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草生态安全

林草生态安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林草生态安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林草生态安全

林草生态安全范文第1篇

1.1规划以及设计问题该县关于流域坝系的建设,主要是根据骨干工程设计标准以及小流域治理技术进行科学布置的,其中骨干工程占据主体地位,大小淤地坝都包括在内互相结合,并兼顾防洪,蓄水以及拦泥和生产,创建了一个排淤相互结合、基本稳定不变的沟道坝系。在对小流域坝系进行布设的过程中要坚持“大小互相结合,骨干进行控制,中小为基本主体,综合利用,科学配置”这一原则,通过骨干工程来促进坝系防洪标准得到全面提升,确保坝系在工程方面和生产方面的安全性,其布设的具体原则包括:①主沟道的布设在大的支沟沟口位置或者是沟掌位置,进行骨干工程的布设;②中小型的淤地坝或者是塘坝的布设,视实际情况而定。工程结构主要包括:①支沟或者是沟掌骨干坝,其结构主要包括2大件,也就是坝体以及泄水洞;②主沟道骨干工程,其结构主要包括3大件,也就是泄水洞和坝体以及溢洪道。不管是蓄洪还是排清,都拦都排,有常流水的那些沟道,前期阶段属于水库骨干工程的话还要进行反滤体的布设,尤其是黄土高原的黄土更要进行反滤体的辅设。骨干坝必须一次完成,而中小型淤地坝能一次完成但是可以分期对其加高。

1.2林草方式和淤地坝建设同时使用林草方式不管是对生态修复来说,还是对生态环境建设来说,都是很关键的措施,它和工程手段彼此依存相互作用,并不断促进。林草方式给工程手段带来了有效的运作条件,相反工程手段也给林草方式的运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由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要是抛开工程只采取林草方式,那么林草生长就会缺乏水分,这样除了无法发挥其本来的功能外,而且还不利于其正常生长发育;同理,抛开林草开展工程,那么泥沙的大量淤积会减少工程的寿命,严重的话,会由于泥沙太多受工程容量的制约,使工程发生水毁,按照县水保站通过将流域坝系工程与流域实测资料进行比较以及推算,可以得出,实施林草保护方式的工程年限是没有实施林草保护方式的工程年限的2倍还多。

1.3要积极结合流域综合治理进行淤地坝的建设县委以及县政府的基本目标是有效恢复并优化生态环境,不断加大林草覆盖面积,降低沟道侵蚀基点,关键是美丽山河的建设,彻底转变以往观念、与时俱进,将小流域内的水土保持确定为富民强县的大型工程,针对小流域内的山水以及田林路等,开展水土保持全面治理工程。也就是将小流域看做小单元,视具体情况而定,共同规划,并进行集中的治理。以小流域内的实际地貌形态以及土壤侵蚀的具体情况为依据,通过立体的配置方式,针对坡面的治理,主要以水平梯田的修建为主;至于沟坡处,主要以水平沟的修建为主,而在鱼鳞坑等处进行乔灌木林的栽植,建设乔灌混合带;在主沟道处建设骨干工程,充分发挥防洪以及拦泥的作用,此外,还进行了中小型淤地坝的设置,在支沟溪线位置设置了谷坊,并在沟底处建设了防冲林。经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逐渐形成小流域内每处拦蓄,并从上到下步步设防,并建立了拥有“三道防线”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以及立体工程防护体系。

1.4对施工质量要进行严格控制该县为促进淤地坝的顺利开展,进行了完善质量监控体系的全面建设,对项目实施了严格的检查以及质量控制,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①在施工前要做好准备,在单项工程的设计扩展的前提下,针对所有单项工程制定了施工方案以及组织规划,还设计了开工报告;②有效组织施工相关人员,力求使施工技术人员达到每坝都到位,并进行严格的控制,主要包括干容重,施工建材,土料厚度(通过自制的并有标尺的细钢筋来对其厚度进行控制)等基本的技术参数,以使工程质量符合要求;③对工程施工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当所有的工程都结束了涵管安装,铺设反滤体,削坡,清基以及结合槽开挖后,先让水保机构实施自验,接着让监理工程师进行验收,若是合格的话,才能开始后面的工序,关于工程监理机构制定的监理指示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尽快处理,确保工程建设过程的有序性;④对工程项目要实施严格的施工管理,采取合同制,和工程承包部门订立建设合同,并严格按照建设合同履行职能,促进工程顺利完成。

