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暑假的假期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棉花;优势;嫁接技术
嫁接栽培是一种无性杂交的方法,通过嫁接可以使砧木与接穗体内的营养物质进行交换,从而提高接穗的品质,使棉花达到抗寒抗病、生长速度快、早熟、丰产和改善品质的目的。现将棉花嫁接优势及关键嫁接技术总结如下,以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1棉花嫁接的优越性
1.1提高棉花的抗逆性
经过5年的调查发现,由于嫁接中采用的砧木根系发达,长势旺盛,可以提高棉花根系的生活力和吸收肥水的能力,增强其对低温和高温的抵抗能力,提高棉花的抗逆性和丰产性,延长棉花的生育时间,增加棉花的产量。2010年射阳县清明中期至谷雨后期连续20多天的低温阴湿,常规棉大部分重育第2次苗,而嫁接棉一次育苗成功。在大暑的连续高温天气下,嫁接棉的落铃率也不到30%,远低于常规棉[1-2]。
1.2增加棉花的抗病性
选择的砧木为海岛棉,其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尤其对土传病害的抗性更为突出。2009年以不耐黄萎病的湘杂3号为接穗,特庸镇兴胜村张万顺家102株嫁接棉中,发生黄萎病的只有1株;千秋镇滨兴村吴承奎家550株嫁接棉,发生黄萎病的15株,均低于相邻常规棉发病率30%左右。2010年以鲁研棉39号、鄂棉10号、中棉46号做接穗,在盐城市盐都区大岗镇歧山村和射阳县洋马镇北邗村2处同时嫁接,未发生枯萎病、黄萎病和其他病害。
1.3促进早结桃,提高产量
嫁接的棉花由于体内营养物质的交换,植株生长旺盛,促进了花芽分化,现蕾早。一般3片真叶时移栽,栽后10 d左右开始现蕾,棉桃充实快。2010年9月14日即白露后第6天,考察洋马镇北邗村的嫁接棉发现中下部平均有56个棉桃,上部刚至开花盛期,用常规棉的生长规律“白露花不归家”来衡量,产量基本确定。但10月12日再实地察看发现,每株棉花上部有棉桃15~20个,棉桃数量平均为72个/株,且桃壳呈深褐色,壳表皆有成熟的红褐色斑纹,几乎没有青色嫩桃,大部分可于11月中旬吐絮结束。以盐都区歧山村史乃宏家0.43 hm2嫁接棉测算,中棉46铃重6 g,籽棉产量为6.6 t/hm2。在2010年夏秋多雨的年份,夺得棉花高产,充分显示出杂交棉的优越性。
2嫁接关键技术
2.1制钵
选择土质肥沃、偏粘性的土壤,入冬后耕翻作床。苗床宽1.3 m左右(根据薄膜宽度灵活掌握),长度根据田块长短而定。床深12 cm,四周开排水沟,做好畹埂。3月20—30日在备好的钵床里取土制钵,加拌15%复合肥和杀菌剂,喷水搅拌均匀,以手握成团、平胸落地即散为宜。制钵器直径7.0~7.5 cm。将制成的钵整齐排放在钵床内,盖好薄膜,等待播种。
2.2播种
海岛棉于4月5—10日播种,陆地棉推迟7 d播种,播种前6 h分3~4次对钵体喷水,喷水量以小木棒从上至下戳透为标准。陆地棉与海岛棉播量为1粒/穴,播后覆盖1层湿土,轻压实,喷除草剂,搭架盖膜,四周用土封严踏实,防风揭膜。
2.3棚苗管理
播种封棚后10 d内不揭膜。棉苗出土80%左右时,晴天8:00左右将棚南侧用砖头垫起小通风,阴天低温潮湿不通风,如中午有太阳也要小通风。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封棚。随气温上升,通风时间逐步延长,晴天8:00左右揭膜,16:00—17:00左右封棚。第15天后,晴天白天全揭膜,夜间灵活掌握,阴雨天低温中午前后也要通风。15 d后要炼苗,晴天昼夜都要揭膜,阴雨天棚膜不揭,适当通风。
2.4嫁接时间
依棉苗长势情况在5月10—21日嫁接。砧木海岛棉第3片真叶长至一元硬币大,露出一心,陆地棉第1片真叶一元硬币大,露出一心时为最佳嫁接时间。嫁接在室内进行,共有5个环节:①海岛棉保留2片子叶,切去2片子叶以上茎叶;②取陆地棉一元硬币大的真叶和一心;③在保留2片子叶的海岛棉茎的中心垂直向下切长约1 cm口子,将取下一叶一心的陆地棉茎的两侧各削1刀,插入砧木海岛棉的切口中,在2片子叶下的结合部捆紧[3-4];④嫁接好的棉苗,及时移入床内,成排摆放,钵与钵隙间填上表层土,浇足水分,立即盖膜封棚,并盖上遮阳网封紧;⑤用遮阳网盖6~7 d,在此期间如晴天,可在避风向阳棚子的侧面观察苗床水分情况,如发现水分不足,要再喷1次水,立即封棚保温,7 d后逐步揭遮阳网,并由小通风过渡到全通风,炼苗,准备大田移栽。
2.5移栽后田间管理
一是按常规棉操作,二是按嫁接棉生长规律管理。实践证明,不锄草、不中耕、不打老叶、不抹赘芽、迟打顶、中轻后重化控的的管理方法,能够达到嫁接棉无限果枝、有限
果枝、零式果枝同时存在,结桃多、高产、稳产的目的。
3参考文献
[1] 郭香墨,刘金生.棉花良种引种指导[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
[2] 李红辉,李健强,王爱英.乌苏市棉花示范区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101.
[3] 张玲.优质棉花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102.
关键词:云计算;虚拟化;企业IT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4-0000-01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 for Enterprise Cloud Computing Framework
Chen Shuo
(Beijing Physical Examination Center,Beijing100077,China)
Abstract:Cloud computing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a certain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IT technology,network technology and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 as the basis,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 to adopt a different method of calculation.In large enterprises,the enterprise IT resources, cloud computing architecture they use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and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 in the enterprise-level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 in the computing and storage resources to build,the technical value of virtualization, cloud computing architecture.
