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贷款季度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伴随新一轮楼市调控大幕的启动,银行房贷压力测试陆续展开。
4月20日,银监会在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会议上,明确要求各大中型银行按季度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工作。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指出,要加强土地储备贷款管理,严控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各大中型银行需按季度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
目前,银行房贷压力测试基本告一段落,各家银行的测试结果也陆续公布。
从测试结果看,银行对房价下跌的容忍度在30%~40%之间。容忍度最高的是民生银行,假如房价下跌40%,不会影响该行资产质量;农行的容忍度是房价下跌20%,之后房价每下跌1个百分点,就会多形成1个百分点的不良贷款。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可容忍的房价下跌幅度在30%左右。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层告诉记者,此次银行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与以往不同,银行更加重视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因此测试模型中加入了一些新的考量因素,比如加息、房产税、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等。
此次测试显示,银行对房价下跌的承受能力好于预期。不过目前房价仍未出现下跌迹象,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尚未充分暴露,银行最终受影响程度如何,仍有待市场检验。
“体检”乐观
从已经公布数据的几家银行来看,除了农业银行稍略显谨慎之外,其他各家银行均表示:“房价下跌三成,银行扛得住。”
交通银行是首家公布房贷压力测试的银行。4月29日,交通银行副行长钱文挥在一季度业绩会上透露,压力测试结果显示,房地产价格下降30%,交通银行开发贷款不良率将增加1.2%,个人按揭不良率提高0.9%。
钱文挥认为,由于交通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相对较低,完全有把握消化和吸收这部分问题。交通银行2009年年报显示,截至2009年末,该行房地产贷款余额为12932.5亿元,占总贷款的7.03%。2009年该行新增房地产贷款4075.7亿元。
“当然,房价如果出现更大幅度下跌或者出现系统性风险,影响可能会比较大。”钱文挥说。
在1季度业绩会上,建设银行也表示,房价下跌30%对该行不良贷款影响与交行大体相当,可能会略微乐观一些。
民生银行对于房贷压力测试的结果最为乐观,民生银行行长洪琦公开表示,即使房价下降40%也不会影响该行的资产质量。
民生银行近三年的年报数据显示,该行房地产贷款占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9年底,民生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余额为1037.13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1.75%;2008年底,该行房地产业贷款余额901.58亿元,占比13.69%;2007年底,房地产业贷款余额719.03亿元,占比13%。同时,民生银行2009年的新增房地产贷款仅为135.55亿元,占总贷款的1.54%,即便因房价下跌,这部分资金受到影响,对该行的总体贷款质量影响也不会太大。
一些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人士指出,目前银行高于150%的拨备率使得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已相对较强。此外,银行房贷比率逐步下降,即使房价下跌两成甚至三成,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已经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仍然能够承受这部分风险。
房贷紧缩之后
即使银行房贷“体检”结果乐观,银行方面仍不敢轻视房地产贷款潜在的风险。
2009年银行年报显示,三大上市国有银行的涉房贷款金额占比均在20%以上,兴业银行涉房贷款规模占比更是达到30.64%。
不过,银行已经开始有意紧缩房贷,2010年3月,房地产贷款出现减缓趋势。央行数据显示,3月末主要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4.3%,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人士透露,2010年8月各家银行将组织专项贷款用途调查,银行内部对此十分重视,检查工作预计需要花费两个月的时间,这期间银行会尽量紧缩房贷。这样,银行即便要做松动也要等到年底才能有所行动。“年底房贷会开闸放水,毕竟银行也要完成任务,不过届时也要视房地产市场行情而定。”
“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的风险并不大,实际上,最大的风险在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海通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佘敏华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银行房贷压力测试也将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列入考量因素之中。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此次银行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与以往不同,银行更加重视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去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爆发式增长也引起了银行和监管层的关注。
2009年,随着4万亿投资计划的启动,大量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应运而生,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也随之出现井喷。有接近银监会的消息人士告诉记者,截至2009年底,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约为7万亿元。
庞大的债务已成为银行不可忽视的风险。令银行担忧的是,本身具有稳定现金流支持还款的融资平台公司较少,大部分融资平台都需要依赖土地转让或财政补贴。房价一旦大幅下跌,势必导致土地价值缩水、土地流拍的情况出现,如此一来,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有可能会集中暴露。
“目前,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尚不能量化,不过银行的测试已经考虑了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结果还比较乐观。”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说。
除此之外,与房贷相关的其他行业贷款也是银行的一块心病。房地产行业一旦陷入低迷,与之相关的多个行业也会受到冲击,比如机械、钢铁、水泥、家电等行业。
上述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部人士表示,这部分行业贷款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各家银行贷款数额不一,面临的风险也不尽相同。
这部分行业贷款占银行贷款比例近20%。以交通银行为例,2009年交通银行各项贷款中钢铁冶炼及加工贷款余额4010.9亿元,占比为2.18%;机械设备贷款7653.2亿元,占比为4.16%;建筑业贷款5538.7亿元,占比为3.01%。除去这几大行业,其他行业贷款也与房地产贷款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关联。
不过,有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表示,房地产行业受影响,波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但这些行业受到的冲击毕竟有限。虽然部分企业利润因此下降,但是这并不足以导致大量企业破产,因此银行贷款仍然比较安全。
