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理论总结

教育理论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理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理论总结

教育理论总结范文第1篇

一、基本情况和现状

我县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所(站)机构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在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于2002年下半年相继成立,现全县15个乡、镇都成立了劳动保障所,凤山镇的4个社区均成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现有在岗工作人员共31人,其中:专职人员28人;兼职人员3人。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所(站)的主要工作职责为: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劳动保障工作目标、政策;贯彻执行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的基本目标、政策、标准;贯彻社会保险基金治理政策和规则;执行社会保险待遇项目,给付标准和领取条件;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培训信息和开展就业服务,就业前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和有序流动、治理外来流动就业人员;实施对乡、镇(社区)内企业、私营和个体经济构造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治理服务等。

自成立以来,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所(站)的建造及工作进展十分重视,增强对所(站)的领导和治理,先后多次构造基层劳动保障所(站)工作人员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每半年定期召开一次全县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所(站)工作总结会议,一边增强对基层劳动保障所(站)的业务指导工作,一边积极深入基层开展工作调研,为基层劳动保障所(站)调解工作关系和创造工作条件。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作目标、政策及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各项工作会议精神,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健全和完善乡、镇(社区)劳动保障体系为主线,以维护广大劳动者劳动权益为己任,积极工作,热忱服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切实推动我县劳动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为全县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三年来,全县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所(站)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积极宣传贯彻党的路线、目标、政策和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所(站)是最贴近劳动者、最贴近用人单位、最直接的劳动保障工作者,通过及时正确的宣传贯彻党的路线、目标、政策和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促进了地方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调解发展。

(二)全面了解、及时掌握和熟悉辖区内各项劳动保障工作情况,建立和完善了劳动保障工作台帐,能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安排的各项工作,及时准确完整的统计和上报各项报表数据及资料。

(三)及时了解和处理辖区内劳动保障工作领域中的矛盾和问题,积极协助上级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对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有效预防和减少了违法案件的发生,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四)认真宣传贯彻执行社会保险的基本目标、政策,积极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工作,为广大劳动者解决后顾之忧。

(五)积极开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培训信息和就业服务及就业前培训工作,将社会保险与就业、再就业工作紧密结合,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和有序流动,主动治理好外来流动就业人员。

(六)积极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治理服务工作,基本达到了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让企业退休人员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使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得到了构造上的治理和服务上的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一部分同志对劳动保障工作,在思想上和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对劳动保障工作重视不够,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认识还不到位,缺乏对工作的超前思考和计划。

(二)一部分同志对劳动保障工作业务知识方面学习不够,还不能及时完整准确的将国家和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作目标、政策宣传贯彻到广大劳动者之中,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劳动保障服务的本领有待提高。

(三)一部分同志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有待改善,“有为才有位”,爱岗敬业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能丢。

(四)劳动保障内部治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我县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所(站)机构成立时间较晚,现有条件差、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而且大部分人员思想不稳定、有顾虑,不利于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开展。

(五)县局对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所(站)的工作指导和监督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和完善。

三、今后工作的措施及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增强学习,提高工作业务技能,努力掌握为劳动者服务的本领。

(三)扎实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正确处理好本职工作同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关系,树立爱岗敬业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育理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育 理论 实践 创新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兴趣,而且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紧紧抓住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采用生动有趣,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展开,将知识理论和实践教育通过有益又有趣,寓教于乐的形势传达给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轻松氛围之中,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并且感悟语文的人文情感,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语文课“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一、 将拼音的学习直观形象化,提升学习兴趣,打牢基础

在现代教育心理学中,根据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按照年龄段的不同,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有两个阶段就是“童年期和少年期”,这也是在小学过程当中最主要分布的两个阶段,也就是我们小学生具有的思维阶段,在这个阶段过程当中,学生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同时逻辑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潜力,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应该以一种生动有趣而形象的方式对学生展开语文教育,特别是语文基础知识方面,避免其枯燥性,而要提升其有趣性。

