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战略管理的主要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战略预警”的概念是笔者前两年在硕士论文中提出来的,随后将此概念的基本原理放在网上得到了较多的转载、点击和关注。所谓战略预警管理,是指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波动和失误进行监测、诊断和预控的管理,实质上是对战略管理的预警管理。因而战略预警管理实际上包括对战略管理过程中管理行为的预警和预控的管理,即建立对战略管理活动的识错、防错、纠错和治错的机制。因而战略预警管理的功能包括监测、诊断、警报方式、信息、早期控制、对策库和失误矫正等。调研发现,许多企业认为“战略预警”是大企业的事情,中小企业感觉战略预警似乎与自己没有关系。然而正如笔者在“从‘5000万现象’看小企业战略管理”(《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02年第158期)一文中所描述的那样,战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形而上的,即主要指战略思想或战略理念;二是形而中的,即具体指导战略及战略管理的管理学理论;三是形而下的,即具体的战略方法或战略管理具体措施等。因此,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战略、战略管理和战略预警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只不过在不同的企业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战略预警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全面性。战略预警管理的全面性,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战略预警管理是企业全面预警的概念;其次,战略预警管理是战略全过程的预警管理。
第二、诊断性。这是预警管理共有的特征,能在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中,进行病理诊断,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功能。
第三、预控性。由于战略是对公司未来的规划,所以,战略本身具有超前性,因此战略预警管理同样具有早期控制性,而且它还能提前对战略问题或者战略危机进行预测,防患于未然。
第四、规范性。我们肯定了战略的确定需要高级管理人员的直觉、主观和经验的判断,但是,战略是理性分析的产物,战略管理与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一样,都可以而且必须是程序化的决策。战略应该是通过高度系统化的计划方式和理性的分析方法而得到的“必然产品”。
第五、动态性。战略预警管理是对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评价过程的波动和失误的管理,因而具有动态性。
由此可见,战略管理是对战略活动的过程的管理,战略预警管理是对战略的保证和制度安排,在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评价过程中,战略预警既有信号的收集,又进行信号的反馈。战略管理是以现代企业理论为指导,对传统战略的管理;而战略预警管理是预警管理的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对战略管理内容与功能的改进或延伸。
战略危机的表现企业战略危机(EnterpriseStrategyCrisis,ESC)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环境或者内部条件的改变,企业的战略没有对此作出应变或者应变不当使企业无法实现既定目标的状态。因而,企业战略危机是企业战略管理失误或者战略管理过程的波动所产生的危机。
然而,企业战略危机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逐步累积的产物。企业对战略危机的防止和控制一般越早越容易,损失越小,对企业的影响也越小。因此,企业管理要做到防微杜渐,超前决策,争取主动,尽可能将企业战略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所以将战略危机的各种初期表现、发展过程以及危机失控等状态都纳入危机防范的对策之中。
战略危机的初期表现一般是通过战略业绩的描述指标反映出来,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战略危机,管理者还需要透过描述性的指标深挖出引致性因素。
所谓战略业绩的描述性指标是指企业过去的战略对企业所达到的业绩或者完成的目标的状况的描述的指标,笔者分为竞争力指标、获利力指标和财务力指标,而依据不同的设置状态又可分为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和变动趋势指标。战略危机的防范一般是通过变动趋势指标尤其是向劣性趋势变动的指标来表现。主要有市场占有率变动趋势指标、销售增长率下降幅度、赢利率与竞争对手的相对比率、自有资金利润率下降幅度和负债比率等。
然而,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的将来,所以必须将重点引向战略危机的引致性因素的控制上。所谓引致性因素是指引起战略危机的战略管理要素,主要是战略管理的失误和战略管理过程的波动等。主要有战略、战略管理、战略管理部门的缺乏,战略制定的不规范、不科学以及盲目照抄、照搬,企业战略的错误以及被错误因素诱导,战略评价缺乏或者不科学等。
1、战略、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机构的缺乏据笔者调查,国内企业普遍没有制定战略,但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危机,象流浪汉一样的企业注定经受不住风吹雨打。现在,尽管许多企业也考虑制定战略,但是他们几乎都东施效颦,有的甚至只是公司的招股说明书的翻版,没有依据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作科学的分析。
笔者调查发现,有45.5%的企业都没有战略或者没有对战略进行相关的管理,有39.8%企业没有战略危机的应急计划,而44%的企业没有战略危机的应急管理机构,如表1所示。
表1有否机构、人员和计划对待企业危机的调查结果
问题:当您所在的企业出现危机时,是否有相应人员负责
选项:有无不清楚
选答频率:65.3%12.2%22.5%
问题:当您所在的企业出现危机时,是否有相应的机构负责
选项:有无不清楚
选答频率:30%44%26%
问题:当您所在的企业出现危机时,是否有相应的应急计划
选项:有无不清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答频率:36.7%39.8%23.5%
因此,国内企业的战略、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机构是普遍严重缺乏的,因而不可避免的加大了战略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2、战略管理的失误战略管理的失误主要是指战略管理方法的失误以及行为人的失误,这里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对战略管理配备“兵力”和“军饷”不足,从而造成战略管理力量薄弱,而酿造战略危机;二是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的指导思想错误甚至受到外界的不正确的诱导而发生失误并由此造成战略危机。据笔者研究可知,企业在政府干预下,盲目“焊接”巨型“航空母舰”,盲目兼并重组,结果一错再错,企业战略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而巨人集团是显著例子,就巨人大厦在一级高一级的领导的指示下,楼层也一级高一级地上升;而战略危机也一级高一级地显化,最终以破产告终;三是战略管理(包括制定、实施和评价)的技巧、方法或者能力低下,致使企业战略不科学,从而形成企业战略危机。同时,企业的战略常常目光短浅、见异思迁,从猴王集团和康赛集团的破产看出,企业热衷于“利润增长点”,而忽略“战略增长点”,注定引发企业的战略危机。
