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评价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SMART是被世界银行及许多国家政府部门和组织作为在评价工作中所普遍遵循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准则。SMART是特定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可得到的(Attainable)、相关的(Rel-evant)、可跟踪的(Trackable)5个单词词首字母组成的缩写。SMART对一般评价指标设计的基本要求给予了描述,结合已开展的绩效评价的原则,本项研究将SMART准则具体应用于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原则中。评价应以解决经济社会以及科学自身发展中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为导向,突出自治区总体目标与科技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以科学前沿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对自治区重大需求的潜在贡献以及优秀人才、创新团队培养为评价重点。绩效评价应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技术推动为导向,以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及其体系的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技术标准的研制、潜在的经济社会效益为评价重点。绩效评价应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技术升级实现产业化规模效应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形成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评价重点,要注重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绩效评价应以研究解决自治区公益事业发展的共性科学技术问题、增强科学技术为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提供支撑的服务的能力,为人民生活水平提供技术保障为导向,以技术支撑及服务体系的先进有效性、潜在的经济社会效益为评价重点。绩效评价应注重以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提供科技条件支撑和公共服务为导向,以科技基础条件和资源的准确性、完整性、共享性、技术的先进有效性、平台运行与维护的高效性、提供服务的开放度、集成度与满意度为评价重点。一般针对跨年度项目,重点考察项目合同或任务书所确立的目标实现情况和潜在应用价值;项目运行中期评估报告将对项目的下一阶段运行提出指导性意见,对可能出现的停止拨款、追加拨款、调整项目目标等情况提出建议。后期绩效评价应在对项目跟踪考察的基础上,从创新水平、关键技术的突破与掌握、经济与社会效益等方面做出评价。后期绩效评价项目报告结论将对项目承担单位的运行绩效评价、项目的延伸研究及项目组成员的其他申报课题、申报奖励产生决定性影响。采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满足科技计划项目难于完全量化分析的复杂系统问题的求解。把科技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所包含的复杂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要素,按照各要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要素按不同层次聚类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并最终把模型分析归结为最低层(指标层)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表1为科技计划项目中期运行评估层次分析模型,分为3层。表2~表4为科技项目支出后期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模型,共分3类,分别为创新性项目、产业化项目和平台建设类项目,每一类模型均分为4层,与中期模型不同的是,后期模型对指标层进一步做了细化。以创新性研究类项目为例做以下说明:①目标层:本套模型的总目标,对科技项目支出可以以指标度量的计划完成程度以及所产生的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预期成果的总和;②准则层:科技项目支出绩效主要从项目执行结果的效率及产生的持续影响来评价,这种方法可使不同类型的项目站在同一基点上实现可比,通过个性指标的微调达到无类型因素影响的评价结果;③指标层:将准则层分解出12项指标(C1-C12),相对于该层指标诸因素,继续细化出40项具体评价指标(D1-D40)。
计算方法的特征及应用结果说明
“十五”以来,自治区科技计划体系进行了调整,按照“5226框架”分别对重大科技发展问题和关键技术领域的重点项目、主攻方向进行了决策研究,着力体现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增长点的引领作用,各类计划逐步形成创新类、产业化类和能力建设类3种类型。按照这种三元配置结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充分考虑各类计划的共性指标的前提下,注意突出3类项目的个性指标,体现在四级指标即C级指标的区别上。观察表2和表3,项目的经济效益(C5)、项目的社会效益(C6)、项目的可持续影响(C7)的四级指标表述是不同的,我们将其定义为个性指标。如C6“项目的社会效益”,创新性项目重点考察技术受益范围、生产工艺提高、人才培养情况等指标,而产业化项目考察的则是保障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带动区域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等指标。实用而简捷,将指标间的重要程度及相互关联影响在专家评判基础上量化处理进入模型,给出层次总排序和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待评项目的绩效考评报告中相应栏目由专家组给出具体数值。最终分值由计算机运算得出。本方法的最大特点是把专家的主观判断以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并可提出专家组对某类问题的主观判断是否存在矛盾。数学模型为N=ΣWiPi。其取值范围介于100~684之间,如需转化成百分制计分法,只需乘以系数0.1462即可。本方法特别适于对若干待评项目进行相对比较。第一步,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第二步,采用德尔菲法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修正或调整,进而给出每项评价指标分值的具体取值范围,建立数学模型N=ΣPi。本方法的优点是评分标准直观易懂,适于专家现场打分,且与财政部给出的参考格式相衔接。