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营销学的发展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职 市场营销 教学模式 方向
一、进行市场营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市场营销人才的脱颖而出。我国中职开设市场营销专业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满足市场经济需要的市场营销人才。但在开设过程中,存在着与现在市场营销实际相脱节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市场营销教学教条化,还是照本宣科,忽视了市场营销本身的特点即市场营销的社会实践性,难以体现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应有的职业教育特色。如何培养出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营销人才,这是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中职学校的当务之急。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只有认真贯彻“能力本位,学生主体,实践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才能为其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中专层次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并更重视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开发与培养,所以结合学校的教学改革目标要对现有的教学体系及其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整和改造是势在必行。
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过于传统
市场营销是离市场和社会最近的学科之一,市场营销的实践环节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实施的困难较多,难度较大,更多考虑到学生安全问题等原因,导致了在市场营销课程中以讲理论为主,实践为辅,实质上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目的的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以理论教学为主,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动口、动脑的实践机会较少。即使安排一些实践性教学的课时,也只是简单的课堂内的模拟、校园实训、参观或者撰写简单的文字材料。
2.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与企业需求脱节
目前中职学校的市场营销教学中,仍然使用着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尽管使用了多媒体和课件等教学手段,可是仍然摆脱不了填鸭式教学的现状,仍然是以理论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现在的初高中教育差别不大。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专业课程管理的僵化,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难以与社会需要适应。随着目前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新的营销类型,如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医药营销、服装营销、保险营销等,各种营销之间差异较大,所以对人才的要求也明显不同,而中职学校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忽视了结合行业实际的实践教学,学生对于行业知识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很弱。造成“企业急需人、有人不能用”的局面。
3、教师素质方面的问题
目前很多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不是营销专业出身,而是从其它专业转过来的,而年轻教师虽然是营销专业毕业,但是又是出大学校门进中专校门,教师也缺少实践经验,纸上谈兵,与市场营销实战相差很远。
4、学生素质方面的问题
中职学校生源不足,入学没有分数限制,而且在初中学习成绩稍好一些的学生不选择市场营销专业,而中考成绩比较差,甚至初中没有毕业,爱闹爱动的学生选择市场营销专业的比较多,他们的文化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不强,课堂上精力集中的时间短,上课爱说话,玩手机,自律自控能力较差。
三、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1、提升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指导思想
职业教育只有认真贯彻“能力为本,学生主体,实践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扎实践行“做中教、做中学”的新的中职教学理念,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才能培养出市场上需要的人才。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多动脑、勤实践,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适应企业需求,加强校企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的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市场营销的课堂“活”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案例分析中找答案,在完成任务中找答案,在问题中找答案,在表演中找答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在实践教学中,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实际能力为依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把深入企业作为教学的第二课堂,并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学校也可聘请企业的营销管理人员担任实践导师,通过举办讲座、专题报告会和座谈会等形式,让学生学习来自企业一线的市场营销管理经验,增加其真实感受。
3、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
目前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大多局限于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大部分缺乏市场营销实战经验。因此,需要寻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点,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计划。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走进企业,为企业开展咨询策划和培训工作,丰富学术内容,使专业理论知识能够在企业实践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传播;同时将获得的实践经验和实战案例回馈到理论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战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另外,学校可以定期从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营销精英来学校给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弥补市场营销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
4、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对刚入学的市场营销专业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让他们对市场营销专业有更全面的了解。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道德行为,对学生进行说与写和礼节礼仪方面的专项练习。说与演讲及商品推销相结合,写与商业应用文相结合,培养学生推销能力、营销方案的撰写和设计能力。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专业能力之后,个人素质就会显著提高,将来在工作中才能得心应手。
