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进行前期调查研究,制定信息素养教育计划
在准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之前,有必要对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情况开展前期调研。调研的目的主要在于把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脉络与现状,了解信息素养的技能要求和相关能力标准指标,分析并借鉴成功案例实践,同时对读者的信息素养状况进行摸底调查,以便制定符合特定读者信息素养教育要求的培养目标、技能标准、教育模式和课程计划等。具体内容包括:信息能力标准既是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又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依据,因此应该作为首要调研目标。国内目前尚没有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只有2003年到2005年间,北京图书馆学会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项目[3],制订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分为七个评价维度,19个评价指标,61个执行指标。此外,还可以参考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制订信息素养标准的参照。梳理下来,比较有代表性的信息素养标准有: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方案[4]。该方案包括5项标准、22项执行标准和87项效果指标,其中5项标准分别是:(1)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2)能够有效地检索所需信息能够正确鉴别信息来源;(3)能将所选择的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评价系统中;(4)作为个人或群体中的一员,能有效利用信息完成一个具体任务;(5)能了解与利用信息相关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合理、合法地检索和利用信息。该方案主要针对高等教育的读者制定,标准内容和评价效果指标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适合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时进行参考。2001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制订了信息素养标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标准体系:原理、标准、实践》(AustraliaandNewZealandInstituteforInformationLiteracy,简称AN-ZIIL),并于2004年做了修订[5]。ANZIIL包括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67个三级指标,其中六个一级指标的内容是:(1)识别信息需求;(2)快速有效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3)评价信息和信息获取过程;(4)对产生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管理;(5)应用新的信息来构建新概念;(6)了解使用信息所涉及到的文化、伦理、经济、法律、社会等问题。ANZIIL标准内容简练,易于操作,澳洲和新西兰很多大学图书馆,如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图书馆等,都采用该标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此外还有一些信息素养标准的个案研究项目,例如:1996年,马萨诸塞州大学的5个图书馆开展联合项目“Informa-tionLiteracyProject:DefineCompetencies”[6];1998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图书馆[7],1999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的“UCLALibrary’sInformationCompetenciesSurvey”[8],1997年,纽约州立大学(SUNY)图书馆馆长委员会项目“InformationLit-eracyInitiative”[9]等,都分别制订了所在学校的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除了上述标准及指标项目,还有一些可以参考的标准,例如:IFLA的国际信息素质指南(InternationalGuidelinesonIn-formationLiteracy)[10];1997年,由新加坡教育部出版的《信息素养指南》中包含了评估与评价、学生执行标准等;1998年,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AASL)和教育交流协会(AECT)出版了《信息能力:建立学习的伙伴关系》一书,包括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标准;[11]1999年,英国的国家和大学图书馆标准:SCONUL(SocietyofCollege,NationalandUniversityLibraries)[12],由7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组成,等等。经过30余年的发展,信息素养教育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对这些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范本。国内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成绩显著,目前已经形成10个专题系列,并全部作为学校学分课程。同时利用学校的网络教育平台开发的信息素养教学资源,包括步进教程、习题与答疑,知识查询、网络导航、常用检索系统、素材库和实习训练模块,教师和学生可以互动讨论,是值得借鉴的典范[13]。复旦大学开发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的网络教学平台,网上课堂采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Producer、MediaPlayVoD视频等软件制作教学内容的动画演示,同时,按照学科专业特点,开发了医科版、理科版和文科版电子教案[14]。
在地方综合性大学中,南通大学开发了信息检索专题学习网站,帮助学生获得第一手信息素养教学资源,对学生学习前的基础情况和学习后的提高情况进行测试,针对不同的测试个体给出具体、详细的信息素养分析报告,帮助用户实现信息意识的形成。国外更不乏形式新颖、内容多样的案例实践,由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开发的基于web的信息素质教育在线指南TILT(TexasInformationLiteracyTutorial),以其设计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性和互动性得到普遍认可,并在遵守公开发行许可(OpenPublicationLicense)协议的前提下允许全球范围的图书馆使用,因此被许多图书馆使用。该指南根据学生检索和利用信息的一般规律,设计了选择(Selecting)、检索(Searching)、评价(Evaluat-ing)三个核心模块。提供交互性的操作练习,在线测验和即时反馈,同时,提供在线帮助、多途径导航和个性化服务[15]。新西兰奥克兰大学(TheUniversityofAuckland)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都各具特色,并开发了基于Web的信息素养管理平台。瑞典的菲埃尔勃兰特信息素养教育方案根据不同的读者类型,制订了三个阶段的内容及目标,分别是第一阶段以大学生为对象的导向教育,第二阶段以三四年级大学生进行的信息检索入门教育,第三阶段以研究生为对象进行的信息素养高级课程教育。由美国图书馆学会(ALA)发起的PRIMO(Peer-ReviewedInstructionalMaterialsOnline)项目,在项目网站上的“PRIMODatabase”里有由全球各地的同行和专家评选的信息素养最佳课程,可以详细了解课程的具体内容[16]。