Keywords:Cloud computing;Virtualization;Enterprise IT architecture
一、云计算简介
云计算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到现在阶段的一种计算方式的创新,以互联网为依托,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计算方式。云计算中的资源来自于互联网,这种资源是可以扩展的,动态虚拟化的。云计算是网络资源的一个整合过程,是中间过程,对于互联网终端用户来说,只需要学会搜索资源即可。
云计算分广义云计算和狭义云计算两种。广义云计算主要包括如何交付服务,并对服务的使用模式做了要求。在广义云计算中的服务,是指在互联网中按照实际需要和可扩展性得到需要的有偿服务。这种服务和交付模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以及基础计算资源和计算能力的高速发展。
狭义云计算主要对特定网络中基础设施和如何使用基础设施做了规定。在狭义云计算中,终端用户可以按照需要从“云”中获得自己需要的硬件和软件。但往往是在基于虚拟化基础上或是基于类似于网格式计算模型基础上所构建的多层次的云计算构架。大型企业采用云计算构架,由于在云环境中需要较容易的移植原有的企业级应用,因此,往往无法采用基于网格式计算模型的云计算架构,因为这样不但要改变基础设施构架,还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改变应用系统的开发环境和业务模式,这种风险是绝大企业无法承受的。
基于虚拟化架构的云计算包括的服务层次为:基础设施暨服务、平台暨服务和软件暨服务。各个服务层次都需要按照虚拟化的方案进行整合与再规划。
二、大企业如何在IT资源构架中采用云计算
企业云计算主要采用虚拟化技术,虚拟化技术是云计算在基础设施服务层次上的核心技术,快速部署和资源调度都是建立在虚拟化技术之上的。虚拟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能够把硬件和操作系统有效分离进行处理,为终端用户提供更加灵活的利用互联网资源的方式。虚拟化的优势在于:效率高、可靠性好、成本低廉、兼容性强、方便控制和管理。正因为虚拟化的诸多优点,虚拟化被广泛应用在了云计算架构中,虚拟化是企业应用云计算架构的核心技术之一。
虚拟化技术的必要性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底层物理细节进行屏蔽,为上层提供比较一致的运行环境;二是改变了资源的使用粒度,便于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灵活调度。虚拟化技术包括硬件虚拟化、软件虚拟化和网络虚拟化。对于建设企业云来讲,软件虚拟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层次,使用软件虚拟化技术可以得到一台台的虚拟机,成为可被云计算管理平台所调度的虚拟资源。软件虚拟化的典型产品有VMWare、Xen和KVM。
目前大企业在构架云计算平台时主要有两套技术方案:计算虚拟化技术方案和存储虚拟化技术方案。(一)计算资源虚拟化技术。服务器等计算资源根据架构不同使用特定技术方式进行虚拟化,操作系统需要在虚拟的服务器上独立运行,虚拟计算资源的功能与实体计算资源功能相似,对使用者透明。采用了服务器虚拟化方案之后,更好发挥了原有服务器的效率,使一台服务器虚拟成多台服务器使用,实现了一台实体服务器上独立运行多应用系统的目的,提高了服务器的利用率和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又减少了硬件投入。在企业里面要达到有效利用虚拟计算资源,需要在特定的虚拟化环境下进行资源自动调度。资源调度是在特定资源环境下,根据一定的资源使用规则,在不同的资源使用者之间进行资源调整的过程。例如,为了减轻实体计算资源的负担,可以规划白天将处理正常工作业务的应用分配较多资源,晚上将处理数据分析作业的应用分配较多资源,保证计算资源的合理利用。(二)存储虚拟化技术。企业集中式数据中心存储一般采用集中式存储,存储资源的池化,是一种虚拟化技术,已经在存储领域应用多年,是一项较成熟的技术。信息化大集中的主要特点也是所有业务数据统一存储、统一管理和统一保护。这种方式是存储系统建设的发展方向,已经过了众多项目的验证,只不过云计算的存储规模更大、扩展性更强。
三、大企业应用虚拟化云的价值
通过构建公司内部的虚拟化云,在降低运营成本、优化信息支持层次、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增强信息服务质量等方面体现其特有的价值。
1.云计算降低了基础设备的人工干预频率,并提供更简便、更强大的管理工具,使得系统管理员更加关注于应用的管理。2.云计算的集中资源、分散提供服务的模式,与大型企业目前所规划的一体化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方向相适应,云计算使信息资源更加集中,信息化服务的层次分工更加明确,资源的管理和应用系统的运维更加专业。3.使用云计算框架下的若干业务系统,共用同一个大资源池,资源池的大小可以适时调整,还可以通过动态资源调度机制对其进行适时合理分配。4.在云计算环境中,虚拟机作为一个逻辑单元可以被快速灵活的迁移,管理员可以在不中断服务的情况下将虚拟机从一台服务器迁移到另一台服务器。
在企业运用云计算技术所构建的系统处在虚拟化环境中,虚拟化技术在云计算框架的各个层次上都有很多有价值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气候变化;影响;适应技术;框架
