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戴望舒 新诗语言 古典文化 互文性

戴望舒大力译介外国诗歌,把从西方学来的诗艺注入自己的新诗创作中,使中国的新诗艺有极大的进步。他倡导新诗要具有“现代性”,他在批评林庚诗歌时尖锐地反对用白话写古意[1]P167-173,但在自己的诗歌中却充斥古典诗词文化的传统,正如李怡所说:“他对林庚等人的‘古意’大加挑剔,而自己的不少作品却照样的古色古香。”[2]无论一个多么伟大的诗人,都摆脱不了自己民族的影响,这正印证了T.S.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的观点:“假如我们研究一个诗人,撇开了他的偏见,我们却常常会看出:他的作品,不仅最好的部分,就是最个人的部分也是他前辈诗人最有力地表现他们的不朽的地方。”[3]艾略特上面的话正体现出“互文”的特性,一个伟大的作家或诗人,他创生出来的文本总是有以前的文本遗迹或记忆的影子,每个现在的文本都是对它以前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对此,罗兰巴特有自己的解释:“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例如,先前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4]先前文化的文本和戴望舒新诗文本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发生互文性联系呢?下面分别从化用、用典两种形式研究戴望舒新诗语言与古典文化间的互文性关系。

一、化用

现在学者的论文,如引用了别人的东西就要表明出处,否则就被视为抄袭。热奈特在《隐迹稿本》里写道:“最逐字逐句和最直白的形式,就是传统手法上的引用;直白性和经典性稍逊一筹的形式是抄袭,这是未加申明的借用,但还是逐字逐句的。”[5]引用与抄袭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在文中标明出处,然而诗人在写诗时会存在在诗中镶嵌着别人一两句诗而不加标明的情况,像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都存在,特别是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因格律形式的要求,更不会在文中标明出处。

引用与抄袭的情况在诗歌的互文中不占主体,更多是以化用的形式存在。化用是在引用与抄袭之间,它的文字既不标明互文本的出处,又不存在整句抄袭,而是在自己的文本中镶嵌几个互文本中的词语,读者只能通过仅有的蛛丝马迹发现现文本与互文本的关系。

戴望舒以《雨巷》一诗而闻名,而《雨巷》中“丁香”的经典意象却是从前人诗句中化用而来的。卞之琳说这是旧诗“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抒意或者稀释。[6]杜甫《江头五咏》之一有:“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的诗句;李商隐《代赠》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浣溪沙》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词句。这三首诗中都出现了“丁香”的意象,可知“丁香”是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丁香本来是做香料之物,在古典诗词中却是柔弱纠结的象征。《雨巷》中的丁香意象就是从前人的这些诗句中生发的,丁香柔弱与纠结的象征含义还在沿袭,但“旧的古典应用是无可反对的,在它给予我们一个新情绪的时候”[1]P128。诗人在化用丁香意象时,还对传统意象做出了新的处理。诗人以丁香比喻姑娘,王文彬说:“丁香在这里不仅是喻体,而且同喻本相互整合,形成意象叠加,姑娘的意象中有丁香意象的特点,丁香的意象中有姑娘意象的神态。”[7]P93姑娘染上了愁怨惆怅,丁香又成为诗人惆怅哀怨情绪的一个象征体。与之前三个互文本相比,《雨巷》中的丁香意象在艺术向度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所含的容量大大增加。

如果说“丁香”只是古典诗词一个简单意象的化用的话,那么“无边木叶萧萧下”则是对杜甫诗歌整句的化用。因“无边木叶萧萧下”这一化用的诗句的意境在《秋蝇》中反复出现,我们看看这首诗中某些诗句:

木叶的红色,/叶的黄色,/叶的土灰色,/窗外的下午!……木叶,木叶,木叶,/无边木叶萧萧下。……飘下地,飘上天的木叶旋转着,/色,红色,土灰色的错杂的轮回……什么东西压在轻绡的翅上,/子像木叶一般地轻,……

