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旅游调查报告

红色旅游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红色旅游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红色旅游调查报告

红色旅游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政协论坛 民主监督 舆论监督

安徽省政协举办的“政协论坛”是由政协牵头组织实施,以政协委员为主要嘉宾,以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媒体为实现形式,融民主监督、舆论监督为一体,较好地体现了政协民主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相结合的鲜明特点,彰显出“以人说事、以事立论、以点涉面、以微见著”的特色。政协论坛自2002年创办以来,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剖析、解读,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导向 特色鲜明

政协论坛是新时期人民政协履职形式的有益探索和创新。政协论坛在选题上与政协其他形式的专题调研和专题民主监督一样,都是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而展开,目的是向党委政府反映社情民意,建言献策,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举办多媒体政协论坛,立足政协工作大局,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主要话题,以政协委员为主要嘉宾,以多媒体为实现形式,使政协的民主监督从较为封闭的系统转为比较开放的系统,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政协论坛具有政协特色。我省政协论坛的整个筹备工作自始至终由政协组织实施,选题的指导思想与政协工作大局一致。政协论坛的选题主要从政协委员的大会发言、社情民意、调查报告和有关提案中得到启发,有的选题则直接由委员提出。可以说,话题来源于政协委员,反映了委员的关注方向;嘉宾也以政协委员为主。8年来,政协论坛共邀请了100余位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学者做现场嘉宾,40多位政协委员作为场外嘉宾,涉及到全国、省、市、县(区)各级政协委员。

政协论坛具有民主监督效果。我省政协论坛的定位是:“反映民意、集中民智、针砭时弊、坦诚建言、正面引导舆论和促进相关问题解决”。这一定位,使政协民主监督的范围向社会领域延伸,向普通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延伸。政协论坛探索了以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民主监督,使政协民主监督的效果进一步增强。

政协论坛具有开放。政协论坛是一种新型的监督形式,它融民主监督、舆论监督为一体,在民主监督的深度和广度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政协的民主监督政治性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传播面广,把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与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结合起来,通过“多媒体”传播,使民主监督的力度更大、更具开放性,舆论监督的层次更高、更具有说服力。人民政协人才济济,与新闻媒体合办栏目,对政协工作和媒体来说是相得益彰。

政协论坛具有立体传播的特点。与其他形式的政协论坛相比,我省的政协论坛采用了“多媒体”传播的形式,使政协工作与媒体互动,政协委员与媒体互动,产生了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效果。

论得到位 议得精彩

政协论坛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论坛活动,又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新闻节目(栏目),关键在于以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的独特视角,深入浅出地向受众表达观点,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论得到位,议得精彩,体现了政协论坛高层次、高水平、有深度和有价值。

做到“论得到位,议得精彩”,选题要热。政协论坛的选题是现实亟需解决的、人民群众迫切希望的、党委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民生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政协论坛选择了《聚焦农民增收》《弘扬徽商精神》《呼唤全民创业》《聚焦高等教育》《剖解药价虚高》《纵论国防教育》《解读光彩事业》《科教兴皖人才为本》和《网络发展与青少年保护》等一系列热点问题。这些话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委员专家觉得有讲头,受众觉得有看(听)头。

做到“论得到位,议得精彩”,选人要准。嘉宾要了解实情,深入研究,这样才能论得好、论得准,才能论在发展的大局上、论在党的方针政策上、论在人民的心坎上。政协论坛选择的嘉宾以各级政协委员为主,大多属于专家型、学者型,对选题有较深的研究和长时间的关注。他们能既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为百姓代言,又站在全局的高度为党委政府分忧。

做到“论得到位,议得精彩”,立论要深。论坛要有前瞻性、指导性、科学性,要充分展示政协委员建言立论的风采。政协论坛是以一种专家的视角来审视、剖析一个个复杂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思辩色彩。2006年政协论坛“话说红色旅游”专题中,在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问题上就有观点的碰撞:一种观点强调保护第一,开发必须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必须要有保护规划和措施,以防止开发可能带来的文物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开发优先,开发不仅可以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功能作用,可以带动老区人民致富,也可以促进保护。读者、观众从中认识到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

做到“论得到位,议得精彩”,建言要实。提出的问题、建议和措施要实实在在,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政协论坛不是简单地反映问题,而是分析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且要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这需要嘉宾和媒体大量的实际调查和深入的分析研究。8年来,省政协还组织媒体记者深入全省十多个市、县(区)进行了补充采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有力推动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立体传播 形式活泼

以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媒体为实现形式的“多媒体”政协论坛,仅我省政协一家。立体传播,形式活泼,是我省的政协论坛区别于其他地方政协论坛的主要特征。

“多媒体”政协论坛的实现形式有一个创新发展的过程。2001年,省政协在总结全省各地政协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提炼出两种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政协论坛是其中之 一,并被确定为省政协的一项创新性重点工作。在学结的基础上,与省各主流媒体进行了沟通协商,提出了整合新闻资源,形成合力,开展“多媒体”政协论坛的设想。

