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经济与数字化的关系

数字经济与数字化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经济与数字化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经济与数字化的关系

数字经济与数字化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据库;预报管理;预报评分;预报业务流程

1.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天气预报的可依性和准确性的要求日益增强,对预报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套与本地预报服务相适应的评分方法和系统,无疑是有利于提高服务效果的。本系统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开发的,系统预报预测评分模块下的实时测评检验系统,在预报业务过程中可实现对数值预报产品、客观预报方法以及预报员主观预报的逐日逐段即时测评检验,有利于预报员及时了解数值预报产品性能和客观预报方法优劣,检验预报员订正数值预报产品和客观预报方法误差的能力,同时使预报质量的评定成为预报员总结经验、再学习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预报准确率的提高。

2.系统开发背景

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以其简洁的语言、强大的功能、精美的界面和Visual C++、Delphi、C++Builder等语言一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编程非常方便简洁,所以本系统选用VB作为实现语言。DAO直接使用MICROSOFT提供的数据库引擎(MICROSOFT JET DATABASE ENGINE)提供的数据库访问对象集进行工作。速度比ODBC快。引擎本身的数据库格式为MDB,也支持对目前流行的绝大多数数据库格式的访问,且MDB是数据库引擎中效率最高的数据库。所以数据库采用了MDB格式和DAO持术,速度快,效率高。本系统界面简洁,操作方便,能够方便的录入、修改、检索每日的天气预报并自动生成各种格式的预报文稿,可随时评定输出任何时段的集体、个人成绩,可方便查询、显示、打印预报稿及预报成绩等。

3.系统结构

整个系统分为系统功能模块和数据库模块两大块。其中系统功能模块有3个核心程序,每个程序可直接对不同的数据进行操作,而各类数据源都被存入数据库中,经过合理配置后,整个系统可自动运行调取、入库和转换程序,操作员也可手动执行所有功能。

3.1 预报录入

建立本地Ftp服务器,预报员将自己的精细化预报结论通过本台开发的发报系统(应用VB6.0之Intel控件)通过Ftp方式发送到本地服务器相应目录下,为防止涂改预报内容及保证评分的公正性,对数据库进行了双重加密,并对每个预报员进行了权限的设置,并有日志记录预报员的每一次操作,预报员必须在规定的有效时间内输入预报内容,在有效时间内可随时修改预报内容,系统自动把输入的内容转换成相应的代码以供评分之用,并可自动生成各种格式的预报稿以供对外预报服务之用。再由提取程序将电码提取并存入Access数据库,数据库对个人、集体,以及各个区站自动进行分类存放,以便预报服务、评分使用。

3.2 实况资料录入

实况资料录入可分地面测报月报表(A文件,经标准化确认无误的资料)自动入库和每日资料采集器自动提取二种途径。地面测报资料自动入库采用台站号循环方式从各站地面测报月报表中提取基本要素(最高、最低、平均温度、地面温度、降水、平均风向风速、能见度、天气现象)导入数据库相应表中,供评分使用。实时从指定IP的几台计算机实时下载数据,从中提取该日并计算得出上述要素,供实时评分使用。实时评定只应用于集体质量的评定,目的实现对数值预报产品、客观预报方法以及预报员主观预报的逐日逐段即时测评检验,以便及时了解数值预报产品性能和客观预报方法优劣,总结经验,及时更新预报思路,提高预报准确率,但无法确保因仪器故障等而原因引起的资料误差,仅供后期预报参考。

3.3 预报质量评定

该模块主要包括资料标准化、晴雨、气温质量评定、重要天气质量评定等几个子模块,资料标准化根据预报和实况的天空状况、雨量、降水性质等的代码再转换成相应的级别。晴雨气温质量评定可选择集体、个人,对任何时段进行评定,并打印或显示输出成绩表,输出内容包括预报员参加预报员预报天数,空、漏报及正准次数、暴雨出现次数及成绩。重要天气质量评定包括冷空气、大风、冰雹、龙卷风、大雾、沙尘暴、雾淞、雨淞的评定。所有的评定结果均保存在数据库中,可随时查询打印。