中图分类号:P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5-0001-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5.001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已构成严峻挑战,尤其是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可以预见,未来气候变化可能会在农业、林业、水资源、海岸带、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等敏感行业和区域产生重大不利影响。面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事实的情况下,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挑战,而适应气候变化则是一项现实、紧迫的任务。只有适应气候变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根据现有的科学认识,研究和选择积极主动的适应方法和技术,才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明智选择[1-7]。本研究以气候变化影响显著的农业、林业、水资源、海岸带、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等重点领域为对象,通过分析上述行业和领域受气候变化影响及其所作响应的基础上,构建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框架,以期为适应技术清单的建立和选择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依据。
1 气候变化对重点领域的主要影响[8-16]
1.1 农业领域影响
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气候与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国家评估报告指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今后20-50年中国的农业生产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到21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 。气候变化将严重威胁中国长期的粮食安全。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农业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作物产量减少;病虫害频发;地力下降;适应性生产技术落后;种植模式和结构改变;旱情加剧等。
1.2 林业领域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对林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未来全球将持续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从而对林业发展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林业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林业灾害频发(火灾、病虫害等);林业生长周期和生长界限改变;林业生态系统退化;林业碳汇功能减弱等。
1.3 水资源领域影响
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水资源问题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严峻的挑战性,如干旱灾害和洪水灾害等频发,温度和降雨量或蒸发量变化规律和趋势难以预测等问题突出。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水资源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冰川积雪融水加剧等。
1.4 海岸带领域影响
自从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后,气候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已成为重点研究领域之一,海岸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地区,气候变化对其影响有着多方面的、不同尺度的体现。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海岸带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海水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入侵;风暴潮等气候灾害事件增加;滩涂湿地面积减少;海岸带地区生物多样性破坏;围海造地工程受到破坏等。
1.5 生态系统领域影响
气候变化正在普遍改写人类及其它地球生命体所熟悉并赖以存在的生态系统,影响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安全、服务和资源供给能力,威胁发展的生态基础。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迁徙通道和周期改变;外来物种侵入;稀有物种濒临灭绝等。
1.6 人体健康领域影响
极端气温和致命热带疾病将成为更多地区和更多人口的严重困扰,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社会公共卫生压力正不断加大,尤其是落后地区将因贫困和增加的健康风险而限于更为窘迫的发展状态。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热浪频发;流行疾病频发和潜在区增加;脆弱人群增加;公共卫生安全压力增加;贫困地区死亡率增加等。
2 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17-24]
2.1 农业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生产成本和投入大幅度增加产量波动加大。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调整农业发展布局;调整农作物种植模式;优选农作物品种和品质;发展节水灌溉农业;防控农业病虫害;研发先进装备工具;加强社会宣传和引导;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评估、模拟和预测等。
2.2 林业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气候变化会影响到林业生态系统(尤其是高纬度的寒温带森林)的结构、组成、功能和生产力,极端气候事件会增加林业灾害(火灾、病虫害等)的发生频率与强度,从而危及林业的安全。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加强林业灾害预警、动态监测与防治;恢复和重建林业生态系统的;加大林业生态工程功能建设;加强林业保护立法等。
