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指导计划

教学指导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指导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指导计划

教学指导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学习;课堂教学

教师在运用这种教学形式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应确立指导小组学习的策略,如遵循小组学习的基本原则、精心设计小组学习的问题等。把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是一种开展教学的有效方法,实践证明,小组学习的教学策略是卓有成效的。使用这种教学策略,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

一、小组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重视形式,缺乏合作质量。在小学数学课开展小组学习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没有精心设计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而是随意的、盲目的安排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将近60%的时间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就座,然而只有5%的学习任务要求小组共同完成。与之相对照,学生只有8%的时间单独就座,却有80%的学习任务要求他们独立完成。教师事先并未处理好学习任务与座位安排的关系,因此为学生设计的小组活动方法模糊不清,学生们收到的是混乱的信息。

(二)重视结果,忽视合作过程。小组合作学习确实能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一种帮助的角色;学习困难的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另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好”学生在小组内侃侃而谈,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却放任自流。小组活动结束时,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由“好”学生代表本组发表观点即可,而对小组学习过程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却被忽视了。

(三)重视稳定性,忽视学生的具体性。把班级分成小组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而且为教师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机会。要把握住这个机会,教者要认识到学生是个变量。首先,小组人数是个变量,不应固定,虽然小组的人数没有一个绝对的最少和最多的规定,但5~7个人一组往往是最佳的选择。其次,学生个体是个变量,学生的智力、性格、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等是不同的。但是教者恰恰很少关注这些因素,常常采取的是固定的组员在同一时间内、面对同一教学手段、思考同一问题等教学情景下学习,致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教师强迫学生达到同一教学要求的学习。

(四)重视学习内容,忽视学生的交往。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交往是其成长发展社会性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的需求之一。

二、指导小组学习的策略

(一)遵循小组学习的基本原则。一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原则。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小组学习的支持性条件,它要求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学生与学生之间应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影响小组学习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的态度和师生间的情感。由于小组学习便于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因而要求教师具有包容的态度,使学生能进行最广泛的思想交流。教师要相信学生能承担较多的责任,应具有一种“学生和我一起学习”的思维方法。二是促进学生相互作用的原则。小组中有的成员积极提供信息,介绍资料,对观点和信息解释、分析论证、综合概括;有的成员承担管理任务,控制小组的学习过程,促使合作学习的参与者紧密配合以保证小组学习卓有成效。在小组中角色是不断变化的,是灵活的。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在不断地成长,对合作的态度、参与合作的能力也会发生较好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小组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三是有利于小组发展的原则。在小组学习中,教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和发展小组凝聚力。这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指导小组的发展。

(二)精心设计小组学习的问题尽管由于儿童年龄的不同,所教的科目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有40%到60%是以教师提问的形式进行的,教师平均每70秒左右时间便会提出一个提问。许多研究证明这些提问绝大部分是关于事实回忆类型的。儿童只是被简单的要求给教师回忆一些信息,并按照信息最初传授他们时的精确的形式。这种对事实提问的较大依赖证明在教学中语言只有非常少的成分被用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这不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批评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探索性的问题设计,对小组学习显得格外重要。

(三)对小组学习的有效调控在小组活动情境中,由于学生各自的认知结构上的差异,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同,往往会造成一定的认知冲突。然而,有时这种认知冲突只是流于一般的或是错误的认识;也有时候这种认知冲突会转变成为两派的竞争,一方试图将其意图、观点强加于另一方,甚至于全组。教师应当起到一个促进者与指导者的作用,评价小组的进展情况,调节冲突,指导学生正当的讨论研究。其实,一个无反应、无冲突的小组可能使教师更感到困难。这时,需要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使学生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所要达到的目的;通过问题和建议,使讨论得以顺利地进行。

