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石油专业;就业;策略

在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不仅仅是国有石油企业受到了影响,与之相关的民营企业以及地矿部门都大大减少了用人需求量,甚至出现了裁员的现象。受多年石油专业高就业率,油田高待遇以及在油田工作的师兄师姐影响,石油主干专业学生对于“油田国企”情结观念过于“根深蒂固”,即使在如此艰难的就业环境下,很多毕业生还是在等三大石油公司的招聘。改变石油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念,改善石油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是国家和高校面临的一大困难和挑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经历和实际,分析了现阶段石油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应对策略。

一、现阶段石油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石油专业相关企业毕业生招聘不景气

2008年以前,全国各石油类高校的石油专业学生基本上不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无论是研究生和本科生,就业率基本上都能达到100%。随着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石油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开始一路走低。尤其是2013年开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每年的招聘名额都在减少,石油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进入“三桶油”工作已经变得十分困难。随着国际油价的一路走低,无论是石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地矿部门,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大减小。各石油类高校虽然有着天然的专业优势,但是在现阶段盲目等待石油企业的招聘,已经不利于就业工作的开展[1]。国际油价的波动对石油企业用人方面有着巨大的冲击,进而影响石油专业毕业生的招聘。

(二)学生的就业观念固执守旧

石油专业学生普遍具有较为严重的“油田国企”情结,“非油田不去”至今仍旧是很多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以前油田高待遇,国企工作稳定,同时又受到在油田工作的师兄师姐以及石油高校教育环境的影响,很多石油专业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抱着毕业后非进三大石油公司不可的态度,以进入三大石油公司工作为人生目标。很多与石油行业相关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地矿部门来校招聘,招聘现场显得冷清异常。在如此低迷的石油就业环境中,石油专业的很多学生仍旧不改就业观念。而且与石油相关的外企,民营企业,地矿部门也已经缩招,石油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是一个极具挑战的“寒冬期”。

二、现阶段石油专业学生就业应对策

(一)学生改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素质

在现阶段,石油行业就业属于“寒冬期”,石油专业学生应该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多元的就业观,走出石油系统,多看看其他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非油田不去”的就业观念也应该摒弃掉[2]。毕业后能进入理想中的石油企业工作当然好,如果进不去也要积极拓展自己的业务能力,朝着多元化就业方向发展,眼光应该放长远一些,合理分析自身情况,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制定相应的就业计划。在学校学习阶段,也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除了自身的专业修B,还要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外语口语,计算机操作,编程等。以学为主,全面发展,锻炼自己在演讲,写作,组织和管理等第二课堂方面的能力,提升自身素质,为将来多元化就业做好准备。

(二)高校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途径

很多石油高校多年来一直有着传统的石油“双选会”,学生也习惯了等着企业来学校招聘。学校要改变对学生传统的就业指导,不能只是“引进来”给学生创造就业的机会,也要引导学生“走出去”,去参加社会上对大学毕业生的招聘。高校要改革就业指导课,从低年级开始就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引导,给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科学多元的就业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多组织相关企业来学校进行就业方面的授课和讲座以及模拟招聘会等,增强学生的竞聘就业意识,提升学生竞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3]。石油类高校就业部门也应该常常进行就业走访,将学生推荐到合适的企业和岗位。

(三)企业提供就业机会,平等招聘毕业生

很多企业青睐于“985”,“211”等名牌大学毕业生,薪资待遇等方面对于不同学校的毕业生有着等级差异。毕业生选聘,应该看重的是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而不应该贴上出身学校的等级标签。企业应该给所有的毕业生公平竞争的机会,也要给他们合理的岗位及薪资待遇,这样科学合理的配置更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在石油专业的毕业生招聘中,女生并不占优势,而且从历年招聘结果来看,劣势还比较明显。企业也应该合理招聘女生,发掘她们天然的长处,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在如此低迷的招聘环境下,企业应多提供一些岗位给毕业生,毕业生带着感恩之情去企业工作,企业合理安排毕业生,如此也可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结束语