4.系统设置

主要包括各类参数的修改设定,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修改天气标准、预报输入有效时间、资料路径等等、可方便管理预报员库、增加删除用户、修改密码、查看日志等等。本系统是根据气象部门目前预报服务的现状,并结合本台在实际服务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制定出的一套与预报服务较为适合的评分方法和系统,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5.系统效果检验及可推广性

短期天气预报实时测评检验系统,在预报业务过程中可实现对数值预报产品、客观预报方法以及预报员主观预报的逐日逐段即时测评检验,有利于预报员及时了解数值预报产品性能和客观预报方法优劣,检验预报员订正数值预报产品和客观预报方法误差的能力,同时使预报质量的评定成为预报员总结经验、再学习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预报准确率的提高。

6.结束语

该系统利用编译原理进行电码自动翻译工作,实现了预报资料输入、实况资料输入和预报预测评分的自动化,可快速评定集体、个人预报质量并排名,可对任何时段任一预报员或集体成绩进行评定及打印输出。评定结果准确,界面友好,计算方法符合中国局评分规定,输出格式符合上报要求,解决了手工进行评定复杂且极易出错的问题、通用性较强等特点,已在省内部分地区及天津塘沽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建智,钱耀明.电子文件中心的作用和功能[J].中国档案,2007(4):11-12.

[2]刘志铭,高春艳等.Visual Basic数据库开发实例解析[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

数字经济与数字化的关系范文第2篇

鉴于目前国内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展示与传播水平的普遍问题,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展示与传播在新媒体语境中的发展方向可体现在采用新的数字信怠展示形式、科学地树立文化遗产网络数字化建设思路、以严谨的文化遗产信息传播态度推动文化遗产主题游戏研发和创新、拓展文化遗产知识传播渠道与提升城市文化活力合二为一四个方面。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发展中还需要认识到几个关键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展示与传播效果:一是专业人力资源缺乏:二是数字信息设计运用中“度”的把握;三是关于真实性的态度问题:四是资金投放不足导致的结果。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数字信息 展示与传播 新媒体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076-02

我们知道,展览是一种经济产业,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展示仅仅是某项文化资源展览项目的一部分,运用新媒体艺术和技术手段对之设计,其根本还是要从营销的角度全面深入研究文化遗产信息整体传播的效果。研究首先应包括文化遗产项目的内容及定位、场馆(包括虚拟场馆)的环境与构造、信息的特点与分布、观众的需求和目的、新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利弊与目标、资金情况等。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再全面整体地进行新媒体艺术表达形式的策划,包括形式与信息内容的配合、形式多样性的选择、新技术的运用、综合多种形式的设计方案等,才能使数字传播效果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被呈现。

当然,在形式的选择和新技术运用环节,设计人员始终需要清醒地意识到:新技术的运用是否能与传播效果成正比?新技术的应用、新形式的出现当然会吸引更多观众对其信息进行关注,但设计人员如果单纯是为了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形式的新颖性,沉湎于科技优势而忽视文化遗产的学术价值,最终的结果则是乏味的空壳无法与丰富的文化遗产信息对接,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的效果和目的也就完全丧失了。

一 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在新媒体语境中的发展方向

1 采用新的数字信息展示形式。

目前,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展示在新媒体语境中具有技术现实意义的新颖形式,包括虚拟现实场景、远程临场、文物全景交互式控制、数字幻影成像装置、主题性综合媒体展示等。