2.3 水资源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仅是在水资源量上更加短缺,还包括水质量和水环境严重恶化,水资源灾害频发以及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突出。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水资源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发展节水集水技术;加强水利基础工程建设;有步骤地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开展污水治理和循环利用;加强水资源灾害防治;水资源保护立法和社会宣传等。
2.4 海岸带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海岸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是海洋灾害频发,如海洋风暴潮以及海岸地质灾害频发;二是海平面升高,海水侵蚀倒灌现象严重;三是海岸带滩涂湿地减少,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等。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海岸带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加强海洋灾害预警、监测和防治;建设海岸带堤防工程;建立海岸带生态保护区;做好海岸带开发利用规划等。
2.5 生态系统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气候变化给人类及自然生态系统带来的风险和危害日趋增大,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产生不同的反应特征,如沙漠绿洲数量和面积不断缩减,草原生态系统退化,森力生态系统病虫灾害增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降低。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生态系统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建立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站点;加强灾害预警和防止;保护濒危物种,防止有害物种入侵;建立各类生态保护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立法等。
2.6 人体健康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气候变化及其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包括极端气候事件导致死亡、营养不良和意外伤害的增加,传染病的流行强度、范围和传播种类发生变化而导致人群患病风险和疾病负担的加重以及空气污染等造成心肺系统疾病的增加等,尤其以脆弱人群健康响应更为突出。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人体健康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气候变化致病机理研究;气候变化与健康预警研究;气候变化相关的疾病负担和成本效益评估;公共卫生环境条件改善;脆弱人群心理辅导等。
3 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框架构建
3.1 适应技术框架构建原则和依据
(1)遵循国际和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规程;
(2)适应技术表达方式要方向明确;
(3)适应技术应用措施要切实可行和可操作;
(4)适应技术要易于检索和选择。
3.2 适应技术框架的表达
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种类丰富,如何有效地选择和描述适应技术,就需要有一个分门别类对适应技术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各领域适应技术表达方式的界定,才能更好地构建适应技术框架,为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适应和科学的技术选择。综合对所收集的上万例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成果分析归纳,对各领域适应技术门类归纳为11项表达方式。
(1)预警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中,预警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适应技术之一,预警技术主要在对气候灾害风险评估和预测基础上创建的,属于规划适应技术范畴。
(2)工程方向技术(研发)。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工程技术种类最为丰富,具有多方向性特点,是在气候变化过程中所研发和实施的具体工程技术措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3)动态监测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动态监测技术主要是对气候变化影响在时间和空间的响应和反馈,是基于“3S”技术手段的一种技术表达方式。
(4)评估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评估技术主要是灾害评估,即包括灾害预测评估还包括灾后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灾害评估体系的科学建立可以为更大可能的减缓灾害影响和建立有针对性的预警技术提供服务保障。
(5)灾害防控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灾害防控技术主要针对各类频发灾害所做的具体研发技术,灾害防控的适应技术主要目的是降低灾害所产生的风险和影响程度。
(6)适应空间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空间方向技术主要针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不同地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因此适应技术具有特定空间的适应性,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选择要因地制宜。