1.5对流域坝系的控制监测设施的建立要高度重视实施坝系监测主要是为了对小流域在坝系布局方面、运行机制方面以及技术应用方面等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积累基本信息资料,以便于在坝系工程建设实施效益全面评估的时候,有可靠的技术支撑,并针对今后实施的坝系建设,提供合理的依据。作为水土保持的控制监测总站,针对小流域坝系,积极组织监测工作,使针对坝系监测进行的基础设施以及监测仪器的建设都顺利完成,监测工作走上了正轨,在这个前提下,实现坝系坡面治理以及坝系沟道工程的动态监测,并针对坝系拦泥以及蓄水用水并坝系运行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测,此外,还要对输沙量以及雨量站处的雨量进行观测。对流域内的坝系监测具体包括:①对坝系工程实施的安全监测,主要有坝体泄水建筑物和坝系安全方面的监测;②对工程建设实施的动态监测,主要有坡面治理以及沟道工程建设方面的动态监测;③对增产效益和坝地利用进行的监测;④对拦沙蓄水进行的监测,主要有拦沙、输沙以及蓄水用水方面的监测。

2淤地坝建设效果分析

该县经过开展淤地坝的建设,不仅有效的治理了水土流失、优化了生态环境、并遏制了入黄的泥沙量,而且坝顶当路帮助群众解决了交通问题、使水土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并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推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对典型农户以及地块进行的比较,可以得出,在小流域内这些治理措施实施前后,人民的经济水平,环境以及生产生活等都得到了改善。在开展项目治理前,选取的典型农户(7个自然村作为基本单元进行典型农户的布设,每个村子好、中、差等级的各有3户)实际占有的耕地面积为每人0.158hm2,而纯收入为每人876.41元,每人16.51kg的经济作物,每人340kg的粮食产量,而占有的人工林地面积为每人0.0319hm2。从项目开展开始,流域内不仅在荒坡位置建设了水保林,与此同时,还积极响应退耕还林,针对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建设了人工造林,到现在,流域内的典型农户在人工林地方面的面积为每人0.1603hm2。自从项目开展开始,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在实施生态旅游型的治理模式以后,流域内的植被面积占有率从以前的14.37%上升为现在的33.5%,而且流域内的水分蒸发量显著减少,水源涵养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空气温度也上升了,生态效益良好,针对水土保持采取的所有措施的实施不仅优化了居住环境,而且改善了气候并有效的涵养了水源。

3结语

林草生态安全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思路

我国岩溶地区现有石漠化土地面积1 296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8.74%。石漠化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等8个省(区、市),其中又以贵州、云南和广西3省(区)的石漠化分布最集中,危害最严重,这3省(区)的石漠化土地面积合计857.6万hm2,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66.2%。从石漠化程度看,石漠化土地以轻、中度为主,其中:轻度石漠化土地356.4万h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7.5%;中度石漠化土地591.8万hm2,占45.7%;重度石漠化土地293.5万hm2,占22.6%;极重度石漠化土地54.5万hm2,占4.2%。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 240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7.45%,潜在生态威胁大。石漠化土地林草植被盖度低,生态功能退化,导致水土流失,水资源调蓄能力减弱,泥沙淤积江河湖库,影响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是我国西南地区当前的首要生态问题,也是西部地区面临的沙化、水土流失、石漠化三大生态问题之一,是制约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导致“三农”问题突出和地区贫困的根源。

一、石漠化治理思路分析

石漠化综合防治试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和科学发展观,以科技为先导,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以试点促全面推进的发展思路,整合项目区现有生态工程资金;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防治结合、讲求实效的方针,以石漠化土地的林草植被恢复为核心,辅以工程配套措施的综合治理;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生态产业发展,把石漠化综合治理同生态环境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地方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示范与试点的关系,突出以点带面的示范辐射作用,实现岩溶地区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村容整洁、经济富裕”的新农村,为全面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技术,积累经验,树立典范。

立体空间治理

根据喀斯特岩溶地区,石漠化空间呈立体化分布的特点,对坡面的中上部石漠化土地采取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等措施,增强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坡脚及平缓地带石漠化区域实施基本农田建设或营造生态经济林、修建生物篱等措施,配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稳定农业生产和发展区域经济,同时结合林下种草,发展高效农业或林业;农村产业发展以石漠生态建设为基础,结合岩溶地区实际,发展以林药、林果、用材林、原料林、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型产业,培育岩溶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

工程类别治理

1)对石漠化土地通过采取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种草、严重陡坡耕地及石漠化严重的石旮旯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低质低效林改造等生物措施,加强林草植被的保护、恢复与建设,提高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强岩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强化生态修复与生态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坡度平缓的石漠化地带发展经果林、中药材林、原料林、用材林等生态型经济林,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结合国家土地治理工程,把石漠化坡耕地或石旮旯地水土综合整治与建设基本农田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重点,加大坡改梯、小型水利水保配套工程及生物篱等建设力度,蓄水保土,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水土资源,改善和扭转石漠化区域缺土少水、土地生产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夯实农业生产基础,保障岩溶地区群众的民生问题。