总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如何能让中职学生适应这个社会,就要从学校的教学入手,我们必须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适合企业需求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素质的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中职学生在就业时不再迷茫,能尽快适应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
参考文献:
朱佳: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实施途径探析[J],中国教育创新
摘 要:建设大学科技园,是各国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我国顺应了这一科技潮流,积极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初见成效。但我国大学科技园在实际建设中,遇到许多问题如目标定位、科技园文化、管理模式、资本运作等方面,都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本文通过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对比,在改进大学科技园的现有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思考,针对普遍性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自身情况与当前形势,提出了新模式的框架,并阐述了新模式所需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论文关键词:大学科技园 发展模式
引 言
二十一世纪是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的时期,知识与经济的快速融合已成为当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加强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是国家在新形势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产业发展,推进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措施。兴办大学科技园,就是要充分挖掘高等学校在知识上、技术上和人才上的优势,有效地激活高校科技资源,把人才和智力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于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建设大学科技园也是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中国大学科技园建设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尤其是在转化高校科技结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融资渠道不畅、管理体制不顺、产业领域雷同、成果转化率不高,文化观念上的转变等等,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解决。因此,本文认为,在今后的园区建设和发展中,不仅要根据自身特点确立和完善园区目标定位、功能设计、运行机制和产业结构,而且要突出创新,形成特色,激活高校科技资源,使中国大学科技园真正成为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基地。
:20000多字的人文发展学院科技管理本科论文 有中英文摘要、目录、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要求通过学校专业教育的同时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能力、个性发展、身心健康同样得到提高。高校教育要通过合适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思想品德品德得到提高。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出适合市场的专业人才,也是构成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素质教育;市场营销;教学改革
市场营销学是建立在经济学、行为科学及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边缘管理学科。自创立以来,其理论及应用范围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和扩大。我国目前就业市场虽不乐观,但营销人才十分稀缺。高校为我国就业市场培养优秀的营销人才,迎合市场需求。不仅体现在过硬的专业知识上,更重要的是把素质教育即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理健康理论融入到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培养高素质的营销人才。
一、市场营销人员素质
(一)思想素质
营销宗旨是服务。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消费者。要求营销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要知法守法、诚实严谨、恪尽职守。消费者往往是通过营销人员来评价企业的形象决定购买意向,端正的思想态度能够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建立信任感。所以好的营销人才首先要是一个有着良好思想道德的人。
(二)专业素质
1.专业营销学基础知识
营销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经济学、消费心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商品学、广告学等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此外还要对市场有独特的认知和分析能力,并且能够独立的完成市场和目标顾客的细分、选择等工作。
2.对企业和产品的认知
营销人员是企业的一员,不论服务的企业规模大小,都要求营销人员和企业能够融为一体,忠于企业。这就要求营销人员要熟悉企业的发展史、发展概况、战略规划、市场地位、产品特征及企业文化等相关知识。尤其是对本企业产品的熟识,好的营销人员就是产品的代言人。
(三)性格素质
研究表明良好的性格特征,如:宽容、正直、友好、诚实、谦虚等能够更好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愉快沟通使人际关系和谐。实践也同样证明,拥有好的性格特征的营销人员往往特别受消费者喜爱。
(四)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衡量一个营销人员好坏的标准。一个好的营销人才一定要有好的心理素质,胜不骄、败不馁。面对挫折能够勇敢面对坦然处之。
二、高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材内容
当前新的市场环境给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高校采用的市场营销类教材的内容相对与我国市场营销现状来说很脱节,教材中很多案例已经过时,或者是一些翻译的国外案例,与我国市场环境不符。而且市场营销本身就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选择案例和专题时,许多教材都以国内著名企业作为对象,如“海尔”、“五粮液”集团等。而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都是从中小企业的基层做起,大企业的营销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很难用得上。由于我国企业中小企业多且平均寿命都不长,有些教材上还沿用的企业案例,实际中,企业早已破产不存在了。这样的教材内容严重影响着我国市场营销教学的正确理念。