(7)适应长效性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长效性方向技术主要针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时效性特征,因此适应技术具有特定时间阶段的适应性,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选择要因时制宜。
(8)模型分析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计量模型应用领域较为广泛,主要表达在相关性分析、各种预测、评估以及动态监测等方面,模型表达方式主要以丰富的数据和科学理论为支撑。
(9)重大工程方向。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工程设计属于国家战略规划范畴,投资规模较大、设计标准较高,对气候变化响应和影响程度较为长远。
(10)各领域行业标准和规范。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主要是政府部门所出台的技术规程、标准、法规以及政策,从行政管理和立法角度建立适应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保障机制。
(11)社会影响和舆论宣传。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和舆论宣传主要是提高人们认识和使用适应技术的思想意识,改变人们破坏气候资源的不良行为,降低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负面影响。
3.3 适应技术框架的构建
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技术框架构建包括两方面表述内容,一方面明确表述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中适应技术主要应用在哪些重点领域,另一方面明确表述各领域适应技术的表达方式,以便于归类和选择。综合相关文献分析[1,2,5],本研究共划分6大重点领域和11种类型的适应技术表达方式,并对专利检索的上万条技术数据进行归类表达,具体如表1所示。
4 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清单选择
4.1 适应技术清单选择一般步骤
在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框架基础上,根据适应技术应用领域以及表达方式,如何选择和应用适应技术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依据相关文献分析[26-29],本研究提出选择和分析适应技术通常包括四个步骤。
第一,充分分析各领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脆弱性和敏感性;
第二,正确表达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优先考虑选择的适应对策和措施;
第三,科学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成本效益;
第四,有效选择适应技术并示范及推广应用。
4.2 适应技术清单选择的深入思考
根据相关文献和本研究综合分析,目前,尽管应对气候变化的专利技术数量庞大,但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响应和具体的适应技术措施还比较单一,仅集中于某一个领域的某一方面,其他方面的适应技术之间相互联系和依赖性相对较差,可选择性不强,而且对适应技术的表达方式、选择的理论依据以及适应性效果分析还比较薄弱,还需要在建立适应技术框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研究分析,保障适应技术表达清晰、归类明确、选择科学、依据充分。
适应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多被应用于海平面上升、农业和水资源管理等区域项目评估中,但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成本效益方法分析方面的研究和成果还很有
限。应推进相关研究, 以便为制定和实施适应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适应技术框架中,适应技术在空间性和时效性方面的表述和归类还较为薄弱,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适应技术的选择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此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范围内的适应技术研究也是未来适应技术研究的重点方面之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Social Development Attend to Technology Division of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ST),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Studies on National Strategy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M].Beijing: Science Press,2011.]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评估及其适应对策:海平面上升和冰川融化领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Department of Climate Change, National Development & Reform Commission of China,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 Effects of Climatic Changes on China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Fields of Sea Level Rise and Glacier Melting[M]. Beijing: Science Press,2012.]
