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实习管理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结构布局、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模式不断涌现,为基础教育的“公平、优质、均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一批新建的九年或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应运而生。
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学制基础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衔接和转换等,关系到教育方针的贯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实现。九年一贯制办学涉及到办学体制、机制、课程、教育、教学和评价等多方面的问题,是一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从根本上讲,是一项学制改革,必须从学制角度,系统设计九年一贯制的办学目标,系统构建内部管理体系,科学实施中小学一贯制办学。
关于学制,国际上没有一个统一模式。比如,日本初高中就是分开的,但大多数欧美国家则是“合一”的,美国的义务教育是12年,初等教育(小学)和中等教育(中学)12年,高等教育4年。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现行的学制是“633”制,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但是在长期实践中,“六三”学制、“五四”学制和九年一贯制等三种学制形式是并存的。其中,“六三”学制是指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实行6年小学教育、3年初中教育,其特点是主要进行普通教育,小学阶段文化课较五年制小学宽松,但初中阶段课程压力比较大。“六三”学制在实践中也暴露了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如用三年的时间来学习初中教学大纲和教材规定的内容,时间紧,学生学业任务重,制约和束缚了初中教育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五四”学制是指小学修业5年,初中修业4年,从而构成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的小学,主要实施普通教育;四年制的初中阶段,既要进行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又要为学生就业做一定的准备,开设一定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把初中学制由3年改为4年,也是为了解决初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等问题。
1986年,原国家教委要求全国已经普及了初中的地方取消小学升初中的升学考试,实行就近上初中的政策,随着这一制度的推行,同一地区的小学和中学的关系日趋密切,出现了一批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实际上,北京和上海从1984年就开始进行九年一贯制的实验,比如北京市景山学校、育英学校、立新学校等。九年一贯制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的有机衔接与融合,与以往小学、初中二分的学制相比,九年一贯制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缓解“择校”问题、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
九年一贯制办学的价值定位
九年一贯制是根据国家义务教育法有关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年限的规定组建起来的,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年限中,连续而均衡地实行基础教育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的一体化学制。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与初中连为一体。学生从一年级至九年级,相继完成小学和初中教育,其间不间断、不选拔,一以贯之地接受九年学校教育。
九年一贯制学校,其功能应该主要定位于发展,而不是选拔,这是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的要求。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强调打好各项素质基础,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按照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在九年中连续施教,并通过取消小学升初中招生考试,克服择校弊病,体现义务教育的全民性。在九年学习阶段连续不断地导学、导行,促进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体现教育的平等性,为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校教育环境,保证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
九年一贯制办学实践是一项自下而上的办学改革,兴起于实践,丰富与完善于实践,是各地解决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一种策略,由于它切合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几乎是在一夜间各地都涌现出了大批九年一贯制学校。可以说,在九年一贯制办学方面,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理论论证不足的问题,实践远远走在了理论的前面,当许多专家学者还在讨论“中小衔接”的时候,突然发现身边出现了许多九年一贯制学校。尽管理论论证不足,但是九年一贯制办学具有明确的政策支持。比如,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区域内小学和初中对口招生制度,让小学毕业生直接升入对口初中。支持初中与高中分设办学,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2013年,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若干改革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
2014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试行学区化办学。要因地制宜,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办学水平大致均衡的原则,将初中和小学结合成片进行统筹管理,提倡多校协同、资源整合、九年一贯。推动学区内学校之间校长、教师均衡配置,促进设施设备和运动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全面提升学区内教学管理、教师培训、学生活动、课堂改革、质量考核等工作水平。
总之,九年一贯制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两个独立学段整合成了一个整体系统,相比独立初中或单设小学,具有无与伦比的教育整体性、连续性、互动性等优势,对于减轻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实践创新
纵观我国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产生过程,无外乎以下四种方式。一是自然成长式。在原有优质小学建制的基础上,顺势承办七至九年级教育,也可以是优质初中向下延伸承办小学,成为一所新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二是学校合并式。由于区域教育结构布局的重新调整,距离相近的两所或多所学校进行教育资源重组,按照中小学一贯制的模式,调整重建一所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三是社区新建学校。在一个新建社区内,从教育规划初期,就完全按照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建设学校,不再划分小学与初中,采用一到九年级的一贯制办学模式。四是义务教育小学直升初中的教育实验,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的新型模式。
