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治理措施

生态治理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治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治理措施

生态治理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混凝土治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水环境的整治已经愈来愈被社会各界所重视,人们已经由传统的防洪、排涝的水利建设观念向建设"安全、舒适、优美"的水环境观念转化。人们对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绿化景观,而且需要水质清澈的、完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

该技术是从过去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与环境问题相结合,协调生态环境,降低环境负荷,保存与提高环境景观,使混凝土不仅仅是作为建筑材料,为人类构筑所需要的结构物或建筑物,而且成为与自然融合的、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具有积极保护作用的材料。该种混凝土除了起到护坡作用外,还由于其自身的多孔性和良好的透气透水性,能实现植物和水中生物的生长,起到净化水质、改善景观和完善生态系统的多重功能。

生态护坡包含护坡和生态两方面,其具体内涵为:一是在满足行洪、蓄水、排涝要求的基础上,保证大坝、河道岸坡稳定,防止水土流失;二是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动态平衡系统,与其周围环境保持、改善及至提高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完善性,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生态护坡技术将既能满足大坝、河道体系的防护标准,又利于大坝、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持续发展,体现 “人与自然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

基于大坝、河道生态护坡是一个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协同发展的开放性生态系统,生态护坡涉及的因素较多,所以选择护坡生态护坡技术路线的指导思想是:在满足岸坡稳定的前提下,以维持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消耗,保持营养和水质净化循环,维持植物生态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为基本原则。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因为受传统技术的制约,城市及近郊的内江、内河的两岸基本上大都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护坡、现浇混凝土护坡、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等传统技术。这些护坡技术,不仅施工和维护工作难度较大,同时隔绝了土壤与水体之间的物质交换,阻断了水体和近岸陆地土壤之间的联系,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使陆岸动植物和水生动植物丧失了栖息空间,造成生物多样化下降,破坏了生态平衡,使水体自净功能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一、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作用

1.1高强、耐久、抗冲刷、抗冻融

1.1.1抗压强度

一般来说,普通生态混凝土的强度低于普通混凝土的强度。而高强生态混凝土中的生态护坡专用添加剂可以加快水泥的水化反应,相当于早强剂的作用;在减少水泥用量的同时,加入生态护坡专用添加剂与水泥反应生成新的水化合物,提高水泥浆体的内聚力和泥浆体与骨料的粘附力,从而增强了混凝土的强度,解决了混凝土本身存在的强度与孔隙率的矛盾。因此此种混凝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早强混凝土,自然养护28d 后其强度能够达到10~30MPa。

1.1.2耐久性

生态混凝土的抗冻融能力是衡量其耐久性的重要指标。生态护坡专用添加剂能够在保证混凝土具有生态功能的同时,加大了水泥水化后生成的胶凝材料的粘结力,使得现浇透水·植生高强生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冲击和抗疲劳性能,同时使得骨料可以抵抗温度变化而引起的混凝土内部的应力以及冻融时的膨胀应力和渗透应力,从而增大冻融循环次数,抗冻融性得以大大提高。

二、整体透水,实现保护层和堤体的长期稳定

混凝土中孔隙的存在是透水性混凝土透水性能的保证。现浇透水·植生高强生态混凝土通过加入生态护坡专用添加剂这种无机质混合材料,提高了水泥浆体的内聚力和水泥浆体与骨料的粘附力,使水泥浆体不会因坍落而堵塞生态混凝土下部结构的孔隙,确保孔隙在生态混凝土整体结构中的有效形成、强固和均匀排布。

采用生态混凝土技术,生态保护层使被保护层(堤体)内的水及空气等与外部自由流通,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对其进行主动防护。

三、整体反滤,可省略反滤层;防止水土流失,抑制管涌现象

生态型护坡的首要功能是护坡。淹水区坡面的侵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在条件的风浪、降雨、温度等引起的侵蚀;另一方面是内在条件的水位下降而造成堤体堆土的流失(管涌现象)。因此,生态混凝土除了具备足够的强度外,还必须具有过滤性能,即保证只让水安全渗透而土质细颗粒不流出。