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价体系更多地关注评价的结果,我们在构建新的课程评价体系时,思考更多的则是如何让评价推动教学,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此外,探索多种评价形式,既要考察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上机技能的情况,还要考察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建立了以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上机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的学习态度为参照的全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和全过程的监控。全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全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强调的是过程控制,目的是改进和完善教学过程,对“教”与“学”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它既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情况,还检验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起到评价学生和检验教学质量的双重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制定具体方案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注重客观评价,明确量化指标。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名教师平行授课的情况比较多,为保证评价结果公平公正,除了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更注重在设置评价内容时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给出具体明晰的量化标准,设置更多的定量性评价指标,便于教师做出客观评价。
(2)科学设计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科学设置评价内容,采取多种评价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评价。在寻找和开发新技术新方法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合理设置权重,使评价结果更科学更准确。
(3)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时不可或缺的工具,评价程中,除了考察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况外,还要重点考察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4)把握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动态发展,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以提高教学质量。
2新型课程评价体系的教学实践
2.1制定考核方案
牡丹江医学院从2012级学生开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全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考核方案,确定了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课程评价方式。
2.1.1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平时表现、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实践技能测试、综合设计等,用以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各项考核内容的比重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以全过程考核的方式设置相应的考核内容,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监督和促进作用。平时表现:以规范课堂教学秩序为目的,针对出勤和课堂表现打分,制定了统一的考核标准,使同时授课的多名教师能够按照统一标准量化打分,极大地减少了迟到、旷课或在课堂上玩游戏、上网等现象的发生。课堂作业: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以任务驱动为手段,科学设计作业题目,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促进了上机技能的培养,也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实践技能测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单元设置阶段性的实践技能测试,加强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每次测试后,教师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并填写《实践技能测试报告》,在报告中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前一阶段教学工作进行总结,便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2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阶段性实践技能测试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提高和巩固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有相应的指导意义。综合设计:设置综合设计任务,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2.1.2终结性评价学期末的终结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在保证知识覆盖面的同时,兼顾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测试。考试题型既有考察理论知识的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也有考察实践能力的操作题。通过上机考试系统完成整个考试过程,即学生通过上机进行答题,交卷后考试系统自动阅卷给出分数,杜绝了阅卷失误现象的发生,也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客观、公正。
2.2教学实践
牡丹江医学院计算机基础学生成绩由过程性评价成绩和终结性评价成绩组成。
3教学效果与总结
