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会计总结

金融会计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会计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会计总结

金融会计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金融会计;问题;对策

医院自身的医疗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状态。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单位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更加注重本单位的金融发展情况。对于医院而言,金融会计领域的相关管理工作者也更加注重对于会计审计工作中的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也是保证医院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各个行业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应当根据自身能的经济情况以及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具体要求,在金融会计的相关管理工作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监管措施,通过相关监管制度的规范提升各行业的经济调控能力。目前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医院作为一个性质比较特殊的单位,其金融会计问题还有自身的独特性,特别是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之下,医院的金融会计工作中还存在较多问题,所以,还应根据当前的具体情况采取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干预措施,以此预防医院的金融会计问题逐步扩大。

1宏观审慎监管概述

在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之后,国际银行对宏观审慎的概念进行了总结和定义,并对经济危机出现时,监管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这也是建立经济危机预防体系的根本动力和内在要求。我国以当前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为背景,对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提出加快构筑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经济方针,并通过完善相关的金融会计管理制度来规范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环节进行管理,并以此实现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构建。就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而言,宏观审慎的监管框架的搭建依然尚不完善,特别是金融会计相关环节的发展,仍然无法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保持一致。所以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之下,如何做好两者之间的协调工作仍然是未来金融会计工作开展的重要任务。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更能规避宏观金融体系对于经济体系的负面影响,总体而言,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是站在全局角度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经济管理方法。相较于微观管控手段,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强调对于外在风险进行预防的同时,提升对于内在风险的防范能力,通过内外兼施的方式从根本上提升对于经济风险的规避能力。横向维度上,宏观审慎监管措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管理形式,根据对外在风险的评估对总资本进行整体的控制,纵向维度的宏观审慎监管主要是根据金融防范体系的顺周期性,相应制定逆周期的相关经济政策,进而对金融体系进行规范和管控。

2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医院金融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相关金融会计信息的供应无法满足决策需要

就当前的会计准则来看,在具有公允价值的会计统计准则中,就包含七项不需要进行披露的项目和十二项需要进行披露的项目,但是具体需要对哪些项目进行披露,在暂行的会计准则中也没有较为明确地指出,而对于具体的操作办法也没有相关的操作规范,这也是在个别单位的金融会计管理工作中出现问题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些医院而言,由于其医院自身的性质、企业类型以及持有形式的特点,不希望以上重要信息被透露出去,而对于不同医院而言,可以进行披露的信息以及不能被披露的信息类型也不尽相同。由于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该项制度在施行的过程中就会缺乏严密性,另外,由于各个医院所披露的信息不同,就不能进行同类比较,进而比较的透明度也会产生影响。而如果不进行相关信息的披露,医院相关的审计工作就会出现较大的剩余空间。此外,由于我国的会计制度尚且不够完善,这也使得在对相关信息披露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无法全面了解金融会计工作中隐藏的风险。所以,在对医院相关财务工作进行管理过程中,应当从宏观角度入手,切实对金融会计相关管理工作进行管控。

2.2动态拨备制度与会计制度的确认基础存在矛盾

就当前医院金融管理制度而言,一般采取动态拨备制度,这一制度对于顺应周期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在进行具体的会计核算时,需要将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损失也计算到贷款减值准备当中,但是会计的确认准则是以责权发生制为基础,贷款减值也不能仅仅只依靠动态拨备制度进行核算。正是由于二者的目的不同。所以在医院相关工作的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冲突,会计信息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保证医院本身的投资者的相关利益诉求,这也是导致矛盾出现的根本原因。

3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医院金融会计工作的改革措施

3.1为会计处理与动态拨备搭建适当的转换机制

在医院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处理与动态拨备都是比较重要的两个部分,做好二者的协调统一,有利于实现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发展。为了保证监管效果长期高效地发挥作用,就需要建立更为全面、合理的机制对其进行制约,也更利于在出现突发状况时,能够以最优方式对金融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此外,为了提升财务管理的实效性,还应将财务报告以相对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在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就可以快速实现各部门的有效对接,进而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在进行会计处理与动态拨备转换机制搭建的过程中,首先应保证对于本院患者投资的稳定性。此外,政府单位还应根据行业内相关监管标准对相关事务进行有效分类。进而满足医院自身各项监管机制的有效发挥。与此同时,医院在进行监管过程中,还应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对现有制度进行完善与拓展,使其能够真正地服务于医院相关的财务监管工作。

