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科学技术

能源科学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科学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能源科学技术

能源科学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能源发电;课程知识体系;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张涛(1981-),男,安徽阜阳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副教授;武建瑞(1983-),男,陕西蒲城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助理工程师。(湖北 宜昌 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三峡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20110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073-02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能源短缺危机和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能源对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1]面对能源短缺危机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必须通过能源利用新技术实现“开源”和“节流”。因此,大规模开发新的能源,大力发展高效、环保的电力工业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峡大学具有浓厚的电力行业背景,为了让三峡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类专业学生了解新能源相关知识,“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应运而生,它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的讲授,能够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新能源利用形式及其相关技术的前沿动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结合电气工程类专业的特点,探索适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根据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除了涉及电力和能源领域的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具有其他领域相关的知识,如课程中风力发电技术涉及空气动力学的相关知识,太阳能电池涉及的半导体材料的相关知识,生物质能中涉及的生物化学等相关知识等。[2,4]由于新能源发电技术的研究属于前沿科学,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相关专业已开设“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但不同学科对该专业课程的教学需求不同,导致教材内容侧重点差异较大。该课程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集中体现在:不同专业教材内容侧重点不同,缺乏适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材;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教学环节矛盾众多,包括课程与教材之间的矛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矛盾,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该课程需要涉及更多电气工程学科的相关知识,如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等专业知识。在新能源并网和储能技术中需要应用这些专业知识分析该研究领域前沿问题,有利于全面掌握新能源知识体系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本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在该课程的建设中,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晦涩难懂的外专业知识的,能利用本专业知识分析实际工程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适应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教学,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根据新能源发电行业现状和电气工程对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知识体系的需求,结合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重新构建了新的课程知识体系,加强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之间的联系。

根据新能源发电站接入电网的影响不同,将这些新能源技术分为两类:稳定性能源发电技术和间歇性能源发电技术。

一些新能源技术(如生物质能、地热能和常规水电)在接入电力系统方面和常规电力技术一样容易,除了一次能源的形式不同,转换成电能环节基本相同,都采用同步发电机进行发电,对电网的安全和稳定不会造成影响。因此,这部分新能源知识重点讲解各种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基本原理,最新的发电技术的现状和动向,及在利用过程中对改善环境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新的能源观念和意识。同时结合电网发展的最近进展,这些发电技术作为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时,如何规划电网,接入电网对电网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讲解,加强与电力系统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受到季节、气象和地域等条件的影响,另一些新能源技术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的特点,如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技术,在接入电力系统方面需要克服更多的挑战,其电力大规模并入常规电网会对电网调峰和系统安全运行带来显著影响。这部分内容重点讲解与电力系统相关的技术,涉及到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和电力系统相关的知识点。在间歇性能源并网过程中,电力储能技术可以补偿负荷波动,解决风能和太阳能等间歇式新能源发电直接并网对电网的冲击,调节电能质量,使大规模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能够方便可靠地并入常规电网。随着可再生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储能技术也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所以储能技术也是该课程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

本文提出的课程知识体系目前还没有相关教材,为此,笔者较为系统地构建并编写适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讲义,使之更符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从两学期的试用情况来看,学生认同感增强,明确该课程是本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选修课,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模式改革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教学内容的不同,授课的教学方法也需要相应的改进,为此笔者对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改革,使之与课程知识体系相适应。

1.采用学术专题讲座的教学方式

“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知识体系要求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每种新能源发电技术各自成章,自成系统,各部分内容均有很多前沿的技术,仅靠书本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科技的进步。[5,6]因此需要任课教师补充相关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技术,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进行讲授与课程相关知识点。讲解过程中,以具体的行业问题为背景,采取启发式的讲解方式,层层剖析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发电原理、利用方式、开发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现状及动向。如地热发电、海洋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都可以采用讲座的方式进行讲解。同时在讲座过程中,增加学生提问环节,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为了强化实践,在每一个专题授课结束后,教师通过布置与该专题相关的设计题目,让学生学以致用。比如让学生设计太阳能热电站,利用波浪能发电原理设计相应的波浪能电站,设计新农村综合利用生物质能的方案,设计垃圾发电站工艺流程等,作为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时,结合不同能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对该地区新能源开发和电网结构做出合理规划,并给出理由。通过这些综合性设计作业,可以增强大家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式