远程临场与虚拟现实非常相似,虚拟现实是在电脑模拟中尽力达到“真实现场存在”的幻象,而远程临场,则尽力令人们产生出现在远距离场所中的幻觉。在本质上远程临场和虚拟现实的最终结果是相同的,两者都有一个人机接口(interface),观众通过该接口运用人类的自然力量,与另一个环境产生互动,而后一个环境不在用户身体周围。远程临场技术运用于文化遗产展示场所,通过主题设i+,可以让观众感觉自己视乎真的出现在历史上某一时间或事件中。在远程临场中,观众有越多越丰富的感觉线索,就越能感到一种存在的真实性。而虚拟现实的典型特色,则是通过改革知觉和人机界面技术,在知觉感性方面表现出令观众感觉身I缶其境的“沉浸式”视觉和声觉体验。虚拟现实通过各种技术增强普通计算机的表现能力,包括显示给予人立体感的三维视觉幻象、围绕在整个环境的环绕式投映影像、三维立体声音定位等,这些技术都是建立在人类生理反应基础上的。观众可以通过两眼看见的差异来判定深度,或是两耳感觉到以信号的毫秒时间差异来定位空间。同样的,虚拟现实场景设计可以给观众造成―种假象,让他们感觉看到、听见的―切比想象中的历史真实环境更加真实。

文物全景交互式控制的范围通常是在720°(x和y两个维度的360°),因此可以全方位细致地观摩文物,这对那些不能触碰的珍贵文物有积极的展示补充作用。文物的全景图片可以通过高密度角度的序列图片生成,也可以是高质量的三维建模渲染图片。这种形式既可以用于展厅现场控制以作为真实文物展示的补充部分,又可以通过网络展示以替代文物二维图片展示的不足。

数字幻影成像装置的主体部分是装置,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不一,设计通常都是巧妙、有创造性、耐人寻味的。究其原因,则在于装置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先进性和自由性,在对传播内容本质进行揭示的过程中又具有强烈的趣味性,现在再配合数字技术手段,就更具有时代吸引力了。例如深圳博物馆新馆的证券交易所幻影成像装置,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装置通过多层玻璃折射平面影像(分了图层的单人影像),形成多层次的影像幻象,并通过底层图作为最终背影,使场景呈现较为立体的空间层次,很有现场感。

主题性综合媒体展示其性质也是属于新媒体的一种,通常是某个主题展览的核心部分,是围绕某个文化主题所进行的展示策划,以达到强烈吸引观众对其文化遗产关注和认知的目的。这种形式的设计通常是运用多种媒体、多种技术呈现某个历史状态或某种文明。例如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举办的“神秘的王朝――玛雅文明展”,工作人员在4000张摄影、测量图纸、地图以及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玛雅的虚拟空间,并由日本著名的演员扮演“国王”、“天文学者”、“考古学家”等角色,使展期中的12万观众通过虚拟现实与表演艺术,亲身体验了玛雅文化。

2 科学树立文化遗产网络数字信息建设思路。

目前,国内大部分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单位所设计的网站明显有两种思路:一是为完成建设任务而进行的设计,相关的文化遗产内容展示非常粗略,通常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特征)为框架的少量文字+图片介绍;二是网站的定位,大多是以保护和宣传单位为宣传重心,文化遗产原本的信息展示则很少。这样的建设思路直接导致文化资源为全社会共享的目的无法实现。

对文化遗产的网络建设,在目前的条件下,至少应有两种不同的建设思路:一是图像资料的收集与展示(在广度上展示信息);一是对单项艺术作品的深入研究,以至可以延伸到当时的文化体态和其他文遗作品(在深度上介绍信息)。这两种定位可以综合地体现在一个站点中,也可以根据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单位的信息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对网站进行设计。当然,无论是怎样的选择,都必须是在对文化遗产内容有深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文化遗产的信息特点来设计数据收集方式、框架结构、媒体选择、演示方式、交互方式等内容。

3 以严谨的文化遗产信息传播态度推动文化遗产主题游戏研发和创新。

以文化遗产内容为主题的数字游戏,让人们更有发现的快乐。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每个文明阶段、人物事件、文化内容、民族故事,都会让游戏策划的主题异彩纷呈。无论是在线多人游戏,还是单机单关游戏,只要具有良好的游戏机制和游戏性,传播的文化遗产信息内容就能实现良好的学习性。