3、战略管理机构的瘫痪普遍现有的中国企业要么没有战略管理机构,要么是瘫痪了的战略管理机构,有的即使没有瘫痪,也是由旧有的管理机构行使新的管理职能,企业的组织结构没有跟随企业战略的改变而改变,企业也就潜伏了战略危机。
战略管理机构的瘫痪引致企业战略管理结构的紊乱,而笔者的调查得到:结构紊乱性波动是紧随企业管理周期波动之后,居于第4位,综合评分为79.9,表明战略管理机构的瘫痪也是引起战略危机的重要因素,如表2所示。
表2战略管理的主要波动
问题:您认为,下列哪些波动是战略管理的主要波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项位序1位序2位序3综合评分位次
宏观经济波动7.1%8%2.2%39.56
企业管理周期波动16.1%10%24.4%92.73
结构缺乏性波动32.1%12%15.6%135.92
结构紊乱性波动10.7%16%15.6%79.94
政策性失误波动1.8%22%15.6%655
技术性失误波动2.2%32%26.6%187.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防技巧与对策战略危机的防范对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战略管理的日常监控、日常演练、日常培训和预防计划等;二是组织的重构,尤其是战略预警管理机构的重构;三是战略危机的例外管理或者特别管理等。
1、战略管理的日常监控、日常演练、日常培训和预防计划即使企业处于正常状态,也应该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日常监控,包括监控(1)企业销售增长率以及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2)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及变动趋势与幅度;(3)企业盈利率、整个行业的盈利率、主要竞争对手的盈利率以及它的相对率;(4)自有资金的利润率以及变动方向和幅度;(5)企业的负债情况;(6)战略管理部门的人员的变动情况,包括人员人数的增减;素质的变化以及接受培训的多少和程度等;(7)战略管理活动的费用的状况;(8)企业战略的改变频率;(9)企业战略的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10)企业战略的实施状况等。
同时,企业战略危机的防范如同火灾的预防和银行的防盗,应该在平常演练员工,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和在战略危机状态下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从容自如的本领,以及应对战略危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避免在战略危机发生时手忙脚乱而使企业战略危机不可逆转。
另外,应该建立战略危机的应急计划,从战略危机的发生机理和运动轨迹制定战略危机的应急计划,建立战略危机应急措施的对策库,减少战略危机的扩散范围和扩散程度。
2、组织重构本文的组织重构是特指企业战略预警管理组织的重构,即按照企业战略预警管理思想,将战略预警管理系统置入企业原有的管理系统,并对原有的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功能创新,对战略管理部门实行功能和结构的再造。即挑选原有战略部的人员,并进行战略预警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的培训,组建战略预警管理小组,从事战略预警职责;另外,其他员工继续从事原有的战略管理的工作;而战略部经理与其他职能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组建战略预警管理委员会,但同时,战略预警管理委员会的成员要接受战略预警管理的思想。
3、战略危机特别管理战略危机特别管理属于例外性质的管理。当企业战略危机爆发时,应迅速成立特别危机小组作为处理危机事件的专门机构。特别危机小组成员由企业最高领导者、战略部经理、人事部经理、业务部经理和预警部经理组成,是企业战略危机时的最高处理机构。
【关键词】商业银行 战略管理 有效性措施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的改革不断深入,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越来越重视银行的战略管理。有效的战略管理能够融合银行的特点,提高银行本身的竞争力,面对着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它已经从各个方面衍化成为了商业银行发展的一种策略,无论是应对经济危机还是房地产泡沫,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特别是国内银行改革才刚刚开始,银行战略管理的实践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这些都对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加强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国内商业银行才有可能在经营中制胜。
一、战略管理概述
战略管理是商业银行以战略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的发展和特点进行战略实施和评价,以便领导部门能够有效的决策而使银行实现原有目标的一项科学。战略管理是综合性的,是结合市场销售、生产、财务预算、研究与开发等一系列学科为基础组成的一门总体性管理方法。它对市场营销、财务会计和计算机系统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其有效的管理,严格按照相关方案,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总体目标。
战略管理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是银行根据自己的目标,结合未来的整体性因素如国家政策、市场环境等,对银行内部和外部各种变化进行趋势性分析和预测,从而实现银行对各种可能的事件做出更加主动的反应,使银行适应能力更强。
(2) 战略管理目标的制定以银行内部现有的机制和允许条件为基础,结合市场和产品的正确定位,从而实现自身战略目标的具体化,更有利于其内部的有效实施。
(3) 战略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与银行内部人员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合理的实施计划能够为银行带来更科学的运行机制,更能促进银行内部管理者和员工劳动积极性的提高。
(4) 战略管理对于提高自身认识,增强对竞争者战略的了解,最大化的减少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财务风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是一种基于银行未来发展的规划文件之上的具体行动,它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对未来的目标的一种预测,也是对经营风险的一种有效管理和控制。调查结果显示:采用战略管理的企业比那些不采用战略管理的企业的成功率更高,其中采用战略管理的企业,70%的企业依靠自身战略管理计划提高了自身的盈利能力。
