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才工作调研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港口业务管理专业源于2004年开设的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 2006年首届招生,是该校物流专业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专业调研
1.调研基本情况。港口业务管理专业开办前,专业教研室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工作。调研的形式包括网上调查、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等,选取了30家行业企业及50名行业从业者作为访谈对象。在这30家行业企业中,既有国企,也有私企,既有湖北省内的企业,也有沿海企业。受访的50名行业从业者,大部分是我校的企业生,他们的岗位主要分布在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和业务人员。
2.调研内容。
对行业企业的调研的内容主要为:企业的基本情况,岗位设置及人员现状,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及需求量,企业生产业务流程及主要业务岗位工作内容等问题。
对行业从业人员的调研的主要内容如下: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工作单位、工作岗位、学历层次、职业资格情况;所在企业主要业务范围及业务流程;所在岗位工作内容及职业能力素质要求;对学校教育的建议和意见等。
3.调研分析。
通过对调研材料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目前行业企业员工呈现随着年龄上升而学历层次呈下降的趋势。在大部分行业企业的一线岗位中,专科层次的员工是主力军。目前,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实用性和匹配性上面。企业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岗位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毕业生能够吃苦耐劳和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诚实守信和遵章守纪更是企业所看重的,能力与素质并重成已成为企业对人才的普遍要求。
企业的多数岗位都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理货员证、报关员证、报检员证、货代员证、商务单证员证、跟单员证及外销员证等。
根据调研,高职港口业务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范围主要涉及港口业及其相关企业,具体从事的就业岗位如下表:
二、专业定位
根据专业调研的情况,我们明确了港口业务管理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对该专业进行了定位,确定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1.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港口业务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湖北省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服务于港口、货代及港口物流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港口、国际货代和港口物流企业生产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现代港口、货代业务处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计划、调度、理货、揽货、订舱、租船、、通关、客户服务、统计结算、船舶配积载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高职港口业务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结构要求、能力结构要求与素质结构要求。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要求包括思想道德、法律法规和职业发展与就业观念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方面的要求包括具备适应现代企业的基本工作能力,职业发展与求职技能,港口业务操作技能等方面的技能。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要求主要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审美观、健全的人格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要求。
3.证书要求。高职港口业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应执有相应的证书,这些证书不仅是职业能力的证明,有些也是相关岗位所必须的上岗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证书:(1)湖北省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2)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二级)合格证书;(3)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我们要求学生毕业时至少具有与本专业工种相关的1个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如表2所示。
1、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专业定位过程中确定的港口业务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结构,设置相应的课程培养专业目标岗位所需的能力,实现与就业岗位的对接。该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如表3所示。
2.课程开发思路。在完成课程设置后,通过对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的分析,在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范围内,以适用、够用为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选取。然后按照工作任务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序化。以典型工作任务为立足点,确定课程教学目标。随后根据课程内容根据目标岗位任职要求确定,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划分课程教学项目。充分利用实训室资源、学校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资源,做好教学组织工作,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1.制定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根据教育部和湖北省教育厅等文件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发展,面向市场和社会办学的指导思想。坚持中高职衔接、突出专业特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系统设计,全面发展、工学结合、坚持就业导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成。人才培养方案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学习、训练等活动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规划,它是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标准。根据以上要求,港口业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招生对象与学制、学习形式;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工作岗位(群);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核心课程简介;课程体系;教学活动安排;其他教育活动设计;教学进程表;课程结构比例分布表;毕业标准;专业教师任职资格与教学团队要求;校内外实训基地;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资源;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审批意见。
1、准确而深入的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市场调研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特别是要对本地区的人才需求状况有一个深入而准确地把握。对于数控专业来说,市场调研就是为了收集和分析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社会、行业及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信息,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变化和趋势,为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信息,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和帮助,提高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市场调研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专家座谈会,与各企业董事员工等进行座谈交流;参观访问,现场访谈;问卷调查,有针对性的收集数据;网上查阅,宏观把握。
