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划生育的利与弊

计划生育的利与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划生育的利与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划生育的利与弊范文第1篇

计划生育政策对控制我国的人口数量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的人口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呈现为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空巢家庭数量不断增多,且空巢期提前。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数量增长,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前提下实现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匹配。目前在已经进入老年,或者即将要进入老年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人,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人会越来越多。这部分人积极响应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为减少人口做出了巨大贡献,进入老年后却面临着少子女或无子女照顾的窘境和困境,如何解决好为了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作出巨大贡献的家庭社会保障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笔者提出为计划生育家庭建立一种补充性的养老保障制度———计划生育保险制度。所谓计划生育保险就是将政府做为主体,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对目前和将来的计划生育家庭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和补偿,防范和减少计划生育家庭给社会带来的风险。

二、我国建立计划生育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可否认计划生育在控制我国人口数量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死亡和高增长迅速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为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不断进步赢得了宝贵时间,并且有效缓解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然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计划生育家庭数量逐步攀升,随着社会发展,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发现曾经的计划生育家庭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孩子,目前孩子已经成家立业,又有了自己年幼的孩子。而这个孩子既要工作,又要照顾自己年幼的孩子,如果家中再有老人需要照顾,无论从精力上还是从可利用的时间上确实无法达到。这样就使得计划生育家庭面临着非常严重的养老风险,不是子女不照顾家中的老人,而确实是生活节奏快,经济压力大,让年轻一代疲于应付,力不从心。家庭结构的日趋小型化,老年抚养系数的不断提高,使年轻一代夫妇被夹在照顾老年人和抚养幼儿的双重责任之间,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和精神需求。养老风险是计划生育家庭在父母老年后所面临的风险之一,还有另一个风险就是家庭子女的成长风险,这种风险是针对独生子女的成长。一个家庭只能生一个孩子,这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皆大欢喜,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幸得了严重疾病或者死亡,而此时的父母又年事已高,不具有再生育条件,那么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就是毁灭性的。在其他家庭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这个家庭只能默默流泪,家庭没有幸福感可言。如果家庭能生育两个孩子,在一个孩子面临疾病或者死亡的时候,家中仍然有一个孩子,这对于父母来说也是个小小的安慰,不至于剥夺这个家庭的幸福感。计划生育家庭风险的存在提醒我们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为生活困难的人们提供一定的帮助,能够为人们及时预防和解决社会风险,帮助人们走出困境,也是我们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初衷。

三、我国建立计划生育保险制度的基本支撑条件

实践证明,要想建立一项关系多数人并使其长久发展下去的制度,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设计并付诸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在构建计划生育保险这样一项关系到近亿户家庭的制度,既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撑,也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推行,这样才能使好的政策得到人们的认可,并且愿意自觉自愿参与其中。

1.构建计划生育保险制度需要经济发展做基础。

任何一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发达国家在近代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具备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后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救济贫困和生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充实完善。经济发展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经济发展为社会保障提供充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还决定着社会保障水平的广度和深度。社会保障制度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及人们对社会保障需求的增加而不断完善,会满足不同的人对社会保障的不同需求。建立计划生育保险制度要在我国社会保障的大框架下设计和施行,因此构建计划生育保险制度,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需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只有这样,把计划生育保险制度才有可能列入国家社会保障的大体制中,使其成为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五大主要险种后的一种补充性养老保险制度,且这种保险制度要适用于城市和农村的所有计划生育家庭。纵观近十年来我国的GDP和财政收入,可以看出,我国的GDP和财政收入都在稳步的增长,因此有能力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计划生育保险制度。

2.个人缴费和承受能力分析。

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建立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支撑条件,社会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不能全部依靠国家资金的投入。我国目前也没有能力担负社会成员的全部保险费用,因此每一项保险制度均还需要个人缴纳一部分费用。从表2看自2002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我国不论是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均有了显著的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7.7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1.3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的增加可以间接的反映出我国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民居民都具有缴纳计划生育保险费用的能力。从城乡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上看,我国城乡居民自2002年到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了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了31个百分点,而同期我国GDP年均增长3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均低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从我国城乡居民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逐年增长的态势上也可以反映出我国城乡居民具有购买保险的实际能力,只是由于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才使得他们将存款存入银行而不投到保险上面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的增加以及逐年攀升的城乡居民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说明我国城乡居民具有缴纳计划生育保险费用的能力。因此政府要通过积极引导,鼓励居民自觉缴费。