《秋蝇》这首诗蕴涵丰富的古典意象,诗歌以“木叶”和“苍蝇”两个意象交互呈现,营造空灵幽远的意境,具有一种复古、迷离的美。《秋蝇》中的“木叶”不仅是诗人情感的体现,而且它是与秋蝇的生命融合的。将两个不同生命的离逝紧密联系,木叶与秋蝇两个意象重合,目的在于揭示人生存的痛苦与生命的衰落,以及人自身卑微生命的无力。“对木叶的描写,并非‘具体的表象’,而纯然是主观视觉里的映像。因而这回环式的伴奏就显得更灵动。象征主义手法用到这样的规模,早就不是中国古典诗词里古已有之的样子了”[8]。杜甫诗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落木”是诗人艰难苦恨的苍凉人生的寄托物,同时传达出人在天地之间感受到的生生不息的力量。《秋蝇》与《登高》相比,更凸显出现代人内心对自我生命的关照。

戴望舒受禅学影响很大,在其诗歌中曾化用过王维的诗句。比如《赠克木》:“也看山,看水,看云,看风,/看春夏秋冬之不同,/还看人世的痴愚,人世的倥偬:/静默地看着,乐在其中。”这分明是从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中化用而来的。戴诗不仅承袭了意象,在意境上也与其有相通之处,但在思想上戴诗更具有生死宇宙意识。

二、用典

用典(allusion)是作者对某个事件、人物、地点、艺术作品等的间接性的或不经意的采用,它依赖读者对上述内容的了解才得以辨识。可以说,用典是一种经济的文学手法,它借作者与读者共有的对历史、文学传统的认识而实现[9]。用典区别于化用,在于用典包含的范围更大,化用只是针对互文本中个别诗句词句而言的,个别诗句或词句如果经常被化用,久之可能就会成为典故。用典往往走向互文本之外更大的文化传统,包括神话故事、英雄传说、历史事件等。用典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新文学以来,文学创作不主张用典。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其中之一就是“不用典”[10]。但是对于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新文学来说,想摆脱用典几乎是不可能的。戴望舒在诗论中说:“不比一定拿新的事物来做题材(我不反对拿新的事物来做题材)旧的事物中也能找到新的诗情。”[1]p128下面我们看看戴望舒新诗语言的用典现象。

戴望舒诗歌有一首《微辞》:“园子里蝶褪了粉蜂褪了黄,/则木叶下的安息是允许的吧”,园子里的蝶乱蜂狂,然而它们也有疲累的时候,需要在“木叶下安息”。蝶和蜂都是传统的恋情喻体,比喻恋人们之间也是一样需要休息的。徐迟在《谈比喻》中说:“戴望舒的‘蝶褪了粉蜂褪了黄’的比喻,写在一首很美丽的诗中,懂的人不多。”[11]因为“蝶褪了粉蜂褪了黄”是用了典故精巧而微妙地表达了他和恋人之间志趣不投,不能心心相印的痛苦。戴望舒诗句中的比喻是从李商隐《柳枝五首(一)》和《闺情》等诗句点化而来的。《柳枝五首(一)》:“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闺情》:“红露花房白蜜脾,黄蜂紫蝶两参差。”谓蝶宿花房(花蕊),蜂酿蜜脾(蜂巢),黄蜂与紫蝶,虽同时出现,不是同类之物,比喻男女非同类同心,不可能彼此相思[7]P107。说到戴望舒新诗中的“蝴蝶”这一典故,不得不提到《我思想》这首诗歌:

我思想,故我是蝴蝶……/万年后小花的轻呼/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来震撼我斑斓的彩翼。

刘保昌说:“戴望舒诗歌中的经典意象,如铃声、蝴蝶、野草、古树、山、水、云、风等等,也是道家文化系统中的经典意象。”[12]并指出戴望舒曾“非常得意地用16世纪的法文翻译《庄子》”。[13]可见,戴望舒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我思想》中“我思想,故我是蝴蝶……”就是对《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这一典故的承袭。在戴望舒之前就有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的经典化用。《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里的“物化”是指取消了事物之间的差别,万物任其自然,随性而变化,生与死,梦与醒,你与我,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都不能分得清,万物化为齐一。冯友兰说:“在错觉中或者在梦中,一物可以是另一物。‘物化’表明,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不是绝对的。”[14]“我”与“蝴蝶”统一为一体,诗歌借中国经典的寓言,引发了对人生宇宙的深沉思索。