传统的讲授方式,可以系统地讲解,课堂容量大。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技术涉及知识点多,知识点零散,因此需要教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使其与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为此笔者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精讲多练。但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

为此,笔者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对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提出基于问题的讨论题目;并分析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让学生课后自己查阅资料,引导他们学会自己总结知识点,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而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题,并分小组进行研讨,研讨后,该小组总结讨论结果。在课堂讨论中,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做交流发言,将自己的研究内容做简要汇报。学生互相提问展开讨论,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肯定了学生们取得的成绩,对错误的地方进行了补充和纠正。[2]为了达到分组讨论学习预期效果,要求每个小组在上交的文献报告中,明确每个学生所做的工作和参加小组讨论的发言内容,督促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3.改进多媒体教学方式

由于该课程设计的专业知识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有些知识点学生难以掌握,有些原理较为抽象。如风机的偏航过程、变桨过程、风机的失速原理、斯特林发动机的发电过程等都比较抽象,在没有实物演示的前提下,学生经常不容易理解。因此在讲这些课程内容时,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知识,让学生更快更易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四、考试方法的改革

虽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仍有不少学生选课和学习动机不端正。他们不是为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是为了凑满学分,对选修课缺乏足够的重视。[6]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地反映真实的教学情况。撰写课程论文,成绩只与论文写得好不好有关,有的同学东拼西凑,也能获得一个理想的成绩。这些方式都难以督促学生平常的学习,因此仍需完善课程的考核方式。根据“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特点,笔者对该课程的考试方式做了合理的改革,促进学生学习,公正地反映了学生的成绩。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注重对学生平时的考查

增加课堂随机考查的次数。通过提问、课堂测验等方式,让学生在上课时能集中精力听讲,防止学生上课“开小差”。回答问题和课堂测验计入平时成绩。

2.增加撰写文献报告和大作业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中,撰写文献报告和小组讨论环节能够有效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撰写论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能够较为科学评价学生平时的努力程度。因此,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中,根据学生在该环节中的贡献不同给学生不同成绩,这样能起到督促学生学习和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大作业一般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巩固平时所学的知识,是反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因此增加大作业和撰写文献报告在平时成绩中的比重也是考查学生平时学习的有效手段。

3.增加平时成绩的权重

平时考核成绩权重由原来的30%提高到目前的50%,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时突击学习也能取得不错成绩的弊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经调查表明多数学生都认可这种成绩考核方法较合理、公正,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成绩,受到了多数学生的欢迎。

五、结束语

“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本文针对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了适合电气工程类专业的“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知识体系,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并根据授课内容提出了合适的教学和考核方法。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

42(3):345-359.

[2]马明国,蒋建新.“生物质能源利用原理与技术”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4):64-67.

[3]陈春香,李啸骢,梁志坚,等.“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5):62,102.

[4]孙欣,黄永红.“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95-96.

能源科学技术范文第2篇

医学专业英语属应用性科技文体,其基本词汇(Basic medical English terminology)约5万个。医学专业英语术语词源较广,源自十多种语言,主要来自古希腊语(Greek)和拉丁语(Latin),特别是希腊语和拉丁语词根、前缀、后缀等,约占75%[1]。