企业是最能了解市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主体,能够有效地把握自主创新的方向,在技术创新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为使自主创新的技术、产品等成果符合社会需要,企业本身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企业可以通过市场将投入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而收回研发成本,并取得收益,以此体现科研成果的作用和价值。因此,科技成果产出的价值则成为评价企业激励机制实施效果的最直接要素。
一,企业创新能力激励指标的选择、样本与数据来源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为对象,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将研究时间界定为2002—2008年之间,以样本的历史数据为基础,研究其历年来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过程中收集了评价期内相关的数据资料。
2,指标确定和说明
(1)企业内部激励因子
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体现在创新资源的投入上。创新资源投入包括两个部分:资金的投入和人力资源的投入。资金的投入主要是投入到R&D活动中的资金。而人力资源的投入主要可以用企业科技人员及全体员工的平均工资指数来计量。因此,本文选取企业R&D投入、企业R&D人员、平均工资指数这三项指标代表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激励程度。见表1。
(2)企业创新程度指标
评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创新投入指标、创新环境指标、创新资源指标和创新程度指标。其中企业创新程度指标最能直观评价大中型企业投入资源的成果,因此选取企业高技术产品工业产值、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年末从业人员数等五个指标,包含了技术创新的深度和创新的广度。其历年数据见表2。
二,数据分析
采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分析方法。使用SPSS14.0forWindows统计软件中的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计算功能,对表1的企业内部激励因子和表2的企业创新程度指标的数据进行相关系数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3中的相关系数数值可以看出,在检验年度内企业R&D投入与评价创新程度五个指标均呈正相关,并且相关系数均达到0.900以上,相关程度很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体现出企业投入的R&D经费直接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到其自身的经营成果,为企业带来良好的业绩。
企业连续五年的R&D从业人员数成增加趋势,并与评价创新程度五个指标有很高的相关程度,其相关系数均超过0.900。从这一程度上说明大中型企业R&D从业人员的递增会直接引起产品工业总产值的增加,导致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加大,使得企业总体销售收入呈现良好增长趋势。
在检验年度内的企业平均工资指数和创新程度五个指标的仍呈正相关,但相关程度明显小于企业R&D经费的投入和R&D从业人员与创新的相关程度,pearson值均低于0.900,该检验仍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提高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指数,使其与企业的科技资源和人力的投入成正比,应该得到企业的重视。
三,结论与建议
1.企业在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
企业R&D资金来源以政府资助和企业投资为主。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企业R&D资金中来自政府资金813.5亿元,企业资金545.3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7.3%、9.0%,同时国外资金和其他来源的资金261.7亿元,增长10.9%。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R&D活动绝大部分依赖于国家财政的资助。近年来,企业R&D经费的来源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府对R&D的资助保持在50%—60%,企业的投资超过三分之一。从R&D强度来看,2008年,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13%,也高于上年的1.09%,说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已对自主创新给予了很大关注,创新投入强度不断增加。体现了在国家大力提倡自主创新过程中,企业已经逐渐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的趋势。
2.企业更加重视自主创新
2007年我国的R&D经费总额实现高速增长,跃升至世界第五位。2008年,我国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源总量继续增长,全社会投入科技活动和R&D活动的人力数量达到历史新高。2008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200万人,比2007年增加500万人,增长10.5%,与全国对科技资金的投入成同比例增长。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约为1800万人,比2006年增长12.5%。根据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2008》,我国本科级以上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赶上美国。仅2007年我国R&D人员占科技人员的38.20%,而在为企业服务的R&D人员就占全国R&D从业人员的49.42%。直观的数据显示出,目前国家对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视,以及企业无论从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上都认识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是当务之急。
