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

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

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范文第1篇

一、体系的构成

“至善教育理念”由“核心理念”和“四维理念”两个层面构成:

第一个层面呈现理念的核心内容,为“核心理念”——“人本发展,止于至善”。关键词是“人本”和“至善”,前者是大前提,是基本原则,后者是落点,是发展的目标,故将区域教育理念简称为“至善教育理念”。

第二个层面依据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从公平性、优质化、终身化、开放性四个维度分解和阐述核心理念:维度一是教育的公平性,表述为“追求公平”;维度二是教育的优质化,表述为“达致优质”;维度三是教育的终身化,表述为“服务终身”;维度四是教育的开放性,表述为“深化开放”。

二、理念的内涵与提出依据

(一)第一个层面“人本发展,止于至善”,涵义界定为:区域教育以人为本,追求卓越。

(1)“人本发展”

我们这样阐述“人本发展”的含义:教育发展着眼于人的发展(以人为本),教育发展依靠人(教师等一切人力资源),教育发展的成果为人共享(教育公平、均衡)。

(2)“止于至善”

我们这样阐述“止于至善”的含义:区域教育以至善至美为终极目标,追求卓越,创造卓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建设幸福花都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第二个层面“追求公平、达致优质、服务终身、深化开放”。

1.“追求公平”

我们这样阐述“追求公平”的含义:以城乡一体、高位均衡为着力点,保障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提供人人有选择、生生有个性、个个能成功的教育。

2.“达致优质”

我们这样阐述“达致优质”的含义: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创造优越的教育条件,提供优质的区域教育服务,谋求优良的教育质量,培养优异的现代人才。

3.“服务终身”

我们这样阐述“服务终身”的含义:一是教育过程奠基终身,教育活动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出发点;二是教育体系关怀终身,建成类别齐全、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相互贯通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公共教育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

4.“深化开放”

我们这样阐述“深化开放”的含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教育对外开放和高度包容,深化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能力的国际化人才,适应国家中心城区副中心、空港门户城区建设需要。”

三、理念的实践

(一)坚持“二十字”工作方针——为理念实施提供工作原则与总体要求

在本区规划纲要中,我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二十字方针,并使之与区域教育工作实际相结合:一是把强化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二是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三是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四是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导向,五是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二)实施“十项重点改革”——通过改革促动发展

教育改革与创新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本区规划纲要中,“体制改革”作为一个重要部分,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内容,本框架整理出以下十项重点改革:一是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公民办协调发展的办学体制,二是完善“上级支持、以区为主、镇(街)补充、社会资助”的教育投入机制,三是建立政府为主、成本分担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四是完善民办教育管理体制,五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六是深化以中小学课程改革为重点的人才培养制度改革,七是完善中小学入学和招生考试制度,八是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九是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十是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三)实施“十项重点工程”——通过项目带动发展

本区《教育规划纲要》根据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拟定了十项教育重点工程,力求通过项目带动发展:一是学前教育改革工程,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两项工程”(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是深化学校布局调整工程,四是现代教育装备工程(教育设备标准化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程),五是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化工程,六是中等职业教育集群化工程,七是民办教育扶助工程,八是师资队伍整体优化工程,九是科研兴教工程,十是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范文第2篇

一、 教师发展的现代化要求

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政治变迁、经济变迁、社会变迁、文化变迁的有机过程。[1]它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还表现在民主政治、教育发展、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现代化必然要求教育的现代化,而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决定着教育的过程和效果,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师的发展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

教育现代化对教师发展的要求,从微观角度讲,是指教师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素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主导实施教育活动,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从宏观角度看,是指在先进教育制度的管理组织下,教师队伍呈现出整体素质高、竞争力强、促进现代化目标实现的动态过程。在教育现代化的条件下,教师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理念现代化、教育素养现代化和教师队伍现代化。这既是教师个体达到现代化要求的应有之义,也是教师职业群体符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备条件。

二、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师发展遭遇的现实困境

关于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师发展的理论探讨由来已久,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现实层面看,教师发展的实践却频遭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

