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教育的理念

现代教育的理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教育的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教育的理念

现代教育的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理念;职业教育

现代教育理念具有这样的特征:“第一,提倡多元化视角。后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对现时教育现象的解释不是一元的、单相的,而是多元的、多方面的。第二,对非理性的提升。非理性从根本上摒弃理性,排除权威,认为教育是开放的。第三,具有批判反思精神。后现代教育理念对现代主义教育理念中的教育规律的理性、确定性、统一性、普遍性提出了批判,是对传统理论的挑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是,仍然有一些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其中,理论与实践脱节、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较大便是一个明显的问题。如何以新的思维去面对新的形势,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向深层次发展,是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之一。在这个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中,后现代的教育理念为我们反思当前的职业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界和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对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启示

后现代的教育理念为我们审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一般来说,人才分为三个层次:具有非凡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具有突出智慧、丰富学识和优良心理品质的高级人才,是人才的第一层次:能够熟练掌握和通晓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专业人才,是人才的第二个层次;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实践经验的广大公民和普通劳动者,是人才的第三个层次。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都有一个合理的比例。由于社会对人才有着不同规格的需要,就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开发自身的潜能和专业领域的创新能力。职业教育的定位应该是应用型教育,这就不同于英才教育和传统教育,所以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也应该逐渐从优势文化决定论中解放出来,着眼于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积极推进创新教育,使教育活动成为人的生命交往与沟通的一部分,增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我教育能力。后现代的教育理念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建构提供了一些积极的启示。如在职业教育中要注意到“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习者方向的个性化”等。

当然,把后现代的教育理念运用到职业教育中时还要充分联系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在职业教育中并不是意味着个性的无限张扬,而是要立足于职业学校实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知识上看,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各方面的知识积淀都不够理想,那么在职业教育阶段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经验及所代表的特殊文化,帮助学生明确他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二、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如何针对社会的需求,建立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特点的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后现代的教育理念提倡多元化的视角,这给了我们的职业教育一个有益的启示: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应该带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现代社会中职业岗位体系已是一个动态的大系统,劳动力在产业间或行业间的流动和技术构成的变化,已对职业岗位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新岗位不断产生和旧岗位不断消失。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所以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应该是多层次的、多元的,应该具有灵活性,从总体上和局部上不断调整和充实,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三、对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及教学模式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的课程理论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当代教育家小威廉姆・E・多尔(willian・E・D oll)的建构性后现代课程观。多尔在他的著作《后现代课程观》中提出了设计后现代课程的4R标准,即丰富性(Rich)、回归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al)、严密性(Rigorous)。熊明川在《后现代课程语境下的语文课堂构建》一文中解释了4R标准的主要内涵:“丰富性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回归性是指人类将思想回转到自身的能力”,“关联性即联系,主要体现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严密性指不确定性和解释性的组合。”后现代的这种课程观为职业教育的课堂建构提供了一些启示:职业教育也应该注重教学过程的自主探究和多重体验。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关联性。

现代教育的理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扬琴教育;教育模式

前言

扬琴作为我国的民族乐器,在世界音乐领域上也有一定地位,扬琴在我国的发展已有四百余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响到了扬琴的教学模式。扬琴教学作为一种专业的音乐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丰富且驳杂,包括演奏技巧的学习、音乐流派的了解、音乐风格的分辨以及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

一、目前我国的扬琴教学现状

扬琴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击弦乐器,原系古波斯乐器,与钢琴同宗,十四世纪在欧洲很受欢迎,于1580年传入中国,经过我国人民的不断改进和传承,扬琴已经成为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中华乐器,反映了我国的民族文化特点。我国的民族乐器种类丰富多样,互相融合但又各自独立,每一种乐器都有着自身的历史发展故事。扬琴融合了西方文化精髓与中华乐器精华,具有很多优点,民间称它为:左右全能、点线有致、曲直兼济、纵横交织。而目前存在于扬琴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有:首先,教学研究不深入,我国目前的扬琴教育研究还处于基础层次,在解决具体教学问题时,忽视课程理论体系的思考,相关教育文献内容没有创新多为教育界普遍经验,没有推广价值;其次,教学法研究固化了,目前对于教学法的研究一般流程是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针对扬琴教学的具体问题却几乎没有具体对策。针对我国扬琴教育已经滞后于现代音乐声学的现象,学界尚未开始重视扬琴音乐的数字合成、数字编码、数字控制以及数字演奏,没有计算机音乐教学的意识,因此就出现了扬琴教育普及力度小,普及范围窄的问题。