对游戏产业来讲,以文化遗产内容为主题策划游戏,不但会带来游戏的品质提升,形成新的消费点和盈利点,实现游戏产业发展的新路标,更重要的是,游戏的形式会使文化遗产知识和信息被更有广度和深度地传播。游戏产业的主要消费人群――青少年,同时也是文化遗产知识传播的主要对象。作为用户,他们人数众多,知识吸收力强,随着游戏的深入,需要掌握更全面的文化遗产背景知识和对人物事件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把握游戏进程,这就会在无形中促成了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知识的了解和研究兴趣。例如,法国文化特色的战略探险游戏《太阳王宫殿的阴谋》,以1685年路易十四时代的凡尔赛宫为背景,利用3D和虚拟漫游技术再现了当时的宫殿建筑、家具、油画作品、工艺品、30多个生活在宫殿中的人物、音乐等,加上游戏中的地图、文献等辅助功能,让青少年在寻宝探秘的同时了解了法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当然,众多的游戏公司已经认识到了此类游戏的市场前景,目前市面上的历史策略游戏也举不胜数,但在游戏的策划和设计中却普遍存在一个仅仅考虑市场营销的问题,极少准确地去展示和传播文化遗产信息,有时甚至与之背道而驰。因此,这些游戏无论怎样精彩和吸引,也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游戏。只有基于文化遗产信息被准确传播和展示这一前提,只有在游戏策划中关注文化遗产信息的真实性和知识深度问题,游戏这种形式才能完美而有效地与文化遗产信息相结合、相促动。因此,以严谨的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态度推动文化遗产主题游戏的研发和创新,才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点。

二 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一)专业人力资源缺乏

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领域,缺乏数字设计、网络建设、传播与心理、交互行为研究的新媒体人才;而在新媒体艺术设计领域,缺少甚至没有人文历史研究方面的专业人员。这样,在文化遗产和数字技术之间,造成了一种因各自缺位而形成的人才断层,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数字技术不能在学术层面对文化遗产进行传播,也就缺乏了对应文化遗产信息特点和传播需要的独特设计。

如何解决人文和科技方面人力资源的互补、融合和组合问题,是各级政府、文化部门、教育部门急待研究和行动的工作。目前在满足这一需要的人才培养尚不能到位的情况下,只能首先做到对两方面专业人才怎样磨合、互补、有效合作的研究。

二)数字信息设计、运用中“度”的把握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的影响

在文化遗产信息内容的研究和数字创作的过程中,会存在过分人文专业化所导致的传播阻隔问题,也会存在过分追求娱乐化、趣味性而产生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消解和损害问题,这都是我们在实施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时需要特别警惕的。造成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其实还是前一个问题,即研究文化遗产资源的专业人员不熟悉数字传播的原理和特色,专业习惯思维和专业表达让文化遗产信息在传播层面造成与受众的疏离,同时,新媒体艺术创作人员不熟悉文化遗产丰富深厚的内涵和优势,往往会顺应商业和普通公众的娱乐性浅层需求,不但不能把深厚的文博知识丰满地传达给受众,甚至造成对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因此,怎样在文化遗产数字设计工作中衡量是否过度,是研究课题中的一个新方向。

数字信息的过度应用,也会给展览、旅游等产业带来负面问题。在传统文物展示场所、文化遗产遗址、文化社区和保护区,观众(游客)搜寻的目标有可能不再是文化遗产信息而是数字设备,更有可能造成观众(游客)在观光游览时对数字形式和设备的极度依赖,其代价就是造成观众(游客)与文化历史资源产生分割,与展览或旅游项目的最终目标背道而驰。