我国当前处在社会结构转型的新时期,社会成员的自由、竞争意识得到极大增强,使得教师的教育理念应当包含这些思想内容。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法制建设的进步要求教师教育理念应注重师生关系的平等和个体权利的实现。创新型社会的构建,要求教师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的提出和人的全面发展观念的树立则要求教师多倾听学生的需求,重塑职业形象,更新职业定位。

然而,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注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及学生对教师的服从,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片面追求知识的授予而忽视生命个体的价值和需求等等。这些传统教育理念已无法适应现代化的需求,但是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2.教师教育素养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没有完全接轨

教师教育素养是指教师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经有意识培养而形成的有助于他们有效从事教育工作和充分行使职业责任的素养。当前教师教育素养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契合度不高。

(1)人文素养重视不够。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即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现代化人才不但需要具备文化知识,还需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广阔的视野、渊博的学识和创新的思维。这些素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文素养的积淀。如今,部分教师对提高自身人文素养重视不够,而人文素养的短板使他们很难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人才。另外,教师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重视不够,很难培育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2)专业素养仍需提高。教师是教育的传承者、发展者和创造者,教师通过教学来传承文化,创造文明,提升自己,培养人才,推进社会进步。[2]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素养方能担此重任。当前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有待加强。教师如果不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教学手段,教育活动不能与时俱进,可能会误人子弟。二是教师对于现代教育理论的知识掌握仍较欠缺。不少教师只关注专业学习,对现代教育理论知识掌握不够,不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效果不理想。

(3)科研素养亟待加强。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科研素质。但现实是一些教师辛勤工作,只注重课堂教学,不注重教育教学的研究。另有一些教师思想上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讲课,所谓的科研与己无关,并且在繁忙的教学任务下根本无暇关注科研活动。这些都导致教育活动简单重复,单一枯燥,创新不够,无法提升教育的吸引力,推动教育科学发展就更无从谈起。

3.教师队伍建设达不到教育现代化要求

实现教育现代化,关键要培养一支现代化师资队伍。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国培计划”、“名师工程”等教师培训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与教育现代化的高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

目前,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素质区域性差距明显;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还很有限。

三、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推进教师发展的具体路径

1.将现代化教育理念深深植根于教师的思想土壤

(1)尊重个性发展。无论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还是教育文化现代化,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可持续发展。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把学生培养成全面、自由、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2)注重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理念强调师生关系应当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需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真正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注重人文关怀,要求发扬我国儒家思想中“尊师重教”的好传统,打破“强调教师的地位高于学生,学生必须遵从教师的教导”的旧观念。一是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充分沟通,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换位思考,根据学生需求调整教育方法;三是充分信任、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发展自主意识、形成自主行为、提升自主能力,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3)反思职业角色。教师要审视自己的职业角色,重新进行职业定位。一方面,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去,关注学生的诉求,满足他们的需要,从主导者和引领者转变为引导者与服务者。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信息、知识、技术的快速更新使教师的职责发生变化。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方式将被平等民主、自由探讨的理念所替代,教育内容从“授人以鱼”转为“授人以渔”,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极大激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学习,并提高判断、筛选、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2.全方位扎实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

(1)强化人文素养。一方面,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这样才能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变革的特点开展创新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树立现代竞争意识与发展观念。另一方面,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师具备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呼唤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社会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3]教师只有具备人文精神,才能充分关照人的感受、尊严与价值,尊重学生的意识自由与个性释放;才能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感染力,把学生培养成现代化人才。

(2)提高专业素养。一方面,适应信息化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充实专业知识。信息化促使教材知识体系向精深化、广泛化、综合性的方向发展,教师必须把握这一趋势,积极主动更新专业知识,构建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把握教育规律与人才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将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正确指导学生。

(3)注重科研能力。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师具备科研能力。当前教育领域也存在同教育现代化要求不适应的方面。传统的知识传授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变革,教师应改变继承式的传统教育,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善于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并结合教学经验加以研究,保证教师不仅是“教书匠”,而且是教学专家、教育学者。教师应主动站在理论前沿,善于开拓,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3.持续推进、着力打造合乎教育现代化要求的教师队伍

