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在培养小学生和培养其他人群时,是具有共性和差异性的,一方面,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和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来自环境和他人的循循善诱与熏陶;另一方面,小学生相对于其他年龄群体来说,身心成熟程度不足而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掌握教育的核心方针,采取适当的策略是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下文就如何适当地教育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概念

良好的行为习惯,即生活在社会公共环境下的人类在处理日常问题和为人处世时,自觉遵守伦理道德与社会约束,履行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义务。对于小学生来讲,或许不足以上升到公民义务的高度,但履行一个合格小学生的基本义务,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勤勤恳恳,诚实待人做事,是应当养成的良好习惯。众所周知,习惯的养成在于日久天长,而作为接触群体生活的第一步,小学生活对学生今后的身心发展程度和价值观走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启蒙意义。理所应当的,加强小学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注,并切实采取实际措施加以引导和强调,成为这个时代对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二、具体实施策略

清晰地认识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对其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仅仅是第一步,如何将这一重要性贯彻到学生内心深处,并用适当实用的方法加强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下文中笔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供读者参考并实际运用到自身的教学中去。

1.科学制定行为习惯培养的层次性目标

帮助每一个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每一个学生家庭的心愿和每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目标,而这一过程不可急功近利,小学生群体内存在的差异性决定了在实施培养策略时,应先制定符合每一层次小学生的科学目标。传统意义上具有从众思维的培养模式,将各年级的学生混在一起制定培养目标,采取这样的培养策略,势必会在某些层次的小学生群体中起不到良好的作用,更有甚者会导致个别学生丧失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自然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一现状,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清楚认识到各年级层次小学生间的心智与性格差异,并提出针对性的层次目标。例如,在针对低年级、心智发育处于较低层次的小学生时,教育其了解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爱护国旗,在家和在校都要尊老爱幼;针对中等层次的小学生时,要求其理解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将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等基本处世观念灌输到学生心中;面对发育程度处于较高层次的高年级学生时,则可以让其从日积月累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中总结经验,加以教师的引导,促进其养成珍惜r间、做事有条不紊等良好习惯,这就实现了制定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目标时的层次性。

2.加强氛围的熏陶

古语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和氛围对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影响自古以来得到人们的重视,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一个发掘不到正能量的环境必将使小学生得不到良好的熏陶和引导,反之,一个充满人文气息与向上精神的校园环境却能在无形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其耳濡目染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人处世、学习生活。更多的黑板报、宣传栏等传播平台应该在学校中得到开设,利用这些平台对好人好事和社会礼仪等进行宣传,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周围环境氛围的熏陶,唤起自己内心积极向上、渴望道德的追求。在这一基础上,教师的教导和引导势必在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事半功倍。

3.培养教师以身作则的意识

为人师表,则应当以身作则,以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准则去影响学生。小学生身处身心发展程度不高的阶段,其在面对问题时往往需要学习长辈和老师的做法,以汲取经验和心得。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所作所为便变得尤为重要。例如,若一名教师酗酒无度,醉醺醺地教导学生远离酒精,珍爱自我,学生会自然而然将这一行为习惯和自己的老师联系在一起,老师尚且没有做好,又怎么能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教育的效果自然不堪设想。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培养教师心中以身作则的意识,并作为准则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出表率。

总之,行为养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中之重,不仅应得到教育工作者充足的重视,更需要得到适当的策略加以实施。学校不仅要教给小学生知识,更要帮助其学会如何做人,唯有德才兼备、品行端正的小学生,才能在成人之后,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需求的国家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吴静.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4):100.

