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安全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安全、公共安全的内涵、外延和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设置的设想
二、安全生产工作的内涵、属性及其重要性
三、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和失效学的内涵、与安全生产工作和其它学科发展的关系及其“认识论”
引言
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公共安全是人类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稳定、健康的基本保证,安全生产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向大自然索取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基本条件,而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则是转失败(或失效)为成功(或安全)的关键技术领域。
因此,安全、公共安全、安全生产和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失效学)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本文以“安全、安全生产和失效学的内涵、外延及其相互关系”为题,就如下三个方面进行粗略的讨论。
一安全、公共安全的内涵、外延和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学科设置设想
(一)安全的内涵和外延
(二)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科设置构想
(一)安全的内涵和外延
安全的内涵
无危则安,无损则全。“安全”顾名思义,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没有受伤,完整无损,平安健康。安全的反义词是灾害。灾害是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造成危害性后果的各种变异现象的总称。
从科学的含义上看,“安全”可以认为是一种状态,是指满足人和物不受损伤、身心健康和完整完满的一种环境、物态和状态;
也有人认为,“安全”是一种能力,是指人类对自身利益——包括生命、健康、财产、资源、生存空间(领土、领海、领空)、信息、无形资产、商业机会、传统、文化、社会结构、运行机制和秩序等——的捍卫、维护和控制的能力。
将上述“状态论”和“能力论”相结合,安全是通过“能力”达到的一种“状态”。
安全的外延可分为:
窄义的安全(又可称为传统的安全)
广义的安全(又可称为非传统的安全)
窄义的安全包括国家安全(即国防安全)、社会安全和公共安全。
国家安全是指在国家、民族、领土层面上的安全,侧重于在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冲突和对抗中捍卫国家利益问题;
社会安全是指社会秩序、运行机制层面的安全,侧重于社会犯罪、破坏和威胁中维护社会利益问题;
公共安全是指不发生公共突发事件的状态和能力。公共突发事件主要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如恐怖事件)等。
生产安全是指在生产经营层面上的安全,侧重于对安全生产事故的控制、预警和预防问题。
广义的安全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由于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的新的安全问题,包括环境安全、技术安全、城市安全、经济安全等。
环境安全又可分为生态、人口、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矿产)、气候等相关的安全问题,环境安全的本质是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引发的人与自然不能和谐发展的问题;
技术安全是指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包括生物技术、基因技术、新的化工产品及大型工程给人和自然构成的风险和威胁问题;
城市安全是由于城市规模和生产的集约化发展带来的突出的安全问题;
经济安全则是由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得社会经济的关联性、依赖型和“脆弱”性大大的增加带来的附加的安全问题,例如动力安全(核安全)、信息安全、金融安全等。
公共安全的内涵
公共安全是不发生公共突发事件的状态或能力。
公共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和对全国或者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公共突发事件的性质、发生过程和机理,公共突发事件主要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其中,事故灾难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则是指不发生重大生产事故灾难的正面表述。因此,安全生产是公共安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科设置设想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设置
在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年11月1日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中,提出了“安全科学技术”(620)作为一级学科的建议,但未被教育部接受。我认为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考虑。
对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设置的设想
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1.安全学(灾害物理学,灾害化学,安全系统学等)
2.安全工程(爆炸,火灾和消防,失效学,安全评价,安全检测和仪器等)
3(职业卫生工程)(待定)
4.安全工程管理(安全法学,安全人文学,安全经济学,安全管理学等
(二级学科)
几点认识
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学科设置拟粗不宜细。基本上分三种类型:一类是偏应用理论基础类的二级学科,即安全学学科,它初步包括灾害物理学、灾害化学、安全系统等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
二类是安全工程类学科,分安全工程和职业卫生工程二个二级学科,其中安全工程中包括爆炸、火灾和消防、失效学、安全评价、安全检测与仪器等,职业卫生工程因与医学类学科交叉,其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待定;
四类二级学科是安全工程管理,包括安全法学、安全人文学、安全经济学、安全管理学等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这个建议只是初步的想法,还要经过多方面的讨论和论证。
原则上看,安全科学与工程是政府进行安全生产工作的科学技术基础。这就是说,从根本上看,我们的安全生产工作要依靠安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要依靠劳动者安全科学技术知识、能力、水平和素质的提高,要依靠全民安全文化、安全伦理、安全意识、安全科学技术理论和知识的提高。这是使我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安全生产大国、甚至于成为安全生产强国的治本战略方针。
当前我国已有46个大学设有安全科技和工程专业的本科或大专,每年已有一万名左右的毕业生。已有11044名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质认证人员,工作在安全管理和企业安全工程的第一线,但是一方面是人数少,二是学位层次低,三是人员不稳定;另一方面安全生产的投资少,欠账多,安全硬件严重落后;
第三方面是如何将安全生产提高其科学技术水平,如何提高到依靠劳动者素质上来还缺乏有力的措施,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一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科技意识不强,也缺乏方法和途径,因此,如何开好这次会、提高安全科技规划的水平,对今后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二安全生产工作的内涵、属性及其重要性
(1)安全生产的定义或内涵
(2)安全生产工作的属性
(3)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
(一)安全生产的定义或内涵
安全生产工作是对产品(或商品)的
中的
进行达到的
制造(含设计),储运,销售(和)使用
(全过程)??范围
隐患,风险,事故(和)救援
(多类型)??对象
评价,分析,预测(和)预防
(多层次)??内容
健康,安全,可靠(和)优质
(多目标)??目标
监察,监督,管理(和)科技
(全方位)??手段
说明:
安全生产工作是由范围、对象、内容、目标和手段等组成的一个矩阵,矩阵中20个元素是紧密相连的,它们之间用少数几个字相连就成为安全生产工作的定义;
安全生产工作的范围是涉及生产经营活动中产品的制造(含设计)、储运、销售和使用的全过程组成的;
安全生产工作的对象是由安全隐患、安全风险、安全事故和安全救援等多类型分对象所组成的;
安全生产工作的内容是由安全评价、安全分析(或事故分析)、安全预测和安全预防多层次分内容所组成的;
安全生产工作的目标是由职业健康、职业安全、装备(或工具)可靠及产品优质等分目标组成的;
安全生产工作的手段分别由监察、部门(省市)监督、企业管理和有关的科技活动等全方位的手段组成的,而安全科技活动则是上述三层手段的科技依据或重要内涵。因此,安全生产科技是全过程的、多类型的、多层次的、多目标的和多方位的综合交叉的新兴的科技领域。
安全生产工作的定义和内涵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安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抓安全生产工作,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依靠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上来”的原则,体现了“国家监察、部门(省市)监督、企业管理、群众参与”、“法律依据、科技保障”的工作路线和指导思想。
根据矩阵的特点,可以将安全生产工作的总矩阵分成各种分矩阵,如对“制造安全”就是对产品(或商品)生产制造(含设计)过程
中的
进行达到的
隐患,风险,事故(和)救援
(多类型)??对象
评价,分析,预测(和)预防
(多层次)??内容
健康,安全,可靠(和)优质
(多目标)??目标
监察,监督,管理(和)科技
(全方位)??手段
的分矩阵。
(二)安全生产工作的属性
1、安全生产是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向大自然索取和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前提??它具有“基本”的性质;
2、在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它具有“绝对”的性质;
3、在人类进化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各不相同,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手段、设备和工艺不断地复杂化,安全工作的内容和重点也各不相同??它具有“时代”的性质;
4、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和发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科技含量不断增长,安全生产工作也将进入高科技、高新科技的范畴??它具有“与时俱进”的性质;
5、安全是系统工程,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涉及各个相关学科??它具有“系统综合”的性质。
(三)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