2、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人才需求调研能获取以下重要信息:企业人才需求层次与需求计划;企业聘用—线技术人才的主要渠道与来源;招聘人才的主要工作岗位;企业聘用人才最看重的几个因素;毕业生目前单位的性质、规模及状况;目前以及2~3年后岗位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有了一手的信息,就必须分析确定高职高专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就业岗位培养规格。对于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来说,根据湖南省和娄底市现代装备制造业人才市场需求,确定数控技术专业主要职业面向自动生产线和数控设备的操作、数控产品工艺设计、数控设备安装与调试、数控设备维护维修与售后服务和技术管理等岗位。学生毕业后的初步就业岗位一般为普通机床操作工、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设备的装配和调试工;工作2-3年后,逐步转到产品工艺设计、设备的维护维修和售后技术服务等核心就业岗位;工作5-6年后,学生将从事自动生产线、数控设备的技术管理和技术改造等工作。并以此归纳出数控技术人员在企业中的岗位能力与知识、素质要求,就能确定培养规格了。
3、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是核心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教学内容来自生产过程,从中提炼出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方便教学组织和实施,将行动领域进行教学论加工和反思,充分考虑教学的可实施性,以行动为导向,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序化课程体系,同时考虑到教育部对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德的要求,和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设计由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等构成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4、融入职业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建设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数控专业必须按照装备制造企业工作过程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调整课程设置。应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把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在教学中适当浅化纯理论方面的内容,而将关键实用性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位,增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学时。
5、规范人才培养论证的程序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程序上一定要规范,要有一定严肃性。方案的制定应由学院职能部门如教务处统一安排,由教学系部负责组织,专业教研室具体承担调研和方案撰写任务,在这之前应该邀请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广泛听取用人单位企事业单位的意见、专家的分析,还包括毕业学生的反馈意见等等。然后根据论证意见修改,经系主任签署意见后提交数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再审核;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报送审稿到教务处,教务处再送专家评审,最后提请分管教学副院长审定并报院长批准后颁布执行。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1、深度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应该开放式办学,应该拓宽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构建和完善专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和合作工作常态四个机制制度体系;以“理事会”校企合作方式,深化所产学研联盟,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2、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要持续推进。把职业岗位训练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即要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人才,专业教学内容选择成熟产品的技术和规范的生产过程管理,课程设置按适应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确定;建设“教、学、做”为一体的立体化课程,增加“双证融通”课程比例,基础课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可以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在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基地内建设与数控生产企业生产现场环境一致的生产车间,将企业真实的数控产品引入生产车间内生产,生产工人即为实训学生,生产车间的运行管理均按企业化要求进行管理,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下进行生产实习。同时结合企业项目开发,在加强学校教学科研活动时,将企业项目纳入教学科研体系,通过课题立项的形式开展企业项目开发。依托实训基地建立名师工作室、创新中心等形式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根据院校实际情况吸纳学生参与。
3、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深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对人文工具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引入真实的工程问题和企业案例,开展“项目教学”或“案例教学”,结合讲座、竞赛、技能展示、职业生涯设计和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达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专业基础的目标。对专业课程,充分利用校内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环境,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教师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的产品进行教学化设计,作为项目任务,通过布置并分析任务、组织学生收集资讯、协调学生分组设计认证实施方案、学生仿真加工或实际加工对方案进行检验、学生分组评估与反馈等步骤,使学生始终有明确的任务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讨论、操作、评估、升华,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效果反馈与修订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225-03
0 引言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懂技术,会操作”见长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受到企业的青睐。然而,麦可思研究数据显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位居2010届失业最多的高职专业之首。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存在一些影响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主要体现为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主要原则
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该文件不仅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提供了指导性的原则。
1.1 校企合作原则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紧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全程参与。以市场调研为基础,认真分析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分析为依据,重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确保课程设置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
1.2 够用为度原则 专业层面的“够用为度”,不是某几门课程的简单删减或补充,更不是课程学时数的简单调整,而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整个课程体系的重大改革。以构建工学结合特征突出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单元为切入点,形成彰显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3 职业性原则 一方面,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行业标准指导制定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将“双证书”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达到职业标准的操作规范。
1.4 特色发展原则 从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出专业特色。
