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运营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U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a)-0054-0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客运需求量不断增大,城市面临的交通压力不断增大,再加上目前各大城市交通出行结构的不合理,使得交通拥挤逐步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城市轨道交通方便快捷,不仅能够极大的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而且能够引导和调整城市合理规划布局,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是由多条轨道交通线路组成的大容量、快速客运系统,通过轨道交通车站与线路相互衔接和连接,形成规模大、功能强的客运网络,线路之间实现互联、互通、互动,能够极大的满足城市交通发展和乘客出行的需要。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线网结构的复杂性,通过环线布局和利用既有地铁线路形成超长线路,实现地铁系统和铁路系统的有效整合;其次,经营管理的集中性,目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大多采用一家独立经营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的资源整合和系统协调;最后,换乘的便捷性和资源的共享性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优势所在,通过合理选取站点和行车组织科学设计,使人们的出行路线更加科学合理,同时资源的共享性使网络化运营的规模效益得以展现,降低了运营管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组织方式和实施技术探讨
1.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下的行车组织和实施技术探讨
首先,要制定灵活的路网列车运行方案。通过换乘点的设立将相对独立的轨道交通线路衔接起来,形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换言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换乘点实现的,因此,换乘点布局的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轨道交通网络的运行效率。由于城市功能区位的划分,不同轨道交通线路所对应的客流需求时空分布特点也有所不同,因此,要根据城市不同区位人们出行的不同需求制定灵活的路网列车运行方案,如在城市中心区,人流量较大,乘客需要高频率的服务,可采用短间隔、各站停车的运行方式;而在远郊地区,乘客更期望的是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和延长运营时间,可采用长间隔、列车交错停车的运行方式。从而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速度,使方案的质量和自动化编制水平得以提高,以有限的设备资源尽可能满足复杂的客流条件和需求。
其次,要编制网络化运行图,它是指导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生产和体现客运服务质量的技术文件。应通过优化首末班车衔接方案,将网络合理分区,采用灵活的运行图编制模式,增加编制运行图的弹性约束条件,从而解决运行图编制的滞后性与逐渐增长的客运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使有限的轨道交通运输资源满足城市客流时空分布不平衡性的需求,利用先进计算机系统,降低列车运行图的铺划难度,大力提升运行图自动化编制水平的技术。
最后,要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条件下的调度工作。制定科学严密的调度工作是实现列车运行计划的重要保障。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条件下,不同的轨道线路在多处重叠交汇,如果调度中心没有准确及时的信息汇总,一旦一个站点或线路出现问题,将很快蔓延波及到其他相交线路,甚至造成整个轨道交通运输的瘫痪,因此,通过对单线调度工作进行有序整合和分层管理,调度指挥中心掌握准确完整的信息,及时对突发事故做出正确反应,才能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安全、均衡和高效的运输。
1.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下的客运组织和实施技术探讨
首先,应形成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出发点的客运服务理念。城市轨道交通属于服务行业,提高服务质量是客运服务的主要内容。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其运力和运量将大大增加,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应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吸引客流关注,不仅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提高民众生活品质,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对于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应注重改善乘车环境。运营组织工作不仅要注重运输质量,更要注重经营质量,应关注乘客感受,通过市场调查和实地考察等渠道了解乘客结构及其需求特征,为不同区位的乘客设计方便合理的乘车路线和换乘方案,缩短换乘等待时间,满足乘客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同时,还应注重通过改善换乘通道和候车设施、美化站厅结构、加强车站诱导系统功能、及时网络化运营信息等方式,改善乘客乘车环境等措施,提升轨道交通运输方式的竞争力。
最后,要建立完备的网络化运营客运服务指标体系。通过深入研究网络化客运服务管理体系,研究换乘站的换乘服务标准,建立并不断完善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等措施,来形成科学严谨的客运服务管理,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加强对客运服务的考核,使客运服务总体得到提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使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更快更好的发展。
2 结论
综上所述,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是今后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起步较晚,目前我国除部分一线城市外,大多数城市还未发展轨道交通,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轨道交通也才刚刚进入网络化快速发展阶段。因此,我国城市在今后发展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时,要注重借鉴国外大型城市轨道交通布局和运营经验,同时要根据自身城市的具体特点,对轨道交通进行合理规划,除了在机车通信等技术装备上得以提升外,还应注重提高以现代运输观念和服务理念为主要内容的运营组织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城市交通不断完善,城市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沪生.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管理思考[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7(4).