1、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安全生产工作是减少事故损失(负效益)的有效手段,它是国际经济贸易市场准入条件,是循环经济、经济持续健康协调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2、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安全生产工作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证,它是以人为本(人权)的重要内涵,它是社会稳定,形成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3、从政治改革的角度来看:安全生产工作是执政为民的重要工作,它是国家政权性质的本质要求,它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4、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安全生产工作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体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和失效学的内涵、与安全生产工作和其它学科发展的关系及其“认识论”
(一)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或失效学的内涵
(二)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或失效学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三)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或失效学与其它学科发展的关系
(四)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或失效学的“认识论”
(一)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或失效学的内涵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的内涵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是对产品(或商品)的
中的
进行达到的
制造(含设计),储运,销售(和)使用
(全过程)??范围
隐患,风险,事故(和)救援
(多类型)??对象
评价,(或评定)分析,预测(和)预防
(多层次)??内容
健康,安全,可靠(和)优质
(多目标)??目标
监察,监督,管理(和)科技
(全方位)??手段
可以认为,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救援)+(监察、监督)安全生产工作,或者说,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是安全生产(对象)工作中的基础性(手段)的技术工作之一。
失效学的内涵
失效学是研究产品(或商品)失效的
达到的
诊断,预测和预防
范围
方法,技术和理论
内容
补救,控制和根治
目标
失效学体系雏型
失效学
(一)失效诊断学
1.模式诊断
2.原因诊断
3.机理诊断
(二)失效预测学
1.安全状况预测??状态诊断和安全评定
2.寿命预测??剩余寿命预测和安全寿命预测
3.可靠性预测
(三)失效预防学
1.失效工程预防
2.失效设计和制造
3.数据库,案例库和专家智能系统
可以认为,失效学是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的深化和提高,是它的应用理论基础,并已成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中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二)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或失效学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它们的属性相同或相似都具有“基本”的性质
安全生产
安全是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向大自然索取和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前提,??它具有“基本”性质;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失效是人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互脱离的结果,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是人们深化客观事物认识的知识源泉,??它具有“基本”性质
都具有“绝对”的性质
安全生产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它具有“绝对”性质;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中无限的,因此失效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它具有“绝对”性质;
都具有“时代”的性质
安全生产
在人类进化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不同。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手段、设备和工艺不断复杂,安全工作的内容和重点也各不相同,??它具有“时代”性质;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的内容、重点、技术和方法也有所不同,??它具有“时代”性质;
都具有“与时俱进”的性质
安全生产
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和发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科技含量不断增长,安全工作也将进入高科技的范畴,??它具有“与时俱进”性质。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的发展己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发展的主要关健和依托,高科技的发展更需要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技术的进一步强化,并将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列入高科技领域,??它具有“与时俱进”性质。
都具有“系统综合”的性质
安全生产工作是系统工程,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新兴分支学科
它们的地位和作用相似或相近
在社会生活上的地位和作用相似或相近
安全生产
是社会稳定、文明的重要因素
是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是体现和提高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本质内涵。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是促进安全、保护生产力的有效武器;
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保证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是社会生义市场经济体制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在经济和管理上的地位和作用相似或相近
安全生产
是减少负效益(增加正效益)的必由之路
是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
是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指标
是打破和通过国际经济贸易中“绿色壁垒”或“技术性贸易壁垒”市场准入条件的必不可少的“通行证”。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是防止失效事故的再发生、减少经济或人员伤亡的必由之路;
是对国内外经济纠纷进行仲裁或判决、索赔的科学技术依据;
是创建优质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更新换代的重要途径;
是为各级领导提供反馈和进行技术经济规划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工程技术上的地位和作用相似或相近
安全生产
是国家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
是国家安全科学技术理论、技术、工程和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结果。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是机电产品维修工作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
是可靠性工程的基础技术工作之一;
是发展和完善安全工程技术的重要实践基础;
是修改和完善产品和技术标准的科学实践依据。
安全生产
是在科技进步上的地位和作用相似或相近
发展和完善安全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反映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声誉的重要体现;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是认识客观世界事物本质的重要知识源泉;
是发展新学科、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重要窗口和“产婆”;
是发展科学技术,包括发展高科技的不可避免的机遇和挑战;
是从失败入手着眼于成功和发展的科技领域;是从过去入手着眼于未来和进步的科技领域;可以认为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三)失效分析预测预防与其他学科发展的关系
断裂事故和断裂学科的发展
疲劳断裂事故和疲劳断裂学科的发展
航空空难事故和航空器的发展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和结构材料的发展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和机械设计方法的发展
航空空难事故和航空器的发展
廿世纪三十年代英国蛾式歼击机的9次大速度空中解体事故飞机在亚音速时机翼的颤振问题的突破
廿世纪四十年代,超声速飞机的空中解体事故突破了超音速时的“音障”问题
廿世纪七十年代,美国707-300型客机水平尾翼的折断事故发展了飞机的损伤容限设计新概念
世界各国的航空航天器是在不断出现事故中发展起来的。没有早年的失败和对失败事故的分析研究,也就没有今日的成功和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和材料学科的发展
严寒地区构件的冷脆断裂à耐寒钢
海洋平台构件焊接热影响区的层裂àZ向钢
石油和天然气管道的脆裂à低碳针状铁素体和微珠光体高强度钢
化工设备构件的晶间腐蚀断裂à“超低间隙元素”的铁素体不锈钢
宇航构件的脆裂和超重à高强高韧材料:包括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等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和机械设计方法的发展
静强度设计方法
动强度设计方法
断裂力学设计方法
损伤容限设计方法
耐久性设计方法
可靠性设计方法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是转失败为成功的关键
因此,重视失效学这一分支学科的发展,有意识地运用它已有的成就来分析、解决和攻克相关领域中的失效(失败、故障)问题,是人们走上成功、科技发展少做弯路的捷径之一。
(四)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的“认识论”
失效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
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历史长河来说,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失效是人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互脱离的结果,失效发生与否是不为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失效是绝对的,而安全则是相对的。
失效分析是人们深化客观事物认识的知识源泉
失效分析是人们认识客观物理本质和规律的逆向思维探索,是对正向思维研究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是变失效(失败)为安全(成功)的基本关键,是人们深化客观事物认识的知识源泉。
安全科学与工程发展史、人类的科技发展史是人们与广义的“失效”作斗争的历史
失效分析、改进提高、再失效分析研究、再提高发展,如此往复循环、螺旋上升、发展飞跃,就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乃至于社会发展历史的全过程,因此,广义地说,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史、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史、社会发展史就是与广义“失效”不断作斗争,变失效(失败)为安全(成功)的历史。