(二)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方式目前在高校当中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一味的讲理论,枯燥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容乐观。由于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现在多数高校对于市场营销教学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并伴随多媒体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好处在于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方法更为灵活,能够较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部分教师课件的制作质量并不高,有的教师直接选用教材随书赠送的免费课件,课件内容只是每节课学习重点和难点的框架,未能很好的和案例结合。另外,由于我国高校教师多是学术研究型人才,很少有参与企业管理或市场营销实践的工作。案例选择上多选用国内外知名企业案例或一些陈年案例,导致学生无法在接受专业理论的同时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的相关案例,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三)考核方式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有两部分组成:理论基础课程和实践培训课程。理论课程即通常所说的专业基础课,我国高校一般惯于采用闭卷考核的形式,这种形式往往由于纸张规范,主客观题型比例,考试时间等形式的限制,无法很好体现出学生掌握和应用的能力。而营销实训课程多为考查课,通常采用的是市场调研报告的形式考核。考查课成绩由于不计入总分,很多学生都不重视,很少直接到市场去做调研报告,都是在网上找现成的资料,有些学生直接从网上下载现成的调研报告应付考核,这样就无法很好的了解学生对实训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
三、素质教育理念下市场营销教学改革
(一) 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结合
营销专业是为了迎合市场对营销人才的需求,培养营销人才的专业教育。新生对营销专业知识所知甚少,所以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上往往存在误区。建议高校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告知营销学学科专业背景、营销职业道德、介绍学校师资力量及未来就业前景或科研发展方向。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且可以展开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个人未来发展方向,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是相辅相成的。使学生较早的接触到未来的职业定位,找准发展方向。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学习和就业的盲目性,避免就业市场的人才浪费现象。
(二)课堂教学与职业素质结合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要一改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模式,建立起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首先,营销专业老师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对营销学科热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其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锻炼自信心和沟通能力。
关键词: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服装专业的人才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并向该方面人才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改善原有的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审美与设计能力,将服装设计过程简化,已成为目前高校服装专业教学的当务之急。本文对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并通过实践说明教学模式的变化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1.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
现阶段,各高校的服装教师多数是刚从学校走出的毕业生或者研究生,普遍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有一部分的教师更是转专业的学生,缺少关于服装方面的知R。教师由于缺少现论知识基础,导致教学模式出现结构陈旧的情况,使学生对服装专业方面的知识缺少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建立一支综合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对于整个教学至关重要。而建立师资队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对教师队伍进行“双师型”培养,引导教师不断在服装企业进行实习,在课余时间安排服装方面的锻炼,将优化教师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作为重点锻炼,使服装专业教师拥有较强教学水平以及理论知识,另外,还可以提高教师自身工作经验。
第二,坚持遵守“专兼相互结合”原则。一些事业单位经常会聘请部分兼职教师,这时教师就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使师资结构更具有专业性,更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
2.设置完善且新型的服装专业课程
在高校服装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生活的相互结合,从而为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学习平台。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服装专业的课程设计过程较为烦琐,理论和实践课程时间安排不平衡,知识点连接不当等问题,导致知识学习平台难以构建,想要对这种现象进行根本上的改善,需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以服装设计课程为主。服装设计课程包括对服装基础造型和服装基础设计、服装设计绘画以及服装工艺等课程。教师要改善传统单一传授式的教学模式,系统化地向学生阐述服装设计的理念和相关设计方法、服装发展史与文化建设、未来服装流行趋势等,将服装专业的课程教学与市场实际需求相结合。
第二,开设以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以及服装材料为核心的服装实践课程。如服装结构学和服装工艺制作学、服装材料以及服装生产质量等实践课程,改变原有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增加学生实践课程的教学时间,确保教学课程与实际需求不脱节。
第三,开设相关的辅助课程,如服装营销课程和贸易理论课程等,在高校服装专业教学过程中,常见的辅助课程有市场营销学和现代服装学、企业经营管理学与国际贸易理论、服装专业英语学以及商贸英语等,用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加深其对现代服装理念以及先进管理手段的理解。
3.关于专业课程教材的修订及撰写
在高校服装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材具有繁杂和版本多样的特点,在老式教材中,关于服装理论的思维方式过于陈旧,相关的市场需求数据已经过时,某些教材中甚至出现相互矛盾或相互背离的现象,提高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因此,想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培养,需对老式教材进行不断的修订,剔除错误或陈旧的观点,增添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撰写适应现阶段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服装专业教材,从而为社会提供适用型和高效型的人才。
综上所述,高校服装专业教学开展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社会提供综合型、高素质以及应用型的人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重点放于提高服装质量和实用价值等方面,体现高校在服装教学中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理念,勇于承担自己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义务。
参考文献:
[1]杨 娟,徐蓼芫,杨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纺织教育,2011,26(2):152-154.