[2] 周淮,朱效洁,吴强.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管理问题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6).
[3] 马剑,李卫军.北京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车辆资源共享初探[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0(1).
关键词:校园网 认证 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8-101-02
1 背景与问题
随着高校网络需求不断提高,高校校园网通常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China Education & Research Net)出口之外另增运营商网络出口;高校与其他社会力量合作建设和运营校园网成为部分高校的选择。校园网开始从过去的单出口(CERNET)、单认证计费管理方(校方),逐步向多出口(CERNET出口以及一到多个运营商网络出口)、多认证计费管理方(校方及合作运营方)发展,出现了校园网多出口、多认证、多方对网络运营进行管理监督的复杂情况。
对于多接入网络、多出口、多认证计费管理方的情况,现有方案的各种实现方法只能以降低要求为主,如:简化网络结构,采用二层网络结构和PPPOE认证方式,将数据交换负担集中在BAS设备上;简化认证管理,由学校或运营商统一进行认证计费管理,或将校园网分离为两个平面,校园有线网络由校方管理,运营商投资另建独立的校园接入网由运营商独立管理,或要求用户进行二次认证。
由于校园网用户与家庭用户不同,校园网存在大量的内部资源共享情况,采用二层网络及PPPOE认证使核心交换设备负荷过重,而且不利于网络安全;简化认证则不利于校园网的灵活运营。现有方法不能真正实现多接入网络、多出口、多认证的校园网。
2 一种新的校园网方案
2.1 传统的原有校园网结构
2.2 新的校园网结构
图1为常见的校园网结构,校方自主运营,当增加新的运营合作方时,出现了双方共同认证的需要,实现方法见图2。
其中:校园网接入网,采用三层网络结构,用于为用户提供网络服务。
认证网关,用于接收校园网内终端发送的网络访问请求,当网络访问的目的地址为校园网外部地址时,向该终端推送Web认证登陆页,接收用户通过该页面返回的账号类别及账号,确认账号类别如果账号类别是校方认证的I类账号,向本地认证计费服务器发起认证请求,认证通过后,将该终端访问网络的数据包路由指向校园网第一出口,如果否,向远程计费服务器发起认证,通过后,将该终端访问网络的数据包路由指向校园网第二出口;
校园网核心交换机,用于根据设定的路由策略将数据包传输到相应网络中;
校园网第一出口,归属于校方,用于连接校园网和外部网络CERNET,传输校园网的数据包;
校园网第二出口,归属于合作运营方,用于连接校园网和外部网络运营商网络,传输校园网的数据包;
本地认证计费服务器,归属于校方,用于对I类账号用户进行认证计费;
远程认证计费服务器,归属于合作运营方,用于对Ⅱ类账号进行认证计费。
2.3 新的校园网认证方案
如图2所示,在不改变原有校园网三层网络架构和设备的基础上,新增认证网关,完成基于账号进行认证并路由控制的功能。认证网关不仅是接入设备,同时也是账号认证和路由控制设备,具体过程如下:
A、认证网关接收到校园网内终端发送的网络访问请求,根据目的地址确定是否为校园网内地址,如果是,执行步骤B;否则,执行步骤C;
B、认证网关将该终端访问网络的数据包路由指向校园网内;
C、认证网关向该终端推送Web认证登陆页,接收该用户通过该页面返回的账号类别、账号及密码,确认账号类别如果是校方认证的I类账号,则执行步骤D;否则执行步骤E;
D、认证网关向校方的本地认证计费服务器发起认证请求,提供用户的账号及密码,认证通过后,将该终端访问网络的数据包路由指向校园网第一出口,控制用户通过校园网的第一出口访问外部网络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E、认证网关向合作运营方的远程认证计费服务器发起认证请求,提供用户的账号及密码,认证通过后,将该终端访问网络的数据包路由指向校园网第二出口,控制该用户通过校园网的第二出口访问外部网络运营商网络。接入控制网关在线侦听远程认证计费服务器的认证成功信息,根据侦听的认证成功信息确定认证成功用户的数据包,透传认证成功用户的数据包,阻断未认证用户数据包。
2.4 各类型用户的权限和出口路由
3 小结
通过本方法,在不改变校园原有网络结构的前提下,灵活的解决了多接入、多出口、多认证的组网问题,校方及合作运营商实现了对校园网的共同运营和监管,并最大限度的保护了既有网络建设的投资。本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合作运营的园区网络。
参考文献:
[1] 田志英.基于RADIUS协议的校园网用户认证计费系统的实现[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0.