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范文第2篇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呢?刚入学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特别是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娇生惯养,自理能力极差。到学校寄宿后,一切都得自己料理,刷牙、洗脸、叠被、系鞋带、清理房间、洗餐具、洗澡、洗袜子等小物件,妥善保管自己的东西,要合理安排好自己一周的零花钱,还要适应学校的膳食。要让孩子们在学校学会自主生活,自主管理,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刚接受寄宿制班级的班主任工作那阵,我发现,他们的生活卫生习惯存在很多问题:如不会洗脸洗澡的孩子不少,不爱刷牙的孩子很多,乱丢果皮纸屑,随地吐痰,好吃零食、随手扔包装纸,在墙上、桌椅上乱涂乱画,读书、作业时不注意用眼卫生,环保意识淡薄等。看到满地的垃圾,心中一下子升起一股怒气,刚教完六年级下来,实在有些不能适应,高年级在卫生方面根本不用老师操心,班干部已经能够独立安排、监督。每次看到满地的垃圾,我都尽量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然后把垃圾丢进后面的垃圾桶,每天如此。这样一来,时间长了,孩子看到我弯腰捡垃圾的时候,他们也会跟着弯下腰去捡,教室的丢弃物越来越少了。在课堂上配合班队课、思品课给学生讲讲卫生的好处,并提出一些要求,要求尽量的细化,从洗头、洗澡、换衣服、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扫把等清洁工具的摆放等都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严格要求学生遵照执行,半学期下来大部分的学生都养成了不乱丢果皮、纸屑的习惯,教室也越来越干净了。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感化小学生的集体卫生习惯。孩子们不会扫地,我就从拿扫把开始教起,然后教学生一张桌子一张桌子的扫,扫不到的地方把桌子挪开,扫完后再把桌椅摆放整齐,每天学生打扫卫生,我都亲自做示范,耐心的讲解,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训练,学生的生活卫生习惯有所好转。也有学生的卫生习惯还停留在学校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中,特别是一些男生,一旦离开学校放松监管就会呈现出不良的卫生习惯。我意识到,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单凭在校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是不够的,还需加强家校联系,实施家校共育,学生良好生活卫生习惯才有保证逐步养成。

因此,我在寄宿制班主任工作中,紧紧围绕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与家长携手,共同育人。

每周一信,家校联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此,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注重互谅,以期获得更佳的效果。特别是学生刚入学的那一学期,我坚持每周给家长发一封信,特别是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我在信中提醒家长:星期天不能让孩子太疯玩,晚上让孩子早睡,按时起床,监督孩子洗脸、洗脚、洗衣服等,培养孩子个人卫生习惯。孩子们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双休日回家请家长丝毫不要懈怠,有一个值得家长重视的问题是:每个星期一孩子们入学,有的孩子显得特别野,不能静下心来学习,上课打瞌睡,个人卫生差,衣服没洗。老师分明感觉到有一部分家长不能较好地与学校配合,共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通过每周一信很多家长体会到了我的苦心,跟着一道严格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培训家长,共同提高。 每学期都要定期召开多种形式的家长会,每一次家长会,我都高度重视,认真准备。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按学生生活习惯的差异分类召开家长会,并和家长进行交流和探讨,有意识地指导家长如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做好榜样,同时还请一些生活卫生习惯好的孩子的家长来给其他家长传经验。这些既能提高家长的素质,也更加密切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范文第3篇

一、说话的习惯

教学是师生双双的活动,学生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口语交际等,都必须让学生在能准确表达,达到师生、同学之间的共同交流,这就要注重学生说话习惯的培养。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以及可供使用的语汇、句式不够丰富,虽有强烈的说话冲动,但在课堂及其他的公众场合还是缺乏说好话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说话的氛围,制造出学生敢于说话的环境。教师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放下所谓师道尊严,不能给学生一种教师高高在上的想法,树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怕老师的心理;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这些差异包括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性格、智力发展等等),因材施教;适当的启发,用亲切的话语、和蔼的态度消除学生怕说的心理负担,鼓励学生敢大声说话;教师自己的语言还要注意规范,减少方言、口语。在平时的教学和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教师要求学生说话要完整清楚,不能有习惯性的哎啊等口语词的出现如果发现学生在说话时有这种现象,教师必须立刻给学生指出并让纠正。但在指出与纠正的时候要顾及学生心里、自尊,要充分考虑在适当的地方,用合适的语言给他们指出;否则将会起到相反的结果。

二、朗读的习惯

朗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正诠释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现在有的学生朗读时,不是姿势不正确,就像小和尚念经;或是扯着嗓门大喊大叫,就是手拿着书,眼望着天花板或其它地方读望天书针对这些现象,教师首先要学生养成坐如钟的读书姿势,并要学生在朗读时也要做到三到。其次,教师要有过硬的朗读基本功,能够正确的范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听录音或利用多媒体信息形音文并举。通过听一些优美的朗读文章,给学生展示出朗读之美,让学生对优美的声音有直观的感受,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出学生自我朗读的兴趣,培养出学生的语感。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比赛,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使他们自觉养成朗读的习惯。

