之上的,只能做到知所已知,难以应对高级威胁的挑战。而要更好地检测高级威胁,就需要知所未知,这也就催生了诸如行为异常分析技术的发展。行为异常分析的本质就是一种机器学习,自动建立起一个正常的基线,从而去帮助分析人员识别异常。面对天量的待分析数据,要想达成理想的异常分析结果,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成为明智之举。
同时,为了对抗高级威胁,还需要有长时间周期的数据分析能力,而这正是大数据分析的优势所在。
此外,安全分析人员在进行高级威胁检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感兴趣的安全数据进行数据勘探,而要针对天量数据实现即席的交互式分析,需要有强大的数据查询引擎,这同样也是大数据分析的优势所在。
三是大数据安全分析促进欺诈检测。
客户业务的日益复杂和线上业务的不断丰富,使得欺诈检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的欺诈检测系统大都具备基于行为轮廓的异常检测能力,而对天量的用户、账号、实体、业务的访问行为信息进行建模绝非易事,大数据技术的引入有助于提升建模过程的速度和准确度。大数据安全分析技术正在重塑欺诈检测系统。
四是大数据安全分析增强各类安全产品。
除了前面提及的已经显著受到大数据技术影响的安全防护系统之外,很多传统的安全防护系统也同样正在引入大数据安全分析技术。
借助大数据安全分析技术,DLP系统将变得更加智能,不仅能够对已经标定的敏感信息进行检测,还能对用户使用数据的行为过程进行建模,从而针对更多地难以进行简单标定的敏感信息的访问进行异常检测。
借助大数据安全分析技术,通过对DAM系统收集到的海量数据库访问日志进行业务建模,从而识别用户的业务违规,使得DAM系统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借助大数据安全分析技术,能够实现针对IAM和4A系统的用户违规智能审计。通过对IAM和4A系统的海量用户访问日志进行建模和机器学习,发现小概率的异常事件。
借助大数据安全分析技术,还能够提升静态应用安全测试(SAST)系统的检测速率,并能够通过高效地聚类/分类等算法更好地寻找应用系统的安全漏洞。
五是大数据安全分析激发网络威胁情报分析与协作。
随着高级威胁的日益泛滥,尤其是网络空间安全对抗逐步上升到专门组织、国家层面,很多传统的犯罪分析和军事战争的理论及战略战术被不断引入网络空间安全之中。这其中,最显著的一个趋势就是网络威胁情报的兴起。
Gartner认为,威胁情报是一种基于证据的知识,包括了情境、机制、指标、隐含和实际可行的建议。威胁情报描述了现存的、或者是即将出现针对资产的威胁或危险,并可以用于通知主体针对相关威胁或危险采取某种响应。
威胁情报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直接作用于企业和组织的安全防护设施,实现高效快速的威胁检测和阻断。
但是威胁情报信息的获得绝非易事。专业的威胁情报服务提供商能够采集互联网上的各种数据,既包括浅层Web,也包括深层Web,甚至是暗网(Dark Web)的数据,抑或是授权客户的数据,然后基本上都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产生有关攻击者的威胁情报信息。
谁也不可能独立获得最全的威胁情报,就像我们的反恐或者犯罪调查一样,各个情报组织间的合作至关重要。网络威胁情报亦是如此。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有的厂商建立起一个威胁情报的分享和协作平台,进行威胁情报的交换,更大限度地发挥情报的价值。
简言之,借助大数据安全分析技术,威胁情报分析与共享这个新兴的安全分析领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当前正处于聚光灯下。
六是大数据安全分析造就大数据安全分析平台。
大数据安全分析不仅重塑着传统的安全防护系统,催化着威胁情报,有时候也显性化地表现为一个专有的分析平台。
如前所述,大数据安全分析不是一个产品分类,而代表一种技术,各种安全产品都能够运用大数据安全分析技术。在一个较为完备的基于大数据安全分析的解决方案中,通常会有一个大数据安全分析平台作为整个方案的核心部件,承载大数据分析的核心功能,将分散的安全要素信息进行集中、存储、分析、可视化,对分析的结果进行分发,对分析的任务进行调度,将各种分散的安全分析技术整合到一起,实现各种技术间的互动。此时,通常意义上的SIEM(安全信息与事件分析系统)、安全运营中心(SOC、安管平台)、DLP(数据防泄露系统)、4A系统(认证、账号、授权、审计)等都在这个大数据安全分析平台之下。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PLC;人机界面;数据库