四、我国建立计划生育保险制度的模式构想

我国建立计划生育保险制度毫无疑问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下,还须明确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险制度建立的基本原则;二是谁作为制度实施的主体;三是制度要保障哪些人群;四是如何筹集保险资金。

1.保险制度建立的基本原则。

保险制度的建立,首先要具备公平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要通过为人们提供安全网的形式,增强人们横向公平的机会,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要以社会公平为目标。在设计和实施计划生育保险制度的过程中,要不分城市和农村,只要是符合规定就给予相应的补偿和奖励。对于特别困难的家庭,比如子女伤残或死亡,应该再额外的按照社会救济的标准给予援助。其次,要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计划生育家庭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国家在考虑其社会保障问题时,既需要体现对其的福利性,又要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使其能够享受利益。建立计划生育保险法规,这样不仅被保险人对于自己可以享受的社会保险待遇可以从保险机构得到清楚地解释和说明,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被保险人的保险范围、缴费的标准都可以明确。

2.谁作为制度实施的主体。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借鉴其他五种保险的管理模式,计划生育保险的资金筹集也应该采取国家出一部分、单位出一部分、个人缴纳少部分,这样三方共同筹资的方式。资金中的大部分进行社会统筹,小部分进入个人累积账户,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和监督。我国的五大险种都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承担和管理,有相关经验和管理能力。

3.制度的保障人群。

计划生育保险制度是为符合一定条件的计划生育家庭的夫妇专门建立的保险制度。适用人群主要应该包括城市和农村的独生子女家庭以及农村的双女户家庭,另外还应该将不能生育的家庭和不愿意生育的家庭也包括在其中。

4.如何筹集保障资金。

计划生育的利与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压缩空气雾化器; 超声雾化吸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临床效果;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6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2-0155-02

COPD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简称,它是一种破坏性的肺部疾病,能够削弱患者的呼吸功能,使其出现缺氧、胸闷症状,且病程长、易反复,临床治疗非常困难[1]。近几年,由于老龄化的不断加快,COPD患者也逐渐增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传统的超声雾化吸入治疗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副作用较多,且疗效不稳定,不利于COPD的彻底治愈[2]。而压缩空气雾化器治疗却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缺氧症状,增强患者的呼吸功能,对COPD的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3]。本文笔者就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近两年收治的88例COPD患者,分别对其采用压缩空气雾化器治疗以及超声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探究COPD的临床护理方法,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期许为COPD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88例COPD患者,对其进行了常规诊断检查,均符合COPD临床诊断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49~78岁,平均(68.7±2.3)岁,病程3~12年,平均(9.5±1.6)年;对照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53~82岁,平均(69.3±2.4)岁,病程4~15年,平均(9.2±1.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压缩空气雾化器治疗,即将1 mg普米克、15 mg沐舒坦与10 ml生理盐水混合为雾化液,并注入YZB/粤0538-2008型号的医用压缩空气雾化器中,然后将氧气管与雾化器的进气管相连,在进行雾化治疗的同时给予吸氧;对照组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即将15 mg沐舒坦、1 mg普米克与2 ml生理盐水混合为雾化液,并将雾化液注入超声雾化器中,对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并配合鼻导管吸氧治疗。

