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现代化的认识

教育现代化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现代化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现代化的认识

教育现代化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众所周知,教师资源是高校最为宝贵的资源,它决定了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英语是我国高校的基础课程,社会和学校十分重视,对英语教师需求量大、要求高。但我国高校英语教师队伍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针对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的现存问题,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通过调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三所高校的英语教师,提出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策略。

1. 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的现状及问题

1.1教师数量不足,工作量过重

近年来高校扩招造成了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工作量过重的现象。比如内蒙古某高校学习英语的学生高达10000,而该校的英语教师只有68位。经计算,得出以下数据:该校英语教师人均周学时14.5,人均班级数4.2,人均学生数131.5。繁重的工作量会缩短备课时间,从而降低教学质量。

1.2性别比例明显失衡

由于学科特点,学习英语的男性比女性少得多,由此导致英语男教师和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就高校英语教师性别比例问题,笔者对内蒙古呼市三所高校进行了调查统计,得出以下数据:高校1有9位男教师,56位女教师,男教师仅占14%;高校2有男教师10位,女教师61位,男教师占14%;高校3有男教师9位,女教师41位,男教师占18%。由此可见,高校英语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1.3新老教师比例失调

高校近年在扩招学生的同时,也新进了不少年轻的英语教师。笔者对内蒙古呼市三所高校英语教师的年龄状况进行统计后得出以下数据:3所高校中30岁以下的教师87人,占45%;30-40岁的教师45人,占23%;40-45岁教师33人,占17%;45岁以上教师30人,占15%。由此可见,年轻教师比例大,人数多,而年龄较大、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比例小,人数少。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学生的英语课由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教授,这样就可能导致学生得不到有效指导。并且,繁重的教学任务会增加他们的工作压力,有碍他们的提高。

1.4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

经调查发现,目前大学英语教师虽然年轻化了,但教学观念和方法并没有跟着年轻化、现代化。通过走访几位年轻英语教师发现他们对外语习得理论与实践缺乏深度认识,上课仍以教授语言知识、讨论课文内容、简单练习口语这种简单、陈旧的教学方法为主。所以,更新高校英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对现代英语教师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策略

2.1有关部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培训,促进外语师资可持续发展

各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应落实英语教师多层次、多方式的在职培训制度,给年轻英语教师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充裕的学习经费和良好的学习环境等,尽量为他们提供参加国内外高层次研修班和出国做访问学者的机会,提高其科研和教学水平,促进外语师资的可持续发展。

2.2共享优质英语教师资源

要促进高校英语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资源共享不失为一个有效方法。教师个人的优质资源可与教研室乃至全院的教师共享。资源共享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相互借鉴,再根据自己学生的英语基础、专业特点及教师本人的讲授风格和特长具体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资源共享实质上就是集思广益,充分利用集体智慧,使优良的教学方法、实用的教辅材料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2.3网络辅助教学

优质的教师资源可利用网络扩大辐射范围,从而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大学英语教师可建立英语教学网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资料,还可以在网络上组织讨论、布置作业、答疑解惑、接收学生的反馈意见等。网络辅助教学可以使英语教学更生动形象,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辅助教学符合英语学习的规律,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

2.4明确教师任务,构建学术团队

据笔者调查,很多高校英语教师承担了多门科目的教学。这虽能体现教师的全能性,但英语各项技能都有其独特性,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钻研该科目。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工作量繁重的情况下,难免会顾此失彼。故笔者建议明确教师的教学科目,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该科目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学任务专项化也有助于教师形成教学团队,提高科研能力,构建更加专业的学术团队,促进大学英语师资的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高校英语教师是提高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关键,因此加大对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期待能为我国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优化配置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姚百花.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2)

[2]贾爱武.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5(1)

[3]周青萍.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4)

教育现代化的认识范文第2篇

>> 垦区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人才英语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物联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 电气工程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三层次网络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于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思考 地方院校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若干问题分析 CDIO理念下的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几点探讨 浅谈对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 关于如何培养软件工程技术人才的探讨 浅谈现代工程技术经济及其发展 现代工程技术经济及其发展 全面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有效途径 浅谈全面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有效途径 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全面发展趋势 道路施工为导向的市政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程文化教育理念解析 强化新形势下的校企合作 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张夕佳.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理论学习,2003(1):43-44.