三、认真书写文字的习惯

现在许多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申明,应聘者的简历和应聘书必须手写,不能用电脑打,就是想通过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从小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养成这一习惯可以从最基本处着手,让学生从刚开始学着写字时,就把每个字的笔划、笔顺写准确。让学生学习一点书法,不是为了让他去参加书法比赛,而是让他懂得什么样的字,是漂亮、美观、大方的。让学生买一些字帖。把大字帖挂在学生的房间里。批改学生作业、试卷时,不要只注意内容的对否,还要检查他们的字写得是否工整、漂亮。我县近几年的语文期末考试题的卷面分就很有效的突出了学生写字质量。学生读书、看报时,指导学生不要只注意欣赏书报文字的内容,还要注意审视字体、书法的是否美观,上街时,注意欣赏街市牌匾上漂亮的字。带学生去参观书法展览。

四、广泛阅读的习惯

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教学管理;养成教育;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在小学教育过程中落实养成教育理念,发挥学校、教师、家庭教育的作用,将道德教育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小学生规范个人思想与行为,有利于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落实。

一、建立科学的小学生养成教育规划,积极明理

规范,是在小学教育环节落实养成教育的重要前提。落实养成性的训练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教师明确养成教育的目标,建立完整且科学的养成教育落实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教育工作者落实养成教育的基本指南,也是政策性的教育依据。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出发,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个人生活与学习中关注个人仪表,做到自尊与自爱,在学校中遵规守纪,努力学习,做一位真诚友爱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礼貌待人等。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出发,教师要以学生的个人形象、个人行为、课堂纪律等多个角度入手提出规范且严格的要求,让小学生明确个人行为的制度约束,也通过制度的建立让小学生时刻有规可依。规划好小学生养成教育规划,有重点,有层次地实施小学生养成教育规划,才能促进小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快速成长。在建立小学生养成教育规划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向小学生反复明理,通过反复说明道理,让小学生产生自主管理的意识,促进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只给小学生建立制度与守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小学生理解为什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每一位小学生这样做,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善恶观念、是非观念,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开发出小学生自我养成的潜能,让小学生找到个人进步的动力,才能让每一位学生严于律已,促进学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分层实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计划,因材施教

讲究因材施教,是促进小学生养成教育成功的关键。对于不同年级与不同年龄的小学生,教师要建立不同的养成教育目标,设计差异化的养成教育内容,采取不尽相同的养成教育方法。只有养成教育的层次明晰,才能让每一个年龄段的小学生都能在养成教育中成长起来。第一,分层动员。宣传与动员是养成教育落实的开始,也是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实践。学校可以在校内的醒目位置张贴像“轻声细语”、“文明礼让”、“爱护公物”、“尊敬师生”等提示语,让文明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这些提示语外,学校还可以利用鼓励语去引导年龄较低的小学生,像“捡纸一片纸屑,真不愧是一位环保小卫士”的语言能够激发低年级小学生的实践热情,促进小学生爱护卫生,保护环境。第二,分层训练。训练活动的实施,能够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礼仪,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小学生素质的重要教育模块。在小学阶段,教师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安排不同的训练活动。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教师可以从他们的个人形象入手,要求每一位小学生保持个人形象整洁,以示对他人的尊重。对于中高年级小学生,要提出“见到长辈主动问好、行走过程中文明礼让、按时完成作业”等要求,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训练学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从学生的个人品德现状以及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入手实施分层教育。一些小学生的家长具有错误的教育观念,只关注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与引导。面对具有这样家庭教育背景的学生,教师要理解学生现有的不良行为,通过做家长工作转变其家庭环境,实施针对性的养成教育。一些小学生的家长工作太忙,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建议与引导。教师要做好家访工作,在校内与校外给予小学生必要的帮助。