三)关于真实性的问题

数字经济与数字化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测量技术;矿山测量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矿业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大,间接地对我国矿山建设和生产中的测量技术的要求也在提高,因为这不仅关系着矿山中员工的安全问题,也关系着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在矿山作业中应用数字化测量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矿山测量的准确度,任何测量上的疏忽不论是对工作人员还是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是不利的,应用数字化测量技术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性,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间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积极运用现代测量技术提高矿山测量精度已经成为矿山测量质量提高的关键技术,在矿山测量中应用数字化测量技术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一、数字化矿山测量技术概述

现代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矿产品的需求,矿山测量的准确度越来越影响矿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因为它不仅影响到矿山开采和生产的科学性,更影响矿山生产的安全性。将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于矿山测量工作中能够有效提高矿山测量精度,提高矿山产品的质量,为矿业企业发展指明方向,提高矿业企业生产安全管理效果。数字化矿山测量技术中的三维数字化软件技术、数字化地形图技术、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等技术应用于矿山测量中很大程度上降低矿山测量人员的工作量,相反的提高矿山测量的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为矿山企业安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数字化的应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矿山测量的技术水平。由于数字化测量技术对矿山测量工作的重要促进作用,矿业企业管理者必须清晰的认识到运用现代测量技术开展矿山测量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加大测量工作投入、提高矿产品的质量,为矿业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矿山测量中数字化测量技术优势分析

各种类型的数字测量技术应用于矿山测量中可以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量,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使矿山企业安全发展。具体的来说,在矿测量中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对矿山的地形地貌进行准确的勘探,在电脑上获得有效数据,制定开采方案;同时数字化测量效率高,能在短时间内获取有效的数据,快速制图,在工作中还可以对工作进度实时监测,给管理者提供工作指导依据;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范围较广,矿山测量精度较高,重要的是,数字化测量技术涵盖了空间信息技术、内外业一体化测量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数字化地形图测绘以及变形监测技术等内容,因此涵盖范围非常广,不仅可以降低矿山测量的工作量,同时也能够保证测量的精度与准确度。

三、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

1、提高对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重要性的认识

如果数字化测量技术能在矿上测量中顺利的进行,必须使矿山企业管理者深刻的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同样数字化测量技术对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也很高,企业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增加矿山测量技术的资金投入量,建立技术培训机构,加强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品,促进测量技术在矿山企业中应用。从长远意义来看,数字化测量技术正逐渐成为矿山测量的主要发展方向。企业应重点引进和开发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以增强企业矿山测量的数字化,提高测量的精确程度和测量的速度。

2、矿山测量中的数字化测量应用技术

数字化测量技术包括三维可视化技术、空间信息技术、测量数据资料的数字化处理技术、数字化绘图等技术,大大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够清晰地描述地面以及地下众多地质现象,采集矿山有效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建立数据管理平台,帮助工作人员全面了解矿山信息,为工作提供指导依据;由GPS\RS和GIS技术组成空间信息技术,对矿山的地理位置进行定位以及全天候的检测,获取信息,通过RS技术对信息进行扫描、摄影、传输和处理,对矿山完成地形图测绘和模型制作,应用GIS技术对模型分析防范,提供空间及动态地理数据资料,充实企业的数据库;作为数字化测量体系中重要组成技术的测量数据资料的数字化处理技术,将AutoCAD、VB或者是C++等软件进行二次改造,建立完善及功能多样化的数据处理系统,对文字、图形、图标及模型等多种形式资料进行分析,为数字化测量以及数字化制图提供全面的基础数据服务;数字化绘图技术就是将已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绘制矿山分析图,通过计算机画图可以避免尺寸影响,随时修改,节省时间。