应进一步强化对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的研究和应用
当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发展的主要关键和依托,而高科技的发展也依赖于高科技发展中的失效分析预测和预防,因此,高科技的发展更需要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技术的进一步强化,并将“大型机械装备重大事故的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的关键技术研究列入“十一五”计划和中长期公共安全科技发展规划中。
结束语
鉴于安全的内涵及其外延不断的深化和扩大,安全的概念成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带有关键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问题。安全应与资源、人口和环境一样应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
安全不再是人类被动的追求的目标状态,而成为将对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起反转的促进作用的重要因素。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依赖和互为制约,因此与安全有关的安全文化、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经济、安全伦理等也将应运而生和蓬勃发展。
[关键词] 城市公共安全;平安城市;国外经验
[中图分类号] D997[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城市和城市带的发展一方面使商品经济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消费产品和服务。但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带来诸多安全隐患,如社会治安、交通事故等。如何解决这些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世界各国的学者和官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在一系列的探讨和分析中,“平安城市”这一概念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并被导入相关实践中。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出现负增长。改革开放后25年内,社会秩序指数年均递减20%。此外刑事案件中大案和要案比例上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此趋势仍未得到遏制,如每万人刑事案件立案率从1978年5.5件上升为2003 年34.1件。这些数据表明,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05年10月24日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围绕“平安中国”主题,推出大型媒体行动――《平安中国》宣传季,重点对2005年受到中央政法委、中央综合治理办公室表彰的全国102个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的平安建设进行全面解读,集中展示这些地市在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方面的新经验、新成就和新举措,包括城市防控体系建设、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解、预防青少年犯罪、安全单位创建、安全社区创建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创建“平安城市”的浪潮。
在创建“平安城市”过程中,国内许多城市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广西南宁市提出的目标是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秩序良好、司法公正、群众满意。广东东莞的目标是将三个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等融为一个有机整体,着力构建‘五个机制’,努力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确保经济运行稳健、确保治安状况良好、确保社会公共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在建设过程中,各地对城市安全的内涵理解不同,所采用的标准也各有千秋。有些城市强调打击组织,有些城市注重打击经济犯罪,而有些城市则强调社会公共安全。同时这些城市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安全建设计划。然而在执行过程中,效果不甚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一些预案过于抽象,只是单纯设置了一些职能部门,对责任的具体履行缺乏明确规定,对各部门之间如何协调无详细界定,致使工作出现缺位和相互扯皮。有些地方应对措施仍留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痕迹,强调采用人海战术。实践中,所有政府职能部门都派员参加,无论工商、税务,还是环保部门无一例外,以期形成管理强势。但是这些管理人员既不熟悉管理流程,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也没有处置权,造成所谓“空转”现象,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造成其他日常行政管理工作搁置。因此如何借鉴国际有益经验,进一步推动平安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二、加拿大多伦多有益的经验――市长社会安全计划
多伦多是北美最安全的城市之一。从表1可见,多伦多市的杀人和抢劫率远低于美国类似规模的城市,如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虽然近年来多伦多的暴力行为仍时有发生,但多伦多市努力保持安全记录,游客们对当地街道的清洁和居民的友好大加赞赏。2004年3月在市议会通过的“市长社会安全计划”,旨在进一步控制暴力和其他犯罪行为的增加。多伦多的“社会安全计划”主要包括四项战略计划:
首先是加强邻区战略。该战略要求以2005年的工作报告为基础,确定多伦多周边的13个地区重点投资,寻求政府命令、警察、社区组织和居民的支持,调动地方的配套服务如图书馆、娱乐项目、公共卫生和青少年就业。
其次是危机应对战略。该战略要求城市各服务机构(包括警察、社区组织等)在危机处理过程中统一活动处理伤亡事件。此外要求居民通过书面信息反馈干预对危机管理进行支持,并鼓励以面对面交流方式参与社区会议。其次是青少年就业战略。主要是指通过与其他政府部门、社区和私营部门的合作,为青少年提供就业、受教育、培训和参与的机会。此外还有青少年司法援助战略。该战略强调以指导性干预计划,运用新途径将青少年纳入青少年司法系统,减少他们再次犯罪的风险。同时一些以社区为基础的计划将帮助那些触犯了法律的青少年。社区安全合作者可以干预审查一些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团体组织的活动,以防范未然。市长委员会也可审查学校的安全活动。如果青少年面临被学校开除时,它可以提供建议。
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主要保障措施有建立关于社区安全的市长咨询小组、建立社区安全秘书处、为高危险社区制定邻区协助行动计划、针对计划和服务确定高危险社区、迅速制定新计划以打击团伙犯罪和枪支使用、促使企业为高危险的青少年提供就业机会、联邦与各州政府联合修改相关法律、扩展“社区危机应对计划”、使市议会参与制定和扩展“社区安全计划”。
此外,还设立2006年的市长社会安全奖,并与企业联合(如IBM加拿大分公司等)为青少年创造就业发展机会,作为城市安全计划中“青少年行动”项目的一部分。
在加拿大平安城市建设过程中,最有特色应属“公共交通运输安全计划”,包括防止汽车失窃(尤其当陌生人代为停车时);地铁上设有乘客援助警报(如遇到火灾、骚扰、疾病或事故等);行人单独外出时要避免走近路并保持对周围环境的警觉;实行“叫停方案”即在晚上9点至第二天凌晨5点间单独乘坐巴士的妇女有权不在规定的公交站台处下车,并且司机可以允许其从前门下车以保证其没有被跟踪下车;小心扒手;在上下楼梯或乘坐电梯时的安全;旅行安全等。
三、对我国的启示和经验
相对而言,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由于启动时间早,在项目的具体步骤、注意事项等方面较为成熟和完善。尽管我国与这些国家在社会体制、政治制度以及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存在一定差异,但作为一种问题的解决途径,西方国家相对成熟的经验和思路对我国现阶段建设平安城市而言,不无裨益:
(一)突破社会治安领域,强调平安城市项目包容性
“平安”是社会稳定、环境和谐、秩序井然、生产安全、人民安居乐业的总称,是广义的“平安”。 平安城市建设不应局限于社会治安领域,还应向相关的领域拓展,如交通、环境等;并应积极寻求多部门、多领域的协同合作,各种资源的整合利用,运用系统的、综合的方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平安问题,使城市的居民,游客、投资者都能感受到“平安”。
(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跨行业跨部门的平安城市战略框架
平安城市不仅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的运动,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运动。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也背离了平安城市的本质和目的。政府、企业、非营利性组织以及公民应该也必须在平安城市项目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但这只是一个前提,更重要的是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之间的协调,才是平安城市项目成功的核心。因此在建设过程,首先应建立一个旨在整合城市资源,以公私伙伴模式构建的战略联盟。在此框架中不同类型的组织各施所长,运用各自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生活、旅游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消防、公安、交通、教育、医疗、企业各相关部门可共同成立推进委员会,承担各自的伤害预防及善后处理工作。
(三)因地制宜,体现中国国情
在建设平安城市过程中,应注意到我国和西方国家建设平安城市的背景、动力有所不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有所体现,不可盲目模仿。我国应该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以解决问题入手,选择具有针对性项目,以高风险人员、高风险环境为切入点。在此过程,首先应建立健全伤害发生的频率及其原因分析的数据库,在伤害统计分析和危险危害辨识评价基础上,确立重点、有的放矢。其次,应在这过程中应考虑中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地方情况变化较快,既要注意政策连续性也要注意政策适应性。
总之,平安城市不单纯是一个纲领,而是广泛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各种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之一,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念,致力于平安等问题的城市发展战略。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阶段,随之而来的一些城市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将影响到城市的最终发展。引进平安城市理念、推广平安城市项目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丁润柏.城市安全:亟需体制与科技创新[J].建设科技,2005,(8).
[2] 罗云等.城市小康社会安全指标体系设计[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
[3] 马德峰.安全城市:基于多维视野的考察[J].城市规划学刊,2005,(1).
