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C714;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5-166-03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经济形势比较复杂,就业压力十分巨大,大学生就业总量的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据统计,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49万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教育部了《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专门就强化就业指导服务给出了相关意见。可见,职业指导已成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
大学生职业指导是一项复杂的、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子系统和各种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和时序性。因此,应将大学生职业指导各部分统筹考虑,构建系统化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不断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成果。
一、国内外大学生职业指导现状比较
(一)国外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现状
1.健全职业指导专门组织机构,社会中介机构积极参与。如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均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另外,美国的许多名牌大学还设有“校友俱乐部”,利用校友关系,向社会企事业各部门介绍毕业生的情况。在许多国家,就业指导机构并不仅仅存在于高校之中,社会就业市场中也分布有许许多多带有营利性的就业指导机构,与学校的职业指导机构相互联系,共同承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2.配备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如美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负责学生心理测试、能力评估、求职咨询等工作的就业顾问,一般都具有心理学硕士或博士学位。其他人员最低要求为学士,并具有职业咨询师资格。据统计,目前全美共有职业咨询师16万人,其中80%在高校,为校内职业咨询师。
3.职业指导紧密结合教学过程,建立全程化的职业指导。很多国家将大学生职业指导看作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从入学至毕业,甚至毕业之后仍然可以回到母校接受各种职业指导和培训教育,重视对学生的全程化、持续指导。
4.与学生的内在需求相结合,职业指导方法个性化、多样化。国外学校关于职业指导的方法都注重与学生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内在需求相结合,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静态研究主要是对在校学生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动态研究主要是对已就业的学生进行跟踪研究。在职业诊断时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方法有:测量法、生理―医学诊断法、观察―调查与累积记录法、学业―能力评估法等;在进行职业选择指导时,各国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咨询法、建议法和协商法等。联邦德国组织的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也别具特色,如学习小组、职业兴趣小组、俱乐部等。英国学生的小组作业、个人规划、角色扮演及校内模拟工作环境、参观各种工作现场,在设想的环境中练习工作,在真正的工作场所实习。
5.政策法律制度完善。西方国家职业指导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其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各个国家从一开始就制定了相关的法律,确保了职业指导的社会和法律地位。各国在法规中都把职业指导正式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强调职业指导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接受职业指导是每个学生的权利,所有学生都应有均等地接受职业指导的机会。法规还要求每所学校都要设立职业指导机构,并按照一定比例配备专职职业指导人员,并对保证职业指导开展所必需的各种经费、人员待遇、标准等作出明确规定。
(二)国内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现状
国内大学生职业指导经过数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各高校组建就业服务机构、将《职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对毕业生进行跟踪回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展职业指导进校园活动等,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1.职业指导机构不完善,缺乏高水平师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大多隶属于行政管理部门,如学生处或就业处,人手配备少,与庞大的学生数量相比捉襟见肘。由于职业指导是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综合的交叉知识,现有的师资专业化水平不高。
2.职业指导内容偏就业指导,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尽管建立全程化、阶段化、全员化的职业指导理念已形成共识,但很多学校做法仍然是在毕业前夕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侧重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心理调适、求职技巧等的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3.职业指导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指导。鉴于学生数量较多、师资数量不足造成生师比严重不平衡的现状,目前职业指导的形式仍显单一,多数以选修课或大讲座的形式开展群体指导,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
4.职业指导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缺乏稳定和长效机制。虽然已有“公共职介机构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如北京市职业介绍中心于2010年11月9日启动的“公共职介机构职业指导进校园”活动,本次活动为期一年,由北京市职介中心统一组织,选择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和北京城市学院三所高校作为试点,安排部分区县的高级职业指导师与学校教师合作带班,固定班级、全程服务、定期指导。但总体来看,社会化服务机构以项目的形式参与职业指导存在临时性、任务性的特点,未建立起稳定和长效机制,参与程度不高,参与范围不广。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类型
刘炜杰{1}从职业指导的内容和实施方式两个维度上,对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进行归纳。本文结合职业指导的形式和主体划分为三种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实际的职业指导模式有的学校是其中单一的指导模式,有的学校也通常表现为两种或三种模式并存。
(一)以大讲座为主的群体指导
主要依托学校的就业中心开展,一般在入学和毕业前夕进行指导,尤以毕业前夕指导居多。通常以大讲座为主要形式的群体指导,指导学生人数较多,时间、场所、师资、内容等相对不固定。