四、改善水生态环境,净化水质

采用生态混凝土技术,其形成的多孔隙结构利水体交换,具吸附作用,形成的生物膜实现水质净化。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因为受传统技术的制约,城市及近郊的内江、内河的两岸基本上大都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护坡、现浇混凝土护坡、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等传统技术。这些护坡技术,不仅施工和维护工作难度较大,同时隔绝了土壤与水体之间的物质交换,阻断了水体和近岸陆地土壤之间的联系,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使水生动植物丧失了栖息空间,造成生物多样化下降,破坏了生态平衡,使水体自净功能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排入河中的污染物首先被细菌和真菌作为营养物而摄取,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机物,细菌被原生动物吞食,产生的无机物(如氮、磷等)作为营养盐被藻类吸收,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供其它水生生物利用,过量的藻类又被浮游动物食用,以上过程既为按食物链方式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五、植生,保持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生态混凝土在满足行洪排涝要求的基础上,保证岸坡稳定,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它本身也是一个开放式的动态平衡系统,不断与周围生态系统进行物质交换。

生态混凝土的孔隙率根据其粒料的颗粒不同组成可以达到20~30%的孔隙率,能够使植物的根系在混凝土中生长茂盛。

现浇透水·植生高强生态混凝土由于生态护坡专用添加剂的引入,与水泥反应形成新的水化合物,能够在混凝土表面形成致密的保护层,防止氢氧化钙的溶出。另外,由于减少了水泥用量,这对降低生态混凝土的PH值也极为有利。因此,现浇透水·植生高强生态混凝土的pH值可以控制在10以下,这样的低碱性有利于植物和水生物的生长。

六、消波、抗震

新型生态混凝土的表面粗糙,使用在水库大坝、湖泊内侧斜面,可以减轻波浪高度,防止斜面侵蚀。根据实验测定,该护坡技术可比传统护坡技术消波能力提高30~50%。新型生态混凝土与堤体相容性及具有多孔性等特点,对地震时的变形适应性强。

采用现浇透水型高强生态混凝土技术,被保护层(堤体)与保护层形成一体化施工构建,协调变形性能好,故抗震能力好,结构高强稳定。

生态治理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治理措施

>> 盘锦市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龙井市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研究 浅谈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武汉城市圈域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宁夏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建议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治理措施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保护治理措施 浅谈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治理 浅议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分析 金华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探讨 浅谈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简述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盐池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畜牧养殖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治理措施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浅析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整治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李廷友,林振山,谢标.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705-2707.

[3] 余进祥,刘娅菲.农业面源污染理论研究及展望[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137-142.

[4] 李珮.农业污染:食品和生态安全的隐蔽杀手[J].生态经济,2005(2):12-19.

生态治理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 生态环境治理 管理措施

导言

现阶段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三农”问题,而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受其环境质量优劣的影响。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忽视,将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新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水平极为迫切,因此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推动新农村的生态平衡。

1、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

第一,生态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五个方面的内容,而村容整洁则是对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要求,可见生态环境治理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生态环境建设是城乡协调发展计划实现的前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强化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文化、稳定农村社会的现实需要,对于解决城乡二元矛盾,协调城乡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三,生态环境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农村生态文明包括建设新农村和农村生态保护两个方面,在农村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它要求农民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要位置,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

第四,生态环境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物质基础。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和根基,而环境安全问题是农村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只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农村环境进一步恶化,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的途径,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新农村环境治理的管理措施

2.1完善相关法律手段

(1)健全环境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由于缺乏完善的环境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造成对环境的保护没有深入的落实,环境治理工作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需要从法律的角度将环境保护理念传入农村居民的心中,使其能够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得以充分认识。同时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完善和细化相关管理规范,制定更加健全的法律机制,加强新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2)对环境保护的执法行为进行规范,给予环保部门扣押、冻结、查封、限期治理决定权等执行权利,同时建立各部门联动长效机制、环境警察制度,联合相关管理部门(如铁路、水利、金融、司法、工商、电力等部门)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一些拒绝执行环保处罚的部门采取限贷、限运、限电、限水等,提高环境治理的执法能力,加强管理力度。最后加强司法保障,建立专门的环保法庭、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统一审判相似的环境违法案件和同一类型的案件,保证审判案件的专业性、公正性。在这方面我国部分省份已做出了新的探索,例如江苏省某法院成立了环境保护合议庭、审判庭,其市检察院、中级法院联合颁布了相关的试行规定等。

2.2加强建立保护机制

(1)健全环保执行机制,行政管理是新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必不可少的,根据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实际情况,农村环保机制应当独立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系,由政府授予环保部门相应的管理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有自主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上级部门可以对下级部门行使直接监督权,另外还需要提高环保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管理能力,重视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2)建立有效监督反馈体系,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管理过程中,应当及时公开农村环境信息,避免管理中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保证相关的环保法律政策及时的传达给基层的民众,然后农民根据自身实际意愿通过相应的交流平台准确的反馈给政府。避免产生相关管理人员对环保政策和目标的蓄意歪曲等事件。在反馈机制的保障下,还有利于增强个人与环保机构之间的交流,形成有效的监督。

