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理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哲学;会计理论;会计哲学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导言
“哲学”一词来自希腊文philosophia,由“爱”和“智慧”两词组成,意为“爱智慧”。哲学的经典定义是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会计理论是采用一定逻辑形式对会计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具有综合性和条理性的理性认识。从概念可以看出,哲学和会计理论都是一种认识,但是哲学的认识范围更广,抽象程度更高,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哲学的思想、哲学的方法以及哲学的理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会计理论发展,会计理论研究中的许多争论,都涉及到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问题。我国著名会计学家王世定曾指出:“会计观是人们对会计的基本认识和本质看法。它是研究会计理论,做好会计工作的基础。当今世界上的各种会计学派,无论他们在具体观点上有多少分歧,归根结底都可以从会计观上找到缘由”。“会计观应该是指人们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认识和基本看法”。
哲学对会计理论发展的影响由来已久,本文意在总结前人的哲学思想在会计理论的体现,分析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的区别,同时,探讨哲学思想在会计理论中的应用问题。
二、文献综述与分析
(一)关于会计哲学。会计哲学是理论会计学研究的最高层次,它提供给会计学的仅仅是思想方法层次或关于经济方法的哲学反思而并非直接、单纯的会计理论。通过对会计哲学的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会计学科的理论体系,有助于构建相关的新型会计学科,完善已有的会计学科理论体系,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向深层次发展。
1、会计哲学的涵义和定位。关于什么是会计哲学,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但至今尚未形成共识。著名会计学家于玉林(2003)认为,会计哲学应分为以下两个层次:①会计人员以哲学原理为指导进行会计工作,即会计应用哲学;②对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用哲学的实践进行总结,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从而形成一门分支学科――会计哲学,是依据哲学基本原理,结合会计原理,研究会计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应用哲学。
2、会计哲学的基本内容。关于会计哲学的内容,国内一些会计学者已经进行了探讨。有人认为,会计哲学包括会计本质论、会计内容论、会计形式论、会计关系论等;也有人认为,会计哲学包括会计研究方法、会计对象的哲学探讨、会计职能的哲学探讨、会计形式的哲学探讨、会计的时空观、会计的意识论、会计本质的探讨、会计学科体系的建设问题、会计改革的哲学探讨等。
(二)关于会计应用哲学。汪新泉对会计理论的一些内容(如会计等式)进行了哲学上的思考。李法贵认为会计理论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轨迹遵循哲学否定之否定规律。栾甫贵探讨了哲学在会计制度建设中的理论基础作用,并指出会计制度的变迁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三、会计哲学、会计应用哲学在会计理论中的应用
(一)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的区别。从上面文献综述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的区别主要在于:
第一,性质不同。会计哲学是应用哲学基本原理认识会计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属于一门相对独立的应用哲学分支学科。会计应用哲学是在会计领域应用哲学基本原理,是在会计工作内容或在会计理论体系中反映应用哲学的基本原理。
第二,对象不同。会计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会计领域表现为世界观方面的一般会计规律,实际上是会计人员对这些一般会计规律的基本看法。会计应用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会计领域各个方面的一些具体工作上,应用哲学原理进行处理的内容;这是具体问题应用相关哲学原理进行的具体处理。
第三,内容不同。会计哲学反映的内容是会计人员对会计一般规律的认识规律,是回答“怎样去认识”。会计应用哲学反映会计人员对会计领域各方面的某些问题,应用哲学原理是怎样认识的,是回答“是什么”。
(二)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的具体应用。会计哲学的具体应用如对会计规律形成的条件(一定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法律和管理等客观环境,会计人员素质、研究水平等主观因素)、内容、关系、因素、作用和发展趋势等的认识。
会计应用哲学的具体应用例子,如马慧如将会计假设、原则与哲学概念、规律和范畴统一起来,如会计主体假设与空间观,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与时间观,货币计量中的币值稳定假设与质量互变观,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与本质观,配比原则与联系观,重要性原则与重点观,会计原则的冲突与矛盾观。
会计应用哲学和会计哲学阶段均属于自觉使用哲学的阶段,两者很容易混淆。综合不同视角考察和研究的结论,笔者认为,会计哲学作为一门从哲学的角度和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科,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就是会计世界观和方法论;会计应用哲学则重在其指导实践的应用性,两者互为补充。
四、结论和展望
哲学中所运用的观点,譬如现象和本质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等等,都是会计研究所运用的哲学原理,他们共同组成了“会计哲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哲学思维对会计研究的渗透和应用。
我们要良好地区分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充分运用哲学原理,服务会计理论建设。
本文的局限性在于只研究了哲学原理在会计理论中的应用,对于西方先进思潮对会计理论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参考文献:
[1]宋小明,杨智杰.会计本质的哲学分析与现实论断[J].当代经济管理,2006.2.
[2]喻采平.哲学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1.