3.主要经济产出指标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根据2008年的数据统计,全国大中型企业全年营业总收入突破了5万亿元大关,达到5.93亿万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0715.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6.8%和25.8%。其中新产品的销售收入1.25万亿元,占总收入的22.78%,比2007年增长2.06%。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9736亿元,实现净利润3159.3亿元,上缴税额2614.1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2495.2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964.2亿美元,出口创汇1728.1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增加14.42%、10.48%、4%、16.04%。均实现了企业经济实力的稳定增长。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4.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有待提高
以2002年为基准的连续六年职工工资平均指数虽然有所提升,但增长速度缓慢,只有2008年有显著提升,但排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外仍旧增长较慢。可见企业在科技经费投入中对研究人员的薪酬激励没有与科技人员增长达到同步,这样会导致科研人员甚至普通员工不能实现个人满足,从而降低创新效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该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人力资源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针对员工的激励对于企业经营业绩至关重要。激励机制的根本作用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乃至决定企业自主创新的成败,对有创新精神的高管层、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企业创新成功的关键。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员工实行薪酬、绩效、福利以及自我发展的激励措施,以保证创新的有效进行,进而全方面提高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制定和执行激励机制的目标。激励机制将企业远景目标转化为具体行为,结合国家为企业提供的直接人力财力支持和间接的政策扶持,以及企业内部的动力,朝着组织所期待的目标做出持久努力。反之,自主创新能力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收益和竞争地位的提升,企业拥有了收益权、支配权,才能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注入资金,承担风险,为激励机制能够在企业内部顺利进行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直接动力,同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才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沈文京.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保证.中国科技投资.2006.(4):12-13
[2]张义梁.张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经济学家.2006.(6):131-152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评价语
一、言语行为理论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的阐释,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指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意图的行为,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举例来说,当老师走进教室,说“请同学把窗户打开”这本身就是一个施动的言内行为;当教师走进教室,说“教室怎么这么热呢!”其话语的言外之意是希望学生把窗户打开;当教师说完“教室怎么这么热呢!”有学生领悟了老师的意图,主动将窗户打开,这产生的就是言语后出现的行为动作――言后行为。
二、教学评价语概念分析
课堂教学评价语是指学生在完成某一规定任务时,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其中包括纠正、引导、鼓励、批评等多种言语行为,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出发点应该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如何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课堂评价,已经成为教育界人士研究的热点话题。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不仅具有评判学生回答的言内行为,而且对学生语文学习行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有言外之意和言后之效。也就是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时,其目的在于通过自己的言语,对学生产生影响,对学生施动,使其产生“言后行为”,而当教师的评价语没有对学生产生“言后行为”,抑或是“言后行为”不理想,通常会认为这样的课堂评价语是无效的。
三、教师课堂评价策略分析
为了使小学语言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使学生产生“言后行为”,使课堂教学能够按照教师的预期效果进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考虑:
(一)强制性评价语――尽量避免
语言是具有艺术性的,语文教师作为语言文字的传播者,在语言运用方面应该更加注重艺术性的培养,针对小学生,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以关爱为主,尽量避免使用强制性的评价语言,如:“这道题你必须给我做出来!”“这首诗你必须给我背下来!”“这个问题你必须给我回答出来!”等,像类似这样的强制性评价语,会使课堂气氛变得尴尬,而学生的心理除了逆反还会产生紧张与恐惧,这种课堂教学情景是与小学语文教育相违背的,同时从言语行为的角度来看,这种强制性课堂评价所产生的言外之意会使学生产生误解,而其带来的言后之意,也不会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
(二)鼓励性评价语――提高比重
从情感的角度来讲,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是需要教师的呵护与关爱的,而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汉语技能,更应该是使学生体会汉语文字中的情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课文阅读情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时应该尽量多说出鼓励性、表扬性的课堂评价语言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讲解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我是男子汉》一文时,教师往往会在课文讲解结束后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是男子汉?”对于这样的问题,如果学生在回答时表示沉默或回答效果不佳时,如果学生刚好是男生,教师就可以通过评价性语言对该学生进行鼓励“老师觉得你就是男子汉,因为你……”,将学生日常表现的细节之处作为鼓励的内容,进而对学生进行激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批评性评价语――适度得体