【关键词】LTE 测量报告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精准定位 网络覆盖
doi:10.3969/j.issn.1006-1010.2016.24.002 中图分类号:TN929.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6)24-0008-04
1 引言
为了与其他运营商LTE网络覆盖对比,找出自有LTE网络覆盖不足之处,需要搜集其他运营商LTE网络的覆盖信息。对于运营商自有LTE网络的覆盖信息搜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车载测试设备进行道路测试;另一种是在系统侧采集MR(Measurement Report,测量报告)。而对于其他运营商的LTE网络,由于无法进入其系统侧,目前只能采用车载测试方法收集覆盖信息。基于此,本文研究采用一种通过自有LTE网络系统MR实现采集其他运营商覆盖信息的方法。
2 多模终端的异频MR
测量是LTE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物理层上报的测量结果可以用于系统中无线资源控制子层完成诸如小区选择/重选及切换等事件的触发,也可以用于系统操作维护,观察系统的运行状态。根据3GPP协议规定,在连接状态下,LTE的终端周期性或事件性向网络侧上报其所测量到的服务小区和邻区的测量报告,如物理层测量上报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的RSCP(Received Signal Code Power,接收信号码功率)等。测量报告样本数据采集示意图如图1所示:
LTE终端中很多为多模终端,同时支持TDD和FDD两种LTE制式,如苹果公司iPhone 6的A1586和A1524版本、iPhone 6s国行所有版本。据统计,杭州现网中同时支持TDD和FDD制式LTE的多模终端占比57%。
3GPP协议规定的系统内测量中对于RSCP的测量分为同频和异频,并没有区分TDD和FDD制式,所以TDD和FDD制式是可以同时测量的。
因此,提出了通过让多模终端测量其他运营商FDD制式LTE网络的覆盖信息并上报MR的方法。竞争对手MR覆盖信息收集流程图如图2所示。
实现步骤如下:
(1)配置虚拟邻区:在自有LTE网络系统中配置其他运营商LTE网络频点的虚拟邻区,如其他运营商LTE网络系统制式为FDD,使用的下行频点为1825,则在本系统全网小区配置下行频点为“1825”的虚拟邻区。
(2)开启MR测量:开启本系统所有站点的MR测量,使同时支持自有LTE网络和其他运营商LTE网络的多模终端上报测量报告,并生成标准北向MRO(包含邻区信息的测量报告)数据。
(3)解析MRO数据:采集一周时间的北向MRO数据,进行解析并导入数据库。
(4)覆盖信息获取:筛选自有LTE网络小区和其他运营商LTE网络小区(频点为“1825”的邻小区)的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3 MR的精准定位
终端上报的MR数据中只包含终端所在的小区,而没有终端在该小区下的具置。一般情况下,一个LTE宏站小区的覆盖范围为一个夹角为120°、半径为100~2000 m的扇形区域,要想知道每条MR数据在这个小区下的具置,就需要通过MR精准定位实现。MR精准定位是通过MRO中携带的TA(Timing Advance,时间提前量)、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接收信号强度)、AOA(Arrival of Angle,信号到达角)等信息结合基于三维地物的仿真传播模型的指纹库,计算出每条MR数据的具置,再根据扫频和路测数据进行纠偏,最终确定每条MR上报时终端所在位置的经纬度。
MR定位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
将自有LTE网络小区和其他运营商LTE网络小区的RSRP与MR精准定位结果相结合,生成50 m栅格进行地理化显示,可以清晰看到自有LTE网络和其他运营商LTE网络在地理上的覆盖对比,找出自有LTE网络覆盖不足的区域,如图4所示:
4 结果验证