[3]郭小芬.会计理论的哲学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999.2.
[4]马慧如.关于会计假设、原则的哲学思考[J].财会通讯,2002.9.
[5]栾甫贵.论会计制度的哲学基础[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12.
我国《辞海》将“理论”解释为:“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
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现代汉语词典》认为“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1996年版的《韦氏英文百科辞典》将“理论”解释为:“一组内在一致的命题组,用于解释某类现
象的基本原理”;并认为“理论只是猜测性解释,不是广为证实的、报告实际情况的命题”。著名的会计学家利特尔顿(A.C.Littleton)在1958年的《会计理论结构》中提出:“会计理论远非抽象的、无益的和琐细的分析,而是侧重于研究会计行动的思想。实践是事实和行动,理论则由解释和推理所组成。”葛家澍教授认为:“会计理论同一切其他理论一样,来自实践,又应再回到实践。来自于实践,意味着我们在观察大量会计现象之后,从中发现某些带有共性的特征,通过理性认识,把它上升为‘概念’,‘概念’就属于理论范畴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现代汉语词典》认为“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1996年版的《韦氏英文百科辞典》将“理论”解释为:“一组内在一致的命题组,用于解释某类现象的基本原理”;并认为“理论只是猜测性解释,不是广为证实的、报告实际情况的命题”。著名的会计学家利特尔顿(A.C.Littleton)在1958年的《会计理论结构》中提出:“会计理论远非抽象的、无益的和琐细的分析,而是侧重于研究会计行动的思想。实践是事实和行动,理论则由解释和推理所组成。”葛家澍教授认为:“会计理论同一切其他理论一样,来自实践,又应再回到实践。来自于实践,意味着我们在观察大量会计现象之后,从中发现某些带有共性的特征,通过理性认识,把它上升为‘概念’,‘概念’就属于理论范畴。
以上对于“理论”、“会计理论”的解释各有一定的差异。一般认为“理论”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观察,并且运用科学的概念去阐明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科学的理论能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对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理论必须前后一贯,自成体系。“会计理论”则是人们在会计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从会计现象到其本质的观察,总结概括出来的关于会计知识的科学而系统的结论。会计理论来源于会计实践,又对会计实践起指导作用。“会计理论体系”就是将各会计理论要素按一定逻辑关系有机结合而成的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理论知识体系。
二、会计理论体系的构成内容
目前会计界对于会计理论包含的内容也是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会计理论按一般科学理论的结构和性质分类,可分为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层次,每一层次下又可按其具体理论的构成、性质和作用再分为若干二级甚至三级层次。汤云为教授在《会计理论》(1997版)一书中认为会计理论按学科可以分为财务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和审计理论等。
还有学者认为会计理论分为起点性会计理论;会计基本理论;中介会计理论(亦称会计准则基本概念理论);应用会计理论四个层次。王海龙在《我国会计理论体系构建浅探》一文中将会计理论体系分为四个层次:会计环境理论、会计基本理论、会计中介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其中会计基本理论包括会计本质、目标、职能、对象、要素、假设、信息质量特征等;会计应用理论,包括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工作的组织机构等;会计中介理论亦称会计准则基本概念理论,类似于西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的桥梁。
本文认为,以上大部分观点只是对会计理论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归纳,并非完整的会计理论。应该说会计理论不仅包括会计学中的各种理论观点,还包括各种会计学术流派、会计发展历史、会计研究方法理论、会计教育理论、比较会计理论、会计行为理论等等。
本文在会计理论的具体内容和层次上作了探讨,形成了以下观点:
1、将会计理论分为会计本体理论和会计外延理论两大层次,而每一层次又可再分为二级甚至三级层次。李心合教授在《财务会计理论创新与发展》一书中提到:“会计实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也是最本源的会计实践是指会计工作实践,它是会计工作人员运用一套专门的方法和手段对特定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进行能动的反应和实施的控制的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以会计工作实践为本源,又会派生出许多相关联的实践活动。”所以,根据会计实践活动的性质,我们将会计理论分为会计本体理论和会计外延理论。其中,会计本体理论主要指在会计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等基本的会计理论问题。会计外延理论就是在派生的与会计工作相关联的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会计理论。
2、将会计本体理论再分为会计基本理论、会计中介理论和会计规范理论三个层次。会计的基本理论是关于会计实践活动的最一般、最本质的概括。主要包括会计环境、会计本质、会计职能等内容。会计中介理论也可以称为“会计基本概念框架”,连接着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规范理论。主要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方法等。会计规范理论就是会计实践活动中应遵循的法律、政策、制度、程序等。主要包括:会计法律、会计具体准则、会计制度、会计程序等。
3、将会计外延理论分为会计教研理论、会计管理理论、会计行为理论三个层次。会计教研理论包括会计教例中,就“银行清天化日之下遭抢劫”这个问题,有些学生可能会认为大庆分行领导对姚丽的处分不公平,有些学生可能认为对保安、临柜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担任的工作标准与要求、工作内容与职责、工作时间与地点等并未作相应明确的说明,即对三类人员所担任的工作未作具体描述。各小组经过学生们陈述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并就不同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集思广益,最终达成共识,并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3、课堂发言,全班交流。课堂发言,全班交流是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是形成教学结果的重要阶段,这一环节控制不好,会使课堂环节变得散乱无章。为了保证讨论效果,通常由教师主持,各小组讨论完后写好发言稿,选出发言人,并且限定各小组发言人发言的时间。课堂上,要注重创造良好的自主讨论的气氛和环境,同时,以适时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观点中的偏颇,使学生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进行讨论。以学生讨论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重在应用,强调能力培育。发言时,注意尽量只阐述对解决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办法并加以适当的论述,避免夸夸其谈。
