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发展趋向

农村发展趋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发展趋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发展趋向

农村发展趋向范文第1篇

目前,“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衡量社会均衡发展的一把标尺,是改善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均衡发展农村金融的一个切入点。2013年国家再次强调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越来越得到国家重视,农村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脉和发展前景。如何合理地进行资源的配置是目前主要探讨的一个内容,也是关系农村金融发展的根本问题。

2我国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概况

目前,大部分农村还是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也存在差异,东西部地区农村发展对比差异大。主要体现为东部地区虽有足够资金却无法有效运转,而西部地区却恰好相反。东部落的某些发达地区在金融方面大力发展各种金融机构,如农商银行、农村信用、信贷公司等,自然而然带动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但也产生了资金阻碍的问题。西部地区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农业发展,由此也产生农业对资金产生较大需求而导致资金的短缺。农村的区域发展差异对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对经济的损失也是相关联的,影响着整个区域的发展速率,由农村产生的经济问题亟待解决。针对金融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均衡金融发展和合理配置资源是目前调节农村金融地区差异的一个主要途径。

3影响因素

地区金融教育水平的深度,直接影响着地区的金融健康发展。目前,百姓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接触到金融方面的消费产品,能清楚了解到这个领域的用途对百姓的生活提供便利。农村对金融知识的匮乏直接导致了地区的金融发展障碍,阻碍了经济发展。在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方面也应做足金融教育,以免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错误导向。提高农村金融深化程度,让农民懂得如何使用金融方式来完善自己所需,如何只用自己的经济权益来发展。地区金融教育水平的深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地区金融的健康发展,是造成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一个主要因素。农村金融缺陷造成农村发展滞后,导致区域的差异性。金融制度不完善使得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越来越大,东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落差越来越明显。农村的金融机构单一,在服务上存在不足。就农业发展银行来说,服务范围小,业务发展空间也越来越狭小,主要呈现一种封闭式的金融管理。农村信用社也有严重的制度问题,如资金规模限制、业务品种单一、结算条件复杂等问题普遍存在。金融制度的缺陷也导致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完善地区金融体系能避免农村金融发展的大起大落,对减轻地区金融差异有着重要作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地区性金融发展差异明显。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有地理位置、人口素质、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区域发展的先天条件,不同的地理条件主导着不同地区的发展方向。人口素质间接地带动了经济发展,人们对金融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应有深刻认识和领悟。思想观念的加强对区域的经济体质的完善至关重要,百姓的带动作用对对区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国家政策的改良和实施力度直接影响经济效益,需全方面的发展经济,加大人才的吸引力和创造力,能有效监督管理金融的发展轨迹,改善欠发展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均衡各地区金融发展。

4结语

农村发展趋向范文第2篇

湘西作为湖南唯一列入西部大开发的地区,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一直以来,农村百姓都是以农耕为主,加之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形成靠天吃饭的局面,经济的发展也比较落后,金融服务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农村,长期以来主要由信用社一家提供金融信贷服务,形成了金融垄断局面,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一、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专门就农村金融体制问题提出了“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的任务。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服务。

(一)从经济主体看

首先,从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布局来看,目前只有农业银行有极少数农村乡镇营业网点,且自从农业银行进行政策性业务分离和农村信用社脱钩改革后,基本放弃农村市场,涉农贷款比重逐渐降低,无论从金融服务范围、服务对象还是服务内容等方面来看,都远不能满足农村金融的需求。

其次,从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发展角度看,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一直以来极其重视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目前,其营业网点基本覆盖湘西所有的乡镇地区,为农民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也是农民最信任的金融机构。近年来,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断加深,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同时受自身管理方式、人员结构和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制约,信用社多年来发展相对较慢,且历史包袱较重,不良贷款也是困扰其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邮政储蓄银行依托其原有的基础,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发展较快,但主要经营储蓄业务,吸纳存款。目前,其农村信贷业务规模较小,信贷条件要求高,支农能力有限。

第三,其他金融服务机构。2010年成立的湘西长行村镇银行对湘西地区来说具有一定的标志意义。但目前尚处于起步探索发展阶段,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需不断加强和完善,服务三农的作用将视其今后的发展规模和效益而定。民间借贷在湘西农村地区很普遍,向亲戚朋友和个人借钱的现象比较多,且占整个农村信贷比重较大,湘西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重要性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支持鼓励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成立和发展,为农村金融提供更多的选择,促进有序竞争,使湘西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得到良好发展。