三、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养成正确的习惯,做好榜样

利用实践活动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教师,是小学生成长路上的榜样,家长,更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模仿对象。发挥引导作用,才能促进小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在小学生养成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发挥其为人师表的作用,并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思想,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合作、配合,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另外,教师要做好实践上的引导,将认知与行为结合在一起。让小学生认识到身边值得学习的人与事,从点滴小事做起,形成良好习惯。比如,在上课前,教师要坚持提前两分钟到教室,以此来为学生树立守时的好榜样。除了实践上的榜样,教师还能为教育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以身作则。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借助特殊的节日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获得更加真实的感悟,促进学生在体验中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比如,在三月份,学校可以设计学雷锋月。在三月份期间,学校的物质环境要以“乐于助人”为主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每天做一件雷锋之事,在生活中积极帮助他人。两个星期的坚持,可以促进好习惯的形成,一个月的熏陶,可以促进正确思想的形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才能让学生真正认可规范的行为。

四、小结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个人思想与行为习惯,对于其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关注小学生个人习惯的养成,用良好的教育氛围以及创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认清个人发展的方向,使之成长为明理之人,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晓利.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龙小佳.小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品德;小学生;行为养成

一、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是现阶段我国德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行为养成教育是我国在新时代中强化公民道德水平建设工作的必要途径,可以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而小学生不够成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没有完全成熟,不具备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因此,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有度培养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它关系到小学生是否能够在初期打下良好的道德行为基础,是否能够顺利向初中过渡。

二、如何利用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有度培养小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

1.强化小学生对行为养成的认识

认知与行为是相互作用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使他们按照要求去做,必须提前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笔者认为,若想强化小学生对行为养成的认识,首先应让学生明白道理,分辨出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其次应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在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过程中,不能忽略认知性教育,使学生对良好行为素养有深刻的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领头作用,形成系统养成教育。

例如,笔者为了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不乱扔纸屑的习惯,每次走进教室时,首先对教室地面的卫生情况进行观察,如果发现地面有纸屑就主动将其拾起并扔进垃圾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全部集中在教师身上,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不能随意丢纸屑的意识,久而久之,学生看到地上有纸屑也会主动拾起来了。

2.培养小学生行为养成的情感

情感是人们追求一切真理的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也需要在情感的基础上形成。如果一个人仅仅存在道德意识却没有道德情感,则永远都不可能将道德付诸行动,而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将行为养成情感的培养与养成观念进行紧密的联系,例如,在行为养成认知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按照标准执行某些行为时,伴随一些正面或者负面的情绪。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列举一些真实的事例,并通过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将其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保持高度的共鸣,从而使小学生在行为实践上的间接经验与情感内容得到升华。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共同观看有关山区小孩念书困难的纪录片,通过贴近生活且真实的事例来感染他们,学生看到纪录片中那些渴望读书却没有能力读书的孩子,在对他们的生活感到同情的同时,会联想到自己的幸福生活,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及学习机会,从而达到从情感养成方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3.提高小学生行为养成的毅力

小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作,因此,持之以恒的坚持正是该工作开展过程中最难克服的问题。一切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在长年累月、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形成的。若没有坚持不懈的良好品德,小学生即使对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充分的认知也无法实现真正的行为养成,在认知向行为转化的过程中容易放弃,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能按照要求形成。美国心理学家曾经通过一个比喻来说明坚持的重要性:“每一次破例,就如你长时间绕起的毛线团松散一样,一旦滑手,所松散的毛线会比你辛辛苦苦绕上去的要多很多。”小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没有接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及洗礼,难以理解坚持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在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意志薄弱的现象,难以对同一件事持之以恒地坚持。

4.培养小学生行为养成的训练能力

小学生在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素质是自我约束力,因此,在行为养成教育过程中,最为关键的训练为行为习惯的训练,任何习惯都是在不断地训练中养成的,没有经过训练的习惯是无法持之以恒的。一切正确认知向良好习惯的转化必须经过训练来实现,而任何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的转化同样也必须经过训练来实现。行为养成教育的反复性特征,决定了它反复训练的教育模式,小学生必须在反复训练和强化下才能达到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应在自己的精心设计与策划之下,定期组织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集体实践活动,在丰富多彩的实践过程中为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学校附近公园捡垃圾,帮助公园的工作人员美化公园环境,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行为养成训练机会,还使学生体会到了工作人员的辛苦不易,于是会更努力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不让自己一时的懒惰为环境工作人员带来更多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