1工艺流程及主要测控点
目前,油田配注系统普遍采用“集中配置,分散注入”的工艺流程,即一个配置站对应多个注入站。其过程是在配置站将化学药剂与清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符合浓度要求的母液,母液经过熟化后,由外输泵输送至各个注入站,在注入站按照每口井的配比方案加入清水,然后,注入井下。注入站工艺流程为:上游配置站输送来的母液进入母液储罐,经柱塞泵增压后被输送到母液汇管中,再经过单井母液调节阀进入混合器。注水站来的清水经过单井清水调节器进入混合器,在这里与母液充分混合后被注入井下。注入站的测控参数主要包括母液储罐液位、柱塞泵进出口压力、单井压力、单井清水流量等。
2基本原理
采用“VBA+数据库”的方案实现报表查询。VBA(VisualBasicforApplication)是新一代标准宏语言,是基于VisualBasicforWindows发展而来的,语言简单易学,功能强大。VBA是VB的应用程序版本,必须依赖于已有的应用程序,不能独立运行。目前,WIinCC、FactoryTalkViewStudio、Ifix等主流组态软件都支持VBA编程。具体过程是利用组态软件SE的数据记录功能建立数据记录模型,将需要的数据采集并存储在ODBC指定的数据库中。当操作员查询报表时,选择日期后,按下查询按钮,即执行VBA代码,将数据库中的数据读出来,并写入报表模板中,生成指定日期的生产数据报表。
3报表开发过程
3.1添加HMI标签
展开HMI服务器的“HMI标签”,右键点击“标签”,点击“打开”,在打开的标签窗口中点击“新建”,在标签名称栏中输入标签名“DayReport_Date”,类型选择“字符串”,数据源类型选择“内存”,点击“接受”,保存标签。
3.2添加ActiveX控件引用
ActiveX控件是一种基于COM接口的控件,通常不能独立使用,只能在宿主程序中运行,支持COM接口规范的编程环境均可使用它。在报表查询画面中,需要使用日历控件,必须提前在“VisualBasic编辑器”中添加ActiveX控件引用。打开SE,点击“视图”,选择“VisualBasic编辑器”。在打开的窗口中点击“工具”,选择“引用”,在列表栏中勾选“MicroSoftCalendercontrol2007”,点击“确定”,保存设置。
3.3创建并组态画面
打开SE的应用项目浏览器窗口,展开HMI服务器的“图形”,右键点击“显示”,选择“新建”,创建画面“Report”。打开画面“Report”,添加日历控件、按钮、文本、字符串等对象。将日历控件的“Value”属性及字符串的表达式属性与“DayReport_DATE”标签相关联,并设置字体、颜色等其他相关属性。
3.4设计报表模板
根据生产岗位的需求,采用MicosoftOfficeExcel2007设计报表模板“日报表.xlsx”。并将报表模板文件存储在“D:模板”路径下备用(此路径应与VBA代码中指定的路径一致)。
3.5设置数据记录
展开HMI服务器的“数据记录”,右键点击“数据记录模型”,点击“新建”,打开数据记录模型的设置窗口。点击“设置”标签,选择“ODBC数据库”,点击“ODBC数据源”;选择“系统数据源”标签,点击“新建”;选择“系统数据源”,点击“下一步”;选择“MicosoftAccessDriver(*.mdb*.accdb)”,点击“完成”;弹出的“ODBCMicosoftAccess安装”窗口,在“数据源名”栏中输入“Report”,点击“创建”按钮,选择保存数据库的位置,在“数据库名”栏中输入“Report”,点击“确定”。点击“创建表”标签,在数据库中创建表“FloatTable”“StringTable”“TagTable”。点击“路径”标签,勾选“启用ODBC备用路径”。点击“文件管理”标签,设置清除ODBC数据库中保存旧记录的天数。点击“记录触发器”标签,勾选“周期性”,根据需求,在“间隔”栏中设置数据采集周期。点击“模型中的标签”标签,添加需要记录的数据标签。
3.6编制VBA程序
关键词:地籍测绘数据入库方案分析
中图分类号:C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土地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对全国的土地利用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也随之启动,相比于1984年的第一次土地调查,此次调查更加全面和系统化,不仅要归纳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以及建筑用地等各类土地的总面积,还要求建立可以反映土地实际情况的包含图形、影像、归属地等在内的信息数据库。如何对地籍测绘的信息进行合理的总结和处理,建设完善的地理信息数据库,成为土地调研人员工作的中心和重点。