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战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战略管理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
虽然许多商业银行都已经认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管理体制,这使得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形成整体性的正轨体系。加之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并没有出现太多的亏损,使得一些依靠经验进行管理的商业银行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其在管理方面的局限性,所以使得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无法从根本上形成有效的整体体系,不利于银行的发展。例如,一些银行并没有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出台相应的具体规章制度,而只是简简单单的全面接受其他商业银行的管理办法,从而使其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诸如员工积极性不高,管理者等,不利于商业银行的自身发展。
(二) 战略管理的理念比较陈旧
近年来,商业银行迅速崛起,快速成长,其主要的原因在于领导者的个人能力所造成的推动力。待其进入稳定发展之后,商业银行的领导者往往墨守成规,沉迷于个人业绩,不思进取,从而出现了商业银行为管理者个人意志所左右。例如,一些商业银行只顾及银行的盈利,不注重整体性的战略管理,稍有经济亏损就扣减员工和管理者的工资和奖金等,有的甚至频繁更换领导,这些都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
一些商业银行虽然建立其战略管理,但是其战略管理的理念比较陈旧,难以与国际化趋势顺利接轨,从而使得一些银行在改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例如有些商业银行会由于改组前后战略管理文化的差异而造成员工不适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会出现管理者有一套体制,具体实施者却是另外一套体制,从而造成整体管理上的不协调。
三、加强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有效性措施
(一)采用科学的战略管理办法
目前,国际上已有许多战略管理方法,其中很多都得到实践检验,例如战略制定中有外部因素评价法、竞争态势法、内部因素评价法;在战略选择中有TOWS矩阵、SPACE矩阵、BCG矩阵、IE矩阵和大战略矩阵;在战略决策中有QSPM矩阵。各种矩阵和方法适用的条件和环境不尽相同,所以商业银行应该科学的选用不同的方法和矩阵,有效的对其自身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运用比较广泛的定性预测有德尔菲预测、头脑风暴法;定量预测有计量经济学、趋势外推法。面对着具体的发展环境,银行管理者应该有效的进行总结,结合市场发展空间,考虑当前的国家政策等,实事求是的对银行的发展进行科学预测,然后制定合理的战略管理办法。例如,商业银行应该时刻关注国内外的货币流向,结合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
(二)建立战略管理的内部活动方法并制度化
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要根据自身规模,划分不同的类别,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合适的决策制度,有效并严格的执行相关战略管理计划。对于具体的战略管理方法,要制定相应的适应方法,杜绝严格的个人主义和经验主义,必要时可以根据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分配。对于不合适的或者已经过时的战略管理办法,管理者要召开股东会议,通过股东决策自身提供的方案,从而有效的避免战略管理不适应商业银行发展的情况发生。例如,对于总体的战略目标,商业银行应该将其与具体的战略办法相结合,充分考虑整个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不足,努力修正,从而使其能够充分促进银行内部的发展。
(三)坚持“防范风险”的战略管理目标不变
商业银行传统的管理是以其经营效益为目标,尽量避免对外部经营环境的误判,通过有效的、科学的、客观的评价和审视自身资源,从而对银行的战略管理做出正确的判断。现代的战略管理是以银行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为基础,制定战略,实施战略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来调整整个战略动向,坚持“防范风险”的战略管理战略规划不变。不仅如此,在日常的战略规划中,要时刻以风险防范为主,通过有效的控制相关具体操作,最终实现总体的战略管理目标。为了达到这个战略管理目标,商业银行应该做出六个转变:
(1) 不仅仅在观念上而且在理念上,由单纯的关心风险向关心风险和收益相结合,通过两者的相互参照和对比,进而确定整个战略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银行应该由传统的控制和规范风险为主向经营和管理风险转变,提升自己平衡风险的能力,真正运用风险,提升自身价值,在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的基础上,促进业务的健康发展,保证银行持续、科学的发展。
(2) 在风险管理机制上,银行应该加强总行、分行、支行间的业务往来,由控制风险为主向流程整合后的各级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转变,彻底改变原有的各个部门独立的风险控制办法,使风险控制更加准确。
(3) 注重控制新增不良和清收转化不良的记录,向既要注重新增不良和存量不良转化又要控制不良的转移转变,注重不良资产的迁移,能够有效的控制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经营业绩,最终实现银行整体水平的提高。
(4) 风险控制模式上由传统的分散式管理模式向统一集中的管理转变,提高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银行各个分支之间一定要加强风险的有效互动,通过各个部门的风险评估手段,最终实现银行整体风险控制实力的提高。
(5) 在识别手段上,从简单的财务分析为主向财务因素分析和非财务因素分析详相结合的分析办法转变,特别加强对市场非财务因素的分析和统计,有效的预测,合理的评估并及时有效的反馈,最终实现整个银行的科学发展。
(6) 风险管理对象上,从单一客户、集团客户向组合式客户管理层转变,加强各个客户层之间的有效联系,客观的分析各个客户层之间的风险影响因素,最终能有效的确定银行的风险体系,从而有效控制银行风险。
四、结语
面对着国际化进程趋势的加剧,商业银行应该调整自己的战略管理,与时展趋势相结合,有效的控制银行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对于传统战略管理中的控制理念,我们应该本着修正的原则,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评估,坚持风险控制为主体的理念不变,严格执行相关控制手段,结合市场的发展动向,果断加强其内部管理体系,从整体上实现银行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孔艳杰.论区域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J].理论纵横.2003(5).