对MR精准定位得出的TDD和FDD电平结果进行现场测试验证,选取22个测试点进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网电平定点测试,取TDD和FDD最强值与MR精准定位结果进行对比,若按MR精准定位结果和测试结果差值在12 dB以内的计为准确,则TDD和FDD电平差值准确率为90.91%。具体如表1所示。
如图5所示,将MR精准定位TDD和FDD电平差值与路测扫频结果进行对比,可以看出,MR输出的TDD较FDD覆盖电平差大于5 dB的差点分布与路测结果基本一致。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研究的在本系统配置虚拟邻区使多模终端上报包含其他运营商覆盖信息的MR的方法,实现了与其他运营商的MR覆盖信息对比。相比传统的车载测试具有覆盖广、时效高、成本低等优势,可在LTE网络优化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缩减大量工作量并节约测试成本,从而提高优化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魏巍,郭宝,张阳. TD-LTE系统基于测量报告的覆盖评估[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5,28(8): 21-25.
[2] 李昶,华志超,刘猛. 基于MR大数据的LTE网络结构评估方法[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5,28(11): 17-21.
[3] 付航. 基于全量测量报告的TD-LTE网络覆盖分析[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5,28(8): 34-38.
[4] 饶兰兰,马俊涛. 基于MR和传播模型的移动台定位算法[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11,33(3): 371-374.
[5] 李昊. 位置指纹定位技术[J]. 山西电子技术, 2007(5): 84-87.
[6] 姚柒零,岳军,隋延峰,等. 基于MR数据的LTE网络结构评估方法[J]. 移动通信, 2013,37(21): 27-31.
[7] 胡亚希,梁双春,方媛. 基于LTE测量报告数据的小区覆盖分析[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3,26(1): 33-37.
[8] 傅韬. 基于测量报告的移动终端定位算法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1.
关键词:网络规划;覆盖;在服率
引言
覆盖是移动网络提供可靠通信的基础,覆盖的连续性是移动通信保持性的保障。移动网络的覆盖是移动网络质量与用户感知体验的命脉,网络覆盖出现问题,也会导致网络容量与质量的连锁出现问题,因此,运营商准确评估和管控好网络覆盖,既是做好网络优化与运维工作,也是持续改善用户体验的基础。传统的DT、CQT和MR等评估方法浪费较多的人力物力,也由于测试资源有限,无法全面对网络所有区域进行评估,所以难以直观明了反映网络的真实覆盖情况。整体网络覆盖能否满足用户对网络质量的基本需求,在运营商内部如何管控,也需要一个指标解决移动网络“整体”覆盖(含无信号区域)评估和日常覆盖管控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全面准确地对移动网络覆盖质量评估进行研究。
1技术原理
1.1规划在服率数据准备与分析
目前各运营商均已建立了移动通信网络基站全流程综合管理平台,从已有平台提取站点清单经纬度,提取站点清单及业务量。根据提取的数据,利用规划在服率的面覆盖评估方法分析不同的场景,再通过传统的评估验证,确定不同规划在服率水平代表不同的网络面覆盖质量水平。以第三方抽测569个网格数据为样本进行规划在服率与覆盖率关联性分析(如图1),规划在服率达到85%的网格465个,其中450网格等级达到良好以上,占比97%,良好以上覆盖等级的网格在规划在服率85%为拐点累计数上升明显,少数规划在服率低于85%网格,但实际测试达到卓越的,需要修正“三滚”规划数据或确认测试路线数据合理性。通过上述分析,该区域网络面覆盖一般需要规划在服率达到85%以上,网络覆盖质量方能有保障。而从MR、DT、用户投诉与指标性能统计分析,规划在服率指标越高,网络覆盖质量越好。