“2008年房地产市场也经历过类似的阵痛,但是其他行业并没有因此受到太大的影响。”佘敏华说。
此外,加息也成为银行要重点考量的一个因素。由于利率上升会导致月供压力加大,按揭贷款的不良率和拖欠率可能会上升。
有银行人士表示,一次性付款的购房者不在少数,银行贷款在2009年整个购房款的资金结构中比例并不大。如果自有资金充足,银行的风险就不会扩大,但是,这一情况因区域和产品不同而不同。
世联地产就其在全国20多个城市的345个一手楼盘总结出的数据显示,北京虽然价格上涨非常快,但是其自有资金的比例也是全国最高的。2009年北京购房者群体中,35%~40%是一次性付清,没有使用银行的贷款。
另据中金公司的数据,北京地区按揭贷款的首付比例保持在35%左右,至少可以抵抗35%的下跌风险,加之一次性付款比例不小,所以房价除非腰斩,否则北京的房贷不会出现实质性的坏账。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合理产权结构;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银行不良资产理论概述介绍
不良资产是银行不能按时、足额进地行资产重组。银行投放贷款后形成的银行信贷资产中不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处于逾期、呆滞、呆账状态而面临风险的部分贷款。银行不能正常收回或已收不回的贷款。指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不能及时给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难以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主要指不良贷款,包括次级、可疑和损失贷款及其利息。银行不能按时足额得到利息收入和收回本金的资产。非良好经营状态的银行资产,主要是不良贷款资产,即银行不能及时收回本金和利息的贷款。包括:逾期未能收回的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分析
1.从体制方面看。商业银行应该是资金配置的主体,政府只能应只限于宏观调控。然而现实情况是,政府作为资金分配的主体和中心并未淡化,不仅从宏观高层垄断, 而且还是微观经营的指令者, 甚至是操作者。企业需要贷款时, 首先找的不是银行信贷员,而是政府官员, 银行只不过是资金配置的客体, 银行资金的投向仍然不是根据价值规律和经营原则来决定, 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左右。
3.从企业方面看。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企业通过各种关系向银行借款, 投资后缺少资金又迫使银行继续贷款, 若银行不再增加贷款,新项目无法投产,将造成以前的贷款收不回,因此,银行也只好被迫增加贷款,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造成不良贷款不断增加。另外, 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低下, 大多数亏损严重, 无力偿还贷款。
4.从银行方面看。银行自身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自我约束机制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许多商业银行仍然沿用了过多的行政管理手段, 加上风险与利益机制不对称, 约束、激励机制不健全, 对资产损失的考核手段与承担责任不明确, 使银行缺乏风险的责任感和压力感, 更缺少预防信贷资产损失的有效手段。
5.从法律法规方面看。法律法规不健全, 缺乏应有的约束机制。企业财务纪律松弛, 起不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领导法制观念淡薄, 缺乏还贷意识。虽然金融机构的诉讼案件胜诉率很高,但执行率却微乎其微。贷款诉讼难以奏效,全社会法律观念淡薄, 执法力度不够、地方政府保护, 造成法院执行难。而且破产法的法律框架、执法以及程序框架不健全、不完善。特别是按现行破产案例的债务清偿顺序, 银行债权作为一般债权, 银行贷款没有优先受偿的优惠, 这更增加了银行贷款损失的可能性。
6.从社会信用观念看。信用观念扭曲。由于企业拖欠货款和银行到期贷款的现象已经存在多年,且大多数拖欠者的利益不但没有因此受到损害, 有的还得到了好处,天长日久就使人们的信用观念淡化、扭曲, 甚至是非颠倒,认为遵守信用是笨蛋,不会算计;不遵守信用才算有能耐、会算计。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从1999年开始,中国政府采取措施剥离了四大商业银行近万亿元不良资产,自2002 年以来,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其中2003年比2002年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分别下降1750亿元和5.7%,2004年比2003年分别下降3946 亿元和4.5%。据中国银监会2005年三季度末贷款五级分类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9月末,我国境内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分别比年初下降5501.8亿元和4.28%。商业银行贷款质量持续看好,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继续呈现“双降”。其中,由于工商银行于2007年处置了7000多亿的不良资产,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分别下降5575.6 亿元和5.45%。与此同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比年初下降了0.45%、1.95%、0.96%。但在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总体“双降”的情况下,除四大商业银行外,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均出现了上升的势头。根据各家股份制银行披露的2005年第三季度报表和中国银监会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5 年9 月末,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100.3 亿元和3.5 亿元。我国各商业银行多年来在不良资产处理上采取了很多措施,收益显著,2007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额高达11149.5亿元,2008减为4208.2亿,2009减为3627.3亿元,截至2010年一季度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为3400亿元,不良资产率为1.59%。
四、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解决措施
1.剥离体制原因形成的不良信贷资产。国家对银行和企业的体制性欠账应拿出一块体制性资源作补偿,把贷款改为投资,就是把企业无法归还银行的贷款转为对企业的投资,主要是指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及社会稳定的大型企业拖欠的贷款。
2.专业银行实行公司化。专业银行公司化,旨在建立产权明晰,责权分明 ,不受政府行政干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求平衡,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坚持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原则,建立从体制到功能都符合商业原则的国有商业银行。
3.构建国有企业集团,推进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企业集团是适应现代生产力规模经济要求而产生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生产成规模,成本最低,效益最好,它不仅通过联合聚集起庞大的生产力,产生单个企业难以实现的组合效应,迅速满足现代规模经济的要求,同时它的组织方式又充分体现出商品经济灵活经营的要求。具备快速的高级发展形态,企业集团比其他任何组织形式发展都快,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作用都要大。