从图1中可以看出,湘西地区银行业整体发展水平较平稳,存贷款余额均保持稳步上升。存款余额年平均增长率为23.22%,贷款余额年平均增长率为20.09%。

湘西农村银行业存款余额年平均增长率为21.87%,贷款年平均增长率为17.58%。通过以上数据对比可以分析出,湘西农村金融发展速度基本能赶上全州金融业的发展。

二、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一样,金融供给不足一直是制约湘西地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因素。近几年,中央1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湘西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原因可概括为“两高一低”——农村运营成本高,金融风险高,收益低。首先,农村征信系统建立尚需时日,农村个人基本信息与信用记录不完整,主要是农民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财产,正规金融机构与农民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农产品具有市场不稳定、价格波动大等特点,致使农村地区的贷款风险较高。其次,农户贷款的额度一般比较小,期限长短不一,用途多样,结息时间较长,还款来源不稳定;且每笔小额贷款所需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支出同大额贷款相差不多,间接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因此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的积极性不高。第三,湘西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晚,城乡发展不平衡,大量资源集中在城市,因而农业部门的整体收益低。

㈢湘西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受到抑制

湘西地区农业较高的自然风险、农产品较明显的市场风险(主要是缺乏合理规划、品种单一、品质不高、规模较小)、土地制度的制约、较低的农村市场化程度、农民文化程度、思想观念和市场意识落后等抑制了生产性借贷资金需求;同时,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对正规金融组织具有挤出效应,这些都使得农户对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需求相对有限。

(三)农户的信贷资金需求不足

一方面是自然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是农村商品化程度低,农户自给自足消费高,货币化程度低,降低了农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人为需求不足,这是产生需求性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其根源在于湘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户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比较落后,对于融资和借贷缺乏一定的了解,担心欠债的心理较为普遍。

(四)小额信用贷款发放难

湘西农村属于贫困地区,小额信用贷款对于急需脱贫致富的农民群众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农村金融机构发放也有困难。主要原因,一是有些农民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务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农民风险防范能力弱,受社会、自然、市场条件的影响很大,小额农贷风险很大;三是自有资金积累不足,融资能力低下,缺乏还贷保障;四是清收手段脆弱,致使很难使用依法、变卖资产、强制扣款等手段清收贷款;五是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风险大、效益低,导致农户维持贷款信用的经济基础薄弱。

三、解决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金融支农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农村金融监管机制。首先,继续推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实行税率优惠政策,鼓励促进金融机构支农贷款投放力度。对地区大力发展的部分农业项目实施贴息政策。其次,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控制信贷规模,严控存贷比例,防患金融风险,防止大量农村闲散资金流入城市。明确要求其在农村吸收资金的60%用于发放农业贷款,避免农村资金短缺的情况更加严重。第三,不断完善内部风险监测管理和评级制度。要求制定并实施识别、计量、检测和管理风险的内部风险制度,使风险评价做到全面化、系统化和动态化。

(二)加大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力度,健全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体系。

湘西民族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有部分网点。一是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其要加快向农商行转变的改革步伐,积极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的改革力度,实现农村信用社利率的市场化。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解决农村信用社因政策性因素形成的呆坏账,政府可以给农信社的农业贷款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二是对于邮政储蓄银行,应积极拓展客户群,提供更多的贷款种类,推出差别化的贷款业务,适当增加贷款金额和延长贷款期限。三是对于农业银行,主要是要有明确的定位、主要服务对象、贷款规模和种类,即把支持的重点对象放到农业龙头企业及涉农企业上,积极支持有技术的自主创业对象,做好与农村信用社的交叉定位,同时继续部分政策性支农业务,寻求政府在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和补贴。四是鼓励和引导其他金融机构到湘西有条件的乡镇先行开展金融服务。

(三)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完善贷款担保体系

由于湘西民族地区农村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和生产技术落后,可以建立农业保险体系,以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能力。可以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负责技术和收购,农民负责生产,金融机构负责给农户贷款,大家共同受益,共同承担风险;或者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对于农村地区贷款难、难贷款的情形,可以探索新的贷款抵押方法,一方面试行农村房屋、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方式,以缓解贷款抵押难问题,另一方面实行农户联保贷款,采取捆绑式的方法,农户自愿选择有条件的联保对象,自主建立互信关系,最后由信贷机构对其评估,从而降低信用风险。第三,创建“信用村”,通过创建“信用村”,促进农户增强信用意识,积极归还贷款。