除了对同行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进行调研,了解教育对象的信息素质现状和实际需求,对于开展有的放矢的信息素养显得更为重要,但以往多忽视了这方面的调查,以致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以南通大学信息素养培养为例,学生按类型可划分为本科生、研究生、教师;按学科可划分为理工、工科、人文科学、法律、经济、医学等。由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需具备的信息能力不同,因而对不同学生群体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目标也应有所差别。调查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并进行科学地组织、分析和备案。常用调查方法有问卷测量、访谈法和经验法,其中问卷调查是最常使用的方法,设计时注意问题项、指标项、样本数、置信度等决定调研结果的关键要素。对于样本的选取要结合抽样技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等距随机抽样、整群抽样等方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还有必要拟订统一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性课程计划。指导计划中主要明确与“信息素养教育”有关的共性问题,包括:基础知识、教育目标、技能要求、课程体系与设计、内容与方法、组织与实施建议、效果评价、案例模板等。在此基础上,培训教师根据特定读者的类型、信息素养现状及要求,制定和实施具体的培训和教育课程计划,形成培训的常规化、系列化、规范化。
不同媒介和途径互动,加强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宣传
“信息素养”是现代人适应信息社会的一种基本能力,是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学习的必备技能,被列为继“英语素养”、“计算机素养”之外的另一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美国“教育技术论坛”在2001年第4季度报告中指出,21世纪人才的能力素质包含五个方面,分别是:“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尽管信息素养已经日益受到重视,但读者和信息学生对此并没有足够的认知。仅从学生对不同信息来源的质量判断来看,OCLC于2005年年底推出《对图书馆与信息资源的认知:给OCLC成员的报告》[17],通过对6个国家3300名信息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不清楚图书馆有丰富的高质量电子资源,对搜索引擎和图书馆信息的信任度几乎相同”。“信息素养”作为一项新的技能,学生对其认知度及重要性了解有限,因此,更要积极宣传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宣传”一词在《辞源》中的解释为:个人或团体借助于各种媒介表达自己的观念和主张,以影响群众的态度和思想的社会行为活动。由宣传者、宣传内容、传播媒介、宣传对象诸多因素构成,具有目的性、社会性、依附性等特点。宣传的目标可以归结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拓展传播途径,提高广泛知晓度,即“让每个人都知道”;另一方面是引起受众的兴趣,提高吸引力,即“让每个人都想听”。由此看来,针对宣传对象选择适当的传播媒介,并精心设计宣传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实现“让每个人都知道”的目标,就要善于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和载体相结合,进行互动和补充,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对信息素养意义的认知。南通大学具体宣传渠道包括:问卷调查、图书馆主页、海报、宣传栏、馆刊校刊、学校广播站等媒体、学生管理委员会、读者社区(BBS、Blog、MSN、QQ)、建立邮件列表、群发邮件、其它学生集中的地点或团体等。为了实现“让每个人都想听”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对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题和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注意实用性和针对性。实践证明,一般情况下,基于特定专业学科开展的专题信息素养教育,比基于资源类型的授课更受欢迎。还有一些实用性强的内容,例如,针对硕士生、博士生撰写毕业论文开展的“学位论文专题”,针对专利申请等开展的信息技能教育,都在实践中被证明是专指性强、广受欢迎的选题。此外,还要注意利用广告效果进行宣传,用内容凝练且说服力强的广告增强感染力。根据不同的教育受众特点,常见的广告用语有说理型、活泼型等。
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
一般来说,比较适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在已有的各类“多媒体文献阅读”或“信息检索类课程”的基础上,扩大教学对象范围,重新安排和设计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拓宽教育模式,提高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互动性。具体说来,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根据学生需求,开设多种时段、多种模式、多种类型、多种选择的各类信息素养教育及技能培训。具体包括:结合不同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能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支撑环境和有力的信息工具;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信息需求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技能培训;根据不同的信息能力水平,提高信息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互动性。强化以“学科、专业或专题类的信息资源利用和分析”为主题的信息素养教育。按照针对性强的学科及实用性强的主题细分课程教育内容,增强对专业学习及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通过各种渠道。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模拟科研课题或课程学习,进行实验式教学。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将信息素养教育与课程整合起来,开展针对性强,充分互动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只有与相关的学习课程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出价值。