[3]陈宜瑜.对开展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的几点看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4,19(4):495-499.[Chen Yiyu. Several Points of View about Adaptation to Global Change[J].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2004,19(4):495-499.]
[4]潘家华,郑艳.适应气候变化的分析框架及政策涵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1-5.[ Pan Jiahua,Zheng Y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n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20(10):1-5.]
[5]《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f Climate Change Compiling Committee.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f Climate Change[R].Beijing: Science Press,2007.]
[6]丁一汇,林而达,何建坤.中国气候变化―科学、影响、适应及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201-207. [Ding Yihui,Lin Erda,He Jiankun. Chinese Climate Change:Sience,Impact, Adaptation and Policy Research [M].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9:201-207.]
[7]IPCC.Climate Change 2007-Impact,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Ⅱ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 Cambridge, UK and New York,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8]周曙东,周文魁,朱红根,等.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33-37. [Zhou Shudong,Zhou Wenkui,Zhu Honggen,et 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and its Countermeasures[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0,10(1):33-37.]
[9]张兵,张宁,张轶凡.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绩效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11,(7):43-49. [Zhang Bing,Zhang Ning,Zhang Yifan.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Measures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J].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2011,(7):43-49.]
[10]齐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系统性思考[J].林业经济,2012,(1):39-47.[Qi Chuang.A Systemic Thinking on Forestry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J].Forestry Economics,2012,(1):39-47.]
[11]孔凡斌.林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及我国政策机制研究方向[J].农业经济问题,2010,(7):105-109. [Kong Fanbin. Progres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and Policy Research of Chinese Forestry[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10,(7):105-109.]
[12]Xia J, Zhang L.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Resources Security in North China[M]// Wagener T. Regional Hydrological Impacts of Climatic Chang:Impact Assess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Wallingford: IAHS Publication No. 295, 2005: 167-173.
[13]夏军,Thomas Tanner,任国玉,等.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影响的适应性评估与管理框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4):215-219. [Xia Jun, Thomas Tanner,Ren Guoyu,et al. 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Screening for Adaptation and Management[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8,4(4):215-219.]
[14]赵慧霞,吴绍洪,姜鲁光.自然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2):445-450. [Zhao Huixia,Wu Shaohong,Jiang Luguang. Research Advances in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Natural Ecosystem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7,18(2):445-450.]
[15]何霄嘉,张于光,张九天,等.中国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0):3966-3984. [He Xiaojia,Zhang Yuguang,Zhang Jiutian,et al. Study on Strategies of How Biodiversity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J].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2012,12(20):3966-3984.]
[16]钱颖骏,李石柱,王强,等.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4):241-247[Qian Yingjun,Li Shizhu,Wang qiang,et al. Advances on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Human Health[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10,6(4):241-247.]
[17]蔡运龙.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脆弱性与适应对策[J].地理学报,1996,51(3):202-212. [Cai Yunlong. Sensitivity and Adapya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e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J]. Geography Journal,1996,51(3):202-212.]
[18]朱建华,侯振宏,张小全.气候变化对中国林业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林业经济,2009,(11):78-83.[ Zhu Jianjun,Hou Zhenhong,Zhang Xiaoquan.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ese Forestry and Its Adaptation Proposals[J]. Forestry Economics,2009,(11):78-83.]
[19]丁一汇.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J].中国水利,2008,(2):20-27. [Ding Yihui. Human Activity and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 on Water Resources[J]. China Water Resources,2008,(2):20-27.]