《秋夜思》中更使用了多种典故。诗的第二节有“听鲛人的召唤,/听木叶的呼息”,这两句诗里就有两个典故。汉代郭究《洞冥记》卷二云:“乘象入海底取宝,宿于鲛人之舍,得泪珠,则鲛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博物志》中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李商隐在《锦瑟》中亦化用此典故成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鲛人”这一带有神话色彩的意象被历代的诗人所喜用。“木叶”这一意象则源自屈原的《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代的诗人对“木叶”意象的使用也很频繁,上文已经说到杜甫《登高》中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之诗句的经典化用,不过新诗中的“木叶”已经从典故变成一个普通而习见的意象。第三节开头诗句“诗人云:心即是琴”。再结合后面的诗句“为真知的死者的慰藉”、“为天籁之凭托――/但曾一度谛听的飘逝之音”,我们不难发现此中有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典故。诗的最后两句:“而断裂的吴丝蜀桐,/仅使人从弦柱间思忆华年”是套用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诗句,李诗源出《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诗句中“而断裂的吴丝蜀桐”既与第二节的诗句“心的枯裂之音”相呼应,又暗合俞伯牙摔琴知音不在的典故。

三、结语

戴望舒新诗艺术与古典文化的互文性程度之高,表现在诸多方面,前面是从主要的化用和用典两个方面谈论互文性,当然戴望舒新诗艺术文本与其译诗文本也存在互文性,与同时代的现代作家、诗人的文本之间存在互文性,戴望舒新诗艺术文本间的自我互文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们共同构成与戴望舒新诗文本语言间互文性。正如罗兰・巴特所说:“所有文都处于文际关系里;其中在不同的层面、以或多或少可辨识的形式呈现出另外的文;先前的文化之文和周围的文化之文;一切文都是过去的引文的新织品。”[15]

参考文献:

[1]王文彬,金石主编.戴望舒全集(散文卷)[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76-173.

[2]李怡.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41.

[3][美]T.S.艾略特著.王恩衷译.艾略特诗学文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2.

[4]王瑾.互文性.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0.

[5][法]蒂费纳・萨莫瓦约著.邵炜译.互文性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20.

[6]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5.

[7]王文彬.雨巷中走出的诗人――戴望舒传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93.

[8]夏仲翼.走向世界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471.

[9]邓军.热奈特互文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7:32.

[10].文学改良刍议[J].新青年,1917,2(5).

[11]徐迟.网思想的小鱼[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324.

[12]刘保昌.戴望舒与道家文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3-47.

[13]徐迟.江南小镇[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274.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本学期,我们历史组围绕教研组计划和历史学科“一科一案”落实教研活动,现将本学期的教研活动做一个简单总结。

一、围绕主题,落实常规,突出特色,加强教研组建设

(一)落实教学常规,优化教研效益

1、强化理论学习,注重师德建设:开学时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尤其是新高考改革理念和学科素养方面的学习。加强师德教育理论、教育法及国家有关教育政策的学习,在教育教学总严格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履行教师职责,为人师表。

2、注重经验积累,开展专题讲座:围绕课堂教学开展专题讲座,本学期围绕今年高考高三两位教师进行专题讲座。

3、分类别听评课,推进听课效益:以徒弟和师傅为抓手,以备课组长和老师为主体,以教研组长和老师教师为辅助开展了各类听评课活动,有助于教师相互取长补短。

4、注重学情,各有侧重:高一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习惯,夯实基础,突破学考;高二一轮复习,构建体系培养历史思维品质;高三抓好复习关键,打造高效课堂,整理好高考真题,高效训练,学法指导。

5、参与远程教研,弥补资源短缺。参与自治区高中历史“基于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与实践”活动,共听了三节优质课和两场专题讲座,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先进学校老师课堂教学设计的睿智和新颖,也感受到了老师自身素质对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6、优化资源库,打造共享模式:完善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源库,查找相关资料,并做到资料共享,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二)突出主题教研,彰显学科特色