[4][9] 学习十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5] 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4-5.

教育现代化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化;质量;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03C-0070-03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跨世纪的伟大工程。江苏省响亮提出:到2020年,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的内涵是指在发展内容上,以经济发达、科教领先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主,社会发展、民主政治、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同步跟进。作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人人”“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必须加快自身现代化建设,为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铺就坦途。

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以转变人们职业教育观念为基础,以完善职业教育体制为根本,以先进职业教育内容及职业教育手段为中介,以培养大批合格专业技术劳动者为目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1)职教思想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首先要具有超前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实现市场化、社会化、自主化和国际化,以现实的经济背景为依托,以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办学经验,主动开展国际间的职教合作交流,自我开发、创立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途径。管理上实现“高效精干”,教学上强调“质量效益”,教科研上提倡“创新突破”,学生管理上弘扬“自主精神”,形成一个富有生气、特点鲜明、高效自律的良性循环职教办学系统。(2)专业培养现代化。专业设置紧密切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要适度超前,每个专业都能得到优质发展,形成企业化、车间化、科技化等品牌效应。所培养的人才的技能素质能够适应企业或市场技术劳动力持续性发展的需求。[1](3)就业保障现代化。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求有先进的就业机制做保障。在就业政策上,维护公平竞争,鼓励能者上、优者上;在就业选择上,专业对口率高,学生实现幸福创业;在就业待遇上,明显体现出专业技术含金量,在多劳多得基础上,实现工资福利与技能等级和劳动贡献大小挂钩。(4)职教文化现代化。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有先进的职教文化作支撑。职业学校成为充溢企业文化力量的仿真企业(工厂)。学生置身于专业课程学习情境,深切感受到浓郁的企业生产理念、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自觉接受生产岗位工作纪律的约束和职业素质的熏陶。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接受技能素|熏陶,享受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是职业教育整体质量提升工程。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有效运行以下发展策略。

一、以转变职教认识为先导

我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始终高耸着一道难以逾越的分水岭,职业教育的巨大价值至今没有被人们广泛认同。社会上重普轻职的观念仍然非常严重。这是现代化进程中价值观的严重错位。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重普轻职”现象也严重地存在于教育自身领域,普职结构虽然不断在进行合理化调整,职教规模不断扩大,但两者之间的师资结构、资金结构、设施设备结构等必要的办学结构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调整,职教的办学条件总体上与普教相差甚远,导致职教的人才培养质量很难有根本性的飞跃。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职业教育是“弱势教育”“劣质教育”的错误认识。所以,我们必须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切实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含金量,除了人们关注到的政策引领、行政推进、大力宣传、自主推介等之外,在职业教育思想认识创新上,要突出以下几点价值认识:一是职业教育也要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突出技能培养,更要强化整体素质修炼;二是职业教育也是“基础教育”,尽管国家没有将职业教育列入基础教育,但作为文化大省、经济强省的江苏,有必要、也有能力将职业教育当做基础教育抓实抓好;三是职业教育是全民教育,将全民技能修炼作为素质提升的突破口,纳入职业教育重要范畴;四是职业教育就是经济教育,深刻认识两者之间的契合关系,深入领会“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意蕴。

二、以科学政策扶持为保障

1996年5月,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法律保障体系。国家、省、市各级人民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也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指导性文件,而且在政策上能够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统筹规划。特别是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为职业教育腾飞插上了有力的翅膀。科学的政策,要有科学的行动才能生效。对于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要保持其科学性,也一定要保持其可行性,保证其“必行性”。行之有效,就要贯彻到底,体现出政策的稳定性,应当戒除政策作风,杜绝主观臆断,倡导实事求是,政策偏了要纠,错了要改。对正确的政策,不能凭着感性冲动一味地盲从,而应该经过理性考证自觉地执行。盲从必然带来胡干、蛮干,自觉地执行才能更加有效地吸纳政策的精髓。要将有效评价机制纳入政策制定范畴,让政府出台的政策真正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保驾护航。