教育现代化对教师发展的要求不仅仅是实现教师个体的发展,还在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队伍的发展依赖于合理的顶层设计、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扎实的政策落实,统筹兼顾,持续推进。

(1)合理的顶层设计是起点。当前我国的教育在区域、城乡和层次上差异明显,要在全国范围内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非易事,需要决策者与管理者加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优势在于统领全局的宏观策划。[4]决策者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既通盘考虑整体,又能兼顾特殊,既考虑到不同层次在物质资源上的差异,又考虑到教师在思想观念和学识水平上的差异。唯有顶层设计合理可行,实施和落实才能有实效。

(2)科学的教师培训是核心。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最有效方法。教师培训应达到以下目标。一是全体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当既包括学科专业、科研能力,又包括师德建设、教学方法,使全体教师无论从人格师德、价值追求,还是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方法上都迈向现代化。二是有所侧重。主要侧重于边远落后地区,侧重于薄弱学科,侧重于农村教师培训。三是加大骨干教师培训力度。在各地开展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等专项培训,使他们起到示范作用,发挥辐射功能,促进其他教师的发展,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总之,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教师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唯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路径构建去突破困境,才能早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进而推动教育现代化得以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景怀斌,等.人的文化素质与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赵勤,王红枫.教师教学观的变与不变[J].教学与管理,2013(36).

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范文第3篇

1.深入分析当期小学教学现状,找到学科教学的“短板”。

2.正视当前小学教学阶段的教学问题,积极改进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

3.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调整教学计划与创新教学手段,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4.以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改革为切入点,推进整个小学教育实现素质化、现代化、科学化的发展目标。

【研究方式】

1.进入多个小学、多个班级、不同科目教学课堂随堂试听,了解当前小学教育的实际状况。

2.通过与教师交流、沟通的方式,掌握教师对当前学校教育的基本看法与改进方案。

3.采用调查、采访学生与家长的方式,倾听小学生与家长对小学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及调整建议。

4.广泛阅读现有教育教学相关资料,从诸多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的汲取营养,为小学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指明新方向与新出路。

【研究背景】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关键阶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潜能的重点时期,因此,要始终关注小学教育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使小学教学能够始终沿着素质教育与新课改教育的发展轨道,为提高小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与思想道德水平,促使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与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研究内容】

一、小学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大多数学校已经关注到素质教育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不断付诸多方面努力,包括调整教学计划、购置现代化教学设备等等,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小学阶段教育教学依旧存在诸多方面的现实问题极大限制了小学教育素质化发展的步伐。

1.首先,教学方式枯燥、单调。在传统的小学课程教育教学中,教师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以小学教学任务与教材为载体,教授学生基本的语文、数学、英语等知识,既没有足够的精力去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没有创新教学方式与调整教学内容的意识,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扮演“接受者”的角色。

2.其次,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位的实现。大多数小学教师依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理念,留给学生参与谈论、思考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教学知识的时间极少,无法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潜能,使小学教育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牺牲品”,不利于和谐、自由、自主、平等的阅读教学课堂的建立。

3.第三,课后作业设置不科学,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为教学强化效果,为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与习题,重复大量的课后练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很容易产生学习疲态,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小学整个教学水平的提高与素质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4.最后,实践性与操作性内容较少,难以提升小学教育的实践价值与现实意义。当前多大数小学基本没有设置课外实践的教学内容,严重割裂了小学教育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背离了新课改教学政策与素质教育的根本精神,既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不能利用有效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推进与加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

为适应国家推行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教学政策的基本趋势,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辩证分析能力等等,小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从小学基本学科语文、数学、英语改革入手,逐步推广与实施现代化、科学化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从而使小学教育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一)树立学生本位教学原则,推行“赏识教学”课堂教学法

鼓励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教学活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是素质教育与新课改教学政策的重点,也是提高小学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手段,因此,在实践操作中,必须树立“学生本位”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程度与已有知识构成选择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方案,构建完善、合理、操作性强的现代教学理念。

(二)联系实际日常生活,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日常见闻,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从根本上改变一味灌输数学概念、定理,机械强调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减少学生的理解压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实用性。让学生充分调动与发挥联想力,投入到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计算中来,促进数学知识实现由抽象化到具体化、形象化的转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三)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热情