例如,在学校的学生培养方案中寻找载体课程,纳入学科课程体系,逐步做到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国外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比如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图书馆[18]等。此外,还要重视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训练,通过互动甚至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到信息技能,提高学习效果和针对性。这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案例,如美国的卡内基梅陇大学图书馆、北卡罗兰纳州大学图书馆等,都通过在线游戏进行图书馆使用及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19]。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普渡大学的信息素养项目“Inf-lite”中的“ThinkFastII”[20],也采用在线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判断学术性和非学术性刊物,实质是考核对信息源价值进行甄别的能力。聚焦科研过程,构建基于web的信息素养学习系统和协作式虚拟学习互动社区。例如:采用Pathfinder方法,从选取课题研究主题、信息源,到生成报告、参考文献引用格式等全过程,提供跟踪指引服务。基于web的信息素养学习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同时也有利于进行互动和交流。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教育的补充,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其一,丰富的文献资源可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第二课堂”。在当前国家重视高等教育的形势下,各高校的图书馆都在努力推进自身建设,尤其是加大了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扩充了数据库资源,增强了图书馆的数字服务能力。从图书、期刊的数量、种类及文献的连续性上都有了量与质的改观,使得图书信息的查询方式更加简化、数字化,更加便捷,效率更高。图书馆在日益改进与完善中,逐渐成为学生信息补给的“第二课堂”,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适宜阅读与学习的良好环境。
其二,高科技的广泛运用为图书馆普及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成为必要补充。随着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视听、缩微、复制、终端检索等现代化设备在图书馆被广泛采用。高校图书馆通过这些设备和场所辅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检索文献、信息的方法和途径。还可以通过获取网上数据库的使用权限,建立网上信息服务系统,形成本馆与外界信息沟通的桥梁,发展和延伸馆藏信息量。使学生能够利用各种功能强大、灵活方便的检索工具,进行光盘检索、联机检索,在网上浏览、查询信息,从而提升他们的信息能力。
其三,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员是大学生提供信息搜索方法和教育的必备条件。当前,高校图书馆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在知识结构、专业机构、综合能力等各方面不断提高对信息服务人员的要求。因此,多数图书管理人员都具备知晓图书馆藏的信息查阅能力、服务导航能力、文献搜索能力和信息识别能力,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网络技术知识,又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熟悉各种网络检索工具,懂得专题联机和光盘数据库的检索语言和结构,从而能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检索语言,掌握检索方法和技巧,能为学生提供广、快、精、准的信息。
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围绕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需求,图书馆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建设。
其一,设计与开发适合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测评工具。测评工具在国外著名大学早已普及,如美国匹玆堡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等多所高校图书馆共同参与的SAILS(StandardAssessmentofInformationLiteracySkills)项目,就是这样一个测评工具。它共有142个问题,涵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每个学生只需选择回答其中的40个问题,即可对该学生的信息意识及信息获取与评估能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该工具因操作简易且实用性强,可作为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测评依据,或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发一个新的测评系统。测评的问题应全面覆盖信息素养的各个方面,并且应体现信息素养在年级、性别及学科方面的群体差异性。具体测评可分阶段进行:最初,测评可利用新生入馆教育的机会进行。一方面,能使图书馆充分了解新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另一方面,在接受测评时,各种有关信息素养的提问能启迪学生的信息意识,引发学生对自己信息需求及信息能力的思考。其后,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利用图书馆时随机进行测评。测评数据可反映出学校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学生撰写毕业论文、需要大量利用图书馆时进行测评。这既是对过去学生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结果的一次检验,也是了解毕业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方式。
