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开展小学生德育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付诸实施,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同仁的重视,新教改更是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放在当代教育的首要位置。小学教学作为我国教学计划的初始阶段,其对学生早期潜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德育教学方面更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讲求“毕其功于一役”,更应该强调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抓住小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开展教学工作,有道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小学德育教学工作者的我们应该从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切实地做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提出以下教学观点:
一、让学生懂得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健康积极地做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会孩子们了解自己的特点,并将自己的特点完全地展示出来,帮助其建立信心。我们也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肯定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缺点,并且要让孩子们认识到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所代表的都是一个新的、从来没有过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组织一些活动,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并且对孩子们的优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孩子们的缺点进行及时的纠正,由此增强孩子们走向成功的信心和勇气。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孩子们积极的参与竞争,教会孩子积极乐观的面对竞争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培养孩子们坚韧的性格,教会孩子们初步掌握情绪的自我调节,培养其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让学生知礼仪、懂廉耻、善言行,做文明之人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文明礼仪的民族,礼仪廉耻是每一个人在文化修养和素质上的重要体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更是决定着其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给孩子们规范的礼仪和言行,让孩子们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通过规范的礼仪和言行给他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形象。我们也要让学生懂得友爱和宽容,现在大多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不懂得如何与别人分享,往往也比较自私,我们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学着去与别的孩子分享自己的快乐,避免孩子养成孤僻的习惯。同时我们也要让孩子们学会宽容,因为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和不愉快时常发生,并且我们也要让孩子们学着去原谅别人,培养孩子们宽大的胸怀。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谦虚谨慎的品德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改革 课堂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06
小学语文教学不但需要教师有效进行课堂教学,帮助学生高效率掌握课堂基础知识,达成教学效果,同时还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注意学生心智的开启和发展,注意学生心理的状况。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和成熟,对于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不够明朗,这都需要教师在有侧重点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那么,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性,教师应该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
一、增强知识的趣味性
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最活跃的,因此其对新奇的事物能够给予较多的关注。据此,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应该设法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与学生一起进行知识的学习。那么,如何提高知识的趣味性?小学知识是语文学习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因此,对于小学知识要求教师必须帮助每一位同学扎实掌握所学习的内容,为将来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教师如何通过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帮助学生牢记知识呢?于此,教师需要加强知识与生活和游戏的联系。小学生的课外生活是丰富和充实的,他们对生活的好奇充分满足了他们认识世界、探究世界的满足感,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讲解文章,解释字词的时候可以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背诵也能帮助教师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增强知识的趣味性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密切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不可否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着大量的老教师,他们对于学生新的兴趣了解甚少,对学生的需求了解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不断完善小学教学还需要促进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的完善,不断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专业教学能力。
二、加强课堂管理