二、现代教育理念对扬琴教育模式的影响

(一)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传统的扬琴教育活动中,教师具有很强的权威性,被当做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普遍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被动地位,只需要接受知识,不需要思考,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心理活动,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激发,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因此学习效率也就无法得到提高,影响了整体教学效率。现代教育理念融入扬琴教育中,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开始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传统课堂教学机械且缺乏趣味性,接受现代教育理念后,教师开始重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及学习兴趣的提升,通过采用教学新措施比如课堂讨论、课堂小游戏、课堂竞赛等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水平及质量。

(二)情境教学的应用

扬琴教育的教材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练习曲教材,一种是乐曲教材。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要用到的就是练习曲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基本的演奏技能和理论基础。学生通过乐曲教材的学习可以检验自身基本技能和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两种类型的学习相互融合但又相互独立。不管是乐曲教学还是练习曲教学,教学情境的设置都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身水平,巧妙融合理论与技能的学习,在深化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巩固了扬琴演奏技能。进行情境教学的注意点:首先,音乐情境要与作品音乐内涵相符。在实际的扬琴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曲目前必须先了解清楚音乐作品的内涵及寓意,教师通过营造音乐情境来加深学生们的理解,

比如《苏武牧羊》这一课,教师可以这样描绘:在没有半点人烟、荒芜的北地上,有一位衣衫褴褛、面容衰老不堪的老人站在风里久久地望着东方,他怀中抱着的使节早已光秃,腹中也无半点粮食,但他的目光一直坚定的望着东方,不知他究竟在期盼着什么,也不知他已期盼了多少年。通过动情的描绘让学生几乎身临其境,从而深入感受作品的音乐内涵;其次,音乐教学中音乐演奏的地位也非常重要,除了创设音乐情境,还要布置合适的舞台让学生能顺利演奏;最后,重视学生强大心理素质的养成。情景教学的重要部分就是实践演奏,学生在进行实践演奏时,由于猛然脱离了课堂环境处于陌生的环境中,难免会产生紧张的心理,因此就会影响演奏水平,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强大的心理素质,即便在实践演奏中出现差错也能从容应对,比如在教室教学时,可以进行班级演奏,或者更换上课地点,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进行演奏,渐渐地学生就可以从容应对各种演奏环境。

结束语

扬琴在我国已经流传了四百余年,它早已不是外来之物,而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构成因素,在我国民族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扬琴教育而言,与其说是挑战,更像是一次机遇。在改革扬琴教育模式时要积极吸收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优秀部分,摒弃不适合扬琴教育发展的因素,创造出更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以及教学效率,由此推动扬琴教育持续发展,更好地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易.分析现代教育理念对扬琴教学模式的影响[J].音乐时空,2015,01:133.

[2]刘娜.现代教育理念对扬琴教学模式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4,10:118.

[3]张新昊.现代教育理念对扬琴教学模式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5,23:196.

现代教育的理念范文第3篇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而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在教学改革中也要与时俱进。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老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这一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而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已经被积极的运用到现代教学中。而体育教育同样要在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同时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同样要在新的教育思想中做积极的调整,以便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 现代教育思想 体育教师 知识能力结构

一、现代教育理念

(一)现代教育理念综述

现代教育理念是一个“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具体要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理念、创新理念、素质教育理念、个性化理念、开放性理念、多样性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系统性理念等。这些全新的教育理念构成了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内容。

(二)现代教育理念的主体是学生

传统的教学理念都是以老师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老师主导教学的内容,学生作为听课的工具,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学生,使得学生缺乏主体能动性,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新时展的要求。而现代的教育思想则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到学生需要、学生的个性,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主体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为此,它要求教育过程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

二、体育教师的特点

体育教师作为教师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与其他科目相同的特点,但同时由于体育的特殊性,体育教师也有着与其他科目教师明显的区别。

(一)教育性

体育老师作为老师中的一类,主要的目的也是教书育人,同样肩负着传递文化知识的责任,将体育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健康教育知识传递给学生。不仅包含智育的内容,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体育教师重要的教育内容。