2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如图1所示。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组建校企合作开发团队;针对专业所面向的行业企业和岗位群进行人才需求调研;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通过对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等主要内容的职业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行动能力;通过对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标准设计,获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或课程模块;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技能提升顺序和知识学习逻辑三者有机统一的思路,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制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运行与评估反馈,实现不断更新和优化。整个开发流程紧紧围绕“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这一核心来进行,并形成过程开放、流程封闭的信息反馈系统,动态调整,持续改进。
3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主要内容
依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开发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组建开发团队、人才需求调研、职业分析、教学分析、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运行、评估与优化等内容。下面就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3.1 组建开发团队 组建一支双师结构的专业开发团队,是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作的重要前提,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则为高素质开发团队的顺利组建提供了机制保障。我院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优质人力资源整合的合力,积极探索并逐渐形成了长期稳定、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一方面,机电工程学院自陕西黄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中船重工西安东风仪表厂、西安科技大学等单位聘请11位企业专家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另一方面,聘请校外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2人,聘请校外兼任教师4人,组成了17人开发团队。其中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5人,3位教师具有职业技能鉴定中、高级考评员资格。
3.2 开展人才需求调研 人才需求调研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行业调研、企业调研等。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人才供求状况、企业组织架构和专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相应职业资格要求、学生就业去向等。我院采用调查问卷、访谈与专题研讨等方式,主要对西安东风仪表厂、中国航天科技六七基地165研究所、宝鸡秦川机床厂等7家企业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陕西作为一个国防工业大省,国防科技工业中的兵器、电子、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等行业普遍缺乏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大量使用的特种设备及专用生产线,对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发组依据调研数据,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调整专业方向,使其较好地贴近毕业生岗位需求实际。专业定位为“以电为主、以机为辅,机、电、计算机三能互补”,确定了以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和维修为专业核心岗位,以自动生产线运行管理、机电一体化设备销售与售后技术服务、系统设计与技术改造为专业扩展岗位的职业岗位群。
3.3 进行职业分析 专业开发组依据专业特色和职业岗位群分析结果,确定了32项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成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为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提供了依据。
3.3.1 专业特色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机械技术等几种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机械与电工电子及电气控制为一体的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学科交叉性、融合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也对专业建设和专业教育实施的各环节如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应用、教学评价与监控等提出了更加复合的要求。
3.3.2 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指对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
3.3.3 行动领域分析 行动领域分析是指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将相互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和难易程度归类形成的典型工作任务集合,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模型,梳理和整合职业行动能力,形成职业行动能力分析表。
3.4 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在借鉴和扬弃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发模式,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BAG)为课程开发方法、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课程内容的载体、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来加以实施的一种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其开发思路是:从调研实际工作任务集合到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集合,再到选取学习性工作任务集合。通过工作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集合)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并排序等步骤加以开发实施。
3.4.1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体系 校企共建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条件。要保证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性和专业特色,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岗位工作任务调研与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确定、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必须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并进行论证,才能确保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3.4.2 构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先进制造业的工程特点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定位,依托军工行业优势,实施校企共建,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职业教育模式,建立了“三阶段、两融合、递进式”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特点是:①依托以船舶第872厂为核心企业的校企合作平台,学生在校内外三年不断线全过程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②依据岗位能力考核标准和职业标准,将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高级认证、维修电工职业资格鉴定贯穿于教学过程,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融合;③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即文化素质培养、岗位基本技能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由浅至深、由单项到综合进行科学排列,形成“递进式”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3.4.3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的流程和基本结构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要充分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之不局限于狭隘、单一工种的特定岗位上,而是综合考虑适岗、应变、创新、发展的职业行动综合能力培养要求,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能与岗位和市场需求互动,突出岗位工作的针对性和职业发展的适应性。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要求和职业考核标准分解职业能力,形成基本素质和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的能力;以岗位能力训练为主线,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核心岗位能力培养双证融合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图3)