(二)以课程为主的班级指导
将职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一定的学时。通常由教务部门负责管理,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一般安排在毕业前的学期上课,有的学校也将课程贯穿三年的大学学习过程。此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课程的形式将职业指导固定化、稳定化,指导人数范围缩小,但仍缺乏灵活的个性化指导。
(三)以项目为载体的合作指导
鉴于大学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因其职责所在,也积极开展职业指导进校园活动。此种模式是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有益尝试,通过政校合作指导,充分发挥公共职介机构的资源优势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深入开展。但此种模式通过以项目或活动的形式开展,多数短期、临时行为,指导时间不连续,且实施范围受限,难以覆盖到各大高校的大学生。
三、高职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系统化构建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为主要载体,将大学生职业指导活动固定化,辅助以将就业中心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指导活动,贯穿大学学习整个过程,整合各种资源,采用多种方法,校内外相结合,构建系统化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
(二)系统化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设计
将职业指导课程内容按照模块化进行设计,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认知特点,贯穿大学三年的学习过程,授课教师组建团队,授课地点校内外相结合,授课方法多样化。
(三)系统化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特点
按照“5W1H”的分析法,将系统化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特点归纳为如下几点:
1.Why――指导目的明确化、针对化。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精神,使高职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认识职业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端正就业心态,培养职业能力,掌握求职技巧、熟知就业流程等就业能力,提高人职匹配度,尽早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重视培养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What――指导内容全面化、模块化。职业指导内容涉及职场及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及形势、职业能力培养、就业技巧、就业创业流程六大模块,每个模块下分项目分不同学期进行指导,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展开具体内容的教学,见表2所示。
3.Who――指导教师团队化、全员化。2011年6月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结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职业指导进校园活动”开展了关于大学生职业指导的问卷调查,共调查203名2009级高职生,问及“希望谁对你进行职业指导”的问题上,选择行业内的成功人士、招生就业处老师、外部专家和专业课老师的比例占前四位,合计约占88.9%。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更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重视实践经验知识的获取和切合自身需求的程序性知识。可见,对于指导教师应组建团队,以“行业从业人员、主管就业老师、外部职业指导专家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专任教师为主导,辅助以其他人员,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互补,共同完成大学生职业指导。为了保证指导效果,落实“1+1”的职业指导教师负责制,即每个班级安排一名专任教师作为职业指导课程负责教师,跟踪大学三年职业指导过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连续性的指导。
4.When――指导时间全程化、连续化。根据表2对203名同学的调查结果来看,近半数同学认为职业指导(下转第169页)(上接第167页)时间应从大一开始,所占比例最高为46.3%,随着时间的推移,所选的比例越来越少,认为毕业前开始指导的仅占8.4%。可见,同学们认为职业指导开始时间越早越好,且在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指导。
因此,将大学三年的职业指导进行统筹考虑,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考虑内容安排的时序性和连续性。大一主要安排职业及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够认识自我,尽早进行生涯规划,培养职业意识,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大二主要安排就业信息和形势认知和职业能力培养,以认清就业形势,综合培养个人的职业能力。大三主要根据面临毕业马上就业的特点,有针对地开展就业创业技巧、就业创业流程和法律政策的宣讲,使他们掌握求职技巧、就业流程和权益保护,以便顺利就业。
5.Where――指导场所变换化、组合化。根据职业指导内容的需要,校内外指导相结合,适时变换指导场所,打造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的教学环境。校内指导以讲授、模拟为主,教室与实训室有机组合,校外指导以参观、调查、实训、实习、实践为主。
6.How――指导方法多样化、个性化。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高职生最不喜欢的是“讲座”的形式,职业能力测试、个性测验、参观学习成为学生喜欢的职业指导模式前三名。可以看出,学生更喜欢参与性、体验式、个性化的指导模式。
在职业指导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取班级授课制和个别化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开展教学,注重实践性和实效性,避免理论、政策的过多讲授,从学生需求和实际技能训练角度出发,设计教学项目,教学项目下设重点学习任务,通过教学做的理实一体化,让学生能够参与体验,学以致用、学有所获。对于课程的考核不在于知识的获取,更多的是对能力、素质的考核,应建立基于心态调适、能力培养、生涯规划的过程考核体系,通过调查报告、典型人物访谈、小组合作、撰写计划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参观实习、模拟面试、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引入企业专家、职业指导师等多主体对学生进行评价。
注释:
{1}刘炜杰.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理论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7)
参考文献:
[1] 陈红.大学生职业指导全程化教学方案设计[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2)
[2] 冯旭芳,李海宗.用系统论方法构建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机制[J].职业教育研究,2008(3)
论文摘要:在分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以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明确就业方向,强化就业意识,做好职业规划。从职业指导的内容、途径、组织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趋势。