3.2完善风险价值信息的披露机制

在医院日常的医疗活动中,常会隐藏着较多的经营风险,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医院规避风险的能力,进而帮助医院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风险信息披露机制是主要是针对相关衍生金融工具自身存在的风险的定量披露,可以为决策人员提供较为全面的会计信息。与此同时,利用风险信息披露机制还能明确反映出医院自身的人员投资的组合关系,以及其与相关资产的联系,决策者可以利用信息的便利对相关资产进行调整,总而言之,风险信息披露机制的引入能够提升决策者对于风险评估的能力,进而明确金融风险的构成,此外,相关监管机构还可以利用风险信息评估对风险质量进行评估。由此可见,风险价值信息披露机制对于医院自身的金融会计体系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3构建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预期损失模型

就目前我国银行的财政计算准则而言,一般利用新的资产计算准则进行财务管理中的相关资产的计算工作。这种计算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公允价值,对于银行业务而言,证券以及保险的相关业务在整体金融业务中所占比例较大,这就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需要根据自身业务要求不断强化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医院与银行是两个经营性质以及类型完全不同的行业,二者在经营模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尽管如此,在金融会计相关管理工作中以及相应的监管机制上,还是存在一些共通的部分。所以在进行医院金融会计事务的管理上,还可以结合本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在对医院财务方面进行预算时,还应将减值模型作为预算损失模型。此外,在进行建模过程中,首先要为建模预留较为富裕的时间,并充分做好建模准备,在进行具体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还应科学安排建模流程,特别是需要对模型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在利用预期损失模型对医院相关财务工作进行控制时,势必会增加对于相关人员的培训费用以及相关医疗设备的养护以及升级的费用,而这一过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医院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消耗。对于医院内部员工而言,该模型在建立的过程中,势必需要其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既是对于相关工作人员工作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于医院相关管理机制的运行情况的一次认证。此外,在进行预期损失模型的建立过程中,还应尽量使之与国际金融管理工作相接轨,这就需要医院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引进一些外语翻译人才,以此保证与国外相关金融管理工作进行有效对接,进而借鉴和学习国外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具体实施情况,吸取医院金融会计相关管理工作的运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金融会计管理系统。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对医院金融会计工作进行管理过程中,还需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前的经济环境,从宏观角度上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宏观调控,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首先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监管机制,对财务的动态配置以及会计处理机制进行协调和补充以此确保医院资本的补充,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利用便利的信息资源,提升对于医院资产衡量的准确性,进而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升相关制度的实效性。对于医院管理工作而言,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需要医院的各部门、各个环节的协同努力,以此实现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完成对于医院金融会计工作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岳玮.探讨在新的会计制度改革下医院财务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J].时代金融,2012(01).

[2]李乐波,张胜利,楼欢欣,等.医院基建会计资金成本控制之我见[J].财经界,2012(04).

[3]丁娟.医院会计制度改革与医院会计新理念初探[J].时代金融,2015(05).

[4]孟祥慧.浅谈加强医院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J].时代金融,2014(12).

[5]张宝秀.提高医院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探讨[J].时代金融,2015(03).

[6]朱雯汐,王佳琦,邵宇波,等.浅谈医院会计的内部控制作用分析[J].时代金融,2016(03).

[7]萨本婷.基于医院医疗价格视野下的医院会计核算体系的建设[J].时代金融,2013(05).

[8]乔洁.试论医院会计财务内部制度的创新[J].时代金融,2014(05).

[9]仇静静.基于治理视角的医院会计制度执行力透析[J].时代金融,2016(06).