三、以南北携手共进为抓手

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南北合作”发展策略的核心是南北经济合作。这势必关系到经济建设后备军――专业技术劳动力培养和使用的合作。因而,南北携手共进,快速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应该成为时展的响亮旋律。然而苏北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于苏南职业教育发展,一直是困扰全省实现教育公平、实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会均等的大问题。实现全省职业教育现代化,就要解决好这一问题:(1)加强政策调控力度。在办学经费上,对于骨干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运行省级规划、预算、划拨机制,避免地方政府投入力度不均衡。(2)促进办学智慧交流。苏北职教要大力吸纳苏南职教的智力资源,深入挖掘课程资源,以增强课程资源的实效性和强效性;参阅苏南职校的先进经验调适相关专业(包括文化课)教学计划、实习实训计划、考核考试方式;加强双方教育教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参与相关课题的教育教学研究;加强南北双方职教网络资源的交流与合作,像课件、经验、思路、策略等都可以实现网上互补。(3)放大师资交流渠道。先进职校教师可以到后进职校传经送宝,后进职校教师也可以到先进职校学习进修。也可以发挥网络优势跨时空地实施“青蓝工程”,苏北职校的青年教师及时向苏南职校的优秀教师请教等。(4)激活人才培养体制。前些年我省推行南北合作“2+1”或“1+2”人才培养体制虽然运行一段时间,但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地解决生源归属和收入分配问题。为此,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宏观调控,明确约定合作职校的职责、义务、利益,以利于双方携手育人、共同受益,向着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有力迈进。[2](5)坚持地方特色发展。鉴于苏南职教的优势发展依托于地方特色发展的成功经验,苏北地区也必须围绕产业支柱和经济优势放大职业教育价值。

四、以校企互动合作为途径

在现代化建O中,广大职业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围绕校企合作创造出诸多新颖的办学模式,收到了一定的效益。尽管如此,至今仍未出现能够大面积推广的典型模式。最大原因是校企合作需要达成职校和企业双方意愿、行为和利益的耦合。由于用人机制的影响,企业大都站在使用人才的利益角度关注职业教育发展,没有形成技术投入和经费支持的职业教育发展参与机制;由于投入不足,职校难以提供足够的条件实现教师师傅化、课程项目化、课堂工厂化、教学生产化。校企合作难以真正建立起“双主体”共同培养机制。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迫切需要激活“政府――社会――企业――职校”共同投入机制,建立和运行“双主体”共同培养机制。可以将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按照教学过程的推进合理分布开来,布局区域可以放在学校,也可以放在企业生产基地;可以让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来参与教学指导,也可以让学校教师跟学生一起到企业跟班训练辅导;即使学生毕业后成为企业主人,学校也还有责任对他们专业技术与人格素养的持续性发展提供支持服务。在人才培养成本上,企业要合理投入。当学生毕业转为企业职工以后,企业也要给予学校一定的人才资本培养的回报。[3]另外,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放眼未来,将培养目标投向企业发展的明天,在专业技术人才规格上适当拔高,不仅为企业生产现代化培养适用人才,而且要培养出技术创新的力量。