1.3 护理方法

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方法,包括环境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卫生护理、雾化器护理、并发症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环境护理,即在患者入院后,对患者提供优良的住院环境,将病房温度控制在22 ℃~24 ℃,并注意病房的通风、日照等,保持病房的干燥、清洁,每日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减少感染源;心理护理,因为COPD大都为老年患者,且患病时间较长,患者难免会对治疗缺乏信心,并产生焦虑、焦躁、恐惧等不良心理,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与配合,因此,护理人员为了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交流,通过轻松的谈话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与心理状态,并及时给予安慰,消除患者的恐惧感,使其能够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饮食护理,为了增强患者体质、加快患者的康复,护理人员还为患者制定了科学合理的饮食食谱,以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以及高热量为主,杜绝辛辣食物,并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减少胃的承受压力,并建议患者戒烟戒酒;卫生护理,由于COPD病程较长,导致患者的口腔、呼吸道等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每日定期为患者进行口腔清洁,当出现不良状况时,比如口腔粘膜出血、口腔溃疡等,要及时通知医生;雾化器护理,进行雾化器治疗时,要合理控制雾化气流,保证雾化气流的柔和,防止过猛的雾化气流对患者呼吸道造成损伤,且在雾化治疗之后,要对患者进行漱口,避免药物残留口腔,然后轻拍患者背部,促进痰液咳出,并做好雾化器的消毒处理;并发症护理,即每隔2小时为患者进行一次叩背,使其咳出痰液,并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防止肺部出现感染,对使用留置尿管的患者,要定期检查尿管的通畅度,并及时更换、清洗;健康教育,即为患者详细讲解COPD的病因及感染源,并为患者提供防治措施,嘱咐患者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并建议患者戒烟戒酒,促进COPD的康复。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1.4 疗效判断标准

3 讨论

超声雾化吸入是利用超声波声能进行工作的,它能使药液表面的张力以及惯性受到破坏,且雾化液直径较大,会对患者的呼吸道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压缩空气雾化器是利用高速空气进行驱动的,能够使雾化液形成雾状,雾量较小,不会对患者呼吸道造成损伤,而且雾化吸入时的速度较快,会使较多的雾滴在患者咽部沉积,治疗效果较好[5-7]。

总而言之,压缩空气雾化器治疗能够有效增强器官与支气管的扩张,能有利于患者体内痰液的咳出,从而提高SpO2,减轻患者的缺氧、胸闷症状,且并发症较少,治疗安全、可靠,有利于COPD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刘敏.雾化吸入治疗COPD临床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09,2(1):9-10.

[2]李雪.超声雾化吸入效果的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10,3(4):5-6.

[3]张颖.压缩空气雾化器治疗COPD33例分析[J].现代医学,2009,5(9):3-4.

[4]沈宁.压缩空气雾化器治疗COPD的临床护理[J].护理杂志,2010,2(7):1-2.

[5]刘素艳.雾化吸入治疗的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12,12(5):13-14.

[6]胡静杰,张宝龙.COPD患者功能锻炼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9):159-161.

计划生育的利与弊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划生育保险 居民收入 个人缴费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064-02

一、引言

计划生育政策对控制我国的人口数量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的人口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呈现为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空巢家庭数量不断增多,且空巢期提前。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数量增长,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前提下实现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匹配。目前在已经进入老年,或者即将要进入老年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人,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人会越来越多。这部分人积极响应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为减少人口做出了巨大贡献,进入老年后却面临着少子女或无子女照顾的窘境和困境,如何解决好为了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作出巨大贡献的家庭社会保障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笔者提出为计划生育家庭建立一种补充性的养老保障制度――计划生育保险制度。所谓计划生育保险就是将政府做为主体,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对目前和将来的计划生育家庭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和补偿,防范和减少计划生育家庭给社会带来的风险。

