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奖学金个人总结

大学奖学金个人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奖学金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奖学金个人总结

大学奖学金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制度

由于综合国力的增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得到了飞速发展。2006年,国家对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了试点改革,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这三所高校成为首批试点的学校;200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4所高校进行改革试点;2008年,在总结前两阶段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改革工作得到推广;2009年起,中央部委所属院校的所有研究生都必须缴纳学费,依靠自己的学术和科研成绩争取奖学金来完成学业,改变了过去学生仅凭入学考试成绩就能决定未来三年是否享受公费待遇的“终身制”。

一、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制度改革的意义

我国从1993年开始招收自筹经费的研究生。录取时根据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将学生分为“计划内”“计划外”“定向培养”“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等类别,并在学费和奖学金发放上有所区别。“计划内”的研究生除了可以公费攻读学位外,还可以每月领取国家发放的奖学金。而“计划外”的研究生则需要通过自筹经费的方式全额缴纳学费,且没有奖学金。同时,因为“计划内”资源的有限性,部分免试推荐的保研生或考研成绩较好的学生也要自己缴纳学费成为“计划外”类别。在此模式下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显然有失公平,是不合理的。首先,“计划内”的研究生如同抱上了“金饭碗”,入学后无论是否努力,每月均可享受奖学金资助;而“计划外”的学生,无论多么努力都无法改变自筹经费的性质。其次,仅凭一次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就将学生划分为两类,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此种评价标准未免过于片面。再次,奖学金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支持,资金来源范围过于狭窄,类别过于单一,无法动用其他力量共同办学,不利于研究生整体的培养。

硕士生奖学金评定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研究生积极投身学习、科研工作,激发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积极性,改变之前的“一考定终身”制,实行奖学金滚动评定制度。硕士生入学时评定的主要依据是考研及复试成绩,第二、三学年评定的依据主要是第一年的必修课成绩、科研水平以及道德品质等,将奖学金划分不同的等级并与学费直接挂钩。尽管奖学金评定的制度刚刚推行,但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已显现出来。

二、研究生奖学金评定过程中存在的动态变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一所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的多科性、开放式、研究型大学,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战略高技术研究的历史使命。研究生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基于此,学校在“科学、公平、公正”的原则下,结合理、工、人文、管理、经济学等学科的不同特点,规定了奖学金整体比例以及各等奖学金的人数,并给予各院系极大的自,成立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本单位的相关工作。经过两年的实践与探索,通过评定数据的反馈,针对由奖学金制度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寻找解决之路,使其不断完善。

1.研究生奖学金评定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以某个工科院系为例,2009年共招收124名工学硕士(不包含国防生、强军计划等学生),2010年共招收87名工学硕士(不包含国防生、强军计划等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科研,参评的硕士生中大部分奖学金等级发生了变化,其中一部分同学奖学金等级有所下降(见表1)。

将两年的评定结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参评的硕士生中有近1/4的学生奖学金等级发生了变化。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变化涉及的学生数虽有不同,但变化比例相当,均为当年招收学生总人数的24%。第二,一等降为二等者即保研生奖学金下降比例减小,从12人降低为6人,比例也从40%降为28.5%(见图1、图2)。第三,跨越临界状态的二等降为三等的比例减小,从11人减少到6人,比例也从37%降为28.5%。第四,极端情况比例增加,如奖学金下降两个等级的,一等降为三等有2人占9.5%,二等降为四等有5人比例为24%。同时出现一等降为四等的极端情况,虽然只有1人,但其却是免试推荐的研究生,下降等级之多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近几年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变化的社会效益

将某工科学院近几年的招生情况加以对比(见表2),可以看出,从2009年推行奖学金动态管理后,由学生自己缴纳学费的比例在逐步减小,而学校所负担的各项教育经费的比重在逐步增大。

同时,实行奖学金动态评定后,首先改变了之前“大锅饭”“铁饭碗”的一成不变的模式,要靠学生自身的成绩、能力等综合实力去争取,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的同时,也促使其更加努力的学习。其次,奖学金的动态评定强调了导师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增加了导师在学生学习、科研中的作用,有利于导师更加用心的指导学生。再次,推行奖学金的动态评审,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积极地教学相长的软环境,通过竞争,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会得到社会的肯定,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

三、研究生奖学金评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两年的试运行,改革后的奖学金制度实现了动态化管理,其优势逐步得到显现,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