4.强化银行信贷管理。信贷资产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在于每一笔贷款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强化信贷管理必须实行贷款管理责任制。一是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建立行长负责制度、审贷分离制度、分级审批制度、离职审计制度,以此来减少经营风险。二是纠正重贷轻管现象,实现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特别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防止和减少新的不良信贷资产发生。
5.依法治贷。首先,从法律上保障商业银行的经营自和合法权益,杜绝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其次,要支持银行依法催收贷款本息,在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对借企业改制之机逃避债务或有钱不还、暗地拍卖抵押物品等侵蚀银行资产的行为进行,以维护银行的正当权益。
总结:要彻底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必须彻底根除产生不良贷款的土壤。而我国不良贷款的形成是有体制基础的,彻底铲除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源, 需要推行一系列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以及加强市场监控和市场约束机制为中心的改革, 关键是要建立起一系列新的机制: 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 银行的风险控制机制, 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以及结构的合理调整机制。
参考文献
[1]卫淑霞,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及其化解的有效途径[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安启雷.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的制度选择[J] 金融研究,2000,(10)
[3]卫淑霞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及其化解的有效途径[J].中北大学学报.2007
关键词:信贷扩张;不良贷款;票据融资;银行
2008年11月份以来中国的信贷呈现井喷性扩张。2008年11月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12725.13亿元,2008年12月份就达到320048.68亿元,2009年1月份更是达到创纪录的335997.235亿元。2008年12月份和2009年1月份的贷款余额达到23272.10亿元人民币。到2008年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17%,增幅比上月末高2.84个百分点,同比增速再创近年新高。银行体系对政府4万亿计划的积极响应,也让市场越发担忧不良贷款是否会激增,现在的巨额投放是否会对未来埋下隐患。
一、对贷款结构的分析
(一)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的贷款结构分析
我们对贷款结构的分析选取的主要是2008年10至2009年2月间的信贷数据。在2008年前10个月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贷款增幅不大,甚至在2008年5月、9月、11月还出现小幅回落。但随着2008年10月以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深,国家开始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放松银根。尤其在11月份以后,贷款增量明显加大。其中的贷款结构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占很大的比重,尤其是票据融资增幅惊人。
票据融资在2008年前10个月一直表现得十分平稳,但在10月份以后迅速增长。短期贷款在前10个月平稳增长,在11月份突然大幅回落,但很快在12月份和2009年1月份反弹,但总体水平仍和2008年10月份相当。反而是中长期贷款一直平稳较快增长,在2008年最后两个月和2009年1月大幅增长,出现翘尾。票据融资激增的原因可能在于:1.银行和企业出于降低融资成本、降低风险的考虑,更多使用票据融资来代替短期贷款。2.也可能是由于企业财务的套利行为,由于票据融资利率短期内急剧下降到1.5%,已经低于3个月和6个月的官方的定期存款利率,企业可以直接票据融资后存到银行以赚取利差。
(二)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贷款投向行业的分析
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的贷款主要投向了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5个行业,以上5个行业的新增贷款为2608亿元、1508亿元、1407亿元、1125亿元和1073亿元,占各自全年新增贷款的比重分别为:25.7%、27.3%、36.6%、24.9%和20.7%,5个行业新增贷款合计占11—12月全部新增贷款的66.9%。2008年10月后,第三产业贷款增速明显。2008年12月,第三贷款同比增长18.3%,较10月末提高5.5个百分点。主要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4526亿元,占全年新增中长期贷款的18.4%,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包括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采矿业和制造业,3个行业的新增中长期分别为2477亿元、281亿元和244亿元,占11—12月份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分别为54.7%、6.25%和5.4%,投向基础设施的中长期贷款占据半壁江山。
总结以上数据,联系同时期的宏观经济形式及政府的相关政策,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次信贷激增的原因如下:
1.为配合4万亿投资计划而将信贷资金大部分投向了政府刺激计划相关的行业、部门和项目。自从政府提出4万亿计划以来,新增的配套信贷资金也在增加。2008年11月总理提出4万亿投资计划,同期银行贷款余额也同比大幅增长。显示银行系统对政府投资计划的支持,而同期M2的高速增长也从侧面印证了政府的投资加大,4万亿投资计划的初期投资效果已经显现。
2.由于贷款的表内外腾挪也是贷款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两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在2008年的信贷规模紧缩的情况下,大量银行将存量贷款通过信贷资产理财产品转出表外,这样对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是:如果企业得到融资后存入银行,银行的存款没有影响,而贷款却相应减少。而今年的情况恰好相反,企业提前终止信贷资产理财产品而重新借入贷款,银行的贷款增加而存款不受影响。高胜的分析认为,这一部分的贷款虚增可能高达人民币3000亿元。
3.票据融资的激增。2008年最后两个月的新增贷款中,票据融资4300亿元,2009年1月份票据融资6239亿元,2月份略有下降,仍高达4870亿元。银行选择票据融资也是因在经济走势不明朗,而资金面又较为宽松的情况下,加大发行风险小但相对收益高的票据融资的力度,以便通过增加信贷资金量来弥补由于利差缩小而对银行收益产生的影响。
二、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分析
经过几年的股份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已经今非昔比,是可以应对适量的信贷增长的。自2008年10月以来,已经先后有5家国有商业银行准备增发次级债。工商银行准备在2011年底以前发行不超过1000亿元的次级债券,交通银行于2009年2月9号宣布将于2011年底前发行不超过800亿元的次级债券,建设银行于2009年2月24日宣布准备发行人民币300亿元的次级债券,农业银行也宣布表示将发行次级债券来充实附属资本。
自2003年以来各个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在稳步上升的,因此发行次级债券并不是“近忧”,而是未雨绸缪。交行金融市场部预计,2009年银行贷款余额将增加约4.8万亿元。信贷规模的高位运行会使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出现动态下降趋势,制约信贷资金发放。安信证券一位分析师指出,发行次级债,还表明商业银行正在为将来可能出现的资产质量下滑风险早做准备。国际金融危机传导和国内经济下滑,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还将继续显现。各个商业银行都在为未来的可能由于经济下滑而导致的风险提前做准备。