1.2面覆盖评估与规划在服率计算方法
根据前面对面覆盖质量与规划在服率关系的分析,面覆盖评估主要研究利用规划在服率指标的计算来实现对面覆盖评估。其计算方法以周评估为例,如下:
(1)确定待评估区域规划站点总数待评估区域规划站点总数就是该区域类目标网络的规划站址数,通过规划的不断累积继承,逐步更新完善,为便于管理,确定以各运营商每年三年滚动的规划站址数据准,即表明在该片区域范围内,针对特定的覆盖目标,客观上需要站址总数。规划站址总数变更:由于城市建设原因以及原有站址搬迁导致网络发展需求与网络结构的变化,待评估区域内的规划站址总数可以变更,变更可以纳入三滚规划,与其时间保持一致,也可以依据需求,由规划管理部门组织评审后变更。
(2)在服站点数的统计在服站点数是指区域内7*24h业务量0的站站址数,即从效益上有业务量有网络覆盖的站点。对于零业务站址分析,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故障,虽然有站点在运行,但由于故障无法产生有效覆盖。一种是站点正常运行,确实为无业务量,该站点有产生覆盖效果。对于后者,通过拉长统计时间分析,可以减少该类站点漏统计数量,但依据统计分析,在7*24h无任何业务的情况非常少,可以忽略,方法如下:第一,站点数及站点业务数据更新:对往期评估区域内站点清单进行最新一周业务量更新。对最新一期待评估区域内站点进行新增补充。第二,理物理站址站型分析及去除重复站点:对新增补充站点去重后,进行站点覆盖类型(剔除室分、小站,筛选出宏站)、站点制式类型(剔除共站TDD站点,筛选出FDD站点),筛选全网FDD室外宏站物理站址清单。第三,通过MAPINFO工具校验确定待评估区域站点数:对全网去重后FDD宏站清单,与全流程平台统计的逻辑小区台账进行经纬度匹配,对匹配后清单在MAPINFO上进行地理化分布呈现,再与待评估区域图层进行匹配,得出新纳入待评估区域站点清单及业务量。第四,筛选出物理站点业务量大于零清单,作为最新一期在服站点数。
(3)计算规划在服率规划在服率=待评估区域在服站点总数/待评估区域规划站点总数。利用上述的统计结果数据,即可计算出待评估区域的规划在服率。
(4)规划在服率目标确定待评区域规划在服率目标是网络面覆盖评估的一把“尺子”,是规划、建设、维护、优化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一般分为阶段目标与目标网目标,前者主要与区域内的投资规模相关,后者主要考虑用户感知与体验,根据上述覆盖质量与规划在服率对应关系分析,一般为95%以上或100%。
(5)通过规划在服率现状与目标的比对,实现规建维优一体化对覆盖水平评估与管控。有了规划在服率指标,运营商内部前后台可以此指标与目标差距,直接明了评估网络覆盖质量;通过该指标的周期变化情况,清楚了解网络覆盖质量变化情况;也可以该指标间接了解网络资源利用与在服情况。如,某台风灾害后,通过该指标变化,可以迅速评估网络覆盖质量下降程度。另外,运营商网络线的规划、建设、维护、优化各线条部门可以围绕该指标的提升这个共同目标,开展网络覆盖质量评估管控工作。当指标在规定时间不达标或下降时,建设部门需要加快建设进度,提升在服站点数,运行维护部门需要加快断站站点与故障站点的恢复,网络优化部门要及时分析零业务站点的原因,确认是干扰、故障还是天馈安装方面等原因后,分别触发工单给建设、维护部门处理。
1.3面覆盖管控
运营商可充分利用现有平台数据资源,通过规划建设完成率、建设完成站点在服率及规划在服率指标将规划合理性、建设进度、维护优化情况、基本覆盖质量评估情况实现一个指标的端到端统一管控,客观评估网络面覆盖质量情况反映网络覆盖水平,简单明了地实现了移动网络覆盖评估与管控的统一,可以在全网层、省市层面、特定区域层面实现移动网络质量的快速集约化管理、集约化优化及评估与管控。本方法对于线(道路)、点(室内内分布)、重点场景(工业区、校园等特定场景)的评估管控同样适用,只需将在服站点数与规划站点总数更新为对应评估场景的站点规模即可实现。另外,还能通过规划在服率变化情况,了解评估区域内的网络资源利用与在服情况;以及某期工程后通过该指标变化,了解当期工程投资在该评估区域的聚焦性。本方法由于采用规划在服率指标计算来实现面覆盖评估,所有数据来源现有平台统计分析,因此评估周期可以实现日、周、月颗粒度的评估,相比传统MR、仿真、DT评估,本方法非常便捷迅速,能充分与业务发展需求匹配。