1.动机和目的趋向功利。改革后的奖学金数额增大,可以抵消部分甚至全部学费,并能每月领取国家发放的不同额度的奖学金,其评定依据是学生在第一年的必修课成绩、科研水平以及道德品质等。由于成绩所占比重较大,为了追求高额的经济利益,有的学生每天只努力学习,过分看重成绩,忽略了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及其他活动;有的同学为了得到“科研水平”的加分,短时间内制造出大量低质量的论文,剽窃抄袭,花钱买版面,一稿多投,滥发文章,学术不端行为频频出现;还有同学为了获得道德品质上的加分,参加一些自己不喜欢的活动,使其不能安心学习和研究。可以说,学术带上了功利的色彩,与奖学金评定的初衷背道而驰,违背了培养机制改革的目的。

2.同学之间团队合作减少。由于科研成果的多少影响了奖学金等级的高低,同学之间的合作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的可能性加大,有效地交流与沟通减少或者有所保留,互相隐瞒,不能以诚相待,无法实现知识与资源的共享,阻碍了团队精神的培养,更不利于学术创新,并造成同学之间关系的紧张。

3.评定标准显失公平。改革后的奖学金评定标准是在缺少研究生参与的情况下制定出来的。作为改革效果的直接承担者的研究生群体只能被动接受,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进而改革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有学生要求进一步明确、细化评价标准以及加分政策;还有学生反映奖学金评定等级差距过大,造成不公平竞争;再有同学对只公示评定结果表示不满,认为奖学金评定过程缺乏透明度,有暗箱操作之嫌。

四、对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制度改革的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对现行的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制度进行探索和改进。

1.提高学生参与度,充分体现公平、公正

评定标准的公平、公正是整个奖学金评定体系的基础保证。在制定奖学金条例之前,通过举办座谈会、向老师、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初步拟定条例。继而将条例发给学生进行民意调查,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献言献策,得出反馈意见,以便补充、修改,最终形成合乎民意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条例。这样不仅可以使研究生加深对条例的理解,更可以增加他们对条例的认同,积极参与。

2.加强科研成果评定的严格性,促进奖学金评定制度化建设

奖学金制度评定刚实行不久,各项条例仍处于试行阶段,这就需要将奖学金的评定制度化,将评定标准明确化、具体化、规范化,使奖学金制度稳定而有效地发挥其引导作用。特别是在学生方面,由于我国高校并没有一个合理且通用的学术评审制度,各高校各学科只能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在本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刊物,根据科研成果的质量等级,确定学术论文评定的规则,并适时做出调整。同时,由各学科主任或带头人组成专家评审小组,对用来申请奖学金的论文进行审核、认证,严把的质量关,消除弹性及人为因素,鼓励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避免学生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滥发文章。

3.减少奖学金等级,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

奖学金制度改革初期,很多高校将奖学金划分为三至四个等级。以笔者所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一等奖学金占20%,享受免学费,生活补助400元/月;二等奖学金占40%,享受免学费,生活补贴270元/月;三等奖学金占20%,享受半免学费,无生活补贴;未获奖学金学生占20%,全额交纳学费,且无生活补贴。可以看出,由奖学金等级带来的经济利益差距较大,尤其是处于二、三等奖学金临界线上的学生,如果以微弱的分差拿到三等奖,则意味着要多支出万余元。高经济利益必然导致竞争的加剧,继而竞争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通过减少奖学金等级,适度缩小奖学金等级之间的利益差距,使其发挥正确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

4.维护学生个人隐私,加大评定过程的公开、透明

学习成绩及排名是学生个人隐私的重要部分。在奖学金评定的过程中,要维护好学生的个人利益。同时,通过对参评学生进行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希望更多的了解奖学金评定的过程。因此,笔者建议,不仅要将评定的最终结果进行公示,还要将各分项及特殊加分等情况进行公示,鼓励学生互相监督,增加评定过程的公开性、透明度。同时,将排名靠前的学生进行重点说明,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

五、结论

奖学金评定制度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激励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其目前仍处于改革初期,各项具体执行措施尚有待通过实践加以改进和完善,同时,伴随培养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加入,以及导师在奖学金评定中的作用等问题逐渐凸显,不容忽视,仍需进一步探索。高校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制度完善的最终目标是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合理的、公平竞争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唐笑,朱方彬.研究生奖学金机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改革与探索,2010,(25):124.