3.4.4 教学模式分析 根据专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色,积极吸收现代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倡导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教学中按照“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方法,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注重“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具备课程相应的职业能力。其次,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5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整个开发工作的整理、融合环节,要按照规范性、实用性和发展性的原则要求进行编制。其中,学习领域课程的“排列组合”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我院经过充分论证,确定了基本素质和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的岗位职业能力,制定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写出版了3部配套的一体化课程教材,创新了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5.1 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招生对象与学习期限、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工作过程分析、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教学进度安排、课程描述、教学条件、毕业条件(学籍管理与毕业标准)、学分替代、编制说明等12个部分。
3.5.2 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和主要指标 依据课程体系结构设计,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基本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公共拓展学习领域和素质教育拓展领域等六个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及“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等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中讲授课时为1537学时,实践课时为1342学时;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所占比重约为20%,专业基本学习领域和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约所占70%;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约占10%;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课内总共146学分,公共拓展学习领域、素质教育拓展领域、军训合计16学分。
3.6 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与动态调整
3.6.1 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
3.6.1.1 整体评价 人才培养方案要能回答教什么、怎么教和按照什么顺序教等三个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构建了什么样的培养模式,设置了什么课程?为了模式的运行和课程实施组建了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了什么样的实习实训条件,采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等评价指标。
3.6.1.2 分项评价 ①依据与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制定方案的依据、人才定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个人职业发展、培养模式等评价指标;②课程体系构建。主要包括对目标的支撑作用、形成职业核心能力的完整性、对职业核心能力形成的支撑作用、职业素质结构、职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结构、职业证书对职业能力的体现度等评价指标;③课程与计划。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时设置、课序设置、核心骨干课程定性、核心骨干课程描述、课程考核要求、毕业条件、学分替代等评价指标;④实施与管理。主要包括实习实训条件支撑、师资配备与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管理与评价方案等评价指标。
3.6.2 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 根据PDCA循环程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需要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控制下,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顺序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管理。在有序的循环运行过程中,依据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过程中,周而复始,实现阶梯式螺旋上升。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和持续改进,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完善实训教学条件、提升师资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 结语
近年来,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改革践行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念,已从宏观开发层面深入到了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项目开发及课业设计层面。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课程体系构建作为一个开放的循环反馈系统,需要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教学队伍建设等诸多因素的协调配合,需要不断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使所建立的课程体系真正符合职业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2009.
[2]郝秀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系列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23.
[3]张庆臣.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几个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1,51.
关键词:动画产业发展;教育改革;产学研一体化;动画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动画产业发展迅速,动画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细化,相应的也要求高校培养动画产业规模化运作所需要的技能人才,要求在岗位、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合理的人才结构,形成特定人才的结构划分。在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类型,以确定培养方案是针对研究型动画人才还是操作型动画人才进行设计。在全国号召培养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的大背景下,结合动画行业对动画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
一专业调研情况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项目立项后,课题组进行了详细认真的专业调研,并对调研数据及信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调研企业主要为青岛一线动画公司与校企合作单位。重点调查区域以青岛为核心的泛胶东地区,调研采用问卷的形式,具体调研内容涉及用人单位动画专业岗位需求情况、本科动画毕业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情况、动画专业相关岗位结构现状、动画专业相关岗位设置情况、动画专业职业岗位要求、本科动画毕业生在实践实习中的不足之处、动漫企业对本科动画教学的具体建议等。通过走访,课题组了解到都动画相关企业所在行业的现实状况,他们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与要求,并悉心听取了他们对于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方面的意见与建议,为本课题的后续工作做很好的铺垫。