金融会计总结范文第2篇

一、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监管模式不健全

金融监管模式的不健全直接造成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及控制水平相对较低,首先是地方政府在对当地金融业采取保护措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对金融结构的市场公平竞争产生较大影响,从而造成了部分金融机构享有了过多的“政策性”优惠。其次,对于金融宏观监管来说,其尚处于真空地带,各种违背金融法规和制度情况时有发生,也就直接造成了金融风险防范无从谈起。另一方面,部分金融机构自身内部控制存在着一定的欠缺,且存在着较多的金融制度建设落后、权力制约失衡以及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大大增加了金融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2.竞争环境激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日新月异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了相应的市场经济缺陷逐渐暴露。特别是市场准入标准的降低或者是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以及金融结构的持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外部金融风险问题的产生。

3.会计手段落后

会计手段主要指的是会计核算制度的优化处理,首先表现在对会计核算制度的优化处理;其次更多的表现在对会计电算化的改善和深入应用。在当前的现代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金融风险的防范不能简单的停留在对账务信息的记录和核算,同时还应相依的总结、分析及风险控制能力。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主要类型

1.会计操作风险

该项风险主要是指在银行进行日常结算的过程中,由于会计人员的人为失误或者是欺诈以及意外事故而产生的风险问题,特别是会计人员在面对大量的结算票据、现金资产以及有价单证时,经办人员责任心以及法制观念的缺失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纰漏问题,从而产生较大的金融会计风险。

2.会计核算风险

该项风险问题主要是由于在众多环节中,会计核算带来的多种风险问题,比如单证和空白凭证的管理混乱、会计科目滥用以及财务核对不及时等,都会造成相应的会计核算风险问题。

3.会计监督风险

监督风险主要是由于当前的金融会计监督职能弱化,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作用从而引起的风险问题。特别是在不正当利益的驱使下,超规模贷款的发放以及账外投资、超范围开支费用等违规现象的大量存在,都可能会产生相应的金融会计风险问题。

4.信息失真风险

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主要是依靠会计信息进行反应的,但是在自身利益维护以及经营指标的趋势下,存在着部分金融机构违反金融政策及上级有关要求,在会计信息处理上大做文章,造成了会计信息资料缺乏真实性。

三、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策略

1.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员综合素质

当前由于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问题所造成的金融会计风险问题对于金融机构的稳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金融会计风险问题的防范应从加强金融会计队伍建设入手,从而有效保证金融行业的稳步发展。首先要加强对金融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培训,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遵守金融会计职业道德。其次,对于金融会计人员应进行定期的考核,通过将其工资和工作表现及工作质量的有机结合,并采用能者居之的管理方案,促使其改正当前存在的不良工作作风问题。第三,在进行会计培训的过程中,应努力创建其良好的金融会计学习环境,从而为全能型金融会计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完善监督和管理体制

首先应进行是管理体制的建立,主要可以从加强企业人员内部控制入手,从而实现对金融机构的上下监管的管理体制。在此过程中应注重金融会计人员的相关规定遵守执行能力以及业务流程掌握能力的管理,同时加强对重点岗位以及风险问题相对较多的环节的监管。另外,还应使金融会计人员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作用,并不是仅仅简单的进行记账,更为重要的是提供必要的经济信息,从而起到有效的决策指导作用。

3.改善金融会计信息揭示系统

当前存在的现代金融企业资产核算不真实的现象,其归根结底是由于企业财务信息失真所造成的,最终导致银行以及信贷机构不能对企业经营的真实状况进行有效了解。因此,对于当前的金融行业来说,应做好各项信息的核对和处理工作。而对于银行来讲,其金融会计应能够对财务报表进行准确的记录,从而对潜在的金融风险信息及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并上报。金融会计信息的揭示不仅能起到对金融会计报表进行完善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其能够有效的降低对外业务的风险指数,从而避免不要的金融风险问题的产生。

金融会计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改革;会计制度;评价

一、金融改革的回顾与金融会计的演进

(一)30年来金融改革的基本回顾

党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大致经历了重塑金融体系、启动金融改革和攻坚与扩大对外开放三个时期。