[4] 马德峰.安全城市[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关键词:期待可能性;罪过;刑法解释;社会安全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143-03
“期待可能性是向对强有力的国家法规面前喘息不已的国民之脆弱人性倾注同情之泪的理论。”[1]作为一项渊源于大陆法系对人性弱点发挥补偿性机能的免责理论,期待可能性的人道主义光辉对中国刑法学界的吸引力似乎也越来越大,然而,学者们对该舶来品的高度期待是否合适?基于域外、域内两个层面,我们要做一种反向思考,即在个人自由与社会安全的永恒冲突中,适度倾向于社会安全虽未必是最优的判断,但至少是当前中国刑法的一个最稳妥的选择。
一、期待可能性在域外刑法视域中之萎缩现状与省思
1.理论喧嚣难掩实践冷眼
期待可能性理论发端于德国一个世纪前的“癖马案”,它对人性的关怀及其所流露出的富有浓重温情的人性光环至今仍为中外学者们津津乐道。然而,理论的喧腾却难掩当今实践的冷眼,学说上的认知程度与其实践生命力之间依然有莫大的差距,期待可能性在审判实践中已经在向没落态势蔓延。“今天,该理论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2],尽管刑法典中明确规定了期待可能性,但实务部门似乎从未将其拔高到普遍的宽免事由适用,“像往往所担心的一样,无限制地适用期待可能性理论有招致刑法的软弱化之虞”[3],在这个意义上,现今德国刑法学界较为一致的倾向是限缩期待可能性的适用范围,反对将其做超法规适用,实践部门亦严格在免责紧急状况的框架下有限度地执行期待可能性的标准[4]。
在日本,学界对期待可能性的热衷与法院的冷淡也形成鲜明的对比。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期待可能性一度成为日本罪责免除的重要学说,学界亦对其超法规责任阻却事由的地位予以承认。然而,除在战后初期有下级裁判所的判例肯定过该理论之外,最高裁判机构却从未正面肯定过因缺乏期待可能性而做无罪的判决,就像其在1958年11月4日的判例中所言“即便承认期待可能性理论,但只要被告人的行为符合构成要件、违法且被告人具有责任能力以及故意、过失,而没有法律上认可的排除责任事由的话,就必须指出足以否定其罪责的证据……因为没有期待可能性而排除责任的场合极为罕见,而且,随便适用期待可能性理论会招致刑法的软弱化,因此,必须慎重。”[5]就算在某些维持原审无罪判决的场合,最高法院也采用别的理论进行处理。随着战后社会、经济混乱的终结,在下级法院的判决中期待可能性的作用也在逐渐缩小,并逐步淡出了实务部门的视野[6]。总之,法院审级的限制及社会时代的变迁已使期待可能性在日本的审判实践中渐行渐远。
2.困境省思及现实警示
期待可能性之所以在德日司法实践中日趋明日黄花,主要根源于其概念虚无和标准模糊的弊病。首先,期待可能性概念具有高度的涵盖性,这也意味着它的抽象性和虚无性,必然有损于法治国所追求的法律明确性,并可能导致审判实践中对其恣意滥用。同时,身为一个具有开放性范畴的免责理论,其本身的判断标准有模糊暧昧之嫌,何以确定影响期待可能性因素的客观情状的异常性?如何衡量附随情势所达致的行为人内心的受涉性?没人可以给出具体量化的标准。一旦这种伸缩性极强的标准被推至极端,势必给刑法的稳定性带来灭顶之灾,刑事普遍正义与刑法的一般预防功能均将无以实现。德国学者耶塞克称“该理论已经无足轻重”虽有言过其实之虞,但现在看来,其所以受到诟病也在情理之中。
二、期待可能性在域内刑法语境下之尴尬处境与根由
1.理论背景与时代有脱轨之嫌
从理论渊源上讲,由德国学者所倡导的期待可能性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在那个时代追求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以效率为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谋求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是时代的主旋律,过度追求生产价值导致产业工人保护制度的缺失,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日益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故而,作为后盾法的刑法基于对人性的怜悯之心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补偿也就理所应当,期待可能性便天然地成了刑法医治劳动保护制度缺失的“偏方”,此种情形对于战后民生凋敝的日本同样适用。时过境迁,在社会发展相对完善的今天,国民在法律范围内通过正当渠道表达诉求的途径日趋多元,适用期待可能性解决的情形已是少见。面对风险社会的降临,刑法也必然要重新做出价值遴选,作为维护社会安定最有力的手段,刑法不应再一味醉身于期待可能性的人性光环,理应把社会安全利益置于首选,一视同仁地期待公民遵守规范。毕竟,当初的德国之所以认可期待可能性主要动因在于有倾向地弥补民众疾苦,而我国在当前经济平稳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的社会环境之下,再倡导具有独立理论价值的期待可能性显然不合时宜。
2.哲学根基隐含道德风险
任何犯罪在某种程度上说都存在不得不为之理由,然而,百分之百的理解必然导致百分之百的无责任。期待可能性自身的缺陷使其极像一个“无底的口袋”,任何人的犯罪之行都可纳入其中,这必然是一个值得警惕的危险倾向,至少令当前社会陷入了一个鼓励弱者犯罪的道德风险。可以说,期待可能性在本质上是一种单向度的个人主义思维,它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公共利益之上,尤其在涉及重大人身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的犯罪中,一味地为期待可能性让路,无疑使现代刑法的人本取向与制度救济的多元化之路无足轻重,换言之,在期待可能性的视野下,看似无期待可能之人在完全能够采取其他措施脱离窘境之时,却依然可以把自己的痛苦转嫁给无辜的公众,且并不因之遭受惩处,这是极其危险的。只能说,在任何人的生命健康都具有不能承受之轻的压倒性地位时,在我们无法预期和控制适用期待可能性的危险成本时,压缩其适用空间就是最安全的选择。
3.概念与标准潜在先天弊端
期待可能性自身的理论特性是内涵模糊、极具抽象性。在其发源地德国,期待可能性概念被理解为“自由的法律科学概念”而适用,作为一个与自由价值法学相联系的概念,即便期待可能性后来获得了法律规范的地位,其内涵模糊、外延不清的理论特征也决定了人们很难对它的实质内容进行客观、准确的界定。另外,期待可能性的人性根基也使它的内涵充满了伦理性和价值的相对性,这便极易模糊刑法与道德的分界,势必冲击刑法规范的稳定性和国民的预测可能性。判断标准之主观性同样令期待可能性饱受批评。责任的判断必然是实质、个别而非类型化的,期待可能性之有无本来就是立足于被期待人自身之立场、对行为时之特别情况给予的特别考虑,尽管西方学者曾提出期待可能性判断的行为人标准、平均人标准和国家标准等观点,行为人标准无疑更切罪责判断的实质和初衷,成为目前采纳的通说。然而,行为人标准内在的主观化、感性化又是期待可能性难以攻克的顽疾,极有可能使判断堕入极端的个别化的深渊。何况,让法官去探求具体行为人在行为时的真实心态同样是不合实际的。
4.难以契合现行犯罪论语境
一方面,在我国犯罪构成要件内,期待可能性并不能得到良好栖息。学界比较典型的做法是将期待可能性置于犯罪主观方面的罪过中来探讨,无期待可能性便阻却罪过进而阻却责任。这种做法显然忽视了我国犯罪论语境下以社会危害性为根基的实质罪过与大陆法系下中性无色的形式罪过的差异,用西方这种“事实价值二元论”视野下的期待可能性来分析我国“事实规范相统一”思维方式下的罪过性,难免陷入理论交叉重叠的窘境。另一方面,在我国犯罪构成要件外,现有理论对期待可能性同样容纳乏力。当前有学者主张的将期待可能性置于我国刑事责任中,同样很难与我国通说的刑法理论兼容:首先,期待可能是用客观情况判断行为人主观罪过的理论,能同其紧密相联的仅是罪责判断问题,但我国的刑事责任理论被视为同犯罪论、刑罚论并列的理论范畴,完全迥异于大陆法系同罪责相关的责任论,其仅是成立犯罪后的法律后果,必然无期待可能性的立足之地。再者,用超法规的期待可能性排斥行为罪责,势必动摇构成要件作为我国刑法定罪依据的唯一性和终局性,架空我国犯罪构成的实质性,陷入否定定罪标准一元化的困境。由于历史因素,我国刑法带有较多的前苏联刑法色彩,前苏联刑法学家将心理责任与规范责任的冲突等价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把罪过当作客观存在的事实而非以法官意志为转移的评价性范畴。由此,同样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指导的中国刑法理论,在前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刑法体系影响之下,便顺理成章地抵制了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规范责任论,进而抵制了期待可能性。
三、期待可能性问题在我国刑法中的解决办法
1.我国刑法已包含类似人性关怀的理论设计
其一,我国刑法中的刑事责任理论建立在相对意志自由的哲学根基之上,与期待可能性解决问题的实质有一脉相通之处。正如犯罪学大师马里奥・帕加诺所言“一个人应对其所犯的罪行负责;如果其在犯罪之际,只有1/2的意志自由,应当负1/2的责任;如果只有1/3的意志自由,则只负1/3的责任。”期待可能性正是通过对客观情况的分析,确定行为人行为时的意志自由情况,进而反映其主观恶性并确定刑事责任。当然,绝对的自由并不存在,现代刑法更多的以行为时的选择自由来判断相对的意志自由,否认行为时意志自由的可选择性就不存在适法行为的可期待性,也就无须承担刑事责任。可见,我国刑法虽没有期待可能性字样,但刑事责任下“法不强人所难”的人文理念却一直弥散其中。
其二,我国刑法的排除犯罪性事由与事后不可罚理论本身蕴含着人性宽容的精神品质。对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义务冲突、被告人承诺等阻却犯罪的正当化事由,我国刑法一直有排除社会危害性或排除犯罪性理论为其提供理论支撑;对于不可抗力、意外事件等无罪过行为,亦可通过罪过理论在法律上给予谅解;对于行为人犯罪后的窝赃、销赃、指使毁灭伪造证据等事后不可罚行为,可通过一罪性的吸收犯理论、尚未侵害新法益的法益侵害理论或犯罪客体同一性理论阐释,另不再评价为犯罪,这便从实践的角度表现出刑法对深陷犯罪境地之人趋利避害本能的理解和尊重,在很大程度上与期待可能性异曲同工。
其三,姑且将期待可能性作为一种刑罚轻缓化的法理依据,也会陷入与我国犯罪论体系下既有的刑罚轻缓化之法理交叉重叠的窘境。现有社会危害性、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被害人过错等理论与系属期待可能性范畴之内容并无实质分界,另行引入期待可能性实乃不必要。何况,刑法在量刑时必然会对犯罪原因、目的、动机等系属情节的因素予以考察,此处的情节显然不限于法定,作为刑罚恕免因素的、超法规的期待可能性理念无疑已被含纳其中。
2.通过现有理论完全可以解决期待可能性问题
一个法律问题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理论进行分析,很多时候并非一定用期待可能性才能实现人性关怀之目的。我国刑法完全可以通过罪过理论、刑法实质解释论应对期待可能性所欲解决的问题。
其一,采用罪过理论可以实现期待可能性的合理目标。在主客观相统一的犯罪论视野下,我国刑法中的罪过是事实与价值的糅合体,不像大陆法系下的罪过,即使存在故意过失的心理事实,仍需依期待可能性作出规范上的否定评价。可以说,我国犯罪论语境下的罪过本身就已涵盖了期待可能性思想,只要谨慎地判断行为人是否具备罪过,实际上就暗含了刑法对其选择实施某种行为值得谴责与否的规范评判,何况在判断行为人罪过时,若着重从客观方面考虑其做出某种行为是否受到客观环境的强制或压迫等因素,该评价同样就更显人性,这便与期待可能性的处理思路如出一辙。
其二,通过实质解释完善我国刑法规范的人性内涵。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刑事案件适用法律愈加复杂,一味的将问题归咎于制度的疾患或许并不合理,不顾一切的批判甚至修改现行刑法亦非理智之举。在法制的实然离应然还有差距的今天,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不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下,尽量以善意将其朝着正义的方向解释,努力采用各种适当的方法将刑法解释为良法、正义之法,当然也是人性之法。这或许并不排斥以隐藏在条文背后期待可能性法理发挥对刑法的解释论机能,正如德国的雅科布斯教授所言“不可期待性事由仅是免责的例外的解释”,如此,作为一种实质解释理念,期待可能性也仅严格限于法律的范围内发挥解释论机能而已。
四、结语
鉴于期待可能性在域外刑法视域中的衰颓现状和在我国刑法语境下的尴尬窘况,鉴于我国既有刑法理论已然体现了人性色彩,期待可能性在当下中国应当缓行。通过既有理论解决期待可能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安抚了风险社会下民众对社会环境的担忧,体现了我国刑法为控制犯罪侵害、确保社会安全所做的最大努力。毕竟,刑法真正应该做的不只是对行为人表示怜悯和慈悲之心,更要赋予他们在左右为难的困境中竭尽善意之责任,由此,刑法基于期待可能性对人性所掬的刑法的“同情之泪”就不应泛滥,否则酿下的苦酒不仅仅是道德的困惑,也将是刑法的悲哀。
参考文献:
[1][日]大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M].冯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168.
[2][德]海因里希・耶塞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M].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603.