医学专业术语大多是多音节词,由多个词素组成,构词方式与普通英语大体相似,通过前缀、后缀、派生、合成等手段构成。具有相同涵义的普通英语词汇在医学专业中有特定的表达式,一般以同义的词根、前缀、后缀等形式表达出来。医科院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有普通英语的基础,进入医科院校后,学习专业英语要充分利用普通英语知识。专业英语老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医学术语扩展技能的培训,进行普通词汇与专业用语、词根、词汇的对照训练。通过对照、比较训练,看到普通词汇就联想到具有相同涵义的专业术语的构词要素。这种联想记忆和比较法会使学生医学词汇量迅速增涨,为学好专业英语打好词汇基础。

以下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普通词汇及医学专业词根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会较快掌握医学术语及其释义。

1.表示身体各部位的普通词与同义医学词根的比较

2.表示方位的普通词与同义医学词根的比较

3.表示形状、大小的普通词与同义医学词根的比较

4.表示颜色及与颜色有关的的普通词与医学词根的比较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医学专业英语新词新语不断涌现,英国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施泰图(L.Wittgenstein)说:“词的意义取决于它在语言中的运用,每个词用于新的语境即是一个生词。”[3]但是,相当数量的新词、新语还是由合成、混合、加词缀等方式构成。医学英语是获取国外最新医疗信息的强有力工具之一,英语老师要督促医学生多阅读医学专业最近英文文献,扩大医学专业词汇量的同时,了解世界最新医学科技前沿知识和信息。

参考文献:

[1]林生趣、张书旭、阮玉连,医学院校学生专业英语翻译技能的培训[J].医学教育探索,2009,8(4):424-428。

能源科学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主观能动性 缺乏原因 解决办法

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不爱上数学课,学习不积极,其实,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有教师、教材、学生三方面的原因。

在学生方面,应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应该采取相应的教法,因材施教;在教师方面,教师应该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材方面,原则上教法应该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前提是教材的编排和教辅的选择必须合理,且教师要对教材的使用准确得当。如果以上三方面做不到,学生必然缺乏主观能动性,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本文着重分析教师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

一些老师认为,数学作为自然科学,其教育必须是客观而严肃的,没有太多老师发挥的空间。但是,教师在保证教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同时,还要将课堂搞活。枯燥的课堂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自然不好,而小学数学恰恰是枯燥的,罗列公式和程序化的教法,其效果必然不理想,达不到教学目的。教法的核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绪,而非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强制灌输。

克特·W.巴克在他的《社会心理学》中有说这样一句话:“从事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人如果不是放弃活动,而是积极地通过活动去完成任务,那么人的能力就会在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活动越多样,能力发展越多方面。”[1]这段话说明了主观能动性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当代的小学生生于开放的新时代,他们的独立性和主体意识更强。很多学生对于数学这个由数字和图形构成的学科比较排斥,所以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

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要开展创造性教学。事实上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创造性思维和自己的独特个性,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性是学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教学双向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二、教师教学照本宣科

对待教学照本宣科这个问题,下面这段话能生动地概况:有些青年教师在课堂讲课缺乏新意,教参怎么讲,我就怎么讲。注释怎么讲,我就怎么讲。只愿在技巧上下工夫,在结构上动脑筋,却不愿在解读文本上细琢磨,深钻研。[2]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是课程创生与开发,教师与学生是合作关系,而我们更多时候看到的是老师讲、学生听,填鸭式的硬性灌输。

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直观性、启发性、理论联系实际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直观性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观经验为目的,要做到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把教学辅助手段和语言讲解有机结合起来。启发性是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从知识增长到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要正确认识感知和理解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想认识的跨越。同时,将数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结合中的具体案例对数学问题进行探讨,调动学生积极性。循序渐进是指教学时应该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进行,切忌急功近利,盲目赶进度。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三、教师对教材的应用欠缺合理性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最主要的载体,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的推行更加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为创造性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一些教师并不能很好地应用教材。

很多老师更重视教材的正文部分,侧重于例题的讲述和课后题的练习,而忽略了教材中相关的阅读材料的运用。有效地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进行教学非常重要。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是教材正文的补充和延伸,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处理这些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强化用数学的意识,改变学习方式,提高数学素养和创新精神。[3]