语文二字,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和文字,而在湘教版小学语文中,不管是学习“字词句段篇章”,无非就是语言和文字的集合,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深入到语言和文字当中,首先要学习拼音,这也是在小学语文当中首先要学习的内容。

将拼音教学形象生动化。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要有意识的将拼音教学形象生动化,目的就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学习的枯燥性,在声母和韵母的学习及其组合当中,每个字母的读法和写法是学习的关键,教师形象化的将读法用现实的声音表现出来,将写法用形象化的事物勾勒出来,让学生有个直观的认知,这就能提高有趣的记忆效果。

像字母a,发音“啊”,写法又像张开的一张嘴,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发音“啊”,让学生张大嘴,大声读出,随后教师可以引入一小故事,“大家感冒发烧的时候,去医院看大夫,大夫让你张大嘴,并且要喊出“啊”的声音,这个字母a就是你在看大夫的时候用到的字母,圆圆的“肚子”就是你张大的嘴,而这个“啊”的发音就是你喊出来的,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字母,这样有趣的故事引入,就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有效展开,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当中,探究了学生在学习中感官投入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结论是最好的学习效果就是学生“眼耳口手”的综合运用,这样比单纯听或读要高出20%至30%的效率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避免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运用多种有效的学习角度有效渗透,进行全方位的知识学习和探究。

课文《咏鹅》的多媒体教学展开运用。

骆宾王的《咏鹅》,我们用这首简单的小诗来做例子,简明扼要的说明一下多媒体的运用过程,以此类推,教师可以在教学当中全方位的运用,提升学习的直观有效性,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的有效参与,起到事半功倍,寓教于乐的作用。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小诗简单易懂,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描述的是一只白鹅在绿水里畅游的情境,读完后,我们身临其境,好像就是到了那幅图画之中,感觉在眼前的就是“白鹅、绿水、红掌和清波”,整个画面有这四种色彩组成,令我们很开目,而且伴有动作和声音,这就是“曲项和向天歌”,这首小诗如果单纯的去讲解,学生不会有一种完美的感受,也体会不到大自然赋予语文的视听之美,这就需要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了。

教师提前搜好视频,或者做好幻灯片,配上声音,而且带有朗读,让学生一边听多媒体的朗读,一边跟读,同时能够看到鹅的图像,“它仰着脖子向天上唱歌,同时洁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火红的掌拨着清清的水,仿佛在自由自在的玩耍”,这样,一幅绝美的“咏鹅图”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口读和手写,多种感官并用,会很快的记住所学的每个内容,而且体会到了大自然之美,在学习基础知识理论的同时,得到了美的升华和素养提升,这就是我们教学语文的最终目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实践的教学中,也总结了经验,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时提升教学经验,逐步提高。

三、 注重学生能力教育,以能力实践反观理论学习。

我们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包括语文的学习都不是培养书柜的,不是培养和电脑比赛的机器,而是通过知识理论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能力,以能力来带动知识的运用,从而进行理论知识的反观学习,从而查缺补漏,提升运用能力,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对能力的培养就是强调要建立在理论基础知识之上,因为理论到实践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通过能力来加深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培养。

培养学生语文情感,达成学生人文素养。

在现代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同时都提到了对学生心理及情感的塑造,在教育学当中强调从知识的教学中提升出人文情感,规范学生的行事准则,在心理学当中强调学科素养对学生一生的人格培养及价值观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当中,不仅仅要注意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要从中升华出一种情感,一种人文情感,这种情感是从学习中得到的。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完美教学,既需要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撑,同时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的灵活应用与创新,这需要教师的匠心独具,在实践教学当中不断的进行体会与摸索,形成适合自己,有适合学生的一套教育教学体系,“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从小学开始就提升起学生的兴趣,有效的做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位一体教育教学,最终形成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正确运用,受益于学习、生活和工作,成为人生中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李明新《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社会文献出版社

2、内蒙古大学《小学课堂教师教学设计使用手册》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教育理论总结范文第3篇