(四)积极引进和培养优秀金融人才,突破和改进落后的选用人机制

湘西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整体业务水平普遍偏低,真正懂理论、懂业务、懂经营、懂管理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十分缺乏,员工能力培养、管理和选拔机制比较落后。这种情况亟待改变,所以在人力资源方面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牢固树立“人才是发展的动力”的观念,注重引进高索质金融人才,或者拿出部分管理职位,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面向全社会招聘有经验的优秀金融管理人才,以此提升湘西农利金融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农村发展趋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区域经济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电子商务这一新型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构建了线上线下紧密联系的网络平台商务模式,是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革新。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时至今日,其发展速度始终处于高位,规模与市场不断扩大,涌现出一批国内电子商务的巨头企业,如阿里巴巴、京东等。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也逐步向农村等细分概念市场渗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强化互联网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融合,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新发展。

1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农村电子商务已在农村地区开展了广泛实践,事实证明,农村电子商务能够带动落后地区的生产与消费,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当前,许多农村地区立足本地的优势资源,将电子商务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较低成本进入大型的协同价值网络之中。虽然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引起了各地政府的高度关注,政府仍在不断探索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新方式,但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市场信息资源掌握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农村地区的地域特征、网络运用技能、地域特征、信息化水平、个人或组织的参与等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想充分发挥农村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2农村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为新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2.1农村电子商务推动了农业的信息化、标准化与现代化

农村电子商务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在农产品销售中有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农产品的质量;二是农产品的品牌推广与销售渠道。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且农产品的质量是可控因素,而如何进行农产品的品牌推广与销售渠道的拓宽,则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过去,网络信息未有如此发达,农村信息传播能力较差,从而限制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与渠道,无法使农村丰富的农产品向更大的范围推广。在农村电子商务的推动下,农产品品牌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与推广,拓宽了产品的宣传范围与渠道,也收获了更多的关注度。农民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有效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通过塑造优质的农产品品牌形象,实现农产品的快速销售。

2.2农村电子商务有利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农村电子商务能够帮助农民开阔眼界,借助电商平台,了解最新的市场信息,提升信息获取的能力,及时掌握市场上的农产品需求及动态,从而对农产品的种植与培育提供导向信息。农民还可以立足本地的地域优势发展形式各异的特色农业,建立起规模适度的生产—加工—经营的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从而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农村电子商务能够推动城乡要素的交换与配置,有助于实现城乡的经济互补,推动农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2.3农村电子商务有利于帮助农村地区实现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提出后,各地纷纷颁布相关扶贫政策,农村电子商务也成为农村地区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一系列相关政策的颁布为电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效激发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农村电子商务,农民能够在产品信息、推广及品牌建设方面获得更多的支持,从而帮助农村地区建立起良性经济发展的生态圈,促进当地农产品的推广与销售。对于一些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来说,农村电子商务能够帮助它们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产品的盈利空间,从而依托其产业优势实现地区的精准扶贫,提高农村的创收能力,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

2.4有利于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是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长期以来,农村大学生往往选择去发展前景更好的大城市就业,农村地区面临大学生流失的现实,这也致使农村经济缺乏人才支持,陷入越发贫困的境地,同时也加剧了农村人口的流失。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与创业的机会。农村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电商平台,帮助农户提升经济收入,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当前,已经有许多大学生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从而使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人口的就业与经济的发展。

3农村电子商务推动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

农村电子商务在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了重要的作用。但从当前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来看,其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探索农村电子商务推动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3.1进一步落实农村电商扶贫的相关政策

政策扶持是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营造良好电子商务发展外部环境的重要保障。要推动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针对现阶段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进一步制定与落实电商扶贫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提升电商扶贫政策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要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到电商扶贫工作之中。其次,加大对农村电子商务的资金扶持力度。农村电子商务要想获得长足发展,除了需要政策保障之外,还需要资金的扶持。因此,要对农村电子商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对经济较为困难的农民,可以通过创业补贴、贴息贷款、简化贷款流程的方式提升他们开展电子商务创业的热情。最后,还需要提高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精准度。在当前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也要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只有如此,才能推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精准”是电商扶贫工作的关键,在具体的扶贫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具体的问题,如如何精准确定电商扶贫对象、如何精准选择电商扶贫方法、如何精准确定电商扶贫的范围等问题,简言之,也就是“扶谁、怎样扶、扶多少”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使电商扶贫工作真正发挥实效。这就需要在政策制定中,充分结合现有的扶贫政策与计划,保证扶贫政策的连贯性。另外,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要精准识别出能够通过电子商务实现脱贫的人员,再对这些人员进行细分,选择适当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创业扶持,帮助他们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创业;对于那些没有创业意向的人员,可以依托电商企业,帮助他们寻找就业机会,通过就业实现脱贫,从而提升群众的参与度,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溢出收益。