这张图显示的是各个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在第四季度锐减的不良贷款中,国有商业银行的下降幅度最大。联想同期金融机构的巨额放贷,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因此发行次级债券和大规模削减不良贷款也许都是在为投放巨额信贷资金做准备。这次信贷投放中,银行并不是完全被动接受政府发放贷款的指令,银行也有着自己的打算。首先现在处于低利率阶段,而低利率有助于企业增加对贷款的需求。而贷款利息收入仍在银行的盈利中占据重要地位,贷款的增加会增加银行的盈利,而且这次贷款发放主要有政府背景的项目,风险较小。其次降低存款准备金、减少央行票据的发行有利于使银行拥有了充足的流动性。最后,2008年12月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九项措施,内容除要求贯彻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外,还包括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发展、促进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等举措,这将改善银行信贷环境,促进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的稳步增长。自身利益和政策的支持也让银行有发放贷款的动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份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有很大比重。而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主要是由于满足08年由于信贷紧缩而抑制的贷款需求,此外贷款的表内外腾挪也是银行贷款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中长期贷款仍占有全部贷款的半壁江山,而中长期贷款又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行业、采矿和制造业,这就造成贷款行业集中度较高。而同期M2和M1的剪刀差已经拉大到12.11个百分点,显示大量资金滞留在银行体系内部,不愿进入到实体经济,造成“信贷热,经济冷”的局面,如果近期没有改观,那么信贷拉动经济的效果可能要大打折扣。
关键词:不良资产;宏观经济金融;宏观调控;银行业运行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10-0069-07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0.15
2009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我国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出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加速放贷。据央行公布的2009年货币信贷数据显示,人民币贷款全年新增规模为9.59万亿元,同比增速为31.74%,2009年的天量信贷引人关注。由于刺激经济的投资大多集中基础设施领域,其资金主要依赖银行贷款,授信相对集中,给银行信贷埋下风险的种子。信贷高增长引致未来银行不良资产大量积聚的风险。因此,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发掘不良贷款存在的根源,对信贷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对不良贷款的研究一直是国内金融界、学术界的热点课题,我国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分析、控制化解不良贷款的方法。张玉明、鲁冀、卫娴(2001)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说明我国不良贷款的成因,他们认为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企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1]。刘锡良、罗志德(2001)的研究表明,银行垄断下的信用抑制与风险转嫁及信贷交易的内部性是信用与金融层面产生不良贷款的根源[2]。李松国、张月飞(2003)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说明我国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认为银行这种博弈行为的选择是产生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3]。宋涛、唐德善(2006)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说明中央政府救助会增加国有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概率[4]。刘青、刘志远、张健(2007)用统计的手段实证银行高层的更替与其对不良贷款的处理方式的显著相关关系[5]。聂华林等(2009)从宏观经济层面提出影响中国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的主要因素,认为除货币政策变量影响金融稳定以外,财政赤字与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率具有单向因果关系,存在金融风险财政化的内生性[6]。
总体来看,国内的研究大多侧重于从微观和中观的层面探讨不良贷款产生的直接与间接原因。本文试图以更加全面的视角,从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宏观调控政策以及银行业运行情况等三个方面展开,通过与不良贷款率或者不良贷款余额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深入挖掘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变化以及银行业自身经营等内、外部因素与不良贷款之间的联系。本文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素检验和脉冲响应模型对资产价格、固定资产投资、通胀率、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银行利润等指标与不良贷款率或不良贷款余额的因果关系、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货币政策调整都是影响不良贷款变化的重要原因,而不良贷款率的变化对商业银行利润影响明显。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分析
不良贷款是经济运行中积聚的矛盾在银行的集中表现,是金融运行深层次矛盾长期积累的产物。其形成的原因既有制度性因素,也有市场性因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既有宏观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问题。
(一)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是不良贷款产生的外部环境
从现存的不良贷款产生的情况来看,不良贷款与不同时期宏观经济金融环境是紧密联系的。在改革开放30年中,我国经济发展周期性波动比较明显,而经济波动的同时都伴随着信贷周期且领先于信贷周期。在经济走势上升阶段,生产性投资趋热,货币需求上升,银行系统为了提高信贷市场占有率水平,放松对信贷资质的审查,同时经济繁荣所造成的股价房价的上升产生大量的泡沫。如果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泡沫破裂,本来由于放松信贷标准获得融资的项目极易出现资金链的断裂,市场出现大量违约,使得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而此时银行收缩贷款使许多有潜力的项目也得不到资金,会进一步加剧不良贷款率的上升。
(二)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是不良贷款产生的政策因素