[2].葛兆强.论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5).
[3].赵锡功,刘晓刚,贾明.论商业银行战略管理[J].经营管理.2007(4).
[4].张海洋,张宁.商业英航战略管理实施策略分析[J].经济论坛.2007(16).
[5].邹兴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管理模式探讨[J].金融管理.2006(5).
[6].潘新民.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行长论坛.2004(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战略管理;行动导向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13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我国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办学,以便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形成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1]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的教学上也应该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竞争力为目标,适应社会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教学。
2应用型本科高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定位
1996年国家教委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企业战略管理定位为管理类各专业培养计划的十三门主干课程之一,目前国内高等院校中,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普遍开设了本课程。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灵魂,企业的战略管理状况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可见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型课程。企业战略管理在课程性质上主要研究和解决企业长远性、全局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创新性,更多强调一种理念和思维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主要侧重于掌握影响企业全局、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论,并锻炼学习者的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实践能力。[2]该课程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管理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目前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企业战略管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但目前大多数高校这门课程的教学往往脱离企业实践。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同行交流,发现本科阶段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教学目标不明确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要培养面向社会需求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在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中,教学目标不应该只限于专业知识的获得,更应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和社会能力的习得。然而,许多本科高校“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目标并不明确,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获取,忽略了学生战略思维和管理认知能力的培养,也缺乏对理论应用和社会能力的整合。[3]
32教学内容和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相脱节
目前,我国大多数本科高校老师还是以教材内容和基础理论的讲授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忽视了教材内容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的联系。选用的教材其内容体系基本是在借鉴国外企业战略管理教材体系的基础上撰写的,课程体系完善但理论知识多而且陈旧,内容涉及面广,但抽象深奥,无法与中国的实情和我国企业的问题结合起来。例如竞争分析的五力模型和不断融合的产业发展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这需要学生深入具体的企业和产业去进行分析,才能有更深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理论和实践相互割裂,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升。
33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相对落后
目前,大多数本科高校在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上倾向于教师主导型的“理论知识讲解+案例实践分析”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流程是老师先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先理解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然后通过分析并讲解经典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单向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接受,积极性不高,且对知识的体会和应用的效果也十分得差。另外,在考核的方式上也倾向于重结果而不重过程,考核无法反馈学生掌握企业战略管理的真实情况,亦无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4应用型本科高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改探索
根据上述应用型本科企业战略管理的课程教学要求和定位以及当前课程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的改革探索。
41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目标
在一定程度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企业战略管理的课程特点是具有一定契合性的,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应该确立综合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深入掌握企业战略的基本架构和相关的专业分析工具与知识,从战略层面上系统思考和谋划企业的总体发展思路和路径。具体来说,综合培养目标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战略管理的基本原理、思路和方法,熟悉战略规划的流程和战略的选择工具;二是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使学生能有形成有效的战略思维能力和帮助企业分析并选择合适战略的应用实践能力;三是社会能力的习得,促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通过主动学习、体验参与、沟通探讨、合作与思考等方式习得企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获得毕业后能迅速融入社会的工作能力和情感协调能力以及拥有未来工作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42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结合实情完善实践教学资源
根据应用型培养目标的教学需求,企业战略管理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按照战略管理过程划分为理论综述、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四大模块;在课程内容上遵循“精简高效、结合实践、跟踪时事”的基本原则,精练讲解核心内容,重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教学资料不能仅限于以理论为核心的教材,更应该有一个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案例资料库。因为企业的案例及其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体会到战略管理在实践中的运用。但是案例的选择恰当性会影响学生学习与体验的程度。教学内容与资源的构建可以围绕以下三个部分来做。第一部分是精简的四大模块战略管理知识体系和战略管理的基本方法与工具。第二部分内容是课堂中具有针对性和讨论性的德鲁克式的小案例。这部分的案例可以是当前最新的行业信息和当前知名企业的战略选择,也可以是本土企业所面对的战略问题与环境实情。[4]这部分的资料主要为课堂教学所用。第三部分内容是像哈佛商学院案例一样的具有较多信息的长案例。这部分的案例可以以国内和学校所在地区的一些典型企业为研究对象,总结这些企业的发展轨迹,提炼、汇编成时事性、吸引力较强的本土化案例。而这个部分的内容就是为课堂后的学习讨论所用,它能够较好地锻炼学生提炼信息、分析信息、提出对策的综合实践能力。