二、我国建立计划生育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可否认计划生育在控制我国人口数量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死亡和高增长迅速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为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不断进步赢得了宝贵时间,并且有效缓解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然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计划生育家庭数量逐步攀升,随着社会发展,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发现曾经的计划生育家庭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孩子,目前孩子已经成家立业,又有了自己年幼的孩子。而这个孩子既要工作,又要照顾自己年幼的孩子,如果家中再有老人需要照顾,无论从精力上还是从可利用的时间上确实无法达到。这样就使得计划生育家庭面临着非常严重的养老风险,不是子女不照顾家中的老人,而确实是生活节奏快,经济压力大,让年轻一代疲于应付,力不从心。家庭结构的日趋小型化,老年抚养系数的不断提高,使年轻一代夫妇被夹在照顾老年人和抚养幼儿的双重责任之间,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和精神需求。养老风险是计划生育家庭在父母老年后所面临的风险之一,还有另一个风险就是家庭子女的成长风险,这种风险是针对独生子女的成长。一个家庭只能生一个孩子,这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皆大欢喜,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幸得了严重疾病或者死亡,而此时的父母又年事已高,不具有再生育条件,那么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就是毁灭性的。在其他家庭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这个家庭只能默默流泪,家庭没有幸福感可言。如果家庭能生育两个孩子,在一个孩子面临疾病或者死亡的时候,家中仍然有一个孩子,这对于父母来说也是个小小的安慰,不至于剥夺这个家庭的幸福感。

计划生育家庭风险的存在提醒我们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为生活困难的人们提供一定的帮助,能够为人们及时预防和解决社会风险,帮助人们走出困境,也是我们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初衷。

三、我国建立计划生育保险制度的基本支撑条件

实践证明,要想建立一项关系多数人并使其长久发展下去的制度,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设计并付诸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在构建计划生育保险这样一项关系到近亿户家庭的制度,既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撑,也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推行,这样才能使好的政策得到人们的认可,并且愿意自觉自愿参与其中。

1.构建计划生育保险制度需要经济发展做基础。任何一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发达国家在近代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具备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后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救济贫困和生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充实完善。经济发展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经济发展为社会保障提供充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还决定着社会保障水平的广度和深度。社会保障制度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及人们对社会保障需求的增加而不断完善,会满足不同的人对社会保障的不同需求。

建立计划生育保险制度要在我国社会保障的大框架下设计和施行,因此构建计划生育保险制度,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需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只有这样,把计划生育保险制度才有可能列入国家社会保障的大体制中,使其成为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五大主要险种后的一种补充性养老保险制度,且这种保险制度要适用于城市和农村的所有计划生育家庭。纵观近十年来我国的GDP和财政收入(见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GDP和财政收入都在稳步的增长,因此有能力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计划生育保险制度。

2.个人缴费和承受能力分析。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建立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支撑条件,社会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不能全部依靠国家资金的投入。我国目前也没有能力担负社会成员的全部保险费用,因此每一项保险制度均还需要个人缴纳一部分费用。从表2看自2002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我国不论是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均有了显著的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7.7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1.3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的增加可以间接的反映出我国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民居民都具有缴纳计划生育保险费用的能力。从城乡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上看,我国城乡居民自2002年到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了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了31个百分点,而同期我国GDP年均增长3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均低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从我国城乡居民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逐年增长的态势上也可以反映出我国城乡居民具有购买保险的实际能力,只是由于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才使得他们将存款存入银行而不投到保险上面来。

经济的高速增长,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的增加以及逐年攀升的城乡居民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说明我国城乡居民具有缴纳计划生育保险费用的能力。因此政府要通过积极引导,鼓励居民自觉缴费。

四、我国建立计划生育保险制度的模式构想

我国建立计划生育保险制度毫无疑问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下,还须明确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险制度建立的基本原则;二是谁作为制度实施的主体;三是制度要保障哪些人群;四是如何筹集保险资金。

1.保险制度建立的基本原则。保险制度的建立,首先要具备公平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要通过为人们提供安全网的形式,增强人们横向公平的机会,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要以社会公平为目标。在设计和实施计划生育保险制度的过程中,要不分城市和农村,只要是符合规定就给予相应的补偿和奖励。对于特别困难的家庭,比如子女伤残或死亡,应该再额外的按照社会救济的标准给予援助。其次,要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计划生育家庭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国家在考虑其社会保障问题时,既需要体现对其的福利性,又要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使其能够享受利益。建立计划生育保险法规,这样不仅被保险人对于自己可以享受的社会保险待遇可以从保险机构得到清楚地解释和说明,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被保险人的保险范围、缴费的标准都可以明确。

