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而应该重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一、确立生物学科的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科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求本文由收集整理知、生活、做人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一)唯物的观点
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二)辩证统一的观点
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脊椎动物前肢的结构与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统一;鱼的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家鸽的形态结构适翔生活,等等。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 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三)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
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构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落实主导、主体思想,实现课堂教学民主
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是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
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 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治弱思维、集中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学习生命现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
【关键词】生物课程 教学内容 改革 实践
一、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综合化趋势
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材的改革特色除了表现在基础性、实用性和新颖性等几个方面外,正日趋综合化。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至少由生物科学本身的综合化和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的时代化两个重要因素所决定。
长期以来,尽管生物科学进展迅猛,但是,我国的初中生物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变化一直不大,其主要原因是“初中生物学的教学重点是讲授生命现象”的教学目标没有变化,这种教学目标决定了初中生物学的分科性。“讲授生命现象”就意味着侧重教授“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等知识。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当代生物科学和教育科学的时展,教学目标不应该仅仅是了解“生命现象”,也应该包括理解“生命本质”。
二、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强化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趋势
在面对跨越千年史册的、知识经济已露端倪的巨大变革时期,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应该摒弃重视知识传授、漠视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力图做到既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
从世界范畴来看,知识经济已见端倪。长期以来,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仅仅依靠人的遗传本能,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学习,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成果,才能加速人类和社会的更快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越来越重要。造就一代会学习的人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全面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和重视培养创新能力是世纪之交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初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转贴于
三、《生物》(苏科版)教材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在改变观念的基础上,江苏省教委教研室组织江苏省部分高等院校和中学高级教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实践、探索,《生物》(苏科版)教材终于面世并且于1998年11月获得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通过。审定委员会认为:“《生物》(苏科版)教材能按《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编写,能体现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材具有一定的时代精神”;“教材采用小综合体系,按照大纲对知识内容的要求,确立了以生命基本特征为编写教材的主线,突出重点,有利于加强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教材具有地方特色,结合江苏省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选择增加了有关教学内容。教材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要求出发,增加了一些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新成就的内容,同时增加了不少学生实验和观察内容”;“教材中安排了不少栏目,如‘观察’、‘实验’、‘讨论’、‘思考’、‘阅读’等等,这对学生学习十分有利。教材中不仅增加了插图数量,而且某些插图具有新意”。
《生物》(苏科版)教材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要瞄准国际上发达国家初中生物学教材改革的大趋势:课程和教学内容综合化,强化创新教育和提高科学素质的趋势。
《生物》(苏科版)教材紧扣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强化生物科学基础知识,从初中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深造的需要出发,选取必须的、学生能够接受的、反映生物科学全貌及最新进展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生物》(苏科版)教材采用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综合体系,淡化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各自特殊性,将植物学、动物学和人体生理学的知识按生命的主要特征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经典的动、植物形态、结构和分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动、植物生理学知识和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学的知识,也包括动、植物学的现代进展,包括遗传学、进化论、生态学、现代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并重视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想。由于强化了生命的本质特征,强化了知识的综合性,也使基础知识的实用性大大加强,最终保证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例如,“生物的营养”部分,教材在肯定“植物、动物和人都必须依靠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所有的动物和人都必须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作为食物,是异养生物”之后,先讲述“植物的营养”,再讲述“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最后讲述“动物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由于先讲授了“人的消化和吸收”知识,对于“动物的消化和吸收”知识仅仅讲授“家兔对食物消化的特点”、“家鸽对食物消化的特点”及“蝗虫对食物消化的特点”三部分。这样不仅减少了过去教材中详细讲述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线性动物、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等的“消化系统的结构”、“消化和吸收”等重复的知识,还使初中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生物的“营养”及“动物和人的消化和吸收”的共性和特性知识。
(一)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三)科学知识
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二、教材内容的简单分析
本册共分五个单元,共22课。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本单元从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生命入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和能力,在探究某些(类)植物、动物的形态、习性、生殖等方面的基础上,认识更多的植物和动物以及微生物,帮助学生从结构和系统的角度学习和感受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 。
第二单元 无处不在的能量
帮助学生体会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能量,生物与能量的关系,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影响,从而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
第三单元 宝贵的能源
本单元以能源为线索,通过分析能量的来源体现“结构与系统”这一组概念,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技术实践、技术创新能力,再次感受科学与社会、生活、技术、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四单元 太阳家族
围绕太阳系的组成、常见星座、月球及月相变化等问题,引导学什么通过讨论、建立科学模型、应用概念等学习宇宙系统的构成及其关系,激发学生探索太阳系的兴趣,关注太阳系的开发,培养学生建模能力、识图能力、空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思维和大胆想象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新教材;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136-01
2010年,四川省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行使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教材。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一名新教师,面对改革的新课程,如何转变旧思想走进 新教材,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认为首先应该要了解为什 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老教材模式下的教学方法存在哪些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准确的把握新课程教材的教学方法。
中国孩子理论知识丰富,外国孩子则更注重发明创造的实用性,动手能力强。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 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为了适应这样的社会发展,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考不再是高中教育的唯一目的和任务,新课改中强调的正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 识和创业精神。正是基于这种要求,新课改革即改变了教育的理念,改变了教学的方法。
1、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2、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3、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3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54分甚至60分(四川理综生物90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4、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高中生物课本“人教版”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分子与细胞模块》部分,从教材结构来看,以细胞为中心设计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细胞的生命历程等六个方面,对学生学习生物的路线进行了新的规划,突出先学生物学最基本的,由浅入深;从教材的功能来看,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问题探讨、图片、本节聚焦、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课外阅读等内容,在老教材中也有一些资料分析、图片、信息、旁栏思考,但这些的存在并没有真正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时效性,很多教师还是照本宣科,还是以自己为主体。新教材的改写在实质上启发着、指导着、规范着教师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转换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在快乐学习中学会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组织好新课程《分子与细胞》的课堂教学呢?