43创新教学方法,注重过程型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教师主导型的理论加案例的方式都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借鉴德国经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比较适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行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由教师通过布置任务、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地行动起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行动中自主学习,提升能力。[5]其方法是多种多样,包括课堂对话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模拟法、项目教学法等。每堂课的教学中多种方法可以共同使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知识充分融合于学生的活动中。在考核方式上也应该注重能力培养的考核方式,改变以往教师考核为主的结果型考核方式,建立从学生知识的领会到学习运用的全过程,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的全方位考核体系。这种考核可以让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问题,调整并激励自己主动学习。
5结论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的教学上要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竞争力为目标,适应社会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教学。因此,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应从实践出发,建立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工作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的综合型教学目标;围绕社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体系,结合本土企业实情,完善实践教学资源;借鉴德国经验,创新教学方法,形成注重过程和全方位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育,2013(1):17-22
[2]黄金鑫,陆奇岸普通高校本科阶段《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职业教育,2015(2):265-266
[3]罗玉明应用型本科高校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1):123-124
本文首先阐述了关于对战略管理会计定义的一些观点,指出了这些观点之间的共同点;其次,分析了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关系,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和传统管理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的两大框架内容的观点;最后,对发展我国战略管理会计提出了一些建议: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要注重对战略管理会计中的案例的研究;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知识的普及;建立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关键词】
战略管理会计;传统管理会计;建议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简述
在战略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心的今天,传统管理会计已不能满足战略管理的要求。为了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管理会计必须向前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1981年,英国学者Simmonds发表了《战略管理会计》一文,首次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之后,他又在一系列研究中强调了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结合的重要性。战略管理会计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管理会计在适应企业管理要求的道路上开始了又一次跨越式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战略管理会计成为会计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下面是一些学者的观点:
1、Simmonds的观点
Simmonds是首先提出战略管理会计概念的学者。他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是:“提供并分析有关企业和其竞争者的管理会计数据,以发展和监督企业的战略。”他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不再从企业内部效率的角度看待利润的增长,而是从企业在其市场的竞争地位这一视角,重新看待这个问题。
2、Wilson的观点
美国会计学者Wilson在其所著的《战略管理会计》一书中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战略管理会计是明确强调战略问题和所关切重点的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它通过运用财务信息来发展卓越的战略,以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Wilson主要强调的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外部指向和前瞻性。
3、Bromwich的观点
1988年,Bromwich在《管理会计的定义与范围:从管理角度的认识》一文中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发展,而不是分支,是未来处在高级管理岗位的管理会计人员所必须掌握的。“战略管理会计收集并分析企业产品在市场和竞争对手方面的成本以及成本结构的信息,并在一定时期内监察企业和竞争对手的战略。”
4、王化成的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化成在1997年发表的《试论战略管理会计》一文中,提出:“战略管理会计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搜集、加工、整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据此来协助管理当局确立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评价战略规划业绩的一个管理会计分支。”
由上可见,这些定义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体现了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特征,即重视外部环境和市场,注重整体性和前瞻性,注重企业长期的发展,从而为企业的战略管理与决策提供信息。
二、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关系
1、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区别
既然战略管理会计是在传统管理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本人认为有必要将战略管理会计和传统管理会计进行比较,以便发现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区别所在。
(1)两者的服务对象不同。战略管理会计服务于企业高层的战略管理者,帮助企业高层管理者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策略;传统管理会计则主要服务于企业的运营管理和生产作业管理,是在企业战略已定的前提下,帮助企业提高效律和效果。