2.3强化管理经济手段

(1)实施“绿色GDP”,将管理不善、人口数量失控、教育低下、自然资源退化、环境污染等造成的经济损失扣除,这种经济管理手段更加注重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考察,有利于新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该种经济手段还要求政府加强环保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有利于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的双赢,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保障。(2)科学合理运用市场机制手段,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与环境保护的规律有机结合,实现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的环境治理,促进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发展。例如在新农村建设时创建肥料、粪便变沼气、秸秆等企业,在处理环境污染问题时由专业的公司提供设备、技术、工作人员,由造成污染的主体对支付污染治理的费用。从而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减少政府的负担。

2.4加大宣传环保知识

首先依靠大众传媒技术和公共舆论的力量,对环保理念进行广泛宣传、正确引导,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将环保意识深入到人们心中。然后再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知识普及,从小学生开始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其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其次是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在治理的过程中有机结合提高村民环境意识、改变种植结构、绿色创建、乡村建设规划等工作。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参与到环境治理中,营造全员环保的氛围。

2.5加强村镇企业治理力度,走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大力推行村内工矿企业清洁生产,加大村镇企业污染治理力度,明确奖惩机制。严格控制村镇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或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的区域,要限制削减总量,不再新建或扩建加重环境污染的项目。在实际生产中,从设备上、工艺上、规划布局上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加强管理,规范生产操作规程。为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打下基础。

2.6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体间的互动与合作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环保部门、村民自治组织以及广大农民群众。地方政府要积极联合当地环保部门,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加大治理资金投入,贯彻落实生态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发挥主导作用。村民自治组织应该要发挥好政府和村民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沟通与合作,积极协助宣传环保知识,提升村民环保意识,严格监督政策落实。加快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向着组织化、合作化、网络化以及系统化方向迈进。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新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措施的研究,从中可以发现在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环境治理力度,才有利于改善新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推动新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李凌杰.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探微[J].农业考古,2010,03:345-347.

[2]胡久生,邢晓燕,汪权方,胡洋.湖北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278-286.

生态治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原水土流失;生物措施;治理成果;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3.057

为加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宜君县积极实施黄土高原治理林业示范建设项目,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针,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宜君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为重点,因地制宜,以抗旱造林为主,辅以营造针阔混交和乔灌混交林,扩大和恢复林草植被。

1宜君县的水土流失现状

宜君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南缘,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及水流的切割,形成了千沟万壑、山岭起伏的地貌,加之区域小气候的差异,自然侵蚀和加速侵蚀比较明显。长期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近年通过修建小型水库、小型坝塘,改河造田等措施,有效防治了水土流失。通过建设基本农田从地形上改变了原有的坡度,小范围改变了地形,从根本上拦蓄了地表径流,增加了拦泥蓄水能力。实践证明,开展小流域治理,把工程治理与生物措施结合起来,是加快治理水土流失步伐的有效途径。

2生物措施治理情况

宜君县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是以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为中心,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以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设为重点,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半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逐步实现水不乱流、泥不出沟,在较短的时期内,使河流泥沙含量明显降低,造福本地群众,惠及下游人民。宜君县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实施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建设项目,选择宜君县水土流失严重、具有代表性的青河流域、五里镇河流域和洛河流域作为项目区,由点到面,推动整个水土流失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改善当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流域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治理面积4.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设计面积2.9万亩(青河流域7235亩,五里镇河流域16865亩,洛河流域4900亩),重点示范区面积3470亩;涉及10个乡(镇、林场)26个行政村;营造油松纯林16330亩,侧柏纯林9340亩,核桃纯林400亩,油松刺槐混交林1835亩,油松杜梨混交林685亩,侧柏杜梨混交林170亩,油松连翘黄蔷薇乔灌混交林240亩。封山育林设计面积1.7万亩,均在青河流域,分为善家河、刘家河和石楼三个封育区,其中人促更新3081亩,补植补播1142亩,重点示范区684亩,建封育碑2座,宣传牌4块。