三、要给学生创设创新的条件和环境

教学指导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可视化;铝的化学性质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2C0044C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可视化”一词最早于1987年提出,是指通过可以觉察的视觉方式将思维进行外化呈现的过程[1]。由于信息可视化、技术可视化、知识可视化等领域的蓬勃发展,教学设计也转向为可视化的视觉传递形式,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步入可视化教学设计的研究行列。可视化教学设计为设计者认识教学过程,解决教学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法,其直观的呈现形式对实践教学更具指导价值。

1 问题的提出

可视化教学设计是基于脑科学和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提出来的。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思考问题是从宏观到微观依次分化,具有一定的层级性。传统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文本的形式呈现,按照直线的顺序自始至终进行叙述,不符合大脑思考问题的方式,缺乏并行性和交融性。同时,文献检索和实践调查表明,新手教师和师范生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教学设计没有逻辑性,缺乏指导性;教学设计关联性不强,缺乏深入的阐释;教学设计没有充分关注到学生情绪,缺乏互动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缺乏对教学这个复杂系统的深刻理解和解释。

教学设计的过程是解决复杂教学问题的过程,需要考虑教师、学生和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如果教师仅仅用一般的线性规则和程序去呈现教学过程,必然是不够合理和严谨的,也未将教学看成是一个系统,不能够完全做到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深入认识。

基于大脑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设计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很有必要采用图示的形式表达复杂的教学设计过程,按照大脑的思考方式呈现可视化的思维影像,借助可视化工具将理性与创造性、直觉性思维综合起来,使得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思路清晰、层次清楚、体系严密,结果鲜明。有利于对教学问题的解决次序、起止时间以及完成情况等详细信息进行说明,增强教学设计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型、经验总结或理论运用型以及具体化学教学设计案例,很少关注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在可视化理念的指导下,借助可视化工具进行教学设计,转变传统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改善教学设计中系统性不强、逻辑结构不严谨等问题,解放设计者的设计灵感,给予设计者无限创造和表达教学思想的机会。

2 教学设计可视化的价值分析

从传播视角和视觉视角认识来看,可视化教学设计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从传播的视角来说,图示是最直观的交流方式,能够有效地传播信息内容,具有良好的艺术性。从视觉的视角来说,人类的信息65%来自于眼睛所看到的,视觉信息的传播是最广泛、最迅速,效果最好的形式,视觉化的信息更容易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视化的教学设计通过视觉传播,把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信息诠释为视觉信息,传播能力以及渗透能力作用非凡,而且影响力深远。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设计过程运用视觉元素来呈现,使得教学设计转变为用眼睛来欣赏的艺术作品,具有良好的传播能力,也必将更能体现出其应用价值,增强其实用性。

从思维视角和逻辑视角来看,可视化教学设计具有学术价值。思维是大脑的机能,而思维科学是教会人类养成自觉动脑的习惯并培养人类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2]。教学设计实现可视化的方式就是通过画图,经过对微观事物的想象,抽象出具体的符号,获取综合性的信息,并运用图示进行表征。同时,在对图示进行多次的修正和重建的过程中,帮助人们寻求更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从逻辑学的视角来说,面对复杂的问题往往是将其分解为几个简单的问题,从简单问题入手,寻找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其连接起来,在分析推理的过程中,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可视化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对各个要素进行逻辑分析,将复杂教学设计过程分解和剖析,从而解决教学问题。

从多元视角和国际视角来看,可视化教学设计具有实践价值。教学设计是静态的结构呈现与动态的行为表现相结合,微观的内隐形式与宏观的直观表象相呼应的复杂过程。可视化教学设计以“看得见”的形式多维度、多角度呈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设计者清楚地认识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更直观地领会教学设计的思想和理念,更全面地认识整个教学过程,打破线性看待教学活动的思维范式。教学设计研究至今,对教学设计的研究范式呈现多元化的视角,教学设计研究领域,一直不断地超越传统,并向一切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敞开大门,大胆地进行创新和变革[3]。随着教学设计研究的蓬勃发展,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已经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教学设计的可视化将是一次大胆的突破和创新。