(2)两者关注的时空范围不同。战略管理会计将视觉更多地投向了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中去,提高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及主要竞争对手的信息,它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在时间上的局限性,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来确立企业优势,以实现企业长期的战略目标;而传统管理会计只注重企业内部生存空间,忽视企业发展战略的外部因素,所提供的信息通常局限于本企业的内部信息,它主要研究企业短期内的盈利能力,而不重视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3)两者管理价值活动的内容不同。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既重视生产制造,又重视其他价值活动,如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等活动;而传统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过程的控制。
(4)两者提供的信息类型不同。战略管理会计将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并重,提供了大量的非财务信息,如客户信息、行业竞争信息等;而传统管理会计虽然也提供一些极其有限的非财务信息,但它过份关注于财务信息,如销售指标和盈利指标等。
(5)两者的方法不同。战略管理会计因为很多情况不能量化,需要大量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并在较大的程度上依靠主观判断,它服务于企业战略管理,所以采用了大量独特的技术方法,如各种战略选者方法、价值分析、作业成本分析、平衡计分卡等;而传统管理会计主要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以历史数据为依据,根据数学公式进行预测决策分析。
2、战略管理会计是传统管理会计从微观到宏观的扩展与补充
经过上述的比较,可以发现传统管理会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的出现:管理会计到底应该从传统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发展,还是要进行全面的创新?对于这个问题,国外学者争论不休,基本可分为两大派别:
(1)传统管理会计学派: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Horngren教授、哈佛大学的Anthony教授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Scapens教授为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主张管理会计的发展是“一切以成本为中心,将数量方法及其它先进的管理方法,如将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引入管理会计系统,在传统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2)创新管理会计学派:以哈佛大学的Kaplan教授和太平洋路德大学的Thomas Johnson教授为代表人物,主张“以全方位创新为目标,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发展态势,通过不断创新改进现代管理会计的控制系统,建立各种数学模型,有效地控制、评价企业的绩效”。
根据以上学者的主张,作者认为战略管理会计和传统管理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的两大框架内容。传统管理会计注重于企业内部的效率,服务于企业短期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确定、控制和评价;战略管理会计则是站在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上,思考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利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决策行动,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和全局利益的最大化,着眼于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战略管理会计是传统管理会计从微观到宏观的扩展与补充,它们共同构成了与现代企业管理相匹配的完整的现代管理会计系统。
三、发展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建议
既然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又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这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有必要提出发展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些建议:
1、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我国现在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都是在西方战略管理会计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的都是西方的那一套模式。但中国的国情,特别是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跟西方有很大的区别,西方的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国的企业很难得到普遍的应用,所以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应该立足于中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对于战略管理会计所应用到的技术方法,不要过分追求高深莫测的数学模型,要注重方法的可操作性。
2、要注重对战略管理会计中的案例的研究
在西方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中,案例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探索理论与实际操作是否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案例研究,不仅可以发挥某个案例的示范或警示作用,还可以不断推动理论研究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我国在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应当充分重视这些案例,并对其进行研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为更多的企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方法提供参考。
3、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知识的普及
我国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都开设了管理会计这门课程,但是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则很少给予教育推广。管理会计是一种管理的工具,所以其他非会计专业的经管类专业也应该开设管理会计这门课,而且应该关注其中的发展,特别是对战略管理会计这一新理论新知识的讲授。另外,要注重对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培训,加强其对战略管理会计的认识,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运用战略管理会计。
4、建立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如上所述,战略管理会计既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虽然我国现在有很多企业已经实行会计电算化,但是仅限于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由此得来的财务报告所包含的也只有财务信息。而战略管理会计中所使用的非财务信息,如市场占有率、组织机构设置、产品开发、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度、产品质量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很难得到,而且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依赖手工操作是很难完成的。所以为了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及时提供战略性信息,有必要建立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培养自己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茂竹,文光伟,杨万贵.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陈东.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和综述[J].商业经济,2011(4).
[3]桂玉敏.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的理论研究[J].财会通信(综合版),2011(6).
[关键词] 竞争情报 高等学校 战略管理 情报互动
1 问题的提出