国外对企业外包的研究多以交易成本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和产权理论等为理论支撑;在研究方法上,以实证研究为主,辅以大量的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外包是企业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而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的选择可归为企业“制造或购买”问题,该问题最早由罗纳德?科斯(Coase,1937)提出,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科斯创造了“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这一重要的理论来诠释产业企业存在的原因及其扩展规模的界限问题。同时,企业的存在正是为了节约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9)是科斯交易费用理论的集大成者,在《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关系的规则》一文中,威廉姆森探讨了介于市场与企业间的两种组织形式:“三方规制”和“双边规制”。随后,Soon Ang&Detmar W.Straub(1998)、Aidan Ving,Steven Globerman (1999)和Dwayne Whitten、Robin L.Wakefield(2005)等人也在交易成本理论这一范畴内,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释企业的外包行为。Soon Ang & Detmar W.Straub(1998)研究了美国银行业IT业务外包问题,通过计量分析,他认为生产成本优势对银行业IT业务外包具有最重要的影响,其次是交易成本,因此他强调银行业管理者要衡量银行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选择相应的外包形式。但这一分析框架在注重企业边界的同时却忽略了除效率以外的影响因素。Aidan Ving,Steven Globerman(1999)为了更好的理解企业的外包决策,他们从交易的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和交易频率三个维度分析比较了企业外包的潜在成本收益,为企业外包的边界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Dwayne Whitten、Robin L.Wakefield (2003)则是分析企业组织内部的交易费用与企业外包决策的关系,得出交易费用的定义、衡量和实施对企业的内部组织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研究企业外包边界的还有Arnold(1993)、Mentzer(1999)等,为企业外包行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研究企业外包的另一个重要视角,强调的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Kroger,Hamel(1990)发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核心竞争力由独特性、竞争优势和多重目的性三要素组成。但任何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和资源有限,企业在多变的市场竞争中,要集中注意力在核心业务上,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外包形式由外部组织承担,从而降低企业成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引发了当前模块化时代关于企业边界变动的研究,青木昌彦(2003)定义模块是可组成系统的、具有某种确定独立功能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统,可以通过标准的界面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模块化的理念可以推动企业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促使企业选择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业务,外包非核心业务。同时,Quinn,Hilmer(l994)与Domberger(1998)指出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整体战略来选择产品和服务外包,而不能仅因为要降低成本或缓解行业争端困难而外包,即要谨慎对待企业外包的边界选择。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国内对企业外包的研究刚刚起步,多集中于介绍型和阐释型的文献,对国际外包的概念界定和企业外包的决策分析较为详尽,但对企业外包的边界分析多数停留在企业战略决策的计量模型和实证行业的分析上,对企业外包边界选择的理论分析较少。

教育理论总结范文第4篇

1. 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起点问题、难点问题

这次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有了新的认识。过去认为,研究、探索教育规律是教育家和专业理论工作者的事,小学教师做不了什么研究,现在的观点是:小学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中坚力量,是教育科研的主体。原因为小学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实践者,在多年的教育实践、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有的教育理论、教学理论的验证要靠中小学教师来完成的。因此,对已有的教育理论、教学理论进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使已有的教育理论、教学理论得到补充和发展。单靠专业研究人员坐在研究室中纸上谈兵而没有教育实践者的直接参与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小学教师不仅仅是教育和教学的实践者,更应该成为教育规律和教学规律的验证者和发现者,因为他们有实践的支撑。

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起点就是认真学习,梳理出已有的教育理论、教学理论、小学生的心理学理论、本学科的教法理论,知道国内外这些理论都研究到什么程度,再结合我们自己的经验和实践找出有价值的问题深入研究、大胆探索。这就是我们教育科研的起点。

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难点:一是现有的教育理论、教学理论储备不足,因而不会进行理论思维;二是不太了解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三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长期以来教师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管理学生放在首位,而忽视了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没有把研究和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科研与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相脱离,不能有机结合是小学教师不能尽快成长为专家、学者型教师的原因之一,也是做了一些研究而不出成果的原因之一。