石油专业学生的就业遇到“寒冬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高校和学生观念固执,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不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学生改变就业观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努力拓宽就业途径,积极进行就业走访;企业和社会多多提供就业机会,科学引导毕业生就业。经过几方面的共同努力,石油专业的就业行情势必会从“寒冬期”慢慢回暖。

参考文献:

[1]费葳葳.石油地质类研究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J].石油教育,2013(3):46-49.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劳动;就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2-0135-01

1 金融危机下市场劳动就业现状

一场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高速发展的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金融危机的影响表现得非常明显: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而在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2009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另据2009年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消息:如果金融危机持续今年一整年,就会造成3000万新的失业大军,把全球失业率推升到6.5%,而2008年和2007年的失业率分别是6.0%和5.7%。

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两大方面。第一是农民工失业问题。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1.3亿外出农民工,其中大约有15.3%,即2000万的农民工将因金融危机失去工作,或没找到工作而返乡。第二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在2009年将有610万大学生毕业,加上往年未就业学生数150万人,大学生就业需求数将高达760万人,将有更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问题。因此,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府必须给予更大的关注。

2 对策

2.1 法律方面的应对措施

(1)要加强和完善劳动立法,从立法上保障劳动者享有切实的劳动就业权。《劳动法》及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虽然出台,但依旧不利于依法治国的实现,有必要尽快制定《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反就业歧视法》、《就业保障法》、《社会保险法》等劳动就业法律,构建完备的保护劳动者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体系。(2)要完善劳动监察制度,从执法上保障劳动者劳动就业权的实现。必须给予劳动监察必要的职权和行政支持,在制度上保障劳动执法的顺利进行。在劳动就业法律中,有必要赋予劳动监察机构必要的职权并大力加强执法,从执法上保障劳动者劳动就业权的实现。

2.2 形成统-市场,健全就业机制

为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和就业压力的全面缓解提供政策和制度环境。主要是在改善就业环境、建造就业载体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真正形成“单位自主用人,个人竞争就业,市场基础配置,政府引导促进”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为此,要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工资分配、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改革,使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要建立一支规范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就业服务队伍,从而形成功能齐全、方式灵活、流程规范、运作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切实为劳动力供求双方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信息咨询、就业培训以及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多种促进就业的优良服务。

2.3 优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激发劳动者的自主就业积极性,发挥市场机制增加就业

在市场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劳动者的就业观念逐步转变和初步树立起自主就业意识的情况下,在灵活就业成为重要渠道的发展趋势下,激发劳动者的自主就业积极性成为推动就业的重要力量,也是完善市场就业机制的关键环节。在当前阶段,可以说有部分劳动者还有依赖性,还没有进入市场;有一部分劳动者进入市场,还缺乏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意识和能力,还没有完全进人市场。激发劳动者自主就业的积极性,有赖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投入以及投入的市场化运作,通过扶持政策的鼓励,通过市场压力的锻炼,通过就业服务的促进,将可以逐步培养劳动者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培育劳动者的自主就业意识,激发劳动者的自主就业积极性,将开拓出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的广阔渠道。为了鼓励劳动者自主就业,政府应该在工商管理上提供宽松的经营环境和实实在在的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以及优惠的资金投入政策、融资政策等。在这方面,政府有大量的工作可做。

2.4 用创业带动就业

(1)2008年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在“2008中国创业观察报告会”上透露,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部门起草了《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若十意见》(暂定名),其中对创业企业所享受的优惠政策进行了“打包”和提高。(2)配套政策鼓励创新创业。日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推动创业投资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进一步研究促进、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运作的指导意见,包括拓宽创业投资引导的渠道,包括规范退出渠道等。(3)创业者应充分利用中国市场的优势。随着美国金融机构收紧借贷,资产变现不畅,以及美国市场的进一步萎缩,中国消费品和服务的国内需求保持增长势头,加之对本地市场和环境的理解有独到优势,本地的创业和创新群体处于有利地位。由于他们立足本土,这场危机甚至会帮助他们在本土竞争中赢得先机。

2.5 帮助求职农民工尽快实现就业

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努力:(1)强化就业服务,让农民工就业有门路,求职有信息。(2)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储备一批技术人才。(3)落实减负、扶持政策。(4)确保农民工权益。