[3]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56.
[4][日]大谷实.刑法总论[M].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67-268.
[关键词]社会保障 国家经济安全 要素 相关关系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1)09-0076-08
一、引言
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具有严格国别性的概念,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而言,其国家经济安全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因此研究经济安全问题应遵守“外部着眼,内部着手”的原则,即从可能的外部冲击出发来分析一国经济内部存在的问题,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按照这一原则,当前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应界定为通过加强自身机制建设,使我国经济具备抵御外来风险冲击的能力,以保证我国经济在面临外在因素冲击时能继续稳定运行、健康发展。从传导途径来看,经济安全问题可以区分为直接经济安全问题和间接经济安全问题,直接经济安全问题系指某些对外要素的变化直接导致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如贸易摩擦频发与产业对外依存度提高等;间接经济安全问题系指国内某领域出现问题,通过一定的传导渠道,导致某些对外要素发生变化,进而在某些外部冲击的诱发下,影响国家经济安全。从操作的层面上看。经济安全问题又可以分为安全条件问题和安全能力问题,所谓安全条件问题系指衡量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所面临的经济风险程度,包括产业、环境、外贸等方面的安全程度;安全能力问题则是考虑我国经济系统应对风险的能力,如金融风险应对能力、社会风险应对能力以及国家经济保障能力等方面。
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问题愈演愈烈。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特别是2007年8月开始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更是突显了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的经济安全隐患。而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社会保障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从我国来看,中国经济首先是大国经济,经济总量上,1978-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2亿元增长至34.05万亿元,30年来,GDP居世界的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2位;其次,中国经济是转轨经济,所有制改革取得进展、经济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再次,中国经济是欠发达经济,中国经济距离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科技研究成果与现实生产的结合也不紧密。由于中国经济的这些特点,导致中国经济社会在发展上很不平衡,有些导致明显的歧视。比如,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存在深度歧视,机关与非机关之间、企业与非企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国企与私企之间、垄断国企与一般国企之间社会保障的标准差异很大。结果导致一部分人没有任何保障,多数人有少量保障,极少数人被过度保障。而城乡差别是社会保障深度歧视的典型。有专业人士估算,即使不计失业保障,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需求缺口也至少在10万亿左右。
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一国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国际上针对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该问题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术界针对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安全的内涵、主要涵盖领域、安全状况监测与预测以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措施几个角度展开的;社会保障问题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学术界针对社会保障的研究也是由来已久,研究的范围也相对宽泛,有从社会保障中社会保险各个组成部分如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展开研究,也有针对国别社会保障的总体研究等等。总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然而笔者发现,基本没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社会保障研究中涉及国家经济安全要素,以及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涉及的社会保障要素屈指可数。
不论从时代背景、世界范围还是中国自身而言,将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结合起来研究,都显得尤为必要。本文试图从国内外社会保障研究中涉及到的国家经济安全要素和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涉及的社会保障要素两个角度出发,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对学术界针对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结合研究现状进行梳理。
二、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关联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1、国内外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关联研究的回顾。
笔者通过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发现,国内外学术界基本没有明确地将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两者相结合进行的研究,只有少量的在社会保障研究中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因素,以及在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涉及社会保障要素,以下将分别论述之。
国外学者的社会保障文献中,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因素的研究思路主要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危机,从而对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可以看作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之一)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一国经济安全能力,最终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Jonathan Gruber(1997)的研究认为工业化国家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人的寿命预期增加,而老年人退休的年龄不断降低,所有这些趋势给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财务偿付能力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压力,而社会保障制度规定本身,也容易导致老年劳动力人口的减少;Rowena A.Pecchenino(1999)研究了中年人所面对的孩子教育问题和老人赡养问题,论述了社会保障现收现付制度的经济影响。在各种人口学的假设下,如资本积累、教育经费、社会福利以及经济增长等,分析了社会保障税的效果,研究表明,很多情况下,社会保障挤出教育,减慢经济增长和减少社会福利;Bertholdu Wigger(2001)对作为公共选择的结果的非累积制社会保障在内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其目的是在内生增长构架下,阐明社会保障的政治经济作用,研究表明,尽管非累积社会保障一般而言并不危害经济增长,但是却危害民主的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种危害效果越来越明显;Rodrigo A.Cerda(2005)研究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危机是内生的,他通过内生人口统计变迁模型分析,以及劳动力供给的反面效应,即久而久之产生社会保障税率的持续上升,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危机是内生的,因为社会保障影响生育力和人力资本决定,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了社会保障现收现付制财务问题,社会保障税率、人口转变和劳动力供给的关系导致了现收现付制爆发性的恶性循环,现收现付制无法维持,只能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税率。
在国内学者的社会保障研究中,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因素主要有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人口老龄化和 社会保障基金缺口问题以及我国社会保障的歧视问题三个方面。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可以归结为从社会保障影响社会稳定的角度展开论述,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基金缺口问题以及我国社会保障的歧视问题则主要是从社会保障影响经济发展角度研究,而不论是社会稳定,或是经济发展均是影响一国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
在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方面,王国军(2000)认为,合理化解中国的城市化难题,使人口城市化过程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过程同步,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以推动农业人口的城市化。要给进城的农民提供一个最低的生活保障,让他们能够安心在一个地方工作,而不是在农村和城市间频繁流动,给交通治安带来巨大的压力,解决民工在城市中没有责任心和归属感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李强(2001)认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问题很可能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威胁。离乡背井的外来民工,如果在城里遇到困境、没有工作、又得不到任何社会帮助,他们就会形成城市中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力量;刘翠霄(2001)、鲍海君和吴次芳(2002)也分别对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对我国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基金缺口的研究方面,宋晓梧(2001)在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严峻形势时指出,养老保险基金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要求,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存在着互促与互制的关系,经济发展既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保障发展的制约,而社会保障亦反过来促进或制约着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表明有效地运用资源和恰当地分摊负担及利益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是事关全局的大问题,尤其需要审慎考察,力求相得益彰的双赢局面。