2.谁作为制度实施的主体。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借鉴其他五种保险的管理模式,计划生育保险的资金筹集也应该采取国家出一部分、单位出一部分、个人缴纳少部分,这样三方共同筹资的方式。资金中的大部分进行社会统筹,小部分进入个人累积账户,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和监督。我国的五大险种都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承担和管理,有相关经验和管理能力。

3.制度的保障人群。计划生育保险制度是为符合一定条件的计划生育家庭的夫妇专门建立的保险制度。适用人群主要应该包括城市和农村的独生子女家庭以及农村的双女户家庭,另外还应该将不能生育的家庭和不愿意生育的家庭也包括在其中。

4.如何筹集保障资金。关于保障资金的筹集,依据我国目前的现实条件,如果由计划生育家庭夫妇自己负担全部的保险费用不现实,也不合理。计划生育保险资金的筹集应该由国家、单位和个人按照一定比例筹集,三方出资筹建。从国家层面来说,要有财政资金的投入,国家财政投入是整个保险资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要占到大多数。我们目前对独生子女家庭每个月夫妻双方都有50元的独生子女费,可以考虑将这部分费用作为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到计划生育保险资金中,存入独生子女夫妇的个人账户中。从单位层面来说,为符合条件的职工缴纳计划生育保险费用具有强制性,要用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单位要给予重罚。从个人层面说,每个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家庭夫妇要自觉缴费。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筹资建立的资金要分成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两个部分,国家和单位缴纳的费用中的大部分建立社会统筹资金,少部分钱进入个人账户,与个人缴费的部分合并在一起可以作为今后个人购买养老和医疗服务的个人账户。

计划生育的利与弊范文第4篇

一年来,根据省、市计生工作整体思路及省、市药具工作任务要求,我区药具工作在“湖南省计划生育先进药具站”基础上,紧紧围绕创建“湖南省计划生育模范药具站”这一中心目标,贯彻执行《湖南省计划生育药具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并于2006年6月获“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系统药具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于2006年9月获“湖南省计划生育模范药具站”称号。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指标

全区使用药具人数9452人,占综合节育措施26%,药具应用率98%,有效率99.9%,计划发放率100%。综合报损率为0,按月随访率100%,知情选择面达100%,区级培训19期,培训人员1897人,乡级培训14期,培训人员5789人,育龄群众避孕知识接受率92%。

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区委、区政府和区计生局充分认识到药具工作在整个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始终把药具工作摆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把药具工作与计划生育整体工作同布置、同督促、同考核。在人、财、物方面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

(一)建立健全网络,配强队伍

区药具站为区计生局下属的一个重要科室。由分管领导、药具站长、药管员进行管理,其中药具站站长和分管领导均为主治医生,完全能满足药具工作中医学知识的需要。同时,每个乡、镇、办事处都明确有医学知识的人员管理药具工作。村、居委会、单位也都安排了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药管员,文秘写作秘书网单位也都安排了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药管员,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高素质的药具管理、发放、宣传、服务网络。

(二)确保经费投入

区计生经费每年年初从区到乡都按要求纳入财政预算,并全额拨款到位,区计生局对药具站用车随喊随到,保证药具运输畅通,以及药具宣传活动的需要。

三、进一步规范管理,夯实基础,打造特色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打牢基础,才能使我们的工作立于不败之地。根据《湖南省计划生育药具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我们进一步规范管理,达到夯实基础目的,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创造特色,打造我区药具工作新品牌,使我们的药具工作向新的高度稳步迈进。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根据《湖南省计划生育药具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区计划生育药具工作规范化管理实施方案》、《**区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实施方案》、《药具站站长责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各基层单位制定了《计划发放管理制度》和《基层药管员工作职责》,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进一步规范了我区的药具管理。

(二)加强阵地建设

1、乡级“四位一体”、村级“三位一体”建立进一步完善,按照有关要求全部落实到位。保证了计生药具宣传、培训和发放工作的正常开展。

2、各村、居、单位都制订了精美的“药具展示柜”,柜内药具品种齐全,各种宣传资料摆放整齐,使群众对每种药具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三)规范台帐、报表、帐册