其二,可对学生分年级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采取分年级分专业的方式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于大一新生,可采取以培养信息意识为教育重点的方式,辅之以信息资源基本知识及信息利用基本技能的教育。以新生入馆教育为主,信息检索基本知识专题讲座为辅,使大一学生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在其大学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图书馆的认同感,启迪他们的信息意识。对于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可重点进行信息能力的培养,辅之以信息道德基本知识的学习。可采取分专业开设信息检索课和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由专业课老师、图书馆员共同承担。教学内容包括与专业相关的信息资源特点、功能、评估标准及方法的介绍、各种检索技能、检索方法的学习和实践等。对于大学四年级学生而言,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对其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信息法律修养的培养。培养方式主要融合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在论文指导老师及图书馆员的联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课题资料的收集、加工、分析与整理工作,可使学生的信息敏感度、信息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高。
1绪论
本研究旨在了解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中计算机基础能力与全球标准差异性,尝试建立一种运用全球共通性信息素养的检验平台,以评估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是否达到国际标准,并提供给产业界在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者、教育界在实际教学领域工作者及教育和信息能力培养的相关单位,了解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中计算机基础能力的整体概况,并将信息素养中计算机基础能力具有显著影响的学生背景因素,作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学校在规划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相关课程设计、研习进修、检测的参考,也可成为产业界对于人力资源招聘、培育、发展等规划的参考依据。希望制定出信息素养中计算机基础能力培养目标,提升台湾地区高级人力资源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达到全球标准,强化国际竞争能力。
1.1研究动机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快速且正确掌握信息并将其转变为知识者,即掌握最大的优势与竞争力(许淑莲,2004)。科技大学生是台湾地区产业界高级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在此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能力成为现代科技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而计算机基础能力又是信息素养能力中最基础的一环。因此,产业界除了解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中计算机基础能力中差异外,还要在全球化竞争的产业环境下,随时和全球人力资源的信息素养作比较,以了解台湾地区高级人力资源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落差。因此,运用全球共通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检验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中计算机基础能力是有必要的。本研究具有下述三个动机:
(1) 应对全球化的竞争时代
信息化的社会中,培养民众具备信息知识与应用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各国陆续推动相关的信息教育计划,为其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奠基(邱德青,2005)。
(2) 提升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
信息教育是培养使用者能利用计算机工具将所搜寻的信息作进一步筛选与分析整理,成为有用的信息,并有效地养成学习者创造思考及问题解决能力(何荣桂,1999)。而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利用现代信息科技的辅助来促进教育发展,提升科技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世界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和台湾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3) 与国际接轨的信息科技―计算机基础能力
从1994年至2005年,有一些专家学者对信息能力作过研究介绍(戴建耘、吴正达、张明文、郑福昌,2006),但仅限于问卷方式,且较偏向理论,欠缺实证性与全球性的比较,尚未发现其运用国际标准为实施平台并以数据为证据的实证研究分析与比较。因此,本研究希望用实证性研究的方法,从国际化标准的信息能力指针检测来建立评估模式,探讨科技大学生在全球信息科技素养标准的情形。
2.2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探讨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生在全球共通性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领域中三项能力指针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差异性;以学生背景变量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估影响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因素。具体而言,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1) 评估各系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
基于全球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检测科技大学生在计算机基础领域及其领域中的三个指针所显示的信息能力程度的差异性。
(2) 评估学生背景变量对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影响
以科技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领域成绩表现,评估有哪些学生背景变量会影响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
2文献探讨
2.1产学合作
有别于一般的产学合作模式,本研究通过产业界、教育学术界及国际认证界三方面的国际性产学合作模式,运用全球化标准的检测工具,进行以全球化数据为基础的实证分析、比较与评估研究。
学校教育除了加强理论与实务结合,同时也要让学生对产业界有宽广的视野,培养学生在进入产业界前的基本能力,以创造工作机会(Chaffanjon, 1994)。产学合作系结合学校教学资源及企业技术资源的合作策略,以达成共同培养技术人力的目的(江义年,2000)。全球竞争力愈来愈激烈,企业已不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Steele, 1989),因此需要刺激合作来增进公司利益(Hamel & Prhahlad, 1994)。
近年来,台湾地区的产业界和教育学术界对于经由国际产学合作,进行人力资源评估与培育的分工与合作模式,已逐渐开始产生共识,通过此国际性产学合作模式,其研究结果将为产业界、教育学术界及国际认证界三方所共享,将研究的价值层面提升到国际化平台。
2.2信息素养能力