目前绝大多数小学已经开设英语课程,通过记忆简单的单词、标准发音、掌握基本的对话等等让学生初步接触英语,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建立基本的英语思维模式。为了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小学英语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设备,多为学生播放英语儿歌、英语动画视频等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来。

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内容;现代化;思考

近年来,地方各类院校包括军队院校都在大力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训质量。应该说,无论是“教”的现代化,还是“学”的现代化,都不能脱离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内容是最基础的东西,也是最根本的东西,其现代化是教学现代化的核心。

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1.教学理念的现代化。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直接影响着教与学的理念。教与学不再局限在校园,也不再局限在特定时期。今后的教育应当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的任何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未来教育的共同方向,是将教育贯穿到人的整个一生之中,使学习成为一个不断取得能力的过程。在科技高度发展、社会变革十分激烈的未来社会中,人们需要培养适应变革的能力,需要具有未来的意识,需要具有设想和理解未来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取决于教育的连续性和及时性。

2.教学方式的现代化。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是教学的现代化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技术,仍将在未来扮演重要角色。多媒体网络教学不但可以在校内进行单班教学,而且很容易同外界大型网络连接,为更大范围的网络交互学习提供基础。它对教学的组织产生深远影响,使传统的教育方式真正发生一场革命。首先,多媒体技术将使教材发生巨大的变革。教材不再仅仅是印刷体的书本,还有融文字、声音、图画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其次,这种技术将使教学形式更为活泼,教学手段更为多样化。可以通过计算机反馈每个学生学习情况,及时修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校正学习中的错误,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第三,这种技术支持不同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接受信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第四,这种技术能更好地实现远距离教育。使学生都能听到著名科学家、教师的讲课。

3.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手段的变化,必然要求教学内容与之呼应,并引发教育课程发生质的变化:(1)多样化。在课程的开设上,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更加多样,提供多种方案,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2)综合化。随着学科的高度分化,现有学科之间的边缘地带可能出现许多新的交叉,必然要求内容的综合化。(3)软件化。软件化可以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通过专家聚集开展一些专门化的或专题性课程,无疑比现在各自为政的封闭型课程设计要强得多,他们开发的软件可以随时供学生选择学习。(4)自主化。依托现代技术学生可以设计各种知识的结构,像搭积木一样,产生许多新奇的功能,这有助于学生本人的知识建构。(5)模块化。课程设置和内容的模块化,就是将课程或内容分为基本性、扩展性模块,由学生选择装配。

二、教育现代化呼唤基础学科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1.重系统性,轻交联性。由于过分注重单个学科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往往在无意中形成了学科的壁垒,忽视了知识间尤其是不同学科知识间的网络交联性,从而导致学生内化的知识结构不科学。造成的后果是,不同学科的公共知识点,往往是教学的“盲区”或“重复区”。例如,《普通物理》、《高等数学》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有些内容就是这种情况。

2.重完美性,轻缺陷性。传统的教学内容的编排,大都是基于逻辑结构成功的一面,而以发现知识过程编排的内容较少,即对非成功的一面,也就是对问题或方法的残缺之处讨论较少,这是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较弱的最主要原因。

3.重线性,轻非线性。在内容组织上,比较注重知识之间的一因一果关系和直接的因果关系,对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和间接的因果关系,即具有非线性特点的问题讨论较少。比如,很少有没有确定性答案的问题、一题多解的问题也很少。

4.重均衡发展,轻非均衡发展。内容编排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缺乏弹性,只强调了共性要求,对个性差异性顾及得不够,因而,不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

5.重单一思维,轻全面思维。总的来说,内容编排重视逻辑思维、聚合思维、抽象思维的训练,忽视对非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的训练,从而导致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失调,创新思维能力弱。

6.重“小”方法,轻“大”方法。以知识或学科为中心的内容设计,往往对其内部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介绍的比较多,即对“小”方法比较重视,而对跨学科的具有宏观意义的方法,即包括哲学方法在内的“大”方法,尤其是创新技法介绍的较少。内容的组织,要让学生透过“小”方法学到“大”方法。