九年一贯制办学能够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优势,带动薄弱学校的发展,同时契合家长、学生的升学预期,缓解择校压力,引导生源合理分布。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6年1月,北京市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为85所,九年一贯对口直升制学校为55所。当然,就九年一贯制内部管理而言,则存在多样化的管理机制,比如在学校内部重新分段,有六三分段、五四分段,也有三三三分段。而真正意义上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要求建立统一的学校领导班子,实施(一至九年级)一体化管理,要求学校在以下创新层面进行探索:
学校管理创新。一贯制学校逐步打破原有小学、初中的壁垒和隔阂,进一步探索建立一体化的学校内部治理制度,建立一系列精要、规范、便于操作、讲求实效的管理规程,统筹管理和使用学校的各种资源。
德育目标体系创新。在一贯制学校德育实践中,学校需根据育人目标和办学特色,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一贯制学校德育目标体系构建、德育内容设计、德育途径实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一贯制学校德育目标体系”的构建,主要采用德育课程、学科渗透、学生活动、家校统筹等方式,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一贯制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更加注重衔接性,因此能更好地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2015年7月,北京市教委出台了《北京市实施的课程计划(修订)》(简称《课程计划》),强调九年一贯课程整体设置,关注小初衔接、初高衔接。
教育教学衔接方式创新。在分段设置的中小学教学体系中,学科之间难免有内容割裂、重复和交叉的现象。从减负提质、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学科教学需要衔接和有效整合。海淀区深入开展九年一贯教学改革探索,以小学、初中衔接为突破口,在教与学方式衔接、各学科教学内容衔接、学习评价衔接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
教师队伍管理与培养创新。一贯制学校教师跨越中小学学段界限,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成长经历,这种差异本身就是一种财富,有利于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由于工作机制的便利,一贯制学校教师视野更为开阔,对学生成长规律的体悟会更深刻,更能够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实践反思
九年一贯制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实现小学和初中的有机衔接,缓解择校压力,通过增加优质资源的供给量,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可以看出九年一贯制具有以下优势。
1.有效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
为了进一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使资源整合真正发挥“1+1>2”的社会效益,同时产生“1+1
一是优质中学合并相对薄弱小学模式。本着优质教育资源增量的原则,将办学水平和质量相对较低的小学,就近并入相邻的优质中学,组建1所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优质中学合并相对薄弱小学,建设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能够充分发挥优质中学的优势,带动小学发展,同时契合家长、学生的升学预期,缓解择校问题,引导生源合理分布。二是引入第三方名校托管承办模式。整合现有资源,将地理位置相邻的初中与小学合并,组建1所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并委托区域内知名中学承办,发挥名校的引领带动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三是建立名校九年一贯制分校模式。选择规模较大的新建小区配套学校,交由区域内知名学校办学,建成九年一贯制的分校,充分发挥名校资源和品牌优势,带动九年一贯制分校的发展,造福当地居民。
2.系统创新了一体化的育人模式
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过程中,海淀区历来都非常重视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变革,强调建立统一的学校领导班子,着力打破原有小学、初中的壁垒和隔阂,探索建立一体化的学校内部治理制度。例如,确立“统一领导、全程管理、分层赋职、分工负责”的管理原则,建立一系列精要、规范、便于操作、讲求实效的管理规程,统筹管理和使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以小学、初中衔接为突破口,系统整合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资源,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逐步推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3.整体提高了一贯制办学水平
区域内教育行政、教研和科研部门要加强对九年一贯制实验共同体的管理和指导,围绕科研课题,建立资源共享、联校教研机制,互通信息、碰撞思维、创新策略、共享成果。以育英学校等最早一批开展九年一贯制探索的学校为龙头,借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变革研究”,组建区域内由九年一贯制学校组成的实践研究共同体,协同开展九年一贯制学校内部治理制度、义务教育课程整合、教学与学习方式变革、学生校园主题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综合质量评价等研究,切实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4.形成了一体化的学校管理文化
创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关键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变革,要建立统一的学校领导班子,实施一体化管理,建立统一的教师评价体系。以小学初中衔接为突破口,系统整合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资源,创立一体化的课程文化,逐步推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学生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衔接与一体化。
5.问题与挑战
当然,九年一贯制办学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在学校管理方面,学校管理者文化认同和管理能力受到挑战。表现为一贯制学校的校长一般是由中学校长担任,由于自身缺乏对小学教育及其运行规律的了解,致使其工作重心偏向于初中阶段,并且由于中小学联体办学,学生年龄跨度较大,客观上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和课外活动带来困难。二是在教师管理方面,师资队伍水平和工作适应性受到挑战。考核制度、不同学段之间教师的流动制度、师资结构等方面不够合理,表现为教师考核制度形式单一、缺乏灵活多样的弹性机制、不同学段之间的教师流动不够畅通、师资结构不均衡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着小学课堂教学行为“中学化”的趋势。实施九年一贯制后,小学升初中的压力减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出现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松弛的现象。这一方面说明升学压力减轻,部分授课教师放松了对教学质量的严格把关;另一方面又存在小学教育“中学化”的问题,数学、语文学科教学赶进度、轻质量,抹杀了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总之,九年一贯制办学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九年一贯制学校也是如此。各地在推行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时要从当地教育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制宜,避免负效应。目前所谈的“一贯制”,还主要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一贯制,今后,还需要在教育资源全面统筹的基础上,加大一贯制办学的探索力度,由义务教育阶段向上延伸到高中,向下延伸到幼儿园,办更多的十二年甚至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品质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小梅.《现行三种主要义务教育学制之比较》.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4年第12期.
