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经济的总体概述

数字经济的总体概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经济的总体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经济的总体概述

数字经济的总体概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高压设备;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中对高压设备智能化进行了概述,提出了智能变电站高压设备的智能化需求,并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其进一步探讨与说明。

一、智能变电站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全球经济及计算机网络的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电力系统与人们的切身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智能电网首先在欧美国家试运行并取得了很好的收效,这就为全世界的智能电网的发展开辟了安全、高效和环保的全新的发展空间。智能变电站是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体现信息平台的共享,通过自动对信息进行采集、控制、分析、测量等实现自动调节控制与在线协同互动的一种先进可靠又低碳环保的高性能的变电站。智能变电站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变电站的运行性能;智能变电站不仅有效地支持了电网的安全运行,而且实现了灵活接入和退出可再生能源。智能变电站的通信平台和全站信息采用数字化处理并实现了标准化及网络化管理,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应用实现了很好地互动。智能变电站更好地体现了安全可靠、高效互动的特点。

二、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背景和基本状况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规划的推行实施,综合自动化变电站被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伴随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而兴起的数字化变电站。数字化变电站实现了数据信息的标准化和平台共享,使变电站的经济性能得到大幅提高,同时变电站更易于统一化管理和维护,变电站本身的各项功能也都得到了良好地提升,如变电站内部数据监测更加规范,其与外界建立的开放网络系统也更加科学。数字化变电站结合光电互感器的应用,在IEC61850(DL/T860)标准的规范指导下,已经渐渐在工程实践领域得以应用。然而数字化并不等同于智能化。随着在工程实际中人们对变电站功能要求的不断提升,高级智能变电站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发展趋势。经过多年的积累应用,数字化变电站的很多效果还是值得推广的。智能变电站的提出正是建立在在数字化换变电站的基础之上。只不过,智能变电站的数字化程度更深,其所有设备(如二次设备及其辅助设备等)都经过了统一建模,此外,智能变电站加强了其高级应用,更突出了其自我检测的智能性能。

三、智能变电站高压设备智能化成为一种需求

我国在国内一些相关智能设备供应商、高等院校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参与下,提出了适宜于我国的高压设备智能化的概念。

(一)高压设备智能化(智能设备)概述。智能设备是指一次设备和智能组件的有机结合体,具有测量数字化、控制网络化、状态可视化、功能一体化和信息互动化特征的高压设备,是高压设备智能化的简称。它是智能变电站不同于其他变电站的最主要的区别,是智能变电站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智能组件的由若干智能电子装置集合组成,承担宿主设备的测量、控制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在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时,智能组件还可承担相关计量、保护等功能。总体来说,智能设备是一次设备与智能组件的有机结合。

(二)高压设备智能化需求有关探讨。智能组件的发展经历了目前阶段、过渡阶段以及成熟阶段。在智能组件的目前阶段(又称试点阶段),起保护、控制等作用的智能组件都是采用外置的安装方式。传统的一次设备(高压设备)与传统的二次设备(智能组件)构成一个松散的、不严格的“智能设备”,高压设备与智能组件十分契合地形成了间隔层和过程层。随后,智能组件逐渐开始尝试进行嵌入式的安装,这样就使得当初高压设备与智能组件较松散的组合出现了紧凑的趋势,这一时期正是智能组件发展的过渡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嵌入式的智能组件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智能电网系统中,可以集成的智能组件也在不断增加,使得高压设备和智能组件越来越融合为一个整体,渐渐形成了真正的一体化智能设备。

(三)高压设备智能化的有关技术原则。我国十分重视智能电网系统的试验和推行。现阶段根据各个试点的不同特征和性质,我国制定了不同的智能设备技术原则。

1 基本技术要求。对高压设备或其部件的相关参量进行就地数字化测量,测量结果可根据需要发送至站控层网络或/和过程层网络,用于高压设备或其部件的运行与控制。所属参量包括变压器油温、有载分接开关分接位置,开关设备分、合闸位置等。