宏观调控政策也是不良贷款产生的政策因素,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在政策扩张时期,银行信贷规模膨胀,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相对更加容易,此时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资项目、生产能力增强。而一旦政策出现收缩,企业过于旺盛的生产能力会导致生产过剩,企业产品销路不旺,偿贷能力下降,出现大批企业违约现象,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笔者认为,存在此影响的一个主要因素即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时滞的客观存在。如以货币政策为例,由于不能预先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可能变化作出准确的判断而采取相应的行动,而是等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发生实际变化时才能出台相应的货币政策调控措施,而未来经济发展与调控目标往往又会产生一定的差别,使得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降低,不仅其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且政策的变化还成为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之一。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宏观调控政策,就是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并视银行贷款为宏观经济管理工具。陈荣(2000)指出所谓的“东亚模式”是这一政策的典型代表,并总结了该模式的两个显著的特征是:一是政府主导经济,政府过度参与经济活动;二是以间接融资为主,商业银行是“准政府机构”[7]。
(三)银行扩张型的经营管理模式是不良贷款产生的内部原因
在任何既定的宏观环境下,不同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不同,银行贷款资产组合在由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构成的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也不同。如果银行冒险激进,信贷规模极度膨胀,资本充足率降低,抵御风险能力削弱;如果银行保守谨慎,严格控制涉足高风险领域,而不良贷款会明显低于前一类型银行。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来看,商业银行在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三者之中过分突出了收益性的地位,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风险管理,其行为具有高风险、扩张型的特点。这种经营理念使得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贷款审查制度薄弱,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之间保持平衡的经营原则难以实施,成为产生不良贷款的重要内部因素。
三、研究指标遴选以及数据处理
(一)研究指标的选取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与不良贷款率(或不良贷款余额)的实证分析: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宏观调控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银行业运行情况。由于本文以计量模型为核心展开论证,故此各指标的选取原则遵循:一要便于度量;二要贴切江西实际经济金融情况;三要可能会对金融资产质量影响较大。鉴于此,本文最终选择指标如表1所示。
(二)数据处理方法
因本文涉及大量数据需处理,最终计量结果的质量如何,不仅取决于数据的统计口径,也取决于指标度量的方法,故此经过反复试验和比较,发现以下对数据的处理方法效果最佳。
一是统计口径的处理。考虑到研究需要以及现实情况,由于贷款无法进行价格处理,且各指标对不良贷款影响的滞后期并不长,故此为统一口径,本文各指标数据均使用现值。
二是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处理。为尽量还原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以使研究结果更有可信度,首先,本文将江西省2004年以后的不良贷款数据两次剥离再补回;其次,为保持前后统计范围一致,本文将2007年2季度以后才纳入统计范围的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不良贷款数据剔除;最后,对资产质量的计量指标具体有NPLB(不良贷款余额)和NPLR(不良贷款率),为得出最符合实际情况的研究效果,本文将视具体情况而灵活使用这两个指标。
三是对指标度量的方法。GDP、FAI(固定资产投资)、IVA(工业增加值)、FE(财政支出)以及PRO(银行业利润)这五个指标是年内各季度累计增加值,为灵敏反应其动态变化情况,本文以各期(以季度为单位)的净增加值作为基本计量值,后文中提到的这五个指标的增长率也为季度环比增长。
四是CPI(通胀率)的处理。以2004年二季度为基期,分别累计计算此后各个季度的通胀率数据。
五是对货币政策的度量方法。本文选取了RE(存款准备金率)和BIR(贷款基准利率)作为指标,由于2007年以后存款准备金率变化较快,凡一个季度内多次调整,为准确度量其效果,本文使用季度加权平均值。
六是除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基准利率以及银行业利润外,其他数据一般情况下使用其自然对数值,以便于削弱数据的波动性,并且便于计量其动态效果。
(三)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考虑到江西省经济发展的特点,表1中宏观经济金融指标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首先需要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看出,FAI(固定资产投资)、FE(财政支出)以及GDP(生产总值)三者之间相关度高达90%以上。因而它们作为一组指标在文中也无需对其中每个指标都进行分析,只需选取其中一个作为代表性指标即可。考虑到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关系较为重要,本文选取该指标作为其中典型代表分析该组指标与不良贷款的关系。
AP(资产价格)和IVA(工业增加值)之间相关度也很高,达96%。这主要是因为江西省近年来房地产发展迅速,其已成为支柱产业。房地产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推动资产价格走高;另一方面带动了相关产业链(如钢材、水泥等)的发展,故而工业增加值也会随之增加,两者之间相关度很高。而由于资产价格和信贷的关系更为密切,本文用其作为代表来分析该组指标与不良贷款的关系。而CPI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相对较低,故保留该指标。
四、影响不良贷款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与不良贷款之间的实证分析
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本文选取了AP(资产价格),CPI(通胀率)以及FAI(固定资产投资)三个指标来分析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对不良贷款的影响。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基于分析要求,本文首先将以上各指标分别取自然对数,并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的滞后阶数由Schwarz信息准则(SC)来确定,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表明,其中除LNAP(资产价格)因波动较少是水平平稳外,其他变量都因波动较大而呈一阶平稳,为I(1)序列。
2.协整与回归模型
为深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四者进行Johnson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四者(没有滞后值)之间并不存在协整关系。然而考虑到变量之间并非当期发生影响,有可能存在滞后效应,于是对它们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并引入滞后期,可以得出最优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NPLR=-7.27×LNAP(-2)-25.58×LNCPI(-5)
(-4.50)(-5.51)
-0.87×LNFAI(-5)+195.11
(-3.13) (15.36)(1)