4、归纳总结,消化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扮演非常重要。教师要对各小组的讨论与发言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评估,综合全体学生的观点并阐述教师自己的看法。归纳总结时,应注意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阐明此案例中的重点、难点,譬如该案例中责任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银行人力资源部门在工作安排、工作分析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点评各小组分析评论中的优缺点,然后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逐渐上升到理论高度。
三、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应注意以下问题:
1、应建立和更新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案例库。实施案例教学要运用大量教学案例,为了节省教师收集案例的时间和精力,从长远考虑,应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案例库。案例可以是现有的资料如各种人力资源案例集,也可以是教师实地走访调查、获取有关信息自行设计的,同时还可以选择国外案例。
2、案例教学重在讨论、思考和学生参与。对案例分析没有统一的答案或最好的解决问题方式。案例是对管理实况的描述和说明,涉及的变量很多,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我们无法验证哪种是最好的或唯一正确的,但这无关紧要。案例研究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找出对某一问题的不变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概念、原理、方法分析案例,使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将自己置身于管理人员的地位。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3、案例教学不能代替传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案例教学有许多优点,但应用案例教学不能排斥和取代其他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与其说是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不如说是对其的有力补充。教师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时,应根据课程的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其它教学方法取长补短,有效结合。
4、教师的作用。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由传统的主导者转为启发者、诱导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并且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善于启发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有意创造一种开放的气氛,借助于提示、提问、反问、引起争论等方式使学生各抒己见,将讨
论引向深入。这对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关系
(一)以往和目前的会计实务都是由会计理论做出总结评价
在会计学课程中,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两者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会计理论经常在会计实务的具体运用中,以及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中获得先进的生产经营经验,从中总结出有效的措施和理论,进一步提高会计理论的水准。会计理论还是会计实务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能够保证对会计实务的评价实现逻辑性和可行性。当前大多数企业都是基于会计理论来对会计实务进行评价。
(二)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有很好地指导作用
近些年以来,企业的生产经营项目逐渐实现多元化发展,会计工作的种类和成果也就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有些刚接触会计实务工作的人员,不了解会计工作的相关事项,就需要会计理论的对其正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更好地解决办法,做好会计实务的工作[1]。
(三)会计实务的发展需要会计理论为其指出方向
会计理论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而相应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会计理论始终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沿,它是对相关会计问题的全面总结和高度概括,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因而可以为会计实务在一定程度上指明发展的方向,避免会计实务没有目标和没有方向的现象。
二、创新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新途径
(一)实现会计目标的创新
在会计学中,会计目标就是指财务报告目标,它是会计理论形成的前提,基于会计目标,企业财务管理者就可以准确向领导层提供财务情况、生产成果以及资金收入和支出等信息,以使企业领导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2]。因此,要实现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创新,就要先实现会计目标的创新。企业会计目标实现创新,就要非常清楚把会计实际信息提供给哪个管理者,具体提供什么会计信息等。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会计目标提供的内容主要有总体的经营成果,实现的社会效益等,这些内容是会计发展的主要目标。
(二)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创新
企业为了保证生产经营过程的安全和顺利展开,确保会计信息资源的准确可信,使企业各个工作人员在实际的运营中可以实现良好的经济性和社会性,同时遵循相关制度的规定,进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和规范的过程就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3]。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创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企业的有效生产经营。企业要做到内部控制创新,就要加强内部控制的薄弱部分,主要有:业务授权控制管理、凭证记录控制、职责分工控制管理等,把每个人员的职责明确划分,尽可能地不出现职责互容的情况,这样也可以降低财务舞弊的几率,进一步确保企业财务资金的安全。同时,还要监督和规范财务会计的核算过程,强化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把全部的企业资产定期要实行审核和检查,保证资金到账,财务报表和实际账目相吻合。
(三)实现会计报告的创新