重塑金融体系时期(1978-1992)。这一时期,初步奠定了我国金融业三足鼎立局面。论文百事通1979年4月,国务院作出了“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策,使我国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开始复苏。1983年9月,国务院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该项决定,打破了人民银行大一统银行体制,由此催生了包括中国工商银行在内四家国有专业银行和一批新型商业银行。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开业。

启动金融改革与加强法制建设时期(1993-2001)。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由此拉开了银行业商业化改革的序幕。此后,《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证券法》、《担保法》等一系列金融法律法规陆续颁布与实施。随着1992年10月移交证券业监管权,保险业监管权也于1998年11月由人民银行移交新成立的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攻坚与扩大对外开放时期(2001-至今)。为化解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积聚的金融业巨额不良资产和处置严重违规经营以及资不抵债金融机构,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包括行政关闭、不良资产剥离、注资、债转股、中央银行再贷款、中央财政直接偿付等多种政策措施。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完成“三步曲”基础上实现整体上市。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结束,金融业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和逐渐“走出去”。2003年12月,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人民银行法》的决定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从法律上最终奠定了“一行三会”对金融分业监管体制。2004年1月,国务院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金融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由单一的国家银行体制发展到了由“一行三会”调控和监管,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的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多种融资渠道并存、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使我国的金融体制初步形成市场化框架。金融宏观调控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粗到细、从直接到间接、从无法可循到有法可依的转型。

(二)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会计规范的演进

随着我国金融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产生会计信息的依据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推动了相关会计制度的不断革新变化。金融业改革不仅改变了我国传统的会计制度,而且也使会计核算逐步走上国际化的道路。

构建金融会计与进行适度性改革时期(1978-1991)。1987年4月,人民银行依据《会计法》和《银行管理暂行条例》,颁布了《全国银行业统一会计基本制度》。该制度的颁布,实现了我国金融会计制度零的突破,奠定了中央银行管理金融财务会计的主体地位。该制度统一了银行会计科目、账务处理程序和记账方法,允许各总行从资金收付记账法、借贷记账法中进行选择和比照该制度制定各行财务会计制度。

建立分行业会计制度和探索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时期(1992-2000)。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根据《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要求,财政部于1992年11月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在银行会计制度基础上,1993年3月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结合两则要求,联合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为满足证券公司和保险企业会计核算需求,此后不久,财政部又分别颁布了《证券公司会计制度》和《保险企业会计制度》。

推动金融企业会计与企业会计接轨时期(2001-2005)。随着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惯例,建立健全统一会计制度的呼声日高。为此,财政部在2000年末至2001年先后了《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并结合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的特性,根据修改后的《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重新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要求上市金融机构遵循。该制度在分析总结我国金融企业,特别是上市金融企业经验的基础上对原有制度进行了完善,并使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真正实现了对接。

建立统一会计规范体系和实现国际接轨时期(2006-至今)。为履行入世承诺,财政部于2006年2月修订和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其中包括首次的金融会计准则。这些制度公布后,将率先在上市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宣告了我国分所有制性质、分行业、按会计主体规定会计核算和披露方式将成为过去,实现了金融会计和一般企业会计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

二、对30年来金融会计规范建设的基本评价

(一)金融会计规范建设在经过30年的探索实现了两次飞跃和后来居上

30年来,中国金融会计改革是在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逐步发展的。在1978至1991年间,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论探索与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实施,我国金融会计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体系。而自1992年开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与国际经济体系的逐渐接轨,金融会计业务处理规范也逐渐向国际惯例靠拢。从30年来我国金融业会计演进的轨迹看,可以清楚地看到起步、初步接轨、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的演进过程。如果说《全国银行业统一会计基本制度》是金融会计规范建设起步阶段的重要标志,那么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在1993年联合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就不仅是在一定程度上第一次对各类金融企业会计核算进行了统一规范,而是启动了金融企业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初步接轨。

2001年重新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顺应了企业会计改革的潮流,逐步把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纳入到企业会计核算改革的整体框架之中,基本实现了同类金融会计事项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核算的一致性,是金融企业会计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接轨的第一次飞跃。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则是接轨后的再次飞跃。它意味着在面向市场经济前提下,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同类业务在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的统一。新会计准则的推行,标志着金融企业不再滞后于非金融企业,而是同步实施,并将范围扩展到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行业领域,同时也考虑到了在企业的普遍适用性。