3 可视化教学设计实例

教学设计实现可视化可以运用概念图、思维导图或直接手绘画图等方式。可视化教学设计的研究不是专注于这些图形,而是依据思维的逻辑顺序,找出可视化呈现形式的基本规律,指导教学设计可视化的实现,降低教学设计可视化的难度。以“金属铝的化学性质”一节内容为例,绘制出体现设计思路进程的图像,呈现教学设计过程可视化的模板。

3.1 教学目标设计可视化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的现象时常发生,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形式化、模式化[4],尤其对教学目标的本质把握不清,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分割理解。教学目标指示不清,太过笼统,缺乏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和指导作用。采用图示的形式使得教学目标设计思路可视化,不仅明确地表现出教学目标具体落实的方向,也直观地展现出教学目标分层设置,逐步实现的过程性。教学目标可视化为设计者设计教学目标的思维支架,具体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作为在实际教学中的导航,对后期的教学以及评价都具有一定指导作用,是检查、评价教学成效的尺度和标准。以图示的形式呈现出具体的教学活动对应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学目标更具体、可观察、易于评价和精细化。同时,借助时间轴精细化地预设每一个时间段内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指导性和实用性价值。

3.2 教学过程设计可视化

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整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变化,使得教学过程条理更加清晰,逻辑结构更加严谨。图示的展现形式,呈现出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具体揭示;教师对情境创设、问题提出、教学方法实施的深入诠释;以及教师对教与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动态呈现。教学过程本身是由基本的环节构成,按照教与学的先后顺序依次展开,从空间上看,围绕着预设的教学目标;从师生互动上来看,有互动的载体即活动来承载;从时间上看,反映师生互动的过程和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5]。具体如图2所示。

教学过程的可视化设计,呈现出教学过程动态生成性质,将序列发生的事件按照时间的进展依次呈现,表示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体现教学过程的发展性和互动性,以及各个环节的交互性和层次性。同时,教学过程设计中各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可以并行表达,将思路随着设计过程的深入而拓展。总之,教学过程的可视化设计呈现师生活动过程中多种形式的交流,提醒教师有意识地关注学生,通过这种多向交互作用,推动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3 教学模式设计可视化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6]。教学模式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完整的操作步骤和实施策略,为知识的建构提供方法指导。教学模式既可以面向整节课,也可以面向课的重要环节。从这点来看,教学过程设计可视化和教学模式设计可视化可依据需要调整顺序。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和实施,催生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特定的目标、功能和使用条件,面对数量众多的教学模式,如何选择教学模式实现有效的教学,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图示的形式,呈现教学模式设计的思路框架,有效地引导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并将这种思维过程外显化,便于教师的思维表达和信息交流。如图3所示。

上述教学模式设计思路的可视化模型,按照思维的逻辑顺序呈现了可视化的基本规则。主要包括分析阶段和设计阶段。分析阶段主要是通过对课程和教材的地位、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条件的归纳,形成完整的要素分析,从而获得教学模式。设计阶段则是根据选定的教学模式,直观展现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步骤,为教学实践提供清晰的指导。

4 结语

教学设计过程可视化的设计思路,不仅成为可操作的实践计划,更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实现了教学内容图示化,设计思路可视化。可视化教学设计的图示并不强调复杂性和优美性,而更注重的是思维表达的直观性和流畅性。图示关注图形的组织形式和图形的结构关系,注重信息之间的流通关系和隐性联系之间的表达,突破传统教学设计复杂的文字表述形式,使得教学设计如一幅优美的图画,简单清晰地呈现出教学思路,体现教学设计理念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画图的过程简化了教师的备课形式,降低了设计者的认知负荷,也为设计者的创新、创造提供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国程悦.参与式可视化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李芒,蔡F君等.可视化教学设计方法与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3,(3):16~22.

[3]罗伯特D.坦尼森,弗兰兹肖特等.教学设计的国际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27.

[4]黄梅,宋乃庆.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9,(5):99~103.