2应用情况
实施基于规划在服率提升的移动网络面覆盖评估方法后,广东联通在网络覆盖评估方面实现了"低成本、高效能"的网络规划和优化方式,在公司支撑运营目标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满足移动网络“整体”面覆盖(含无信号区域)评估和运营商专业间面覆盖日常管控需要,客观反映移动网络用户对覆盖质量的实际需求。
(2)及时、多样化评估网络整体覆盖水平,包括一个地市、特定场景区域等,通过适时在服站址数量体现网络目前有多少站址提供覆盖服务,覆盖水平如何,聚集性如何。
(3)评估具备持续性、迭代性,并引导持续规划,推进规划优化深入结合及优化前移。
(4)数据采集来源与数据分析简单,能够快速利用运营商现有资源管理平台数据,能够充分利用日常规划、优化数据。
(5)实现网络可持续发展的精准规划:通过规划前的预评估和建站后的后评估工作,以“覆盖人口最多、覆盖面积最广、品牌影响最大”为原则,指导规划工作,实现移动网络的精准规划,节约网络资源的投资。
(6)盘活现网资源:规划在服率的提升,不仅仅靠新建基站入网的单一手段,还需现网资源保持在良好的工作状态,通过此覆盖评估方法,有效的将现网低零站点“唤醒”,将原来低效能的站点通过规划在服率的提升,盘活现网的网络资源,使网络资源效能最大化。通过近两年此评估方法的推进,网络低效能站点持续下降,下降比例达56%。
关键词 TD-SCDMA;网络优化;覆盖率;切换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2-0192-02
随着3G时代的到来,TD-SCDMA网络的覆盖率在中国移动的推动下迅速的扩大。在这个过程中,TD网络将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周围地理环境的影响、不断变化的无线环境、不断改进的TD网络技术和终端设备、以及不断增加的用户数量及业务量等。运营商需要不断的提高网络容量,支持更多的业务,这就要提高网络的利用率,同时还要最大程度的控制成本。这就需要运营商来解决网络覆盖、切换、掉话等各种网络问题。网络优化就成为运营商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
1网络优化内容
网络优化的目的通常是指使网络具有最小的接入失败次数、最佳的系统覆盖、切换合理、基站负荷均匀合理、以及最佳的导频分布等。需要对投入运营的网络采集参数、分析数据,以此找到对网络质量产生关键影响的原因。然后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改造,使网络的运行状态达到最佳,使有限的网络资源获得最佳效益。网络优化的措施和效果也为网络的发展和扩容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此在移动通信系统实际运营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对在实际优化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相应的解决方案。
2 TD-SCDMA网络常见的问题及优化方案
在对TD网络的优化中,常见的问题及优化方案有:
1)覆盖优化
覆盖问题是最常见的网络问题。出现覆盖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不完善的前期网络规划、存在瑕疵的设备安装的质量、以及地理环境等。TD网络的覆盖问题通常包括越区覆盖、弱覆盖、覆盖混乱等方面。针对不同的覆盖问题,对应的优化方法如下:
越区覆盖:可以通过遮挡效应、调整天线下倾角、降低天线高度等方法来减少越区覆盖。
弱覆盖:可以采取的方法包括增加天线挂高、调整问题区域天线的方向角、新增基站、增加导频功率、调整基站参数等。
覆盖混乱:解决覆盖混乱的问题可以通过调整相邻小区覆盖强度来实现。
2)切换优化