社会转型与信息科技迅速的发展和扩充引发了全球性的教育改革,信息通讯科技教育不能停留在保存知识和应用技术的层面,而是走向善用信息的信息素养(戴建耘等,2006)。培养将来能在学习型社会中“掌握信息的成功自学者”成为信息通讯科技教育的首要任务,能够获得和使用信息更是每位世界公民的基本权利(WSIS, 2006)。为此,各国纷纷将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教育课程转变为信息素养的培养,以建构学生处理信息的知识(Bereiter, 2002)。联合国于2005年推动科技善用者(Power Users of Technology)计划,善用信息与网络通讯科技(ICT)成为世界各国二十一世纪的关键指针之一。
信息素养已然是现代科技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专业知能,然而我们至今尚未有具备全球标准与信效度的检测工具,来检测科技大学生在全球信息素养标准的各项能力。
2.3IC3计算器综合能力考核国际认证
全球教学研究与考试管理中心Certiport与全球信息素养委员会GDLC(Global Digital Literacy Council ) 在2001年共同邀集各国信息、教育、行业企业专业人士,进行建立全球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与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认证考核的可行性研究与发展工作。科技的变迁快速,全球化的ICT能力标准项目,需要动态地、不断地更新,才能符合实际教学、工作与生活上的需要。有鉴于此,Certiport平时收集或征求考生、教师、学者专家以及企业界用人单位的意见,每两年作一次版本的更新,让全球的信息素养ICT能力标准项目能动态式、不断地调整与更新(戴建耘,2005)。至今,计算机综合能力考核IC3证照通行全球超过128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参加Certiport全球认证测验中心至2007年12月已经超过500万人次,每月约有八万人左右参加考试。
IC3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考核国际认证分成三大领域(Domain)作为学习与能力评估与考核的依据,分别是计算机基础(Computing Fundamentals)、常用应用软件(Key Applications)、网络应用与安全(Living Online),请参考表一。计算机基础含有3个能力指标;常用应用软件含有4个能力指标;网络应用与安全含有4个能力指标(戴建耘、思递波,2008)。
3研究设计与实施
3.1研究方法与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台湾地区的辅英科技大学信息管理系、保健营养系以及物理治疗系三个系一年级学生,共127位学生为取样对象。先以叙述性统计分析学生背景资料,并以通行超过128国家,已有500余万考生接受考试的Certiport全球计算机综合能力测验平台,进行科技大学生在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考试;藉由与Certiport的产学合作,运用Certiport的全球化庞大的成绩数据库进行数据探勘,撷取出需求数据,继之以单因子变异数分析vANOVAw,检定不同系所学生,在IC3计算机基础领域的各个指标能力成就表现是否有显著差异,以获知各系所学生在计算机基础领域之各项指针能力的信息素养能力特性,并比较三个系之间的差异;再将调查问卷所得的学生背景变量数据,以多元回归统计来分析有哪些背景变量因素能够影响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本研究将所得的资料以统计软件包SPSS 10.0 进行统计分析。
3.2研究限制
(1) 本研究只选取辅英科技大学信息管理系、保健营养系以及物理治疗系一年级学生为研究样本,因此,针对本研究结果与发现的推论须谨慎。
(2) 影响信息素养能力的因素很多,本研究参考历年文献(戴建耘等,2006)后,选择以性别、年龄、每周使用计算机时数、计算机课程修课情形、接触计算机的年数等学生背景资料来进行研究。
(3) 本研究采用国际认证IC3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标准中的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为本研究之范围,对于IC3的其他不同领域之信息素养能力,不纳入本研究范围。
3.3研究工具
全球信息素养能力检测工具很多,由于本研究期望了解辅英科技大学学生与国际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差异情形,故必须选定具有全球公信力及具备全球数据库之国际认证检测工具。根据全球认证专业研究与管理中心Certiport对于IC3(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s)计算机综合能力认证所进行的信效度检验报告显示,IC3具备信效度vCertiport,2003w;这也可从戴建耘(2005)的研究报告中获得一致的结果。所以本研究采用IC3计算机综合能力认证为本研究之检测工具。
3.4研究架构
本研究参考近年来学者探讨信息素养相关文献数据及博硕士论文(郭碧明,2003)、(柯云娥,2006)、(谢宜芳,2002)、(魏令芳,2002)、(林丽娟,2002),其采用的研究方法,仅限于以问卷方式为主,尚未发现其运用国际标准为实施平台、以数据为证据的实证研究分析与比较。本研究以全球信息科技素养标准IC3国际认证的计算机基础领域检测成绩及领域中的操作系统、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硬件等三项个别能力指标的正确率,来了解各系学生在信息素养能力上有无显著差异;并以性别、年龄、每周使用计算机时数、计算机课程修习情形、接触计算机的年数等背景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评估影响计算机基础领域信息素养能力的因素。并期望此研究结果能提供教育机关规划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研习进修、检测的参考。本研究之观念性架构如图1 所示。其中成绩搜集服务器与成绩资料仓储为Certiport考试中心所提供的资源,经由数据挖掘技术,提供本研究所需的学生信息能力相关数据,用以和学生基本数据所提供的背景变量进行统计分析之用,以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成绩为依变项,并将学生背景变量当自变项,进行包括指标成绩与成绩表现等进一步的分析与比较工作。
图1本研究架构图
4资料分析与讨论
4.1学生各项背景资料
学生各项背景变数计有:性别、年龄、每周使用计算机时数、接触计算机的年数、计算机课程修习情形。学生各项背景资料经叙述性统计分析之结果如表二所示。
4.2各系学生在IC3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表现
表三列出各系学生在IC3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表现,以信息管理系表现最佳,通过人数16人,达34.8%;物理治疗系表现最差,通过人数只有7人,达15.6%。因此需特别加强物理治疗系学生在此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教育。但是以信息管理专业角度来看,未通过计算机基础领域能力考验的比例高达65.2%,也是值得留意的现象。
4.3各系学生在IC3计算机基础领域及三项能力指标的差异性
表四与表五列出各系学生在IC3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成绩及其领域的三项能力指标之平均值与标准差,以及进一步以单因子变异数分析法分别对IC3计算机基础领域及3项能力指标进行分析的结果。从两个表中得知三个系学生在“计算机基础”(F=8.65, p
4.4学生背景变量对计算机基础信息素养能力的影响