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国务院、国家教育部每年都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要求各级政府从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各高校一般采取建立就业指导机构、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开设网上咨询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帮助大学生就业。尽管如此,就业指导工作仍然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任务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应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年有几百万毕业生走向社会,短时间集中就业,造成少数工作人员面对大量的学生和极宽的工作面,于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运而生。
1.对就业指导内涵的认识
人们一般认为,就业指导就是为求职者提供可能的帮助。基于这种认识,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将力量集中于搜集就业信息、为学生咨询就业政策、组织召开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选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等方面思想教育的任务被隐藏、被忽略了。就业指导把人们的目光引向毕业生,这实际上只是把握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重视了局部而忽略了全局。应当变就业指导为职业指导,使工作的重心前移,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深人进行。
2.大学生对职业指导的需要
2006年4月,我们对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了解他们的就业准备和对职业指导的需求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1200名大学生中,知道什么是职业生涯设计的占27.3,喜欢自己所选专业的占53.6 %,愿意从事自己所选专业工作的占46.4,出现职业方面的困惑通过教师解决的占17.2%,进人大学后走访过就业指导部门的占5.4%。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到,近50%的学生不喜欢或不愿意学习自己所学专业,说明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没有进行过认真的思考和选择。可见,大学生不仅需要就业指导,更需要成长过程中的职业指导。
3.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首要问题是就业指导工作定位不准。定位于“就业”指导,则只有在学生即将就业时才会去关注,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前松后紧的局面,必然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其次,就业指导工作重点不够突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求职障碍的普遍问题是思想问题,是职业价值观问题。而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教育上。第三,就业指导渠道单一。目前就业指导工作多表现为一般性的讲座,尚不能普遍引起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关注。第四,就业指导人员相对不足。目前,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与待毕业学生人数的比例尚不足1:1000,即使这些指导人员对就业指导工作有清楚的认识,也往往因分身乏术,无力保证计划的有效实施。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出现了“四多四少”现象,即:就业指导工作中,就业信息多,就业观念教育少;在择业指导中,讲具体问题多,解决思想疑惑少;在创业指导中,介绍方针政策多,敬业精神培育少;大学生毕业时,盲目就业的多,深思熟虑的少。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人们对就业指导工作存在认识偏差的体现。
(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任务
大学生从求学到求职的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三盲现象”:盲从地选择专业而不考虑自己的本身特质;盲目地学习却不清楚自己的弱点、优势;盲然地择业、就业而不注重自己的长远发展。这种现象的存在十分不利于学生潜力的挖掘与优势的发挥。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应该面对现实,从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承担起三个方面的指导任务。
1.明确就业方向
大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要进人职业领域,但因学生在考大学填报专业志愿时,更多考虑的是新潮的名称以及将来的工作环境等,并不了解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即不清楚将从事哪些岗位的工作,于是,学习缺少原动力。因此,职业指导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明确自己将来的岗位要求,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强化就业意识
大学生中除了要继续深造者外,大部分进入大学会产生松口气的想法,没有升学的压力,就业意识淡薄,缺乏长远考虑,“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职业指导工作的责任在于将就业意识不间断地输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并逐渐地进行强化。就业应该成为大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3.做好职业规划
做职业规划是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职业规划,可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特质进行重新审视,对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认真思考并使其具体化,明确自己的追求,有意识、有选择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训练。
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发展趋势
(一)职业指导的内容
职业指导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成熟。
1.专业认知
专业认知的任务是针对学生选专业缺乏依据的现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知识框架、就业方向、岗位特质、特殊能力和一般能力要求,起到引导大学生明确就业方向、自我发展的作用。要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挖掘潜力,对明显不感兴趣的和不适合所选专业的学生及早予以调整。
2.职业生涯设计
大学生要在职业指导人员的帮助下,围绕“我可以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等问题,通过科学的方法分析自己(包括性格、兴趣、职业价值观、能力特征等),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对自己进行全面的、理性的认识,了解社会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了解生活环境、就业环境以及人才供需发展趋势,准确定位,扬长避短,达到人与职业的优化匹配。 3.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要注重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成功观教育,要突出吃苦耐劳精神、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确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相互尊重的职业道德观。