大学奖学金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奖学金;研究所;导师

随着教育不断发展,政府、社会团体及个人为高校优秀研究生提供了较多获奖学金的机会。其目的在于调动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培养一流研究型人才。在评定奖学金的过程中要统筹研究生各方面的成绩,对研究生进行最广泛、最深入、最重要的考察和鼓励。研究生的学费普遍较高,奖学金的设立为研究生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为研究生解除了“后顾之忧”。因此,每年的奖学金评定是导师和研究生们最关注的现实问题,如何找到适合研究型大学理工类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一、奖学金评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奖学金关系到研究生的切实生活问题,如果无法公开公正的评定,会引起导师与研究生们的矛盾。在奖学金的评定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两个问题:

1.考核的标准有限

研究型大学理工类研究生的总体考核分重点在科研成果上,课程成绩和其他表现分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这样的格局是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由于理工类研究生毕业有文章的要求,奖学金的设置也是为了督促研究生尽早出成果。但是,这样的评定方法也会存在一些缺点。有些研究生为了追求文章数量,在短时间内制造出大量的低质量的论文,甚至造假。有些课题组为了能够让更多的研究生获得奖学金相互挂名,这样不仅违背了良性竞争的要求,也产生了十分不好的学术风气,对刚刚起步的课题组的同学不公平。这也会导致奖学金评定的“马太效应”,以前拿奖学金较多的同学不管有没有做出新的成绩,给的奖学金越来越多,而原本奖学金就少的越来越少,很难有机会。

2.评奖过程的公开程度不够

理工类研究生评定奖学金时同学之间竞争十分激烈,每年评奖算出的总分经常有十分接近的。这样就容易导致原本和谐友好的同学关系被奖学金评定中激烈的竞争所影响,甚至同一课题组内同学为了争抢名额而产生矛盾。同时,也会使研究生对学校的政策持怀疑态度、对学校失望、对学业产生抵触情绪等,这反而辜负了设立奖学金的原本意图。

二、评奖的基本原则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切实做好评奖工作,有些高校设立了奖学金分配模型[5],这些模型各有侧重,有利有弊。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依据各校的学科特色,仔细研讨适合的方法和原则。

1.奖学金分配方法

在细节的计算过程中,有些高校提出各种计分计算模型,有指标权重分配模型、算数平均模型等等。

目前高校采用的奖学金分配方法有多种。主要有:(1)平均分配型。就是每一年将学校、学院设置的奖学金平均分配给各研究生,这样,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不会因为奖学金而你追我赶,综合得分好坏对评奖并无影响。(2)学术分配型。这种分配类型主要表现在奖学金的评定以研究生的学业成绩(学科成绩以及所折算的分数)为准。(3)管理分配型。这种分配方式从服务院系管理的角度出发,奖学金主要倾斜于学生干部、文体活动积极分子等。(4)混合分配型。即奖学金发放以学术成绩分配为主,管理分配为辅。

2.实际评奖过程中的原则和要求

奖学金是对研究生在生活上的重要支持,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在每年的评奖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奖学金分配制度。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定方法也必须不断加以补充和修正,从而客观、真实、全面地综合评价研究生的素质。首先,要健全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不断改进和完善奖学金评价体系可以帮助研究生正确认识奖学金的意义和重要性,消除在评奖过程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在实际评定过程中要明文规定具体的方法和准则,使算分过程有据可依,在评定时需做好细致、严格的综合素质量化考核分的统筹工作,经过反复校对之后才能最后公布。其次,要把奖学金评定制度与本院研究生群体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厦大化院的研究生科研任务较重,为了能够保证多个研究方向协同发展,在奖学金的分配过程中需考虑多学科均分,促使奖学金制度多元化。对一些在其他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应给予特殊的奖励。可以根据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各环节设置奖项,这样可以全方位的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动力,让他们不仅成为创新能力强的科研人员,而且成为个性完整的人。最后,采用平等、民主的工作方式,坚持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使研究生的心智相对比较成熟。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工作中需要对研究生充分了解,加强交流,提供了解途径,及时解决他们对奖学金评定的质疑,充分激发研究生的自我教育主体意识。在奖学金评选条例的修订过程中,研究生积极参与,献言献策,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建议,充分尊重了研究生的主体意识,更有效地化解了在评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对评奖过程中加分的细则需让同学们完全了解,这样才能给研究生一个明确的导向, 让研究生按着这个导向制定自己的学习规划、生活规划、实践规划等等, 让研究生的奋斗目标更为明细化,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好奖学金评定工作的积极影响。另外,还应该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减少这些消极因素对研究生的成长带来的影响,使同学们正确看待自己的得失,对于已经获得奖学金的同学,要引导他们珍惜自己的荣誉和奖励,应对国家、社会怀感恩之心,并合理地使用奖学金,在同学中间真正起到带头作用。