为了了解哪些学生背景变项会对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造成影响,本研究针对性别、年龄、每周使用计算机时数v时数w、计算机课程修习情形v学分w以及接触计算机的年数v年数w等学生背景变项,以多元回归分析来评估其对信息素养之计算机基础能力成绩vYw是否有显著的预测力,标准化后如方程式(1),所得分析结果如表六所示:
Y= -.068×[性别]-.224×[年龄1]-.087×[年龄2]+.058×[时数1]+.110×[时数2]-.199×[学分1]+.025×[学分2]-.256×[年数1]-.114×[年数2] (1)
就方程式(1)得知,3个对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成绩具有显著预测力的背景变项分别为计算机课程修习情形v学分1w、接触计算机的年数v年数1w与年龄v年龄1w,而其对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接触计算机的年数为首,年龄次之,计算机课程修习情形为末。性别与每周使用计算机时数因其回归系数的绝对值皆小于 .2,相对小于其他背景变项的回归系数绝对值,对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成绩较没有显著的预测力。
5结论与建议
5.1国际产学合作模式的研究优点
以往使用的信息素养能力检验工具,因施测的对象与地理范围受到局限,对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研究,只能与台湾地区其他学生作比较,无法提升至全球平台上进行全球性比较。通过与国际认证产业及国际信息产业的产学合作模式,能够使用具备国际公信力、信效度的检验工具,基于全球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标准,探讨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中计算机基础能力相对于全球方面的成就定位状况,并了解与分析科技大学生在不同计算机基础能力上程度与就读系所之间的差异关系。这种通过国际产学合作将研究范围扩及全球平台位阶的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 解决了局限于台湾地区的研究限制,将研究国际化,并可将研究的信效度提升至国际位阶领域。
(2) 可探讨研究对象于全球共通水准平台上的表现比较。如本研究的结果,可得知辅英科技大学学生基于全球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标准,所表现的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经由此种测评的研究模式与结果,可协助该校或教育界、信息能力培养单位与产业界了解科技大学生在全球范围中的表现,更为有效、正确地认识与研讨出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的教学与培养重点。
(3) 将台湾地区研究样本加入国际样本中,增进总样本的多样性与国际化,提升全球性评量的信效度,这是一种双赢互利的结果。如本研究采用国际认证为研究的检测工具,强化IC3国际认证的样本多样性与国际性,也优化IC3评量尺度的信效度。
5.2研究结论与建议
采用“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s(IC3)-计算机综合能力考核国际认证”来分析辅英科技大学三个系所学生得知:仅26%学生通过IC3认证检验,达到全球标准,其中又以信息管理系的通过率最高。信息管理系在计算机基础领域与操作系统、计算机软件以及计算机硬件等3项能力指标表现最佳,保健营养系次之,物理治疗系殿后。但是信息管理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领域通过率也仅达34.8%,值得再深入研究。以单因子变异数分析法分别对IC3基础领域及三项能力指标进行分析,得知在计算机基础领域以及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硬件两个能力指针都具有显著差异。再进一步以事后比较法分析,得知信息管理系在计算机基础领域以及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硬件两个能力指针表现都优于物理治疗系。其中,又以物理治疗系学生的表现较弱。本研究选择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成绩为依变项,并将学生背景变量当自变项投入于多元回归模式中分析,得知计算机课程修习情形、接触计算机的年数与年龄三个变项达到对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成绩有显著的预测力,为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以上结果,对于本研究样本的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状况,提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1) 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普遍低落,达到全球标准的人数不到三成,显示台湾地区在培养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方面的努力,仍然需要加强,建议透过以下作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
* 教育行政机构与学校合作,通过施行奖励措施与执行证照认证,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信息素养能力认证检测,获得国际认证,提升整体学生达到国际标准的合格率。
(2) 信息科技相关学系的科技大学生相对于其他非信息科技类系所大学生,其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有较佳表现,又以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硬件两个能力有着显著的表现差异。建议通过以下作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
* 学校探讨分析信息科技相关科系与非信息科技相关科系在计算机基础能力方面的课程差异,并且适当安排课程,尽量缩短两者间在计算机基础能力方面的课程差异,特别是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硬件两方面的相关课程。
(3) 计算机课程学习情形、接触计算机的年数与年龄三个学生背景变量,对科技大学生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有显著影响。学生学习越多计算机课程、接触计算机的历史越长久及越年轻人群,其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有较佳表现。建议通过以下作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
* 学校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时数。
* 教育行政机关通过制定教育政策,提早学生接受计算机相关教育课程或活动的年龄层,以增长学生接触计算机的年数与提早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或参与相关活动,认识与使用计算机相关科技。
最后,期望此研究结果能提供教育行政机关与学校规划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相关课程设计、研习进修、检测的参考,也可成为产业界于人力资源招聘、培养、发展等规划的参考依据。而后续研究方向建议可针对其他信息素养能力领域和能力指标作实证研究,完成全面信息素养能力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Bereiter, C. (2002). Education and mind in the knowledge age. Mahwah, New Jersey: Erbaum Associates.