2.范禄燕 毛敏.《以生为本 大胆实验――北京景山学校人才培养的机制改进与模式优化》.《中小学管理》.2010年第10期.
关键词:城市;公共管理体系;公共危机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057—02
公共危机管理是城市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的首要功能是必须具备抵抗公共危机的能力,公共危机应急体系建设成为城市社会公共管理的重点。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3000美元区间,是公共危机事件的多发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的相对薄弱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城市公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像我国这样一个处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国家,发生公共危机的可能性更大。我国正处在基本完成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原来毫不担心的安全保障有时变得极为脆弱,自然环境如此,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同样,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受到各种冲击,不得不面对时空范围广、传递速度快、爆发频率高的公共风险。
一、城市公共危机应急体系建设现状
公共危机事件从根源上讲都有不同的特性,从本质上讲,都有自己的一些规律,建立公共危机应急体系,我们针对的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应急、响应,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防止危机发生以后带来的后果,建立起有效的应急预案,随时做好应急、响应、善后处理的工作,来应对突发事件,把公共危机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建立完善高效的公共危机应急体系是提高城市社会公共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一)应急预案体系
2006年1月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总体预案共6章,分别为总则、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应急保障、监督管理和附则。《总体预案》出台后,各省市先后出台适合本省市的总体预案和分项预案。具体明确了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加强应急管理规划和制度建设、做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工作、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制定和完善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的政策措施、加强领导和全社会参与等六大方面的内容。以哈尔滨为例,目前,哈尔滨政府网公布出47项应急预案,其中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11项;二是事故灾难类应急预案26项;三是公共卫生类应急预案7项;四是社会安全类应急预案3项。哈尔滨市8区10县都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街道和社区也有各自的(应急预案),并与市级《总体预案》联动发挥作用。
(二)避难场所建设
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根据当地居民人口和分布等情况,利用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统筹规划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并设明显标志。全国各省市结合公共危机管理的实际,制定地方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建设标准、数量、布局等。以哈尔滨市为例,自2009年开始规划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启用首批20处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在全市8个区,累计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可容纳52万人。截至2010年10月,哈尔滨市共设立市、区、街道三级应急避难场所200余处。哈尔滨市已有的应急避难场所都是利用现有公园、体育场(馆)、学校操场等场地改造而成,通过应急水电、厕所、物资供应、医疗卫生、防疫等设施设备,实现应急避险功能。《哈尔滨市防灾疏散空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针对地震、洪水、流行疫病等灾害规划各类抗震紧急避难场所831处和各类固定及中心级避震疏散场所64处,并将逐步建立覆盖包括呼兰、阿城在内的全市防灾避难疏散空间体系。按照安全第一、就近布局原则,重点选择公园、绿地、体育场(馆)、学校操场和广场等临近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共建筑等人口相对密集区域,2011年5月又确定20处“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52万人以上,灾难发生时群众及救灾物资将在最短时间内送达。
(三)公共危机视频监测系统建设
全国各城市在公共危机视频监测系统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争做到城市的全覆盖。在居民小区、公共场所繁华地段、重点单位、金融系统安装监控摄像机,在治安卡口安装高清智能卡口系统,此项工程实现城市视频网络系统的无缝衔接,数据资料实时传输,视频图像随时调用,预防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同时使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得到及时控制。
二、应对公共危机突发事件的保障措施
第一,组织领导到位。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各级政府快速成立公共危机突发事件的领导小组,保障应对处置危机的领导力度。二是建立组织网络。城市管理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网络全面启动,形成协调有序的组织网络。三是启动相应预案。省、市整体应急预案和卫生、环保、供水、工商、物价、水务、商务等相应部门应急预案启动。物价部门进一步加强市场价格监控,以确保相关商品的价格稳定。市场监管部门加大检查力度,严格防止、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行为。交通部门开辟运输绿色通道等措施,保证应急物资运输。商务部门积极组织货源,保证市场有序供应。
关键词:医院;管理工作;职工;人力资源管理
医院,是我国进行医疗服务的重要基础性保障机构,加快医院职工管理体的构建是新时期医院体制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事实上,就医院职工管理而言,其并不仅仅是依据职工的思想管理行为而采用相关的管理理念及防范,而是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水平提升至最高水平。笔者所在的医院是一甲医院,所包括的职工有100多人,如何通过加强相应职工管理体系的构建而使得这一百多名员工的工作素质、能力及效率置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之上,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通过结合自身实际,经过相应分析提出相应改进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医院职工管理体系的内涵及重要性
作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医疗场所,医院,这一特殊服务机构的整体服务质量水平和运行效率能否处于一个良好的水平之上,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这种水平是否能够达到,实际上又依赖于相关环节和政策的落实,例如相关体制的建立健全,相关规范的制定和落实,以及相关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等等,也就是说,只有将这些环节具体落到实处,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医院的整体竞争力。当然,这些环节的本质归根起来,便是医院职工管理体系的建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建立的必要性与复杂性。