要合理地运用教材,教师首先必须深入地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分清主次,选择性地对学生讲解。在备课时要做好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以教材为蓝本,对教材内容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对于教材应用,应该源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创造性教学。要善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习惯,并鼓励学生指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选择合适的教辅资料也非常重要。

解决小学生学习数学主观能动性不强的问题,教师起决定性作用。上面提到的问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素质教育理念还需进一步贯彻,对学生、教师、教材三方面综合分析,将新思维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克特·W.巴克主编.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能源科学技术范文第4篇

一、运用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的时代背景

电子、工业、计算机、汽车、焊接等专业在职业中专都是骨干专业,都开设了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每个专业都有不同的层次,有升学班、就业班、“3+2”模式、短训班等,很多教师还带着不同年级的教学班。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层次的班级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年级还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职业中专电子技术与技能课运用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要适应不同的教育对象与教育群体。

二、 运用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理念的确立

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的理念在职业中专电子技术与技能课专业教师头脑中的确立需要一个过程,也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密切关系。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有其独特性,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逐步领悟和掌握。教师树立了多元化教学理念,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使教学逐步精细化,从而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职业中专的学生普遍反映电子技术与技能课比较难学,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运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

三、运用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因材施教是在职业中专电子技术与技能课上运用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的主要理论依据。因材施教是传统的教学理论,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被细化、分化、整合、创新,成为非常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职业中专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的学习必须重视打好学生的基础,在学生的实际水平上进行教学,而每个学生的实际基础是不一样的,教师要照顾到每个学生,就必须研究因材施教,从因材施教的理论体系中汲取营养。

四、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

抓两头,带中间。因材施教的核心是抓住大多数,。多元化教学的实施空间就在于发挥最大的带动效应,找出上、中、下三个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认可的学习方法,以学法带动教法,发挥电子技术与技能专业教材的优势,先让学生行动,在行动中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学生记不住公式或概念,有的学生要多背,有的学生要多写几遍,有的学生要看实物,如电容是什么样的、电阻是什么样的,一看就记住了。又如,学习开关的类型,先看一看各种各样的开关,然后再背诵概念,就容易记住了。职业中专电子技术与技能课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具体实施的前提是观察学生的学法。

因此,职业中专电子技术与技能课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应该是:观察学情――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步骤――在实施中调整教学步骤――教学效果检测――弥补教学失误等。

目前,就职业中专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的教学而言,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甚至连最基本的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因此,教亦多术,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要贯彻于教学过程的每一步。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心理在不断地变化,教师只有准备多种教学方法才能适应这一变化。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结合方法也不是单一的,教师的引导方法也应根据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电路的组成,教材有图,有些学生一看就清楚了,有些学生看了实物才能理解,教师就要先从教材中的电路图展开详细的讲解,然后让学生讲解,学生提问互动,再让学生走进实训室,把教材中的电路图和实验室中的模拟电路图进行对比,学生先观察、学习,教师再做讲解,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就要针对学生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

五、运用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的反馈形式

能源科学技术范文第5篇

对于高中生信息技术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凭空臆想,而是在大的环境下的客观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改革,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对元认知的运用可以超越具体情境,适用于多种问题解决活动,与一些具体的学习策略相比,它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更高的指导价值,更能促进学生迁移的发生,如何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成为课程改革和教法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实际教学实践当中,却存在着如何结合具体学科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的问题,当然这也是当前元认知研究中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因此提出怎样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2.元认知理论内涵

2.1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的概念不同学者给出不同的定义,这些定义从表述形式上有差别,但其核心内容十分相似,概括起来就是元认知理论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元认知知识即对“认知的认知”。具体表现为对个人学习能力、学习特点、学习方式的认识,对学习目标、学习策略等特点的认识。元认知监控就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元认知体验是伴随认知活动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2.2信息技术元认知能力解析