高校战略管理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关研究表明:高校战略管理的实质是指对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的研究与管理,是对高校的教育活动的总体性管理,是高校制定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管理决策与行动。它的基本点就是要在科学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局、准确把握时展潮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系统的策划,使学校自身条件和环境相适应,以求学校生存与发展;其任务是对学校改革、发展与建设的研究以及战略思路和规划方案的制定、决策与实施;其内容是确立学校未来的奋斗目标、发展思路、办学理念、特色定位和为达到这些目标所应选择的办学模式与战略举措等;其过程是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评价4个阶段。目前高校战略管理的现状是,大多数高校仍然停留在只有少数人拍板没有多少人参与,只有战略决策没有战略管理,只有决策结果没有决策过程的层面上;在高校建立竞争情报系统,以竞争情报为支撑进行高校战略管理的实践更是鲜有报道,现有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战略管理的功能和作用,并没有达到应有的目标。在以市场化为主导,以竞争为主要形式的当今社会,如何定位与实施高校的战略管理,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 竞争情报与高校战略管理的关系
2.1 竞争情报对于高校实施战略管理的意义
如何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每一个高校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将战略管理的理念真正引入到大学的管理实践是必由之路。高校要想赢得优势,就必须制定科学的竞争策略、完善的竞争机制,做出最优决策。在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需要对高校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和威胁及高校内部优势与劣势信息进行搜集、分析、研究,以“把握机会、避免威胁,确立优势、避免劣势”。而所有这些搜集、分析、研究的过程,恰恰又是竞争情报工作的运行过程。在高校战略制定、选择、实施以及评价等每一个环节都无一例外地会对竞争情报产生极大的需求,竞争情报作为高校成功战略管理的信息保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实施战略管理的过程中,竞争情报从信息、情报和知识的层面上可为高校环境监视、策略制定、管理决策等提供保障和支持,为高校参与竞争,赢得竞争优势提供参谋及导航。
2.2 高校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现状
在国外,一些著名高校建立了相应的竞争情报系统,并围绕学校战略管理开展一系列的竞争情报工作,竞争情报理论和方法经常被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高校战略管理与战略规划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国内,由于竞争情报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几乎没有一所高校真正建立竞争情报系统,围绕学校战略管理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也是寥寥无几。其现状是:“绝大多数高校并未从学校发展全局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研究竞争环境下学校的发展,也没有负责这部分职能的专门机构与专职研究人员”。有关调研表明,目前我国只有少部分高校开展了一些竞争情报工作,并且主要由发展规划部门或高教研究所两个部门完成。这两个部门在高校战略管理中的地位、功能与作用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其地位是:作为本校领导班子的智囊团直接服务于学校领导的决策工作;功能是:为学校制订发展战略,为学校改革发展、增强竞争力提供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咨询意见,并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为校领导提供部分战略性的竞争情报,任务是:分析高教改革和发展形势,为学校发展提供决策咨询,负责组织制定学校发展战略。但从竞争情报的高度研究和服务战略管理,并具有完善的竞争情报功能的相应部门与机构非常少。
2.3 竞争情报与高校战略管理的互动关系
从有关高校战略管理的兴起和演进、战略管理的内容与过程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正是多变的外部环境才导致高校战略管理的兴起和发展,才使得监测外部环境的变化成为高校之必须,以高校外部竞争环境信息与竞争对手监测、分析为主要内容的高校竞争情报才应运而生。没有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和竞争情报的协同支持,高校传统的情报部门与情报功能难以完成监测、分析外部环境信息及竞争对手的任务,学校就难以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战略制定、战略选择、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的战略管理任务;没有战略管理的需要,高校决策者对外部环境信息的需求有限,竞争情报也就难以拥有生存、发展的土壤,这就是高校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融合与互动的基础。因此,竞争情报工作和高校战略管理既是一对孪生兄弟,又是一对天生的互补者,两者互相依赖,互为依托,共同消长。战略决策和竞争情报是导向与基础的关系,高校的战略决策要以竞争情报系统提供的信息为基础,竞争情报系统要以高校战略决策需求为导向。离开了竞争情报的支持,谈不上什么战略管理;不上升到战略管理需要的高度,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作用将被大大低估,很难得到应有的认同。
3 竞争情报与高校战略管理的互动方式与内容
3.1 高校战略分析阶段的竞争情报互动
战略分析是高校战略制定的基本内容和首要环节,是为了让高校战略制定者能够很好地做出战略决策,主要包括宏观环境分析、高校行业环境分析、高校自身环境和竞争能力分析、现有竞争对手与潜在竞争对手分析、替代产品(其他类型的人才)分析、供应商(中学)和经销商(人才市场、企业等)分析、对内部资源的分析等等。为了便于分析,常常将问题进一步细化,例如某一高校在战略分析前必须能清楚地回答以下类似问题:
・关于高校总体宏观竞争环境的问题:
――影响高校发展的宏观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情况怎样?
――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变化与指向情况?
・高校行业竞争环境的问题:
――高校之间有哪些类型的竞争,其竞争情况如何?
――在高校竞争环境中决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有哪些竞争者参与高等教育竞争?竞争地位与竞争趋势如何?
・关于高校自身环境与竞争能力问题:
――本校现行战略运作效果如何?
――本校现有的优势和弱势,面临的机遇与威胁有哪些?
――本校的竞争地位如何?
――本校需要解决的战略问题有哪些?
高校的战略分析,是在针对上述问题的竞争情报收集与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不断对竞争情报提出反馈与调整的要求。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考察分析高校内外要素的不同组
配,可以形成制订战略的思路;指导思想是:使优势和机遇因素的积极作用最大程度发挥,使弱势与威胁因素的消极作用最大限度避免;基本方法是:SWOT分析法、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分析法、战略群分析法、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竞争对手分析法、战略成本分析――价值链分析法等;最终体现是:充分发挥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遇相结合,充分发挥内部优势与最大程度避免外部威胁相结合,最大程度弥补内部劣势与利用外部机遇相结合,最大程度弥补内部劣势与避免外部威胁相结合,确定学校的阶段性及长远性战略发展目标。
3.2 高校战略选择阶段的竞争情报互动
高校的发展战略是分层次、多方位的,有总体成长战略、内涵发展战略、品牌发展战略等,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就是制定战略方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依据学校总的战略目标、自身的实际和外界的机遇,提出最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战略方案。例如,学校的总体战略是成长战略,那么实现成长战略的业务战略不止一种:可以实行一体化战略,如在现有专业设置的情况下扩大每个专业招生的规模;多角化经营战略,如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扩大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办学规模,购并与联盟战略等。
上述战略分析方法也可用于战略选择。在战略选择中还经常使用一些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强的方法,如:行业吸引力――竞争能力矩阵分析法、产业成熟度――竞争地位、波士顿矩阵增长率――市场占有率经营组合矩阵分析法等,这些战略选择的方法也正是竞争情报工作中常用的方法。
我们可通过其中的波士顿矩阵增长率方法来分析高校战略选择的过程,考察它和竞争情报的关系。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学校按照不同的专业分成战略经营单位,每个专业拥有不同的毕业生产品和细分的就业市场。
第二步:收集竞争情报,直到能完全回答以下类似问题:
某个专业招生数量的增长状况如何?同类型院校相同专业招生数的增长率是多少?