[2] Certiport (2003). IC3Validation Brief. Utah: Certiport Inc.
Chaffanjon,M.(1994).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f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10(2), 36.
[3] Hamel, G., & Prahalad, C.K. (1994).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4] Steele, L. (1989). Managing Technology. NY: McGraw-Hill.
[5] WSIS - World Sub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006). 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 Building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 Global Challenge in the New Millennium.
[6] 江义年.以产学合作模式发展技术人力资源之研究[J].技术学刊,2000,15(1): 139-148.
[7] 何荣桂,吴正己,赖锦缘,蓝玉如.各国信息教育课程实施概况及其对九年一贯信息课程之启示[J].课程及教学月刊,1999,2(4):1999,43-59.
[8] 邱德青.科技文摘专刊[N].文汇报,2005,563.
[9] 吴亚君.航天科技教育产学联盟策略之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系博士论文, 2000.
[10] 林丽娟.大学生信息素养学习模式与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馆学刊,2002,(31):6-17.
[11] 柯云娥.传播学门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研究[J].图书与信息学刊,2006,56(2):96-116.
[12] 许淑莲.提升技术学院非信息类系学生信息能力之规划研究[R].台湾:2004年度国科会成果报告,2004.
[13] 郭碧明.大学生信息素养与网络认知之探讨:以高师大学生为例[J]。图书与信息学刊,2003,46(3):11-27.
[14] 戴建耘,吴正达,张明文,郑福昌.中学教师数字素养能力与全球标准比较之模式建立与试探[C].台湾商管与信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大学.2006.
[15] 戴建耘.一种动态式全球计算器综合能力标准建构模式---网络与计算器核心能力标准与国际认证[C].中美技职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师范大学.2005.
[16] 戴建耘,思递波..IC3计算器综合能力总考核国际认证[M].北京:铁道出版社.2008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将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一)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信息素养是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更是一种综合能力。目前,综合我国专家学者的研究,信息素养是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生信息素养包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二)信息素养存在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
对于信息的敏锐察觉、甄别筛选、选择使用,体现在学生们生活和学习中的方方面面。面对生活中购物、出行、旅游、饮食等纷繁复杂的物品,需要进行信息识别和选择适合自身的商品;学习中考试、毕业论文、找工作等等事项同样需要大学生群体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和筛选的能力,才能找到最优的方案。因此,信息素养已经深深根植于大学生群体生活之中。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缺乏足够的信息意识
很多大学生对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意识,对信息素养的概念感到陌生,甚者完全没有听说过信息素养的概念。据一份调查显示,只有25.1%的同学表示了解信息素养的概念,很多学生不知道去哪里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45%的同学认为自己缺乏信息素养意识,对信息不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对信息也不具备深刻的判断力。在笔者的工作中也发现,许多大学生在毕业时都不知道怎么使用学校的知网万方等基本的数据库,也很少浏览关注图书馆动态,不会查询和选择毕业论文相关的资料和文献。
(二)较弱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信息捕捉获取能力、信息分析鉴别能力、信息处理加工能力和信息交流表达能力。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拥有很多信息查找的途径,知识数据库、图书馆、网站、论坛、微博、微信、QQ等等,但当面临问题时,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样去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信息,即使查找到一些,也无法从中筛选和鉴别真伪,选举有价值的信息,也不会主动找图书馆馆员寻求帮助。
(三)信息道德的缺失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信息的快速传递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遭遇了信息传递繁杂,良莠不齐,信息传递手段多种多样,参差不齐的现象,存在许多虚假、诈骗等违背道德规范的毒瘤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大学生群体是网络信息传递的主体,但是对于信息的甄别能力较弱,因此出现许多大学生传递非法或违背网络道德的信息而不自知的现象。大学生信息道德的缺失如不加以重视,提高警惕,会出现触犯相关法律法规的想象,将会对大学生自身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
(四)信息素养与实践应用脱离
图书馆实施信息素养表现为各行其是,缺少与其他学科结合的意识,与科研课题教学和毕业设计的实践脱钩,教学效果不理想。很多学生表现为信息意识淡薄,学习方式墨守成规,获取信息能力较弱,面对不良信息时不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信息责任感。面对专业课题项目不知如何全面快速地获取相关资料,不能掌握学科领域的最新前沿信息,不能跟踪专业发展方向进行动态研究。毕业后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不能进行独立的实践研究,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与实践应用是严重脱钩的,高校图书馆在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方面存在严重缺失。
三、图书馆做好信息素养的具体措施