三、基于我院实际情况制定评奖方法——导师推荐制优点

为了避免上述奖学金评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依照奖学金评定的基本原则,我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拟定了新的推选评审方法,在奖学金评定过程中解决了较多的问题,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与支持。

1.奖学金名额分配

我院奖学金分为校奖和院奖两部分,这两部分奖学金又各分为“三大奖”和其他奖项。在确定好奖学金的名额之前,需要统计好学院所包含的各个研究方向的研究所个数及每个研究所所包含的研究生数。经统计,我院总共包括研究所12个,所包含的研究生人数相差较大。为了保证和推进各个学科的平衡发展,在分配奖学金名额时就需要按照研究所研究生人数百分比进行均分,并结合人数百分比统筹各研究所奖学金总金额。

各个奖学金的要求不同, 比如校奖中的东阿阿胶奖学金要求必须是二年级及以上女研究生。要根据每个奖学金的名称、金额、要求、奖励人数等绘制奖学金汇总表。此外,学院对奖学金还有总体要求,特别是校奖。由于校奖是由学院推选最优秀的同学参评,我院规定各研究所推荐参选校奖的同学必须在本年度在高水平杂志(Science、Nature、JACS、Angew.Chem等)上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时)发表过文章,或者科研工作突出、在重要级别的比赛中获过奖、表现突出。而院奖则是奖励给在本年度科研突出及综合表现优异的研究生。各奖项都必须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避免违背设立奖学金的宗旨。

由于我院设有专业学位硕士,他们除了没有国家补助的奖学金外,还需要承受高额的学费。为了鼓励这部分研究生能够克服困难,专心学习和科研,学院还特别预留专门的名额。此外,还将个别奖项的名额备注倾向分配给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研究生。这些特殊的措施都是为了帮助在经济上困难但学习十分努力的同学,可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在经济上的压力,使他们能够更好的投身到科研中。

2.将分配好的名额报送各研究所

分配好名额后,针对不同的研究所绘制不同的Excel表格,并将其发送给各个研究所负责奖学金事务的老师,请他们根据要求推选合适的研究生。

3.导师推荐制的优点

研究所负责老师获得名额后,会根据各研究所内导师所带研究生情况,合理分配每个课题组的名额。在平日的学习和科研活动中,导师和研究生有着最直接接触和交流。导师对研究生的性格、科研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了解,所以我院采取了导师推荐的方式,这样可以使奖学金的工作快速有效的进行,使他们对奖学金的评定心服口服,也能够促使他们在科研中更加努力,提高成果的质量和数量。这才能够真正做到设立奖学金的目的和要求,从而提高学院整体的科研水平,形成一个合理的竞争环境和良性循环。

4.奖学金评定

收集汇总各研究所推荐的研究生名单,按奖项名称进行分类。

统计好学生名单后通知研究生按照要求提交申请表和证明材料。我院每位研究生都有自己的研究生系统,里面包含课程成绩、科研成果等信息。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必须经过导师和教学秘书审核才能计分。在提供成绩和科研成果证明前,必须提供系统内生成的成果汇总表方可有效。这样既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参评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得到系统自动算出的分值,节约工作时间,又可以避免同学之间相互怀疑,使评奖过程公开、透明。可见,学校网络系统的合理运用为奖学金评定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校对汇总参评的研究生成绩之后,学院领导、老师、研究生代表召开研讨会,最终确定获奖研究生名单。将具体的获奖研究生名单进行公开,接受学院老师和同学们的意见反馈。

我院研究生人数较多,近几年来招生人数一直超过本科生。因此,如何管理在校研究生成为学院十分关注的问题。每年的奖学金评定关系到同学的切身利益,一直备受关注。目前采用的奖学金名额分配到各个研究所,由导师推荐参评的方法能够有效的完成奖学金的合理分配,导师和研究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充分体现了民主、公正的原则,避免了在评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矛盾,维护了学院的和谐气氛和正常秩序,促进了教学与科研水平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涛、许华山、王丽莎. 论高校奖学金评定程序的完善.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17.