一.数据的采集
数据的采集工作是土地调研工作的开始,也是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地籍信息系统数据而言,其自身具有两大基本特点:数据信息种类繁多以及图形数据的精度和准度要求较高。以一般的城镇地籍数据为例,其数据信息必须包含土地的面积、地形特点、地质类型、土地归属等一一系列问题,数据信息极其庞大和繁杂,必须仔细进行分类收集,以免出现漏报现象和错误。而采集到的数据是对当地土地资源实际情况的系统全面的反映,必须保证极高的精准度。根据我国相关规定,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点位中误差要在±5cm,这显然是一个特别高的要求。实际上,提出这样的精准度要求,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为了解决土地之间的归属问题,减少因边界模糊造成的争议,维护土地归属单位的合法权益。
地籍数据信息的采集主要有两种较为常用的方法:
1.传统模拟式外业测土法
传统测法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是在对地籍进行测量的基础上,使用解析的方法测定权属界址点坐标,以该点为基础形成地籍图,如果要实现数据入库,还要对原图进行数字化才能实现。其方法较为简便,但工作量巨大,而且误差较多,对测绘仪器和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很难达到规定的标准。
2.野外全数字化数据采集法
相比传统方法,属于新兴的测绘手段,一般采用直接测定坐标法,将测距仪器放置在测站上,对界址点上的移动棱镜进行角度和距离测定,使用电脑进行信息记录和计算。相比传统方法,虽然也存在误差,但是其误差较小,可以满足规定的标准,同时工作量大大减小,操作也更加简便,因此,是保证数据精准度的最佳数据采集途径。
二.数据的处理
数据库是为了方便人们进行相应数据的调查和管理而建立的,其中包含的数据必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直接应用于相关的处理设备,而无需经过转换,这就要求在数据入库时对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确保数据的质量和正常使用。就目前来看,数字化地籍测图已经逐渐取代传统测图成为主流,但是,多数数字化测图软件使用的是较低版本的CAD,只有图形文件,无法进行数据信息的转换,其实质仍是纸质图形。少数虽应用了更高版本的CAD软件,但没有考虑其与GIS的数据共享问题,其数据的利用效率仍显低下。
针对传统的模拟图或者图形文件,数据的处理和转换只能采取原图数字化的方法,对原图进行相应的数字信息化处理,之后才能加以利用,但是其精准度的缺失却是难以避免的。
对于使用了编码技术,可以进行信息转换的数字图,可以通过数据的转换进行数据共享,但是由于CAD和GIS的应用数据在格式、内容甚至概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进行数据的处理和转换工作时,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数据格式转换
由于软件功能和操作方面的差异,不同的软件所能处理的数据格式也是不同的,部分数据可以通过通用数据格式进行转换,但是仍会出现数据丢失的现象。
2.数据元素转换
CAD软件中的图形元素与GIS软件中的图形元素并不是一一对应的,相比于GIS图形文件,CAD图形中的数据元素种类更多,相对也更加复杂。要将CAD中的复杂图形转换为CAD中的简单图形,就必须仔细认真地进行考虑和分析,哪些元素需要转换,哪些元素不需要转换,使得转换后的数据元素可以正常使用,同时,还要重视转换过程中的数据丢失问题。
3.拓扑关系的形成
拓扑关系在CAD软件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在实现由CAD向GIS的数据转换时,要对转换后的图形数据进行编辑和处理,建立符合GIS运行环境的几何元素的拓扑关系。
三.数据的入库