2002年,面对我省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加快省会城市建设步伐的大环境,省政协就《安徽旅游业如何面对入世》和《如何加快合肥大城市建设》问题,邀请20多位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为嘉宾,并邀请部分观众到现场与嘉宾互动,与省电视台合作制作了6集电视论坛专题节目,每周1集,每集30分钟,连续在安徽卫视播出。同时,还将电视嘉宾的观点整理成文稿,在平面媒体连载,并改写成广播专题在电台播出。

为增强政协论坛的可视性、可读性,从2004年起,省政协把每年一两个主题多集制作的模式,改为每年选择广大群众关心的若干社会热点问题,邀请2至3位委员和有关专家进行深层次分析和解读。为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体现各家媒体的特色,在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让平面媒体、广播媒体与电视媒体在启动阶段同时介入,针对同一问题,采取不同形式,深化主题,挖掘内涵。同时将网络媒体纳入政协论坛的宣传体系,使政协论坛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政协论坛从本质上说是政协履行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一种方式,政协论坛的内容通过媒体,既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又面向大众释疑解惑,共同探讨,形成互动。因此,政协论坛在实践中十分注意尊重新闻规律,强调可视(读)性,深入浅出,在口语化、生动性和故事性上下功夫,在操作过程中又要求各媒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不同的形式,选择各自的角度,反映嘉宾观点,剖析问题,使内容相互补充、丰富多彩。

近年来参加“政协论坛”的新闻媒体都注意发挥各自特长,强化编辑手段,提高收视(版面)效果。电视充分利用画面切换技术,把场内与场外、嘉宾观点与社会民声结合起来,增强节目可视性与贴近性。电台突出语音表现力,将嘉宾访谈与记者调查进行对比和补充,提高了节目的丰富性和立体感。平面媒体注意挖掘思想深度,同时增加图片使用和相关链接,兼备了深刻性与视觉效果。

建言广泛 以论促进

政协论坛 “建言要实”,提出的问题、建议和措施要实实在在,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作用要好”,发扬 “以人说事、以事立论、以点涉面、以微见著”的鲜明特色,达到以论促进、推进工作的效果。这也是政协论坛这一品牌走向名牌的必然要求。

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价值在于通过一种规范的民主程序和渠道,当好参谋,促进问题得到现实解决。省政协委员陶玲说,通过论坛反映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开辟畅通的渠道,集思广益,促进我省重大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同时还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促进了各方面的相互沟通和理解。

与政协履行职能的传统形式相比,政协论坛这种新的议政方式同时有两个途径来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一方面可以直接向党委、政府提出意见、建议;另一方面与公众互动,反映民情,集中民智,通过社会舆论间接表达诉求。政协论坛的这种新型的监督形式和鲜明的开放,将民主监督、舆论监督融为一体,在民主监督的深度和广度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政协的民主监督政治性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传播面广,把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与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再通过“多媒体”传播,使民主监督的力度更大、更具开放性,舆论监督的层次更高、更具有说服力。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观众收视调查报告》显示:2004年政协论坛收视率在安徽卫视12个专栏节目中居第6位,2005年政协论坛收视率在安徽卫视14个专栏节目中居第5位。政协论坛的这种开放和社会影响,提高了决策部门的关注度,加大了办理政协委员意见建议的力度,从而推动了政协委员建言献策的智力成果向现实成果转化。■

红色旅游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实质上,笔者上文所提到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指“学习”,而是包含了“教”与“学”这两个方面。因此,要探究这个问题,就必须讨论教师如何“研究性”地教,如何指导学生“研究性”地学。究其根本,主要任务还在于教师身上,因为学生的“学”需要教师的“教”来引导。那么,思想品德课要进行“研究性”教学,肩负重任的教师应如何去做呢?下面谈点笔者粗浅的体会。

一、挖掘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内容,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提出问题是研究性、探究性活动的首要环节。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问题库”。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独立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都是从自然、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如果我们细心研究将会发现,在学科中隐藏着大量与自然、社会、生活有关的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对学科课程内容进行分析、梳理,去发现那些既存在有意义又能为学生去研究的内容。要注意平时的教学积累,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但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梳理,重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问题的情景,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而不能由老师代办。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灌输到主动地探索研究;从理论知识的识记、理解到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从崇尚教材到审视教材,把教材本身直接当作学习研究的对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引导学生从客观上探索教材体系,从微观上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隐性知识的挖掘,使学生能够把握思想品德学科领域中的核心知识、主干知识,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思想教育点,并结合现实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提出探究的问题。如从“五一”、“十一”等旅游黄金周进行的“红色旅游”想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角度,对上网利与弊的社会调查等。