医院职工管理体系,目的在于依据职工的具体思想、行为活动状况,采用有效合理的管理理念、手段以及方法,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作质量以及整个员工人力资源分配置于一个最高效的水平之上。而这种管理理念、手段以及方法实际上有赖于具体医院中的包括规模、医院文化、医院结构等在内的各方面因素而做相应的变更,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这种变更实际上在考虑自身情况的同时,又需要满足新时期、新的理念、机制、教育方法下,人们以及整个社会的各项需求,即立足于现状,又跟进时代步伐,从而从根本上规避“无源之水,无本之末”的管理体系怪相的产生。
二、目前医院职工管理工作现状
事实上,一个医院职工管理体系的好坏,直接以职工工作积极性、工作态度以及患者的反馈为主要形式而传达出来,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具体找出现今医院职工管理的实际现状。然而,据相关资料统计和反馈,我院的整体职工管理工作水平并不高,归结地来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医院的凝聚力并不强,在我院的一百多名员工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虽然现在有相当多的同志在医院管理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为医院德育教育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但我们还应当看到,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形成一支坚强的以专职政工干部、工会、党支部等骨干力量为主的管理工作队伍,还没有真正形成一种合力。管理工作还缺少宏观上的有力的指导,各自为战,难以收到明显成效。
其次,医院职工的整体道德素质不高。职工人生观、价值观的多样化取向在道德观念中有深刻的反映,道德观在冲突中不断整合。职工大都具有较高的道德认识水平,但知行反差较大。大多数职工的道德行为依旧存在着传统文化的特点,偏向于内求和自我修身。他们“向往崇高”,但很多职工却不能在日常行为中很好地实践自己的道德追求,经常表现出缺乏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最后,不良思潮侵蚀严重。医院因其工作特点,社会关系复杂,极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特别是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医务工作者。
三、新时期医院职工管理体系的构建
我们在上一节中说到,就目前的医院职工管理来说,其在许多方面都暴露出一些弊病,这些弊病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新时期的医院工作的正常进行造成了不可小视的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也为我们进行管理体系构建指明了几条方向。
首先,建立合理的员工激励机制。合理的员工激励机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及态度,我们可以依据医院的具体设施条件,通过举行相应的谈心、竞赛等方式,找出员工的兴奋所在、闪光所在以及兴趣所在,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各个员工的各个击破。此外,我们还可以制定相应的竞争制度,设立标榜,对优秀的工作者进行表扬,并做好员工的心理工作,例如,在员工沮丧时,采用科学的积极方法进行鼓励等等。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医院文化活动,向员工输送本院的工作宗旨和医生的工作理念,让员工成为医院的主人,并为医院的建设献计献策,真正意义上提高其凝聚力。
其次,构建起高效的绩效考核分配调节机制。由于我院员工有一百多人,员工之间矛盾容易产生,并且在进行资源利用时容易发生争执,这样一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心理医生的作用,对职工的心理状态、环境氛围以及人际关系进行调查、分析和沟通,并与管理层一道,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工作方式。其次,我们还需要将职工的利益需求进行把握,从而进行针对性的疏导,而这种疏导的方式,又可以通过相应的例如心理咨询法、环境熏陶法在内的方法进行。最后,我们还应该建立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对员工的职责、工作范围等进行规范。
最后,构建起良好的管理教育体制。为了能够在外部的条件下为医院管理的工作水平和实效性提升奠定一定基础,我们广大医院需要依据自身情况定期地举行研讨会,对院内所存在的教育工作制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在进行职工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此制定相应的计划。当然各个部门就应该将医院下的各个部门的工作范围、职责、目标等进行确认,并互相监督,做到有监督、有计划、有目标的工作氛围,将管理教育工作水平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四、结语
事实上,作为管理和规范医院职工行为思想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医院职工管理体系在具体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依据自身医院的具体条件,对存在的问题作具体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创新职工的激励机制、调节机制以及教育机制,切合实际地将新时期医院职工的整体工作服务水平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一、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影响的意义
自资本市场诞生以来,盈余管理问题就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方面有自己的特点: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制度相对不够健全和完善,在较强利益动机的促使下,企业往往会采取各种方式进行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后果:例如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误导投资者的决策,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长期来看盈余管理会加大市场风险,损害证券市场的稳定有序发展。
审计意见作为审计工作的成果,是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告信息整体质量的评价,审计质量就是通过审计意见体现出来的。与其他财务信息相同,盈余管理的结果最终反映在公司的财务报告中,而审计对财务报告具有重要的审核作用,这就需要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这将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满足广大投资者对企业真实财务信息的需求,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盈余管理的相关内容
(一)盈余管理的含义
盈余管理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会计界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一直以来没有统一的定论。比较权威的概念有两种,一种由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 K. Scott)提出,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一般公认会计原则GAAP允许的范围内, 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种由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普(Katherine Schipper)提出,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第一,股票发行和上市动机。根据有关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必须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且公司预期利润率要达到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这一限制性条件是许多企业无法达到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筹备上市和发行股票的公司往往采用各种盈余管理手段对财务信息进行包装,以骗得上市资格。