小学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管理能力,能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师教学、教学效果达成的主要场所,因此,提高课堂利用效率是学生和教师必须充分重视的问题。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师的上课方式和手段,依赖于学生的学习效率,但与课堂管理也是密切相关的。教师良好的备课和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不可缺少的良好的课堂纪律,否则,整堂课教学目标就无法达成,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问题情境的假设,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和思考,对课堂上扰乱课堂学习纪律的事件能够科学有效的处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促进教学的最终完成。
三、增强提问艺术
语文的教学内容是最活跃的知识,它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其知识最具灵活性。小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强,想法活跃多样,因此,小学语文的课堂应该是最活跃的课堂。小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或是了解比较多的知识和内容愿意喋喋不休,而对于自己不明白或不知道的知识又选择避而不谈,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要给予积极发言的同学适当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需要照顾那些无话可说的学生,平衡学生课堂表现。对于一言不发或是对于问题不知其解的学生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提问艺术,通过自己精心准备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总结,从而帮助学生大胆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的提问需要结合学生学习基础、学生性格特点以及学生心理状况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此外,教师对于学生答案的评价和反应也是需要教师加强注意的一个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答案需要采取多种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以此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而不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批评,打击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因此,为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师要提高课堂提问艺术,让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的良好进行。
四、选择恰当方式满足学生需求
关键词:高效 生物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79-01
1 用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思想指导实验教学的开展
“六大解放”教育思想倡导实施教学民主化,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实施“六大解放”对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1.1解放眼睛,让学生学会实验观察
观察是人们有效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观察是获得一切知识的首要步骤,也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必要条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
目的,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观察的效果取决于观察目的,教师要针对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端正学生观察态度,教育学生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明确观察的目的。其次,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效率。如高中生物必修1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多样性和统一性”时,教师可以在讲台上进行实验演示,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致的观察程序,同时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去观察细胞,并结合课本去分析真原核细胞的区别。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中所开展的实践活动,很好地解放了学生的眼睛。我们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观察。在观察中要让学生善辩多思,并做好实验记录,不要放过观察到的任何一个细小的现象。对于不同学生对同一实验得出的不同现象、结论,不要急于评判谁对谁错,要充分肯定其积极性,然后再究其根源,帮其改正。
1.2解放双手,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
解放学生的双手――做分组实验,不仅仅是希望学
生做出一个成功的实验,更注重通过实验操作来提高学就越多。
学生通过上述的体验和实验,实现了自主体验和探究学习,并且知道了食物中含有能量,贮藏在营养物质中。学生虽然还不能给“能量”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却对“能量”有了清晰的认识,从而有效延展了概念形成的“长度”。
2 思维历练――挖掘概念强化的“深度”
所谓概念强化阶段,即将形成的概念彻底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概念的强化不仅仅是反复记忆并同化的过程,而是在发展思维的基础上,挖掘概念强化的“深度”。
2.1注意网络强化概念的“深度”
在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生物学概念不仅多,而且比较分散,并且很多概念在字词上都具有相似性,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混淆。因此,在概念的强化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从大处着手,在发展思维的基础上挖掘概念强化的“深度”。
例如,学生在学习“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这三个概念后,因概念本身的相似性,导致容易混淆。因此,在概念教学的深化阶段,教师可以将这几个概念的定义、功能、作用及产生条件建立网络,通过对这几个概念的比较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它们的区别:保护色与环境颜色相同,使之不易被识别,起到保护作用;警戒色容易被发现,异于环境颜色,起到警戒威慑作用;拟态与保护色接近,但却高于保护色,有更好的防护作用,且往往与生物所处的运动状态有关。
建立这样的概念对比网络,能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各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概念,同时对学生概念强化的“深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2挖掘内涵强化概念的“深度”