3治理成果及效益分析

宜君县生物措施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9万亩,管护到位,长势良好,成活率在85%以上,封山育林面积1.7万亩,经过一定时期的生长,按照宜君县目前林地的平均生产情况,每公顷蓄积量39.4立方米,可增加森林蓄积量12.09万立方米,按每立方米蓄积200元折算,合2418万元;项目区耕地18多万亩,按治理面积的30%计算,6万亩耕地可得到林地的保护,每亩增产10%~15%,可增产(平均亩产500公斤)粮食300万公斤,年产值300万元以上。4.6万亩林灌年可拦蓄降水979.8万立方米,核算价值5589万元;可增加地表有效水147万立方米,核算价值147万元;净化水质核算价值966万元,涵养水源总价值6702万元。减少土壤肥力损失核算价值16.56万元,减少泥沙淤积数量为2208吨,核算价值9936万元,森林保育土壤的总价值约为17.48万元。

4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宜君县围绕“两线”(210国道、铜黄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重点区、25°以上坡耕地,全力抓好生态工程及种苗基地建设项目,严格标准,确保质量,提高效益,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加快生态恢复重建,扩大林地面积,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同时也存在如下问题:

4.1造林和植被恢复难度越来越大,森林面积提高难度大

宜君县近几年造林绿化成效显著,但是,仍有21.34万亩的宜林荒山荒地需要绿化,而且随着立地条件好的地块已经造林绿化,剩余的宜林地多为立地条件差的陡坡地,土壤贫瘠,造林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

4.2森林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森林分布不均

从全县植被现状来看,森林面积达到112.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6%,但70%以上的森林植被集中于县境西部的土石中山丘陵,范围为:西与建庄林区相连,西南接印台区北山,东到宜君梁,属桥山次生林区东南缘,东南部残塬沟壑区天然植被基本为草灌植被;中部梁峁丘陵区主要为灌木林地,有片状或稀疏的乔木植被,是全县林业生产的主要地方,宜林地占全县林地面积的14.0%,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任务艰巨。

4.3林地保护利用意识有待提高

生态治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字】水资源;雨水利用;内涝;措施

1雨水处理工艺选择

雨水水质与汇水面材料、空气质量、两次降雨间隔时间等因素有关,在屋面、小区道路、市政干道等不同雨水中以屋面雨水利用价值最高,路面径流水质复杂,比屋面雨水更难以收集控制。通过对屋面雨水水质的可生化性进行分析,一般 BOD5/COD的值在0.10~0.15,屋面雨水可生化性较差,可采用常规物化和自然净化技术来进行处理。 常规物化技术为采用沉淀、过滤和消毒的工艺进行雨水处理;自然净化技术是采用植被浅沟,土壤绿地及屋顶绿化等工艺,通过植被降低雨水流速,使污染物在土壤的过滤、渗透、吸收及生物降解的联合作用下被去除,达到控制雨水水质的目的。自然净化设施可单独使用,也可与物化处理等联合使用,其建造费用低,运行节能,管理简单,适应性广,并具有绿化景观的功能,具有较大的优势。

2城市雨水利用方法

2.1雨水渗透系统

雨水渗透系统是指天然原生态的自然入渗系统被破坏,雨水无法再次回补到地下,人工将落到受雨面上的雨水经处理后,再次回补到地下的一种处理系统。雨水渗透系统综合考虑了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城市防洪以及生态环境等要求,建立包括屋面雨水集蓄系统、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等,将雨水用作喷洒路面、灌溉绿地、蓄水冲厕等城市杂用水的技术手段。增加雨水入渗的途径有:通过自然地面的入渗,将收集的雨水引到渗透和拦蓄性能良好的开阔平整的平地或者绿地,使雨水自然下渗;在人行道边缘、停车场周边、较大公共建筑周边等铺有多孔沥青及砼地面、透水砖地面和草皮砖地面以及利用渗坑、渗井、渗沟等促进雨水下渗;利用地下或地表渗透池来增加雨水入渗。

2.2生态小区雨水综合利用系统

生态小区雨水综合利用系统是在小区开始建设的时期,就将小区建设和雨水利用充分结合在一起,通过屋顶雨水收集、屋顶绿化储水、渗透系统、地面收集等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小区内居民洗车、冲厕以及小区内的景观灌溉,将雨水利用最大化的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减少地表水径流量,减轻城市洪涝,一体化的雨水利用模式也减少了污水厂对雨水的处理,而且,这种模式对生态环境也有改善,减小城市热岛效应。