第二,配股动机。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由于股东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约束机制尚不健全,上市公司没有分红派现的压力,股权融资成本较低,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的配股意愿大多十分强烈,多数公司以配股作为上市后的最佳融资渠道。但是配股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尽管证监会制定的配股政策几经改变,但始终都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标准。
第三,避免停牌、退市动机。按照有关规定,如果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将由国务院证监会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并限期消除亏损,如果在期限内未能消除亏损,证监会将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对公司来说,股票上市后又被停牌或退市都是一项巨大的损失。因此,为了保住上市资格,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已处于ST、PT行列的上市公司,为了实现账面上的扭亏为盈以保住上市资格,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与倾向。
除此之外,企业的管理者总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够有优良的业绩,这也是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
(三)盈余管理的手段
第一,通过交易进行盈余管理。企业管理层对生产经营活动做出不同安排,如通过资产和重组、债务重组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也包括关联方的资产注入和非公平交易行为。通过改变交易方式和时间来操纵盈余的上市公司不断涌现,一些对外投资较多的上市公司经常根据被投资企业的盈亏状况来调节持股比例,以改变对外投资的核算方法,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第二,调整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企业管理者运用职业判断调整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如公司通过变更会计方法进行盈余管理,包括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以及计提减值准备、坏账准备等会计方法调整。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进行的盈余管理,如预提费用、待摊费用和应计项目的调整,提前确认收入或延迟确认费用的方式进行正向的盈余管理。
第三,借助地方政府支持。由于争取上市资格的难度较大,“壳资源”依然稀缺,地方政府作为本地上市公司的行政领导和直接或间接的所有者,往往不愿当地企业失去宝贵的上市资格,所以一旦出现无法配股或面临终止上市的状况,地方政府常常予以资金支持等。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盈余管理的存在无疑会影响到财务信息的客观性和公允性,从而制约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做出合理的决策。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控制财务信息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的一个有效手段,对财务信息的审计和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审计意见作为审计鉴证的工作成果,应该与财务报表信息所反映的公司盈余管理等情况相关。
大量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围绕上市资格和配股资格等稀缺资源展开了较多的盈余管理活动,注册会计师能否识别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能否遵照监管部门的规章制度对较多盈余管理活动的企业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并体现在审计报告中,成为检验我国审计市场独立审计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在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影响方面的研究,不难发现二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Ferdinand和Judy (1998)将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联系起来考察,首先检验了应计利润分离法的各种模型计量盈余管理的效果,然后将其与审计意见类型联系起来。他们发现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被出示保留意见。其潜在逻辑是盈余管理扭曲了会计信息,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风险。
李越冬,倪婕(2008)选取沪市制造行业2004-2005年的财务数据,通过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和多元回归方法,对审计意见识别盈余管理水平的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审计意见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
综上所述,一定程度上,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的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当然,受制于研究样本的选择、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选择和财务数据来源的可靠性等因素的影响,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并不总能得到一致的结论和观点,只有不断完善研究条件、丰富研究假设和拓展研究方法,才能使今后的研究得出更加精细和准确的结论。
四、识别盈余管理、提高审计质量的对策建议
高质量的审计更易发现和制约企业财务报告中的错误和违规信息,更有效地制约盈余管理行为。审计质量的高低可具体反映在已审财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容许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反向关系,较高的审计质量会容忍较少的盈余管理,从而可提高财务报告中会计盈余的可靠性及信息含量。因此,通过下列方法识别盈余管理、提高审计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一)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
盈余管理是企业精心策划的结果,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特别要提高识别盈余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要强化职业谨慎和职业怀疑的审计理念,对盈余管理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执业敏感度,强化审计力度,提高不同盈余管理手段下的审计质量,重视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认真实施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同时要不断提高相关的技术知识、环境知识和执业判断能力,努力做到在不同盈余管理手段下都能出具高质量的审计报告。
(二)完善相关法规和准则,加强审计监督