二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数字化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动画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对动画人才综合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些综合技能主要包括: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尤其是对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这些能力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是很难得到全面到位的培养和训练。要具备这些能力,需要实际的项目开发锻炼,需要具体的实践项目来支撑教学。动画产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动画产业的不断发展是以高素质的动画人才储备为基础的,高素质的动画人才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诚信品质。近年来,在我国开放自由的经济背景下,动画产业都有了新的发展,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各种扶持政策来推动动画产业的发展,大批动画相关的影视动画公司、文化传媒公司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现状虽然各动画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同时也增加了就业人员跳槽的几率,也增加了用人单位商业秘密泄露的风险,这就要求动画就职人员要具有较好的法律常识和较高的道德品质。以上这些动画人才的基本需求,很多是需要学生去亲身经历才能获得,不是靠在课堂上接受简单的理论教学讲解就能获得的,这就要求高校动画教育要有一个多元化的课堂,有一套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校企一体化建设方案
我们在做动画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前,做的充分的市场调查和专业调研,针对专业调研情况,以及青岛滨海学院动画专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现有的校办动画工作室,课题组认真研究设计了一套动画专业校企一体化建设方案,来支撑我们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建设总目标
立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发展背景,以培养动画设计特色人才为宗旨,以学校原创动画项目为基础,构建校企一体化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搭建“产学一体、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培养和锻炼一支专业扎实、技能精湛的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团队;以“环境真实化、教师技师化、学生职工化、管理企业化、运作市场化”为原则进行校企一体化基地的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建设为基础,构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体系;在实习实训的同时能够有一定的产出,形成一套成熟的实习实训、校企一体化运作模式,形成一个产学研一体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和高级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动画人才。
(二)具体目标
(1)“产学”相结合
根据本专业实际教学情况以及动画工作室原创研发能力,每年引进或研发动画原创项目、原创动画大赛项目,以实现实习内容的产学结合。引进或研发项目的生产或服务过程应与学生实训过程有机结合,每学期设计相应的实习实训课程与工作室的实训项目相对接,基地建设考察一线动画企业的最新生产线,为学生充分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和职场氛围。根据生产或工作流程,合理制定学生定编标准,除满足学生实训要求外,还应预留一定数量生产或服务性岗位,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优化课程结构,建设动画相关的艺术课程群,调整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坚持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本的原则,制定各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计划。打造面向群内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团队,充分实现教学、实训资源以及教师团队的共享。在充分利用现有实习实训室的基础上,新建一批实体项目工作室,做到实体项目工作室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现有实体项目工作室的重构规划:对现有实习实训室按理实一体项目工作室建设要求进行重构,重构一个实体项目工作室。
(2)“研学”相结合
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教学名师领衔、中青年优秀人才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效精干的师资队伍。初步构建以教学为基础的学术团队,进一步明确教师科研方向,提高科研水平,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技术、转化为方法、转化为应用。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与专业之间的横向合作;构建设计、实践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完善创新、创业、就业实践教育管理机制,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完善管理机制,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建设,强化师生技能培训。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构建遍及省内外的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网络,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和环境支持。争取建成设施、仪器完备,实验实践环节科学合理的教学实验、实践基地。
(3)“产研”相结合
充分利用校内考宝网平台,以及校企一体化这个实习实训平台,建立区域社会服务体系,开展面向社会人员、动漫爱好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与动画公司的合作进行影视动画项目开发和技术研究,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运作效率,促进教学与生产的深度融合;利用地处西海岸经济新区的优势,服务当地文化产业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地市级的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为地方动画产业发展及动画教育提供学术支持。实现校企师资团队的双向融合,学校专业教师去企业做兼职项目总监,进行项目指导和项目人员管理;动画公司的技术人员进校为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协助策划项目和安排实习实训课程,充分实现企业技术人员和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同时,动画企业作为地方前沿信息的来源地之一,能够及时向高校教师通报有关产业的最新信息,并能邀请教师出席动画行业举办的相关行业或学术活动。
四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学活动、规范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要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制定与之对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调研、行业人才需求分析和校企一体化建设实际需求,课题组对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了修订。培养方案的修订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扩展和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制度。创新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新模式,鼓励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实施“学研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针对实践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开设了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实习实训模块、毕业设计(论文)模块、创新教育课程模块、创新设计模块、开放实验模块、专业技能竞赛模块,以及职业能力提升模块。与时俱进的进行培养方案的改进,同时也要把握好基础知识的培养。动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画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电影、电视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接受影视动画美术设计、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动画创作训练,掌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造型设计、动画编导、动画创作及理论研究的基本技巧,为从事动画事业构建稳固的基础知识结构。另外,根据行业需求我们还要以培养创新型动画人才为目标。我国动漫行业普遍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必会影响中国动画走向世界。动画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在创意思维、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加大力度,去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合理可行的校企一体化建设,配合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制定的动画人才培养方案,是确保动画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基础。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校动画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实体的建设,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帮助,也为本课题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马兆峰.动画产业人才需求与动画教育现状的反思[J].新闻界,2008.