通过以上的处理,地籍测绘所得到的数据其实应经可以直接进行入库管理了。但是,为了确保数据库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在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后,还要进行最后的质量检测。
首先,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检查,并进行实地对比,确认没有出现遗漏或地形地质方面的错误,确保数据的精准度符合规定标准。
其次,在进行数据的处理时,要首先考虑数据的丢失问题,转换过程中要尽可能认真细致,减少人工原因造成的数据损坏或丢失。同时,还要考虑数据的兼容性问题,确保入库数据有着良好的兼容性,可以实现不同软件之间的共享。
最后,对于整理完毕的数据,要将其导入相应的软件进行应用测试和检查,对于数据中存在的细微错误可以通过软件自动进行处理,也可以发现数据是否存在损坏现象,确保入库数据的实用性。
结语:总而言之,运用计算机对于数据的处理能力,可以大大减轻土地调研人员的工作负担,可以节省大量工作时间,同时也可以有效保证数据的精准度,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数据真实有效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可以为庞大的土地调查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参考,使土地调查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赵英志.地籍测绘中数据入库方案的探讨[J].测绘通报,2006,(6):38-40,43.
[2]徐健元,李云岭,李靖龙.德州市德城区地籍调查数据整理入库工作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2011,27(5):36-38.
[3]朱光兴,李龙强,湛国毅.地籍空间数据库建设与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60.
关键词:数据库属性;自主安全;防护
1 前言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数据库系统应用正面临着较大威胁,主要包括有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错误访问数据库所造成的的数据错误问题;第二,为实现某种目的而使数据库遭遇破坏;第三,针对不可以进行访问的信息展开非法访问,同时未留下任何痕迹,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进行数据的非法修改;第四,运用各类型技术针对数据库实施攻击行为等等。为此,本文将在数据库属性基础上提出一种能够实现良好组态且独立于具体数据库的自主安全防护模型,同时给予相应的实现方法。
2 基于数据库属性基础上的自主安全防护系统设计和实现
⑴功能。自主安全防护系统简称为DDS,前期功能主要是针对用户所实施的非法访问行为起到有效大的阻止作用,当存在有一定的可疑行为情况时,系统能够实现预设告警流程的自动起到,就数据库可能产生的风险尽可能进行合理防范,一旦形成非法操作行为,则事先设置好的防御策略将被触发,执行阻断措施,开启主动防御,同时根据具体设置详细记录实时发生的操作情况,旨在事后进行有效的追查分析。
⑵结构。在自主安全防护系统中,用户权限通常是采用安全管理员使用角色机制实施管理的,并在进行安全策略制定的基础上针对核心部件Sensor与访问控制部件展开合理设置。具体来说,核心部件Sensor可实现对用户数据库操作请求大的有效侦听,通过对命令映射表的运用把各类型命令映射成为系统识别命令,将安全检查所需的相关信息及时提起出来,向访问模块进行发送后实施安检,通过安全检查之后方可允许用户执行数据库访问行为,反之则不能够进行访问,基于此,需结合相应的审计规则实现记录生成,同时将其记录在相应的审计日志中;该系统拥有默认的访问控制流程,可实现用户安全策略的自行设定,同时系统能够自动生成对应的访问控制流程。
⑶实现。自主安全防护系统实现通常能够划分成为数据字典设计、用户登录和管理、制定系统策略、实现侦听器即Sensor、访问控制、日志审计这六个主要方面内容。原有数据库API信息即dll以及用户的自主防护策略作为输入,系统核心部件Sensor 能够在原有数据库API接口中融入用户防护策略的同时将用户数据库操作行为记录下来并形成日志,旨在为用户提供设计,便于用户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不需进行原有系统更改则能够有效实现自主防护。