2.“十二五”期间校本科研应研究些什么

第一,要研究学科教法、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这个层面上,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就是课堂教学改革,要达到的目标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质的转变:一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不再是满堂灌,死记硬背。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也好,探究也好,核心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在这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下,提出了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学观强调:学生学会了知识是学生自己动脑学会的,不是被教师教会的。旧的教学观则认为,学生学会了知识是被教师教会的。因此,在旧的教学观的指引下,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白天教了不放心,课后还要接着教。新的教学观是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观点,这要求教师在教法选择上比课改之前要高多了。教法的选择要考虑三个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教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改革是不是成功了,就是看是否发生了这两根本性改变。所以,把这两个转变叫做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性体现,用这两个根本性转变作为标准去衡量教学改革,小学教师的校本科研就会有永远研究不完的内容。这就是校本科研的持久性特点。因此,对学科教法的研究,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是教师参与校本科研的永恒主题。这也告诉我们校本科研的另一个特点:即全员参与,而且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不是想不想参与校本科研的问题,是每一位上课的教师都必须要面对、要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上好课的问题。以上谈到的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些问题大家已有了一些体会,这都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第二,“十二五”期间坚持小课题原则。坚持小课题、人人参与的校本科研制度是今后校本科研的方向,课题小才能与教师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大课题不是不可以研究,一些综合性很强的课题,教师的精力不够,立了项,研究却深入不下去,最后草草结题,很难出成果。还有一些问题稍大一点的,要由校长、主任来研究。比如说,学校文化建设、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最好由管理者来研究,也就是校长、主任来研究。所以,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关键是我们要经常思考我们的工作,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

教育理论总结范文第5篇

摘要:

国内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已有研究主要涉及译介国外实践经验、总结国内典型个案、研究模式构建的原则与依据、多角度探索新模式等方面,这些研究存在概念使用模糊、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需求、研究视角狭窄、研究方法单一和缺少国际理论研究等问题。今后的研究应把握好几个方面:一是要在明晰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从多学科角度构建理论体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发展;二是要重视实际调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力争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三是要转变视角,拓宽思路,从发展的视角进行探索;四是要加强比较研究,并在充分考虑我国文化背景、教育体制和地区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借鉴经验。

关键词:

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现状;反思;建议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高校的重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就是要通过加强全社会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不断增强全民创业意识[2]。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以创业促进就业具有重要作用[3]。目前,许多高校正积极探索具有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学者们也积极探讨本土化的创业教育模式,并取得很多成果。本文以中国知网文献库中检索到的有关创业教育模式的论文为研究材料,梳理国内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现状,分析国内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不足,总结经验,反思问题,从而把握好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历史背景

1988年3月,我国学者初提创业教育概念[4]52。1989年11月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中提出“enterpriseeducation”(创业教育)[5]1。1989—1998年,胡晓风、毛家瑞、彭钢等学者较早开展创业教育研究,代表作有《关于更新教育思想进行创业教育的探讨》《创业教育简论》等,开启了我国创业教育研究与发展的历程。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国内首届创业大赛,成为我国实施创业教育的开端。1999年1月,《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为响应这一政策,高校积极响应创业教育的号召,创业教育由此大范围开展,并在我国正式扎根。2002年,教育部以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为试点,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探索,逐步形成3种创业教育模式雏形: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侧重提高学生整体能力和素质的模式;二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侧重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的模式;三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模式[6]。很多学者据此认为,我国创业教育研究与实施自2002年进入多元发展阶段[7]。这一时期,国内创业教育研究更强调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行,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逐渐成为一种浪潮。2003年,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引进了KAB创业教育项目,并开始本土化实践和研究。由此,国内创业教育从开展创业大赛拓展到建设创业课程,创业教育得到广泛关注。2006年,《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施》报告指出,在高等学校中开展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8],并强调了创业教育在我国转型期的现实价值。这促进了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火热开展,并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教育部成立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出台了第一个推进创业教育的全局性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9]29。2012年8月,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要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2015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出台,创业教育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取得很大发展,形成了点-线-面整体发展格局[9]1,呈现出范围更广、影响更大、内容丰富和深入系统等特点。随着创业教育的发展,关于创业教育模式的课题研究和基金项目也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国内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现状