7.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只注重全面介绍知识,对其趣味性重视或挖掘得不够。没有充分站到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三、基础学科教学内容现代化的基本对策

1.努力提高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应性,将规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基础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必然要求内容上有所区分,以便于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有所侧重,发展特长,形成优势。基础教学内容并不一定对所有学生都一成不变,并不见得针对每个学生的所有方面。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应该使其最大限度地富有弹性,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和自由发展的空间,以利于培养个性和创新能力。为达到上述要求,可采取以下措施:(1)内容模块化。将基础教学内容按层次划分为基础性模块、扩展性模块、研究性模块,并分别赋予学分。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要求基础性模块必选。对课程之间、课程内部都可以采取这种思想。(2)尽量减少必修内容,增加选学内容、专题性内容和讲座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既打好共同基础,又打好分流基础;才能保证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相统一。

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 教育现代化 农村义务教育 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5-02

汉中市县域城镇化发展迅速,超过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其中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2个,小城市4个,县城4个,省级重点示范镇 2 个,省级重点镇 9 个,中心镇 20 个,一般建制镇 133 个。在这样背景下,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陕西省的相关要求,以现有城镇化发展实际为背景,基于外延式发展的基础,汉中市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的主要任务在于转变教育思想与理念、加大课程与教学改革力度、提升教师水平,改革教育管理,初步形成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改革举措。

一、城镇化背景下汉中市县域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战略

1.主动发展战略

主动发展战略是指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具有主动发展意识和自我发展需要,通过自主规划和自主实践达到自身发展的一种发展战略。在过去,汉中市许多县域发展教育,包括学校在内,“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强烈,虽然政策出台不少、教育经费投入较多,但是学校改进不大、办学水平差距仍然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就要树立主动发展的战略,保障学校主体地位;学校要准确把握自身优势和不足,以已有的教育资源为基础,以优势和特色为突破口,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2.“背农”和“留农”相统一的战略

在城镇规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着在乡村文化与城镇理念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留农”还是“背农”?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并不是 “留农”或“背农”教育“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把“背农”教育和“留农”教育统一为一个整体,立足乡村,面向未来和现展,在传统和现代的互动中达到有效融合。

3.分段实施、梯度推进战略

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分层指导、分段实施和梯度推进。由于汉中市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城镇化水平和教育发展在各县区有很大的差异,存在高梯度区、中梯度区、低梯度区。就拿汉中市的城固县和南郑县而言,县与县之间存在差异,县域内部也有很大差异。例如,城固县崔家山镇、沙河营镇城镇化水平较高和教育水平较高,南郑县大河坎镇、新集镇、青树镇城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较高。因此,探究义务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要采用分层指导,分段实施、梯度推进战略。

二、城镇化背景下汉中市县域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的具体策略

1.以教育现代化理念为要求,转变教育观念

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就要倡导和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一些地区的实践经验也证明,只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硬件差点也没有问题。

学校应树立全班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农村教师要在思想深处进行革命,改变学习知识的评价方法,着眼于农村孩子的长远发展,逐步改革以往通过考试筛选淘汰、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发展的做法,确立为学生获取终身学习、适应生存和生活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基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以学校为主阵地,充分运用公共资源,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形成学校、社区、家长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地方教育部门要引导学校在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制订科学的改造计划,并分步骤、分阶段加以实施,提高独立解决问题以及应对外界挑战的能力。

2.联系当地文化传统,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

农村学校教育的功能之一是对乡土优秀文化的吸纳与传播,这是通过农村学校课程改革发挥学校传递富有特色的文化应该课程制定者把握的方向之一。因此,我们应探讨如何发挥传统地方文化作用,并使之与主流文化共同发展的问题。在实际行动上,课程、教材制定者应改变高高在上的姿态,深入农村实际,听取农村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了解农村学生的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国情开发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适合城乡学生学习的课程和教材,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改进。注重农村课程的综合化、多元化和应用性的特点,全方位推进了居于教改核心地位的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结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结合。

在改革课程的同时,也要改革中小学教学模式和方式,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用多样化、地方化、生活化、实用化等方式来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利用现代信息开发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农村教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