(二)教育内容的广泛性

素质教育要求现代教育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播,还要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而体育教师在现代学校工作中,不仅要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有的体育教师作为班主任还要负责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同时,学生的早操、课间操等都需要体育教师的参与。

(三)教学形式的直观性

与其他学科老师不同的是,体育老师除了在室内讲解理论文化知识之外,还要在户外对传授的体育技能、体育动作进行直观的示范,要求语言讲解和动作示范同步进行,是一个言传身教的综合过程。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与高高站在讲台上不同的是,体育老师经常与学生亲密接触,手把手的指导体育动作,一起与学生参加体育游戏和体育比赛等等。

(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体育老师传递的知识不仅包括体育的理论知识,还要包括健康知识,思想道德知识,以及体育专业技能知识等。在教学工作中,不仅需要脑力活动,还需要体力劳动。体育教师主要的上课形式就是在户外操场上的体育技能传授,因此需要体育老师具有很高的理论知识储备和技能知识储备,对体育老师的身体素质也要有很高的要求。

三、体育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往的体育教学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也是以体育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体育知识,而往往忽视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具体要求。另外,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观念中对体育课程都不重视,体育课经常被其他语数外等课程占用,体育课程很多时候都是一个摆设。而现代体育教学理念,不仅要打破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模式,同时要改变对体育课程的偏见。现代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要求,根据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综合考虑进行课程设计。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提高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发挥体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播,同时还要包括体育技能教学,健康知识的传递,思想美德教育等内容,使得“德智体美劳”在体育课中全面展现。体育课程内容不仅仅是传统的体育游戏,还要包括篮排足、体操、田径、羽毛球等专业知识的传播。将体育全面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三)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强调尊重个性,正视个性差异,张扬个性,鼓励个性发展,它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主张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条件。在体育教学中,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实现体育教学从共性化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给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宽松的生长空间。对个别学生在体育中表现出来的特长要积极的鼓励并提供专业的指导,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在体育中的特长得到发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

(一)全面的掌握基础知识

体育教师作为教师中的一类,和其他教师有着共同的特点,在教学基础知识上面,同样要求掌握全面的教育基础知识。不仅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基础学科内容,同时也要具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能力、备课能力、课程组织能力以及学生管理能力等。另外,除了基础知识之外,在思想道德上面,体育教师同样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等等。

(二)过硬的专业知识

体育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要有过硬的专业学科知识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而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体育教师不仅学习体育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技术技能。体育教师不仅要学习篮排足、田径、体操等专门的体育知识,还要学习人体解剖学、保健学、人体力学、运动心理学等等。更重要的是,还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专项技能上要有较高的运动水平,在各个体育项目中要有一技之长,同时对其他的体育项目都要了解熟悉。例如篮球专项的体育教师不仅仅会篮球技术,还要懂得田径技术、体操技术等等,不仅会打,还要会教。

(三)熟练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也开始应用到了学校的教学中。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学校教育中全面铺展开来。而在体育教学中,同样运用到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将理论与实际想结合,利用多媒体更加生动形象的进行体育技能的教学。另外,在进行健康知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将运动解剖学以及人体力学的知识通过多媒体直观的传递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人体结构和运动过程中的各个系统的运行情况。另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体育教师可以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与学生建立起联系,对学生的所思所想能够及时的了解到,从而根据学生的主体性来安排教学,更加体现了体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另外,现代心理学科学在体育教学中也是普遍使用的,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现代体育心理学知识要求体育教师要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的解决学生在心理方面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同时,现代教育心理学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精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具有较强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

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使得体育教学存在着较高的风险,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紧急情况。在最近几年中,体育教学事故屡见不鲜,这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着较高的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保证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不出现安全问题。在出现问题后,要利用科学的知识将学生伤害降到最低,同时在第一时间能够与学校和家长沟通,将紧急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

(五)与时俱进的教育价值观

现代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许多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讲究“棍棒出成绩”,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体罚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成绩。而现代教学中要求严禁利用体罚手段和变相体罚手段对学生进行人身伤害,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价值观,利用更加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措施来管理体育课堂,用更加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来引领体育课堂的教学。

五、总结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中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全面教学理念和个性化的体育教学理念来指导体育教学的过程。在知识能力结构中,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不断的调整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从而积极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环境下的体育教学,不仅能够促进体育教学科学发展,而且也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谭俏丽.现代教育理念对体育教育的优化作用[J].体育与艺术教育.2012(1):6-7.