无线网络用户具有移动性,当用户在不同的网络区域间移动时,需要保障用户可以正常的切换无线网络。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无线网络经常出现切换失败的现象,所以网络切换的优化也是TD网络优化的必要工作。造成网络切换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由于弱覆盖造成的切换成功率低;邻区漏配;基站设备故障;基站设备参数设置错误(如触发时间、滞后门限、切换类型等)。
解决这些切换问题的常见的优化方案包括:
(1)对切换带进行简化,并控制切换带的位置;
(2)查看告警信号,跟踪网络信息,正确切换参数;
(3)加强切换带信号,排除干扰;
(4)利用仪器监测邻区漏配;
(5)解决覆盖问题,以此解决越区干扰。
3)干扰优化
TD网络的干扰问题出现的原因通常是同频干扰、导频污染、覆盖干扰、邻频干扰等。信号干扰会导致掉话率上升、通话率降低、BLER值升高、系统容量降低、语音质量下降、数据传输速度降低。
减少干扰常用的方案包括:
(1)通过更换频点,扰码优化的方法来降低同频干扰;
(2)增加主覆盖小区信号,同时降低非主覆盖小区信号,通过调整天线、增加功率等方法,使干扰区域信号覆盖合理;
(3)适当调整下上行功率,避免区域终端上下行的不平衡,避免相邻基站的干扰;
(4)调整干放低噪功率,以降低干扰。
4)掉话优化
掉话率是TD网络运行质量的重要考核指标,也是用户最关注的服务质量体验。引起掉话问题的原因很多,所以在发生掉话时,需要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分析当前出现的掉话原因。常见的掉话的原因包括设备掉话,调换掉话,干扰掉话,弱覆盖掉话等。其中一个原因或者多个原因叠加造成掉话故障。
通常进行掉话优化的方法包括排除硬件故障、发射功率、调整天线、查找弱覆盖区域、避免越区覆盖、优化频点、解决上下行干扰等。利用这些手段可以有效地降低掉话率。
5)拥塞优化
随着用户和业务量的迅速扩大,很容易出现网络拥塞。出现网络拥塞的主要原因是无线资源的不足,以及设备的长期超负荷运行。网络拥塞将直接影响移动通信网络的业务承载问题,将会影响语音业务的话务量,以及数据业务的数据吞吐量。引起用户无法接入、掉话、数据连接交换缓慢等直接后果。
对于TD-SCDMA网络,进行拥塞优化可以压缩系统带宽,采取拥塞控制机制。在发生抢占资源时,让优先级较低的用户优先释放资源,优先级高的用户优先选择。在业务保持过程中进行降负荷处理。另外还可以通过载频扩容、信道复用、细化2G/3G之间的互相交换等方法来解决网络拥塞问题。
3 其他TD-SCDMA网络优化热点
衡量TD-SCDMA网络优化的效果,可以通过检验经过优化的网络所能承载的用户数量,以及所承载的语音和数据业务的通信质量来判断。为了更好的满足不断增大的3G业务的数据交换需要,以及越来越多的TD用户,近期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TD网络优化的热点:
1)对网络优化流程进行规范。不断的积累TD网络优化的经验,整合优化资源,使网络优化向精细化,标准化,流程化发展;
2)通过增加基站、扰码优化、联合组网、扩容、2G/3G的网络切换等手段保证话务质量;
3)特殊场景的网络优化。对特殊场景着重于小区频繁切换、网络的覆盖、信号的干扰等问题的优化。包括高速环境优化、室内深度覆盖、大型场馆以及密集市区优化。
4 结论
通过对TD网络常见的问题以及对应优化方案的分析,我们发现针对不同的网络状况,不同的网络优化方法具有很多交集。网络优化不能只为某个单一指标进行优化,而必须要注重整个网络的优化;根据网络的实际情况,对整体网络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另外还要提升网络性能和服务质量,为用户提供整体最优的网络服务质量。各项网络优化措施应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目标。积极解决实际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用户投诉问题。采取标准的网络优化流程、严格的工作态度、规范的工作方法、建立科学规范的网络优化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