一味的盲目鼓励在教师评价语中也是不可取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时,还是应该坚持适当批评的原则,如果教师不分是非对错,都采取表扬式评价,表扬评价后的言后行为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对学生适度得体的批评性评价,对学生而言也是对其言语的一种纠正与刺激。我们强调可以采取批评性评价,但还要遵循适度得体的原则,即对学生进行批评的时候不可太过激而伤害学生自尊心,使学生产生逆反情绪,从而出现适得其反的“言后行为”。
本文在对言语行为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将言语行为理论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的使用相结合,希望能够为广大小学语文教育者提供必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关于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是美国科学情报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于20世纪60年代出版发行的一种面向全部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性引文索引, 创刊于1961年。SCI是目前世界上涉及学科最全、覆盖国家地区最广,能够查找引用情况的唯一大型文献数据库。因此,许多专家和学者用它来进行不同层次的科研绩效评价。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
SCI收录期刊,主要运用科学的引文数据分析和同行评估相结合方法,综合评估期刊的学术价值,截至目前其收录了 10000余种期刊,覆盖了国际上大多有重要影响的刊物,其收录的80万条论文,集合了各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SCI已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因此,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学术界将其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的多寡,看作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及其科技实力指标之一。就SCI本身来说,其索引功能帮助了世界各地的科技人员获取最需要的文献信息,这也是创始人加菲尔德创办SCI的目的所在,即通过文献搜索的办法,方便各地的科技工作者掌握本领域或即将探索领域的研究数据,从而减轻了不必要的劳动,更好地结合现存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通过其引文功能,能很快地看到某篇论文是否被他人引用过,引文次数有多少,可以了解某一学科的发展过程。另外,使用SCI还可以了解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如:有没有关于某一课题的评论,某一理论有没有被证实,某方面的工作有没有被扩展,某一方法有没有被改善,某一提法是否成立,某一概念是否具有创新性等等。因此SCI也具有反映科技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功能。
2.国外利用SCI进行科技评估的情况
美国:美国科学情报所除了生产SCI等几个索引数据库外,还于2001年推出了“I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Database),它对基础研究的评估和分析非常有帮助。设有三大栏目,一是引用量排序,可按个人、机构、国家和期刊来排序;二是高被引论文;三是引文分析,其中包括两部分,各学科论文被引量的世界平均水平和引用热点所反映出的研究前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每两年一次发表的《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中,都引用基于SCI的数据,例如世界各国历年在主要科学领域发表的论文数。
英国:英国是开展定量科研绩效评价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苏赛克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的本·马丁等科学计量学家就开展了一系列评价研究。产出指标中的论文被引情况,用的都是SCI数据。由于英国一直在这方面走在世界的前端,美国众议院科技委员会于1985年以“英国的科学评价方法”为主题召开听证会,邀请马丁先生去作证。直到现在,苏赛克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依然是科学计量学研究的另一重镇。近年来,他们以SCI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面向评价的数据库。英国政府出面,为全国的153个大学和研究所购买了ISI的《Web of Science》的使用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英国人对SCI的重视。
荷兰:荷兰莱顿大学的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是科学计量学研究的重镇,其在SCI的基础上,专门建立了为科学计量学分析服务的科技指标数据库,将世界上所有科研单位的名称、地址都规范化了,并将它们分出了,以便于开展世界科研概况的分析比较。
欧洲其他国家:芬兰赫尔辛基大学1999年对其心理学系的评估很倚重SCI和SSCI的数据。评估专家请自瑞典、法国和波兰。比利时一些大学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科研绩效评估。以林堡大学为例,他们用SCI数据评估自然科学系科,用SSCI评估社会科学系科。所用指标有两大类:一定时期的论文数,每个人当年产出的论文数;被引用次数。有些指标要与世界平均水平进行比较。计量分析的结果交给科研人员进行讨论。他们认为,应将科学计量学的分析结果与科研人员自身对其所在学院和研究组的印象进行相互验证。丹麦技术知识中心还用SCI数据评估各国科技进步情况,对世界各国主要城市的知识创新进行比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在匈牙利召开的世界科学会议期间,中欧国家的一个题为“为发展服务的基础科学”研讨会,作为世界科学会议的一个卫星会。与会代表讨论了基础研究产出的测度,一致认为基础研究产出中目前唯一可量化的就是发表刊物指标。
3.中国利用SCI进行科技评估的情况