1、凝练课堂模式,有效推广示范。在上学期分年级探索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本学期我们进行了总结提升,通过组内示范课、汇报课进行推广示范。高一:情境导入——情景教学——升华主题——课堂小结——课堂练习。高二:情境导入——基础回顾——主干梳理——高考热身——课堂小结。高三:情境导入——(单元体系构建)——主干梳理——重难点突破(横向、纵向关联)——强化高考真题——小结归纳。

2、研究新教材,构建新体系:为适应新高考,我们在专业方面最大的活动就是提前熟悉部编版课程体系,构建必修2本、选择性必修课程3本的知识体系,开展部编版教材研究。目前我们已经组内分享了部编版教材电子版,利用教研活动先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目录,然后对整本书进行了单元知识体系构建,对《中外历史纲要(上)》这本教材整体结构有了初步认识。

3、以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科功能。开展“建党一百周年献礼”活动:2021年5月12日我们组在风雨操场开展“铭记党史 筑梦”历史红色经典演绎大赛。本次活动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线,以经典演绎为形式,分为屈辱篇、探索篇、屹立篇、富国篇、强国篇五个篇章来演绎历史、弘扬红色文化,丰富学生党史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红色文化意识,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发挥历史学科对学生人格和心灵塑造的作用。

4、借力2.0培训,加快技术融合课堂:督促信息化技能培训和运用,针对重难点或者党史教育进行制作微课,公开课、钉钉课、录播课教师都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支撑,鼓励青年教师使用其他类型的技术教学。比如我组青年教师王妮媛在本次经典演绎就充分使用了格式工厂、迅雷下载等手段帮助我们完成视频剪辑、字幕呈现,消音、去水印等多种需求,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5、收集整理四史,录制党史微课。充分发挥历史学科自身优势,收集党史丰富史料,并针对党史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微课。

二、注重专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

1、注重业务读书,强化做题:组内老师利用线下休息时间阅读专业方面的书籍,比如鲁庄阅读《大国崛起·欧洲篇》,李建平阅读《中国大历史》,开阔视野以提高专业知识,以年轻教师参加二模和所有教师参加三模为契机,强化高考真题(2018——2019年)和老师做高考真题的能力,高考结束后我们正对今年高考真题进行了初步讨论,大家普遍认为今年文综偏难。

2、针对有效课堂,打造精品课:本组围绕教学模式在组内开展示范课,依托和田地区“智慧云”平台,我组在组内群策群力之下推荐了赵阳和李建平两名教师上了示范课并上传了相关资源。

3、开展“红色活动”,强化育人功能:加强老师红色教育意识,在组内集体学习“学习强国”中的“党史故事”、“红色映象、“文献纪录片”等资源,促进教师红色素材的积累和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能力的提升。

4、注重以校为本,提升科研能力:以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题为突破口,加强校本教研力度;依托自治区教学论文大赛,促进教师教学经验积累,强化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努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5、申报了地区级课题,撰写了申报材料。

三、优化课堂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1、发挥集体力量,优化备课方案:加强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落实集体备课,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

2、以模式为突破,开展课例研讨:围绕“教学模式”组织教师结合《我的模式我的课》进行交流讨论并结合总结出来的课堂模式进行高一教学课例的讨论,不断探索国语授课形势下历史学考课堂新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3、注重学习过程,落实笔记作业:三个年级的学生都要求做好笔记,养成听课就要动笔做记录、做批注的好习惯。教师按要求跟进学生作业批改和讲解。

4、遵循学科特点,注重学法指导:各位老师给自己所带班级学生分别进行了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发挥援疆教师资源优势,引领本地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批判

《女神》中“大我”的双重时代诉求

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的一块“五色石”——读王学振新著《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话语嬗变(晚清至民国)》

明代乌江流域的移民活动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宋代翰林学士与契丹(辽)及金的交聘

卢作孚与中国近代乡村现代化的“北碚现象”