关键词: 贵州传统苗族刺绣 服装设计 推广方法
苗族传统刺绣艺术经过数千年的时间洗礼,记录了苗族的婚丧嫁娶民风民俗,也见证了苗族先民漫长的迁徙历史。传统苗绣这样有着深厚历史背景的少数民族文化在高校服装专业教育中推广与传承,并不是区区几次讲座或某一单一专业课程几十个学时就能够实现的。笔者认为,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中推广传统苗绣文化,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将传统苗绣文化元素融入分门别类的服装专业课程中。这种融入并非原封不动地生搬硬套,而应根据不同的服装专业课程的特性,使其与传统苗绣中的某一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我们应将传统苗绣艺术“打散”,再将其“重组”到服装专业不同的专业课程教学中。
所谓“打散”,可以从多角度、不同方面将传统苗绣艺术分解成不同的文化元素。例如,从时间上而言,可将不同时期的苗族传统刺绣艺术分为不同的阶段,而从空间上来说,不同地区的不同苗族分支部落存在差异化的民族审美情趣,不同的民风民俗又形成不同的刺绣风格。针对高校服装专业教学的特点,我们可将“打散”的方式方法,结合不同的专业课程特点、需求进行。笔者曾在《贵州传统苗族刺绣艺术在贵州本土高校服装专业教育中推广的必要性》一文中阐述过这样的观点:传统服装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服装理论课程,其中包括服装概论、服装材料学、服装人体工效学、服装消费心理学、服装市场营销学中外服装史等。二是服装创意类课程,主要课程有服装效果图、服装配饰学、化妆形象设计、服装色彩学、服装图案设计、服装展示设计等。三是实操性课程,主要由以下几门专业课组成:服装制板、服装CAD、服装工艺、立体裁剪。根据高校服装专业课程的分类特性,可将传统苗绣“打散”分解为以下几个板块:一是传统苗绣文化变迁发展史;二是传统苗绣材料、工具使用解析;三是传统苗绣图案、纹样及构图规律解析;四是传统苗绣色彩喜好倾向、用色规律分析;五是传统苗绣工艺解析。完成了“打散”的步骤后,接下来应将其重新糅合到具有不同专业特性和教学需求的专业课程科目中,以此完成现代服装专业课程与传统苗绣文化元素的“组合”。笔者认为根据服装专业课程不同的学科需求,打散分解后的传统苗绣文化元素板块可与高校服装专业课程按照以下形式加以组合:
传统苗绣文化变迁发展史,融入中外服装史课程中的贵州地区少数民族服饰环节讲解,只有了解了传统苗绣艺术背后悠久的文化历史成因及艺术风格的发展变迁,后续融入苗绣文化元素的课程,才能更顺利地推进和展开。
传统苗绣材料、工具实用解析,对应融入服装材料学课程中。不同苗族部落分支不仅在刺绣纹样、色彩、构图上风格迥异,在材料的运用、布匹的织造、绣线的纺织染色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如同属苗绣的施洞地区的剖线绣与剑河地区的绕号锡绣,两者从材料上而言就有很大的差异。多样性的苗绣传统材料的织造使用工艺,对于服装材料的发展与新材料的挖掘也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传统苗绣图案、纹样及构图规律解析,传统苗绣色彩喜好倾向、用色规律分析。传统苗绣工艺解析,可融入服装创意设计、服装配饰学、服装图案设计、服装色彩学等课程中。蕴含着苗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的苗族刺绣纹样,可以说是服装设计创意及面料印染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来源,每一个苗绣纹样、图腾在经过变形、打散、重组后都可运用于服装设计当中。传统苗绣的配色根据不同的苗族部落分支、穿着用途、穿着者的年龄又有不同的配色规律。传统苗绣的配色有的鲜艳、大胆、炽热,有的沉静、婉约、内敛,这些珍贵的苗绣艺术元素都是值得我们探寻、运用的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