[2] 汪晓琳.优化地方高校体育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研究[J].自然科学.2011(10):44-45.

现代教育的理念范文第4篇

一、后现代教育理念的内掇

后现代教育理念实际上就是后现代哲学理念的演化。自20世纪初以来,西方思想界中掀起了以批判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经典哲学的浪潮,出现了以非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哲学思潮,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最猛烈的批判最终导致了西方哲学史上后现代哲学的出现。后现代哲学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权力谱系学、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报告和女权主义为其主要理论。它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些问题也是后现代教育理念关注的质点。

1 以“多元并存”替换“二元对立“

后现代哲学家们对传统哲学的颠覆是从最深层的思维方式上切入的。自古希腊以来,传统西方哲学思维根植在以“二”为核心的“二元对立”思想上,在这种思维中,概念总是以正反两种对立的形式出现的,如男与女、好与坏、善与恶、天与地、黑与白、物质与精神等,甚至连现代计算机编制程序的基础也是以“二进制”为基础的。这种“二元论”的思想观点统治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其核心认为“二”是达到和谐与平衡的过程。但是,后现代哲学注意到:“二元”所建立的概念,其对立的两极地位是不平等的,必然出现一方居于优势,而另一方则为劣势的状态。后现代的哲学思维恰恰要打破这种延续了几千年不平等的思维模式,主张建立平等的多元化概念来消解二元,实现多元并存的状态。这种消解二元的思维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和德勒兹0的“根状茎”理论为主要代表,它们将事物引入到动态的、异质的、非二元对立的维度中,防止了思想、文化、道德体系的僵化和集权化的倾向。

2 以“差异性”对抗“总体性”

后现代哲学对多年来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理性”传统哲学发出了最彻底的宣战。后现代哲学家们认为,传统的西方哲学是一种理性的总体性的哲学,传统的思想家们的工作就是在企图用纯理性的方式为世界建构起一个支配一切世界秩序和伦理标准的元理论,使它适宜于社会中的每一个领域,使它放之四海而皆准。后现代哲学家则认为这是统一的、总体化和集权化的理论模式,它遮蔽和抹杀了社会领域的分化和多样性的可能,这种理性是带有强制性和压迫性的。后现代则与之相对立地提出,应高扬不可通约性、差异性、断片性、特殊性和间断性,关注边缘地带,用多样性的微观分析,以获求对总体性、强制性的超越。

3 以“小型叙事”取代“宏大叙事”

在有关知识问题上,对元话语和宏大叙事的怀疑也是后现代的一个典型特点。元话语总是以宏大叙事的方式对精神的辩证法、意义的解释学、理性或劳动的主体等问题进行概括与总览,达到真理价值的共识。在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哲学体系中,经验和所有的认识为了求得一种合法化的地位,必须求助于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框架,即求助于哲学。哲学的任务就是要将分散在各门学科中的学问统一起来,即将各种学问联系在一种理性的叙事或元叙事的方式之中。黑格尔的《百科全书》就是想完成这种总体化的计划,求助于宏大叙事的元话语体系,建立关于世界美、善、道德的理性标准。对于这种体系的建立,后现代哲学代表利奥塔在他的《后现代状况>中断言:宏大叙事已经失去了它的可靠性,无论它采用什么样的统一方式,也无论它是思辨的叙事,还是解放的叙事。利奥塔反对现代哲学的宏大叙事以整体性、统一性为特征的合法化模式,但是他并不完全否定叙事的作用,而肯定小型叙事的作用。“我们不再求助于宏大叙事,即我们既不能求助于精神的辩证法,甚至也不能求助于人类的解放,来使后现代科学的话语合法化。但是,正如我们所见到的那样,小型叙事仍然是富于想象力的发明的精华,在科学中尤其如此。”与现代主义相对立,后现代主义强调知识的不可通约性、不可预见性、不确定性、灾变性、异质性、多元性,浑沌、差异和谬误推理。知识的获得不是接受普遍真理或共识,而是不断地怀疑现存的范式,发明新的范式。