■匜铭文集释及西周诬告案件的审理程序窥探

巴赫金“主体间性”思想解读

规训化的身体:思想根源、社会建构与管制技术

论话语理解的认知基础——意向性

李白与苏轼的创作个性之异

金代遗民文人李俊民生平行迹述考

19世纪西方小说文体叙述特征及模式的发展转变

敦煌契约文书词语考释

影视领域新词语结构与性能考察分析

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与反思

“教康整合”理念下特殊教育职前师资培养模式探析

内隐与外显——越南华裔汉字学习缺陷与教学应对策略

人文精神与纪录片文化景观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09级绘画黔东南风景写生部分作品

历史发展的“正-反-合”逻辑——中国传统政治中的文武关系及其近代变化

巴蜀“竹枝”的酒香

论抗战时期文化普及读物的出版与新启蒙运动的兴起

建国初期的《西南区禁绝鸦片烟毒治罪暂行条例》评析

朱熹关于封建伦理纲常“形而上学”化思想研究

智德·智能·才性四本——汉魏之际从重智德到尚智能的演变及影响

“致良知”视野下的教育思想

柯勒律治眼中的知识阶层

把欢乐还给儿童——论高洪波儿童诗

生命哲学的诗意阐释——沈从文《边城》解读

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化

自然描写与现代小说的审美特征

论师范大学学生的素质及其培养

人的本质及其教育立场——基于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的思考

论文科研究生教学方式的“道”与“器”

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管理制度体系的创新与设计

小学—初中聋校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行为量表的编制

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实践研究

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区域差距分析

中国古代惩治盗墓行为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

清代重庆的商业诉讼及其审理

虔敬与苏格拉底审判的二重性

存在之思:人在世界之中存在——论海德格尔对人道主义的批判

论朱子《尚书》学章句义理之得失

汉代夫妻合葬习俗的思想史解读

《春秋穀梁传》的作者为穀梁子

红色经典文学中的“英雄之死”

传统与现代的两难选择:中国现代知识者的窘困——巴金小说中的多余人形象解读

现代性、地方经验与人民立场——论文艺思想的历史语境与意识结构

论左翼电影的艺术形式创新

李成山水画树石形式的美学意蕴

也说《中山狼传》与《中山狼》杂剧的作者与寓意

《介之推火封妒妇》性别叙事的两重语调

茨威格文学传记与精神分析学说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文本中的历史张力

武陵山民族地区城镇体系结构优化探讨

试论服务贸易中的紧急保障措施制度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自信,可以使一个人从平常走到辉煌;自信,可以使一个人从绝望看到希望;自信,可以使一个人从暗淡走向光芒。自信,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保障。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二自信的议论文800字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二自信的议论文800字1自信是一根柱子,能撑起精神广漠的天空;自信是一片阳光能驱散迷失者眼前的阴影;自信是一泓清泉,能滋润一方土地;自信是一盏明灯,能使你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我曾经是一个对自己很没有自信的人。上课时,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怕答错;考试时,心里十分慌乱,怕考砸;主持早读时,声音很小,怕被同学疏远……然而,在二年级时,我终于自信起来,发出了自己的光和热。那是一堂语文课,那节课让我感受到了温暖。由于我对自己不自信,胆子很小,所以上课时经常当“观众”,一声不吭,以往的老师也没太在意我。

但二年级的开学初,彻底改变了我。老师一走进教室,就开始抽查背诵昨天布置的古诗,一向不起眼的我竟被老师注意到了。她让我起来背诵,可我十分忐忑,心都快要从嗓子里跳出来了。我低着头,脸像被涂了一层红蜡。老师见我不做声,便和蔼地对我说:“没关系,慢慢来,老师相信你会行的。”顿时,我的心里涌起了一股暖流,让我忐忑不安的心情平静了下来。

有一股力量驱使着我,使我不得不开声背诵起来……放学后,老师找我谈话,对我说:“我向你以前的老师了解了你的性格,他们都说你缺乏自信,可我相信你,你一定会行的,你并不比别人差,你要给自己信心,勇气,才会成功,老师永远都会默默地给予你力量,相信自己,相信老师,你是最棒的。”老师的这一番话,是我非常感动,我心想:我一定要加油,一定要自信。

之后,在上课时,老师的这一番话让我鼓起勇气,重拾信心,大胆举手发言,最后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和老师赞许的目光;在考试时,异常轻松,最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主持早读时,声音格外响亮,最后获得了更多的友谊……