2.6 注重开发性就业方式的运用

开发性就业的优点在于:(1)能够减少现有企业因承担过多的失业安置任务,而使长期存在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局面得到根本性改观;(2)能够较好地发挥劳动者的个人潜质,充分实现人尽其才;(3)能够带动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它们趋于合理化,形成就业安置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格局,因此该安置方式应予特别关注。开发性就业的渠道有:(1)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鼓励创办一些有市场需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3)挖掘原有企业和产业的就业潜力;(4)加大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力度,培植大批民营职业企业家阶层。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范文第3篇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施效果及现状也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本文根据A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梳理分析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就业指导课程 实施现状 对策研究 大学生

课 题:本文系云南农业大学就业工作研究项目“基于WSR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的阶段成果。

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笔者所在的课题研究组通过发放问卷,针对A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实施情况及学生的反应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共发出801份,收回有效问卷729份,有效回收率为91.01%。结果表明,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整体满意度偏低;认为授课方式单一,比较喜欢多元化的授课方式;感觉授课内容枯燥,比较喜欢生动、有趣的授课内容。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性占总数的57,34%,女性占总数的42.66%;调查对象中,理工类学生占38.68%,农学类学生占的32.1%,其余专业的学生占29.22%。

二、调查结果实证分析

1.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总体评价

729名被调查者中对课程非常满意的占6.58%,满意的占51.3%,感觉一般的占36.22%,不满意的占5.9%。从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总体评价来看,超过一半的学生对课程比较满意,说明A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6.22%的学生对课程感觉一般,说明就业指导课程还需要进行比较大的改进。

2.学生对授课形式的评价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授课形式调查分为授课教师的组成结构、教学班级的大小、合作授课与否等几个方面。在授课教师的组成结构方面,65.16%的学生赞成校内外教师共同授课,提高授课内容的丰富性,使之更加接地气。在教学班级的大小方面,42.11%的学生希望采用小班教学,说明小班教学更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合作授课与否方面,喜欢合作授课的学生占67.35%,说明学生倾向于授课教师之间合作上课,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3.学生对授课内容的评价

(1)本次对就业指导课程常见的8个专题进行了调查,其中职业素质和能力拓展、求职技能两个专题,学生认为比较重要并且比较喜欢,说明这两个专题对学生就业比较实用,应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2)对实践教学环节,62.28%的学生认为应该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中,认为没必要的学生占20.71%,感觉无所谓的学生占17.01%。这表明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就业指导的体系中的重要性。

4.学生对课程安排的评价

近60%的学生认为在大三开设就业指导课比较合适,大一、大二时对就业问题还比较陌生,大四由于忙于实习、毕业答辩及找工作,时间上不太充裕且过于靠后。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课程性质方面,目前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部分高校还没有将其设为必修课,仍然以选修课、公选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授课方式方面,就业指导课授课形式大都是讲解式、灌输式教学,学生参与和互动较少,上课的效果大打折扣,教与学脱节。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在于学习多少有关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讲解式教学或者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授课规模方面,由于受到学分、学时的限制,再加上高校教室资源的缺乏,很多高校还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大班教学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部分专题可以适用,但是对需要互动、交流的专题就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这样就出现了教师讲得情绪激昂,学生却自己玩得兴起。

2 .授课内容不够丰富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根据时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一门实践课程,由于开设时间短、研究人员较少、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较少,再加上授课教师多是从事学生就业具体工作的教师,因此,授课内容不够丰富。这就造成了授课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不能充分满足学生求职的个性化需求。

3.课程安排不够合理

一方面,很多高校在大四学年才安排就业指导课程,这个时候学生一般都把精力放在毕业实习、撰写论文及毕业求职等方面,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关注就业指导课程,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由于就业指导课课时有限,授课教师只能把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涉及的有关知识和专题走马观花地给学生过一遍,很难通过设计精巧的案例和实践将相关知识展示出来。

4.授课师资来源有限

从调查的情况看,学生比较喜欢校内外教师共同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求职,这样才能使就业指导课更加接地气,学生才能用得上。但是,高校采用更多的是安排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或者学院里对就业指导课程感兴趣的教师进行教学,很少能做到校内教师和校外企事业人力资源经理共同备课、联合上课。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对策