4.职业能力训练
职业能力不仅包括专业技能,还包括岗位基本任职能力,如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书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优秀的职业者应该全面发展,并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因此,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注重修炼内功。
(二)职业指导的途径
职业指导要伴随学生完成向职业人转化的过程,它不应是阶段性的工作,也不应通过少数人和单一的渠道来完成,而应向广泛的、综合的方向发展。
1.职业指导全程服务
随着人们对选人、用人各个环节认识的逐步深化,用人单位选人的策略在不断改变,相应地,育人策略也必须改变。阶段性的职业指导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全程化、系统化、科学化职业指导服务将成为大学生指导工作的突出特点。
2.职业指导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专业教育直接负有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责任。如何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熟悉岗位规范、掌握职业技能、了解企业文化、树立职业道德等,应该纳人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任务明确,措施到位,使大学生“零距离就业”不再是一句口号。
3职业指导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高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是学生的就业,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要以职业指导为载体,改变思想教育脱离学生实际的弊端,将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就业作为思想教育新的着力点,发挥思想教育主渠道作用,使思想教育工作贴近学生实际,这样也有利于提高思想教育的亲和力。
4普遍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职业指导咨询是职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的形式普及职业指导,可以收到营造氛围,提高认识,并解决一般性问题的效果。作为强有力的辅助手段,网上咨询、面对面咨询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职业指导的组织
落实职业指导工作需要严密的组织系统作保障。教学与管理两个方面,工作性质不同,工作内容也有区别,需要做统一部署、协调和调度。
1职业指导机构
职业指导机构的任务是统筹规划职业指导工作,包括推荐就业和职业指导,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明确各部门的工作任务;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组织实施教学计划;负责组织专兼职教师队伍,审查教师资格,合理配置师资;负责监督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和质量等。
2师资队伍
提高师资队伍质量是做好职业指导工作的关键。建立职业指导师资队伍,首先是思想建设,帮助教师树立以职业指导为己任的责任感。其次是组织建设,就目前情况看,要组织庞大的职业指导队伍很困难。所以,一方面要积极地加速培养专业教师;另一方面,要根据职业指导任务可以分解的特点,将职业指导的内容融人相关的课程与管理中,集职业指导与其他教学活动为一体,使职业指导工作更形象、具体,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
3职业测评系统
职业指导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核心内容,而这项工作需要科学的依据,需要以适用于大学生群体的职业倾向、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测评量表作支持。因而,建立职业测评系统对于职业指导工作举足轻重。
4.职业指导档案
【关键词】个性化;职业指导;现实意义;实施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大学生就业从过去“统包统分”的时代,一下子转变到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模式。面对一个个陌生的职业和五花八门的招聘启示,如何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取向,尽快适应市场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克服职业适应,就成为我们职业指导工作的重点。目前许多高校都采用大众化的职业指导,而忽略了个性化的问题。
一、“个性化职业指导”含义及其意义
个性化职业指导是相对于“单一化”、“标准化”和“共性”的就业指导而言,对于个体或者部分群体(如就业困难的特殊群体)而展开的指导,它倡导职业指导过程中的因“才”施教、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和因时而异,重在引导,通过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到实现自我,将发展兴趣、提高素质、提升能力、开发潜能和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有效结合,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各高校一般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组织职业专题讲座、模拟人才招聘等方式来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职业意识和求职技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但上述举措更多的是在宏观角度对学生整体进行教育和影响,没有将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特点、自身特长等因素考虑在内。因此,这种职业指导仍然处于粗放形态。在高等教育普及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式更多样、要求更严苛,各院校应该本着“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宗旨,在粗放型职业指导的模式上寻求突破,将工作更为细致化、人性化,满足学生个体需求,应用个性化职业指导工作模式,创建综合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职业指导教育体系,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并能找到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职业定位。
二、开拓工作思路,落实个性化职业指导