由此可见,自信是多么重要。如果失去自信,就像鸟儿失去了翅膀;如果失去自信,就像大树失去了寻找水源的方向;如果失去自信,就像花儿失去了大自然的哺育……给自己一份信心,就是让自己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高二自信的议论文800字2浅唱低吟,中华文化化为句句名言,涤荡心灵,增强中国自信。

但当下,韩剧风靡中国,欧美风尚席卷华夏,国人沉醉于纸醉金迷中。在外来文化的侵入,与中华文化的被漠视的现实惨象下,中国的脊梁骨软了,中国的自信心弱了。莫不知,何须外国的浅碧深红,因为中华本来就是第一流。

君不见,汉唐边关,金戈铁马,枕戈待旦,多少壮士为国而战。千里白骨铺,万里热血洒,九天忠魂佑中华,护我国平安。君不见,欧美风潮席卷下,中华文化独悲哀,环寻海内,却无几人传文明,国亦悲哉。

看当年,丝路贯亚欧,引来马可·波罗笔耕不辍,传我中华文明。多少外国来朝我中华,多少书画捧赏于外国帝君手,多少陶瓷陈列于桌餐美宴上——甚是自信。怪不得李清照高吟一调:“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但现状是:提笔确忘頔汉字,张唇谌缺美诗词,学堂遑论状元子,足手不谈武术姿。由此,鲁迅先生才在歇斯底里地呐喊:“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还好,中国已在正视。不信?请看新教材上的大比例的古文名篇,请看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中国声音,请再看“一带一路”上的中国自信。

风还在吹,雨仍在落,但中国自信不能被吹走,不能被遗落。我们都在风吹雨打中砥砺前行,坚守着中华文化的最低底线,这就是中国自信所以不被完全磨灭的原因。

火还在燃,水依旧流,请点燃中华民族复兴之梦,接引中华文化之滚滚洪流。乘千里长风,破万里骇浪,在世界文化云月鏖战中出奇制胜,耀我华夏荣光,增我中国自信!

当今新时代,我们是勇敢无畏的弄潮儿,勇敢于激流勇进创世纪,无畏于踏浪乘风惠万民。中华文化传承之责,毋观他人如何,但在我雄心勃勃少年顶天立地稚肩担,做那中国自信人。

当世界在问,中国为什么还在自信时,我们何不自信答道:“因为中国有我!”

当世界之水汩汩向前涌时,我们在海浪上弄潮,自信地振臂高呼:“数风流国度,还看中国!”

——这,便是中国自信!

高二自信的议论文800字3人生中,胜败乃兵家常事,当你处于人生的黑夜,处于人生的低谷是,也别忘了自己一缕光吧!这一缕希望的光,这一缕自信的光,看似微弱却重如千斤。它是我们生存的动力,它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精神支柱,它让我们扬起希望的风帆,笑对人生,驶向未来生活的彼岸。

时间快如闪电,六年的付出在最后那一天必将得到果实,成功?失败?谁也无法预料。恐惧笼罩我们心头,压力、自卑让我们快要崩溃,考试的前一天,教室里格外的安静,我们似乎等待着死亡的宣判,压卷题、阅读、作文自卑得让我无法抬头。夜晚,我怎么也不能入睡,望着漆黑的夜空,心里像打了五味醋一样。望着窗外,忽然看见一缕缕的光给一对母女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看者看者,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在自卑中给自己一缕自信的光吧!它也许会让你我成功,也许将改变你我的一生。

第二天,我不再自卑,昨晚看到的一切让我顿时间醒悟了,我自信地走入考场,又充满着希望,充满着等待地走了出来。无论结果怎样,我都会很开心,因为它让我明白了,在“黑暗”中给自己一缕光,会让自己有一种精神支柱,也让我战胜了自卑,变得自信,变得坚强,更让我深深地懂得了在遇到挑战时,要勇敢面对,要充满自信,更要笑对人生。