3)开展人工种草与草地改良,充分利用草地资源以及农作物秸秆资源,促进牛、羊等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加大种畜品种改良力度,引进优良种畜,调整畜牧业结构,多元化地发展岩溶地区经济,增强岩溶地区群众的造血功能。

4)加强农村生活能源建设,结合现有国债沼气池建设项目,以户用沼气池建设为重点,适度发展小水电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解决农村生产生活能源,减少林草植被破坏。

5)针对石漠化严重、局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的地区,在保障移民群众的土地与经济来源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开展生态移民,减轻石漠化土地的生态压力,促进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6)强化项目整合,加快石漠化治理。目前石漠化综合治理还处在试点探索阶段,投入偏低,要充分利用好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国土、扶贫、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形成项目互补,加大了石漠化的综合治理力度,提高治理效果。

7)加强科技与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岩溶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引导劳务输出,拓宽岩溶地区群众的就业渠道和生存发展空间;同时扶持、引导石漠化地区发展高效林业与农业、生态旅游、畜牧业加工等生态经济型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多元经济增长点,促进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石漠化治理的典范,为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全面实施提供成熟的经验与模式。

二、治理技术分析

石漠化治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部门、各行业和各级政府与项目区广大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实施综合治理,防治技术涉及多方面的建设内容,其治理对象、目的与要求各异。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石漠化防治过程中,广大科研人员对石漠化防治技术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试验,探索、总结出了各种符合实际、各具特色、效果明显的石漠化防治实用技术,但缺乏有效的总结、归纳与推广应用。在充分吸纳现有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形成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明确石漠化防治技术措施的适用类型与地类,提出治理措施的主要建设内容与要求,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阶段提供指导与参考。

林草生态安全范文第3篇

2001年省委、省政府确立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发展战略以来,我们应县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提出“种草种树、发展畜牧、突出奶牛”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发展生态畜牧经济的新路子。5年间,全县林木建设面积达到3•22×104hm2,草地建设面积达到0•99×104hm2,林草覆盖率达到23%,提高6•2个百分点。奶牛饲养量达到27587头,增长186•3个百分点。牧业总收入达到41538万元,占总收入的40•9%,牧业人均净收入达到725元。

一、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林草种植,着力提高基地建设水平

一是加快规模养殖场建设。大力发展万头养殖乡(镇)、千头村、百头场和10头以上养殖户,鼓励支持乡(镇)、村和个人兴办规模养殖场,并发动县内外集体和个人投资兴办规模养殖。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奶牛存栏确保达到8万头,力争达到10万头;鲜奶产量达到20×104t。二是加快养殖园区建设。在原有四大奶牛养殖园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10个千头养殖园区。采取统一建区、统一管理、统一供料、统一挤奶、统一防疫的发展模式,把散养牛逐步集中起来,实现集约化饲养。三是加快机械化挤奶站建设。为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合理布局,采取多种方式,新建100个机械化挤奶站,有效保障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四是加快林草基地建设,通过5年的治理,使林草覆盖率提高3个百分点,草地治理面积达到1•33×104hm2,适应生态畜牧经济的发展需要,实现生态与畜牧和谐发展。

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着力增强产业带动能力

当前,产业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生态畜牧经济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今年初,县委、县政府通过开展招商引资,使广东雅士利集团入驻我县,并在前不久的香港招商活动中正式签订合同。项目总投资2•96亿元,生产日处理鲜奶600-900t的配方奶粉。项目建成后,可为农民增加奶牛养殖收入3亿元。我们要全力以赴支持雅士利乳业建设,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带动千家万户发展规模养殖,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利、财政增税。并对已经初具奶牛养殖规模的村、小区、养殖户,都要给予大力支持,使农户、基地和龙头企业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延长产业链条,壮品产业。同时把肉牛加工、肥羔羊加工、草业加工等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不断推进畜牧产业化建设进程。

林草生态安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土 保持 水资源 影响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与环境的有效措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维系生态系统的功能需要消耗一定的水量,但是若片面地强调水土保持措施减少了流域的径流量,并以此为缘由,阻止上游地区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仅会对水土流失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稳定带来影响。因此,有必要从水资源的属性、水土保持措施的社会功能和水文功能等方面,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以便协调好上下游用水的关系。