教学指导计划范文第3篇

1.认识青春期的身心特点,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发展自己。2.认识情绪、情感,正确处理情绪、情感问题。正确处理异性同学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异性同学关系。3.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4.初步认识法律,了解法律的作用,培养法治精神,增强法治观念。三、教材简析:

教材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围绕学生的成长历程,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导向来编写,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理性思维和崇高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世界观。教材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观点鲜明,依据客观有力,内容呈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字通俗易懂,道理深入浅出,符合切合学生实际。四、教学重难点:

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身心变化。②懂得调节情绪,培养健康的情感。③正确处理异性同学的关系。④培养集体主义精神。⑤增强法律意识,懂得自我保护。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备课和集体备课,熟悉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理清教学思路和步骤,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2.认真上课,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以教学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分享。

教学指导计划范文第4篇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6

】页/【

2503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线上教学和返校开学的教学衔接计划

(2019—2020学年

第二学期)

——单位

姓名

2020年X月

一、

指导思想

结合此次线上空中课堂、科任教师直播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二、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X人,其中男生X人,女生X人。经过本学期为期X周的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线上直播教学,根据学生平时上交作业和家庭作业上交情况来看,有的同学兴趣较浓,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能主动学习,但有个别学生自制力较差,无论是听课还是作业都不够认真,甚至出现应付的情况,由于线上教学老师不在身边,家长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情要做,个别情况下不能及时督促、辅导孩子观看空中课堂,进行线上学习,这就导致拉大了学生之间掌握知识情况的差异。

本学期学习有关法律的一些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有很多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副科,学好学不好一个样,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心理上重视不够,学习不认真,成绩不太理想。从上学期的考试结果来看,部分学生还在学习习惯、答题规范等方面存在问题,有待改进。例如部分学生由于平时的忽视,基础知识掌握不熟练、不扎实,更谈不上熟练运用,遇到问题不能准确答出。学生审题能力不强,答题时不仔细审题导致失分较多,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较差,导致对题目的理解偏差造成的答非所问。答题随意性较大,不能较好地用好教材的简洁语言、政治术语来表述,层次性、逻辑性差,准确性、条理性、规范性有待提高。有极少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考试态度不端正,不能准确表述、认真作答。教师也要严格要求学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三、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围绕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的生活主题,以宪法精神为主线,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基本制度、国家机构等内容贯穿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更好体现宪法精神,即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从学生生活出发,将宪法的规定与生活中常见的社会事务结合起来,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对宪法地位和宪法精神的理解和认同,从而真正从内心认同法治,树立法治信仰,践行法治精神。将知识、观念与行为选择融为一体,注重法律知识向日常实践的延伸,强调法律知识的获得、公民素养的养成和法律的应用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在掌握法定的权利与义务等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活动体验和参与,提升正确判断、选择、行动的能力。

四、

教学目标

通过讲授宪法的核心价值及其在国家生活中的崇高地位,使学生树立宪法至上的信念;通过详细讲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权利、积极履行义务;通过介绍我国的国家机构和国家基本制度,引导学生树立制度自信,增强国家认同;通过阐述自由平等的真谛、公平正义的价值,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权利与义务的基本知识和两者的关系,了解和掌握我国法律规定公民在人身、文化和经济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崇尚公平和正义,做一个遵纪守法的讲文明讲礼貌的好公民。

五、

开学安排

(一)

对“空中课堂” 讲过的知识运用课堂时间进行回顾复习,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使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还未掌握的知识达到掌握的状态,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展开打好基础。

(二)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利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以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线上教学阶段对每一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三)

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养成乐于倾听、勇于发言和认真写字的习惯。对学生多一些宽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对学困生多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在“空中课堂”线上教学活动中未掌握知识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四)

教学内容都是以问题情境的方式打入自己的公民境界,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教材继续秉持体化的思想,虽然本册书较多涉及法律文本、法律知识,结合本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将有关的做人道理和法律要求结合起来论述,将知识和行为要求结合起来表述。

(五)

认真备课要了解教材的总体布局,做到掌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套教材的地位任务。上课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直接方式,在教学中要营建温馨,积极的学习氛围。以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宗旨,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作业布置要精不要贪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次布置,布置的时候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