2.3路面雨水收集利用

路面雨水收集系统可以采用雨水管、雨水暗渠、雨水明渠等方式。水体附近汇集面的雨水也可以利用地形通过地表面向水体汇集。利用道路两侧的低绿地或有植被的自然排水浅沟,是一种有效的路面雨水收集截污系统。雨水浅沟通过一定的坡度和断面自然排水,表层植被能拦截部分颗粒物,小雨或初期雨水会部分自然下渗,是收集的径流雨水水质沿途可以改善。但受地面坡度的限制,还涉及到与园林绿化和道路等的关系;浅沟的宽度、深度往往受到美观、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所负担的排水面积会受到限制;可收集的雨水水量也会相应减少。

3内涝发生的根本原因

对于内涝发生的原因,专家教授各执一词。从表象上分析,发生内涝是因为工程设计原因导致的,工程设计的排水量仅能满足工程施工当时的雨量,随着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其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自然环境要求。

3.1行政管理缺乏严肃性

是指对于造成内涝的事故责任缺乏严肃性的管理,我国已经有部分地区发生内涝,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但是由于工作人员相关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导致内涝工作没有合理的处理,没有相关的人员承担责任,事情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其次,中国虽然有《防洪法》,但是法律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实施难度较大。

3.2城市发展中轻视地下水系统,重视地面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城市面积不断扩充。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往往仅重视城市的面貌建设、城市区域的不断延伸,而忽视了地下水系统的建设。陈旧的地下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建设的步伐,承载负荷远不能承担城市扩大产生的负担。这种轻视地下水系统基础设施,重视地面建设的思想,会使城市不断建设发展的同时,为排水的地下管道建设留下严重隐患。

4城市内涝防治对策

4.1采取综合措施治理内涝

城市内涝治理是一项特殊的系统工程,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采取综合的治理措施,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破解城市内涝的难题,可以通过“渗、滞、蓄、用、排”五个字来实现。一是渗。渗是指回归雨水的自然属性,让雨水降落之后尽可能渗入地下,维护城市水循环系统平衡。有关部门应当加大修建城市雨水渗透设施的力度,如修建透水路面、透水广场、渗水井等。二是滞。滞主要是通过建设湿地等手段,减缓洪峰形成时间,减少洪峰峰值,尽可能避免大的洪水出现。城市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应该保留足够多的湿地,以增强城市暴雨的调节能力。三是蓄。蓄是指利用低凹地、池塘、湿地等收集雨水,既能减轻防洪压力,还能改善城市小气候。四是用。用主要是指丰富雨水利用范围,可以用来灌溉、洗车、景观用水、道路清扫、冲厕、消防等领域。五是排。排主要是指畅通排水管道和河道,让雨水能顺畅地排出城区。

4.2对排水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为协调排水系统与城市建设的整体进行,需要对城市的排水系统进行科学和合理的规划,确保能够使城市建设和规划中,排水问题的解决。较多城市对排水系统的建立标准较低,通常都是适应一年一次暴雨的系统,对于连续暴雨的情况,考虑不足,容易出现内涝现象的发生。现阶段,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规划过程中,需要具有超前性和远瞻性,确保能够有效提高排水体系的规划和设计标准。

4.4降低地面硬化率

目前,沥青和水泥地面成为城市建成区的标志,大量不渗水地面的出现,人为地阻绝了大自然的水循环。相反,森林里面,雨水降落到地面,首先是被土壤吸收,等到土壤饱和后才会出现地面水流汇集,流淌到山涧溪流,这不仅大幅度削减了洪峰流量,而且涵养了宝贵的淡水资源。例如,某市在新建城区用中空砖铺设人行道,在砖中间种植草皮,这样一方面提高了植被覆盖,另一方面,也较好地解决了雨水下渗问题。

4.5提高排水管道设计标准

对新区建设时提高排水管道的设计标准,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对设计标准低,雨污不分的管道进行改造,逐步提高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已是必然趋势,加强管网的护理,保证管道畅通。解决雨水与污水分流,别让污水流到马路上,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同时加强城市排涝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在地面上设置的大型雨水排放井口应尽量保持开放状况以随时排出暴雨积水,保证管道畅通;

5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城市雨水利用还处在较低阶段,发展不平衡。推广雨水的利用技术势在必行,这也与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宗旨相吻合。城市内涝越来越成为我国现代大城市经常出现的城市病,一场暴雨就可以检验一座城市规划建设中排水问题,无论是建设问题还是管理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寻找解决的办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