五、以教学质量提升为根本

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发展原则。形成显著的质量效应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障。“经济强省”需要“职教强省”做后盾。在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中,江苏牢固树立质量发展思想,推行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策略,主要有:(1)行政推动。江苏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有效推进系列化品牌建设工程。除了省级品牌创建诸如“重点职业高级中学”、“合格职教中心”“示范专业”“实训基地”“星级学校”“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这些品牌创建,极大地推动了市县地方政府对职教事业的投入,激发了全省职校师生创新争先的热情,掀起了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一层层。(2)课程推进。江苏省以“项目课程”建设在全国职教新课程改革大潮中独树一帜,成绩显著,不仅引发了教学思想的全面革新,而且推动了教学行为的创新突破,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大提升。(3)竞赛展示。全省上下将职教主题竞赛活动当作职教发展生命线,科学规划、大力投入、认真训练、积极参与、精彩展示,职业教育现代化质量打造凯歌嘹亮。以“职业教育论坛”为平台,点燃职校领导、教师和管理者的思想火花;以“五研”、“两课”为抓手,锤炼广大教师教学基本功和创新能力;以“文明风采”“创新”“多媒体课件”等竞赛为契机,让广大师生修炼综合素养。特别是“技能大赛”,江苏省摘金夺银,连续三年蝉联全国技能大赛唯一的团体一等奖,有力印证了江苏职业教育质量打造的伟大功力。现代化建设必将让质量之花由点到面遍及职教田野。

参考文献:

[1]陈嵩.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J].职教论坛,2003(1).

教育现代化的认识范文第4篇

一、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兴趣是维持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如果能善于促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便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兴趣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积极的带有倾向性的态度和情绪,它能引发个体探讨对象的激情和热情,推动个体主动去揭示关于对象的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外化为相应的行为。因而,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的内因和原动力,它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兴趣是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动力因素,它能引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激情和热情,使学生由被动的客体转变为能动的主体。马克思曾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地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在热情的驱使下,学生会改变原有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地、机械地、单向地接受知识,变为积极地、能动地获取知识,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其次、学习态度的转变,可以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其学习、生活以及以后漫长的人生中的地位和价值,主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自觉地将思想政治道德的知识和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所以,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

二、实行现代化教育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1.影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的主要因素。影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的因素很多,比如教师缺乏个人魅力、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等,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存在缺陷。由于经费和教学时数的限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实践环节;强调教育目标和社会价值,忽视了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和追求个性发展的内在需求;有的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不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不注重历史和现实的有机融合,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因缺乏吸引力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影响了教学效果。尽管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逐步应用,但总的说来,应用率仍比较低,多数教师依然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也主要采取的是闭卷考试的方式,这就容易使学生进入为应付考试而学的误区,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

(2)教师缺乏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具有教强的责任心和进取精神,他们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地进行科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也有部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精力投入太少,教学质量不高;有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水平不高,讲授缺乏针对性、说理性,不能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给学生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和说明;有的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不能平等地和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这样就必然导致空洞说教,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逆反心理,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自身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受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被学生运用到了学习之中。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的发展没有用处,产生了重视专业课,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识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迟到、旷课、上课时看专业书籍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一些学生由于受到西方腐朽、落后思想的不良影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了逆反和排斥心理,无任何积极性和兴趣可言。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与中学政治理论课有一定的重复,削弱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缺乏兴趣和耐力。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动力不足,缺乏学习兴趣。

2.实行现代化教育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和技术是新的时代教育与时俱进的产物,是当代社会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改革互动发展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实行现代化教育教学,从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中汲取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学观念,从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和技术中汲取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面向现代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新信息非常迅速。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依赖教师就能够获取大量的信息,及时了解世界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面对学生的这种实际,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时展脱节,那么,就无法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反映现代化。就是要反映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使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适应,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提高学习热情。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学科的交叉发展和融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丰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及时反映现代化发展的最新情况和最新成果,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知识和信息,满足学生对大量新信息的渴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术,要把握实践中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要研究实践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新情况、新问题,并及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只有用发展的理论去分析、解释问题,才能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起到解惑释疑的作用。如果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不能反映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不能跟踪理论研究的前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就不可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实现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授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具有深刻内涵的理性内容,深深铸于大学生的灵魂之中的课程。其教学仅靠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不行的,必须依靠一切可以利用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带来了巨大影响,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提供的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开辟了无限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集合多种多样的图象、文字、声音,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社会主义主旋律、集体主义价值观、爱国主义的主题这些政治性内容,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可以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软件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建立模拟空间,让学生回到19世纪与“马克思”对话,用模拟情景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多种现代化教学方式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将教师从传统的繁重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运用,使远距离教学、交互式教学、形象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得以实现,同时,使教学方法也达到了充分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法、插播教学法、影视教学法等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教育现代化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农民”;教育问题研究;思考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063-02