2 高压设备的智能化原则和要求。需要智能化的高压设备应该是或故障率相对较高,或故障影响较大,具有自监测、自诊断的需求和价值,除变压器、断路器/高压组合电器设备之外,电力电缆、电抗器、避雷器等高压设备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智能化。在实际应用中,应遵从可靠、高效、经济的绿色电网理念,兼顾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统筹确定:(a)高压设备在电网中的重要性。决定高压设备重要性的因素包括电压等级、容量、冗余情况、用户类别、故障影响及其发生几率等;(b)自监测技术本身的可靠性及其对宿主设备可靠性的影响等;(c)自监测技术的成本,有无更加经济的替代方案(如带电监测)等。综合权衡考虑安全、经济、维护等方面的要求,最终确定适合的方式。

结语

高压设备智能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实现手段就是将在线监测技术与常规高压设备结合起来。监测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使得智能高压设备能够更好地完成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估,实时对变电设备的各项功能状态进行分析和预警,从而达到真正的高压设备智能化。高压设备智能化势必成为电力系统的主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克迪.智能变电站高压设备智能化探讨[J].机电信息,2015(06):147-148.

数字经济的总体概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统计思想;经济工作;影响

[中图分类号]F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8-0115-02

1统计概述

统计(Statistics),简单而言便是大量数据的收集、分析、解释和表述。统计是用来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没有系统的学过统计学知识的人认为统计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数字运算。但是,真正的统计学是对研究对象的属性起到辅助描述、揭示的功能,统计揭示的规律和研究对象本身固有的规律不是一回事,真正下结论的还是研究对象本身的变化规律。统计本身不能说明什么,它的功能只是辅助判断,一个数据集能作统计,能估计参数,但不一定能证明什么,统计分析对象的生物原型才是下结论的依据。在统计学领域,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科学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统计结果。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资料,换言之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的基础是统计工作。宏观而言,统计科学又是一种经验的高度概括,它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则和方法。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建立发展的客观条件,统计学学科亦是如此,它是统计工作的经验、计量经济学方法、社会经济理论结合、发展而来的一种边缘性学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实生活中统计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统计思想也被运用到各个领域。统计思维类似于数学中的数感、符号感。美术中的美感,以及人们对于音乐的乐感、节奏感等。统计思维是一种对于给定的数据以及数据有关的量、表、图的潜意识的反映,面对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时,能本能地从统计的角度进行思考,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这样一种思想,统计并非是简单的数据运算,它更是一种宏观、现实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从统计的特性可以看出,它有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社会性。这四点相互联系共同解释了统计在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2统计思想

统计学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学科,学科下属的各个分支领域也构筑了独特的统计思维。如果将统计思想加以整理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点。

2.1估计思想

统计中估计思想是一种重要的预测方法。估计是以样本来推测总体,然后对类似的事物由此及彼的认识方法。这就需要有一种预设,即样本与总体是有着相似的特性,样本能够反映并说明总体。但是在现实运用中,样本往往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使得结果有所偏离。

2.2拟合思想

对拟合加以定义是指对不同类型的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真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者趋势的拟合。这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对于一些经济规律加以概括运用。

2.3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的问题的简单重要的概括。均值几乎涉及统计学的所有理论,换言之,它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指导我们:看待问题要从总体出发,寻求其一般性的规律,避免某些偶然因素的干扰。

2.4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是哲学体系中指导事物发展的重要思想。总体又是由很多个体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的,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往往是由这些问题构成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相关思想指导我们处理解决问题要考察相关变量,在相关变量的共同推动下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2.5变异思想

统计学是通过对所搜集数据的处理得出一类现象的概括性结论。变异思想指导我们,要认清各个单位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才让我们需要去考察这些问题。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常用的就是方差的概念。均值与方差共同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3统计在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在我国当今经济建设条件下,统计学的应用有所涉及却不够深入。各项统计类研究仍然处于一个表面阶段,如果想进一步加大统计学的应用,还需要各领域的研究人员一起努力。我国特殊的国情与经济现状决定了统计应用的局限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统计方面的管理体制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基础的薄弱使得很多前沿统计技术无法实施。随着全球经济的开放性,我国经济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在统计领域的差距,而这些差距直接导致了经济等方面的落后。