是的,自信是人生的一盏明灯,它照耀着我们走向成熟的人生。在世界的科学领域中,本应有更多的爱迪生、弗莱明、莱特兄弟、爱因斯坦,在文学中,本应有更多的,更多的泰戈尔、笛福、海伦彭斯,然而,是自卑埋没了一个个人才,是自卑断送了他们美好前途,是自卑让他们永远默默无闻。

因为自卑,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因为自卑,就没有挑战自我的决心;因为自卑,就没有勇气追寻自己的理想;因为自卑就得过且过,放任自流;因为自卑,在事业中不敢出人头地,绽放出与众不同的光彩。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得说自卑就是自我埋没。自我葬送,自我扼杀!一个人想要写下无悔的青春,要写出人生瑰丽的诗篇,就要摆脱自卑的困扰,给自己一缕自信的光。

朋友们,走出自卑的峡谷,给自己一缕自信的光吧!你,我,他我们大家都应该成为学习的强者,生活的强者,我们的人生将因此而闪烁出瑰丽的光彩。

高二自信的议论文800字4有一句话曾被无数的人和事例证明过:自信是通向成功之路的基石。

在古代,“大将之才,类出天授”一直是主流观点,很少有人认识到自信的作用。可是随着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一群除了自信什么也没有的“杂碎”就使庞大的秦王朝土崩瓦解。

西楚霸王项羽,面对秦国名将王离、章邯率领的数十万军队,居然在军粮仅能维持三天的情况下,率领几万楚军杀向敌营,结果大破秦军,活捉王离。

王勃作为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面对阎都督暗藏私心的“请求”,竟不推辞,援笔一挥而就,作成《滕王阁序》,不易一字。可见血统、年龄和阅历有时只能用来唬人,自信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

关于自信还有个的悲剧,主角是物理学家普朗克。1900年,他提出了光量子理论。本来这是个伟大的发现,但他并未因此而高兴。相反,他却认为自己做了一件错事,把本来很和谐的经典物理弄得一团糟,内心不安,诚惶诚恐,甚至企图将能量量子化纳入经典物理的轨道之内。这多像晚年的牛顿。牛顿也曾经对自己的学说产生过怀疑,甚至把“第一推动力”归结为神的作用。费尽心血提出来的理论,经过许多次的修改,能够解释那么多的现象,这是一代甚至是几代科学家努力的成果。在尚未验证真假的情况下,只是因为信心不足就放弃了,这是历史的倒退,也是科学的遗憾。

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社会制度也公平了许多,人们还需要自信吗?当然需要!一个人,有自信的时候和没自信的时候看上去判若两人。一支球队,一旦有了自信,那么行云流水的进攻,眼花缭乱的配合,都会一一呈现。甚至幸运女神的垂青,也会降临到这支球队。再想想你自己,有没有自信指数超高,做什么都能成功的时候?这些事情本来就能做到,只是由于没有自信,造成了这些事情不可完成的假象。

人活在世上,不论是顺风顺水的时候还是被逼到悬崖边上的时候,都得有点自信。顺风顺水的时候有自信无可厚非,被逼到悬崖边上的时候有自信就会做到。既然已经付出了的努力,就请你加上的自信,去收获的成功。

高二自信的议论文800字5清晨,万籁俱寂,天蒙蒙亮,黑夜正欲隐,破晓的晨光唤醒沉睡的生灵。“这天可真怪,早上天还乌蒙蒙的,可这下午太阳却毒辣的狠。唉,还得在太阳下晒一下午,想想都可怕。”旁边的阿信说道。“没办法,谁让这是体育考试。”我无奈的摇摇头。“别说了,别说了,下面要考跳远了。”

旁边的阿言着急的说。好不容易到了我,我猛身一跳,“一米九。”老师叫道,声音中带着着急、愤怒,甚至嘲笑。待他人跳过后,我又去重跳,这本是几分钟的等待,此刻却如此漫长。风儿在耳边刷刷的吹着,把脑袋吹胀了。本就无花,仅只剩草,草儿似乎摇摆着脑袋谈笑着我那笨拙的动作。又到我了,我耻于去看周围的一切,低着头,看着沙坑中,那些丑陋的沙子似乎在龇牙咧嘴的嘲笑着我,闭起眼睛,奋身一跃,“过。”仅仅是淡淡的回应。