在我国社会保障的歧视问题方面,杨翠迎(2004)认为,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不但不能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反而对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现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迫切需要统筹城乡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收人再分配的调节器减小贫富差距,熨平社会严重不公,努力实现保证社会公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但在实践中,中国现行一边倒式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功能严重扭曲,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反而因其不公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至于国外的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是否涉及到社会保障要素,笔者分别使用State Security、National Economic Safety、Economic Threat和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等相关检索词进行了广泛检索,发现国外文献中涉及到Economic Security和Economic Safety,同时是我们所谓“经济安全”含义的都是中国人写的文章,并且文章数量很少。国外传统意义上的“Economic Security”基本是用来指“经济保障”,是有关健康问题、退休、失业问题等方面的经济保障,而不是我国所谓“经济安全”的含义,相关文献涉及到Economic Security的也都是针对社会保障的研究。我们所谓“经济安全”在国外并没有对应的名词,因此没有明确定义,是分开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等,都归属于国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国家利益(National Welfare)范畴。用National Security检索,可以查到很多相关的书籍和文献,针对国家安全的学术研究很多,在涉及到日本、美国等国家安全的文献中,大多涉及三个领域,即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方面主要是针对资源、市场、贸易和金融等方面研究,但没有论及社会保障要素,因此,此处不进行国外研究的综述。
国内针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中,涉及到的社会保障要素主要是从三个角度体现。第一个角度是社会保障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第二个角度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个角度是在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中,加入社会保障因子。
第一个角度方面,张如海(2000)认为,应该从一个国家的内部因素和所面临的外部因素认识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其中一国的内部因素之一是社会的安定程度,任何一个国家只有在社会安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集中精力去发展经济,也只有经济的发展才有国家经济安全的物质基础;谢伏瞻(2001)认为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是同国家的经济安全紧密相关的,没有国家的经济安全就没有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在中国尤其如此。当然,即使国家经济安全无忧,在繁荣发展的条件下,还会有一部分家庭、一部分个人会受到经济安全的困扰和威胁,这也是需要特别关注和重视的。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涉及就业机会、收入高低、社会保障程度等诸多方面。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张士铨(2009)认为,以民为本的国家经济安全观,旨在建设责权利对称、促进将个人与公众利益相融合的制度。在市场化进程中,做好社会保障医疗统筹等工作的宗旨,不是由政府施惠于民,而是让民众掌握自己的命运,是政府、民众和市场都发挥各自功能,在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得到总体和个体收益。
第二个角度方面,即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对策研究方面,Wang Zhengyi(2004)在论述中国应该如何面对经济中不安全因素时,建议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制定城乡就业的全局计划、优化就业结构、建立再就业服务培训中心以及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持社会稳定最基本的制度,应该优先发展;徐学陶(2005)认为,政府为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应建立完备的社会安全体制,并以缴纳保费的社会保障为主,使人人获得可预期且可靠的基本保障而安居乐业。对少数不幸或有特殊情况的国民,则以社会救助作选择性补助。社会保险保障的水准,应以保障基本生存的假定需要为限,并以此决定保费的高低。顾海兵(2009)等从政府机构视角进行了研究。认为保障经济安全需要从政府机构视角研究,既包括短期,也包括中长期,因为机构的设立、健全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社会领域,建议对民政部有关机构进行改革,部分职能放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民政部改为紧急情况部,只对经济社会中发生的紧急情况进行干预和调解。还认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短期对策侧重于政策视角的研究,在社会领域,尽快取消户籍制度,完善最低社保制度,提高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同时指出当前主张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主流观点是不现实的,由于财力不足,全民社保的实现面临很大困难,而且从目前的社保管理实践看,社会保障管理相对其众多的工作人员来说,其运行的低效率较为突出。认为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安全保障必须走向规范化和体系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从总体上看应该建立《国家经济安全法》法律体系,从分领域看,在社会领域建议出台《最低保障法》,建议尽快出台《常住人口管理条例》,还认为目前应该主要抓住最低社会保障问题。
第三个角度方面,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中社会保障因子方面的研究中,顾海兵 (2007)等在国家经济安全能力指标系统的子系统及指标中,引入了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这一指标;年志远、李丹(2008)在研究中将国家经济安全预警体系的指标分为财金安全预警指标、社会安全预警指标、外经安全预警指标、资源安全预警指标和产业安全预警指标等,认为其中社会安全预警指标应主要通过收入分配风险、失业风险、社会保障风险、经济增长风险和生态环境风险等指标反映。
2、研究评述。
综观已有的研究,不难发现,所谓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两者相结合的研究只是在社会保障研究中涉及到一点国家经济安全要素,或者在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涉及到一点社会保障要素,并没有将两者相结合的深入研究,笔者在查阅文献过程中甚至没有发现针对两者关系的详细论述。国外针对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相结合的研究,明显少于国内,国外的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基本没有涉及到任何社会保障要素,而国外社会保障文献中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要素的也十分有限,并且只是从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保障财务危机一个角度来论述,结合点单一。国内社会保障文献中涉及到经济安全要素的相对较多,包括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资金缺口、我国特有的社会保障歧视等。国内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涉及到的社会保障要素也可以从社会保障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社会保障作为经济安全保障措施之一的制度建设问题以及经济安全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中的社会保障因子三个角度来看。国内的研究相对丰富,某种程度上也跟中国社会的现实有关:我国的老龄化问题、社会保障资金的严重缺口、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对不同阶层的严重歧视等。
已有研究虽然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并且相对零散,但至少让我们认识到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从来就不应该是独立的、不相关的领域,两者结合着研究,不论是从世界上其他国家来看,还是单从中国来看,都确实有其现实必要性和学术意义。笔者认为,未来针对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相关的研究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论方面,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相关理论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国家经济安全可能构成的影响;实证方面,有关国家经济安全的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构建,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关系的实证研究等。
三、社会保障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路径的前瞻思考
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是息息相关的,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范畴来看,社会保障涉及间接经济安全问题,属于安全能力的部分。社会保障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经济手段。当然,社会保障制度也需要根据各国的不同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水平而相应、适度的发展,并且在一国的不同发展阶段相应地呈现不同的问题和特点。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和社会保障歧视这两个问题可能会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能力,进而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1、社会保障基金缺口与国家经济安全能力。
社会保障基金缺口系指社会保障基金的需求总额与现行体制下所能筹集的基金总额之间的差额,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有关专家测算,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缺口达到10万亿元。从社会保障基金缺口的视角看,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将会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能力。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依法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专款专用的资金。社会保障基金按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分,包括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济基金、社会福利基金和社会优抚基金等。其中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基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保险基金按照基金的用途又可以分为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等,养老保险基金数额最大,在整个社会保险制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单从养老保险基金来看,形成缺口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供给方面的,也包括需求方面的原因,如历史欠账、人口老龄化等。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机制可以简单由下图表示(见图1)。