统计学有助于优化经济学的方法,即促进经济学方法的量化与精确化。经济学需要确定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说众所周知的供给、需求、价格之间的关系。而研究诸如此类问题,就需要借助经济学的力量,例如回归分析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而回归分析也是经济学分析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现如今这个信息的社会,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层面,都离不开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统计学对于经济与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以及统计思维,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通常反映的是国家或者地区的资源状况及各项经济指标。统计信息的充分利用,不仅能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一般而言,统计学在经济领域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借助一些统计软件进行专业分析,对于下年度的经济数据预测是必不可少的。定性分析虽然不需要准确的数据测定,但是它要预测经济走势,就需要对上年度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为经济政策的制定等提供依据。其次各种统计方面的技术,为总结和提炼客观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提供方法与指导。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由于各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这就会出现很多不同的经济现象,为了对它们进行数据分析就需要借助于各种统计技术,对繁杂的数据进行分析,以便可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最后,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可以为检验经济学原理的真实性和完整程度提供基础。任何真理都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经济学的原理亦是如此,这些原理需要经过验证才能成为绝对的真理。因此,任何原理都是与一定的统计检测,检验技术相匹配的。

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有一个高速运转的管理体系,而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更是支撑这项体系的重要素材。我国经济的现状就是,对于数据分析的深度不够,无法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虽然市场经济体制还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入,但是很多统计工作还没有长足的发展,还习惯于对数字的简单罗列,缺乏深层次的总结分析。而这些方面更需要统计学的运用。所以重视统计学,重视统计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今形势下,经济所涉及的方面在不断增多,涉及的信息在不断增加,接近“爆炸”的程度。这就给经济的研究增加了难度。我们知道,信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数据,同样经济中所出现的问题,也需要通过数据来分析,如此大的信息量唯有通过统计学中的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整理,才可以服务以后的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统计学将会在经济与管理方面继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企业管理乃至个人的生产、经营和决策,都要依赖于统计分析的应用。因为统计思维在推理和预测方面的巨大优势,能够很好地解决现存的这些问题,所以统计思维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陈时艳.论统计思维的素质化培养[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

[2]顾桥,万君康,梁东.管理中统计思维的应用及其培养[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4).

[3]李金昌,程开明.经济学研究的统计思想探讨[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4).

[4]李金昌.论统计功能[J].学术月刊,2012(10).

数字经济的总体概述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影视后期制作;特效合成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1-0180-02

近些年来,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该行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也日趋深入。作为影视制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影视后期制作与特效合成对于影视作品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影视后期制作与特效合成技术也得到了逐步发展。

1 影视后期制作技术概述

所谓的影视后期制作,指的是借助于三维动画、合成等技术,对具体拍摄素材加以后期加工、剪辑,对其声音进行编制,将所拍摄素材相融合,从而形成最终完整而生动的影视作品。具体而言,其主要包括初步、正式剪辑,特效合成、声音配制等环节。作为影视制作中难以或缺的组成之一,影视后期制作同前期制作之间的有机结合,确保最终所制作作品生动、完美地呈现在受众眼前。

影视后期制作主要包括如下几步:

1)镜头剪辑。在影片拍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分镜头拍摄,因而所拍摄镜头素材较为分散,因而需要借助于后期制作将分散的镜头加以整合、剪辑,确保影片得以有效衔接,良好的剪辑要求不仅确保剧情的连贯性与完整性,而且保障镜头的连续性。

2)特效合成。特效合成指的充分发挥影视作品的震撼效果,借助于数字化技术,将特效合成技术应用于镜头切换与影视作品中,确保画面更逼真,使观者有如临其境之感。如今多数影视作品均应有3D特效合成技术进行后期制作,并取得了生动而震撼的效果。就特效合成而言,常用操作包括校色、几何变换、滤镜、图像合成等过程,常用软件包括Paint、Maya Fusion、Adobe Premiere等,各软件功能不尽相同,能够对不同合成特技镜头加以处理。就硬件而言,多数需要在Oynx、Octan等高性能图形工作站上进行运行。采用这些工具能够做出生动、震撼的特技合成镜头,充分展现影视作品的艺术效果。