我国关于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论文最早出现在2001年①。根据相关的时间和数量的分布情况,可以将研究大致分为3个阶段:2001—2005年23篇,称之为萌芽起步期;2006—2011年每年数量快速增长,称之为快速发展期;2011—2015年数量逐年减少,称之为发展瓶颈期。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进入了瓶颈期,理论研究缺乏,且滞后于实践诉求。因此,未来一段时间,要大胆创新,打破瓶颈,实现研究与发展的双重突破。以往研究主要内容涉及以下6个方面。

(一)国外创业教育模式的译介

我国学者关于国外创业教育经验的译介主要涉及美国、日本、英国、丹麦、澳大利亚等国家。美国主要有3种创业教育模式: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聚焦模式、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磁石模式、以康奈尔大学为代表的辐射模式[10]。这些高校具有师资力量雄厚,管理层重视并积极推动,开展实践教学和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等特点[11]。日本构建了包含学生创业教育、大学校园内的指定空间、提供服务网络、社会力量、数据库资源与信息网络五部分的创业教育模型[12]。英国高校的创业模式主要有植入模式、中介模式和外部支持模式3种[13]。丹麦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具有3个独特性:具有汇集教育资源的开放式平台;进行全程跟进式教学;实施促进共赢的校企合作[14]。澳大利亚主要采用专业模式、普及模式和培训模式进行创业教育[15]。对国外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内容上主要涉及经验介绍和中外对比研究,并提出改进和发展我国创业教育的建议,但缺少对国外经验的本土适应性研究。从研究的数量上看,主要集中在对美国模式的研究,只有少数研究涉及对英国、日本、丹麦等国家创业教育模式的介绍。除此之外,这些研究普遍仅停留在经验介绍的层面,缺少对国外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背景、原因、原则、方法等的分析。

(二)对国内典型模式的总结

国内学者对高校特色典型创业教育模式有如下总结。一是四类论。高校有4种代表性的创业教育模式:清华大学的融入职业指导体系模式、中央财经大学的依托创业先锋班改革模式、黑龙江大学的“融入式”模式、温州大学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模式[16]。职业类院校有4种典型模式: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三段式十百千”模式、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三段对接式”、以浙江商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全真模式”、以大连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为代表的SOVO模式[17]。二是三类论。不同的学者取不同视角将国内创业教育模式概括为3类:有学者将典型模式总结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的模式、专职创业教育机构负责创业教育课程的模式和以创新为核心的综合模式[18];有学者依据创业教育过程的特点,将创业教育模式总结为综合模式、课堂主导模式、培训模式[19];还有学者认为,学术型高校有3种创业教育模式: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磁石模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辐射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混合模式。三是二类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有两种,一是“专业模式”或是“聚焦模式”,二是“普及模式”或是“全校性模式”[20]。综上,这些研究对特色典型经验的总结为其他院校探索新模式树立了典范,但存在只关注典型模式构建结果而忽视模式构建过程,缺少对各模式的特点、优缺点以及构建过程的分析,且没有基于分析提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构建创业教育模式中的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等问题。

(三)关于国内模式的分类总结

学者们依据不同分类标准,将国内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分类总结。一是大体上分为渗透式、结合式、复合式、融合式、辐射式5种模式[5]253-266。二是按照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的目标倾向划分为5种模式:侧重提高学生整体能力和素质的创业教育模式;侧重培养创业意识的创业教育模式;侧重培养创业技能的创业教育模式;侧重培养创业创新能力的创业教育模式;侧重培养创业基本素质的创业教育模式[21]。三是从两个层面总结我国创业教育模式:从总体上看,主要有学习创业教育模式、尝试创业教育模式、自主创业教育模式、营造创业教育氛围模式和借鉴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从类别上看,主要有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和温州模式[22]。四是按照促进创业教育的主体不同,分为教育部举办、多家组织联合举办、团中央和全国青联举办、地方政府举办以及高校自主创办5种基本模式[23]。五是按开展方式归纳为管理为主模式、商业运作模式和科技促进创业模式3类[24]。上述研究从创业教育的主体、理念、目标、方法、范围、形式等方面归纳总结了国内现有创业教育模式,方法、内容比较单一。未来研究可采用比较分析、实证调查等多样化的方法,研究现有模式的差异、优劣和实施效果等,以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四)基于不同教育类型的模式探索