[2]胡涛.浅谈高校奖学金评定模式改革.湖北函授大学报1(24):18

[3]杨寅庆.地方高校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的问题与对策——以三峡大学为个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92.

[4]欧旭理,罗方禄.高校奖学金评定中的马太效应分析及其规避对策. 思想教育研究.2011(8):107.

[5]高见、张希男.高校综合奖学金评定模型.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2(29):36.

[6].基于我校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改革实践的思考.011(2):287.

[7]胡仲军、李建忠.让奖学金制度变成实在的激励机制——浅谈我市高校的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制度.时代人物.2011.

大学奖学金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美大学 资助体系 比较分析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05

1 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构成

美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有着比较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是美国国内存在种族矛盾,也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问题,部分贫困大学生无法完成自身的学业,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发展。因此美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希望为贫困生建立更好的资助政策,让他们安心学习。美国大学生自主政策构成比较多样化,主要由联邦助学金、贷学金组成,其中联邦助学金主要包括“联邦佩尔助学金”和“联邦补助教育机会助学金”,贷学金则包括“联邦帕金斯贷学金”、“联邦家庭教育贷学金项目”、“联邦直接学生贷学金”。这些自主政策有着不同的针对性,可以让贫困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申请资助项目。

以“联邦家庭教育贷学金项目”中的“联邦斯坦福贷学金”为例,它主要是针对有申请需求的学生,该资助项目涉及面比较广泛,并不是只要求“特困生”或者“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进行申请。但是改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贷款,所以其贷款利率相对较高,宽限的时间比较短,对学生还款有着较多的要求。而“联邦佩尔助学金”则是针对低收入家庭学生制定的资助项目,帮助他们缓解家庭经济负担,使其更好地完成学业。该资金大部分来源于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支出,部分资金来源与非联邦政府机构捐助,每位学生一年只能在一所学校接受一次佩尔助学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自主对象,它需要与其他资助项目配合,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资助水平。

2 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构成

我国对大学生的自主政策主要包括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社会助学等,减轻他们的家庭经济负担,让大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奖学金主要是针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设立的资助政策,比如国家助学奖学金、定向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研究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学校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组织设立的奖学金等。通过该项奖学金的设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可以帮助贫困生解决上学问题,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助学贷款也是针对当前贫困大学生的一项资助政策,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人数的增多,贫困学生人数也在逐渐上升,如果单纯依靠奖学金无法满足贫困学生的上学需求。国家助学贷款则可以在一定时期内缓解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以国家补贴利息的形式向贫困学生发放助学贷款金,并与银行签订相应协议,工作后在一定期限内完成还款。通过多种形式的大学生资助政策,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贫困大学生享受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

3 中美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比较分析

3.1 中美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相似点

当前我国与美国大学生资助工作有着较多的相似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政府在自主政策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美国大学生资助资金组成来看,大部分来自联邦政府的资金支持,一小部分来自州政府、学校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资金。此外在贫困学生贷款中,美国联邦政府也是贷款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并且为了减轻学生的还款负担,他们也针对学生贷款给与担保和贴息,让更多贫困大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中国与美国的资助政策相似,政府也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制定相应政策来引导各种资助工作的有序进行。第二,大学生资助政策类似。中美两国制定的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相似。比如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中主要有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以及工读计划等,中国则是奖学金、助学金、贷款、贫困补助、减免、绿色通道等。两国的大学生资助体系都属于混合类型,包含的种类都比较多,与本国的实际国情相符。

3.2 中美大学生资助工作的不同点

中美两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其不同主要体现为:一是大学生资助目标不一样。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目标比较广泛,它能够让学生结合自身家庭经济状况选择不同的资助方式和资助层次,即使是一般经济水平家庭的学生也可以得到相应资助。但是如“联邦帕金斯贷学金”和“联邦佩尔助学金”只有家庭非常贫困的学生才能够享有。中国大学生资助政策主要针对贫困学生和成绩优秀学生,比如国家的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等。二是资助申请上的差异。美国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要进行资助申请,填写相关申请表,通过教育部门的审核后才能够接收资助。该种方法可以让相关部门从学生家庭状况出发来提供资助项目,能够提升资助金的利用率。我国则是学生进入学校报到后,可以通过“绿色通道”政策先入学,然后再结合自身的家庭经济状况来申请贫困助学金,但是该种方法导致资助部门不知道学生会选择哪种项目,可能会降低资金的利用率。