二、将“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教学全过程,激活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无疑给思想品德课教学引入了――泓活水,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要将“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第一,要改进教学过程的预习环节。很多教师在新授课的开始,往往大多是先布置学生预习教材内容,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几个思考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这样的预习有点落入俗套,学生的兴趣不大。可以先布置学生进行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调查,如:采访、实地考察、上网查阅资料等,这样的预习形式学生乐于接受,效果也较好。第二,要改进课堂教学。坚决摒弃教师“一言堂”,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实行“精讲、多议”的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归纳、质疑,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注意适时、适度、巧妙地加以引导。对学生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多给几个“台阶”,起到“缓坡”和“简化”的作用。第三,改进课后作业的布置方式。不要一味追求完成作业量,而是要认识到作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思想品德课布置的作业不能单纯是课堂或课外要上交的作业,还要布置适量的开放性作业,如写写调查报告、出些跟本学科有关的黑板报、撰写发言稿等等。

三、采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为研究性教学提供平台

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中的综合、集成、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及视频、音频等多种信息传播途径,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更易于人接受的处理和传播信息的载体。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告别了粉笔、黑板,使思想品德课教学走向视听形声结合的现代高效的方式,并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思想 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冲击着传统的教学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了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效率。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样就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平台。因此,多媒体网络技术是实现“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手段。

红色旅游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实际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供我们学习借鉴。整部《论语》便是孔子及其弟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孔子和他的弟子并没有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体会感受和掌握做人的"学问"。孔子所谓的"学问",并不是文学,更不是其他深奥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指为人处事的方法和能力。在《论语》中,孔子开篇就表明他的学习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习"并不是复习的意思,而是体验、实践的意思,与"学"相对,即知与行的关系。孔子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感受和体会到老师所讲内容的深刻含义,快乐便油然而生。在"学"和"习"即知行两个方面,孔子更注重"习",如"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等等,都是强调"习"的重要性。整部《论语》告诉我们,做人的"学问"就是一些人生的体会和经验,如"贤贤易色。事父母,能尽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没有上过学的人如果其人品非常好的话,他也一定很有"学问"了。由此可见,这些人生的经验和"学问"主要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通过对生活实践的体验而感悟得到的。这进一步说明,在学生品德教育中,"习"比 "学"更重要,实践比接受单纯的说辞更重要。

因此,可以这样说,《论语》是一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典范,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我们通过学习《论语》,可以得到许多这方面的启示。

那么,当下我们如何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以适应时展的形势和需要?我认为,应该把握以下三个转变:

第一、教师的角色要转变。传统教育活动和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老师始终是绝对的权威者和领导者,老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缺乏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在感情上会产生一种疏离感。而在《论语》里,呈现给我们的始终是一幅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相互沟通、感情融融的动人场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应该是学生人生的启蒙者和思想的引领者。要使学生体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掌握一些人生的经验,老师就应该走下讲台,更多的让学生走上讲台去亲身体验,老师由一个领导者转变为一个组织者。这个角色转变的前提是,老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设计一个好的师生互动活动方案,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因此,请老师"走下讲台"是老师转变角色的关键一步。

红色旅游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 主体意识 教材 实践

中学政治课是中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近几年,随着各地中学政治课教材的改革,一本本新教材呈现在老师和学生面前,新教材,一方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道德要求,法律和价值观念作了调整,符合当前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当今社会所雪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也对老师的课程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他人的教学经验的总结。作者在此就新形势下,思品课教法的转变作了一些探讨: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教学中放下“圣人”的,架子,拼弃“师道尊严”,作为学生的朋友,参与到教学中来,真诚坦率的亲近学生,交流感情,事事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认识到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2、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3、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如今的社会更注重学习的能力、合作的技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概念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课前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二、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中学政治教材是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制定的。内容精炼,知识新 ,贴进现实生活,特别在形式上,力求直观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展现了大量的生活范例的内容,巧妙设疑,隐藏观点,因此,领会教材,以本为本,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要求教师“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课本,课前把握课标,精心备案,吃透教材,课中突出重点和难点,与学生一道,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解读教材范例,揭示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观点,只有认清“庐山”真面目,全面理解把握教材,教师才能圆满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也会在这种教学中知识得到提升,能力得到培养,避免“填鸭式”教学模式,即教师通过“讲授---板书---讲授”近呼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等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已严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妨碍了其作为德育主渠道功能的发挥,更是与素质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能力。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便厌学为愿学,变被动为主动,创造性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要特点是集光、声、色、像为一体,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并能满足学生心理的不同需求,起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2、通过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为形象的直观的知识,加深知识理解

政治课的基础知识比较抽象,加大了教与学的难度。多媒体可以将声音、图像、文字等融为一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利于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3、突破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果。

在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对于中学生这一类尚未深层次的接触社会政治的这一群体,有很多重点难点问题是教师难以凭口舌解释清楚的,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优点,借助多媒体处理信息,适度选择,精心选择,合理解释和演示,教学的重点问题就容易说清楚,难点问题就容易突破。

4、增强时代气息和可信度。

通过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新闻报道、记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段与政治可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加信息总量,反映时代脉搏,丰富教学内容,而且用事实说话,实现超时空的信息再现,从而大大提高政治课教育的可信度。

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手段,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增强对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展开自己的思维,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表明,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班级比不使用的班级教学效果有着明显的提高。使用的班级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对知识的理解非常深刻,知识面扩大,积极地思考,回答问题并能问题,创新能力大大增强。

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