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消费水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德阳市 城镇居民 消费水平 消费结构
一、前言
消费是宏观经济主要变量,是推动经济增长重要因素。正确把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是狭义消费水平,它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服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足的程度。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而且包括消费品的质量。消费结构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对不同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消费所形成的组合和比例关系。合理的消费结构是一定的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时,一定的消费结构又转过来给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以积极的影响,或促进供给的改善与需求的满足,或延缓着供给的改善与需求的满足。建立一个合理的消费结构模式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二、德阳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一)数据说明
本文所采用2001年至2013年年度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数据均来自《德阳统计年鉴》。消费比例、可支配收入年增长比例及消费支出年增长比例均由此得出并进行整理。由于2001年是基期,故2001年可支配收入年增长比例和消费支出年增长比例数据空白。
表1 德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情况统计表(单位:元)
(二)德阳市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情况说明
根据《德阳统计年鉴》,整理得到2001-2013年德阳市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统计表。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德阳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绝对额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从2001年到201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7224元增加到2013年24701元,2013年消费绝对额比2001年增加2.41倍,除去2002年和2003年,年均增长率基本达到10%,最高年份增长率达到16.92%。消费支出从2001年5950元增加到2013年17506元,消费支出2013年比2001年实际增加1.94倍,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在统计年份中大部分低于10%,最高年份增长率为13.51%。从数据显示得出,除2001年和2002年,消费支出年增长比例均低于可支配收入年增长比例,消费比例在可支配收入中呈现逐年递减趋势。
(三)收入-消费模型建立与检验
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提供了很多理论。其中以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假定”有最广泛影响。其基本思想是:消费随收入的变化而绝对地变化。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的增加幅度小于收入的增加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根据这一理论假设,可建立如下消费函数模型:
consp=α0+α1*income+ε
其中,consp表示消费支出,α0为回归系数。因变量为消费支出,自变量为可支配收入。income分别表示可支配收入, ε为残差项。α0为一位于0和1之间的常数,反应了收入水平变化后,消费需求的增长幅度。根据表1数据和EVIEWS7.2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通过以上的回归分析可以发现,在置信水平为0.05下,自变量的系数通过统计学检验。上表显示,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 998059,修正的决定系数为0.997883, F值为5657.311,其显著性概率值小于0.05,即拒绝总体回归系数均为0的原假设,认为最终的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
INCOME的回归系数为0.650905,T值为75.21510,对应的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解释变量INCOME会对被解释变量CONSP有显著影响,确切地说:可支配收入对消费支出产生正向影响作用。即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费支出也随之越高。
最终建立的回归方程为:
consp=1595.201+0.650905*income+ε (1)
t=(12.80316)(75.21510) (括号中的数据为该参数的检验值)
R2=0. 998059, F=5657.311, DW=0. 645001
从检验的结果来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但是DW值为0. 645001,与2相差较大,说明方程可能存在序列自相关问题,以下进行修正。
通过以上的回归分析可以发现,在置信水平为0.05下,自变量的系数通过统计学检验。上表显示,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 999376,修正的决定系数为0.999237, F值为7205. 369,其显著性概率值小于0.05,即拒绝总体回归系数均为0的原假设,认为最终的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
INCOME的回归系数为0.629014,T值为39.04378,对应的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INCOME会对CONSP产生正向影响作用,INCOME每增加1元,CONSP增加0. 629014元。即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费支出也随之越高。
最终建立的回归方程为:
consp=1996.448+0.629014*income+0.603598*AR+ε (2)
t=(6.339135) (39.04378) (2.889877)
上述的结果中,DW为1.409617,通过查表,在置信水平为0.05下,临界值Dl=1.00973,Du=1.34040,而DW大于Du,说明不存在自相关问题。
利用 Glejser 检验法检验上述是否存在异方差进行检验,运用最小二乘法得到如下的回归方程:
e=122.8478+0.000381*income+ε (3)
t=(1.604971) (0. 071644)
其中,调整后的R2=000466,F等于0.005133,DW=1.256737。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变量的显著性较低,总体显著性和拟合度低,因此认为上述方程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从而表明模型(2)不存在异性方差。