4 美国大学生资助工作对我国的启示

4.1 完善我国资助法律体系

我国在今后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应该要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让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能够受到法律保护,维护贫困大学生的权益。与美国相比,当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与大学生资助政策有关的法律体系,其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资助工作质量,不利于今后我国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通过对美国大学生资助工作经验的学习,我们要积极推进《大学生资助法》立法工作,明确国家在高等教育资助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对一些社会团体、个人的自主行为做出明确规定,激发他们参与该项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保护大学生和资助团体、个人的利益,帮助更多贫困生完成大学教育。

4.2 丰富大学生资助形式

我国目前虽然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大学生资助体系,但是该体系还不够健全,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我国需要继续丰富大学生资助形式,了解当代贫困大学生的需求,制定出更科学、更有效的资助方案,既能减轻他们的家庭经济负担,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比如可以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自主体系,鼓励社会参与大学生资助工作,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家财政资金压力,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诚信观念,继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除此之外,国家应该延长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还款期限。比如我国当前的助学贷款还款期限为毕业后6年,但是却没有顾及到家庭特别困难学生的状况,可能会增加他们的生活压力,不利于我国大学生助学贷款项目的实施。

4.3 制定合理的贫困认定标准

贫困生认定标准非常重要,但现实中我国的认定标准不够明确,资助执行力度不强,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申请到资助,从而不利于大学生资助项目的顺利实施,容易出现“贫困生不贫困”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贫困认定标准,需要从学生生源地、学校、父母单位、学生表现等方面出发,不仅要让相关单位提供证明,还要综合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在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后,才进行最后的认定,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实现资助资金的作用,帮助贫困大学生继续完成高等教育。

4.4 建立资助信息共享机制

在开展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时,我国相关部门还要建立相应的资助信息共享机制,最大限度减少避免资助现象。比如各高校可以按照国家要求在相关网站为学生建立资助账户,录入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成员、家庭经济情况和接受资助状况,如果学生一年内获得的资助达到一定的标准,则不可以接受其他形式的自主,这样能够有效提升资助资金利用率。但是在建立该共享信息时,应该要做好学生信息保密工作,维护好学生的基本权利,以达到资助工作目标。

4.5 鼓励社会资助体系的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贫困生数量也在上升,如果单纯依靠国家财政和贷款进行资助,则无法满足贫困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量。因此我国应该要鼓励社会资助体系的发展,比如可以建立教育基金会,规范其内部操作程序,将社会捐助资金运行透明化,提高社会群众对社会资助体系的信任度,让学生能够达到资助金接受高等教育。此外也可以鼓励社会企业以多种形式帮助贫困大学生,比如为他们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实习机会等,以减轻他们的家庭经济负担,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

5 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与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上有着一定的相同之处,两国的资助政策体系比较多元化,能够满足不同家庭状况的学生进行选择。但是现实中我国大学生资助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美国资助工作相比还存在差距。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应该要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继续丰富大学生资助形式,制定合理的贫困认定标准,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学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此外,我国也要提升社会资助体系的发展水平,建立多渠道社会资助帮扶工作,让更多社会团体与贫困生联结在一起,实现贫困大学生的大学梦。

参考文献

[1] 许蕴文.中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比较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10:143-144.

[2] 曹艳春.中美两国大学生资助理念比较及其启示[J].学理论,2013.21:312-314.

[3] 王俐,张霞,王烁.中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比较与启示[J].北京教育(德育),2013.9:78-80.

大学奖学金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总结2019年春季学期工作,2018年6月来到华德学院,到今天已经一年有余,这一年的辅导员工作让我有很多收获,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工作经验,学会了如何和学生相处,学会了如何更好的处理班级日常工作,从一开始的迷茫到现在的适应熟悉,一下是我的工作总结: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本学期取得成绩

1、培养发展入党积极分子80,其中16人党校结业;

2、班级整体建设取得的成绩较上学期有明显提升,包括迟到、早退、无故旷课人员、带餐进教室现象明显减少;

3、班级每月定期开展主题团日活动,通过定期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增强班级团组织的凝聚力,让当代大学生用这份精神去学习、生活,去不断进步;

4、关心关爱学生,每天深入班级,每周三次深入寝室,全面掌握学生状况,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忙;