一、水土保持对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1、涵养水源,改善水环境

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高,意义重大的工程,工作人员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了很多治理措施方法,如综合运用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耕作措施,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栽植刺槐、山杏等水土保持树种,削弱了地表水在转入底下的过程中对地面土壤的溅蚀程度,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侵蚀性的水土流失,而且同时延缓了入渗时间,增加了植被的吸收率,为土壤涵养水源提供了前提。森林具有很高的透水性和很强的持水性,它比一般土壤含水率高,林木根系不断发展伸长,穿透土层,给地表水渗入土壤打开了许多通道,也大大增加了土壤的透水性,从而使大量的降雨渗入土内,储蓄降水。

2、减少洪涝灾害,保障安全

水土保持是一项需要长远规划的工程,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指定详尽的治理措施,正确合理利用地理、人员等优势,适地适树,通过“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达到最根本的治理目的。

3、净化水质,防治面源污染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水污染程度也在不断加重,这对我国相对水资源较少的形式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对水质具有良好的净化作用,合理的产业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自然能力,通过在远山、深山河流源头和集中水源地周边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利用植被的滞流和降解作用,有效降低水流中的有机染物的含量;及时清理河床中的垃圾废物,大力实施推沙坝工程;坡面造林和沟道谷坊坝工程,可增土壤入渗,防止泥沙下泄,达到控制固体污物和其中所含化学污染物的排放。

4、节约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农业是用水大户,其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3.4%;同时还是费水大户, 水的有效利用率平均仅为40%, 在水资源匮乏的西北地区, 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到总用水量90%, 而灌溉渠系水利用率仅为30%~40%,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水平。“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粗放型农业灌溉方式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通过逐步完善节水系统和灌溉排水条件,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力推行新型的灌溉措施,如管灌、滴灌、喷灌等技术,也大大节约了用水量。

二、水土保持单项措施对水资源的影响

1、林草措施对水资源的影响

林草措施的水文功能主要表现在树冠截留、树干滞流、林下植被及枯枝落叶层滞流和增加土壤入渗以及耗水。林草措施对水资源影响的试验研究较多,研究内容主要有林草措施调控径流的机理、林草措施的耗水量、不同植被类型与流域径流量变化的关系等。植被截留直接影响径流量。森林植被的截留作用受植被类型、覆盖度、郁闭度和降雨类型等的影响,其截留率变化较大,在12%~35%之间。地表枯枝落叶层能截蓄降水、滞缓地表径流、增加入渗,抑制土壤蒸发。根系一土壤层可提高土壤的渗透性和贮水量。草地的蓄水量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表明草地具有较好的蓄水作用,包括草层截雨、土壤贮水对林草措施耗水量的研究可为节水型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植被耗水量的大小与植被类型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乔木林>灌木林>草地>裸地。降雨量也是影响植被耗水量的重要因素。有些研究者对林草植被的减水效益进行了研究,减水效益与降雨条件、植被类型、植物年龄及覆盖度有关。不同的植被类型减水效益不同,一般情况下造林的减水效益要大于种草的减水效益 。但也有采取生物措施后增水效益方面的研究,如华北石质山区,森林覆被率每增加l%,流域径流深度增加0.4~1.1mm,其增水效益更加突出。

2、水保耕作措施对水资源的影响

水保耕作措施对水资源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坡面产流和地表径流量及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有研究认为水保耕作法的减水效益较大,在50%以上,并且可提高土壤稳定入渗率、增加土壤含水量、延缓地面产流时间、降低坡面径流流速及减少坡面产流量、增加降水入渗量。但是水保耕作措施对水资源的影响很复杂,减水效益的大小与次降雨的强度、历时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如遇到长历时的暴雨不但不能保水,反而对坡面产生破坏。

3、梯田措施对水资源的影响

从径流小区或坡面研究尺度来看,单项水保工程措施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很少,主要集中于坡面工程措施尤其是水平梯田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减水效益方面。关于水平梯田土壤水分动态的研究表明:坡改梯后土壤水分、入渗性能、土壤物理性状等指标都得到明显的改善;梯田横断面的水分分布规律为,近地面部分的土壤水分较中部、内部为少,垂直断面的水分分布从地表越往下越稳定;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受坡向、坡位、降水和蒸散变化等因素影响,阴坡梯田土壤含水量高于阳坡梯田.切土部位高于填土部位。水平梯田的减水效益显著,黄丘一区的水平梯田年均减水效益为87.7%。水平梯田的减水效益的大小与其质量呈正比,而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关系比较复杂。