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向相关单位或者是机构提供的企业财务实际信息和该时间段内的生产经营成果以及资金流动的信息文件就是会计报告。在以往的会计财务报告中,所包含的多种信息无法满足财务工作者对会计信息的特殊要求。由于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和市场经济制度逐渐改革,财务会计报告也相应地做出了变化。现在企业财务管理者需要了解有关的财务会计信息时,就可以随时掌握财务的实际状况、该段时间内的生产经营成果以及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并且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合乎实际的经济发展决策[4]。在这个过程中,会计报告实现了事后报告向实时报告的重大转变,就可以极大地促进企业各部门之间会计信息的传递。同时,会计报告向财务管理者提供的财务信息也更加详细。由此看出,企业会计报告在具体报告的方式、信息传递的过程、报告的内容和范围都实现了创新,突破了传统会计信息报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约束。
(四)创新和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
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渐完善,使得企业财务管理越来越重视设置职责、权利和利益互相结合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注重对企业人员的鼓励和相应地限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激发起员工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人力资源是一种流动性非常强的资源,其在不同的利益驱动之下可以自由地实现转移,这种转移不利于企业形成固定的人力资源基础,会使企业的固定资产有很大地损失。因此,企业要实现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创新,就必须要创新和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进一步加强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
关键词:独立学院 应用型人才 会计理论 教学模式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不断探索与改革,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创新高校办学模式,历经十年的发展,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独立学院依托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的硬件及软件资源优势,基于市场机制运作,是市场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重要纽带和载体,其对于解决教育资费短缺与人民大众受高等教育需求增长的矛盾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据教育部官方网站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4月30日我国具备2011年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已达311所。在初具规模、较上层次的独立学院当中,半数以上的独立学院开设了会计学专业。但是,由于独立学院的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办学经验不够充足而且没有成熟的办学模式可供借鉴,加上独立学院的学生群体与公立院校的一本、二本学生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因此独立学院的会计教学在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都亟待改进。本文以笔者所讲授的《会计理论专题》课程为例,探讨在独立学院开设会计理论专题课程的意义,并尝试思考和创新独立学院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模式。
二、会计理论课程的基本问题界定
(一)会计理论的内涵
在所有的学科中,理论和概念都是在历史的持续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会计理论亦不例外。会计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处于不断的变革当中,其中不乏革命性的变化,这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具备一套逻辑一贯的规范的理论体系,也是会计学科走向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美国会计学会(AAA,1966)将会计理论定义为:一套紧密相连的假定性、概念性和实用性的原理的整体,构成了对所要探索领域的可供参考的一般框架,其强调了会计理论的构成内容及其体系。美国著名会计学家Eldon S. Hendriksen(1980)认为,会计理论可以解释为一套以原则为形式的逻辑推理,这些原则用来提供①评价会计实务所依据的通用观点,②指导新程序的开拓,其强调了会计理论的功能。美国会计学家William R. Scott(1997)指出,会计理论应该从两方面来定义,其一是对会计实务有解释作用,其二是能改进人们对会计环境的理解。我国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将会计理论定义为:会计理论是人类积累起来的关于会计实践的知识体系。葛家澍教授认为,会计理论是来自于会计实务,高于会计实务,反过来又可指导会计实务的规范性的概念框架。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会计理论是由会计的特定概念和方法程序所构成的逻辑体系,其不仅反映会计实务的本质和特征,而且揭示了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发展规律。
(二)学习会计理论的意义
西方会计学者较普遍地认为,会计理论的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会计理论包含关于现实存在会计实务的信息知识和对该项实务活动的描述,发挥信息搜集传播和经验归纳总结的效用;其二,解释和评价现存的会计实务,以说明对某项交易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和程序,而不采用其他方法和程序的理由,从而加深会计工作者对于会计处理的理解和把握;其三,预测或指导未来的会计实务,由于会计准则的制定一般具有滞后性,在众多尚未制定出会计规范的领域中,利用会计理论指导制定包括会计准则和制度在内的各种规范,可以帮助会计工作者解决会计实务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因此,学习会计理论应当作为会计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实务性较强的学科,在会计课程体系当中,绝大部分的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都是偏重于实务性的课程,它们阐述的是会计处理的具体方法和程序。而会计理论则是侧重于对现存会计实务处理的解释,同时还对未来的会计实务提供指导,其回答的是“应当是什么”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对会计理论的学习,可以加深会计工作者对会计具体课程的融会和贯通,帮助会计工作者搭建自己的会计知识框架,从更高的层面去理解、总结和掌握会计处理方法,提升自身的会计专业能力。