(二)金融企业会计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具有深远的意义

30年来我国金融会计的演进,具有鲜明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与经济体制变迁和金融改革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经济体制变迁的模式与路径决定了会计演进的模式与路径。回顾30年来我国金融会计改革,完成了两个历史性转变:从计划经济时代习惯于统一会计制度逐步过渡到将制度制定权还政于企业,从习惯于规制导向向原则导向转变,在会计思想完成了由“工具论”向“管理论”的转变。通过金融企业会计改革,一方面为金融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综合改革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及境内外资本市场信息的可比性。

经济体制改革,开辟了会计实务发展的新领域。围绕这些新兴领域,产生了诸如企业兼并与资产重组会计、企业破产清算会计、企业租赁会计以及金融工具会计等新问题。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使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会计实务逐步得到规范。2006年2月的新会计准则,是继1993年会计准则改革和2000年会计制度改革之后新的里程碑。它是我国会计标准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背景下颁布的。不仅填补了我国金融会计标准的空白,而且是会计理念、会计计量技术的重大转变。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为社会相关各方评价金融企业经营业绩与风险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同时也对金融企业经营管理层、监管者以及对金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作出评价的中介机构的职业技能、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展望与进一步完善金融会计制度的建议

(一)金融改革展望

进入2008年以来,在全球经济整体增速放缓、通货膨胀压力上升、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前提下,各经济体面临保持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两难选择。美国次贷危机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产生的冲击不断加剧。在全球经济增长急速放缓和通胀抬头以及我国经济日益溶入世界经济体系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也出现了周期性波动,金融业改革任重道远。面对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变动,我国金融业要准确把握金融市场变动,努力确保金融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全面提升金融业整体竞争力。

一是要进一步巩固和继续深化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机制建设,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对已完成改制上市的金融机构,要继续完善法人治理与风险管理机制;对未完成改制的,要稳步有序推进改革。二是要着力解决制约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法律制约、产品制约、市场制约和监管的不协调。要从宏观政策层面突破这些瓶颈制约,鼓励金融创新,积极培育“相互融合”的金融市场体系,逐步改变金融市场分割的局面和增加农村金融市场有效供给以及健全金融调控和强化金融业监管的“无缝链接”,防止监管规定和政策不一致的问题发生。三是要主动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面对国际国内竞争加剧的压力,金融机构应主动实施经营模式、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型,全面调整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客户结构、营销渠道,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分别由以规模扩张为主、以依赖传统业务为主向以质量效益为主、以多元化、综合化转变,努力把金融机构建设成为治理良好、资本充足、内控严密和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新晨

(二)充分估计新会计准则对金融业的影响,主动寻求应对之策

一是充分估量金融企业会计准则的复杂性与长期影响。与其他会计准则相比,金融企业会计准则更加复杂。这种复杂性源自现代金融的复杂性和会计准则本身的严密与复杂。既涉及大量金融工具专业术语的理解,又包括新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产生的挑战以及如何有效解决新型业务处理问题。二是充分考量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审慎评估新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会计业务处理遵循着两种不同的会计规范:一种是2001年版《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另一种是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从发展趋势看,企业会计准则有逐步取代企业会计制度的趋势。在《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中,中国银监会在全面评估各银行业机构基础条件基础上,从有利于银行业机构建立适应新会计准则要求的内部管理流程、信息处理系统和提高执行质量的角度,提出了有序推进金融企业会计准则在各类银行业机构应用的时间表。三是全面学习和理解新会计准则体系,务求掌握这些新规则的精髓和各准则之间的横向联系,以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由于新准则实施将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整个经营管理体系带来影响,不仅财会人员应学习新会计准则,而且包括风险管理人员在内的非财务人员也要认真学习。通过学习,加深理解和提高运用能力以及强化对国际会计准则与新型业务的研究,正确处理借鉴与创新的关系,促进会计准则体系的不断完善。四是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减少新会计准则的运行成本。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将对金融业财务报表的设计及其分类产生重大影响。从国际视野看,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相关金融业监管组织之间的协调日趋密切。从学习国际经验出发,我国金融业监管部门应主动加强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间的协调,避免金融企业为满足各方要求而不得不实行双轨制,从而加大新会计准则运行的成本。

【参考文献】

[1]夏博辉.论我国金融会计制度建设的三个阶段,2008,http:/.