4 弘扬“个体性”反对“主体性”

在对人的价值观上,西方传统哲学和后现代哲学有着很大差异。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哲学一直强调主体性,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在发挥主体性的条件下,可以不断地认识世界,控制世界,为了谋求人类的幸福,人可以利用外界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来服务自己。在这种哲学中提到的“人”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人的集合,是一个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人。在主体性的基础上,传统哲学宣扬人道主义,它是从普遍的人性出发,张扬人的价值、地位、尊严,提出天赋人权的概念,提倡人性的解放和全面发展。而后现代哲学则将对主体性的关照转向了对个体性的关注。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就认为,所谓的主体性,就是个体性服从普遍的行为规范,使个体受到限制,丧失自由。因此,福柯等后现代代表更关注个体性,注重对个体,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关切,与主体性相对。

二、后现代教育观念对西方音乐史教学的启示

在音乐学专业的本科教学中,西方音乐史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师一般以叙述性教学法为主,但这种教学模式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方式上看,都存在一些弊端。后现代教育理念的引入赋予了西方音乐史教学许多新的观念。

1 教学内容――关注边缘地带和差异性,以“大型叙事”与“小型叙事”互补的方式阐释

西方音乐史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就在于:音乐史是一门时间跨度大,内容涵盖多,历史关系复杂的学科。由于受教学课时的限制,在教学中完整全面地陈述西方音乐史是不切合实际的,因而只能采取先归纳再演绎的方式,提取其中重要、典型的内容,以宏大叙事的方式,从“面”的角度进行传授。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浏览音乐史诸现象,了解音乐发展趋势的大致轮廓、时代风格、作品总体特征、乐派特点等。但是,历史现象具有其特殊性,每位作曲家的每部作品、每一次音乐历史的演化发展都存在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往往不能一言以蔽之。恰恰是这种特殊性和传授内容上的总体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相形之下教学内容显得宽泛,没有深度。

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的方式是要对传统教 学模式进行补充,增加小型叙事的方式,从“点”的角度对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解析诸如作品风格、节奏、旋律、和声、曲式、创作观念、文化特质等细节问题。探讨一些边缘性和差异性现象,对微观的音乐现象和特征进行剖析,以此丰富教学内容。

对“小型叙事”的教学方式,或许会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它永远不能使学生学完西方音乐史,不能看到音乐历史发展的概貌。其实不然,音乐历史本来就不可能完全陈述清楚,且知,“现在”随时都会被纳入历史的范畴之中。因此,人们永远也无法探究到历史的全部概貌。所以,对历史的挖掘与研究是没有尽头的,我们所做的工作只能是丰富历史,尽可能多地传授历史史实。同时,通过“宏大叙事”的方式阐释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用“小型叙事”的方式进行断层面专题性探讨,使学生掌握学习西方音乐史的方法观念,进而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对音乐现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2 教学方式――提倡弘扬个体性,主张消解教师的中心地位

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除了在后现代观念影响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外,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引入后现代教育观念的可能性。这主要取决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对象的重新认识。在现行的西方音乐史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地位往往不容置疑。他们占据了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不曾或很少将学生放置在与教师平等的平台上。而后现代观念主张去除“教师”这个中心,消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霸权地位,提倡与学生一同平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1)对话与阐释

长期以来,我国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教师通常以真理传播者的地位出现在讲台上。但是,按照后现代教育的观点,这种授课方式忽略了个体在知识接受过程中的差异性,抑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

后现代观念认为,个体是存在差异性的。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在接受能力、理解方式等方面没有一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仅以一种教学模式施教,很可能只是使一部分学生受益,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后现代教育观念主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方式,达到知识的共识,尊重学生按照与自己知识背景相适应的方式建立知识的框架,维护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在西方音乐史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上存在差异性,更应该尊重个体在音乐风格、作品特征等问题上存在的理解方式上的不同。在讲授音乐历史现象时,教师应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共同探讨,而不一味地将个人的意愿强加在学生身上。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差异,应以对话的方式逐步消解差异,达到共识或部分共识。