1.外引内联,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目前,就业指导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如何整合资源,把校内外专家、教师、学者、企业高管、政府人员等通过内引外联的方式整合起来,纳入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团队,这一问题就成了首要解决的大事。高校以学校就业指导专门机构牵头,教务处、校友会及各学院通力配合,利用校内外优秀资源,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当然,高素质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立,一方面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将其纳入统一的体系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内教师集中培训、校外专家就业沙龙等方式快速而有效地提升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水平。

2.注重实践,建设一套高水平的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仅有理论的教学内容是完全不够且不实用的。因此,要根据就业指导课程本身的性质,将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集中梳理与归纳,通过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模拟教学、实战演练、现身说法等实践形式,建立一套高水平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内容要经过教师内部讨论审核、学生反馈以及用人单位征求意见等方式,反复地修正,最后形成一套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结合、针对性强、实用效果好的课程体系。

3.寓教于乐,形成一套高标准的教学模式

就业指导课程虽然实战性较强,但毕竟是一门课程,需要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讲授,学生才能喜欢、才能在具体的求职过程中加以运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教学显然已不再适用,再加上就业指导课本身的特性,要寓教于乐,采用各种互动式教学、能动式教学方式来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得知识。

五、小结

本文在对A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目前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通过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一套高水平的课程体系以及形成一套高标准的教学模式等措施,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敏.浅谈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全新构建[J].改革与开放,2010(16).

[2]胡建平,王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浅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6).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教育对策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如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由此开启了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现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性和复杂性,这对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理念、就业策略、就业方式等方面提出新要求,由此,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校就业教育问题。

一、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要求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必然要求培养一批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科技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教育则成为了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皆在创新二字,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其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

(二)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需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众教育背景下,大学毕业生每年倍增,由此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经济危机了出来。逐年递增的高校毕业生,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给社会的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受“余威”的影响,加之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期,社会和国家无法满足全部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甚至有些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着失业的状况,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不能解决好这种就业矛盾,会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的稳定。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提倡和引导广大大学生加入到创新创业行列中来,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为他们提供能够正确面对社会现实挑战的重要途径,同时有效缓解就业压力,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效果。

(三)提升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其自我发展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当前高校中“90”后是主体,他们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不同于其他年代的大学生的一些独特个性。他们充满激情但缺乏理性,富有理论知识但缺少实践,追求利益却又缺少规划,在某种程度上与用人单位的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更加轻松地面对社会现实的挑战。

二、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存在误区。虽然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但是在课程设计和课程安排上侧重于引导职业生涯规划,往往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另外部分教师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更多的是针对创业务实技能上的教育和引导,忽视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思维以及创业能力的教育和引导。这种教育理念上的误区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活动中进一步完善,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理念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层面上。

(二)教育师资队伍不完善。高校大学生生活环境相对比较单一,周围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和同学,在社会经验和创业经历上几乎是一片空白,急需经验丰富、引导有方的老师给予帮有效的指导和教育。而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大多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或辅导员老师负责,而这部分老师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但在实战经验和实事案例方面有所欠缺,无法和学生分享。这就迫切地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正规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起始于欧美发达国家,已有60年的历史,已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理论和结构体系。而我国尚未形成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现有的相关课程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系列,在教学内容,课程关联性等方面比较薄弱,对学生学习后的能力和素质提升的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缺乏明确的规定。课堂教学大多还是“纸上谈兵”,主要侧重在单调的理论教学上,缺乏实用性,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上严重缺失。

三、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国家层面上,首先,完善相关制度,加快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为广大大学生提供更多便利的有效的锻炼场所。此外,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扶持,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相关制度保证。

(二)学校层次上,首先,加快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的相关研究,借鉴国外的优秀成果,加快建设和完善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其次,加大创新创业课程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可以通过引进国内外相关专业或领域的优秀人才,充实并完善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师资装备。