新教材的开场白不再是讲述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以“科学家访谈”代序,让学生明确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演讲课本内容,使他们轻松快乐的进入本节课,在学生演讲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启发他们归纳生物科学研究所要具备方法和精神,激励他们立志成为科学家一样有用的国家栋梁之材。新教材课本的内容设置很丰富,但并不繁杂,不管是问题探讨还是资料分析和图片,以及思考与讨论都是围绕着本节聚焦的内容展开的。
一、问题探讨,创设背景。问题探讨往往以一些初中学过的或生活中了解了的内容作为背景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思考,探究,这不仅可以作为教师引入新课的背景,同时也能帮 助学生在学习的过 程中,不满足于对知识单纯的记忆,引导他们及时归纳总结旧知识、探究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基础,以图带文。以图带文是新课程教材的特色,教材把很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通过图片来展示,更形象地体现了基础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生命的本质。相应的,教材的文字部分减少了,拓展出来的内容减少了,这并不代表我们要掌握的知识减少了,很多的拓展知识融合在了课本图形中,需要学生根据课本给 出的基础知识进行自主的探究总结才能得出。
三、注重思考,参与讨论。围绕课本知识展开思考与讨论,创造了学生探究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氛围,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对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可 使他们迅速准确地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探究指明了方向。有的思考与讨论提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方面学生要注意学科内容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深入,构建知识网络、完善理论体系,从而深入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1 概念的引入
自然、巧妙的概念引入将为概念的形成铺平道路。方法有多种,以下略举几例:
1.1 以旧带新引入法:学生对于自己熟悉的词语会特别敏感,从已有的知识引入,过渡到新知识,很容易找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1.2 以实例引入:生活中到处都有生物现象,如果以某些学生有所耳闻的实例作为引入,抛砖引玉,就能激起学生积极的响应,容易接受相关知识。
1.3 以实验引入:有的生物学概念在生活中比较少见,对学生来讲比较陌生,可以采用比较有趣的形式引入,如实验。在学习“质壁分离”的时候,就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滴入蔗糖溶液,通过观察会发现,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之间渐渐出现了空隙,以至分离开来,这时候引入质壁分离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
1.4 以动画引入:生命现象常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采用动画播放的方式更有效、直接,比如学习“有丝分裂”的时候,就可以先播放有丝分裂全过程的动画。
2 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最基本特征是它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在引入一个概念后,要注意对相关现象进行总结概括,由感性到理性,由抽象到具体。而概念的关键性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即概念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反映的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事物的适用范围。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掌握概念的前提,因此,在引入概念后要注意概括和总结以及反复推敲,使学生克服主观臆想,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1 对现象进行概括。例如: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就叫做伴性遗传。
2.2 从具体到抽象。例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但学生常误以为是具体的化合物,引导学生分析究竟是二氧化碳这种具体的物质在无机环境中循环利用还是组成该物质的各种元素在循环利用,就能让学生从元素这一比较抽象的角度来把握物质循环这一概念了。
2.3 克服主观臆想,由感性到理性。有的生物名词在生活中和生物学中的意义可能不尽相同,对于这种情况,就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其生物学含义,克服先入为主的主观想法,不要与日常概念混淆。比如,生物学上的呼吸作用不一定要有氧气的参与,也不一定会产生二氧化碳这种产物。
3 强调关键词,抓住概念的本质
生物概念往往都是用精简的语言概括起来的,其中都会有一些关键的字词能揭示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如:基因的本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其中“遗传效应”、“片段”就是理解此概念的关键。
4 注意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是指所有包括在这个概念中的事物,学生可能会以偏概全,比如:学生往往会以为激素调节就是体液调节,这就是没注意概念的范围,撇开了二氧化碳、组织胺等的调节也属于体液调节。
5 概念的巩固
一系列概念形成后,这些概念的真理性又要返回到练习实践中接受检验,根据它们的逻辑关系,用集合法或概念图的形式形成一定的概念体系。
5.1 练习巩固。①举反例法,如:对于究竟什么是糖类,糖类是否一定都是甜的,甜的物质是否一定是糖类,就可以通过举反例轻松解决问题,巩固概念。②对比分析法:形成一定的概念后,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来区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