收入-消费模型(2)成立,说明德阳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存在显著正相关,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消费支出增加0.629014元。即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费支出也随之越高。
三、德阳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一)数据说明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分为食品、衣着、设备用品、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居住、杂项商品及服务八个项目。根据《德阳统计年鉴》,对德阳市2001年至2013年消费支出项目进行整理得下表:
表2 德阳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项目统计表
从表2可以看出,德阳市城镇居民在2001-2013年期间支出最大的项目是食品,其次是教育文化娱乐与交通通信。从整体恩格尔系数情况来看,德阳市城镇居民生活已达到富裕水平。各项支出都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而提高。消费结构从传统的衣、食、住、行向食、教育、交通通信、衣方面转变。这种变化反映出由于产业结构变化对消费机构的影响,说明德阳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已经在总体上完成了从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过渡,进入大众消费阶段。
(二)目前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食品类支出较高。德阳市经济发展水平2000年以来有了较大进步,但和四川成都、甚至中国东部很多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食品支出在整个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占较大比例。直接导致其他消费项目消费不足。
医疗支出偏低。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德阳市很多城镇居民仍然在医疗支出上采取“能省就省”,“平时不保养,小病就忍着,不行再大修”的观点。观念落后,加上现在医疗费用高居不下,各种因素形成医疗支出边际消费倾向偏低的情况。
杂项商品及服务支出偏低。这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就业比重有紧密关系。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性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将大幅上升。也就是说,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消费水平的提高将表现在服务性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服务性消费支出所占比重的上升。
四、提高消费水平和完善消费结构的建议
(1)大力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特别是加强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在目前整体经济环境不景气情况下,只有切实依靠消费需求拉动,才能实现经济平稳顺利发展。建立并执行好正常工资增长机制与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居民实际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2)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经过10年改革,较之过去已有长足进步。如何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建立完善的高收入者税收调节机制切实让居民从收入分配改革中获得改革红利,增强实际购买力。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商业保险。目前,我国的社保体系处于广覆盖,低保障水平,适当增加商业保险,切实推进医疗、教育等各项民生工程改革,有利于居民消费结构趋于合理。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增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制度体系,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敢于消费的信心保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减少居民预期风险和预期支出,增加居民即期消费,这是我国全面发展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4)加强信贷消费。传统的消费观念制约着居民消费的倾向,也间接导致了消费结构不合理。总的来说,用一生的收入满足一生的消费是消费的基本原则。信贷消费可以缩短消费者即期消费与预期消费的距离,有利于消费升级和消费结构合理化。
(5)培养新的消费热点。培育消费热点,有利于消费的可持续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考虑进一步普及和丰富信息消费,扩大教育消费,拓展旅游消费,扶持家政养老消费。
参考文献:
[1]尹世杰.消费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水平预测农一师
Xinjiang Corps Nong Yishi level of consum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trends forecast
Chen peng
【Abstract】Based on the level of consum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Nong Yishi development of the empirical analysis reveals the impact of the division level of consum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i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ain factors, and selected from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and the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of two indicators , Established a level of consum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Nong Yishi the dual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while the use of three projections,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se two indicators of future value, and ultimately the consumer level Nong Yishi the development trend forecast.