5、让班级每位学生都参与到班会的开展中,以往的班会形式都是有辅导员在讲台上从头讲到尾,很多的道理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脑海中,所以本学期班会开展是由学生来讨论问题,辅导员走进学生中去,让学生在班会上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探讨问题,营造良好的班会氛围。

6、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组建有号召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力量,协助专业课教师及辅导员管理日常工作;

7、公平公正的评定奖学金,本学期所带班级260人,共一等奖学金7人、二等奖学金15人、三等奖学金21人;

(二)、工作不足

1、工作中存在惰性思想,做事容易拖沓,主动性思维有待提高;

2、对待细致性工作不够深入,做事只看表面情况居多,应多角度看问题,多层次剖析问题,解决问题。

3、对于辅导员工作专业理论学习不足,没有合理利用时间去学习工作相关专业知识,日后需要认真学习专业理论。

二、横向工作

(一)、寝室相关工作,每周三协调各教师与学生会同学共同深入寝室进行检查,并做相关记录工作;寝室安全及寝室基本检查工作;学院对接公寓管理中心各项工作包括:卫生安全月、寝室文化节、寝室自检自查等工作;下学期将持续做好寝室相关工作。

(二)学院分担区卫生工作,主要包括:校园分担区的落叶清扫、积雪清理、日常维护、运动场篮球场等清扫周的维护工作。

三、下学期工作重点

(一)下学期是大二学期的开始,也是树立学生正确职业发展观的重要学期,做到每天一个学生谈心谈话,了解每位学生通过一年的大学生活及学习感触,了解每个人目前的职业发展想法、认真分类(考研、公务员、支援西部、创业),根据分类对学生再进行分批谈话,让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发掘班级学生的特长,培养多方面人才,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级专业类比赛,在实践中学习、赛中找到不足。

大学奖学金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政府,学生,以及作为重要中间者的学校作为政策实施中的三个主体,在政策体系的制定和实行中都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政策的本质是追求教育机会平等和教育资源的再分配,通过政策在经济上补偿和保障各主体对教育资源的分配的目标的基本和谐。

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面临着失学的危机。国家建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制度包括高等教育资助、中职教育资助和义务教育资助等针对不同教育层次的资助政策,其中高等教育资助由于涉及助学贷款的偿付问题而显得更为复杂。本文分析政府、学生和高校、银行这四大主体在高校家庭困难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中获得的利益,并指出在该政策下该主体仍可能面临的危机。

1.政府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政府作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显然在制度体系中处于一种主导地位。教育政策的制定一方面体现着教育领域内的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体现着政府在教育领域内的资源投入及其分配。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政府的利益体现在以下方面。

1.1社会公平问题

从社会公平角度来说,政府通过教育领域内的资源调配,以多种形式减少或避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困难而失学或影响学业完成的情况出现。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是保障受教育权的获得,通过奖、助、免、贷等各类方法,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免除后顾之忧,鼓励他们完成学业。资助政策的最基本出发点从基本的经济层面保障教育的公平性。政府的保障体系就如同木桶最短的那一块,决定了整体可能达到的基础水平。

1.2投入的分配问题

从政府投入的角度来说,教育支出一方面是对基础建设、学校运行等诸多方面的支出,可归纳为建设性支出(如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的更新与添置等)和维持性支出(如教师工资和福利、学校日常运行的办公经费等),这些支出是保障教育资源的更新和增长的主要力量,在教育总支出有限的情况下,增加这方面的投资产生的效果是提高人均享受到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待遇,等等。而另一方面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方面支出,则保证了社会弱势群体能够分享到不断增长的教育资源。两相比较,前者投入是提高百分比,锦上添花,而后者是从无到有的质变,雪中送炭。必须指出的是,教育的建设性支出和维持性支出的增加,事实上也引起了教育人均成本的提高,相对而言就造成了教育负担在家庭经济负担中的提高,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和广度应该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适应教育成本提高带来的影响。从以人为本的目标出发,政府不能仅仅着眼于教育总支出的增长与教育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百分比,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合理地把握各类投入的分配比例而形成良性循环。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资助政策的收益者,首先获得的是经济援助和奖励。但其中不同的资助政策针对的资助对象、覆盖面的不同,又使得情况有所不同。