按省、市药具工作要求,村级(含居委会、单位)全部使用“一册通”,规范药具使用发放随访记录。区、乡、村级药具全部实行批号管理。今年3月份、6月份在全区乡镇、办事处、村、居委会、单位之间开展了药具“赛帐”活动,使各兄弟单位相互学习,扬长避短。今年4月份起全部按照《湖南省计划生育药具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各类报表数据真实、填写规范、逻辑合理、每月盘点药具库存,随时调整药具库存周转量,使药具库存周转合理。

(四)积极宣传,加强培训

加强宣传培训是提高各级药具专(兼)干业务素质及广大群众避孕知识水平的根本途径。通过开展宣传和培训工作,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节育避孕知情选择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1、举办各级培训班。

①每月10日、11日在区婚育学习班上进行三个主题教育:优生优育、节育避孕、国情国策,最后通过考试合格发放结业证。全年举办两期乡(镇、办事处)分管领导、计生办主任、药管员、统计员以及全区村、居委会、单位专(兼)干共319人的业务培训班,在培训班上,区药具站有关人员就计划生育药具规范化管理和药具知识进行了专题讲座,使各级计生干部全面掌握本级应掌握的药具业务知识,为今年扎实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乡(镇)、办事处又分别对村、居委会、单位的育龄妇女举办了培训班,对各类人员进行分类指导,使群众避孕知识接受率得到提高。

②在大单位、大中专院校举办避孕知识讲座。

今年,我们分别在A厂、B厂、C公司、D学院、E学校等单位举办了避孕药具知识讲座、青春期性知识讲座等,受到了广大育龄妇女和广大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反响很好,成为我区药具工作的一大特色。

2、计生药具进校园、进厂矿、进社区、进家庭。

①在辖区中学以上的学校开设人口与青春期保健知识讲座,开展演讲、小报小刊比赛;在大中专院校设立节育避孕知识网站,利用高科技手段,把计生国策、节育避孕知识、生殖保健知识制作成网站内容,在各大中专校园网站上,以这种灵活的方式,使青年学生在娱乐中学到计生知识,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在E学校成立“青年志愿者国策服务队”,开展“青春期性教育讲课堂利与弊”辩论赛,在D学院成立“大学生国策宣传健康者协会”,开展了“计生国策宣传周”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计生宣传,掌握生殖保健和节育避孕知识,树立新的婚育观念,树立国策意识。

②辖区单位利用宣教设备开展宣传。如在公共汽车上设置固定温馨美丽的计生宣传画,使之成为城市计生宣传一道流动的亮丽风景线;在单位广播电视台设置人口与计划生育专题节目,编制计生知识刊物,开展计生知识竞赛,宣传政策,传授节育避孕知识。F厂的《365日话人口》专题节目,G厂每晚在黄金时段播放的计生知识深受职工欢迎。

③利用庙会、墟场、集日下乡宣传,将计划生育知识编成农村群众喜爱的花鼓戏、快板、小品,将文艺节目送下乡,同时开展咨询、免费发放药具等,让群众寓教于乐。

④在社区开展“周周乐文化舞台”、“社区文化之光”等活动,在农村开展“五下乡”等活动,将避孕药具知识和生殖保健知识送进千家万户。

(五)以人为本,优质服务出精品

1、加强优质服务是新时代计划生育工作的最强音,我们药具工作者集思广益,推出一系列优质服务活动的同时,打造出我区药具优质服务一大品牌——“社区优质服务便民箱”,我区投资5000余元,对原来56个药具便民箱进行维修保护,并在全区居委会户外、办事处院内、区政府院内新装备了21个造型精美的药具便民箱,并配予“以人为本,优质服务”、“避孕节育、药具先行”、“免费供应避孕药具、未成年人不宜使用”等温馨的话语,每天由居委会或单位计生专(兼)干放置避孕药具和宣传品,这一举措极大地方便了广大药具对象,很受群众欢迎。