(2)互动与建构

传统的教学理念通常认为,文本只有一种惟一正确的解释方式。文本内容的客观性是作者在创作文本时就已经被赋予了的。在教学中,从西方音乐史学科体系到对每位音乐家的评价和作品风格的理解,都被教师当作客观性内容进行传授。任何加上个人主观性内容的文本解释都被认为是对作者和文本原意的亵渎与歪曲。

后现代精神则将个体性看作存在的中心,因此在教育上,主张以个体为教育中心,尊重个体在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上的差异性,并以一种师生互动的教育方式促成学生个体建构适宜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教师对历史事实的阐述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尽管具有普遍意义,但并不意味着这将是惟一正确的标准答案。它必定会随着时代、立场以及分析角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观点。因此,作为教育者应明白,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是多样性的,阐述历史的方式和评价历史的角度也应更加多元化。在西方音乐史中,应该力求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历史,尊重学生在历史评价上所应有的主动权。

三、后现代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的比较

对课堂教育的最终评价,必然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教学文本――教学内容;二是教师(教)与学生(学)――教学形式:三是教学结果――考核方式。对这三方面目标取向的评价,即形成一种教育观念。如何区别现代与后现代教育理念,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第一,从教学内容上看:现代教育理念主张结构式、进行式的教学范式,强调设计有序的教学内容,建立准则和概念,使内容实施富有逻辑性:而后现代教育理念则主张随机性和反思式,强调从实际出发,灵活多变地对内容进行取舍,通过对所描述的人、作品、体裁之间关系的回顾、反思、推敲,达到对内容理解,可感受到内容原来是一个能被解释的“世界”,是一个多姿多彩的释义体,而不只是一个单一的被接受的内容。

第二,从教学形式上看:现代教育理念主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掌握知识,以教师为主导(助学者),学生为主体,采用讲授、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教学,促使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和探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后现代教育理念主张师生交往,相互沟通,以“去中心”的方式,去掉教师的权威地位,建立师生相互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用对话与阐释的课堂模式,师生互为主体,释放自我见解,教师只对人、作品、时代风格等事物和现象作解释,不作如何价值判断,留下空间给学生对内容进行阐释,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沟通、理解、解释和意义的表达都根植在师生的对话情景中,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启迪学生主动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究以及对事物意义的认识。

第三,从考核方式上看:现代教育理念是根据对教学结果的达标程度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把教学计划、教学效果和预定的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以此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成败,用周密科学的标准化考试,来衡量学生的最终学习结果;而后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学结果提出了尊重差异、价值多元的衡量尺度,认为世界是多元的,每个教师与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与学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来衡量,教与学是知识的探索过程,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对他们的考核应该建立“档案袋的评价法”,评价内容包括收集他们的作业、平时课堂的参与能力、成果、传记式的个体评价、教师和其他的评述报告等。这样就避免了考试测量法带来的种种弊端。

当然,后现代观念毕竟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换句话说,它是特定的社会土壤中滋生出来的一种精神产物,所宣扬的是非理性主义以及片面追求个性张扬等观点也有自身的缺陷,笔者谈后现代教育理念,并非要否定现代教育理念,而是在继承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其有所借鉴。

四、将后现代教育观念引入西方音乐史教学的意义

在我国,当前许多学者对后现念提出了一些质疑,认为这种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环境下的精神产物,不符合连前工业社会都没有经历过的中国国情。因此,他们认为这种理论不适应在中国进行广泛传播。但笔者认为后现代教学理念对我国当前的教学有一定的价值,对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也同样有积极意义,这是因为:

第一,开放性的教学理念对开放性的学科教学有指导意义。后现代哲学,以其更为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尊重个体差异的姿态迎合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后现代教育理念同样承袭了后现代哲学的精髓所在。它充分尊重学生在知识背景、接受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等因素上的差异性,并将知识的传授转为对知识的研究、对话与探讨,同时还将认知方式的单一性转为多元性等,这都充分说明了后现代教育理念较之传统和现代的教学理念具有更开放性的意识。