【Key words】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evel of consumptionPer capita incomeForecastNong Yishi
中图分类号:C91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本文就兵团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作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并对未来5年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发展趋势做以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
1.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发展现状
1.1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概况
居民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各种具体消费内容和形式及其互相配合、互相作用的方式。消费结构包括消费主体结构、消费支出结构、消费形态结构、消费层次结构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消费支出结构是基于居民吃、穿、行、用等消费形式所表现的对食品、衣着、住房、用品、交通工具、娱乐设施(服务)等商品和服务消费的支出结构。我国目前的统计年鉴就将居民消费分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居住和其他商品与服务类。
从表1的数据看出:从整体上,各年总消费支出由1997年的4508.68元增长到2006年的7589.20元,后者为前者的1.683倍,而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408.76元增长到10023.40元[2],后者为前者的1.853倍。
在农一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消费支出占有绝大比重,均在73%以上,其中食品支出所占比重最大,第二是衣着消费支出,其余消费支出按所占比重大小依次排列为: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居住消费支出,交通费用支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家庭设备消费支出,其他消费支出。
从而我们得出:衣、食、住、行四方面的消费支出仍是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的主要方面;娱乐教育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大于居民住、行两方面消费支出额,说明农一师城镇居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需求水平也同步提高;在各项消费支出中,农一师城镇居民的交通费用支出占有较大比重,这与农一师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欠发达有关。
表11997年―2006年农一师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
注:表中数据根据1998至2007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和《农一师阿拉尔市统计年鉴》计算整理而得。
表21997年―2006年农一师城镇居民人均年各项支出所占总消费支出比例
表2是根据表1数据计算出的农一师城镇居民人均年各项支出所占总消费支出比例。
从表中数据看出,各年娱乐教育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额基本保持稳定,食品、服装、交通、杂项等方面的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从总体趋势上来说稳中有降,家庭设备、医疗、居住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逐渐上升。说明人们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后,最关注的就是生活的质量以及身体状况。
1.2影响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因素分析
1.2.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通过图1可以看出: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过去10年里呈上升的趋势,但幅度不大。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直接的关系:1)影响物价,对居民购买力造成影响;2)影响居民的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购买力下降,与过去相比,同等收入水平缩水。因此,过去10年里,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逐渐上升,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即表现出的物价上涨有密切关系。
1.2.2 货币购买力指数
通过图2可以看出:农一师城镇居民货币购买力基本保持平稳上升状态,增幅不大。因为居民消费水平与货币购买力的变化成正比,所以,在农一师在过去的10年里,物价较稳定,居民消费水平也基本保持平稳上升趋势。
1.2.3 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表1当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农一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是不断上升的。
图1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注:图中灰色线为趋势线
图2 农一师城镇居民货币购买力指数
注:图中黑色线为趋势线
1.2.4 恩格尔系数
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中存在恩格尔系数假象。从表2中的数据看出农一师城镇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从1997年的0.3792下降至2006年的0.3162。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1997年至2006年恩格尔系数在29%―38%之间,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农一师人民消费水平出现了恩格尔系数假象,因此,在农一师运用这一标准同其他地区乃至全国进行对比时,要考虑到一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在表中具体表现为农一师居民在交通和娱乐教育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大,这与农一师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欠发达以及当地城镇居民重视教育以及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有关。这两方面的消费支出增加了总消费支出,食品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就会相对下降,即恩格尔系数下降,进而造成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中的恩格尔系数假象。
图3农一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注:图中黑色线为趋势线
2.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模型分析
2.1 居民消费水平预测模型
二元线性回归模型:
若因变量Y受自变量X1、X2的影响,则因变量Y依自变量变化的线性回归模型为:
Y =β0+β1X1+β2X2 (1)
式中,Y为因变量,X1、X2为可控并测量的自变量,β0、β1、β2为待定参数,称为回归系数[4]。
其可通过下面的联立方程得到:
∑Y=nβ0+β1∑X1+β2∑X2
∑X1 Y=β0∑X1+β1∑X21+β2∑X1X2 (2)
∑X2 Y=β0∑X2+β1∑X1X2+β2∑X22
2.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测模型
三点预测法(五项加权平均法):