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实质上是对现有准则漏洞的利用,因此想从制度上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就要加快准则完善的步伐。只有从制度上严格规范,才能让企图通过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企业没有可乘之机。完善会计与审计工作的相关法律,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责任的认定和惩处力度,强化对审计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关注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为,都将有助于从多角度加强审计监督。
(三)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为注册会计师提供良好的执业环境,一方面需要逐步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为注册会计师独立完成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企业机制;另一方面,需要遏制外部审计行业的恶性竞争,尤其要加大对随意解聘审计主体的公司的监管力度。此外,为提高审计市场的集中度,需要大力推动我国审计行业的重组和改造。随着执业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改善,审计行业将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基础。
五、结语
关键词:证券监管;会计准则;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134-04
相关的实证表明上市公司为融资或再融资或者提升股票市场价格或多或少地对本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管理,其主要表现为对盈余的管理。假如这种操作超过了一定程度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公司过度的财务操作行为而不是完全基于真实的企业业绩为基础的报表将会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企业本身的形象受到很大的伤害,进而进一步妨碍了正在日益成长的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造成这种管理的动机在于上市公司对短期利益的追求,与这种现象相博弈的主要是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力量。具体主要体现在约束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编制的会计准则及监管上市公司的证监会的相关规定,从静态上分析,具体的会计准则的约束力及证监会的监管的力度应是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大小的主要控制力量。动态地看,上市公司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会相应地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手段来应对相关的监管,因而,在盈余管理上整体呈现一种动态的博弈。那么,这种博弈在一个什么平衡点上,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协调和制约作用。
首先,我们要寻找这些博弈的主要焦点体现在哪些具体方面?其次,通过研究近年来中国会计政策的不断修正和调整及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的改变是否影响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从而为我们的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和途径。最后,本文力图寻找各方约束力量,发挥多元管理的作用,以减少其盈余管理的行为和动机,从而有利于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状分析:从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频率大约为非上市公司的3倍,平均盈余管理幅度大约为非上市公司的13 倍,两类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因为非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在年度分布上比较稳定,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会计研究、吴联生,2007)。另外,相关实证表明其盈余管理的方式主要表现为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和操控应计利润。
张昕、任明等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比较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为了规避证监会的制度管制,取得融资与再融资资格以及保住上市公司的资质是其主要动机。这里的融资主要包括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陆正飞等的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债务契约有用性。因为债权人是否与公司签订债务合约其重要的依据在于公司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利润信息。因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不仅涉及到投资人的利益也关系到企业债权人的利益。不容质疑,目前,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更重要的动机在于为获取上市资格和进一步的再融资资格即主要动机为股权融资。而股权融资资格的取得完全取决于证监会的相关政策。证监会对上市资格及再融资的政策主要涉及到净资产收益率的基准线的确定,对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硬约束。同时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会计指标,其核算的方法和审计的依据就是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准则。除此之外,盈余管理是一个与涉及保护投资者利益紧密相关的重要问题,这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盈余管理的行为和程度大小涉及到上司公司、投资者、债权人以及证监会和会计准则制定者多者之间的博弈。而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一股独大的国有股缺乏投资主体,其他中小投资者也很难成为与上述各方相抗衡的市场主体(当然,这种通过机构投资者有所增强)。而债权人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博弈则主要表现为个体金融机构与具体企业之间更内部的直接较量与博弈。
综上所述,目前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问题的博弈关系主要表现为证券市场监管者与上市公司之间,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制定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博弈关系。当然作为同属于国务院政府部门的证监会与企业会计制定者之间主要存在着沟通协调的问题,其利益冲突及博弈关系尚不明显。本文讨论在盈余管理上的博弈关系主要为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以及证监会与上市公司,如下图所示。
二、相关博弈讨论
(一)会计制定者与上市公司
对会计制定者与上司公司在盈余管理上的博弈,本文主要通过探讨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的实施是否会改变相应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从理论上讲,会计准则的制定对资本市场的监管结果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因为会计准则是目前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表的主要依据,而证监会在上市公司IPO、配股、特别处理和暂停交易等关键监管点上都采用“净资产收益率”等会计指标作为主要的监管依据,而且在监管标准的设立上保持刚性(陈信元、叶鹏飞和陈东华,2003)。因而,不管上市公司出于何种目的的盈余管理,都要在遵循相关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的一种财务操作,否则就不能称为盈余管理而是做假账会受到审计部门的控制或因此相关部门受到法律的制裁。由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且新会计准则对上司公司盈余管理的制约是通过证监会间接监管后双重管理的结果反映。另外,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由于时间的滞后性,其实证数据的分析尚需一定的观察。