某个专业的资金占用量是多少?资金分配情况如何?
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多少?该专业毕业生的市场占有率是多少?
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有哪些竞争对手,哪些竞争对手是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最强的竞争对手?
最强的竞争对手的毕业生就业率及其在相同范围内的市场占有率是多少?
第三步:根据上述所收集的情报进行分析,将学校的各个专业按照“问题类、明星类、瘦狗类、金牛类”4种情况进行划分。
第四步:绘制学校整体经营组合图,将不同专业按照上述不同情况填入相应的象限。
第五步:根据不同专业在象限中的不同位置选择发展战略。
3.3 高校战略实施阶段中的竞争情报互动
战略实施的主要任务是将已制定好的战略方案正确无误地付诸于实际行动,它需要多个环节的基础工作作为支撑,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一系列问题:
怎样建立与创新学校的组织结构使之具有竞争力?如何实行促进战略实施工作有效进行的战略领导?建立怎样的决策程序以支持战略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如何进行职能的划分与目标的分解?建立怎样的预算分配机制以科学的分配资源?建立如何的决策支持系统(如信息管理系统)以保证决策的现代化?怎样建立支持战略实施的校园文化?开展怎样的最佳实践活动以促进学校的战略方案的实施?怎样进行奖励制度的优化与设计?
回答上述问题,与竞争情报工作有着密切关系,与战略分析、战略选择的情况一样,战略实施也需要强有力的竞争情报支持。
从战略实施操作过程看,在组织结构方面为执行战略做好保证后,战略实施的重点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实施职能战略、学校目标的分解与管理、通过预算分配资源、学校政策的制定等,其中职能战略的实施是学校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知识服务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这三大职能又必须通过人力资源、财务、科学研究与开发、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等具体组织职能的战略实施得以实现,而任何一项职能战略的实施都会与竞争情报工作形成依赖与互动,如:
・在实施人力资源战略方面,竞争情报可以帮助学校引进高水平人才,也可以帮助学校建立管理制度、培训制度以及设计薪酬激励制度;
・在实施财务战略方面,竞争情报可以准确掌握学校内部的财务情况、竞争对手或与本学校发生业务关系的学校、企业或其他单位的真实财务状况,以及他们的信用情况等;
・在实施研究与开发战略方面,需要了解某一研究课题的总体情况、竞争对手在这一方面的进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准切入点,避免无效劳动,保持研究与开发的优势地位;
・毕业生就业是学校价值链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最能体现竞争情报价值的职能战略领域之一。为每一个专业制定有效的毕业生就业营销战略,无论是以市场为导向,还是以用户为导向,都需要以能清楚地回答以下竞争情报问题为基础:
――该专业毕业生的用户有哪些?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容量有多大?我要进入什么样的细分市场?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上有哪些竞争对手院校?各自的地位怎样?我们的进入市场后他们如何反应?
――该专业毕业生的用户群有那些特征?对人才有无独特的需求偏好?在进行毕业生推介时,应选择什么样的广告诉求?
――为了有效推介毕业生,我方需要哪些配套资源?如何设立、设立多少毕业生推介的机构,已有的人事机构的情况怎样。
在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战略实施,尤以定标比超方法与竞争情报最为密切,也最为典型。定标比超就是采用标杆原理将某一专业的毕业生状况同竞争对手院校毕业生状况加以对照比较,对照内容包括毕业生就业率、市场占有率、社会声誉等,进而对比培养目标、师资条件、课程结构、学生的培养模式等,通过学习他校的优点而改善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为最终目标。
3.4 高校战略评价阶段的竞争情报互动
战略评价主要是对整个战略实施过程进行控制和反馈,通过战略实施后的实际效果和业绩不断调整、修订原有的战略,完成综合平衡与协调工作,确保整个战略目标顺利实现。具体内容包括:①检验学校的战略基础――核心竞争力情况;②评估整个学校的战略管理绩效;③制定战略调整的应对措施。实际上,战略评价的过程同样也是竞争情报的过程,采用的方法也是竞争情报的方法。
在高校战略评价的过程中,通过竞争情报研究方法,对学校实施战略管理前后的核心竞争力的变化情况和绩效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比,提出战略调整的应对措施并形成研究报告。
首先,在研究报告中必须能够回答以下问题:
――组织结构是否得到优化,是否有利于学校的战略实施?
――校园文化建设是否得到加强,是否形成了适应学校战略发展的独特的校园文化支撑?
――人才竞争力是否得到了提高,提高的程度如何?
――学科建设是否得到了加强,教学科研水平是否得到了提升?
――学生培养的模式是否得到了优化和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是否得到了提高?
――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否得到提高,是否形成了品牌效应?
其次,在研究报告中,能够结合上述方面的研究情况用定性或定量分析方法,从整体上评估学校战略管理的绩效。
最后,在研究报告中,应当将绩效情况与学校战略管理的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存在问题症结所在,并针对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供学校领导调整战略决策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