[20]范代读,李从先.中国沿海响应气候变化的复杂性[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1(3):111-114. [Fan Daidu,Li Congxian. Complexities of Chinese Coast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5,1(3):111-114.]
[21]居,韩雪.气候变化适应行动进展及对我国行动策略的若干思考[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5):257-260. [Ju Hui,Han Xue. International Adaptation Activities and Considerations for China[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8,(5):257-260.]
[22]吴建国,吕佳佳,艾丽.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脆弱性和适应[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2):693-703.[Wu Jianguo,Lv Jiajia,Ai Li.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Biodiversity:Vulnerability and Adaptation[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9,18(2):693-703.]
[23]李克让,曹明奎,於,等.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估[J].地理研究,2005,24(5):653-663.[Li Kerang,Cao Mingkui,Yu Li,et al. Assessment of Vulnerability of Natural Ecosystemsin China under The Changing Climate[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05,24(5):653-663.]
[24]李智.气候变化与感染性疾病的防治进展[J].抗感染药学,2008,5(4):205-208.[Li Zhi. Research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an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J]. AntiInfection Pharmacy,2008,5(4):205-208.]
[25]殷永元.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的评价方法和工具[J].冰川冻土,2002,24(4):426-432. [ Yin Yongyuan. Adaptation Evaluation Tools and Analysis Methods for Climate Change[J].Journal of Glaciolgy and Geocryology,2002,24(4):426-432.]
[26]Smit B. Adaptation to Climatic Variability and Change [M].Guelph: Environment Canada, 1993:3- 17.
[27]居,李玉娥,许吟隆,等.气候变化适应行动实施框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26(6):55-58. [Juhui,Li Yuer,Xu Yinlong,et al. Action Framework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J]. Journal of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2010,26(6):55-58.]
[28]彭仲仁,路庆昌.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适应性规划[J].现代城市研究,2012,(1):7-12.[Peng Zhongren,Lu Qingchang. Adaption Planning for Climatic Change and Extreme Weather Events[J]. Journal of Modern City,2012,(1):7-12.]
the longing summer vacation is approaching, it is the best part of the school year for me. i cannot let the holidays elapse (逝去) meaninglessly, my vacation should be a phase (时期、阶段) of harvest. the events in my plan should give me a sense of infinite potential.
the following plan may reveal the intensity of my desire to travel, work and study in this vacation. in the first few days i want to climb mount hua shan with several friends to refresh ourselves. then i tend to visit relatives, senior school teachers and former classmates(老同学). besides, to find out the best ways to cultivate my abilities, i will find a part time job and conduct some social investigation.