3、以数字矿山为基础开展数字化测量工作

数字矿山是以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带动矿业企业改造与发展的重要理念,其科学实施有助于实现矿业资源绿色开发与利用、实现矿业企业新兴路线的实施。综合全面的应用数字矿山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员工进一步认识数字化技术,认识数字化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重要性,同样能使矿业企业管理者们认识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引进数字化测量仪器,加大设备和技术培训的资金投入,促进企业数字化测量工作的开展,这些工作的开展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能正确指导企业矿物质资源合理运用,明确矿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指出了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矿山生产安全保障的重要性,这都为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促进了现代矿山测量的发展。

四、结束语

当下,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测量技术逐步被矿业企业所引用,以成为矿业企业测量技术中的主流技术,通过一些企业的生产效果可以看出,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矿山测量效率和体改了产品的质量,重要的是提供了矿业的安全性,保证员工的安全,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了使数字化测量技术能在矿业企业中更好的应用,相关企业应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增强员工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按照自动化水平高、智能化程度高以及精确度高的要求,完善数字化测量体系建设,运用数字化测量技术进行矿山地理分析,并且对产品生产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动态信息监测,及时做到资料收集和应对各种突然出现的不利情况,保证矿山生产工作健康顺利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洪顺.矿现代矿山测量工作中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应用[J].建矿业资讯,20056.1.

[2]杨佳.GPS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分析[J].矿业工程,2009.12.

数字经济与数字化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一、图书馆数字化概述

21世纪作为一个以计算机和知识经济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时代,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是其主要特征。数字图书馆依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伴随网络蓬勃发展。数字图书馆不同于传统图书馆概念,以存储、传播和提供利用信息知识不变为宗旨,向着信息资源数字、信息传递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方向高速发展,这也使得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产生质的飞跃。

(一)图书馆数字化的概念。美国数字图书馆对图书馆数字化的定义是“图书馆数字化是挑选、构造和提供存储数字化作品集合的智能化入口,同时对这些数字化作品集合进行加工、有序化重组,保证其完整性和永存性,从而使得这些数字化作品集合能够随时、经济地被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利用”。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主要构成因素有: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整合化的数字资源,网络信息服务的主动机制,各图书馆间的合作关系以及网络信息服务的人才团队。

(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特点。图书馆数字化是以多媒体信息技术、计算机存储技术、网络通信等为基础,拥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 计算机化的管理。图书馆数字化具有智能化的特征,因此使用计算机手段管理数字信息化资源,并对各业务工作实行计算机式的管理。

2. 数字化的信息存储。图书馆数字化以电子格式的形式存储海量数据,采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存储处理技术,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提供访问接口和信息保护等有效操作。

3.便捷的查询手段。数字化图书馆依靠网络连接,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各种电子通信手段,连接图书馆信息和网络信息中心,提供各种查询服务。为信息检索提供方便的人机交互方式,用户不必再担心地理位置和信息的物理位置。

4.自主化的服务模式。图书馆数字化提供的服务更为人性化和智能化,读者可以摆脱时空限制,查询、预约图书,浏览信息;也可以实现与专家网络探讨交流。

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情况下,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仍有很多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予以纠正,那么对于现代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进程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

(一)资金投入不足,数字化资源匮乏。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高投入的工作,较多建设计算机系统的图书馆因为缺乏维护系统的资金,难以增加投入建设,造成设备老旧,网络传输速度较慢。同时,图书馆藏书数据库建设和购置缺少预算,数字化资源严重不足。

(二)对数字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首先是图书馆读者由于阅读习惯和经济原因,更倾向于阅读和查询纸质版文献,很少使用电子阅读或者从网上查询图书信息,这反映出用户数字信息化意识普及率不高,数字化图书馆推广不到位。其次是图书馆服务人员的数字化服务意识不到位,缺乏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信息服务的观念。

(三)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规划滞后。国内图书馆都在积极筹备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但是各图书馆之间的建设大不相同。缺乏对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全局性的统一策划,多数数字图书馆建设处于分散状态,没有统一的规划标准,导致图书馆的建设水平低下,资源重复浪费。