2.1奖学金制度

奖学金制度是我国现行高校资助政策的开端。现行的奖学金主要包括以下形式:国家助学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研究生奖学金。奖学金的主要要求是课业成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获得奖学金和助学金,首先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助学金着眼于帮助成绩优秀、学习努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减轻经济负担。相对而言,奖学金更看重“成绩优异”这一特质,以考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为主,而助学金则以“家庭经济困难”为条件。必须看到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名额是极为有限的,因此两者只能在设置各自的选拔条件底线的基础上,采用排名的方式决定获奖者。尽管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覆盖面极为有限,但它们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现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它们以学习成绩为评判标准,能够促进家庭经济大学生在逆境中更专注于学习,可以说,获得奖助学金不仅仅是对这些优秀学生的经济支援,更是对他们精神的莫大鼓励。

2.2学生助学贷款体系

这是高等教育阶段资助家庭困难大学生的最主要的措施之一,它结合国家、学校、商业银行系统的力量,通过现代的信贷制度为面临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提供了低门槛的资助获得方式。学生通过贷款缴纳学费和支付生活费用,毕业后在规定年限内偿还贷款。然而在我国信贷系统并不发达和繁荣的社会背景下,由于对贷款过程和还贷制度的不清楚,相当部分的家庭困难大学生没有选择助学贷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日趋紧张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下,高校学生对自身未来的还贷能力产生了相当大的顾虑,在此情况下信贷系统也无法有效保证毕业生还贷的信誉度,信贷能力大受影响,长此以往也会削弱助学贷款体系的整体力量。这俨然成为国家资助政策中的一对难以化解的矛盾。但从长远来看,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助学贷款完成学业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这在客观上也能促使他们在大学期间形成良好的理财观念,并形成长远的个人发展计划。 转贴于

2.3减免学费政策

减免学费制度主要针对普通高校中部分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尤其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与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但符合条件的学生较少,这些学生面对的经济压力也不仅仅是减免学费就能够解决的,往往在生活、学业、就业等方面都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学生本身减轻了经济负担,也仍需要争取获得奖学金、助学金,或是勤工俭学获得其他的经济来源。此外,各级政府和高校在经济困难学生遇到一些特殊性、突发性困难时给予的临时性、一次性的特殊困难补助也是帮助家庭困难大学生渡过难关的重要措施。

3.学校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学校作为教育的实施主体,主要通过来自国家的经费支持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在政策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中间者角色。

高校在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不仅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而且是提供资助的主体之一,或者准确地说是学校扮演了裁判的角色:将国家、学校、企业等设立的奖学金按照手中掌握的学生的资料,根据学生提出的申请进行排序来分发给学生;根据学校情况设定政策门槛,使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减免学费的待遇;联系银行为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等,学校在资助体系中是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国家将教育投入作了最初的分配之后,学校在之后的资助政策的具体实施到个人时成为了最关键的环节。公正、公平、公开的政策是学校参与到资助体系的运行中的最基本的原则,面对众多申请者时如何保持中立并实现政策覆盖面和实效的最优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工作中需要总结和摸索的。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在校表现情况的真实面,需要大量的日常工作积累;而如何在情况不同的学生之间作出比较,则需要有可操作的获得广泛认可的标准作为基础。

4.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承办国家助学贷款项目,首先要承担学生贷款后无法按期还款的资本风险。由于助学贷款没有担保人,因此银行在还款的执行上遇到了一些问题。自2002年开始的第一次还款高峰期到来后,据国家统计约有20%的学生无法归还贷款,因此多家商业银行出于风险的考虑停止了助学贷款的发放。

政府制定政策,根据政策将教育资源和投资进行第一次分配,在教育支出中划拨出专门的资金进行资助政策,学校在资助政策的指导下对这部分资金进行二次配额,它是政府部门在具体层面的延伸,通过其特殊的地位获取政策实行所必需的第一手资料——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在政策要求下进行评估和判断。学生一方面需要提供自身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另一方面通过自身在学业和工作中的多方面努力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受助机会,减轻经济压力。在三方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中,关键在于保持制度的公平性、长期性,并通过三方的主动性配合实现各类资源更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在追求社会和谐的今天,教育资源的分配牵动了社会未来资源分配这个实际的问题,找出恰当的教育资源分配模式,维持教育资源分配比例的不断优化,是达成教育和谐这个目标的必然追求。

参考文献

[1]柴松球.从高校与学生间的法律关系看对学生的资助政策.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2]马陆亭.高等教育学费和学生资助政策.高等教育管理,2007,(2).

[3]李慧勤.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实证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5,(58).

[4]魏百君.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现状及对策.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