3.2借助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电商平台建设

农村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已是毋庸置疑。如何加强产品的宣传力度,树立具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是推动电商平台发展的关键。因此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借助融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融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其打破了媒体间的平台限制,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有效整合,使各媒体资源实现互融互通,大大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范围。将融媒体与农村电子商务相结合,能够帮助农村电子商务企业及个体电商创业者进行市场营销策划与宣传,依托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借助融媒体的各个平台进行产品宣传,打造独具特色的专属品牌。另外,农村电子商务还需要与融媒体平台及时进行信息互换,从网上、网下不同渠道做好产品推广工作。可以说,“融媒体+电子商务”的新模式有效整合了线上与线下的销售渠道,兼顾了产品的传播与销售两个方面,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村电子商务的竞争力。在未来的农村电子商务中,借助融媒体的优势能够进一步吸引客户,使客户获得信赖与放心的产品销售渠道。融媒体平台中有着大量的新闻资讯,可以借助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对客户进行引流,对接优质的电商服务资源,从而打造出集新闻与购物于一体的网络平台,进一步提升农村电子商务的市场影响力,获得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3.3注重产品升级,培育电商品牌

农村丰富的产品资源是其开展电子商务的基础与优势,对电子商务的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但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开发。因此,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就要立足本地的产品特色,积极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挖掘与开发产品优势,注重新产品的开发与升级。在培育特色电商品牌的过程中,离不开专业电子商务人才的支持。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高度。农村在积极引进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还要不断培育本地的电子商务人才。针对本地的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开展不同层次的技能培训,扩大基础性人才的数量,注重深层次人才的培训,从而培养全方位的电子商务人才以适应农村电子商务的开展。在培训中,还要注重培训内容与培训方法的创新。加强对农民电子商务实践技能的培训,帮助他们将所学的相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要想真正通过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需要融合当地的经济文化特色,以当地的历史文化优势为突破口挖掘产品文化,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价值。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还能够推动区域文化故事的推广与传承,促进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农村电子商务的特色经营战略,在打造电商品牌的同时,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农村发展趋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湘西地区 农村 民族民间体育 开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96-03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体育要为农村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内唯一一个进入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地区,也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所在地。作为传统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内容,是湘西地区农村开展群众体育和实施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本论文通过对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进行专门性调查研究,针对开展现状提出了有助于湘西地区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长远发展的对策,为促进湘西地区农村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又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和“亿万农民健身工程”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是根据湘西地区行政区划及城乡差异等情况,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随机抽取湘西行政区划内吉首市、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5个县市中的10个村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调研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体育学院资料室等获取了大量与本论文有关文献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标和需要,确定调查问卷的框架。按照社会学原理设计问卷,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86份,有效回收率为97.2%。

1.2.3实地观察法

本人走访了湘西州(市、县)体育局、文化局,同时深入村,与当地村委会领导、村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点工作人员,文化站的负责人进行深入访谈,详细地了解当地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活动开展情况,获得比较详实的资料,并进行完整的归纳和总结。

1.2.4数理统计法

在Windows7操作环境下,利用Spss19.0数据处理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保研究的科学性。

2 湘西地区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2.1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项目内容

笔者通过对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加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内容进行调查发现,湘西地区农村居民选择参与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内容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参与者最多的是民族民间武术,大都是中、老年农民;其次是舞龙舞狮,大多数都是湘西地区农村中、青年农民,排在第三位的是苗族鼓舞,中青年女性居多。这些项目简便易行,容易开展,没有场地设施的限制,符合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另外,还有一些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开展得也比较好,比如说:摆手舞、跳竹竿、秋千、上刀梯、龙舟、高脚马、陀螺、抢花炮等(见表1)。

总的来说,湘西地区处于偏远贫困山区,农村居民的居住较为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通,文化观念陈旧,在体育活动项目内容的选择上呈现出单一、随意的特点。在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选择上,由于认识不足,开展得较少,而且开展的时间多集中在节庆活动。由此,湘西地区农村居民,选择的大都是一些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并且简便易行、便于开展的活动项目。

2.2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目的

对体育而言,体育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基础,否则就不可能有体育行为。从表2可知,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动机因素很多,其首要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97.87%;其次是民俗习惯占90.07%;而选择的提高自身运动能力的农村居民占64.04%,排在第三位;以下依次为调整情绪、消遣娱乐、增进社会交际。这说明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对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目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它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活动方式,同时也是人们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