2、积极参与卫生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拓展药具优质服务新途径。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训班上,我们安排了六个课时,由区药具站站长上课,讲解计划生育药具管理、药具知识、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技术常规及并发症的防治等内容。在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悬挂计划生育药具宣传板或药具挂图,设置药具发放点,以此为窗口,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计划生育的利与弊范文第5篇

世界各国的人口,不论是否实行计划生育,都或迟或早会经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两次转变:第一次人口转变是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第二次人口转变是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在第二次人口转变过程中,在出生率下降的初期,由于人口再生产的惯性作用,出生率下降速度快于人口老龄化速度。这样,会形成一个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都比较低的局面,并会持续几十年时间。总人口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即劳动力人口多,老人与儿童少,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对社会经济发展十分有利,人口学家称这段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也称为“人口红利期”。

国家总抚养比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在人口学上,一般把总抚养比小于50%的时期称为人口红利期。进入人口红利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打开,退出人口红利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关闭。

任何一个经历过第二次人口转变的国家,都会出现这样一种“人口红利”。但较早实现人口转变的欧洲国家,人口转变因经历时间较长,因而“人口红利”效应并不明显,例如,丹麦的人口转变始于1780年,到1930年,人口才达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阶段;而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人口转变的历程较短,往往只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转变历程,“人口红利”效应才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从1950年至2050年这100年间,总抚养比为先升后降再上升。1950年的总抚养比为61%,然后逐渐上升,至1970年的总抚养比达到最高点79%,然后逐渐下降。到1990年,总抚养比降到50%,人口机会窗口开始打开。到2010年,总抚养比降到最低点40%。此后,由于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总抚养比将停止下降转而开始上升。到2030年前后,总抚养比回升到50%,人口机会窗口开始关闭。可见,中国的人口机会窗口从1990年到2030年,持续时间为40年。到2040年,中国的总抚养比将上升到与1950年时一样,为61%。

人口红利的是与非

然而,能不能说总抚养比小于50%的时期就一定是人口红利期?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

其一,由于抚养老年人与抚养儿童所需的社会资源不同,负担也大不相同。各国研究结果都得到相类似的结论:抚养一个老人的费用,相当于抚养2―3个儿童的费用(取其平均数为2.5个儿童)。为了比较抚养负担,我们可以把老年抚养比换算成少儿抚养比,即把老年抚养比乘以2.5这个系数,就得到少儿抚养比的负担。举例来说:一个国家的总抚养比为40%,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各占20%,那么我们可以换算为:20%+20%X2.5=70%,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总抚养比相当于70%的少儿抚养比。

因此,一个总抚养比为40%的国家,可能比总抚养比为50%的国家的抚养负担更重。举例来说:A国少儿抚养比为10%,老年抚养比为30%,总抚养比为40%,相当于10%+30% X2.5=85%少儿抚养比;B国少儿抚养比为40%,老年抚养比为10%,总抚养比为50%,相当于40%+10% X2.5=65%少儿抚养比。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B国的总抚养比虽然高于A国,但B国的实际抚养负担比A国轻。1950年和2040年中国的总抚养比虽然都是61%,但实际抚养负担有很大区别,因为1950年的抚养负担以少儿抚养比为主,而2040年的抚养负担以老年抚养比为主。

可见,一个国家的总抚养比虽然高于50%,但如果老龄化程度很低,也可以说处于人口红利期。例如,虽然中国的人口机会窗口是从1990年才开始,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老龄化程度只有5%左右,因此仍可以说那时中国处于人口红利期,经济也快速发展。从那时起中国开始进入“人口红利”阶段,表现为:一是劳动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二是抚养系数比例迅速下降;三是家庭人口规模减少,家庭户数大幅度增加;四是总人口就业率和家庭就业面提高,促进了人均收入增长。