三、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首先应该体现其办学定位。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独立学院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其带有公办民助的性质,不同于以往普通高校按照公办机制、模式建立的二级学院、分校或其他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是研究客观规律的理论研究型人才,二是在实践中应用客观规律原理的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应以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理念为基本指导思想,结合独立学院的生源特征,确立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目前全国各省市的情况,独立学院学生基本都在本科第三批次录取。以中山大学南方学院2010年高考最低控制线来看,文科投档线与广东省本科第一批录取分数差距为68分,理科为87分;与广东省本科第二批A类录取分数差距,文科为27分,理科为33分。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依托的母体学校为211重点高校中山大学,因此其近年录取分数在广东省独立学院当中属于中上。可以说,从学习基础和文化成绩的角度来看,独立学院的生源质量是显著区别于一本、二本学生的,因此其办学理念、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应有别于一本、二本院校。基于此,独立学院应定位于教学型大学,其培养目标应与自身办学定位相符合,而不是致力于培养“高、尖、精”的理论研究型人才。2007年在成都举办的独立学院峰会上,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院长马争同志发言明确指出:“独立学院要确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应用型人才明显区别于学术研究型人才,学术研究型人才致力于发现、研究自然及社会科学领域的客观规律,探究事物、现象的本质并将其上升至科学原理层面。此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独立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能简单地与培养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等价看待。高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立足于成熟的技术和严格的技术规范,以实务操作性为目的,重点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必要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知识以够用为限,对创新能力要求较低。
综上所述,与学术型教育、高职高专教育不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应突出素质教育,以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在技能上不仅限于操作层面、可塑性高、具有创新潜力、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四、构建独立学院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
上文已经明确厘定了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独立学院特有的生源特征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等同于原有的普通本科院校,也不能将其视为高职高专教育的升级版本。当前会计理论的教学对象层次,包括本科学生和研究生,这说明了在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当中,不仅要与研究生层次教育相区别,还要体现出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层次的差异。
会计理论的内容体系庞大、复杂而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立足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本文认为,构建独立学院的会计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在课程性质上,应将会计理论界定为独立学院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课程,在学生系统地学习了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之后开设会计理论,在教学方案上着重于让学生领会会计理论对会计核算的解释作用,让学生不仅仅局限于知道如何做,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帮助学生站在稍高的层面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会计核算。以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为例,会计理论课程放在大三下学期、学生实习归校之后开设,从笔者的授课经历来看,学生们普遍反映通过会计理论课程的学习,可以指导自己对具体的会计处理进行归纳和总结,使自己对于之前学习的很多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有了重新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学生单纯依靠背诵记忆会计分录来学习会计处理的现象。
其次,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也要注意突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而言,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该着重强调会计理论的评价尤其是解释功能,建议以专题授课的方式,侧重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资产计价、收益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会计准则及其制定方法等内容的讲授,而相对忽略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实证会计理论、契约关系与管理层会计行为、国际会计协调化等前沿性会计研究内容以及对会计未知领域的探索课题,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独立学院会计理论教学与学术研究型人才的会计理论教学的差异性。
再者,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适当采用建构主义的部分思想。教学不能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换言之,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还包括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因此在会计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应恪守“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尝试改革单一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入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案例教学。笔者在《会计理论专题》的授课过程中,尝试通过学习小组来组织案例实施,要求学生就相关案例以Presentation形式在讲台展示,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每次案例分析安排两个小组完成。从实施效果来看,案例教学确实可以较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讨论热情,还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需要说明的是,用于教学的案例务必紧扣授课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以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的理解。此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是案例讨论的主角,教师应定位好自身的角色,注意恰当、适时地予以指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引导学生把握案例讨论方向;同时,教师还要做好总结工作,对学生的研讨表现作出合适的评价,并针对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案例中的关键点,结合会计处理问题教给学生解决办法,最好能够基于案例提出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和思维,帮助学生实现从专业理论到专业能力的转化,从而更好地塑造独立学院学生“横向可以转移,纵向可以提升”的专业素质优势。