三、实例分析

选取的研究区为黄河流域的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 河龙区间。该区位于黄河中游,包括河龙区间左岸、吴堡以上右岸和吴堡以下右岸3个水资源三级区。区内黄河干流全长725.1 km,全区面积11.07万km2,两岸有27条支流汇人,黄土深厚,地形支离破碎,植被稀少,暴雨集中且强度大,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是黄河流域最主要的产沙区。2000年,河龙区间共有水土保持措施面积2万1 904 km2, 占区间总面积19.79%,其中梯田、林地、草地和坝地的面积分别为5 192、13 129、2 725和858km2, 分别占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的23.70%、59.94%、12.44%和3.92%(表1)。

表1 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面积

1956-2000年间,河龙区间狭义水资源量为53.5亿m3。狭义水资源的产水系数为0.11,是黄河流域产水系数的57.67% 。狭义水资源的产水模数为4.82万m3/km2,是黄河流域产水模数的56.09% 。该区广义水资源量为340.8亿m ,是狭义水资源量的6.37倍(表2)。

表2 河龙区间水资源量

结果与分析

水土保持措施使局地的有效蒸散发量增加,无效蒸发量减小,从而使广义水资源量显著增加。在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综合作用下,河龙区间的有效蒸散发量增加81.6亿m3,增幅为39.7%;广义水资源总量增加72.6亿m3,增幅为27.1% ;水土保持措施使局地的地表径流量减少,在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综合作用下,河龙区间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0.2亿m3,减小幅度为19.2%。

结论

水土保持各项措施的实施,不仅控制了水土流失,有效地减少了面源污染和洪涝灾害的发生,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涵养水源,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和壮大了县域主导产业发展。因此,水土保持工程是新农村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体工程,同时也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和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林草生态安全范文第5篇

新疆土地沙漠化范围分布广,主要沿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周边分布,除盆地绿洲中部和沙漠区以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地沙漠化,而且还在不断扩大。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全区土地沙漠化面积分别为63627.9km2(其中,重度沙漠化面积14553.9km2,中度沙漠化面积11349.6km2,轻度沙漠化面积37724.4km2)和92941.5km2(其中重度沙漠化面积20979.5km2,中度沙漠化面积25043.1km2,轻度沙漠化面积46918.9)。20年间,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了29313.6km2,平均每年有1465.68km2的土地向沙漠化演变。土地沙漠化造成了土地资源减少、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毁坏建筑设施、恶化生态环境等,给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

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hm2,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7万hm,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万hm2,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地,也是水分的保养所,但由于当今的农业生产把施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作为增产的主要手段,其用量与日俱增。1978年,我国化肥用量约为884万t,到1998年这一数字上升到3981万t,增加415倍之多。据有关研究证明,大约施用量的30%左右溶解在水体里或残留在土壤中,不仅成为量大面广的污染源,而且也使土壤本身遭受污染。另外,我国农药的施用量也在逐年增多,1990年为7313万t,1995年增至10817万t。与化肥相比,农药毒性更大,更不易降解,对水土都会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新疆地下水总体质量较好,个别地区有轻度污染,但范围不大,中、重度污染仅以点状出现在较大城市工业区。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和大量施用化肥等。

许多水土流失地区侵蚀加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条件恶劣,又承载着大量的贫困人口,为解决生存问题,势必大规模开荒,破坏了天然植被。因此,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须先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以此为突破口,治理开发并重,并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做到水、土、林、肥最优组合(保持水分的供需平衡,保持地表土层的稳定,保持林草合理搭配,保持土壤肥力的均衡与提高),从而从根本上遏制水土流失。

利用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和积极健康的人工生态工程(人工生态入林草工程),是重构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但恢复植被、发展林草产业必须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不但要避免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生态效益的做法,也要在提高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实例表明,遵循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原则,因地制宜恢复植被是构建可持续农业水土环境的基本途径。

建立节约水土资源的综合体系是防止水土资源大量浪费和提高其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构建这种综合体系应当在农业生产领域组建农业节水的4个体系,即节水栽培技术体系、节水灌溉技术体系、节水管理技术体系和节水推广技术体系。应当在工业用水方面提高重复和回收利用效率,缓解工业对水体污染加重的趋势。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正确规划、优化利用,提高单位土地资源上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严格控制硬件设施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挤占。

水环境的污染以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废水为主,并向农村蔓延。这些污水排入河流,对农灌区农业生产的危害影响久远。故应加强监测,采取综合措施防治污染,保护农业水土环境,同时,还须在科学使用各种化肥农药上下功夫,使农业水土资源得以健康永续利用。另外,需加快培育抗病虫能力强的作物品种,以应对农业病虫害不断蔓延的趋势,使农业真正走向传统绿色有机农业和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相关期刊更多

林草政策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广东园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甘肃林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