2.3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时间、次数情况

(1)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时间情况

没有一定的体育活动频率与体育锻炼时间,就难以产生较为理想的体育锻炼效果。因而,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时间是评定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指标。结果表明: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时间具有很强的时令性、节令性和不确定性。

(2)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次数情况

表4表明,湘西地区农村居民的时每周参加民族民间体育活动1-2次者占被调查人数的10.64%,每周3次及3次以上的占被调查总人数1.42%;每月参加1-3次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7.02%;每年参加1-4次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1.84%,每年参加5-7次的占被调查人数24.82%,每年参加8-11次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26%。由此可见,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次数是不确定的,这与湘西地区农村居民的劳作特点、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农民对健身常识的掌握程度等有关。因此,湘西地区农村居民不能形成周期性的参与时间和稳定的参与习惯,是造成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次数不佳的主要原因。

2.4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场所情况

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加民族民间活动场所比较分散。表5显示:湘西州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以自家庭院为首要选择,占被调查总人数67.38%,因为湘西州苗族村落农民多有自家庭院,空间较大,这是非常现实的选择。接下来依次为“田间、路边、树林及空地”、“村内公共活动场所”、“本村落学校内”、“免费的村落文体活动室”以及“收费文体场所”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3.97%、31.91%、18.44%、9.93%、1.42%,其中在选择“收费文体场所”进行体育锻炼的湘西地区农村居民人数,排在最后,这一结果反映: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场所,相对随意、方便、离家近是他们的首要选择。

2.5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由于湘西地区农村农民的居住地比较分散,村与村之间相隔的距离较远,加上交通闭塞,信息落后。所以,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加民族民间体育锻炼的群体,形式上不仅规模较小,且多半是在日常频繁接触的人群范围内进行。

从表6可以看出,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加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是以个人为单位的松散方式开展的。个人参加体育锻炼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0.43%;与家人、朋友一起参加体育锻炼的农民占30.5%,与村民结伴参加体育锻炼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4.88%,参加村落组织的体育活动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达到9.93%。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大多选择自发性体育锻炼,而较少参与村落组织的体育活动。为此,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单独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较高,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仍需要加以引导和改变,在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体育需求,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6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通过考察表明,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经费主要是靠政府拨付和组织自身筹集。以下的排名依次是社会捐助、商业化活动以及其他渠道收入。可以看出,湘西地区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自筹经费的比例高,而社会赞助和商业化收入水平很低,说明由于湘西民族地区经济水平落后,而旅游等商业经济发展不均,且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也必然造成当前传统体育活动的商业化、市场化渠道相对狭窄。如果农村体育组织利用社区各种渠道筹集经费,不但增加了它们和社会的交流,无形中也宣传了自身,扩大了民族民间体育的影响力,这样也会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到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当中来;另一方面,利用社会各种资源筹集更多的资金,会减轻政府和体育组织成员的经济负担,经济上独立使得农村的体育组织有了更大的自,这样会促进体育组织活动的开展和丰富。

3 结论

湘西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发展湘西地区民族民间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重点。从调查可知,湘西地区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经费不足;体育指导员缺少;农村体育基础亟待强化;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仍有待完善;滞后的传统观念严重制约了农村民族民间体育的发展;乡镇政府的重视程度以及体育竞赛的组织和宣传都是影响湘西地区农村民族民间体育开展的主要因素。

4 促进湘西地区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对策

(1)加大对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传播科学的体育活动方法。各级政府的体育主管部门、各种媒体,应加大对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健身的宣传力度,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为契机,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标语、广告等宣传媒介,推动湘西地区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并传播科学的体育活动方法,才能真正形成湘西地区农村民族民间体育健身活动的良性循环。

(2)加强资金筹集,改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各级政府要从湘西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有效的合理运用体育彩票、体育旅游和企业赞助,弥补湘西州苗族村落体育经费的不足,进而巩固和发展湘西州苗族村落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提高湘西州苗族村落有限的体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农村发展趋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区域收入差异;主成分分析;协整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0033-03