参考文献:
[1]陈玉荣. 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 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6
[2]荆光辉,张润泽,安云初,欧阳斐.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思辨与定位. 中国高教研究,2006,4
[3]贾小能. 独立学院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 经济师,2010,3
[4]卢霞. 会计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探讨. 商场现代化,2010,1
[5]陶燕. 论建构主义理论对会计教学的启示. 现代商贸工业,2011,1
一、会计理论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
会计理论从不同角度有不同定义。从认识论角度,会计理论是指会计认识主体在会计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发展成的关于会计本质及其规律的系统化理性认识。从定义中可见,会计理论是会计认识主体与会计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仅仅相互作用=空洞无物,因而需要中介”(列宁)①,中介就是方法,简言之,就是会计认识主体(以下简称“研究者”)把握会计客体的物质的或思维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称。由于会计理论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所以,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指的是上述中介中的思维的方法。
会计理论与其研究方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而言:
1、会计理论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前提。首先,会计理论内容构成其研究方法的基本内涵。“在科学已经完成。成熟的时候,观念就应当以自己为出发点,科学本身已不再从经验所予开始”(黑格尔)②。经过实践检验的会计理论,在发展新的会计理论和从事会计实践活动时具有方法的功能。如会计理论的渗透,指导、影响研究目的的确定、对象的选择、事实的解释和结果的处理。没有会计理论指导时的会计现象即使被发现,因其无法纳入认识领域而失之交臂,从而延缓会计科学的发展。从根本上讲,会计理论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的结论,而在于它所提供的方法。
其次,会计理论的相对性决定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不完善性和发展性。由于既有的会计理论不是绝对无误的知识体系,会计理论的发展面对的是本知的领域,会计理论指导的是无法穷尽的纷繁复杂的会计实务,这决定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不能遵循一套固定的模式,它经历着一个探索、发展、曲折的过程。
再者,会计理论的属性决定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一个构成体系。科学的会计理论具有功能上的解释力和预见力,结构上的严谨性和前提简单性,背景知识上的相容性(与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性(与本学科的历史知识),表达形式上的简洁性和推确性,以及事实涵盖上的广泛性等。会计理论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会计理论建构不能依靠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各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选择使用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必须符合会计的特点,有助于实现会计理论的某一属性的要求,并且能使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体系。
最后,能否灵活、有效地把会计理论转化为研究方法并予以改进,也是研究者素质的体现。获得了关于会计客观规律的理性认识,并不等于就掌握了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知识的产物。没有发挥创造性思维、巧妙地运用理论的技巧和艺术,就不能从会计理论中提炼出研究方法来。
2.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推动青会计理论的发展。追溯会计发展历史,会计理论的历次重大突破,无不源于采用了正确的研究方法。相应地,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达到的层次决定了不同时期会计理论发展的水平。如中世纪帕乔利时代只能运用经验归纳方法,将现存的良好的会计实务予以总结,用于指导对会计实务的操作。如果说当时有会计理论,那也只是关于复式簿记记账规则的系统化知识;至十九世纪初期,随着股份公司的兴起,持续经营假设有了特殊重要的意义,采用演绎方法才逐步形成了影响重大的资产计价、收益计量和稳健主义等个别会计观念,真正的会计理论才开始萌芽;本世纪70年代,在会计理论日益丰富和相关学科的推动下,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增加了实证研究等新鲜血液,以会计理论概念框架的建立为标志,会计理论逐步达到了系统化、科学化的程度。
总之,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既是以往研究的理论结果,又是以后研究的出发点和条件;会计理论的发展依赖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造和创造性地运用研究方法,二者互为依存、互为条件。没有不以会计理论为依据的研究方法,也没有不借助于研究方法的会计理论。在形成上,二者表现为‘会计方法——会计理论——新会计方法——新会计理论……”的加速循环过程。二、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特征
1、客观性。首先,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产生的基础是客观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内化于研究者头脑中的思维定势,但它不是先验的,而是长期会计实践、人类会计认识和其它知识凝聚的结果;其次,它的影响是客观的。无论人们对其总结、认识程度如何,从事会计理论研究肯定要借助于一定的研究方法,而且对研究方法的掌握、运用程度如何,决定了研究者理论修养的高低和理论研究成果质量的好坏。
2、全面性。就个体而言,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一旦形成为研究者的一种思维定势,便对研究者的心理素质、行为导向和思维模式产生全面影响。它决定了研究者对问题的审视是着眼于全面还是拘泥于局部?对问题的思考是采用发展的观点还是静止的观点?对问题的解决是抓住本质还是满足于现象?等等;就整体而言,对研究方法的重视和研究程度,决定了一国或一地区同一学科的理论水平和不同学科的成熟程度。美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水平本世纪初期特别是中期以来一直执世界之牛耳,这固然有经济的促进、法律和法庭判决的强化以及社会公众抨击等方面的因素,但与美国会计职业界能及时审视传统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不足,推出并大量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却有着直接的关系。再如,相对于属于社会应用学科的会计而言,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等理论研究一直居于前沿,会计被斥之为非科学而归类为“艺术”,其中的缘由除了会计有“人”这一理性动物的参与而使其复杂化以外,未形成自己体系化的理论研究方法也是重要的原因。