Xt=a+bt(3)
其中:
b=(T-R)/(n-5)(4)
a=R-(11/3)b(5)
式中,R为数列首部5项加权平均数,T为数列尾部5项加权平均数,n为项数[5]。
注:五项加权平均法中的参数a、b值在直线方程中的解法如公式(4)、(5),因本文所用方程为二元线性回归方程,故解法如上所述。
3.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模型在农一师的运用
3.1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二元线性回归模型
影响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货币购买力指数、恩格尔系数等几项,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两个因素对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本文选取这两项因素作为因变量,把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作为因变量,则1997年――2006年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二元线性回归样本资料计算如下:
将表中有关资料数据代入公式(2)的三个方程式中:
59.6=10β0+1001.3β1 +74.4β2
5984.4=1001.3β0 +100316β1 +7465.1β2
458=74.4β0 +7465.1β1 +573.6β2
解上述联立方程可得:
β0 =-11.7 , β1 =0.13 , β2=0.63
将参数值代入回归方程式(1):
Y =-11.7+0.13X1+0.63X2(6)
表31997年――2006年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二元线性回归样本资料计算表
3.2运用三点预测法预测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
在曲线方程中,一般有三个参数,我们可以按照配合趋势曲线分析中的参数个数将时间序列分为相应的组,求各点的加权平均数,即将农一师城镇居民1997――2006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时间序列值,将其划为两组,求各点的加权平均值,再将所得的数值作为趋势线上的坐标点,据以计算趋势方程中的参数值。据此,得表4:
根据表4中的数据,得出n=10,T1=101.4,T2=9,R1=99.4,R2=6.6,将其代入公式(4)、(5)得:a1=97.9,b1=0.4, a2=4.84,b2=0.48;
表4农一师1997――2006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表
将a1 、b1、a2、b2的值分别代入公式(3)得2007――2011年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预测值,见表5:
表5农一师2007――2011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测表
3.3 2007―2011年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数量预测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水平是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三者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因此,根据农一师2007――2011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预测值,将这两项指标值的预测值代入公式(6):
Y =-11.7+0.13X1+0.63X2
则得出如下农一师城镇居民未来五年消费水平预测值(图3)。
3.4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发展趋势预测结论
通过图3的数量预测结果可以看出:在未来5年内,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呈上升趋势发展的,居民消费水平从2007年的6.09上升到2011年的9.39。其中2008年较2007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增幅较大,这是因为受到2007年、2008年两年里全国消费品市场物价迅速上涨因素的影响,2008年后增幅相对较稳定;同时受现行市场物价上涨因素所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高低直接反映通货膨胀水平的高低,所以在未来5年内,由于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
如前所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未来5年内,农一师消费市场物价会继续上涨,从而对居民的购买力造成影响,居民的货币购买力降低;居民的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表象上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的上升,但是实质上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影响,与过去相比,农一师城镇居民同等收入的水平就会缩水[6]。
图32007――2011年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趋势预测图
注:图中黑色线为趋势线
4.提升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对策
通过以上预测结果,得知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最大,因此,控制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成为提升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突破口。
4.1提高收入水平,提升消费能力
首先是通过增加师城镇就业岗位,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其次是提高师城镇职工工资水平。要通过完善工会制度,尊重职工权利,建立工资谈判机制,完善劳动法规来建立正常的工资机制。三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四是通过加强教育普及率和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一师居民文化素质,促进一师城镇居民就业。
4.2完善公共服务,提高消费意愿
一是完善社保体系。通过加大城镇居民社保力度,改善社保征缴方式,建立健全社保体系。二是加大公共产品供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领域的公共投入力度,减轻城镇居民的负担。三是加强市场调控。完善市场物价监测体系,完善重要商品的储备、投放及期货交易制度,加强金融、财政、税收、行政等综合调控力度,稳定市场物价。
4.3改善消费环境,释放消费潜力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农一师城镇的水、电、路、气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师商业体系,发展现代物流业。二是扩大消费信贷规模。通过完善师社会信用体系,改善消费信贷的管理和考核方法,加大金融创新,降低信贷门槛来扩大消费信贷规模。三是加强市场监管。从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等方面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四是建立健全师城镇居民社区服务中心。每3―5个居民点应建立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为城镇居民集中提供计生、公安、民政、社保、农技、医疗、文化、商业服务,改善城镇的消费环境,方便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7]。
4.4突出重点领域,增加消费亮点
要重点突出发展师交通通讯、汽车、住房、旅游、文化娱乐、保健休闲等消费领域,促进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的健康快速增长。
4.5加强科学引导,提倡合理消费
农一师师政府可以通过政策鼓励、教育宣传、舆论导向等措施,逐步引导城镇居民向节约、环保、健康的消费模式转化。
【参考文献】
[1]《新疆兵团农一师新疆阿拉尔市统计年鉴》[J].农一师阿拉尔市统计局,2004.