基于不同的教育领域和专业特色,一些学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索。第一,基于不同教育阶段尝试分层次开展创业教育:基础教育领域的渗透模式、职业教育领域的结合模式、高等教育领域的贯穿模式、成人教育领域的辐射模式[25];针对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三步走”创业教育模式[26]。第二,基于各高校不同的专业、资源和条件基础,不同的发展定位,尝试“理论+案例”“仿真+平台”“创业+专业”“指导+实践”4种新模式[27]。第三,依据地方微环境建设具有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创业教育模式,重视宏观和微观创业教育模式的兼容并蓄[28]。综上,学者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教育阶段和类型、院校资源与条件、专业特色与发展,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创业教育模式,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但上述研究基本都是基于文献的描述性研究,停留于理论阶段,缺乏实际调查,其研究结果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有待检验。

(五)关于模式建构原则与依据的研究

关于构建创业教育模式要遵循哪些原则和依据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如下研究。一方面,高校构建创业教育模式应遵循主体教育原则、创造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挫折教育原则[29],坚持全面性、全程化、个性化、实践性和互理念[30]。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从学校类型特点、区域经济特征、教育发展阶段这三方面考虑,构建多元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渐进式的创业教育模式[31]。除此之外,有学者运用D.Teece动态能力概念,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创业影响因素—创业动态能力—创业绩效”之作用路径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动态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内在核心要素,这项研究对高校构建具有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具有积极意义[32]。上述研究进行了创业教育模式的理论探索,提出了构建原则和依据,丰富了本土化理论,对构建符合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新理论和新模式具有重要作用,但内容比较单一,理论上没有涉及相关概念、构建路径等基本问题。

(六)基于特色理念的模式探索

有些学者从特色理念出发,为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开辟了新思路:基于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理念的广谱式创业教育模式[4]6-24;基于学习型宿舍理念的以宿舍为单位的创业教育模式[33];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全程、全员、全面、全场”创业教育模式[34];基于类型学视野下的分层分级分类创业教育模式[35]。上述研究的特点是以特色理念为指导,探索了创业教育新模式,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思路,为构建本土化创业教育理论与模式做出了重要贡献,对高校构建具有自身理念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有所启示。

三、对国内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理性审思

从上述文献分析看,已有研究从6个方面研究了创业教育模式,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内容、方法、研究思路等方面还存在概念使用模糊、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需求、研究方法单一、研究视角狭窄和缺少国际理论研究等问题,有待于深化和优化。

(一)明晰基本问题,加强理论研究

第一,澄清基本概念。“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是思维的工具,是判断、推理和进行论证的基石,也是学术探索的结果。”[36]9已有研究混用创业教育、创新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说法,关于“模式”“教育模式”“创业教育模式”等基本概念没有明晰,今后的研究要澄清基本概念,确保相关研究处于同一平台对话。第二,明确基本问题。构建创业教育模式,应澄清创业教育模式的内涵、外延、本质和特征,阐明创业教育与个人、学校、社会的关系,研究创业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明确模式构建的目标与原则等,使实践探索建立在基础理论之上。而已有研究多停留在实践研究层面,理论研究少之又少,导致理论滞后于实践。伽达默尔说:“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37]因此,今后的研究要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澄清基本理论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发展。同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可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角度构建理论体系。