“流动农民”与“职业农民”为当前学界对于农民群体的新型职业划分。“流动农民”主要指从农村到城市的“农民工”。“职业农民”即为留守在农村以农业生产和经营为独立职业并获取利润的农民群体。与“流动农民”相比,“职业农民”教育研究一直被忽略,有悖于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的历史地位。厘清“职业农民”研究的主导问题实属必要。

一、“职业农民”教育研究应用价值

1. 提高“职业农民”总体知识与能力水平。据统计,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6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全国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8%;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5%;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人口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仅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0.13%;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提高“职业农民”总体知识与能力水平极其必要。

2. 促进国家和谐、稳定、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农村与农民的面貌一新,但是与城市相比,在基础设施、福利保障、教育水平等各个方面差距仍然很大,“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瓶颈因素,“三农”问题关乎中国发展的根基,忽视三农问题,必将影响中国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职业农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和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

3. 有利于推进“职业农民”现代化进程。“职业农民”教育不仅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职业农民”自身幸福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职业农民”作为一个相对落后的群体,只有通过继续教育,才能成为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化社会的主体力量,从而推进自身现代化完成。

4. 有利于引导“流动农民”返乡创业。“流动农民”主要指“农民工”。近一段时间以来,“农民工”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农民工”本身就是青壮年农民,到城市以后尽管受到一些训练,但实质没有改变,其根基仍在农村。伴随“职业农民”的教育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必然会引导流动农民返乡创业。搞好“职业农民”教育有利于引导“流动农民”返乡创业。

二、“职业农民”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1. 关于“职业农民”的研究重视不够。目前的研究关于农民教育的文献较多,但是对于“职业农民”教育的研究较少。对于“职业农民”进行系统研究的就更加缺乏。从“农民教育”到“职业农民教育”,不仅是研究深度的进一步挖掘,更是对农民群体的认识更趋科学。“职业农民”最终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过度关注“流动农民”而忽视“职业农民”研究,其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值得反思。

2. 研究缺乏理论支撑与规律性认识。“职业农民”教育属于交叉学科,其需要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农学、管理学、法学等众多学科的支撑。学科支撑的缺失,造成目前“职业农民”教育认识高度不够、研究层次较低,导致对于“职业农民”教育缺乏规律性认识,而停留在一般操作层面上。研究人员需不断厘清“职业农民”概念、属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3. 研究宏观而缺乏具体分类研究。“职业农民”教育是以对“职业农民”群体进一步划分为前提的。目前的研究多存在宏观而不具体的问题。把“职业农民”看做一个整体对待就缺乏实践的操作性。“职业农民”包括村干部群体、技术群体、致富带头人群体、普通劳动者群体等。目前,“分类研究”的文献很少,针对“职业农民”中内部群体划分而“分类研究”应成为重点研究的方向。

4. 研究仅局限于教育的经济功能。把“职业农民”教育等同于技术培训,一味追求其经济功能,显然是对“职业农民”教育认识的误读。尽管科学技术培训应该成为“职业农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职业农民”教育目标是培养现代化的“职业农民”。在一定意义上,“职业农民”教育问题更是重要的民生与政治问题。如一味局限于其经济功能,必将销蚀“职业农民”教育的战略意义。

三、“职业农民”教育研究方式综合与拓展

1. 研究视角多样化至整合研究。由于研究者不同的职业与知识背景,所以现有文献采用了文化、人力资源、社会问题、教育等多个视角,但还缺乏对视角的整合研究。“职业农民”教育属于综合交叉学科的内容,由政府、高校、企业、乡村等多方合作,共同承担此项课题研究是完成科研任务的重要途径。除此,完成“职业农民”教育研究的系统工程是违背科研精神的。