(六)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助合作能力。细化学习小组的管理,让学优生带动和帮扶学困生,提高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能力。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七)

强化学生的道德实践。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成长。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课堂为平台,以活动为契机,让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让他们敢说、多说,敢做、多做,培养他们的思辨精神,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八)

留给学生足够的复习时间。争取在每节新授课上留出3-10分钟,并利用复习课,让学生记诵书中学过但尚未掌握的知识点,让他们以复习的方式将书里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从而指导和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少走弯路,成长为具备基本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公民。

(九)

教学指导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技校;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刍议

在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建设以及国民教育培训体系日趋完善的今天,人才已不再是稀缺的资源,我们真正缺少的是综合性人才。我国的技校教育,一般被认为是与高中教育并列的国民教育,其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的学生和辍学少年,从心理结构分析,这一群体正处于认知世界和价值观建构的关键时期,而且由于直面社会和职场,失去了高等教育这一缓冲期,倘不加以思想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的积极引导,待其进入社会,直面职场,极有可能因为心智的不成熟和认知世界的混乱而遭遇生存困境和心理困惑。在技校政治教学中深化职业道德教育,无疑是直指破解人才空有精湛技术但缺乏良好职业道德难题这一问题的要害。

一、深化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深化”职业道德教育,暗示着职业道德教育先前一直在进行,同时也从侧面指明了在技校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在社会就业压力和行业竞争压力日趋增大的现实图景下,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也意味着对综合性人才的倚重越发明显。作为专业技术人才输出的机构之一――技校,对自身人才的培养也必须转向塑造素质更加综合、人格更加健全、道德品质更趋优良的方向上来。这种转向,其意义体现在一是促使学生形成与社会相匹配的职业道德观,这种道德观体现为自己对职业有正确的评价并为此践行,契合与职业特点相适应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并内塑于心。换个角度看,这种职业道德观其实也可以泛化成社会道德,而深化职业道德教育也是在教育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二是在政治教育中深化职业道德,可以从心理层面来引导干预情感、意志、人格等心理素质尚处关键建构期的青少年学生。事实证明,对心智远未成熟的学生来说,对他们及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干预,不仅必要,而且效果也是最佳的。深化职业道德教育是为技校学生提供更好的适应职场的环境,以早日提高事业腾飞的“软技术”。

二、深化职业道德的新思维

当前技校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困境来自于对技校学生的负面评价和教学方法上的陈旧俗套。在许多人看来,技校学生多为学习成绩差升学无望的问题学生,这种片面认识的相互作用导致学生自身自暴自弃和老师的灰心丧气。由于一直以来对技校教育的忽视,使技校的教育理念和实际教学方法迟迟得不到更新。不过,好在国家近几年越来越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并不惜投入巨资,技校教育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二春。对来自于教育理念上的革新与调整,如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在政策春风持续刮来的喜悦面前,我们更需要保持进取意识,避免出现重金砸下却未见效果的尴尬局面。依我而言,对在技校政治教学中深化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思维,应体现在一是扫除思想阴霾,树立建功立业意识。技校学生要明白这个常理,“术业有专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上大学与学技术是殊途同归,通过努力,自己同样可以开创一番事业。此思维是从思想深处解决学生自卑丢掉信心的问题,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动力源。二是现身说法思维。以职场存在的典型案例现身说法,强调职业道德与工作、生存乃至前途的关联,突出职业道德缺失带来的危害等,增强学生感知现实社会的真实感,促使他们意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三是教学方法上,融合一体化教学,即对课程一体化和老师一体化的有效融合。课程一体化就是由不同的教师担任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操作要求高的教学,而教师一体化即为将理论与实际合二为一的教学。二者有效融合可以促进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有效结合,融会贯通,有助于保持教学效果的力度,又能避免因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和教师的疲劳感导致的教学效果打折扣局面。最后,我们还是要回归到常理上,因为职业道德教育是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表现出足够的耐心来,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