在生物学概念中,很多概念的内涵都是十分丰富的,通过简单的学习往往只能理解其浅层次意思。因此,在概念强化阶段,教师有必要全面地、系统地将这些概念加以剖析,使学生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关键词:小学生 生命教育 开展途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地改善。现在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一家人宠爱一个孩子,孩子的受教育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溺爱导致孩子任性、脆弱,不能很好地面对社会上的一些问题。现代小学生的生命意识极为薄弱,因为缺乏这方面的专门教育,孩子不懂得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在遭遇一些突况、遭受到威胁时也不能够正确的处理问题,这导致很多小学生会出现自我伤害或者是意外伤害的情况发生。伤害事故一旦发生,不仅会给小学生的生理带来很大的疼痛和打击,也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很大的伤害,这对于年纪尚小的小学生来说是很严重的伤害,对于他们的快乐和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学校父母和老师应该加强合作,从小开始对孩子开展有效的生命教育,提升他们的生命意识,让他们在任何时刻都能够保护好自己,特别是在遭受到突发的由伤害性的事故的时候能够有良好的应对能力,能够使自己不受伤害。开展行之有效的生命教育能够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能够相应国家素质教育和全方位发展的号召,还能够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工程。开展生命教育需要有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本文作者就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
生命教育就是公民在各个阶段学习的与生命有关的教育内容,包括对生命的起源、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的思考和学习,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认识生命。生命教育在公民成长和生活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必须的,能够给公民带来最恰当的教育和引导,能够让我们对生命有一个更加细致、更加直接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享受生命,让我们的生命价值能够在每一个阶段都得到最好的体现。
二、对小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帮助学生养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生命是我们所拥有的最珍贵的东西,因为没有人的生命可以重来,这就使得我们必须要珍惜生命,更加有尊严地享受生命。小学生时期还是生命很稚嫩的阶段,很多小学生都不理解保护生命、珍爱生命的重要性,容易遭受到伤害。小学生的心智和思维模式尚未成熟,他们不能够较好地思考生命的价值,并且珍爱生命。小学生自杀、伤害同学、溺水等事故往往让我们沉痛不已。小学生不知道一旦生命消逝是怎样严重的后果,因此,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生命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命观,知道生命的重要性,养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保护好自己,同时不去伤害他人。
(二)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现在的小学生虽然在父母和老师的呵护下长大,但是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比如说,在教室里吵闹追逐就容易摔倒,造成伤害;与同学打闹也容易使自己受伤;学生在上下学的路上以及在公共场所都可能遭遇到危险的情况……这些情况可能对学生造成失分严重的伤害,追悔莫及,但是学生还尚未成熟,他们不懂得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让自己不受伤害。防范于未然永远比亡羊补牢来得重要,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能够让学生增强对危险的防范能力,更好地保护自己。当危险发生时,接受过系统化的生命教育的小学生不会慌乱,更能够冷静地面对问题,并且采取措施来规避风险或者降低对自己的伤害,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生命。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家长要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学生的起步教育。因此对于学生的家长来说,必须要注重在家庭中开展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不是只凭借一次课程或者一次谈话就能够完成的,需要的是长期的坚持和常规化的教育。因此,家长可以在每天的晚饭结束后和学生进行简短的交流和谈话,可以是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自我保护的知识,也可以是针对“512地震”、“强台风”“校园踩踏事故”等事情展开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养成应对这些问题的能力。总之,家庭教育是不能忽视的,在生命教育中必须落实到位。
(二)学校要开展专门教育
学校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的很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因此要开展有效的生命教育,就必须要注重在学校中的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熏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学校可以在宣传窗中放一些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的相关图文和事迹,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也能学到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如此之外,课堂教育也是重中之重,教师要定期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主题课堂,并且在常规的课程中渗透进去,让学会懂得珍爱生命。
(三)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理论化的生命安全教育可能对于学生来说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小学生的学习和感知能力还不强。学校可以开展一些适当的实践活动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知道生命的可贵,同时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让学生感知那些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牺牲的勇士们的精神,使他们对生命的价值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另外,学校还要定期开展“地震安全逃生”“火灾安全逃生”的演习,让学生能够在遇到这样的灾难的时候学会安全逃生,保护好自己。
总而言之,生命安全教育能够让学生感知生命的价值,学会珍惜生命,同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伟龙.农村小学生命教育实践初探[J].考试周刊,2015,(16).
[2]夏春梅.对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师,2008,(S1).
高校体育教学中女大学生的瑜伽教学对大学女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编排瑜伽动作时要注意动作的安全原则及合理性,将学生学习动作的新颖性和主动性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瑜伽音乐,提高学生自主修习的水平。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女大学生;瑜伽教学