(1)培养职业指导专业教师,提升学生职业兴趣。在学校,学生除了学习理论知识,也可以参与研究和实践。作为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分类,创建职业兴趣团队,由专业教师带队进行指导,也可以聘请校外从事职业服务的专业人士、企业负责人等对各团队进行指导。兴趣团队自选研究方向,学习相关理论,收集相关资料,也可以组织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企业调查,寻访,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总结。各团队可以定期交流,而这些成果可以共同分享,由此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2)满足个性差异,重视学生需求,开设特色职业指导课。很多学校都给学生开设了系统的职业指导课程,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管专业、特长、兴趣,一律“一刀切”,要求学生必须上完所有相关课程,但是课堂的效果往往不如预期。事实上,学校可以试图将职业指导课程分成两类,必修和选修。必修的是职业指导的基础理论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论体系。而学校另外开设出侧重不同方向的职业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课堂学习,这样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能满足学生个人的需求。(3)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实践,积累丰富就业经验。鼓励学生把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利用课余时间到各企业单位锻炼自己,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找出自己的差距,完善自身素质,增强职业适应能力。同时,学校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多提供在校创业实践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校内外实践中去,提前积累丰富的就业经验。(4)开展“一对一”职业咨询服务。每个学生由于个性的差异,存在不同的职业目标和要求,在职业的选择中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同时,学生的群体性差异也是不容忽视,比如地区性差异、家庭条件的差异、身体条件差异、心理素质差异、个性差异等等,这些都会对学生择业过程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应当配备专业职业指导人员,提供 “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试,给学生提供建议、意见,帮他们答疑,让他们更好地适应自己职业的发展需要。
综上,职业指导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涉及领域宽范,有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工作规律和专业化的方法,笔者认为,职业指导如何才能真正对学生“实用”,关键应在“个性化”指导上下功夫,尊重个性差异、实践个性化职业指导是高校职业指导从粗放型向细致化、人性化转变的必然过程,也是职业指导教育体系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换位思考,推广综合性与个性化职业指导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
参 考 文 献
[1]徐笑君.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J].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3)
[2]盛振文.大学生就业指导[J].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4)
【关键词】高职 职业指导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054-02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和普通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以赴做好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同时提出各高校要提升就业指导课程质量和咨询指导水平,系统性、个性化地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指导。对大学生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并不仅是为应付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各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开设就业指导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高,就业稳定性不足等问题还很突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对学生共同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高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质量。
一 校企合作对高职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需求
国外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不仅贯穿于学生的成长全过程,还注重和社会、企业的合作,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顾问,为学生开设如何适应职场需求的课程,将企业管理的知识列入就业指导。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整个培训过程是在企业和职业学校进行,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稳定性。我国的校企合作虽然开展时间不长,但已经开始积极地探索。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2.高职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力保证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从事的职业或职务及其相继历程的一种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一生的学习与成长目标,以及对职业或职务的成就和贡献期望。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现在我们不能再倡导“先就业再择业”、“骑驴找马式”的就业模式了。学生在就业、职业发展规划中应该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走相关的职业发展之路,或者经过自我探索后及早明确方向,另谋他路。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中,不能脱离社会需求、脱离企业岗位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文化进校园,企业理念进课堂,学生尽早接触企业文化,了解企业需求,才能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才能让学生少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多一份脚踏实地的职业谋划。
3.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
由于我国各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不平衡,政府支持性政策和资金的缺乏、企业效益的要求和学校办学能力等多方面的不利因素,校企合作形式上表现为形式化、简单化,校企合作停留在浅层次和松散型的合作探索阶段。现在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企业往往招不到合适的人或留不住人。通过对企业的调查走访发现,90%的企业主反映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职业稳定性不高,频繁跳槽现象严重。企业反映有些学生没有长期规划,为了几百块的工资差额就可能跳槽,都希望学校能在这方面加强教育。应该说这是一个常见的社会现象和普遍问题,也需要企业参与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指导。企业通过现身说法,告诉学生企业的用人原则及对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让学生看到希望,有利于学生树立与企业同成长共进步的理念,避免短视和盲目行为。
二 校企合作中如何对高职生开展职业指导教育
校企合作开展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件学生、高校、企业三方共赢的好事。将学校育人标准与企业的用人要求相结合,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必由之路。