[2] 汪森霖.中国动画教育问题分析等[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
通过深入行业企业对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进行回访调研,结合大量的实证性调研信息进行科学系统地量化分析与比较,了解学生就业现状,找出毕业生就业“瓶颈”的缘由,探究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发展目标,为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就业;现状与对策
一、研究背景
根据人才市场调查统计资料初步分析,湖南省在册的建筑类相关设计院、所有近200家,设计工作室实体1000多个,按每年每实体需1至2名建筑类设计人才计算,每年有近2000个就业岗位。同时全省现有一定规模的各级开发区、房地产公司600多家,建筑、规划、园林规划管理、策划设计、技术服务等方面也需要0.5至1名相关技术人员,每年也有不少于450个就业岗位需求。而目前湖南省建筑设计类教育每年仅能提供800至1000人,包括近50%的五年制本科教育研究性毕业生,其中的30%至40%毕业生流向东南和华南沿海发达城市,因此现有毕业生远远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以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1年至2015年期间每年调查统计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通过对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实证性研究,提出构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新模式,构建高职专业建设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系框架。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群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保证高职高专教育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解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院校发展问题,俨然成为每一个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实证性调研分析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就业企业及就业现状地深入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会、问卷、电话、网络等手段直接或间接倾听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动向,与近几年毕业生进行沟通和交谈,发放信度和效度较高的封闭性调查问卷150份。其中调研了27家录用高职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毕业两年以上的高职毕业生45名、经历半年顶岗实习的高职准毕业生91名、企业或部门负责人及专家43位,收回反馈调查问卷145份,了解行业企业未来3年专业人才需求、职业方向,深入了解本专业毕业生的岗位人才招聘渠道、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毕业生对本院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校专业技能掌握水平与实践工作中专业技能的运用等情况,反馈信息的真实有效率达到了98%。
第一,建筑设计企业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专业调研分析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职业面向问题;二是人才供需可行性分析[1]。由于企业规模、地域和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建筑设计企业岗位分工更趋于细化,其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岗位人才需求具有阶段性和针对性,同时强调专业综合技术能力的发挥运用。企业提出需求的岗位主要是建筑师助理、施工图设计师、助理建筑师、建筑协同设计员、后期图像制作员,还有少部分中小型企业要求岗位为建筑方案创作师(这对应届毕业生而言,要求较高)。以专业技术设计为主要工作任务的大专学历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占到岗位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相应职业岗位——建筑师助理也占到总岗位数的31%。可见,建筑设计企业一线技术员级建筑师助理岗位需求量较大。通过专业调研,大多数企业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要求必须具备专科以上学历层次,知识应当全面,理论基础扎实,一专多能,要可以适应多个基层岗位的工作,同时,毕业生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要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研分析。首先,参与调研本专业毕业生的60%集中分布在湖南省,省内的毕业生较多分布在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湘中经济远强于省内其他区域;其次34%的毕业生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发达城市广州、深圳、上海、珠海等地,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专业信息量较大,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视野开阔,就业机会较多;其次,参与调研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为建筑师助理、施工图设计师、助理建筑师、建筑师和项目负责人五类。参与调研有85%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内以从事建筑师助理岗位为主。随着工作阅历的增加,从事建筑师助理工作随毕业时间的增加而逐年递减,取而代之的是毕业二年后从事专业施工图设计师、建筑师助理岗位,其比例占到40%。当毕业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发挥作用,有20%左右的毕业生在中小型设计企业当中从事独立创作的建筑师和项目负责岗位工作。专业调研成果显示,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日益多元化,虽然有学历和工作经历方面的要求,相比之下很多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发挥,同时强调个人品德、工作态度、言行习惯、合作意识等个性因素。
第三,有将近80%左右的毕业生在职业岗位中主要完成居住小区规划及住宅建筑方案与施工图设计工作,30%以上能参与完成中小型公共建筑方案与施工图设计,20%的毕业生经过多年的专业能力磨练能独立完成中小型公共建筑方案设计工作。在与学生访谈中了解到,在学校担任学生会或班干部职务的学生,由于领导组织、沟通协调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在企业中有效地发挥这一素质特长,有7%的毕业生承担项目负责人的重任。
第四,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薪金与其从事的岗位及其相应工作任务有直接关系,学生刚毕业多从事建筑师助理岗位,其薪金多为1000—2000元/月左右。毕业三至四年的学生多以从事施工图设计师和助理建筑师岗位,其薪金一般由底薪和任务提成两方面组成,每月平均3000—6000元。
第五,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对岗位胜任能力的自我评价比较乐观。85%以上毕业生认为自己抗挫能力较强;近73%毕业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较强;90%左右的毕业生在岗位中表现出较好的责任心和主动性,并有较强的成就欲;66%的毕业生比较注重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人际资源比较广泛;39%的毕业生具备较好的领导管理能力,在调研中了解到这与他们从事助理建筑师、项目负责等岗位任务有很大的关系。