(二)重视实际调查,创新研究方法

综观已有研究,主要是基于文献的描述性研究,缺少定量的实证研究,方法较单一。例如对国内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没有进行实际调查和比较分析,探明已有模式的差异、优劣及实施效果;探索创业教育新模式时,没有在调查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环境的现实情况和需要的基础上进行模式构建。这种缺少实证的设想是否科学可行,是否符合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值得深入思考。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可以极大地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36]89,重视实际调查,研究结果才更有说服力和可行性。因此,今后的研究,要在研究方法上进行创新,一改过去单一的研究方法,注重定量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的使用,通过调查、访谈、比较等多种方法了解现行创业教育模式的特点、优缺点及实施效果,客观、科学地把握我国创业教育的现实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切实可行的创业教育模式,科学指导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三)改变研究思路,拓宽研究视角

以往研究在研究思路上存在以下3个问题:其一,新模式的探索主要基于学校特色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视角,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观需要;其二,以往研究就教育谈教育,没有将创业教育与个人、经济、社会问题等结合起来,忽视了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长期性、系统性和开放性;其三,研究切入点主要在总结过去、分析现状和借鉴国外经验等方面,没有从发展的视角进行探索。因此,未来研究要转变视角、拓宽思路:注重探索考虑个别学生需要的创业教育模式,关注学生特点,满足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着眼于学生、学校和社会发展前景,构建能适应发展并促进发展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者要从教育系统内部走出来,开阔视野,发散思维,结合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等研究创业教育模式,从新理论或交叉理论角度进行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

(四)加强比较研究,合理借鉴经验

目前,国内学者对国外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比较少,且主要是实践经验的介绍,缺少适用性研究和理论层面的研究。未来,既要广泛研究国外实践经验,又要着眼于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研究,加强本土化的适应性研究和理论构建,促进我国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双重发展。但研究一定要避免照抄照搬他国经验、他国模式[36]139,要充分考虑我国文化背景、教育体制和地区特点等。除此之外,要注重分析国外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背景、过程和方法,研究国外模式构建的思路和原则,为我国特色模式的构建提供国际经验。

参考文献:

[1]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EB/OL].(2015-10-31)[2015-12-01].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EB/OL].(2015-06-16)[2016-04-06].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0-05-04)[2016-04-06].

[4]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彭钢.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6]柴径.以点带面推动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38-39.

[7]李春琴.中国创业教育十年研究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10(9):199-203.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18.

[9]侯慧君,林光彬.中国大学创业教育蓝皮书———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0]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8(5):52-56.

[11]房国忠,刘宏妍.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41-44.

[12]李志永.日本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与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9(3):40-44.

[13]袁盎.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3.

[14]沈雁.丹麦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以哥本哈根商学院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161-165.

[15]李文英,王景坤.澳大利亚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10):76-79.

[16]施永川.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发展历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69-73.

[17]邓晓斌.国内外关于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研究综述[J].现代企业教育,2014(11):231-232.

[18]蔡慧.高校创业教育三种模式[N].文汇报,2003-06-26(2).

[19]杨涛,柳艳鸿.中美大学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9):23-24.

[20]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论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3):54-58.

[21]黎江.对高等教育领域创业教育模式的认识[J].高等农业教育,2004(12):14-17.

[22]吴婕.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9(9):135-142.

[23]王转转.有效创业教育模式及其效果评估的探索———基于企业家成长理论的视角[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20-22.

[24]宋超.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18-19.

[25]王树生.创业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79-85.

[26]吴衍涛,韩同吉,何婧.高等农业院校“三步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98-700.

[27]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2-51.

[28]孙萍.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4(3):12-14.

[29]朱兴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19-20.

[30]石加友.“六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4):54-55.

[31]张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辨析与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45-46.

[32]徐萍平,叶伟巍.基于动态能力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67-72.

[33]刘平,廖康礼.以宿舍单元为单位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基于“学习型宿舍”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6):8-9.

[34]王平.高职院校“四全”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92-96.

[35]游敏惠,朱方彬,邓安平.类型学视野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分级分类模式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39-143.

[36]刘献君.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