金融会计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资产负债组合;金融会计;风险防范

亚洲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敲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警钟。从会计防范的角度来看,我国的金融机构业欠缺成熟的会计核算监管机制,不能完全达到自我调节灵活机动、问题反映客观公正、信息提供正确及时、对策处理果断有效的金融风险控制目标。我国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亟待加强。

一、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不完备的金融监管模式

客观的说,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模式尚不健全,不足以将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一方面,地方政府出于各种考虑而对当地金融业采取的保护措施,影响了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甚至使得某些金融机构享有过多的“政策”优势。另一方面,金融宏观监管尚有真空地带,个别金融机构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时有发生,却屡禁不止,更无从谈起防范风险的目标。除此之外,一些金融机构的自身内控措施有待加强,权利制约失衡、制度建设滞后,会计信息失真等情况依然存在,增大了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2.激烈的市场竞争经济环境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环境已经日新月异、飞速变化。在这个进程中,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也不断显现出来,由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并未形成,大量的社会资金被金融机构的账面投资回报率吸引而涌入。在现有市场准入标准较低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情况,各地金融机构的增长突飞猛进。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给金融风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有待提高的会计素质

从总体上看,我国金融机构会计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个别工作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等仍需加强和提高。从金融机构风险产生的原因看,人员素质因素不可忽视。实际上,许多风险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会计人员的工作有关联。

4.需要改进的会计手段

这里所说的会计运作手段,一方面表现在如何优化会计核算的监督制度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如何改善和深化会计电算化的形运用上。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要求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账务信息记录和核算反映上面,还应该具备总结、分析、控制的能力。

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1.改进金融信息的会计披露程序

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尽量要求企业报送已经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报表,并查验出具该项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资质认定,杜绝企业虚假会计报表满天飞、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情况。金融机构在与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接洽时,应要求其提供真实的当期现金流量表,同时金融机构应加大对现金流量相关指标和财务比率的考核,将其放到与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考核同等重要的工作上。

另一方面,为弥补会计报表项目设置较为粗糙的不足,监管部门可以考虑要求金融机构再单独编制一张能够反映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逾期贷款及不良资产状况、短期及中长期贷款等内容的补充报表,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更为集中、全面、真实地披露有关金融风险信息。

2.建立适应新要求的金融会计新体系

首先,要尽快整顿基础会计工作,完善会计核算体系,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相结合,全面加强会计工作秩序,积极治理“作假帐”现象,切实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及时提供全面、真实、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提高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

其次,规范会计管理体制,坚决杜绝所谓的“账外经营”情况。客观来讲,金融机构出现的许多风险与损失,多多少少都与账外经营有关。账外经营影响到金融会计职能的发挥,暴露出了相关管理不统一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在尽快实现本机构内部统一的会计核算体制,有些金融机构成效斐然,有效地化解了部分金融会计风险。

3.建造强有力的的风险预警系统

这里所说的风险控制系统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事前、事中和事后。所谓的事前控制,主要指的是制定与考核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这套预警体系包括备付金比率等流动性风险指标的反映体系;资本充足率等资本不足风险指标的反映体系;逾期贷款率等资产风险指标的反映体系;利率风险率等金融市场风险的反映指标体系;以及资产盈利率等损益状况指标的反映体系。

金融会计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企业;会计改革

近20余年来,我国在会计标准改革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会计准则逐渐与国际接轨,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发展进程逐渐加快,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管理的一致性与协调性逐渐加强,这对促进我国会计工作的全面改革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而与此同时,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法律法规体系、资本市场体制等方面都不够健全,为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工作带来较大的压力。因而,在会计标准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金融企业会计也应得到快速的完善与改革,在此情况下,强化对金融企业会计工作改革可行性的分析及相关对策的研究显得极其重要。