3、抽象性。首先,从形成过程上看,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研究者在会计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经验事实经过抽象加工而形成的理性认识,以一系列的概念、范畴表征着现实中存在着的普遍规律;其次,从表现形式上看,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抽象的会计理论体系的构成内容,且居于主导的地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丰富、发展着会计理论体系,使会计科学更臻成熟与完善;最后,从作用上看,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以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形成为研究者的思维模式,研究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某种研究方法的引导与影响。
4、社会历史性。从本质上讲,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会计需要与会计能力结合的产物。会计需要和会计能力既是有限的(就一定的历史时期而言),又是无限的(就人类的历史发展而言),前者决定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既有水平,后者决定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无限发展。一定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现了本历史时期会计需要的层次,反映了会计职业界所达到的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随着会计需要的扩大和会计能力的提高,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也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丰富,达到逐步完善。相关学科理论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水平对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也产生着重大影响,但它取决于研究者的认识和借鉴以及会计学科本身的特点,归根结底仍是由会计能力所决定的。即使采用同一研究方法,由于研究者认识能力、实践水平、经济地位、阶级利益和社会分工的不同,也会导致调异的研究结果。这说明研究方法本身不具有质的差别,仅由于“人”的因素的影响,而使其具有了不同的功能。
三、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就其普遍性而言,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由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专门方法构成的完整的体系。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在层次上,前者指导、约束后者,是后者的基础;在内容上,前者依赖、来源于后者,后者是对前者的丰富和发展。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简示如下:(参看《四川会计》2000年第6期第13页)。
1.哲学方法
哲学方法是对各门学科理论研究发生普遍指导作用的方法,包括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中的方法。由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是思维中的方法,哲学方法的各组成部分从思维的不同侧面对会计理论研究产生影响。具体而言,辩证法以一系列客观规律(如对立统一规律、肯定否定规律与质量互变规律)和范畴(如现象与本质、联系与发展),限定了思维的内容,为思维提供了素材;认识论从认识与存在的关系及如何正确认识存在出发,阐明了思维的过程,指出实践是检验思维正确性的唯一标准;逻辑(指形式逻辑)则以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和逻辑范畴(如定义、划分)作为前提,为思维的合理组织和表达提供了指导。
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在思维方法上是一致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三者的有机统一形成一种合力,从内容、过程和结构等方面,搭起了研究者的思维框架,决定着研究者的立场,对研究者的思维起指导、限定和支配作用。研究者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哲学方法,才能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基于辨证的思想,遵循逻辑的规律,去建构来源于并用于指导会计实践的会计理论。
2.一般方法
一般方法是适应于某类学科而采用的方法。在科学分类上,按照属性,会计学归属于社会应用性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该类科学面临着如下困境: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因果关系难以把握;变化趋向不可逆转,难以置于严格的可重复实验操作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他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和预测趋向而改变自身的行为,从而使研究目的的实现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人处于社会关系网的束缚中,人际间的相互影响、人对利益的企图以及个体素质上的差异等,给研究的实施增加了难度,等等。社会应用科学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必须将居于最高层次的哲学方法具体化,对从研究历史悠久、研究水平领先的自然科学中借鉴的研究方法赋予新的内涵,才能适应社会应用科学的需要。
在具体内容上,一般方法就认识的深度和水平,可以分为经验方法和理论方法。这种区分是相对的,在实际的理论研究中,两者是相互渗透、互有反复、彼此依存的:
首先,就辨证统一性而言,经验方法与理论方法分别从现象和本质的把握上,达到了对事物的认识任何事物都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形态和表面特征,是感官能直接感知的;本质是事物内在的根本联系,是蕴涵在事物内部不能直接被感官感知的,要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经验方法和理论方法分别通过感觉、直觉、想象等形式对大量经验事实的获取和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理性认识的形成,达到了对事物的初步了解和深刻掌握。事物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决定了经验方法和理论方法对思维认识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现象的复杂和本质暴露的过程性决定了思维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
其次,就认识过程而言,经验方法与理论方法从实践、认识与再认识的反复转化上,实现了对理论的创新、检验和对真理的不断逼近。经验方法获取的复杂、零碎、个别或特殊的经验事实,经理论方法的抽象加工形成为条理化的一般性原理或假设,这些假设能否上升为理论,则需重新采用经验方法予以验证,因为抽象加工的结果不是真实的再现,其中受到研究者认识水平的限制,既有理论惯性的影响,以及丰富多变的实践与相对僵化的理论之间矛盾的冲击等。但是,假设的检验不是过程的简单重复,而是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如对实验的设计更周密,调查的范围更广泛,经验的获取更丰富,观察的目的更明确,等等。