1.校企结合开展系统化、全程化、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教育
目前,高职教育大多采用“2.5+0.5”或“2+1”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缩短,所以从大学一年级新生入校开始就要进行系统化、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确立目标任务,以我院采取的模式为例(见图1)。
大一:职业生涯意识唤醒阶段。第一学期开展职业生涯觉醒和自我探索教育,目标是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校园学习生活,了解本专业及今后将要从事的职业,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第二学期开展外界探索和决策规划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场,学会使用SWOT法制订个人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该阶段依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实施者以高校教师为主,企业兼职导师为辅。
大二:职业素质养成阶段。第一学期开展创业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知识、培养创业创新能力。第二学期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择业技巧,做好走向职场的准备。该阶段依托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等课程,实施者以高校为主,企业为辅,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更清晰的定位。
大三:职业能力提升阶段。利用进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使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场适应能力得到提升,结合实际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相应的调整。该阶段以企业为主,结合学校老师的个别职业指导,学生能制订出适合自己的短、中期发展规划(以5~10年为宜)。
2.校企合作加强职业导师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成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服务机构,按照“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和社会化”的“四化”要求,打造一支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企业兼职导师为辅”的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校内专职教师除了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师、辅导员,还要有具备专业背景的专业课教师,这样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才能更有针对性。为了提高职业指导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每年都进行培训,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一是“走出去”,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像专业课教师一样,要求职业指导教师到企业挂职,熟悉企业文化、人才需求状况。二是“请进来”,通过从合作企业聘请人力资源专家作为兼职职业指导师,定期开展职业指导、就业指导讲座,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对劳动者的要求。
3.校企合作优化职业指导教育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
高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听取企业意见,并与企业合作编写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职业规划教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安排。我院从2011年起对所有大二学生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指导必修课,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不是鼓励所有学生都去创业,而是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国家也鼓励高校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两年以来,我们对全院学生做过一次抽样调查,有14.14%的学生专科毕业后会选择直接创业,55.48%的学生表示先就业有机会再创业,可见学生的创业热情较高,同时也比较理性。在课堂内容设置方面,学生比较渴望学到的是市场营销知识、财务知识、团队管理知识(见图2),通过调查有利于改进我们的创业指导教育。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安排方面可以尝试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尝试按照企业模式进行教学,比如将班级班委任命为公司管理层,引入企业管理考核制度,让学生感到新奇的同时,还能有利于建立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三 结束语
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将学校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校企合作对高职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能够提高职业指导质量,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并对高职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值得进一步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新少.职业生涯规划与高职大学生就业[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6)
[2]王艳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2(3)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职业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
腾讯网和麦可思公司对2010级大学新生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大学新生存在学习问题。其中,缺乏学习动力的67%,对课程内容没有兴趣的56%。[1]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职业选择的每一个步骤与个人的各方面条件联系在一起。[2]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借助职业咨询的智力和经验优势,为个人的职业生涯提供指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跨越,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职业指导工作也得到各院校的普遍重视。
(一)建立就业指导机构。
目前,高职院校已基本设立类似“就业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就业指导机构,以帮助学生顺利就业。这些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在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包办”分配制度到“双向选择”制度的过渡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机构向高校毕业生及时公布国家一些就业指导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保证了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二)教学组织安排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