因此,本文主要从理论上分析考察最近颁发的一系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是否能有效制止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分析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影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的趋向性;以及上司公司运用新会计准则的相关条款进行新的盈余操作的可能方式。从而寻找上市公司和中国会计准则制定者之间新一轮的动态博弈的主要关键点。下面分别阐述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上司公司盈余管理可能产生的良好的遏制作用以及相关上市公司利用新的准则进行更多的盈余操作的可能点。
1.新会计准则对上司公司通过盈余管理进行ST摘帽方式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而在原有的企业会计准则指导下,平时企业通过增加资产减值损失而使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的减少而少交利润;而当企业在有再筹资的计划时再行转回,增加上市公司当年的账面利润达到再融资的目的。因此新准则实施后, 将有效地遏止这种利用减值准备作为调节利润的手段。 ST公司利用减值准备操纵利润以避免被摘帽的行为将得到有效遏制。
2.新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会计处理的规定
对于债务重组来说, 2001年开始执行的会计制度规定债务重组利润不能计入当期损益, 而直接计入资本公积。因此, 利用债务重组操纵利润的现象将得到有力的遏制。据张鸣对深圳深华源的案例分析,2001年2月7日,针对一些上市公司通过特击重组“强行扭亏”的行为,财政部会计司修订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等8项会计准则,其中新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企业通过债务重组获得的收益只能确认为资本公积。如按照当时的核算规定,ST公司深圳深华源需要对原来2000年的财务报表予以追溯调整,这样,财政部会计司通过修订企业会计准则防止了上市公司的不恰当的盈余管理行为。那么 自2007 年1 月1 日执行的新会计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可以重新计入当期损益, 这会不会导致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操纵利润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 因为目前ST 公司摘帽的条件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利润为正, 才能摘帽, 而债务重组的利得属于非经常性损益, 即使企业进行虚假债务重组, 操纵了当期利润, 但并不能使其摘掉ST的帽子。
3.新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采纳对上司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随着世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企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重视,对“度量和管理无形的知识”问题解决显得尤为迫切,很多无形资产如知识产权、人力资本的价值核算就需要运用新的会计计量标准。新准则对于会计计量标准公允价值的采纳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也表明了对企业价值真实公允计量的重视, 更能体现企业的真实价值且有利于投资者的决策, 从而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相关政策允许通过资产重组达到ST 公司真正扭亏为盈, 更是为了保护和增加投资者的利益。由此可看出, 新准则和资产重组的目的是一致的。但企业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的确认则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但就目前而言,公允价值计量标准的不确定性问题尚难以解决。这就要求财政部会计司参照美国对会计核算的管理颁布一些更具体的可执行的公允价值度量方式或一些案例作为核算参考依据。如企业资产房屋的公允价值应以周围类似房产成交的价格为基础进行计量,应披露类似房产所处的位置、成交的时间以及单一的成交价格还是为某种平均值为基础等信息都应进行说明披露。对知识产权的核算同样要有相应的依据辅佐,同时要求列出其假如以历史成本计量的替换数据。同时,配合政府强有力的审计监管及法律手段。
(二)证监会与上司公司在盈余管理上的博弈
会计准则和会计监管(监管手段主要是审计)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操作和会计核算时的约束力量,而另一方面证监会制定的相关政策以及执行的力度对上司公司融资和再融资时的约束更具有直接的管束作用。徐莲、张群等实证分析同时证实了2004年配股的16家上市公司为获得配股资格确实进行了盈余管理。同时,研究也证明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状况与证监会对ROE的规定存在着的一定的关系。证监会对申请配股前两个或三个会计年度的ROE规定,尤其是2001年证监会改变了1999年出台的“前三年每年在6%以上,三年平均在10%以上”变为“前三年加权平均ROE不低于6%”;而在2006年5月证监会修改了有关配股资格的限制,取消了“前三年加权平均ROE不低于6%的规定,改为要求“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即可申请配股。
我们假设2006年这一政策措施减少了上市公司为申请配股而操纵盈余使净资产收益率达到”配股资格线“的行为。即对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要求的下降会使再融资公司放弃对盈余管理的操作必要。下面主要以2007年获得再融资批准的上市公司为实例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获批的有四家,其中两家因公开数据不完全等原因无法进行比较分析。而中粮地产和鞍钢股份是获得再融资批准的相对规模较大的上司公司,因而我们选取其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从上述对比表我们可看出,2007年获得配股上市的公司中粮地产和鞍钢股份均在2006的净资产收益率有一个明显的提高;ROE分别从2005年的9.34%跃身到2006年的13.04%,鞍钢股份从2005年的18.35%跃身到2006年的23.25%。对照2004年度和2005年度其ROE则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可以进一步证实上市公司为实现配股而依然进行盈余管理的操作嫌疑。同时,我们对配股公司配股前后的业绩进行比较发现其配股后当年其ROE又更大幅度的回落,中粮地产2007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其ROE只有5.46%,而我们知道经常性损益是上市公司用来调整盈余的最重要手段之一。魏涛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无论是亏损公司还是盈利公司,都较为普遍地操纵了非经常性损益的时点和力度进行盈余管理。我们从一个侧面可以推断由于期望获批配股的公司为实现下一年度配股,在其前一年对其业绩进行盈余管理,由于人为的管理其部分盈余由于时间的连续性在配股后会明显下挫,比如说公司通过应计利润提前将部分应收账款确认为收入,利润的减少就会在配股后当年显示出来。上述数据再一次证实了上司公司为再融资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依然存在,2006年证监会政策的改变未能根本改善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行为。同时证监会的监管作用对上市公司的约束应最为直接,但目前似乎证监会的所作所为不够理想和公正。如证监会对深圳深华源问题上的模糊处理方式。以及最近暴露出来的证监会成员本身在对待上市公司融资问题上的不公行为。所以对证监会办事和执行上的透明度和相互之间的督促应增强,这方面的工作可由财政部以及上市公司进行相互督导。