2. 研究学术性与实用性统一。由于“职业农民”教育的特殊性,因此学者在研究中试图把研究与典型试验结合起来,使研究学术性与实用性统一。“职业农民”教育绝不是普通教育的“书斋式”性质,其既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中又夹杂着经济因素。用纯粹的文献法研究是没有出路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应为有效路径。

3. “职业农民”教育比较研究。比较教育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比较的方法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职业农民”教育有自身成熟的模式与特征。对他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借鉴并嫁接于中国的现实是一条有效的研究路径。当前,此领域文献甚少需引起学者关注。

四、“职业农民”教育研究内容层次体系

在认识“职业农民”教育战略性意义基础上,其主要研究内容有如下诸点。

1. 影响“职业农民”教育问题的多元因素研究。关于“职业农民”教育问题存在着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认识与观念问题。正确认识“职业农民”教育的重要性是实施教育的首要问题,在新形势下将其定位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第二,“职业农民”本身的阻碍因素。诸如文化水平、经济条件、自由时间等将极大地影响其长远的教育需求。第三,客观条件要素是否具备。目前,各级政府财政状况将制约“职业农民”教育工程的实施。

2. “职业农民”教育的特殊性与规律研究。“职业农民”教育是在新形势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本身就不同于普通教育与一般的职业教育。对其教育性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等系统研究与取得规律性的认识是实施“职业农民”教育的基础。如果把“职业农民”教育等同于普通教育、全日制学校教育,不是按照其特殊性去研究与操作,将不

能科学地完成“职业农民”教育的任务。另外,“职业农民”教育超越了一般职业教育的内涵,它是作为对一个阶层全面提升意义上的复杂工程。

3. “职业农民”教育的现代化研究。“职业农民”教育是实现农民现代化的基本手段。课题研究力求在探索“职业农民”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试图以教育去推进“职业农民”现代化的进程,通过试验后的归纳、总结,探索新形势下“职业农民”现代化特征分析,寻找出“职业农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当然,“职业农民”教育只是“职业农民”现代化的要素之一,但其对于“职业农民”现代化推进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引领作用。

4. “职业农民”教育的方法与形式研究。“职业农民”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育方法将不同于普通教育。其教育方法与形式的设计等一切都必须围绕“职业农民”的特点进行。“职业农民”的需求、时间、文化水平、年龄以及所处的地理区域等均是设计教育方法、形式的重要决定因素。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设计综合性的教育方法与形式是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五、“职业农民”教育研究思考

1. “职业农民”“分类教育”研究与试验。“职业农民”教育只是一个总体概念,如果贯彻实施“职业农民”教育规划,需根据不同农民人群进行“分类教育”。目前,“职业农民”主要包括村干部群体、技术人员群体、致富带头人群体、普通劳动者群体等。根据不同的教育类别,分别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分类教育”是有效实施“职业农民”教育的教育策略。

2. “职业农民”教育的“政府主导型”模式研究。“职业农民”教育的模式研究是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职业农民”教育的战略定位决定了将以国家为主体担负此项任务。但目前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即使在普通教育上尚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对于“职业农民”教育进行大量财政投人是不现实的。基于此,构建“政府主导型”模式,以政府为主导,引导多元主体投入与建设的综合模式才能完成“职业农民”教育的历史任务。

3. “职业农民”教育规划与推进实施建议研究。“职业农民”教育问题尽管具有战略意义。但由于其影响要素的复杂性,因此不是一蹴而就的。针对当前我国的发展阶段,“职业农民”教育的潜在战略地位还没有完全显露之时,从研究到推进实施需要制定科学翔实的规划,以指导政府进行决策参考。“职业农民”教育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翔实的规划,因此研究与规划制定要走在前面。

4. 引导不同主体参与“职业农民”教育工程的实践。“职业农民”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不仅存在着理论研究的复杂性,更存在着实践上的艰难性。因此,从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等多个主体去尝试实施“职业农民”教育实践尤为重要,课题组可选定某一特殊区域如燕山山区进行“职业农民”教育实践探索,以期获得规律性认识。

参考文献:

[1]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288.

[2]刘怀廉,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好农民工问题[N],光明日报,2005―04―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