第六,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专业技术能力发挥的自我评价反馈,基本真实有效地反映了学生在职工作状态、专业能力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对于专业基础技术能力自我评价当中87%以上的毕业生已经熟练掌握专业常用设计软件的操作与应用,90%以上的毕业生具备了专业基础理解分析能力,40%左右的毕业生认为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对于专业核心技术能力自我评价中近50%的毕业生能独立完成住宅建筑设计任务;39%的毕业生具备辅助完成中小型公共建筑设计任务,34%的毕业生能独立完成中小型公共建筑方案或施工图设计;27%的毕业生具备独立完成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能力。能独立完成建筑节能设计的毕业生比例也达到了20%。在调研过程中,也有毕业生普遍反映自己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清晰,希望学校能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加强实训教学的愿望比较突出。
第七,被调查企业单位对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毕业生的印象是:学生基本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水平也不够,工作中有明显浮躁情绪,急于求成。其次,没有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能力欠佳,缺乏与同事的协调沟通,专业配合度不够,不会和客户沟通。三是敬业精神不足,对工作缺乏责任心,时间观念不强。四是对企业忠诚度不够,没有在同一个单位扎实工作、努力提升自我的信念,对工作待遇过于看重。可见,用人单位对于人才职业态度培养的需求主要是:能吃苦耐劳、工作态度良好、爱岗敬业、从基层干起的意识以及对企业良好的忠诚度。
三、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对策研究
第一,明确企业人才素质需求,构建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体系。通过实证调研,准确分析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趋势,加强对相关行业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及市场需求、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确定以零距离对接建筑设计市场中的住宅建筑师职业岗位作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合理细化工作岗位任务要求,对接包括建筑前期策划及调研、建筑方案及初步技术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及工地技术指导等职业分工岗位,探索和重构相应“1+1+1分段渐进”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和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2]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第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以建筑设计行业的市场需求为基础,对接相应产业,服务地方经济,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校企共建为基础加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自主创新。软件建设方面上积极寻求建筑设计行业的专业人员参与专业建设,发挥企业一线专家在专业建设指导和专业技能培训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硬件建设方面根据学院实训基地“主体多元、类型多样”的建设模式,积极引进企业产品和技术人员,使工学结合校内化。以行业的设计事务所场地设施条件为模本,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推动理实一体化的教师项目工作室及教学方式的工学项目化。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评价学生,突出职业道德、职业技术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的全面培养。以建筑设计职业岗位为导向,建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基于其职业工作岗位过程,进一步合理细化就业工作岗位任务要求,针对专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前期策划及调研——方案设计及表达——施工图设计及现场指导的工作流程知识来建构专业学习领域,遵循渐进中认识——熟练中渐进——熟练中拓展的职业规律来调整专业学习进度,达到零距离对接岗位任务目的。
第三,加强专业团队教学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决定了专业师资教学团队建设的方向与要求。实施校企深度合作,以校企共建的专业建设精细化管理平台为基础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系统双证书融通”课程体系建设实施小组(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负责组织课程教学方案设计、课程标准与技能测试制定、项目教学案例与教材编写、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更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教学效果考核评价、课程资源库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结合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办法,制定全方位的教师业绩评价制度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对教师培训、教学及课程建设、教科研情况、个人知识与能力等要素进行评价,将考核结果与聘任制挂钩,以利于形成良性的竞争激励机制,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潜能,有利于教师人力资源效能的发挥。
第四,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适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行业岗位技能要求,通过实训、实验基地创建“准职业”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3]。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由“研究+生产+教学”三大块构成,校内学习型实训基地的设计基于开放式办学理念,采取校企“共建、共用、共管”模式,形成精心规划、过程监控、自我改进、总结提高的良性管理局面。
四、结束语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是从建筑设计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毕业生职业能力剖析及毕业生专业能力评价等方面入手,通过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研及其成果分析与研究,针对目前建设类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地解析,综合专业岗位群各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探求新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最终提出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彻底改革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模式,强化职业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银领工程系列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9
[2]朱向军.建设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