大学体育中设置瑜伽是在大学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且在大学体育新纲要出台后进行的,不过也是为了社会进步和大学生的需求而开设的。开设瑜伽课对落实“健康第一”的方针和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相当大的作用。老师对学生进行瑜伽教学时要做到科学系统,就一定要以学生的运动基础以及身心发展为基础,筛选出与学生情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老师在具体教学工作中一是要注重训练学生关于瑜伽运动方面的技能,二是要使学生对瑜伽有一定的了解,以使学生的自我练习的能力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既锻炼身体又愉悦身心的目标。
瑜伽历史悠久,最早起于古印度,乞今已有5000多年了,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一项锻炼身体的手段,同时也是当时当地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后弯、弯、扭、仰卧、挤、屈等动作构成了瑜伽的主要。通过对瑜伽的练习不仅能增强人本身的体质素质,诸如提升平衡感、减掉体内多余的脂肪等等,而且还能将人们紧张的身心得到舒缓。因为瑜伽练习适合大学女生的身心需要,所以现在有很多大学都在体育课程中设置了瑜伽课。大学生练习瑜伽不但能愉悦自己身心,而且还能使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得到提高。
一、瑜伽练习对大学女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大学女生的身体发育已基本成熟,但很多大学女生由于身理特点使其性格变得有些羞怯腼腆,对运动量大些的运动不喜欢,怕出汗怕脏,使其产生了心理懒散。然而瑜伽恰恰是运动量小且是在轻柔的音乐背景下进行的运动,这样的运动很适合大学女生参与,在运动中动作缓慢且舒适。另外瑜伽练习不但可能平衡练习者的内分泌,使练习者身心平衡发展,而且还能使练习者在练习后全身舒适,内在能量相当充沛。
1、瑜伽练习可使练习者缓解压力,使练习者的心理健康发展
伴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人们的各种压力越加的多也越加的大,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不但要承受学业的压力,还要面对走出校门后的就业压力,如果他们不能及时有效地释压,他们的身心健康将受很大的影响。而大学生女生由于本身的女性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她们对各种压力的承受能力比较低,因此她们更需要及时有效地释压。而瑜伽作为一种舒缓且有轻柔的背景音乐的有氧运动很适合大学女生练习。练习瑜伽,不但能有效地调节练习者的心理情绪和增强练习者的体质,还能使练习者的身心在潜意识中得到改善。练习瑜伽,需要练习者在非常宁静的心绪下做身体的缓慢伸展运动,需要练习者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所做的动作上。练习瑜伽的外部环境必须是自然和清新的,还要配以轻柔婉转的音乐背景,能有效地对练习者的身心进行释压和放松,以及将精神方面的抑郁和紧张消除,净化练习者的心灵。
2、能有效提高大学女生的身体素质
瑜伽的独特就在于,它在练习各种姿势时还要有呼吸的配合,各种姿势都是围绕脊柱展开的,大部分姿势都是扭曲、挤压及伸展。如弓式,使肌肉在运动中有较强的张力,再伏卧休息,这一张一弛能很好地对腹部的内脏器官进行刺激,促进了脊柱的弹性及周边肌肉的锻炼;又如练习战士第一式时,不但能增强练习者的心肺功能,还能加强练习者的注意力及平衡感。
二、瑜伽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1、编排瑜伽动作时要注意动作的安全原则及合理性
教师在面对瑜伽初习者时,编排法要考虑动作难度,难度不能过大,动作要简单,学生容易把握,且要很好的达成锻炼的目的。反之,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负担,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瑜伽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很重要,要指导学生动作要量力而行,不要与其他同学攀比,防止引起不必要的运动伤害。还有老师在课前及课中要及时了解学生身体情况。如倒立动作,在生理期的女生就不宜做,老师还要时时提醒学生要注意练习的幅度和力度要适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都不要盲目行事,心中一定要有数,注意因人而异的原则。
2、将学生学习动作的新颖性和主动性结合起来
陈旧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接受学习,学生长久都处在竞争的、个体的学习态势下。长此以往,学生学得死板不会变通,也没有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的动机。在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今天,就必须要改革这样陈旧的教学模式,大学体育老师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就要创新。现在的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很愿意接受,因此老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动作的新颖性和时尚性。比如,在课堂上将一些瘦身塑形动作贯穿在课堂中,这不仅能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调动她们学习的主动性,还能达到身体锻炼心理愉悦的目的。
3、练习瑜伽的环境要舒适清新
练习瑜伽的环境必须具备几个要求:一是干净舒适,二是空间能保证身体伸展,三是室内空气要通畅。教师在布置教学场地时要将瑜伽元素融入进去,使学生能在整个课堂上时时感受到瑜伽。学生处在一个宁静舒适不配有轻音乐的环境下练习瑜伽,不但能很快地使自己融入到瑜伽氛围里,还能很快地舒缓学生紧张的情绪,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
4、选择合适的瑜伽音乐
合适的音乐,对瑜伽练习是相当重要的。音乐决定着瑜伽的每个动作及练习者呼吸的每次起落,合适的音乐能有效地提高瑜伽练习的效果。
5、教师在进行瑜伽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理论培养,提高学生自主修习的水平
教师在传授瑜伽法时要适时加强相关瑜伽理论知识的渗透,使学生练习动作具备理论指导,使学生能深刻领会瑜伽的意义。“瑜伽”,出自印度梵语,本意是“统一、结合”,属于印度哲学,是古代印度哲学中的一个派别。瑜伽流派有很多,不过都提出了静坐、调整气息等修练方法。学生对瑜伽的了解很多是充满神秘色彩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另外还要向学生渗透诸如瑜伽练习的注意重点、饮食、一些法不适合的人群及瑜伽的功能等,通过这些是为了给学生自主修练打基础。将瑜伽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但能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把握瑜伽动作的精华,还可以集中学生自我意识。
由此可见,瑜伽虽然是一种古印度的强健身体的手段,但也对处在现代化的人们也是非常有用的。大学女生练习瑜伽不但可以缓解沉重的学业压力,还可以调整情绪,改良心理状态,更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预防等等。练习瑜伽能极好地促进大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但可以使身体的柔韧、力量、平衡等得到很锻炼,还能起到美容养颜及塑造形体的作用。再有瑜伽本身运动量不大,且动作在轻柔愉悦的音乐下舒展开来,很适合女大学生锻炼身心。
【参考文献】
[1][2]张惠兰,柏忠言.瑜伽:气功与冥想[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3-24.15-16.
[3]邱服冰.论瑜伽及其生理心理功能[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5)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