Sensor远程注射功能则主要是由Inject/Eject为其提供的。Core在运用拦截的基础上能够通过调用API来实现自身所具备的定制功能,为充分实现拦截,则可运用HOOK API技术,其能够执行拦截的操作涵盖有indows中的API调用、中断服务、IFS 与NDIS过滤以及DOS下的中断等等内容,该技术的实质内容为针对具体的系统程序流程实施合理更改。
⑷结果分析。自主安全防护系统的开发过程一般是运用VS2005进行实现的,当完成开发之后能够在一台2GB(内存)、2.8GHz(主频)、配置有Windows操作系统的普通PC机上测试系统功能与性能。在此所采用的数据库为开源嵌入式数据库SQLITE3.6。具体来说,主要的测试内容涵盖有登录以及用户管理、核心部件Sensor以及访问控制、设计日志、增加DSS以后数据库功能变化与性能影响。
通过两表中的测试结果能够知道,从功能测试的角度来看,DSS可实现对数据库系统的自主防护;从性能测试的角度来看,查询与插入这两种操作之间存在有较大的耗时差异,该种情况通常是由SQLITE工作形式所导致的,当用户实施插入操作的时候,数据为将内存数据在磁盘数据库文件中进行写入,则需占用一定时间,然而用户执行查询操作的时候,SQLITE则能够把数据库文件部分内容缓存起来,使得查询速度得以加快。除此之外,因为DSS的增加会对系统性能造成微小影响,但其仍然可实现数据库系统自主保护。
3 结语
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库安全防护而言,基于数据库属性的DSS系统具备有相关优势特征,第一,独立于具体的数据库,其独立性表现在只需具备接口信息则能展开数据库工作,能够支持不同标准的SQL语句,系统数据物理存储是跟数据库相互独立的;第二,针对性与灵活性可实现有效统一,使得用户能够按照所需进行特定应用规则的灵活配置;第三,其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相对较为完善;第四,报警功能与信息查阅功能比较完备。由此可见,所构建出的系统模型能够从数据库中独立出来,实现对多个数据库安全防护的集中配置,充分满足用户的自主防护要求。
[参考文献]
[1]龚媛媛.数据库安全威胁及数据备份恢复技术研究[J].硅谷,2011(06).
[2]张敏.数据库安全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03).
[关键词]医院LAN;信息共享;病毒预防
随着医院HIS系统的普及,LIS系统及PACS系统的深入,以及医院电子病历的推广,各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也开始越来越大,推广也越来越深,对信息化建设的依赖也越来越强,一个“二甲”医院,最基本的投入也是HIS系统的建设平台。而PACS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对系统网络的带宽及稳定性的要求就更高些。这时,网络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就显得尤其重要,PACS系统需要传递大量的图像信息,电子病历也需要读取大量的数据信息,网络的不稳定,会引起信息数据传递过程中的丢失和网络阻塞。因此,提高网络数据的传输率,增强数据共享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成为医院网络管理人员所必须关注的话题。
一、局域网的组成
计算机局域网络的组成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域所组成的管理方式,这种网络是由一台服务器做成域,域具有很高的管理权限,客户机权限由域所分配,只有域所分配权限的客户机才能有访问域,提供登录ID和密码,或连接进入域的网络,访问网络中的信息。客户机对网络中信息数据的共享与访问均需得到域服务器的许可才行。这种管理方式,管理较繁锁。另一种是由工作组所组成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组建的局域网的客户机相互间都是平等的,都可以即做服务器又做客户机,数据共享非常方便。目前大多数医院都是采用这种局域网的组建方式,理由就是组建简单,只需要把院内的电脑通过交换机连接起来即可。但是这种方式组成的网络最大的缺点就是安全性不高。
医院局域网的组建拓扑结构大多可以分为二层结构,内层由核心层或汇聚层组成,指的是数据库服务器与中心(核心)交接机(路由器),外层为接入层,大多为各楼层的次级交换机与接入的电脑,组成的拓扑结构如下