(四)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图书馆数字化依附高速运作的网络环境,分布式存取资源,逐步改变传统的图书馆信息存储流通加工利用方式。图书馆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方式、信息服务本身的内容和运行模式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发生了较大改变,使得原本传统的图书馆业务机构和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很难根据用户需求动态化调整资源配置和运行构架,与用户的沟通互动在管理运行机制上比较滞后,影响了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三、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对策

(一)提高数字化图书馆人才的整体素质。人才团队的使用是数字化图书馆的重要需求点,合理的构成和高素质的人才团队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以为数字图书馆提供人才和技术上的保障。加强人才思维转变和教育,健全图书馆的管理机制以促进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二)转变图书馆运作思想,增加资金与信息等方面的投入。适量的资金投入是建设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图书馆并保障其顺利启动和正常运作的基本保障。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保证资金的节约。其次加强多地区图书馆和科技公司的合作,吸取优秀数字化图书馆的宝贵经验,引进先进的科技公司的信息技术和设备,与教育科研院校达成合作关系。广泛吸收资金和技术支持,为读者提供高技术含量的附加信息服务。

(三)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构建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体系,使得数字信息资源多样化,增加其规模和容量。统一索引标准,建设针对不同的分类方法制作统一的搜索工具,减少人力、财力以及资源的浪费。

四、总结

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下转第183页)(上接第184页)的快速进步,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已成为打开新的数字信息时代大门的钥匙。图书馆数字化是新世纪的发展方向,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任玉欣.浅谈网络安全隐患和防范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

[2]周钢贤.关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思考[J].学术交流,2010.

[3]周军.评估背景下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J].情报探索,2010.

[4]林兰.基于网络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0.

[5]全桥. 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困惑与对策 [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6]林秋娉.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问题与策略 [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

[7]肖倩. 浅谈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若干问题 [J]. 科技信息,2009.

[8]欧阳瑛.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问题探析[J].高校论坛,2010.

数字经济与数字化的关系范文第5篇

基于此,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依托中国电子学会的专业研究团队,深入分析全球各国数字经济主要战略,调研走访在数字经济领域具备领先水平和突出能力的典型企业,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顶尖学者的最新观点,以及权威智库和知名战略咨询公司的公开成果,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十点研判,具体如下:

一、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人类生产、生活及治理的数据基础和信息环境正在得到大幅加强和显著改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持续普及部署,智能终端和传感器加速应用渗透,人、机、物逐步交互融合,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各项活动已启动全面数字化进程,呈现出从被动到主动、从碎片到连续、从单一分离到综合协同的三大转变,源源不断地产生着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的海量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和潜力。数据已成为与资本和土地相并列的关键生产要素,被不断地分析、挖掘、加工和运用,价值持续得到提升、叠加和倍增,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优化提升,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新动能。

图1 新摩尔定律主导下2015-2035年全球数据总量增长态势

数据来源:IDC,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二、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是首要战略任务

全球经济仍处于相对稳定的复苏阶段,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将继续作为主要增长点,在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中不断焕发新的动力。下一阶段,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数字经济相关战略会陆续深入实施,普遍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先进制造业作为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体系,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突破,持续催生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形成数字与实体深度交融、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效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图2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三、平台化、共享化引领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

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正从技术竞争、产品竞争、供应链竞争逐步演进为平台化的生态体系竞争,一批用户基数庞大、技术积累丰富、资金实力雄厚的行业领军企业已率先启动,通过提供开源系统、营造开放环境、促进跨界融合、变革组织架构、重塑商业模式、孵化创新团队等多种方式,持续构建完善资源集聚、合作共赢的生态格局。同时,飞速发展的新一代信息科技,高频泛在的在线社交,以及渐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为大量未能得到完全有效配置的资源提供了成本趋近于零的共享平台和渠道,吸引了共享者数量的指数级集聚,弱化了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权”而强调“使用权”,逐步创造出新的供给和需求,促使共享经济快速兴起。