3)声音配制。影视作品包括同期录音、后期配音两大类声音录制形式。具体拍摄过程中,在采用同期录音时应确保剧情的连贯与完整性,注重镜头画面的良好转换及声音的有效衔接,同时确保插入的特效声音同所录制画面一致。就后期配音而言,需要注重选取合适的配音演员,要求其声音特质应同满足剧本角色的要求,以确保良好的效果。

2 数字化影视后期制作与特效合成的应用

(1)总体设计

该阶段旨在从总体规划与设计视角出发,对影视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加以审视,明确所需采集及拍摄的素材类型、作品总体情感基调等一系列内容。

(2)素材准备

在影视后期制作过程中,素材拍摄和制备十分关键,只有选取合适的素材,方可保证影视作品良好的艺术效果。具体而言,素材准备应从如下方面入手:1)收集素材。就图类素材而言,可采用数码相机等多种电子设备加以生动捕捉,就视频类素材而言,可利用摄像机、DV等设备进行收集,就声类素材可采用话筒等设备进行录制。2)素材前期预处理。可利用Photoshop等图像工具就所收集静态图加以合理加工处理,就图像尺寸、大小、颜色搭配等加以处理。

(3)数字化制作与特效合成

首先,需要对所需视频进行收集,采用数据线将计算机同摄像机加以连接,借助于数字化软件声影采集功能,对所需视频素材成功地导入计算机之中。由于电脑配置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而有些格式的视频文件在采用Premiere、After Effects等软件进行制作时可能难以使用,因而需要将其格式设置为AVI格式。

其次,需要对视频加以适当处理,将其导入视频库内,并将所需视频成功移入时间轴上,借助于数字化软件,对时间轴上的视频文件加以剪切,并设置相应的转场效果。

再次,需要对音频材料进行处理,为了有效提高影视作品的震撼效果,需要适当地为视频配音。与字幕一样,音频也存在顺序及时间等长度属性,因而操作过程与字幕设置相似,需要在时间轴视图上开展,应对下方音乐轨道进行双击,将所需音频文件拖至该音乐轨道之上。

此外,需要进行特效合成处理。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内容:

1)转场。在转场过程中,为确保视频播放的流畅性,转换过程的随意性,需要为镜头切换设置相应的过渡。就效果菜单而言,需要在场景转换清单中对所需过渡效果加以选取,并分别将其移动至视频框间,以便实现过渡效果。不仅如此,还需在左侧进行切换方向、过渡时间、边缘效果等内容的设置,以确保切换过程效果良好。

2)滤镜。视频播放需要同整体效果相符,因而需要对视频设置相应的滤镜效果,应在滤镜右侧区域内对适当的滤镜进行选取,再将滤镜拖至视频上即可完成。点击相应的播放按钮,可对滤镜效果进行显示。还可在左侧进行滤镜设置,借助于“自定义滤镜”等操作过程,对滤镜的效果加以设置,结合需求,对滤镜密度、大小等加以设置。以立体文字爆炸为例,就After Effects中Shatter滤镜的应用进行介绍。

就立体文字制作过程中,需要对“文字”合成进行重建,将文字shatter输入,就“立体文字”合成进行新建,并将其拖入时间轴,对其可视化加以关闭;同时,需要对黑色固态层进行新建,为其设置Simulation\Shatter特效,并对其设置进行更改。将Patter改为自定义,将Custom Shatter Map改成文字。其中,分别将Depth、Radius、Strength改成0,为便于观看,将View视图改成Rendered,此时的屏幕所显示的为黑色,需要将其透明属性打开,对文字Extrusion Depth数值进行改变,即可得到立体文字之效;将备好的文字贴图拖入立时间轴中,将其可视化关闭。对Textures进行更改,前、侧、后面分别为文字贴图,并将其添加纹理。对camera position角度进行调整,此时可得到一个全方位的立体文字效果。