在研究元认知概念及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上,我们将信息技术元认知定义为学习者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进度和学习交互的自我意识与自主监控能力。根据董齐的元认知结构分类,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元认知由信息技术元认知知识、信息技术元认知监控以及信息技术元认知体验三个因素构成。

(1)信息技术元认知知识是学习者所具有的关于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一般性知识,包含学生所积累的关于学习任务的知识、关于信息技术学习策略的知识以及对于自己作为一个学习者所具有特征的知识。(2)信息技术元认知监控能力是完成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可概述为学习者在执行某一认知任务时所具有的能力,有意识且定期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的能力。(3)信息技术元认知体验指伴随着信息技术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主要包含学生的成就体验、情绪体验、效能体验和兴趣体验四层含义。

3.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策略

3.1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元认知能力培养目的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主要目的在于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结合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技能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逐步渗透信息技术元认知知识的学习;通过选择策略的训练能够促使学生元认知技能水平的提高,并在其他学习中产生有效的迁移效果;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元认知体验的敏感性和自我意识、自我调节的能动性;最后实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3.2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元认知能力培养策略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他们获得丰富的信息、技术元认知知识;第二,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多思考,多探索,形成有意义的信息技术元认知技能;第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培养其坚忍不拔的实践与探索精神,获得有意义的信息技术元认知体验。最后,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发挥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帮助学生将信息技术元认知迁移到别的学科学习中去,成为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1)利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促进元认知知识扩充。首先,要发挥教师导学作用,系统传授信息技术元认知知识。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学生初次接触到一种新问题时,学生不熟悉甚至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信息技术元认知知识,此时教师的导学必不可少,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应全面而系统地向学生传递信息技术元认知知识;教师帮助学生明晰自己目前所具备的元认知能力和水平;针对具体的授课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告诉学生要顺利完成课程任务所必须知道的内容,如要做什么,依据什么步骤等等。其次,设计的任务应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基础上具有探索性质。最后,创设丰富的问题提出情境。不管在什么环境中,问题的提出需要一个适当的环境,利于回答者的思维发展和问题的解决。同样,信息技术课程中问题提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相类似的学习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原有知识图式的激活,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和认识课堂中所要解决的问题,获得较高水平的关于任务和问题的信息技术元认知知识。

(2)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元认知技能

首先,制定计划,培养学生有步骤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划性是信息技术元认知技能的主要表现形式。解决任何问题都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顺序,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同样也不例外。其次,设计“自我提问单”,培养学习者自我发问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以现代教育方式来看,更应倡导教师鼓励学生更多的自我提问,比如“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获得信息?”、“我是否获得的信息够全面?”、“我是否多用一种方式来尝试一下?”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学生清晰的了解了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逻辑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能力。最后,自我行为记录,培养学习者自我监控的能力。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尤其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堂中。计算机或网络上存在的很多其他信息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使其忽略自己正在进行的任务。那么,教师就可以采用“自我记录”的方式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即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率、完成任务的效果、进度等方面一一作出记录,并以此为基础要求学生对自己作出客观评价。

(3)设计反思性课堂环境,促进学生元认知体验

第一,任务的细化,让学生更具体的获得反馈信息。信息技术课堂中所要完成的任务涉及有关信息获取、评价、组织与应用的各个环节。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个具体、完整的任务,难以使学生获得由完成任务所获得的认知体验。第二,反思,并开展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可以尝试开展以反思为主的评价活动,即给予学生展示作品、相互对比、取长补短的机会,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发现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缺陷与优势,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第三,要求学生撰写信息技术学习的“睡前日记”。设计信息技术反思型日记的目标在于使学生超越认知,对每次课中的认知进行自我再认知,使学生习惯于进行反思,能够自觉的自我检查信息技术认知结构,清楚学习任务、能够对自己制订的学习计划进行评价,而最终形成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信息技术学习策略,形成由反思、检查、计划、补救以及再反思所构成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