1 引 言

山西省“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中,明确提出山西省以转型跨越为目标,转型跨越发展是山西省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务院于2010年12月1日批准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为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应借助综改实验区这个平台,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的农民整体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自然经济条件差异、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不同以及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差异致使各农村经济区域间农民收入的增幅也各不相同,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拉大。其中,以“城市农业”为代表的农村区域经济区(以太原市农村为主)农民纯收入最高,而农业基础差,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农村区域经济区(以吕梁市农村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处于全省最低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同时又是影响甚至决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作过深入的研究,包括张平(1992)、万广华(1998)、李实(1999)等,其中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我国东中西地带之间或省际之间的收入差距,而对省内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问题研究较少。因此作为资源丰厚而经济欠发达的山西省来说,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客观全面地研究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指标设计

为了反映山西省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拟使用两组指标,一组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另一组反映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状况。

(1)经济发展状况指标。①国内生产总值(GDP);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CGDP);③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RGDP);④人均财政收入(PCR);⑤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TIPGDP)。

(2)农村居民区域收入差异指标。本文选用基尼系数(G)来反映山西省农村居民区域收入之间的差异。基尼系数根据三角形面积切块法进行计算。

3 实证分析

3.1 数据处理

本文所有数据都来自有关年份的《山西统计年鉴》,或据此计算整理得到。其中GDP、PCGDP、PCR、G均以七八年不变价进行计算,RGDP是根据实际GDP进行计算。

3.1.1 数据的标准化

由于各个指标原始数据的量纲不同,本文采用Z-Score技术(即Zi=xi-S,式中S为标准差)对各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3.1.2 主成分分析

本文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一组指标显然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为消除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影响可选择主成分分析方法。本文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值进行了主成分分析,以主成分对总方差的累计贡献率≥85%提取主成分,结果见表2:

结果主成分1(ED1)和主成分2(ED2)对总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99.330%,因此可用其作为原变量所含信息的代表。以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数求加权平均值,可得经济发展水平值ED(见表1)。

ED=0.80071ED1+0.19258ED2

3.1.3 H-P滤波

本文运用相量自回归模型(VAR)来进行分析,该模型要求系统中的变量是平稳序列。H-P滤波是经常使用的经济变量趋势分解法,本文借助于Eviews5.0统计软件,对经济发展水平值ED和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指标G进行了H-P滤波处理。从图1、图2 可以看出,随着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的上升,代表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状况的曲线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在缩小。

图1 经济发展水平值及其H-P滤波值曲线

图2 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水平值及其H-P滤波值曲线

3.2 影响关系分析

3.2.1 协整检验

经过H-P滤波处理得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数据分别记为HPED和HPG。在做进一步分析之前,本文首先采用EG两步法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第一步,运用Eviews5.0统计软件对两序列进行ADF检验,结果表明,HPED和HPG均为一阶单整,即I(1)。第二步,用OLS回归方法进行估计,然后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表3显示的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之间确有某种协整关系,但并不能具体指出何为因、何为果,因此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因果检验。

3.2.2 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

对于经济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之间的因果方向,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进行分析检验。

根据表4的结果,可以得出山西省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是经济发展水平的Granger原因。

3.2.3 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反映的是在扰动项上加上一个单位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如上所述,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是经济发展水平的Granger原因,为了能从动态角度更好的分析,本文进一步对其作脉冲响应分析。如图3所示。其中实线部分为计算值,虚线为响应函数加减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

图3 脉冲响应函数曲线

从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来看,经济发展在受到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水平值一个单位正向的标准差的冲击后,在滞后期内冲击效应为负值,且冲击效应绝对值呈现逐渐增大然后变小的过程,这意味着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虽然是经济发展的Granger原因,但是在中长期内并不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而对经济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4 结论及建议

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目前山西省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对经济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这就要求政府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重视农村的长久稳定与繁荣。第一,随着全球科技信息化和经济一体化的突飞猛进,城市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近年来在中央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下,中部六省中除了山西,其他各省均已形成城市联合体,显现出一定的发展潜力,唯独山西省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的城市联合形态,因此必须紧紧抓住国家把太原城市群列入战略性重点发展区域的机遇,加快发展太原都市圈。第二,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行产业化发展,做强品牌。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保障农民权益,千方百计开辟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援助贫穷落后区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社会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整体推进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在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时期省政府要不断加大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农村社会保障项目的建设,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水平,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其覆盖面,完善农村社会福利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万广华.中国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变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5):36-41.

[2]陶应虎.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开发研究,2010(4):48-50.

[3]张藕香,何建伟.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来源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09(11):99-106.

[4]刘美平.城乡治理体制变革的三维走向[J].工业技术经济,2011(11):109-113.

[5]张平.中国农村区域间居民的收入分配[J].经济研究,1992(2):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