(三)学生层面,首先,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以后的创新创业做好知识储备,增强基本的就业能力;其次,加强自我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开朗、越挫越勇的心态;最后,学习之余要积极关注相关的政策和机遇。一方面要积极关注自身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关心时事政治,及时了解有利于自己创新创业的政策;还要积极了解市场动态,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抓住一切有利机遇学习并且实践,不断积累自我创新创业的能力。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迟于欧美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但我们要吸取经验教训,结合国际国内环境,努力寻求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逐步建立起我国自己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郑州航空港 综合实验区 医疗卫生行业 人才需求

一、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一)郑州航空港区现状

郑州航空港区是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和郑州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中国首个内陆开放试验区,于2012年7月设立。自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后,一年多的时间,河南省委、省政府按照“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战略定位,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开局良好、成效显著。目前,围绕航空物流、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实验区累计签约项目48个,总投资1516亿元。在制造业上,除富士康外,已引进了酷派、天宇、创维等整机智能手机生产项目,台湾科技园内布局了生物科技和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在航空枢纽建设上,郑州机场已成为中部地区唯一获批开展国际快件业务的机场,开通全货机航线23条,国际货运航线数量占中部地区九成左右,郑州至纽约、莫斯科、伦敦等13个国际城市可“当日寄出、次日递达”;电力、热力、天然气、电信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医院、购物中心、文化娱乐场所等公共设施建设全面启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进入了关键时期。

(二)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现状

2014年9月11日,郑州市城乡规划局正式《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专项规划》。为全力满足不同区域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努力从根本上改善辖区群众的就医环境,整个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设施方面,将建18家专科医院、9家中医院、13家综合性医院。2014-2016年,计划开工建设医院7家,计划投入使用2家。其中一家为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港区医院项目,计划投资8亿,占地294亩,住院床位1600张;另一家为总投资拟定为15亿-20亿元、占地248.6亩、住院床位2000张的河南省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中心项目(省儿童医院、省胸科医院、省立医院)。2015年在准备投入使用的安置区内规划建设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016在准备投入使用的安置区内建设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到2016年年底,逐步实现步行15分钟基本医疗服务圈的目标。

(三)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郑州航空港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根据专家测算,近期郑州航空港区可以带动至少20 万人就业;从远期来看,根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深度2013―2040 年)》,郑州航空港区人口规模2020年达到90 万,2030 年达到190 万人,2040年达到260 万人。郑州航空港区专职副书记、纪工委书记、总工会主席赵新中认为,结合郑州航空港区的发展实际和规划要求,郑州航空港区现在及将来会重点引进三大类人才:建设发展层面人才、产业项目层面人才、社会管理层面人才。在医疗卫生行业,重点涉及公共管理、公益事业、社会医疗、基础设施、生物医药等高需求专业。由此可见,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在数量上对人才是迫切需求的。

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不仅对人才需求数量庞大,同时对人才需求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以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高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建设,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长远发展为目标,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这必然决定了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对相关专业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人才政策应以引进和开发培养高质量人才为重点。

二、郑州航空港区面临的医疗卫生人才需求困境

(一)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匮乏

对郑州航空港区而言,其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疾病预防和卫生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不足,缺乏顶尖的医学专家及医疗行业领军人物,没有一支技术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远远不能满足港区对高层次卫生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卫生医疗机构并没有完全的市场化,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环境下,行政机构过多干预,在卫生资源配置上的倾斜造成了基层医疗单位人才和技术力量的匮乏。另一方面,医学类高校的招生结构、学科设置、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未能适应市场需要,此外,毕业生在医学人才市场中作为一个独立的价值单元有着明确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而此时港区基础设施尚未完善,产业集聚尚未形成规模,与沿海东部地区相比经济优势和政策优势并不明显,还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

(二)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

纵观河南省内的各个医疗机构,拥有经验的老医生、教授炙手可热,但是上升空间也是有限的,随着医疗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医疗机构也需要高科技人才,老教授拥有多年行医经验,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学习能力下降,看病也形成了一种传统模式。年轻医师只有经过多少年在最下层的实践经验以及奋斗才可能走向更高的位置,才能拥有资格坐台行医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此循环,高级医师是无法学习同时代的新知识,这样造成了人才结构的不平衡,也导致了年轻的医疗天才被埋没,缺少创新。郑州航空港区某医院医疗项目带头人也表示,医学类专业学科带头人等专家队伍年龄普遍45岁以上,“领军人物”老龄化问题突出,中青年人才数量相对较少且储备不足,学术积淀相对薄弱;职称结构上,高、中、初级职称比例失衡,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比例偏低,存在断层问题,人才梯队建设不够健全。