显然,从现象与本质这一辨证范畴和认识论角度将经验方法与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与当今十分推崇的实证研究模式取得了一致的吻合。实证方法在方法分类上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以哲学方法为基础、融经验方法与理论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方法,从这一角度讲,它是一种更先进的方法。
3、专门方法
专门方法是结合某一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哲学方法的指导下,对一般方法的具体运用。会计学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其隶属大类——社会科学的属性,本着“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一切随时间、地点、条件而变化”(斯大林)的思想,在会计学研究中必须对一般研究方法加以改制,即通过扩大内涵和缩小外延,赋予一般研究方法以新质,使其适应于会计这一个别情况。会计理论研究中尽管采用着名称各异、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究其实质,只不过是对一般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
就现实来看,西方国家会计理论研究中所采用的道德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和事项法等研究方法,只不过是对理论方法中的假说方法的运用,即选择某一视角作为出发点,进一步建构会计理论。如事项法中的假说前提是会计应提供与决策模型有关的经济事项信息,使用者自己有选择适当信息的能力,会计理论在这一限定的前提下建构;就历史发展而言,会计理论研究中依次采用过的描述性方法(60年代以前)、规范性方法(60年代至70年代)及实证方法(70年代至今),也只是分别以归纳法、演绎法和实证研究作为重点,所建构的会计理论分别是对会计实务的总结、会计理论的推演和用于解释、预测会计实务,会计理论的科学性日益增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也由不成熟走向成熟。
四、几个具体的研究方法
前已述及,具体到会计领域,就应对一般方法赋予新质,以适合会计的性质和特点。以下从会计理论研究的角度,阐述几个具体的方法:
1、历史法
会计在其产生、发展中体现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会计认识是一个无限的发展过程,而任何特定的会计认识都与会计历史有着继承和蕴涵的逻辑关系,是在某种历史形成的范式中产生并表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向。历史的追溯不仅是现实会计发展的基础,也是未来会计发展的导向,还是衡量会计认识正确性的标准,即对任何事物的考察都必须联系特定的历史条件,不能以过去的历史约束现在,也不能以现实的状况去否定历史。“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进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恩格斯)③
采用历史方法,需掌握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因为会计历史的发展渊源流长,细枝末节地追溯会过多地分散、消耗精力,现象的混杂反而不利于对本质的把握。只要弄清会计“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的,在发展中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它的现在是怎样的”(列宁)④,掌握了会计的发展规律,就达到了目的。但由于人们只能从既有的认识水平出发来认识历史,不同时期、不同人员对会计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有所不同。
2、借鉴法
W.L.贝弗里奇曾说过:“有时候,决定一项研究的基本思想是来自运用或移植其它领域里发现的新原理或新技术,移植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方法”。⑤始于中世纪的科学分化,于本世纪表现出统一发展的趋向,各种横断学科、交叉学科纷纷涌现,体现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发展规律。会计科学在历经闭门造车式的研究而走入穷途之时,将自身的触角深入到相邻学科,去吸纳、借鉴三论、数理统计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寻求到了研究的捷径。这不仅丰富了会计的理论体系,加速了会计理论的建设,而且为会计的合理定性和定位奠定了基础,为最终实现科学理论体系的和谐统一奠定了基础。
会计的定性在历史上曾有“艺术论”“工具论”之争,70年代以后,“信息系统论”成为主流,这与三论(即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形成和普及影响不无关系。根据马克思关于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地发展了的观点。为了提高会计的科学性,数学方法伴随着实证研究的采用而大量地运用于会计理论研究。
借鉴应以合理为限度,运用过滥,会失去本学科的特性。会计的社会科学属性,决定了再有效的数学方法也不可能穷尽和准确量化所有的影响因素,在哪些方面、以何种程度运用数学方法,仍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中应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假说法
采用有关的理论方法,对经验方法中发现的新经验、事实、材料中隐含的规律性所进行的或然性判断过程,就是假说法。
假说法对任何科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③任何一个结论在未经实践检验和理论论证之前,它就是假说。假说既是理论研究的暂时结论,又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不断提出、检验、修正和补充假说的过程。就是认识进一步深化、逼近真理的过程。科学理论不经假说阶段,根本建立不起来,即使后来证明为错误的假说,也对于建立新假说具有积极意义,不失为形成科学理论的“拓荒者”。
会计科学的理论发展亦遵循着同样的规律。特别是自本世纪中期以来,会计科学认识领域日益扩大,大至宏观的社会责任会计,小至微观的管理人员利益动机等被纳入会计的视野,会计理论思维的探索性、创造性日益增强,相应地,会计认识过程的可直接证实性日益减弱,会计理论研究的对象越来越复杂。但是,任何复杂现象的背后,都有着十分简单的规律。假说方法的终极目标,即在于寻求会计复杂现象背后所隐藏着的简单规律,以使会计理论的建构能从“尽可能少的假设或公理出发,通过逻辑的演绎,概括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爱因斯坦)⑦,以符合理论建构的逻辑简单性原则假说方法的过程:首先,提出假说,即依据从经验方法中得到的大量事实材料,凭借思维中的直觉和想象,依靠逻辑分析的力量,从分析中分清主次,从比较中抓住特征,从类比中得到启发,从归纳中引出线索,从演绎中扩大加深研究结论;然后,检验假说,即检验假说结论是否与已知的经验事实相矛盾,是否与已有的科学理论相矛盾,能否很好地解释已有的事实,并排除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如果这些矛盾未能解决,假说就不能成立,尚需反复修正,甚至旧假说代之以新假说;最后,形成理论,经过严格的会计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的假说结论,构成为新理论或已有理论的一部分。
注释:
①转引自《现代认识论》,陈铁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P56。
②《科学认识论教程》,高兴华等,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P86。
③转引自《认识论十讲》,吴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P126。
④同注③,P128。
⑤转引自《方法的比较——研究自然与研究社会》,孙小礼、李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9月,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