1.金融企业会计工作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会计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传统的思路与方法,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传统的会计工作理念、思路、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尤其是在许多会计业务、经济项目内容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如果一再沿用传统的会计工作方法势必会造成会计工作效率与质量的下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开放性逐渐提高,金融会计工作的内容与方法日趋复杂化、专业化,而在此情况下,许多金融会计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思路,而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的转变。例如,资产和债务的计量属性开始由历史成本改为公允价值。在转变的过程中,金融企业可使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方法来计量不同类别的资产和负债,新的双重计量模式不仅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复杂程度,也增加了会计对会计信息的理解难度;金融资产减值处理也发生了变化,资产减值判断标准较之以前有了不同,现在必须具备客观证据表明金融资产发生损失才能确认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而不再依靠未来事项进行推断;会计计量方式不断改进,金融企业业务内容不断丰富,也对金融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学习能力、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会计作为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的执行者,其职业道德素质、工作质量、共组效率直接影响着金融企业经营决策的可靠性,甚至决定着金融企业的生死存亡,因而对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综上所述,强化金融企业会计工作的改革有着很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金融企业会计工作改革对策

目前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工作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财务风险检测与控制体系不完善、金融信息滞后、金融会计业务素质问题、金融会计信息披露不科学等等,处于解决这些问题的考虑,今后的金融企业会计工作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建立健全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监测与控制体系

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更新,金融企业内部财会机构组织会出现不断的变化,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的职责、义务、权利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在金融会计尚未完全适应新会计准则和新工作内容的情况下,金融企业业务类型与涵盖内容也日趋复杂化,这使得金融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的财务风险点增多,只有健全并落实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监测与控制体系才能减少财务危机的产生,确保金融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此,金融企业应对全体会计人员实施财务风险知识培训,对公允价值确立时出现的银行的各种利率的变化情况及其有可能造成的金融风险进行详细的介绍,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同时,建立并不断健全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财务风险监测与控制体系,对范围逐渐增加的金融业务进行实时风险监控,确保金融操作在一个可见和可控制的范围内。

2.2 强化会计与管理人员培训

全面提升金融企业会计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提升金融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在新旧会计准则更替之际,通过培训教育,使企业领导与财务会计人员对新会计准则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对于避免旧会计准则的桎梏,及时创新和调整会计工作理念、思路和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金融企业应将新准则的要求、原则、目的向跨级人员进行详细阐述,让他们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这是保证金融企业会计工作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2.3 及时更新金融企业会计信息

会计准则的更新会导致金融企业会计信息发生一定的变化,如不对会计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失误等问题,对此,金融企业应密切关注会计准则的内容与相关要求,在新旧会计准则发生更替的关口及时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合理调整和更新,包括对公司的财务数据报表、企业发展战略资金投入和产出等数据等进行及时更新和调整,确保这些数据满足新准则需要的同时能够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避免滞后的会计信息和相关数据影响金融企业各项重大经营和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2.4 提升行业信息披露科学性

金融行业信息屏蔽是目前金融企业风险的重要成因之一,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监管制度不健全,金融行业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完备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新会计准则下,应认真贯彻落实公允计量,将企业主要经济情况通过报表体现出来,使金融投资者对其进行全面了解,进而提升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需要注意的是:会计信息的披露应基于深入的金融市场调研,所披露的信息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实用性和可靠性,此外,结合投资者需要和市场情况有计划地开展信息披露对于提升信息披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总结

综上所述,现阶段强化对金融企业会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提升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可靠性,提升金融企业抗风险能力以及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金融企业应采取健全风险监控体系,强化会计与管理人员培训,及时更新会计信息和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措施,对会计工作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以推进我国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水澎.深化会计改革及其政策制定有关问题的研讨[J].会计之友,2013(25):4-6

[2]孙明玉.加速会计改革,适应经济发展[J].中国科技博览,2013(19):550

[3]王静.财务会计改革中的完善方式探究[J].财经界,2013(2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