(三)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找不到”和“要不到”并存

郑州航空港区建立初期,各项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医院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建设和发展,招聘所需人才成为难题,导致医疗卫生人才短缺。每年第二季度是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旺季,虽然毕业生作为求职主体的人数庞大,但不少求职者素质与就业岗位不相适应,特别是新兴的产业、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短缺。一方面,“80后、90后”已成为就业市场主体,工作对他们的束缚性普遍减弱。大多毕业生抱着“骑马找马”的心态,跳槽率高,不利于人才培养需要,加剧劳动市场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问卷统计数据表明人力资源、行政是求职人气最旺的职位,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求职人群以技术含量不高且工作环境较好的岗位为就业目的,导致一些岗位很难或招不到专业对口的人才,同时,部分应聘者因工作性质、环境、薪资等工作条件与就业期望值不匹配,从而竞聘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最终造成招工、求职两难的状况。

(四)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引进政策缺位

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在构建人才支撑体系方面,吸引人才政策不到位,导致优惠政策无法弥补地区差距。尤旨其在主观上纳才意识不强,政策倾斜不够,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引进人才的时候投入不足,条件苛刻。由于郑州航空港区地处内陆,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于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有限,而政府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也远远落后于沿海城市。郑州航空港区引才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导致人才来了也留不住。

三、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开发与培养建议

(一)完善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转换机制,重视并加大政府向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倾斜力度,完善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加大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事业资金投入,加强郑州航空港区基础医疗设施建设,改善港区医疗条件。对医学院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就业安排,向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机构重点倾斜。用事业、待遇和感情稳定人才,对人才要委以重任,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完善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规范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的任职条件,实行人员聘用制,公开招聘院长和医疗卫生监督人员,把年富力强、懂技术、善管理的人员选聘到管理岗位,逐步形成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队伍。

(二)实现医疗卫生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制定和实施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规划,制定医疗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标准,提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原则和岗位结构比例,完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考录和持证上岗制度,杜绝非专业人员进入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严格实行医师、护士资格准入制度,优化医师、护士队伍。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根据医疗卫生人才的工作特性和能力要求,逐步健全和完善以岗位职业为基础、分层次的人才评价体系,落实单位岗位设置、人员招聘和职务晋升等方面的自护权,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审标准,改进和规范评审行为,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净化人才竞争环境,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优化医疗卫生人才配置。

(三)培养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

政府这只“无形的手”应适时适量的干预,避免造成卫生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环境前提下,为医疗卫生行业提供完全市场化的条件。其次,教育部门应赋予相关高校更多的自,使其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统筹规划人才培养,结合高校特点和优势,进化合理的专业设置,培养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最后,作为应届毕业生,应充分了解市场,关注就业形势,了解“行情”,提高自身的硬件指标,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校期间,积极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坚决避免“眼高手低”的现象出现。同时注重培养自主能力,由得之以“鱼”转变为得之以“渔”,提高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建设的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

(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规划和管理所需人才

根据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区的发展和需求,对所需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对人才投入,加大对相关人才培养的扶持和指导,健全完善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等一系列便利措施和政策,尽可能地创造具有吸引的大环境。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沟通协调机构,形成良好的社会和谐发展和个人能力充分发挥的人才生态还环境,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开发新模式,破除人才流动壁垒,形成畅通的人才流动渠道,开展区域合作,实现多方同步可持续发展。最后,政府应完善医疗卫生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推动郑州航空港区区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

总之,在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培养、引进、留住、使用、凝聚专业人才作为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一方面实现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的充分供给,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盲目开发引进而造成人才浪费。通过坚持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创新机制、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充分利用各类专业人才,有效的实现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彩霞.郑州航空港建设与我省高校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6).

[2] 王春晓.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探析―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3,(7).

[3]瞿群臻,尤晓敏.上海高端航运服务业人才生态区建设探索[J].交通企业管理,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