[2]《阿克苏地区统计年鉴》[J].阿克苏市统计局,2000-2007.
[3]许邱泽,《湖南农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及趋势预测》[M].消费经济.2006:16.
[4]谢为安,《微观经济理论与计量方法》[J].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128-130.
[5]孙文生,《统计学原理》[J].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6]王一铭,《云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预测》[M].时代经贸2007:11-12.
[关键词]消费水平 消费需求 农村经济
农民消费是我国消费市场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农民消费水平的到提高,中国的经济增长才能摆脱出口依赖型。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必须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使其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一般是狭义的消费水平,它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服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意程度。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增加消费品数量,而且要求不断增加提高消费质量。因此,消费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最终会表现为人们的健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享受水平、消费环境的质量等等,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满意程度。
1.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有利于形成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经济增长依靠的是社会需求的拉动,必须通过调节社会需求以调节社会生产而达到发展社会经济的要求。现在政府正不断的出台种种方案来刺激内需增长,其中有一点就是要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农民消费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
2.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变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消费品生产结构和相关产业链上附属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3.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有利于促进就业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农村,农民消费的提高势必带来消费质量的提高,促使文化教育消费的增加,带动经济增长。提高消费中的科技和知识文化中的比重,提高消费质量,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消费力,从而可以促进消费力和生产力之间、消费和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农民消费水平较低的原因分析
1.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较低,消费水平差距持续扩大
弗里德曼认为,居民的持久性收入是决定其消费的重要因素,没有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消费水平就不可能提高。我国现在还只是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水平还没有升级、消费结构没有优化,消费水平还未得到真正的提高。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抑制消费水平提高
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公共配套尚处在低级水平,农民购物难、用点难、行路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力供应跟不上、电压不稳定,收费较高;二是电视、通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交通道路建设有待完善。
3.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农民储蓄倾向较强。现在农村的医疗成本居高不下,农村医疗保健型消费出现被迫的大幅增长,医疗保健费用已成为农民消费支出中增幅最大的一项。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现时消费,抑制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4.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成,商品流通渠道不畅
当前,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成,商品的流通渠道也不畅,农民买、卖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许多商品在城市处于过剩状态,而在农村却难买到;另一方面,农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由于距中心城市相对较远,交易成本大,农产品难以适时卖出,不能转化为农民的实际收入,制约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5.消费环境不佳,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当前的消费环境不乐观,制约了居民需求扩大,造成了居民消费不安全和对消费环境的缺乏诚信,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买勇气,抑制居民的消费欲望,影响居民消费力的提高。
三、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方法
1.增加农民收入,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我国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力。扩大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有效购买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扩展农民的消费能力;建立完善农村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素质,让农民可以及时有效地掌握市场的信息,把握市场动向,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
2.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农村的电力、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设的力度;还要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广大农民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同时在农村增加消费者投诉网点,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农民的消费权益,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首先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保障农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其次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消除后顾之忧,敢大胆消费;第三是要加大农村救助帮困力度,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贫困农民基本生活有所保障。