图3 共享经济行业渗透趋势

数据来源:罗兰贝格,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四、全球创新体系以开放协同为导向加快重塑

创新仍是推动经济数字化发展的源动力,受技术开源化和组织方式去中心化的双重作用,知识传播壁垒开始显著消除,创新研发成本持续大幅降低,创造发明速度明显加快,群体性、链条化、跨领域创新成果屡见不鲜,颠覆性、革命性创新与迭代式、渐进式创新相并行。创新主体、机制、流程和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不再受到既定的组织边界束缚,资源运作方式和成果转化方式更多地依托互联网展开,跨地域、多元化、高效率的众筹、众包、众创、众智平台不断涌现,凸显出全球开放、高度协同的创新特质,支撑构造以数据增值为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

图4 具有典型意义的开放式协同化创新平台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五、基础设施加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持续提升数据获取的量级和频率,不断丰富数据传输的渠道和方式,以及扩大数据存储空间,强化数据加工能力,创新数据使用能力,都是数字经济能够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万物互联和人机物共融将会成为网络架构的基本形态,各国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部署都面临着扩域增量、共享协作、智能升级的迫切需求。同时,电网、水利、公路、铁路、港口等传统基础设施也正在逐步开展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向着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交通、智能港口转型升级,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调度能力,支撑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5 基础设施加速转型升级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六、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延伸至信息空间

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传统产业纷纷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日益广泛深入。人类社会、物理世界的二元结构正在转变为人类社会、物理世界、信息空间的三元结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和博弈的重心逐步从土地、人力、机器的数量质量转移至数字化发展水平,从物理空间延展到信息空间,并将很快呈现出以信息空间的竞争和博弈为主导与引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格局。掌握信息空间核心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将在围绕新一轮国际分工态势展开的博弈中抢先占据价值链制高点。

图6 2016年主要国家数字经济规模

资料来源:《数字经济 迈向从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

七、数字技能和素养推动消费者能力升级

新兴的数字化产品、应用和服务大量涌现,已形成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不啻于是对消费者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需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技能和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掘数据价值、使用数字化产品和享受数字化服务。消费者所具有的对数字化资源的获取、理解、处理和利用能力,将成为影响数字消费增长速率和水平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与效益。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将会愈益重视对公民数字素养的挖潜和培养,并将持续提升公民数字素养上升到构建国家新兴战略竞争力的高度,作为推动数字消费、扩大内需市场、强化内生动能的重要举措。

图7 数字经济时代对公民素养提出新要求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八、社会福利水平依托数字化手段得到有效改善

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数字经济孕育、诞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及目标。大幅提升公共资源供给效率,显著增强公共服务效用,进一步推动教育、医疗、慈善等公共事业的便捷化、普惠化、均等化,是数字经济在创新变革生产方式、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之外的关键着力点和突破口。多种类型、多个领域的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被搭建,面向公众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互联网远程诊疗将成为高频次、低门槛、易得可选的常规医疗方式,并引入人工智能助手有效提升诊疗精准度,缓解全球性的医疗资源紧张难题。区块链技术将在慈善资金募集和捐赠过程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强化互信关系,减少交易成本,溯源资金去向,保障慈善事业的公正、透明、有效。

图8 数字化手段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九、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启动规划、建设和管理

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扩张、功能升级和网络构建,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行管理过程中广泛深入地推广应用,大量完整、连续、系统,具备一致性、关联性、价值性的城市数据将被持续获得,为构建与现实物理城市精准映射、智能交互、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城市提供了可行基础。全球一批形成技术、人才集聚发展,产业规模与创新能力较为突出,具备主动比特化条件的现代化城市将率先尝试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同步规划,并逐渐上升为两者的同步建设和同步管理。为匹配真正海量数据的采取、传输、存储和计算,专门用于数字城市运行管理决策的系统级平台将得到持续的开发与完善,并逐渐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标准体系。

图9 数字孪生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十、社会治理体系的数字化程度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