(一)开展文献检索课程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现在很多高校为在校的大学生开展了信息素养有关的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让学生学会收集专业信息,上机实践为主,理论学习为辅,培养学生信息资源利用的能力。高校图书馆承担着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任务,需要做好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和课程辅导等细化工作,让学生真正学习和掌握信息检索等方法,培养他们信息素养的能力。
(二)开展讲座与培训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
图书馆应该根据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关于图书馆利用、数据库专题、信息利用等的讲座以满足学生对于信息检索和信息利用的需求。同时做好开展信息检索课程教师的素质教育的培训,提高文献检索课程任课教师信息素养的能力。
(三)做好新生入馆教育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措施
每年新生入校之后,高校图书馆都会安排有新生入馆教育培训,培训内容除了包括有图书馆简介、图书馆使用指南、图书馆操作流程外,还应该加入信息基础知识、信息利用技能、信息获取、信息接受、数据库简介和利用等内容。让大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建立其信息素养的意识。
(四)利用好图书馆网站、微信、QQ群等网络平台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科技查新;嵌入式教学
一、引言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1974年最早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时认为,“信息素养是指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涌现,信息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素养也有了更为深广的内涵。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中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为,“包括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团体的一系列综合能力”[1]。如今信息素养不仅包含对信息的检索、获取、使用、传播、共享、评价等能力,也包含了对信息及知识内容的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是无法达成的,而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则能事半功倍。
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2019年3月1日至15日,通过网络调查和电话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对广东省10所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和8所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调研结果显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是以文献检索课为主、以专题讲座和培训为辅的传统模式,还很少开展嵌入科研和教学的信息素养教育;在被调研的18个高校图书馆中,18个馆均有面向师生的关于数据库使用方面的专题讲座或培训,有17个馆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有12个馆开展了新生入馆教育,只有广州大学图书馆进行了基于科技查新的嵌入式信息素养的深度实践。
三、广州大学图书馆以研究生开题查新为载体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实践
(一)研究生论文开题查新工作的开展。科技查新是指以反映查新项目主题内容的查新点为依据,以计算机检索为主要手段,以获取密切相关文献为检索目标,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方法,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做出文献评价的情报咨询服务[2]。研究生在论文选题到开题报告撰写的过程中,对选题方向、实施方案等的修正调整都是以文献检索、获取、研读、综合分析对比为基础的,为研究生提供论文开题查新服务可以将信息素养各种能力的培养嵌入到学生的科研和学习中,是实施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广州大学图书馆研究生论文开题查新服务与一般的科技查新服务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生不仅仅是项目委托人,而是要参与到完成报告的每一个环节,是完成报告的主体,查新员的定位是指引和辅导,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二)研究生论文开题查新的成效。2013年3月至2019年5月,广州大学图书馆先后为来自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生物学院和数学学院的506名研究生提供了个性化的论文开题查新服务,指导研究生熟练使用检索工具、全面准确地收集文献、深度阅读并综合分析文献,进而调整选题方向、提炼创新点、优化研究方案,显著地提升了我校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和学位论文质量,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效率,得到了研究生院和相关院系的肯定和好评。(三)经验总结和方案优化。广州大学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得益于两点:(1)采取了合作式教学,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是基于图书馆与相关职能部门、院系以及研究生导师之间的紧密合作。图书馆在开展研究生开题查新服务前,有针对性地推广普及科技查新服务,得到了研究生院和相关院系的支持,2012年10月,研究生处拟定了《广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查新暂行规定》,要求理工类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开题前必须提交开题报告和科技查新报告,各相关院系也在研究生开题前积极配合图书馆安排学生参加开题查新培训,开题查新过程中查新员与研究生导师之间也有频繁的互动交流。(2)采取了体验式学习。不同于传统文献检索课与应用剥离的模式,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中检索、评估、使用等技能的学习是依托也贯穿于具体的研究任务(论文开题)中,老师的教学是问题导向式的,学生的学习是深度体验式的,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因而掌握得更全面而深刻。广州大学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也存在两个局限有待改进(图1虚线框部分):(1)因广州大学图书馆没有开设文件检索课,学生的检索技能较差,导致个性化辅导环节效率较低,存在很多重复性讲解,可充分利用图书馆既有资源,比如推送数据库使用培训、各种专题报告、微课资源、慕课资源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共性问题,从而提高辅导效率。(2)因人力资源有限,未能好好利用用户反馈系统。开题报告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服务的结束,重视用户反馈,提供追踪服务可使信息素养教育具有可持续性,同时也能累积数据、及时发现问题、指导优化现有流程和模式。
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