然后需要对其爆炸部分进行制作。对渐变参考进行新建,即Layer\New\Solid,并增设渐变特效,对sart of ramp(720,288)、End of ramp(0,288)等分别进行设置;就爆炸合成进行新建,并分别将渐变参考、文字、背景图等拖至时间轴,将渐变参考可视化关闭;选取立体文字层,利用Simulation\Shatter进行爆炸特效设置。将View改为Render、Patter改为Glass,并将Repetition改成60,将Gradient Layer改为“渐变参考”;对其动态效果进行设置,分别将Position、Shatter Threshold设置为0帧、两秒动画关键帧。采用外挂滤镜对shine及Lens Flare进行制作,动画即全部完成。效果图见图1。

图1

3)字幕。还需对作品进行字幕添加。将视频切换至时间轴视图中,对字幕添加位置加以选取,并在标题轨道中,对字幕的内容加以编辑,可直接选择字母拖至轨道中完成该过程。也可在左侧对相关参数进行设置。为营造不同效果,还可对字幕进行特效处理。

4)将视频、音频等文件导出。在导出过程中可得AVI、MP4等格式音视频文件,导出前需就格式加以设置,并明确所需加入的特效形式、参数设置等,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就音频而言需对其大小变化加以设置,并将其噪声除去。

3 结语

总而言之,影视后期制作与特效合成有助于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效果。相信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影视后期制作与特效合成技术将在影视作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数字经济的总体概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零售业;低碳经营;低碳经济

一、零售业低碳经营的概述

(一)低碳经营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低碳经营是与低碳经济密切相关的概念,是指零售企业在商品的物流配送、门店的设施建设、商品的养护与包装、冷链管理、卖场管理等经营过程中努力减少碳的排放,节约能源。

(二)零售业低碳经营的必要性

零售业是流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流通渠道的末端,直接面对广大消费者,是沟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发挥特殊的作用。低碳经营对零售业而言非常重要,是零售业自身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是零售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制胜的法宝;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低碳社会的需要。发展低碳经济,节约了能源资源,会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优势,从而达到环保和利润的双赢。

二、我国零售业的低碳经营现状与分析

(一)我国零售企业的低碳经营的现状

随着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战略的日渐明确和外资超市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内资超市也逐渐行动起来,一些超市在采购、运营和管理上实践低碳经济理念,采取措施节能减排,取得了一定成效,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竞争力。但从总体上看,与外资企业相比,内资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意识还不够强,能力还较欠缺,水平还较低,距离低碳经济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以水电费为例,水电费是零售企业总费用支出中仅次于人力成本和房租的第三大费用源,但全国零售企业耗电量调查结果显示,家电卖场、便利店、超市、大型超市和百货店等五类零售业态全国全年耗电量超过300多亿千瓦时,其中以百货店和大型超市为甚,而在大型超市中,冷冻冷藏、空调与照明占了总耗电量的近80%.从耗电量看,大型超市一般全年无休,特别是为了营造愉悦的购物环境,营业期间照明要保证足够的亮度,空调要保证适宜的温度,为保证食品安全,冷冻冷藏设备要保证365天24小时持续运转。一家大型超市的照明、空调、冷冻冷藏设备等主要部分的用电累计起来,数额相当惊人。有这样一组数字,大型超市每实现100元销售额耗电1.77千瓦时,如果按平均每度电0.9元计算,折合电费1.59元。依此计算,一家年销售额1.2亿元的大型超市,每年电费为190.8万元。如果店铺生鲜经营比例较大,可能还要超过这一数字。零售业是一个微利行业,目前行业平均净利润率只有1%左右,而电费支出普遍超出了1%,未来节能降耗势必成为零售业竞争的“重头戏”。

(二)制约零售业节能改造步伐的主要原因

1.投入资金困难,返本不易

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国内本土大型零售企业对门店的节能设施普遍加大了投入,但节能资金多由企业直接投资,缺乏其他融资渠道。按照业内人士的预计,节能店至少需要三年才能收回成本并产生回报,这将加大本土零售企业资金不足的投资风险。