二、安全分析
2.1软件本身的设计使数据安全性降低
软件本身的设计缺限使数据的安全性降低,我们知道数据是存贮在服务器上的,用户通过录入用户ID和密码,进入系统对数据进行操作,现在有很多的密码窃取工具针对某些应用软件的设计漏洞进行安全攻击,得到用户的操作权限,从而进行数据的破坏或造成数据流失。
2.2服务区域没有进行安全防护
医院网络系统中的数据快速、便捷的传递,在服务区域内若没有设立防护措施,则有可能同时造成网内计算机病毒的快速传播。计算机病毒会通过交换机快速传递给网络中的每一台电脑,轻者使网络的运行速度变慢,严重者会让整个系统瘫痪,更为严重的是数据信息的丢失。
2.3网内用户安全意识不强
现在有很多的电脑由于工作需要内外网同时使用,例如新农合软件,在连接外网的同时还需要访问内网数据(HIS系统数据),这会造成外网的许多木马、蠕虫等病毒直接进入内网服务器的机会。还有许多的用户经常使用移动设备如U盘或移动硬盘来拷贝内网的数据或共享文件,这也造成了外部的数据不经过检查就进入了院内网,增加了数据不安全的因素,同时也带来了病毒入侵内网系统的机会。
2.4IP地址冲突
IP地址冲突在局域网中经常会出现,也是网管们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同一地址段出现IP冲突的计算机,就上不了网,会花费网络管理员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会查找、排除。当网内的计算机越多,出现IP地址冲突后,查找有问题的IP就会越困难。
三、安全控制措施
3.1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及操作水平
对于院内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新上岗的人员,首先加强安全意识的培训,再强化安全知识的培训,对于操作人员,必须熟练应用医院HIS系统及其它电脑操作基本常识,还需掌握一些其它应对电脑故障时的处理方法。这项工作是长期的,针对不同的人可以把培训分成各个级别,比如初级培训、中级培训、高级培训等。
3.2提高局域网内的安全性
(1)对于院内每一个用户对其访问网络的权限进行设定,通过设定系统的组策略,严格划分每位操作人员的等级。
(2)禁用客户端电脑的可移动设备的端口,如光驱、USB等端口。实践证明,该策略的实施能有效地减少外界木马、蠕虫等病毒对内网的入侵,保证内网数据的安全非常有效。
(3)在必须同时使用内网与外网的电脑上,例如使用新农合软件的电脑在其进入内网的接口处加装硬件防火墙,可设定VLAN隔断两网的直接连接,还可以设定包过滤规则,有效地减少外网的木马、蠕虫等病毒对内网系统软件的冲击,减轻外网对内网数据的威胁,高效的保证院内网的数据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4)对于核心层交换机,其配置较高,一般都具有QoS、VPN、安全和管理等许多功能,访问列表(AcessList)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访问列表是一些语句的有序集合,它根据网络中每一个数据包所含信息的内容,决定是否充许其数据包通过该端口。我们可以通过对核心交换机的每个端口设定其访问列表规则,过滤掉来致终端机的所有低层的DoS攻击,可保证数据库服务器的安全性稳定性,从而也保证了整个院内网络的安全稳定。
(5)封闭网内空闲的IP地址,设定IP地址范围,最好将IP地址与网卡的MAC地址进行绑定,禁止其它的用户随意改动IP地址,最好有一台专用的DHCP服务器对接入内网的每台计算机自动分配IP地址及与其MAC进行绑定。
四、病毒防治策略
病毒的入侵对医院局域网的数据的安全威胁是最大的,其毒性发作时对于网内系统的资源的占用也最多。当终端的某一台计算机感染病毒后,由于病毒的特性,虽然它只是一小段程序或代码,但是会很快通过网络传递给网络中的每一台计算机甚至各交换机,使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变慢,网络阻塞,数据服务器的信息丢失等等。因此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最好安装网络版的杀毒软件,及时升级病毒库文件,有效监控网络中计算机的运行状态,及时查杀未知的病毒,减少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网络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