大部分高校已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课程,有的以讲座或报告会等形式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部分高校甚至设置了职业指导教研室,强化了职业指导在高校中的角色,深化了职业指导的研究和实施。
教学组织中,安排了认识实习、工种实训、暑期实践和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身份的转换和实际操作的训练,实现能力的逐步提高,为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三)逐步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高职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加强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用人单位非常愿意招收已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高职学生培养目标逐步要求学生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建筑类主要是施工员、质检员、资料员和造价员等。
二、当前职业指导中的不足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客观上看,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整体上仍停留在较低水平,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职业指导概念不明确,定位不清。
许多高校存在着将“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概念等同的误区,表现为一种功利主义的指导观:把就业指导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和工具,实用、实惠、见效快就成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唯一追求。这种功利性的就业指导观念只能适应大学生择业的一时之需,而难以顾及其个体的人生规划和长远职业发展,忽视了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磨灭了大学生的鲜明个性,[3]使得职业指导专业化、信息化、全程化、社会化程度不高,尤其不够注重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人职匹配,工作往往局限于部分就业信息的和就业政策的宣传及部分求职技巧的指导等方面。
(二)就业指导队伍缺乏专业性和稳定性。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结构总体上表现为:校内教师多,社会专业人士少;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考虑到我国高等院校的人事结构特点,从事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多数教师的个人经历都是“从一个校门进入另一个校门”或者是从辅导员队伍安排到就业指导工作这个岗位上来开展工作的。教师对职业、行业的发展情况更多是来自于文字资料、他人经验等间接渠道,而职业规划指导应是一份需要不断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的工作。这样的队伍结构尚处于岗位化而非职业化和专业化。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依靠这样一支队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之嫌。[4]
(三)就业指导的实际效果不明显。
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实行混合建制,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就业指导通常由就业工作部门来实施,而各类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则是由各相关专业负责人协调专业教师共同完成的。因为就业指导部门未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无法反映社会需求信息,更无从了解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养和需求的脱节。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部门在方案制定过程中,也未能深入研究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培养目标指向过于单一,加上安排就业指导课的时间不合理,形式与内容过于单调,导致就业指导实际效果不明显,不能给毕业生以应有的帮助。
三、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启示与建议
佛格森(Richard L.Fergeson)指出,学生的职业期望与大部分学生最终能获得的职业并不协调,职业指导能帮助他们进行早期职业探索,并从中获益。[5]
(一)建立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咨询中心。
近些年各高校相继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室,专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并取得了一些经验,高职院校也应该建立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咨询室,专门帮大学生解决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遇到的各种困惑问题,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开展能力、性格、职业倾向等各类测评和“一对一”的专家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每位学生建立职业规划电子档案。
(二)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职业指导师资建设要立足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化,鼓励教师学习相关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知识,注重人职匹配原则,遵循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规律。高职院校要选拔、培养并初步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应热爱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学习型的组织。以教学为中心,围绕培养职业意识和提高职业能力的目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支撑教学研究的科学研究工作。
组成时应注意团队成员的职业经历和知识结构,既有经验丰富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又有多年从事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服务工作的政工干部,以及具有丰富的企业培训及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资深企业管理顾问。知识结构上有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和其他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知识。通过团队合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同时应不断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的培训,如定期派教师到企业挂职等,以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