2.缺乏国家强制要求,低碳零售难落到实处

商务部关于开展“零售业节能行动”的通知要求,及新的《超市节能规范》已经于2009年12月1日正式实施了,明确了超市节电、节水、节气(油)、建筑节能等方面的节能操作要求。不过,该规范不是强制性要求。也没有制定相关国家强制标准,因此低碳零售流于表面,甚至成为噱头炒作,或者成为追求额外利润的利器,或者扭曲了低碳的原意,成为消费者的负担,没有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3.国家扶持力度不够,企业无长远规划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企业对政策的扶持反响强烈。在目前的情况下,对商业零售业节能的补贴、优惠政策缺位或是缺乏执行力度。许多地方虽有相关政策,但对许多商业企业而言,申请难度较大。

本土连锁零售商大部分店铺是租赁经营,由于不是自有物业,不愿做长期大额投资。例如对供暖、空调等设施开展节能改造,而更愿意投资节能灯等花费小、易回收的项目。

三、适合我国零售企业低碳经营的道路探索

(一)政府主,多管齐下

零售业节能降耗在一些地区已有一定基础,应由政府牵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以点带面,逐步展开。目前,中国政府已在积极推动零售业的节能行动。有消息称,商务部将与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共商支持零售业节能减排、技改降耗的多项支持政策,引导个人低碳消费与行业的低碳发展相互促进;还将推动不同业态零售店的节能标准,节能培训等具体措施落地工作。

1.促成低碳零售业多方政策制定

在推动零售业进一步向低碳经济发展的措施方面,政府需制定强制性的门店能耗标准,完善绿色商品标识体系,建立零售业节能减排的绩效考量指标体系和认证服务体系,对于投入大、周期长的低碳改造项目实行税收减免,对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实行补贴等等。除此而外,政府还需制定面向整个社会的政策,如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对低碳技术开发实施财政、税收等方面的鼓励措施,制定强制性的减排限额和产品的碳足迹标准,尽早实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等等,以此推动整个经济的低碳化转型。

2.推进低碳零售企业多种措施落实

政府牵头开展节能技术改造。重点在推动零售企业做好照明、空调、电梯及其他耗能设备的节能工作,引导和鼓励企业使用节能灯具、变频空调、节能型冷藏设备、自动控制扶梯等节能设备和技术。还有应加强能耗管理、开展建筑节能、开展抑制过度包装专项工作等。

数字经济的总体概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意经济消费转型技术革新产业系统集成

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于2009年11月29日圆满落幕。文博会上,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重点发展的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行业以大量的创新成果。突出展现了强劲而蓬勃的发展势头,反映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加快发展期的新面貌、新商机、新趋势,彰显出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文化创意产业是全球化背景下,以消费时代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特征的跨国、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全球化过程中制造业充分发展、服务业不断壮大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结果,是继技术、管理和资本后又一新的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要素,被誉为“世界上最后一个产生经济奇迹的机会”。

本文拟运用系统理论与方法,综合产业经济学、新闻传播学、传媒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剖析创意经济的演化历程,探讨和揭示如何运用科学、合理和有效的举措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增长。

一、创意经济的演化动力

从创意经济的演化历程看,推进创意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需求增长、消费转型与技术革新。

1需求增长

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是推动创意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必然伴随着文化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通过催生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不断推动着创意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目前已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需求总量日益增大,需求质量不断提高,消费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征更加明显,热切呼唤更多高品位、高质量的优秀文化产品,期盼更加优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文化服务。

2008年,中国人均GDP为3266,8美元,突破3000美元大关。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加快,居民消费结构也将明显变化,其中物质消费比重逐渐减少,精神文化消费比重逐渐增加。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为6325.34亿元,人均文化消费478.72元,占收入比重5.65%,占总消费比重7.64%。据估算,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突破7000亿元。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文化消费并没有因为经济下滑而萎缩,反而因为文化产品消费“不消耗物质形态”的特有优势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人们快速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创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强大的动力,同时也对文化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无论是文化产品的内容还是形式,都要求以新的内涵来提升、新的形式来表现、新的手段来传播。

2,消费转型

长久以来,农耕经济和农耕文明潜移默化下的中国文化消费中,消费者呈现出顺从、保守和趋同的特点。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逐步发生变化,消费的自主选择意识增强,消费行为日趋个性化。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和达瑞恩,布里格在著作《新消费者理念》中指出,“旧消费者更可能成为追随者而非领导者,他们会较晚地接受一种新产品或服务,因为他们觉得追随市场主流购买比独自做出购买决定更令人轻松和放心。”而新消费者则更倾向主动尝试新产品和服务,他们会试着去发现。