近年来,中国科技论文在发表数量和国际影响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和发展。SCI收录的中国论文中,从1991年的6630篇,到2010年的121530篇,同时中国SCI论文的被引用量也在同步提高。中国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力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SCI标准不能准确反映我国的科研水平。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近几年所使用的SCI数据中采用的中国期刊一直很少,这直接导致了SCI对中国学者的报道偏少。因此,以SCI为参照,鼓励部分科技人员向世界最高水平冲刺和用SCI为标准评价科技工作者的日常科研成果,是两件相互联系又不尽相同的工作。如果混淆二者的区别,就可能导致将SCI的标准滥用,非但不能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反而可能导致群体科研信心的失散。
其次,在用SCI进行科研绩效评估的具体实施中,一些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为了追求SCI收录论文的高数量,不是在培养和引进人才、更新管理机制、创造研究条件方面下工夫,而是急功近利,简单应付,制定一些所谓快出成果的行政措施和硬性条例,造成不好的结果。如果一味地强调在有限的时间内在SCI涵盖的源刊上发表数量可观的论文数,只会鼓励华而不实的短期行为、助长学风上的浮躁和急功近利思想,甚至诱导弄虚作假行为。过分强调SCI标准容易使我们走入科研绩效评价的误区。科学研究是一个充满艰辛的探索过程,创造性成果的取得绝非一朝一日之功,而是需要极大的毅力和耐心。
再次,SCI标准不适合于评价应用技术类研究成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其中只有基础研究成果形成的论文最适于利用SCI进行评价;而应用研究成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应用前景上,开发研究成果的价值则体现在商业价值的实现。虽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工作成果都会以论文形成表现出来,但技术类研究成果的论文,被引用率要比基础研究方面论文的被引用率低得多。
4.中国应当如何正确对待SCI
SCI的评价作用近几年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在评价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一般来说,我国物理界、化学界、生物界的科学家和材料界部分科学家比较看重SCI,而偏于应用领域的科学家则不太赞成以评价论文论英雄。科技界甚至有少数人对各类评价系统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SCI代表性不够,尤其不能反映中文论文的情况;同行评议不能保护创新思想和不同观点;评审会又常常出现外行评内行、二流评一流等不合理现象。其实SCI作为一种评价标准,只是从论文数量和影响力等方面提供一些相对客观的数字,自身本就存在局限性,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把SCI应用于科学评价的实践中,注意评价对象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做到既不轻视SCI,也不滥用SCI。
SCI正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各项功能,一些国家还利用SCI制定了自己的科技评估体系。我们应该正确对待SCI,肯定它的历史功绩、评价功能及其严谨全面的科学收录体系,克服浮躁心态,认真地参考SCI来提高我国科技论文、科技期刊的水平,最终推动我国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我们也要参照国际标准,尽快发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评估体系。
在对SCI的争议中,有人认为,由于SCI指标的导向作用,致使中国大多数科研管理者注重论文数量轻视质量,使SCI庸俗化。其实,这些现象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无法避免的。事实上,我国被SCI收录的论文在以较快速度增长的同时,论文的质量也在逐步地提高。数据显示,我国科技论文的被引频次和被引率都在逐渐增长,表明我国科技论文在国际上形成规模的同时,影响力也在加大。同时还有资料显示,由于受环境的政策的影响,我国科技人员在科研活动中往往重视研究的结果(论文或其他成果)而相对忽视研究过程(主要指对研究过程中辩证的研究方法和认识不太看重)。而研究过程实际上更是对预测结果的检验,涉及到检验所采用的理论依据是否可靠,检验的过程及操作是否规范,要考虑的因素是否齐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是否遗漏和客观,这需要极大的毅力和耐心,因此在论文创作时,重视SCI论文产出的研究过程显得至关重要。
总之,SCI并非尽善尽美,但在现阶段却又是不可替代的科技评估手段和工具。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充分挖掘SCI内在的资源,发挥其在科技评价中应有的作用和功能。随着我国对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以及科研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评价工作一定会开创出更加科学、理性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任胜利.对SCI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1):170-172
[2]红.对SCI在科学评价体系中作用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4):292-294
[3]张九庆.期刊影响因子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和应用原则[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2):189-191
[4]宋伟.如何客观评价SCI[J].科技管理研究,2002(2):46-48
[5]光明日报.一些国家和地区对SCI的态度[N].光明日报,2002,1/18,第B01版
[6]邱均平,嵇丽.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与科学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03,24(4):22-28
[7]王晓莉,叶良均,徐飞等.SCI作为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局限性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1(2):41-46
[8]武夷山,梁立明.采用文献计量指标进行科研绩效量化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2):110-111
[9]马玉良.美国ISI数据库对入围期刊的遴选[J].中国信息导报,2001,9(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