“下面一个项目是扔实心球。”随着老师来到场地,此时心情依旧沉在刚才的伤心中。当我扔出球的一瞬间,脑袋昏昏的。“好极了!”老师兴奋的声音唤醒了我,看着那些黄灿灿的球在阳光下,听着老师兴奋的声音:“差一点就到男生满分了,作为一个女孩子是特别优秀的。”心忽然恍悟了,那些阳光下的球似乎都一闪一闪的发着光呢。

顿觉得这天不闷热了,身边的一切都祥和了,连鸟儿的叫声都悦耳动听了,连小草都竖起了大拇指。咳,这威风劲。接下来,可是风晴万里云啊,这好心情给的,一个劲地一一全过,满分抱回家,这可给我激动的。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很多时候我都是一个人旅行,但偶尔也与人同行。

几个人,在车厢内;一段仿佛漫无止境的旅程,在车窗外。仅有的几张CD都听遍了,没有书报可以看,广播只剩下杂音。于是大家开始讲各自的故事,直到前尘往事把车厢都塞满。

品牌传播硕士课程的第二个学期,我在百无聊赖之下选修了“零售空间设置”,教授这门课的老师Dominic Stone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应该只是四十出头的年纪,却已有了一头凌乱的灰白色头发。选修这门课的学生,连我在内只有三个而已,另两个女生分别来自台湾和意大利西西里。

为了让我们这三个“珍贵的学生”领略英国大型购物中心Bullring的风采,Dominic先生特意选一个周末,开着他的红色Mini Cooper带着我们从伦敦前往伯明翰。两个多小时的旅程,我们从电影谈起,说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最后大家都同意美国电影《当哈利遇到莎莉》是男女关系的典型写照,后来再没有哪一部作品能有同样的睿智和幽默来超越它。

“男人和女人之间,是有纯粹的友谊的吧。”Dominic先生说。

“你真的这样认为?”西西里女孩Olga挑高一边精心修剪过的眉毛。

“你看哈利和莎莉,他们相识多年,是很好的朋友吧。”Dominic先生据理力争。

“但他们最后还是上床了啊。”Olga耸耸肩膀。

“Well?”Dominic先生歪一歪头,不说话了。

这个Dominic先生其实是个有趣的人。后来有节课只有我一个人出席。于是他决定不上课和我闲聊。问的无外乎是在哪里学的英语,衣食住行还习惯吗之类。我一一认真回答他。

问到最后他笑了,说:“请原谅,这些一定都是无聊的问题。”

“但想必很重要。”我说,“否则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问我这样的问题呢?”

“你知道我有个德国朋友,在英国学习的时候几乎每个遇到的英国人都问他这些问题,后来他终于无法忍受,从此装作听不懂英文。”他挠挠他的乱发,很无奈的样子。

“Mr.Stone,你去过亚洲吗?”我帮他解围。

“去过汉城,但是没有去过中国。那是个夏天,汉城的宾馆开着空调,那是我第一次见识到中央空调这种东西。房间里太冷了,我只好整夜开着窗户睡觉。哦,你不用称呼我Mr.Stone,只有税务办公室的人才这么称呼我,叫我Dominic吧。”

主修工业设计的他也曾在80年代后期去过德国,那时候柏林墙还没有倒,西德的设计依旧是国际的潮流先导。作为论文研究的一部分他在西德做了访问以后又去往东德,一卡车过哨所的人中间只有他一个外国人。看着手持冲锋枪的哨兵,那时只有20多岁的Dominic先生心里害怕得不行,惟恐某个荷枪实弹的士兵看了护照以后将他当作资本主义社会派来的间谍给枪毙了。

这次旅程给了他非常深刻的印象,回英国后他在自己的论文中写:由于巨大的文化和经济差异,柏林墙是不会倒的。然而就在过后没有几个月,柏林墙倒了。

“那是我人生中最辉煌也最尴尬的时刻呀。”他笑,又伸手去挠他那一头乱发。

“或许我们都应该多做些设计,少谈些政治。”下课的时候他对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