Adjusted R-squared:0.9756
D.W:1.4759
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模型质量较高、结论可靠。另外,从对方程的残差检验结果来看,残差为水平平稳序列,表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也即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虽然上述回归模型给出了各变量的系数,但并不能从中得出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具体统计上的因果关系,需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
(1)通胀率(LNCPI)与不良贷款率(NPLR)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LNCPI和NPLR同为一阶平稳,故此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更加可靠。由于该检验对不同的滞后期相当敏感,因此有必要对比不同滞后期的检验结果,找出其中影响较为显著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结果表明当滞后4期、5期和6期时,存在由LNCPI到NPLR的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拒绝原假设的概率都在95%以上。尤其是当滞后4期和5期时,拒绝原假设的概率在99%以上。
结合上述回归方程可以得出结论,CPI对滞后4到5期的NPLR(不良贷款率)具有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且呈反向变动关系。一般来说,当CPI处于上升通道时,经济发展也处于上升时期。此时,企业经营效益向好,偿贷能力增强,不良贷款率减少,反之亦然。具体来说,当其他因素不变时,CPI每上升(下降)1%,滞后5期的NPLR就下降(上升)0.25个百分点。
(2)资产价格(LNAP)与不良贷款率(NPLR)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选择不同的滞后期,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由此可见,当滞后2期时,存在从LNAP(资产价格)到NPLR(不良贷款率)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且因果关系随着滞后期的增加而逐步减弱,至第4期,因果关系就难以成立。笔者认为,资产价格对滞后两期的不良贷款率影响最显著,并且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结合回归模型(1)可得出结论,当其他因素不变时,资产价格每上升(下降)1%,滞后两期的不良贷款率就下降(上升)0.07个百分点。
同时也证实,当房地产价格走高时,也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开发商资金充裕,还贷能力增强,银行不良贷款率必然下降;反之,房地产价格走低,市场低迷,开发商资金紧张,无法按期还贷,必然带来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
(3)固定资产投资(LNFAI)与不良贷款率(NPLR)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选择不同的滞后期,具有显著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同以上变量间单向因果关系不同的是,这两个变量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具体来说,前1~3期,NPLR(不良贷款率)到LNFAI(固定资产投资)的因果关系更显著;而后4~6期,以LNFAI(固定资产投资)到NPLR(不良贷款率)的单向因果关系为主。表6显示,从第1期开始,直到第6期,LNFAI都是引起NPLR变化的Granger原因,且检验结果非常的显著,1~5期内,都是以99%以上的概率拒绝原假设。这表明不良贷款率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相对更快、更迅速,而固定资产投资则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相对更持久。
结合模型(1)可估计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减少)1%时,将使得滞后5期左右的不良贷款率下降(上升)0.0087个百分点。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离不开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所以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时贷款也随之增加,基数的增加必然导致不良贷款率下降。
(二)货币政策与不良贷款之间的实证分析
1.最优回归模型
本文涉及的货币政策变量主要是RE(存款准备金率)和BIR(贷款基准利率),相对而言,由于这两个变量对不良贷款余额影响更大,而对不良贷款率则没有明显影响,因此本文选取RE、BIR以及NPLB来构建模型,以深入分析货币政策对金融资产质量的影响。经过逐步回归,得出最优回归模型如下:
NPLB=2.35×RE(-4)+10.51×BIR(-4)+526.44(2)
(3.11)(2.90)(28.58)
Adjusted R-squared:0.7044
D.W.:1.0818
从回归方程的各统计结果看,方程系数显著不为0,表明宏观调控措施对不良贷款确实有着明显影响。
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1)存款准备金率(RE)与不良贷款余额(NPLB)的因果关系。通过比较不同的滞后期,较为显著的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结果表明,只有在滞后4期的情况下,存在从RE(存款准备金率)到NPLB(不良贷款余额)的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且呈同方向变动。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将会冻结相应的银行资金,使得银行可用信贷资金减少,企业从银行获得信贷总量减少。由此,部分企业在前期信贷资金投入生产后,后续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使得企业还贷能力也随之减弱,故此部分贷款可能形成不良,反之,存款准备金率的降低也会减少相应的不良贷款。
结合以上计量结果可得出结论,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是引起滞后4期的不良贷款余额变化的Granger原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上调(下调)1个百分点,将使得后者余额增加(减少)2.35亿元。
(2)基准利率(BIR)与不良贷款余额(NPLB)的因果关系。比较不同的滞后期,具有显著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在滞后4期的情况下存在从BIR(基准利率)到NPLB(不良贷款余额)的单向因果关系,且显著程度比RE(存款准备金率)要强,这表明相对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对不良贷款的影响程度更大。从经验解释的角度,基准利率的提高比起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其会在更大程度上提升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成本,增加企业的贷款难度,同前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分析,继而使得银行不良贷款有所增加;反之,如果降低基准利率,银行业不良贷款将减少。
结合回归方程可得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基准利率每上调(下调)1个百分点,将使得滞后4期的不良贷款增加(减少)10.51亿元。由此可见,基准利率是比存款准备金猛烈很多的调控工具,从数量角度上说,前者的影响程度是后者的4.5倍。
(三)银行业运行情况与不良贷款之间的实证分析
目前,不良贷款率已成为银行业考核的极为重要的指标,本文以银行利润作为衡量银行业运行情况的指标,先对银行利润与不良贷款率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9所示。
结果显示,两个变量在1~3期上存在逐步减弱的、从NPLR(不良贷款率)到PRO(银行业利润)的单向因果关系,且该因果关系非常显著,均在99%以上的水平上拒绝原假设。于是,用NPLR作为自变量,而PRO作为应变量,可以构建以下最优回归模型:
PRO=-3.19×NPLR+68.36(3)
(-6.1977) (8.1157)
Adjusted R-squared:0.6192
D.W.:2.2717
从模型的相关统计量结果来看,模型整体质量较高,估计结果也较为可靠。这表明不良贷款率每上升(下降)一个百分点,银行业利润则下降(上升)3.19亿元。从模型的结果看,并没有滞后期,这与当前商业银行基本都是当季考核的实际情况也是相符的,说明当季的银行资产质量情况如何是其盈利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影响不良贷款因素的实证分析小结
1.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是影响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从实证结果分析,通胀率对滞后4~5期的不良贷款率具有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且呈反向变动关系。资产价格对滞后2期的NPLR不良贷款率影响最显著,具有单向因果关系,呈反向变动关系。同理,与资产价格相关性很高的工业增加值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也具有趋同性。固定资产投资与不良贷款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且不良贷款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各自的扰动都有快速的响应,并且最后逐步收敛于某一个负值,这表明两者无论哪个上升,都会使得对方的水平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此处,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程度很高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也具有趋同性。
2.货币政策指标与不良贷款变化有密切联系。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两者都对不良贷款余额存在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的提高均会使得滞后4期的不良贷款增加。两者比较而言,基准利率对不良贷款的影响程度更大。
3.不良贷款的变化情况对银行利润有明显影响,但银行利润不是导致不良贷款变化的原因。实证结果表明,不良贷款率的变动会导致银行利润出现反向变动,即不良贷款率每上升(下降)一个百分点,银行业利润则下降(上升)3.19亿元,且没有滞后期,即当季的银行资产质量是其盈利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五、启示与建议
为刺激经济,我国2009年新增贷款规模达9.6万亿元人民币的天量。由于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复杂,为遏制经济下滑苗头,货币政策相对宽松,在信贷增长保持一定速度的情况下,2010年银行不良贷款率可能会继续降低。但与此同时,在商业银行做大分母所带来的不良资产占总资产比率的下降和近年来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所带来大量的不良资产剥离的背景下,银行不良贷款可能存在账面风险低估实际风险的隐患。据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一份最新的调查报告指出,2009年巨量信贷会导致不良贷款生成的概率增大,由此导致的新增不良贷款会在2012年后集中出现。为此,本文根据前文实证分析的结果,从以下三方面提出降低银行不良资产的建议。
(一)从外部环境看,稳定的宏观经济金融发展形势是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外部环境
一方面,要保持健康稳定、平稳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为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另一方面,银行要重视经济走势的研究,评估信贷周期与经济各个行业的弹性系数,对于不同时期不同的行业设置灵活可操作的信贷标准。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对不良贷款率降幅要求要相应提高;在经济衰退期的到来时隐藏的信贷风险可能集中爆发,给银行资产造成威胁。结合当前的实际,目前商业银行对风险累积程度偏高的经济体要实施果断的信贷约束,其中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风险要尤为关注,对违约信贷项目及时调整管理策略,提高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从政策因素看,货币政策调控要坚持市场化导向,提高前瞻性,保持稳定性
一是货币政策调控应坚持市场化导向。市场机制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政策手段之一就是要使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如果政府在货币政策上一直管到行业甚至是项目,宏观调控就成了微观决策。当前,要减少政府干预行为,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货币政策要坚持加强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进行预调和微调的最优策略,发挥市场导向作用,让微观主体根据市场信号作出经济决策。二是要提高货币政策的制定的前瞻性。通过对经济先行指标的研究建立宏观经济变量预警体系,完善有预期的货币调节机制,从被动适应到“预防性货币政策”,起到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三是要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市场尚未回暖,“外忧”仍然存在,而内部向好的经济形势尚需进一步确立和巩固。结合当前的形势,是要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更侧重的是要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既要满足经济增长对货币信贷的合理需求,又要防止货币信贷快速增长引发通货膨胀,引导经济结构的调整,引导贷款适度增长,平滑投放,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各类潜在金融风险。
(三)从内部因素看,商业银行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风险管理,降低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
一是建立科学、有效、完善的信贷业务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风险识别的关键主要受制于审查部门对每个风险资产潜在风险的预测、监视、识别的能力。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科学、标准的贷款审批流程,以提高对信贷风险的识别。二是完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由以利润大化为核心的盈利能力考核转变为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综合效益考核。同时衡量经营风险和盈利情况,并且考虑为可能的最大风险做出资本准备,使银行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直接挂钩,以此将银行的收益与银行所承担的风险相结合进行考核。三是加大依法收贷的力度。制定银行独立处理抵押物的法律措施,建立银行抵押拍卖、转让市场,使抵押物尽快变现。对银行有较完备贷款手续的破产企业的拍卖及转让抵押物,应优先偿还银行贷款。
参考文献:
[1]张玉明,鲁冀,卫娴.非均衡信息与中日银行不良资产[J].世界经济文汇,2001(4):39-44.
[2]刘锡良,罗志德.论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根源――信用、金融层面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1(10):50-59.
[3]李松国,张月飞.本利权衡和利益博弈下的行为选择――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机理剖析及其化解途径[J].金融论坛,2003,8(1):10-16.
[4]宋涛,唐德善.中央政府救助对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影响的博弈分析[J].特区经济,2006(12):22-23.