文化消费向个性化趋势转型促进了创意经济的涌现。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和推广,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发展特征和人们的个性化消费需求。

首先,表现在消费品——节目内容的个性化。人们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偏好对节目内容进行自主选择、自由地发表意见且与传者进行信息交流,必然要求相关文化业态具有庞大的节目内容库,这一功能目前在手机电视、IPTV、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中均已实现。

其次,表现在消费时机——时空的个性化。不仅能够自主选择节目内容,还能自由选择消费的时间地点,是人们对文化消费提出的新要求。从目前涌现的业态看,手机电视将电视移动化,网络电视将电视双向化、智能化,移动电视也在无限地填塞人们消费中的时间与空间缝隙。

再次,表现在消费手段——媒介形式的个性化。人们能够根据自身对媒体的熟悉程度和偏好选择媒介形式,无疑将大大增加人们对文化消费的兴趣。创意产业通常所具备的多媒体融合功能,即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于一体,则在很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

3技术革新

技术革新是推动创意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历史上,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摄影照相技术的出现、广播与电视的普及,都曾给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带来深刻变化。而现代传播科技如通讯卫星、激光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的采用,更使文化产业获得空前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人2l世纪以来,数字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加快融合,新型创意业态不断涌现。

回顾近现代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能够清晰地看出技术革新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通过梳理出版业、音像业、电视业、电影业、网络文化产业等发展过程中相关产品产生的时间脉络,结合熊彼特等人的技术长波论,尤芬、胡惠林(2007)指出文化产业产品发明、创新涌现的几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类文化产业逐渐发端;第二个和第三个高峰是20世纪50年代及70~80年代,文化产业各行业出现关键性的技术、产品突破与创新。他们认为:“文化产业发展长波周期受经济长波推动形成,从根本上来说,受科学技术的推动形成。也就是说,科技不仅推动经济波动起伏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波动起伏发展。”

创意经济业态的培育和创新,主要依托技术革新,特别是先进适用性技术的普及。当前数字化技术创造了很多切合时代特征的新型创意业态,主要显现为一系列颇具竞争力的网络文化产品。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宽带网民规模达到2.7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0.6%;手机上网网民规模达到11760万人,较上年增长133%。调查显示,2008年中国的网络新闻得到快速发展,网络新闻的使用率较上年提升近5个百分点,网络新闻用户达到23400万人。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舆论宣传阵地。

科学技术运用到文化生产的过程,是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过程。技术革新不仅改变文化产业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而且带来文化产品形式的不断更新和丰富。毋庸置疑,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新型创意业态还将不断涌现。

二、创意经济的演化路径

“系统深化”与“系统广化”是系统经济学中“系统化”概念的延伸与推广,分别反映经济系统内部各经济元之间关系及其关系转化的两个不同方面。所谓系统化,是指趋向形成经济系统的过程。具体地,系统深化指的是经济系统内部各经济元之间关系不断加强的过程;而系统广化则是指系统和外界环境之间联系范围不断拓宽的过程。创意经济的演化历程在演化路径上,遵循系统深化与系统广化的内在规律。

1系统深化:产业链、价值链延伸

系统深化反映了经济系统内部各经济元之间关系不断加强的过程。系统深化的自然结果就是专业化经营,专业化经营是经济系统内部各经济元之间关系不断强化而形成的。创意产业系统在形成过程中相伴而生的产业链、价值链延伸现象,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关系的变动情况看,反映了系统深化的过程。