另一方面,一个国家的总抚养比虽然低于50%,但如果主要由老年抚养比组成,也不一定处于人口红利期。例如,虽然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机会窗口才关闭,但到本世纪20年代,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很高,已不能说中国仍处于人口红利期了。2015年前后是中国“人口红利”阶段的转折点。此后,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上升,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由“人口红利”阶段转为“人口负债”阶段,人口老龄化加速将给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其二,人口学角度提出的抚养比是理论抚养比,而不是实际抚养比。实际抚养比应是非就业人口与就业人口之比。如果失业率过高,劳动年龄人口不能充分就业,那么劳动年龄人口与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一样都是被抚养人口。人口红利的收获不仅需要有一个相对年轻和丰富的劳动力人口,而且需要为这样一支劳动力大军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还要将已经收获的人口红利投资于人力资源的积累和开发。

就业压力巨大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形成叠加,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2009年,全国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约为1200万个。从劳动力供给看,2009年城镇新增劳动力资源超过13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610万人、城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360万人、未能升学的城镇初高中毕业生280万人、需在城镇安置工作的复员转业军人50万人。同时,全国还有上年结转的登记失业人员800多万人、“农转非”200万人、企业下岗需要转岗就业等人员100多万人。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达2400多万人。总体看来,2009年劳动力供求缺口达1200万人。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因素,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这意味着相当大的一部分劳动年龄人口实际上成为被抚养人口。

人口红利的利与弊

一个国家处于人口红利期间,其人口有如下三个特征为发展提供机遇:一是劳动力人口供给充分,且劳动力价格低廉,从而使得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二是由于劳动力人口结构较年轻,使得储蓄率较高,如果资本市场健全,能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会加速经济增长;三是由于人口老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

人口学家经过计算认为,在中国,总抚养比下降一个单位,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提高0.115个百分点。1982年至2000年,中国总抚养比下降了20.1%,带来经济增长速度2.3%,同期的人均GDP增长速度在8.6%左右,相当于人口转变对人均GDP增长贡献在26.8%,即四分之一强。

然而,通过计划生育降低生育率而获得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第一,少儿人口减少,从而减少了内需,而内需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阻力。中国生产的产品大多是普通消费品,是需要绝对数量的人口来消费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10岁―14岁的人口有12539万,5岁―9岁的人口有9015万,0岁―4岁的人口只有6897万,下降速度极为迅速。少儿人口减少,也是中国市场内需严重萎缩的原因之一。

第二,由于需要抚养的孩子少了,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工作,妇女劳动参与率过高,造成就业压力增大。生育率下降过快,少儿抚养过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过大,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没能充分就业,一部分人口红利被浪费掉了。

第三,人为地降低生育率,会加剧将来的老龄化问题,而严重的老龄化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导致经济减速,是亚洲四小龙和欧美发达国家曾经都经历过的发展过程。经济学模型显示,老龄化比重上升1个百分点,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可能会下降0.115个百分点。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认为:中国自1973年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生育率迅速下降,导致人口抚养比下降1/3,比其他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提前半个多世纪跨入低生育水平 国家行列,为中国经济增长创造了40年左右的“人口红利”期。但实际上,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的情况下,实现了人口转变过程,过早地迎来了人口老龄化,也就是“未富先老”。通过计划生育实现的“急刹车”式的人口转变,为我国创造的“人口机会窗口”从1990年到2030年,只有短短的40年,而发达国家一般在80年以上。在获取人口转变带来的人口红利的同时,我们必须承担人口老龄化提前和急速到来的后果。今天的人口红利就是明天的人口负债,加速到来必然也将加快其结束。

人口红利其实是一种“透支消费”。一个人的收入与支出相平衡,就不会有透支消费。一个国家的平均每对夫妇生2.1个孩子,就达到了人口的世代更替水平。如果生育率达不到世代更替水平,就是一种“透支消费”,也称为“寅吃卯粮”。现在只生一个孩子,做父母的比较轻松,因为节省了抚养孩子的费用和精力,这可看作是对未来的一种透支或预支。透支消费在未来是需要连本带息偿还的,其结果必然是加重了未来人口的负担,透支未来的可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