4.健全流通体制,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必须加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力度,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流通格局,搞活农村市场,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从而全面提升农村的综合流通能力;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与农村消费直接相关的零售业。
5.大力发展农村消费服务业,增加消费热点
农村消费服务业是带动农村消费提高的重要领域,是促进农村消费水平升级的重要方式。首先鼓励支持企业面向农村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和设计适合农民消费需求特点以及消费环境的产品系列;二是把向农民提供商品和提供服务结合起来,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在农村设立售后服务网点,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拓宽农村消费领域,刺激农村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参考文献: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最近完成了一项城市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预期的系列调查,其中关于2009年春节消费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半数以上城市家庭决定要捂紧钱包迎接新的一年,但更多家庭认为过春节还是不能马虎,春节消费要维持在去年的水平甚至比去年水平还要有所提升,即便在2008年实际收入水平下降家庭中,也有超半数家庭认同这一观点,而家庭月均收入8000元是春节消费水平的一个“小分水岭”。各城市春节消费有较大差异,超四成成都居民要降低春节开销,近四成济南居民要增加春节花费。
春节依然要红红火火过
零点集团历年城市居民消费信心度数据表明,城市居民消费信心度在2008年底达到了5年来最低点。经济危机影响力究竟会有多大、持续时间会有多长?老百姓心中没谱,心中没谱情况下,增加储蓄、控制消费就是自然的反应。本次调查中,超过半数城市家庭(54.5%)决定2009年要实行“多储蓄、少消费”的家庭财务计划。
虽遇经济寒冬,今年的春节比往年来得却更早。总体看来,累计有73.3%家庭计划今年春节消费水平与去年持平甚至超越去年水平(53.3%与去年持平,20%超去年水平),25.9%家庭春节消费水平会比去年有所下降。即便是计划2009年要“多储蓄、少消费”家庭,也有62.7%家庭要保持甚至提升今年春节消费水平。
本次调查中,有22.2%受访者2008年收入较之2007年有所下降。即便是这些收入下降者,依然有超过半数人计划维持甚至提升今年春节消费水平(11.3%提升,38.8%维持)。
危机影响并未完全显现
调查中,近3成受访者2008年收入不降反增,近半数受访者(48.1%)2008年收入与2007年持平,收入下降者仅占22.2%。这组数据印证了某些专家“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力在2008年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这一判断。
实际收入情况是影响春节消费的重要因素,对于收入已有下降的家庭,过春节的“热度”还是有较大下降:49.3%的收入下降家庭要削减春节开销,远高于收入无变化家庭的21.8%和收入增加家庭的15.3%。另外,家庭月均收入8000元是影响春节消费计划的一个“坎”:月入超过8000元的家庭,有削减春节消费计划的比例仅为16%,而月入不足8000元的各类家庭中,计划减少春节消费的比例均较高(月收入3000元以下家庭的比例是29.3%,月收入3001元至6000元家庭的比例为25.4%,月收入6001元至8000元家庭的比例为23.5%)。
春节消费城市间差异大
分城市来看,有最高比例(44.6%)的成都家庭计划削减今年的春节消费,当然这需要考虑到2008年地震灾难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作用;随后是广州和厦门这两个南方城市,计划削减春节消费的家庭比例均在30%以上。相对而言,经济危机对济南、沈阳、北京、西安等城市春节消费的负面影响较小,特别是济南家庭,仅有10.1%预计会减少春节消费,而预计会增加春节消费的比例则达到了37.8%。比照这10个城市同期消费信心度发现,济南、北京、沈阳等城市的消费信心度也相对较高,其余7个城市相对较低。
春节礼品、红包花费遭遇削减
关键词:消费水平、经济发展、建议、对策
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有国民收入总额及其提高速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消费与投资人口总数及其增长速度,价格水平的变动等。
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费基金的多少,而消费基金又来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就高,收入总额小,增长速度慢,则消费水平就低。
在国民收入为一定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任何社会要扩大再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在积累效果不变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积累的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可靠的物质保证,反过来,消费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目前我国存在积累过度的现象。
造成居民储蓄率上长,甚至实际利率下降也选择储蓄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由于多项改革的推进,人们存款以备将来购买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之用。另一方面,是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支出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当前市场高收入阶层想要的已经有了,边际需求欲望下降,消费结构或支出结构升级。而低收入层受购买力限制,商品购买量增加缓慢。由此导致居民存款源源不断的增加,消费市场需求不旺。
在消费基金确定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与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水平就低,人口数量小,增长速度慢,消费水平就会高,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人口增长速度也快,而且每增加一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据粗步估算,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新生产的各种消费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将为新增加的人口所占有,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如医院病床的增加,普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普及,住宅条件的改善,生活用水质量的提高等都将因为人口总数的较快增长而受到影响。因此目前我国的消费水平是不高的。要提高消费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就要控制人口增长,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限制早婚早育,多生多育,以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与物价水平成比例关系,我国近些年来,居民的货币收入提高了但物价也上涨了,某些物价上涨程度还高于平均工资的提高速度,因而影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有一部分居民的实际消费水而下降了,我国目前物价已由低谷逐渐缓慢的向上攀升,这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已有所回升。