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7%,就表明该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09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达1.67亿,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到1899万。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基数大、速度快的特点,人口预期寿命延长,高龄化趋势明显。加之社会统筹养老金曾被国家挪用、调用,养老保险从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转轨的过程中,产生了历史欠账,个人账户资金被用来当期支付,空账严重。另外社保基金理事会所掌管的社保基金在海内外投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这一系列因素将会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愈演愈烈。据有关学者测算,到我国老龄化高峰的2030年,离退休人员将达到全国职工总数的50%,这意味着在职职工的养老金缴费率将由目前的20%急剧上升为50%,这必然会加大中国的养老金缺口。2005年初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当时叫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向国务院提交的报告指出中国在未来30年将会产生6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另据世界银行2005年进行的测算,不考虑货币购买力贬值等因素,2001年到2075年,中国养老金缺口达9.15万亿元。
面对如此巨大的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国家必然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采取诸如推迟法定退休年龄、提高缴费率、国有股减持、征收社会保障税等可能的措施。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国家加大养老金的财政投入,可能增大财政赤字、增发国债,也可能导致货币供给增加,从而加大了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如果政府完全用税收来弥补缺口,将会增加企业税负,如果政府采用发行特种国债的方式来弥补缺口,会导致民间资金供给减少,利率上升,企业融资更为困难且成本加大,对各类企业、特别是经营业绩较差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不可否认的,广大退休人员仍然很可能面临“老无所养”的境地,在职人员也会因此而恐慌。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政府公信力极大地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而影响政治稳定,导致国内外对中国经济预期的变差,进而影响某些对外因素的变化,这一切均对我国社会风险应对能力以及国家经济保障的能力提出了考验,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以上仅从我国养老金缺口视角初步探讨了社会保障与经济安全的相关关系,实际上养老金缺口对一国经济安全可能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在中国以外的其他一些国家同样存在。笔者现采用法国养老金改革引起的一系列罢工事件这一典型案例进行说明。法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同时随着退休人口大量增加,工作人口减少,养老金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2010年赤字在107亿欧元左右,明显高于2008年56亿欧元和2009年82亿欧元。法国政府有关机构甚至预测,2015年赤字将达400亿欧元,2050年赤字将达1140亿欧元。弥补养老金缺口的惯用做法是财政拨款,养老金缺口占一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无疑是一项重要数据。由于没有找到完整的近几年法国养老金缺口和财政收入数据,笔者采用估算的方 式。根据笔者从IMF、国家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等相关网页以及《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查到的部分年份法国财政收入和GDP数据,从相关机构测算2008-2010年法国养老金缺口的数据可以看出,法国养老金缺口约以每年35亿美元的速度增加,估算可得2007-2010年法国养老金缺口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为0.39%、0.63%、0.87%和1.27%(其中欧元数据按2011年1月24日汇率折合成美元:1欧元=1.3596美元)。由此可见,养老金缺口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约以每年超过0.2个百分点的幅度增大,并且随着缺口的扩大,增加的幅度也存在增大的可能。
为缓解这一问题,2010年10月法国议会通过了退休制度改革法案,该法案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将最低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2岁,二是将可领取全部养老金的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而这一制度改革引发了一系列全国性,在抗议中还发生了严重冲突事件,扰乱民众正常生活,影响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政府公信力下降。实际上早在该法案改革没有通过的2010年初,英国路透社就报道了一家民调机构的调查结果,选民担忧法国经济疲弱,并且不满萨科齐的执政风格,有65%的法国受访民众不希望萨科齐参加2012年法国总统大选。种种情况导致了国内外对法国经济预期变差,进而可能引起某些对外因素的变化,这一切均对法国的社会风险应对能力以及国家经济保障能力形成了严峻的挑战,考验国家经济安全能力。
2、社会保障歧视与国家经济安全能力。
社会保障歧视指的是一个社会里的不同群体适用不同的社会保障标准。社会保障制度最根本的特征是公平享有,我国当前社会保障领域存在的歧视问题则严重违背了根本特征,城市和农村之间、公务员与非公务员之间、企业与非企业之间,甚至企业中国企和私企、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之间,公务员里高级干部、普通干部和一般公务员之间,社会保障待遇都存在着明显的很大差异。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项目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等。仅从养老保险方面来看,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养老保险待遇的不同,必然导致相互攀比现象,此现象日益突出,并已成为每年“两会”代表批评的社会不公问题之一,也是社会媒体关注的热点新闻,由此导致上访案件逐年增加,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类现象频发,极易导致社会摩擦和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从而可能引起一些对外因素的变化,影响我国社会风险应对能力和国家经济保障能力,进而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
我国社会保障歧视最典型的表现是城乡之间的差异。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障项目差异显著。我国城镇地区已经基本建立了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项目的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险体系,而在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只在东部少数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新农合医疗也处于起步阶段,农民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生育保险更是一片空白。第二,保障水平差距大。根据《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统计公报》中数据,2009年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支出8894.4亿元,农村养老金支出76亿元,农村养老金支出仅为城镇养老金支出的0.85%,而农村人口数却是城镇人口数的1.15倍。第三,覆盖面差别较大。《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数据显示,2009年末我国乡村人口71288万人,占总人口数53.41%,而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仅为8691万人;城镇人口62186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3550万人。
但一般而言,农民拥有土地,不可否认土地仍然是我国大多数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尽管存在社保歧视,土地带给农民的保障程度也很低(土地保障程度可以用农民土地收入来衡量,笔者根据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9》查到的数据,按照全国种植业产品中稻谷、小麦、玉米三种主要粮食作物平均,用净利润、人工成本和农业补贴之和减去成本外支出计算得到2008年农民每亩土地收入为409.30元,从《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查到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耕地面积2.18亩,算出农民平均每人土地收入为892.27元;土地保障程度也可以用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家庭经营纯收入当中的农业收入来近似,这里采用以上两种方法相结合取算术平均值的办法来估算,2008年土地带给农民平均每人每年的保障价值为1159.62元),但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问题和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因此,农民社会保障歧视目前还不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国家经济安全能力的影响也较有限,但长期看不容忽视。
然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近年来农民土地被征用的规模不断扩大,失地农民数量逐年增多,日益凸显的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已使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严重,成为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对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处理,也存在明显的歧视,如补偿款被层层盘剥、就业难、部分失地农民几乎丧失了基本国民待遇等。而农民工问题更是成为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夹层、牺牲品。在某种意义上,农民失去土地、从农村走向城市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社会保障歧视等方面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是需要特别重视的,在一定传导机制作用下,很可能对国家经济安全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安全;国家安全;挑战;应对策略