西方音乐史就是这样一门具有很强开放性特征的学科。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家杜夫海纳在论及音乐所具有的特点时就谈到:音乐史由于是各种音乐创新的历程,因此不是一个像语言那样封闭的系统,而是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学科。为遵循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应对这样一门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学科,就应该相应地选择开放性的教学理念。后现代教育理念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教育理念,它尊重教学对象在知识接受过程中的主动权,并充分认识和适应教学内容中所具有的开放性特征。因此,它对西方音乐史教学的指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后现代教育理念对完善教育机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引入后现代教育理念,其目的并不是为了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事实上,几十年来我国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实践已经充分表明: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建立基本知识框架起到的积极作用是无可厚非的。后现代教育理念引入教学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教学模式所存在的种种弊端,促使教学模式逐步完善。现代教学理念与后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总体性与局域性、横向与纵向、宏大叙事与小型叙事等概念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互为补充的关系。后现代教育理念使现代教学观念更显现出人性化,更加适宜于当今教学活动的实际。它促使教育者从现代观念中对普遍性问题的关注转为对学生差异性问题的关注;从现代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方式上从现代的单向传授式转为双向互动式等等。因此,教学中恰当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和后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必定会提高教学效率,推动教学的合理化进程。

现代教育的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高职院校;教师角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教学中基本要素之一的教师,要对自身职业角色的重新审视、重新定位,以适应时展的需求,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因此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师应做到“四导”。

一、学生学习入门的引导者

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与高等教育本科学校的学生相比,确有一定的距离,这是公认的事实。他们由于受能力、兴趣、动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习难以入门,简言之就是学不进去,甚至于厌学。现代教育理念下的高职院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按着一定的梯度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态度目标、情感目标。目标的制订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注重全体,又注重差异,并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层次、分阶段全部达标。

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从课前提问开始,到讲授、练习,再到达标评估。在整个课堂学习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学生学习的积极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提问、总结、反馈、纠错和反思。在充分彰显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找到自己不足,扬长避短,不断提高,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能力的过程、提高品德的过程。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导者

古往今来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一种共识,即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爱好而不是通过一种体制实现的。就是说学习者要学而且学好,兴趣、爱好是前提。从目前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的结果看,70%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虽然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等,但结果显示,学生就是对学习失去兴趣。心理学讲,一个人对某一方面感兴趣,才能主动的参与、学习以至于研究,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教师自身以高超的教学水平、高尚的品德修养等师表形象感染学生之外,还要用妙趣横生、精彩诱人的导入吸引学生,以授课伊始的导入为起点诱发学生兴趣;用新颖别致、魅力无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打动学生。这样,整个课堂教学将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感兴趣的前提下,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活动、求知、发展,使得教与学的效果同步体现。学生由厌学到乐学,得益于教师积极的、得法的、有效的诱导。

三、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指导者

一个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可受用终生。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除自身具备基本素质之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靠教师在学习中指导学生逐步形成。

一要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学习习惯。走进课堂中看看,包括高等教育的课堂中,能有多少学生在认真听讲?他们刚刚解下高考、中考紧紧束缚下的绳索,开始放纵自我,使得有限的45分钟教学课堂成为玩手机的课堂,哪还有心思认真听讲?所以,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要善于调动学生听讲的积极性,抓住学生的心,使之绷紧一根弦,时刻认真听讲。当然,调动学生听讲并不意味着教师搞一言堂,要设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积极主动学习。让学生由学习者变成讲师,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只有认真听讲,才能听懂、才能学好。多数学生认为听不懂教师教授的内容,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听。所以为了学生学好讲授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学习习惯十分重要和必要。

二要指导学生养成记笔记的学习习惯。有人认为,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讲,记笔记似乎是多余的。其实不然,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认真记笔记,也是调动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记笔记,不仅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能及时记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日后查漏补缺。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发现长处与不足,扬长避短,积累学习经验,总结学习方法,以求更快的进步与提高。

三要指导学生养成学后反思的学习习惯。通过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学生能巩固所学内容,总结学习经验与学习方法,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更正,使得反思过程成为学生再学习的过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令学生受用终生。

四、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辅导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无论哪类学生,学习哪一学科,都会存在疑难问题。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前预习、课后作业与复习中,都有许多疑难问题。“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师,应成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辅导者,引导学生详细分析疑难问题,想方设法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并总结解决问题的新经验、新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新信息,为学生解决以后的实际问题提供理性化的经验。在排疑解难中,教师始终是辅导者,切忌将现成的答案塞给学生,要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学习的过程,成为教师辅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赵承福,等.创造教育研究新进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