in short, i want to do interesting things in the summer vacation. whatever i do, the goal is the same: to get necessary experience, acquire knowledge and broaden my horizons. though the six week vacation will pass away at lightning speed, its influence is bound to last long.
关键词:汽车焊装夹具;气动元件;参数化设计
汽车焊接生产线是汽车制造中的关键,焊接生产线中的各种工装夹具又是焊装线的重中之重,焊接夹具的设计是前提和基础。由于车身零件是薄钢板件,其刚性差,所以在装焊过程中必须将工件固定到专用夹具上,以保证各零件相互之间搭接面贴合以及相对位置准确。在汽车车身的装配焊接过程中,必须将工件定位和夹紧,完成定位和夹紧的工位机械装置称为装焊夹具。
1、汽车焊装夹具概述
1.1装焊夹具的主要作用
按车身图纸的要求,把零件或部件的相对位置准确固定并夹紧。焊接过程中,能防止焊接热变形,夹具结构应有利于焊枪工作。
1.2装焊夹具的种类
在汽车车身制造过程中,为了便于装配和焊接,通常是将车身划分为若干分总成,各分总成又划分为若干合件,各合件则由若干个零件组成。这样在车身装焊时,通常都是先将零件装焊成合件,再将合件装焊成分总成,最后将分总成装焊成车身壳体总成。因此车身装焊夹具也可分为合件装焊夹具、分总成装焊夹具和车身总成装焊夹具。
1.3装焊夹具的基本要求
装焊夹具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保证焊后焊件能获得正确的几何形状和尺寸。特别是车身关键部位,如门窗等孔洞的尺寸和形状。在装配时,夹具必须使零件或部件获得正确的位置和可靠的夹紧。在焊接时,能阻止焊件产生热变形。
2、汽车焊装夹具中气动元件的选择与参数化设计
设备上主要由一般是钢制结构的立柱组成,立柱的顶端安装的主要机构是定位销、定位档块、气动夹头或电磁吸头。被焊装的零部件一般是水平安放到多立柱支撑形成的(一般是三点定位原则)定位面上。为防止被焊件在焊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水平方向的窜动,一般靠气动夹头夹紧;对垂直方向可能出现的窜动则靠电磁吸头吸紧。多立柱支撑式装夹具在车身零部件的组装中应用很广,例如车身的左、右侧围、车门、顶盖板、机舱板等左右侧围、左右门部件属于要严格控制焊接变形的结构部件。为此,焊接装夹具本身的刚度要大,有由具体结构部件决定的多点支撑的立柱式结构。为配合上下料,线上往往使用搬运机器人。对于车门、仓盖这样的部装工件,虽然也采用多立柱支撑型的装夹具,但再采用点焊机器人并没有技术优势,这是因为车门对装焊精度要求高、而且某些焊点的设计位置无法用通用型点焊机器人施焊;而固定式多点焊工艺虽然有柔性差的缺点,但焊接速度快、装焊精度高的优点在车门零部件(如左、右、前、后车门)焊装中的某些工位上却得以充分发挥。
一些要求生产效率较高和操作位置不方便的焊装夹具,一般采用气动夹具。气动夹具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多组夹具同时动作,还可以与其它系统相连接,实现自动化生产。
气动夹紧装置也有很多结构形式,在客。车焊装胎具中以杠杆、铰链联合夹紧器采用 较多。气动夹紧器一般由气缸、夹紧装置和气动元件及管路组成。气动夹紧器,实际是以气缸为动力的联合夹紧机构,铰链和连杆机构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设计,气动元件也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选型。气动元件一般由专业厂生产,特殊情况根据设计要求定做,气缸一般采用标准气缸、薄膜气缸或非标气缸。车身骨架主要是通过焊接的方法来制作总成,由于焊接是采用熔化金属的方法来实现连接,在焊接时,熔化的金属在冷却后会产生收缩,熔点的多点收缩会对骨架的整体尺寸产生影响,有时会达到几毫米。
由于骨架总成是一种多点焊接的网格结构,焊点位置因为产品的特征和车型不同,很不规范,若要用统一的计算公式或方法来预测焊接变型是很难做到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实际焊接来找出焊接变形的总体规律,这种规律要通过相应的工艺规范来确定,所以骨架在焊接前应当做出工艺规范,如焊接方法、焊接顺序、施焊人数等。按照统一的焊接规范,检测出焊接对精度的影响,并进行调整。在批量生产中,应严格按照所制定的焊接工艺规范执行。
另外,在一般的胎具上,只能进行单面焊接。单面焊接后,被焊件从胎具上取出再进行背面补焊,这样会产出一定的焊接变形量。为了使骨架的焊接在胎具上一次完成,骨架夹具可以采用立式,并将胎体结构与焊缝错开,留出焊接空间,使骨架各焊点便于在胎具上施焊,使之焊接一次完成,进而保证骨架总成制作质量。
3、结论
汽车焊装从零件、分总成直到车身总成的制造,是一项非常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多工序协同工作才能完成。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产品质量。所以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必须有可靠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产品质量。通过对汽车焊接夹具中气动元件的选择与参数化设计,能够对汽车焊装夹具更好地运行和使用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荣生,钟志良,金辉,康平平,回金楷,赵福全. 汽车焊装夹具的参数化设计[J]. 焊接技术,2012,12:41-44.
[2]关坤. FMEA分析方法在汽车焊装夹具设计中的应用[J]. 汽车科技,2013,01: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