最近媒体曝光的“棱镜门”事件警示我们,敌对势力网络监控和窃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的安全问题。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不仅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其地位和作用也在日益凸显,已成为国家安全各个领域联系和交汇的纽带,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性保障。因此,信息安全已提升到国家核心的战略层面,成为国家综合性安全战略的制高点和新载体。
一、信息安全的内涵和特征
1.信息安全的内涵
信息安全最初仅是一个技术领域里的概念,其被推广到国家安全领域中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才被广泛运用。对信息安全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狭义上来说,其主要是指信息的安全,即信息状态的安全存在与转移,包括信息的保密性、实用性、完整性、可控制性以及可靠性五个方面[1]。广义上,信息安全指信息的稳定与有序,即一个国家的信息化状态和信息技术整个体系未受到外来的威胁与侵犯,在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均不受外境的威胁和破坏,处在正常运行的状态。
2.信息安全的主要特征
信息安全具有脆弱性。目前,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依赖信息网络系统,信息网络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控制系统的中枢。在当代社会,由于缺乏合适的国际治理机制,的信息网络技术漏洞防不胜防,导致安全攻击和灾难也时有发生。社会对信息系统的高度依存,这必然导致社会安全的脆弱性,只要控制或摧毁了一个国家的信息系统,就能对这个国家带来灾难性打击。信息技术的开放性,攻击成本的低廉性,使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攻击的发起者,导致信息系统遭受的威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
作者单位:472000河南省三门峡军分区
息安全面临着高度的风险性。
信息安全具有潜伏性。在传统的国家安全中,一个国家的安全受到威胁具有透明性,敌对双方均可以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可以使双方有充足的时间去应对。倘若国家的信息安全出现问题,极易遭攻击或损坏,且没有预兆,蔓延迅速,常导致信息系统的瘫痪,社会稳定遭受威胁,被侵国家的军事、文化、政治、经济等信息可能被渗透和侵犯。入侵方仅靠对方的硬件或在软件中设置一个“逻辑炸弹”就可在任一时间破坏对方的信息系统[2]。此外,黑客系统也可以利用某些程序或芯片潜伏到一个国家的重要信息管理中,执行某项指令,摧毁对方的信息系统。
信息安全具有跨国性。这是由网络结构的全球性、互联性、开放性、信息资源的数据共享性、通信信道共用性决定的。不论是在影响的地域范围、传播的速度或规模,还是在媒体的表现形式等各方面,互联网都已远远超出了其它大众传播媒体,它不仅极大地缩短了世界各国的时空距离,使地球人有了瞬间即可共享的信息。同时,互联网不仅互联,而且互动,过去人们尽管有选择信息的自由性,但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无法利用媒介去主动地传播个人信息,然而现在,所在用户都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成为信息的者,甚至可能成为引发某一全球性事件的根源。信息流动的便利性使得国家的边界显得异常脆弱,在某方面甚至形同虚设,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信息每时每刻都在其国土上流动,这为犯罪分子、等跨地域、跨国界作案提供了可能。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放大效应和催化剂作用,某个国家的信息安全受到攻击和破坏时很容易波及给其他国家。
二、信息安全对国家安全带来的挑战
目前,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但是人类社会在感受信息网络高效便捷、资源共享等魅力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它给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发展、军事安全和文化安全带来的种种隐患。
1.信息安全影响国家政治安全
当前,任何国家的政治安全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政治生活的影响和冲击,信息已成为国家重要构成部分,而维护国家就必须要确保国家信息安全,必须牢牢掌握国家的信息。从国内角度看,政府的权威因信息技术面临严重挑战。由于网络是全方位开放的,人们很容易地获取所需信息进行转发,但政府却没有能力做到对网上所信息进行有效筛选和控制,使得信息网络媒体的舆论效果愈加强大。如果对一些利用网络攻击政府的言论不加控制,任由其自由泛滥,必将导社会混乱,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
2.信息安全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目前,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网络安全是密切相连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网络。一方面,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信息的纽带作用十分明确,甚至已经渗透到了经济安全的核心地位,承担着国家农业、工业、商业、科技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和战略安全,保障国家的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一旦经济信息遭受外境威胁,整个国家的安全也将受到严重的损害[3]。另一方面,计算机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广泛应用,使以网络为构建的现代金融系统成为社会运行的核心系统。由于网络中总是存在很多无法克服的技术漏洞和安全缺陷,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经济的不安全因素。如果一个国家的信息网络被敌对势力侵入,与国家经济密切相关的银行、证券交易所、空中交通、通讯网、电力网等系统受到破坏,那么很可能会导致整个国家财政金融崩溃,交通运输瘫痪,能源供应中断,从而引起人们的恐慌和社会的动荡。
3.信息安全对军事安全的影响
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和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消除了海洋、大山、距离等国家的自然安全屏障,把军事活动扩展到整个世界。在和平时期,针对军事秘密的网络窃密和泄密防控难度大。随着信息网络不断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军用网络和民用网络的界限也日渐模糊,这加快了泄密速度,扩大了泄密范围,致使泄密事件屡有发生。同时军用网络与民用网络的互联也给了“黑客”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他们可以通过民用系统侵入军事系统,开展窃密破坏活动,行动防不胜防,给国家和军队带来了极大的隐患。由于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被广泛应用,信息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信息对于军队就像血液对于人体一样重要”。敌对双方通过信息网络,利用计算机技术侦察、获取、破坏另一方作战系统的重要信息,进而影响甚至决定战争发展的进程。可以说,战争的结果已主要取决于哪一方对信息掌握得更多、更准确以及谁对信息利用得更好,即完全取决于“制信息权”的归属。
4.信息安全对文化安全的影响
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它大大推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使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比以往所有时代都多;另一方面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也带来了文化发展的失衡,弱势文化不断被强势文化所同化,导致弱小国家很容易出现价值观念的混乱,民族与国家认同感降低的问题。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把推行“文化扩张”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这种扩张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他们利用本国信息科技的“技术霸权”,极力对不同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国家进行文化扩张。网络时代信息霸权和强势文化的冲击更使网络文化交流变成了单向渗透。当今西方国家占据着互联网传播的制高点,互联网上 90%的信息是英语信息,他们依靠这种语言上的霸权,到处宣扬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对其它文化横加指责,向别的国家大量倾销带有其政治模式、价值观念的各种信息,迫使别国接受他们的文化信仰,从而对众多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持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三、中国应对信息安全的对策
根据目前的国际形势及我国的现实情况,保证信息的安全首要任务是尽快形成一个科学的信息安全战略,使各项工作稳步有序发展,使我国的信息安全工作紧跟时展的进程。
1.加大信息安全教育的管理,提高公民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
信息安全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人与信息系统的结合,而人又是组织管理和决策的核心关键,因此强化人的信息安全意识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首要工作。只有全民把信息安全意识和素质都提高了,中国的信息安全事业才会有更可靠的保证。要把提高全民安全意识放到战略地位,着眼于全民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加强全国人民信息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从事与信息相关的政府、企业等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的观念,提高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使他们人人都能主动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地位,并能以维护国家利益的全局出发,自觉保守国家的秘密,自觉维护国家信息安全。
2.增强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完善国家信息安全防卫体系
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许多关键技术还依赖进口,处于受控于人的状态,信息安全隐患较多。为了提高我国信息安全技术水平,必须在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协调指导下,制定国家信息安全总体战略,增加信息技术研发投入,对我国信息安全研发机构进行整合,有计划地开展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科技攻关,建立独立的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平台,切实保证我国信息技术和装备体系的安全性,使我们有足够的实力去预防和抗击敌对势力对我国发动的一切信息战争和高技术犯罪活动。
3.加强信息安全的国际交流,建立国际信息的安全保障机制
信息流通是全球的,维护信息安全更需要国家间的合作,因此。建立全球性的信息安全保障制度已迫在眉睫。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霸权的氛围下,我国有必要加强国际信息安全秩序建设的投入力度,参与国际信息安全协议的制定,争取国际信息安全的主导权。要主动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有关的网络传播和网络安全的研讨和谈判,不断推动信息的共享,反对信息的垄断,尤其是要制定国际网络信息的传播公约,有效地约束网络负面信息的自由流动,遏制网络犯罪和信息战,加强信息传播安全,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参考文献
[1]张静.国家安全中的信息安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