三、结论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看出,新的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在有的方面有一个良好的遏制作用,但依然可能会利用新准则制造新的盈余管理手段。同样,证监会2006年出台的新的有关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规定并未对盈余管理产生有效的遏制作用。因而,新会计准则、证券监管结构和上市公司间在盈余管理上的如何达到一个良好的动态博弈和协调依然是问题的焦点。我们认为,财政部和证监会如何按照中国的国情制定相应的较为具体严格的会计准则和相关的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规定,做到有的放矢,增加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是其有效管理的关键所在。作者提出如下几点。
本文作者认为,鉴于上司公司盈余管理的频率、程度及动机均大于非上市公司的事实,财政部和证监会应重点针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列出其可能的盈余操作行为如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操纵应计利润等可能的操作手段进行重点监控,并对有盈余管理动机的企业进行列案存档,增加政府监管部门的信息数据库。具体而言,对财政部会计司应重点跟踪新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利润操作行为,如上面指出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并对各行业制定相应具体的案例参考标准,减少其盈余操作空间,使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能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和状况;财政部除了要适时制定合适的企业会计准则外,还应从审计入口,提高审计力度和对政策的执行力,着重关注上市公司可能发生的主要盈余管理点、提高审计公司和人员的职业素质;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应重点放在约束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样本抽查力度,并加大对上司公司内部控制的稽查;内部控制的审查包括内部审计及内部管理两种方式。审计师应首先调查上市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建康状况,企业内部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价值理念等整体素质、员工之间的相互融洽程度等各个具体方面。通过对员工的访谈了解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管理层的现状、文化修养、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倾向以及主要的会计师是否变换频繁等,加大审计力度及公正性。
对证券监管部门,应对上司公司加强监管的力度,如出台更多具有硬约束的实质性指标。如再融资公司必须在近几年达到30%利润的分红,以保证上市公司有良好的以现金为基础流动性。国家必须狠抓政府部门特别是证监会本身的腐败行为,尤其是证监会的成员必须有不同部门的成员构成,而成员之间应有一个相互的严格的制约,而一旦发现有违纪行为必须严处。否则政府的腐败必然会加剧企业的做假账、偷税漏税的行为,从而危及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会风气。
上司公司本身则应考虑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增强企业自身的信誉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自觉地维护相关者的利益,才是其根本所在。而不是将自己的利益建立如何用盈余管理来应对相关监管部门的规定。特别强调企业高层价值观对企业诚信文化的建立和巩固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而作为上市公司最高管理机构董事会应严格把握对高层执行官的理念考量。
除此之外,为了有效地制约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和其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可从如下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发挥国有大股东的监管和自律作用。鉴于中国上司公司的特殊性,具有监管力量的大股东国有股代表―各级政府部门,应督促上市公司经营者的盈余管理行为,而不是为了公司短期利益放纵甚至支持上市公司的不正当行为。重点督促相关政员的利益驱动行为并加强法律监管,增加政府官员及国企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的资产透明度和更多的经营绩效考核标准,并加强其自觉和自律行为。
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作用。笔者认为,目前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应充分利用他们作为专业投资的作用,并发挥他们作为中小投资者的代表到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像工投瑞银基金公司经理就经常长时间的坐扎在他们所投资的企业,督促和考察经营者的实际行为,防止上司公司一些操纵和作假行为,发挥他们作为多方利益集团的一部分而对上司公司施加压力,一定程度上可校正公司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
另外,财政部和证监会之间应加强各种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监督。财政部会计司除了要做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改以外,还要加强与证监会的协作和相互监督,这种部门之间的协调则应该有国务院相应的机构作出明确的规定和保持日常的互动。这样更利于政府部门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把握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监管,避免相互之间的扯皮政策不一致或存在一定的监管空白地带。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确定。学习日本和美国的信用制度,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完全有可能加强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和透明度。让有不良信誉的企业和管理者暴露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同时,应大力加强经营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教育,放弃投机取巧的短期目标,树立企业长青的战略目标。让企业经营者自觉地放弃弄虚作假、操作利润的念头。让他们自觉地将精力放在提高本身公司实力的管理上而不是进行盈余管理。总之,只有经过多方努力、共同监管,才能使各方之间的博弈成为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良性循环,促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本市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昕,任明.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11).
[2]张鸣.中国上市公司监管相关方博弈研究基于配股目的[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4).
[3]王丽萍,陈海燕.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及规范措施研究[J].价格月刊,2007,(11).
[4]吴联生,王亚平.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一个综述[J].经济研究,2007,(8).
[5]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比较[J].会计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