[5]刘青,刘志远,张健.银行高层更替与不良贷款恶性增资――基于不良贷款拨备与剥离视角的分析[J].金融论坛,2007,12(2):7-33.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信贷业务作为现代农村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是银行保证创造一定利润的主要来源,但是在这个业务开展过程中也将面临各种风险,一旦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无法按时收回,将会导致商业银行难以健康持续发展。为此,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成为新时期农村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重要命题。
1.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农商银行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群体中的一股重要新兴力量,其稳定持续发展能够为国家经济增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当前市场中农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商业银行,造成这个原因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多集中于小微企业和涉农客户,两者都超出了农村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50%。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区域过于集中,信贷资产结构配置不够合理,这些都导致了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波动变大。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着效益难增、风险难控的艰难困境,需要对信贷风险管理做出及时调整,创新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模式,全面提高每个信贷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2018年11月银监会公布了相关数据,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要超出行业水平。农村商业银行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为4.23%,虽较上季度末下降0.06个百分点,但较上年末的3.16%明显升高。
2.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信贷资产结构不够合理。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更多依赖于信贷业务模式,通过放贷去赚取一定利率差收入,但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形式并不完善。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机构的设立通常集中在乡镇地区,乡镇地区居民主要是以养殖生产和农业生产为主,他们从农村商业银行获取来的个人信贷资金更多是投入到农业生产或者养殖生产活动中,然而这些产业都会容易受到外界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将会造成这些从业者严重的经济损失,无法按照合同条约及时返还个人贷款资金,从而导致农村商业银行面临信贷危机,如图1所示,某地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金76.6%用于农、林、牧、渔业,2%用于采矿业,7.3%用于制造业,1.7%用于建筑业,9.7%用于批发和零售业,1.1%用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4%用于其他行业。除此之外,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大多数都是属于一种保证类型的贷款,这其中还包括了市场企业信贷投放,一旦这些企业因为个人问题出现经营不善,也将会大大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风险,不利于商业银行建设和谐健康的发展。2.2信贷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偏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对于信贷业务从事人员的整体水平要求不高,这些业务人员在信贷管理工作能力和素质都稍显不足,在实践放贷过程中为了提高个人业绩而盲目选择随意放贷,或者是为了个人利益去对他人进行放宽条件的信贷业务,这样无疑会大大增加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风险。此外,农村商业银行高层领导缺乏对信贷业务人员的科学指导工作,未能够通过系统规范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信贷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导致信贷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信贷工作人员缺乏对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内容的学习,在信贷过程中缺少对贷款人的法律知识普及宣传,导致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缺陷,会阻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难以保障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高质量。2.3信贷风险防范技术工具较为落后。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商业银行选择引进利用更为先进的信贷风险防范技术和设备,这样能够帮助机构全面提升贷款业务管理技术水平,通过加强对加强各项信贷业务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够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控制提供有力保障。基于信息化技术管理辅助下,商业银行管理部门能够有效降低信贷风险的发生率,科学高效解决各类信贷风险问题。然而,由于农村商业银行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它们在信息化风险管理工作上还较为落后,未能够有效将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与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结合在一起,各项信贷风险管理技术和设备设施不够完善。
3.完善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路径
3.1增强信贷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现代农村商业银行管理领导要正确认识到提高信贷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的重要性,信贷人员风险意识不足将会严重影响到信贷风险管理措施的顺利实施。因此,农村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信贷工作人员实际情况,适当加大对专业信贷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首先,农村商业银行人事部门在招聘内部信贷人员时,要合理提高自身的招聘标准,强化对每个信贷从业应聘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知识考核工作,通过该项工作科学准确判断出应聘人员的专业能力;其次,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人员要定期组织信贷工作者参与到专业的培训教育工作中,确保能够不断增强信贷工作人员的信贷风险管理意识,熟练掌握操作应用各项信息化管理技和设备;最后,农村商业银行管理部门还需要构建出完善的信贷工作人员约束与激励机制,在内部营造出良性的竞争氛围,引导全体信贷业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内部规章制度操作办事,杜绝出现违法违纪现象,充分保障信贷业务的高质量。3.2优化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各地区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内部信贷资产结构的优化改善作业,正确认识到该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性。农村商业银行要安排专业人员深入总结分析出自身信贷管理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出最佳的信贷风险管理方针,这样有利于帮助机构有效解决信贷资金问题,通过展开对不同期限信贷业务问题的科学判断分析工作,能够全面降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风险。与此同时,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部门还需高度重视信贷资金过于集中的问题,要有效避免信贷资金集中在某家企业,而是要合理设置个人与企业的放贷金额。3.3提高信贷风险的技术防控能力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标准委联合《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确立了“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的发展目标,《规划》确立了“十三五”期间金融业信息技术工作的发展目标,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技术措施较为落后的发展现状,各地区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高新技术的引进学习研究应用,确保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出信息技术在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优势作用。国家政府部门要给予农村商业银行适当的补贴,引导农村商业银行合理借鉴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信息防范技术,将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融入自身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中。农村商业银行要通过强化培训工作,有效提高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促使他们能够规范正确操作使用各项高新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设备科学应用在信贷风险控制管理中,从而降低银行机构内部信贷风险的发生几率。特别是要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领域应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风险防范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在国家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今天,农村商业银行要以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为重点,切实增强信贷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优化改善信贷风险管理内容和方式,创新技术手段与工具,多措并举,系统推进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瞿睿.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J].金融经济,2017(03):87-89.
[2]皇甫英杰.M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务金融,2017(28):24-26.
[3]向国州,吴玉宇.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企业导报,2016(08):28-30.
[4]李艳慧.试论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经济,2015(10):15-17.
[5]王天华.浅议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4):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