首先,创意产业系统在形成过程中产业链、价值链上节点的数量不断增加,反映了创意产业系统不断细化,经济主体不断丰富的过程。以广播电视业为例。分工结构和模块化结构促使广播电视产业价值链不断分化出制作、播出、广告、衍生服务等多个节点和环节,并且随着分工结构和模块化结构的发展,这些节点和环节产生进一步的派生和细化,从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连续、复合价值链条。在这一价值链条上,新节点或新环节的产生往往意味着新行业(子系统)的产生或生产迂回程度的加强,也即“新的中间产品的出现,初始投入与最终产出之间的链条拉长”。产业链或价值链的延伸或拉长必然导致经济系统内部构成元素的复杂化,从而增进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关联。由此来看,创意产业系统形成过程中产业链、价值链上节点的丰富和细化过程,也就对应了系统深化的过程。

其次,创意产业系统在形成过程中产业链、价值链上各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断加耦,反映了创意产业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经济关系不断加强的过程。一般而言,经济元之间相互关系的加耦和解耦是系统深化的两个相反方向。简单地说,加耦表示元素之间关系的增强;解耦表示元素之间关系的减弱。对创意产业系统而言,形成的过程必然导致经济主体即参与系统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加强,这也正是系统深化的题中之义。

2系统广化: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扩张

与系统深化相对应,系统广化是指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联系范围不断拓宽的过程。从本质上说,系统广化促进了经济系统潜在关系的显化以及与经济系统具有联系的外部环境范围的不断扩大,从而能够进一步导致经济系统规模的扩大。在系统广化过程中。相关的经济元通过借用或整合外部资源,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资源位水平。在创意经济发展过程中,跨业型业态也即创意产业系统内部不同子系统或创意部门与其他部门开展合作竞争形成的新型业态,或称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扩张,反映了创意产业系统内部资源以及系统内部与外部资源的整合过程,也即系统广化过程。在该过程中,创意产业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联系范围不断拓宽,内部子系统或创意产业系统与其他行业系统的潜在经济关系不断显化,创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参与其中的各经济主体通过价值链接、资源互补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双赢或多赢的目标。

三、创意经济的演化趋势

创意经济具有不同于工业经济特征的运行规则,由此衍生出企业间的新型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业系统集成性质。产业系统集成是信息时代产业结构的新本质,是继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产业集群后出现的新型产业组织形态。

1创意经济的运行特征蕴含产业系统集成的特质

以系统观为视角,创意产业系统所具有的开放性、非线性、非平衡和涨落等自组织特征,将自然地导致“系统经济性”,即经济组织以经济系统的方式从事经济活动。由系统经济性所带来的经济效应称为“系统经济效应”。系统经济效应更加符合系统经济学的三大基本公理要求,即广义代价趋于最小可能值(世界最经济原理)、社会福利水平趋于最大可能值(社会福利原理)以及持续发展水平不减(持续发展原理)。从效益的角度讲,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以非信息运行平台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时代,单一经济主体或者通过大批量的专业化生产获得“规模经济性”效果。或者通过拓展产品经营范围实行多角化经营获得“范围经济性”的效果。而在信息网络化社会中,分属于不同经营领域的复数市场主体通过信息网络异业联手、协同合作,开发新产品,可以更迅速地满足不断变动的多方面消费需求,获得更大的经济效果。日本学者宫泽健一最先从企业组织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把这种“复数主体通过网络联结产生的经济性”称为“联结经济性”,或称为“复合效应”。

不难看出,联结经济性是系统经济性的特例,是系统经济性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产业系统集成的实质就是在技术集成和业务集成基础上,由更多的信息、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进行跨时空整合,从而产生巨大的系统经济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的过程。

2产业系统集成概述

“集成”一般可理解为聚集,还可理解为融合、综合、一体化,在更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个创造性的整合过程,其核心思想是系统化。严格来说,“集成”指在一定的集成环境和条件下,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单元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集成后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并不是集成单元之间的简单叠加或堆积,而是按一定的集成方式和模式进行的构造和组合,其目的在于更大程度地提高集成体的整体功能,适应环境的要求,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系统经济效应和集成体的目标。

产业系统集成就是把产业作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经济系统,从系统的角度把组成产业经济系统的各子系统及其要素集成起来,从而实现系统经济效应和产业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倍增。从静态角度看,产业系统集成描述了产业经济系统充分整合、调控产业内各子系统及其要素实现有机结合的状态;从动态角度看,则强调了一个持续动态整合的过程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