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比较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发展比较慢,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明显。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在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之上。城市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都较高,这表明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都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城市居民的MPC相对较平稳,表明城市居民目前在寻找新的消费热点,农村的MPC变化相对较大,表明农村居民目前还处在一个消费热点之中,但消费支出变化不大。
导致农村消费增长率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率的原因除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外,最主要是农村的消费环境滞后,配套设施不齐全,如有些农村没有通电,或有电的地方供电极不正常而且电费极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其实,农民每消费1000亿元将对农业部门产生427亿元的直接需求,对工业,运输,邮电,商业饮食以及其他服务部门分别产生395亿元,36亿元,85亿元,57亿元的直接需求,综合推算,农民每增加消费1000亿元将对整个国民经济新增2008亿元的消费需求,可见,今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市场的拉动力。
三、提高我国消费水平的建议及其对策
我国目前存在在消费率过低,储蓄过高的倾向。因此我国今后的消费政策主要是提高居民的消费率,而提高居民消费率的主要措施又是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为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1、积极发展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培育城镇新的消费热点。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正处于对彩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都有大幅增加的可能,开拓农村的消费市场,要解决好几点金融问题。
⑴把消费信贷引入农村,这是以农民日益增加的储蓄为基础的,由于农村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消费市场,且农民的消费热点产品货源充足,所以在农村开展消费信贷在一定程度上释放被抑制的消费需求。
⑵建立农业保险机构,以减轻自然灾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我国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自然灾害一方面使得农民的收入减少另一方面,也使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的不确定,增加储蓄,因此,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就要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
城镇居民面临着消费断层问题,即原有的主要以彩电,冰箱,VCD等家用电器为代表的消费层次已经得到满足,消费已经饱和,处于一种储币待购的状态。因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显得格外重要,对于我国城镇居民而言,住宅消费及住宅装饰业应成为培育重头戏。目前我国城镇居民进入住房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提高阶段。随着福利分房的结束,个人对商品房的消费,已经占到了主要地位,但由于房价过高,无法使百姓安居乐业,也无法使住宅建设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其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银行商品房抵押贷款的规模扩大的商品住房及装饰业必然成为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家庭轿车将成为我国消费领域发展的热点。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公务用车改革方案已经出台,长期以来,靠公款买车的局面已经改变,目前,1400万辆汽车保有量中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车为个人所有,虽然目前从消费领域谈轿车进入家庭领域还为时过早,但私人买车那部分先富起来的高收入阶层,如律师,三企白领等购车数量不小,且据调查,我国约有三十万个家庭在近两年内有购车意向。约三百万个家庭将购车列入了自己的消费计划,所以家庭轿车必然成为我国将来的消费热点。
教育消费将成为消费热点,教育消费包括居民子女教育支出以及为提高自身业务竞争能力的培训支出,它属于服务性消费,知识经济时代,人人都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很多人还要不断变换工作岗位,这就产生了再学习的强大需求。教育成为一种产业就要满足群众对非全日制教育的种种需求,目前成人高考热已标志着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个消费热点。
2、发展消费信贷。发展消费信贷是促进内需扩大的必然选择。发展消费信贷,可以联通生产与消费,疏导巨额储蓄适当向消费领域分流,解决现实购买力与消费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发展消费信贷首先要转变消费观念,由过去的“积蓄-消费-积蓄”的单一的消费方式转化为“贷款-消费-积蓄还债”的新型消费方式。提倡适度的超前消费。其次是政府努力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降低消费信贷成本拓宽个人消费信贷能力,针对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上和贷款对象,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向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第三是建立担保机制和个人资信调查机构,为低收入居民提供解决担保问题。第四是积极发展信用卡业务。如加强透支功能等。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四大方面。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消费品按劳再分配有益于保障退休人员有基本的消费金。医疗保险制度则可以为广大职工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住房保险制度中,住房公积金的建立,增加了工资中的住宅消费基金,也增大了住宅消费的能力,对保证住房投资和住宅消费达到较高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方面,它对于保障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消费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消费经济学原理》尹世杰、蔡德容经济科学出版社
[2]《居民消费统计学》易丹辉中国人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