(三)加强学生的全程化指导。
全程化指导是贯穿于高职教育全过程的综合性教育。全程化指导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大学一年级),职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职业知识。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认识实习等形式,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职业,认识职业与专业的关系;通过开展心理测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了解不同职业对从业者心理素质的要求,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气质和所学专业,形成就业意向,从而作出初步的职业规划。第二阶段(大学二年级),职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职业能力。通过邀请行业专家介绍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需求,指导学生拓展职业素质;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工种实训、假期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开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咨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职业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顺利就业做好充分准备。第三阶段(大学三年级),职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此阶段,应指导学生对前两年的准备做总结,明确职业目标,开展求职技能训练,组织学生参加招聘活动,帮助学生完善求职资料,举办就业政策、就业程序讲座,让学生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注重专业化职业指导。
专业指导法是指心理测试法。常用的心理测试的内容主要为职业兴趣测试、智力测试、性格测试和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等,它有利于对同类型学生予以指导。通过运用库特尔职业兴趣量表(OIS)、斯特朗・卡姆贝尔兴趣记录(SCll)、霍兰得“自我指导探索”(SDS)等测验方法进行职业兴趣测验,以指导学生选择职业和拓展职业素质。通过运用瑞文标准渐进测验(RPM)、韦克斯载成人智力量表(WAISR)等方法进行智力测验,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智力水平,以指导他们选择技术性较高或较低的职业和专业。通过运用美国就业服务社编制的“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ATB)”对学生能力倾向进行测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以便有效选择从事的职业。通过运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l)、“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或“卡特尔十六因素个性测验”(16PF)等方法测量学生的性格特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为职业决策和行动提供可靠依据。[6]
开展职业测评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运用职业兴趣测验对学生进行测定,只是了解学生职业兴趣的一种简易的方法,有其片面性,还应当辅之以观察、谈话等方法;二是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它还与其今后的努力密切相关;三是一般能力倾向测评有其局限性,应结合谈话、调查、成绩分析、特长分析等方法,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客观;四是人的性格与后天的环境变化有关。所以在职业指导中,我们要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培养健全人格,从而扩大职业适应范围。
(五)加强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和指导。
顶岗实习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很重要的就业适应环节。安排实习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这个阶段就业指导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全程跟踪学生的实习过程,为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咨询、帮助解决,包括适应性方面、技能方面、人际关系及心态调整等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是回访实习单位,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达到信息的双向沟通,这样做不但能增进与用人单位的联系,而且能利用反馈意见指导教育学生如何完善自己、充实自己,调整实习计划,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个阶段的教师指导效果较明显,指导解决的都是实际面临的问题,因此绝不能忽略。实习结束后,高等职业院校应就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题调研,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
以职业教育为导向,发扬高职教育特点,是开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方向。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更多是从就业指导方面开展,该方式在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包办”分配制度到“双向选择”制度的过渡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客观上看,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整体上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主要存在职业指导定位不清,就业指导队伍缺乏专业性和稳定性,以及就业指导的实际效果不明显等几方面的问题。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现状和国际上职业指导开展比较成熟的做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出建议:建立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咨询中心;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加强高职学生的全程化指导;注重专业化职业指导;加强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与指导,以及逐步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参考文献:
[1]麦克思.2010级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分析,http://省略/NewsShow/select.action?entry=29583,2010.
[2]周文霞.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6-67.
[3]王保义.中西方大学生就业指导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5,(8):26-28.
[4]彭晓波,林逢春.西方国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其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0,(4):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