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

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

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第1篇

一、确立生活化的小学品德课教学目标

要构建生活化的小学品德课堂,需要对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改革。将小学品德课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只有明确一个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才能让品德课堂与小学生的真实生活合二为一。小学品德课本、生活课堂、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整合,是做好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重要前提。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当考虑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学校的品德课教学资源现状以及小学生的个人心理接受能力,将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作为最终教学目标,让小学生在正确目标的引导下不断超越自我。比如在讲解《我很整洁》时,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爱干净、爱整理的好习惯。从小学生的生活入手,结合课本教学内容,确立“培养小学生自己动手收拾房间、书包等好习惯”这样的生活化教学目标,让小学品德课的教学目标立体且明确,有利于教学活动指向性的提高。在生活化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环节,规划教学任务,就必然会考虑到小学生的真实生活,从小学生的生活中开发更为新鲜的教学内容。做好小学品德课堂教学,需要从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入手,以正确的思想,引出更多正确的教学行为。

二、整合生活化的小学品德课教学内容

小学品德课堂的生活化教学,需要丰富生活化教学内容的支持。在当前的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课本内容,利用课本给出的例子对思想品德内容进行形象化处理。而构建生活化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师需要将课本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社会实事进行结合,让课本品德理论知识具有生活特征,让小学生通过调动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知理解正确思想品质的重要性,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在讲解《生活不能没有他们》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生活入手,关注对于小学生正常生活较为重要的人物。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一天活动作为实例,引导小学生一起思考对于自己重要的人。“每天早上起床,是谁为你准备好新衣与早饭?是谁护送你出门,跟你说注意安全?”,用生活情境的描述,让小学生想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并鼓励小学生说出自己对父母的感谢。之后,教师继续用小学生的日常活动进行引导,“当你走出家门,快乐地走在干净的街道上,是谁每天辛勤为你打扫街道,让你有干净的生活环境?当你想扔掉手上的垃圾,就能发现干净的垃圾桶,又是谁每天反复擦拭他们?”引导小学生思考他们从未观察过的生活情境,从中认识到更多重要的人。当小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他人的付出后,教师要教授他们学会说“谢谢”,学会感恩。利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拓展品德教学资源,不仅能够让小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思想品德内容,还能让小学品德课堂更加人性化,推动小学品德课堂质量的提高。

三、开发生活化的小学品德课教学方法

在确立了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整合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后,教师需要对个人品德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推动小学生个人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

1.重视生活实践环节的引入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生活性质较强的学科。学生所学习的每一点思想品德内容,都能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能够用于反思自己的生活与行为。对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进行生活化改革,教师要利用生活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给小学生营造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小学生在实践中认可课本知识。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精华的基础上,建立理论与实践相平衡的课堂模式,让小学生通过参与生活实践感受良好品德带来的美好,才能让小学生找到思想品德学习的成就感。比如在讲解《关心你,爱护他》时,其中有一小节为“让爷爷奶奶高兴”,这是每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生活。教师可以将品德课堂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通过课堂理论学习,让小学生思考一件自己力所能及且能够让爷爷奶奶高兴的事情。让小学生将这件事情写在纸条上,教师将学生所写纸条收集在一瓶子里。给小学生一星期的时间,让他们在生活中实现自己的“承诺”。在一周之后,将瓶子打开,一个一个读出小学生想做的事情,并鼓励那些完成“承诺”的小学生发表感想。用小学生真实感受的分享,营造真实的学习氛围,促进情感力量的产生,让品德教学更有代入感。

2.加强教学空间的拓展

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第2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社会上各种情况的新变化、新矛盾不断的出现,小学生的人身安全的威胁来之多方面,无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 小学生的人身安全都不能得到保障。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如何做好小学生安全工作,抓好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保障小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摆在我们班主任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必要性的小学生安全教育

1.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的教学形势,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过去的 “应试教育”必需向 “素质教育”转型。原因是对学生的培养、目的是为上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而不是为了一个满意的分数。所以在学校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具有从正面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作用。从学校治理的角度看, 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文化氛围。小学生一方面要自我约束,遵纪守法, 另一方面,其学习和生活又要有必要的外部条件和稳定的治安秩序作保障, 而小学生安全教育恰恰在这两方面得到了全面体现。

2.安全教育是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各种交通工具的不断增加,各种用电器媒体的影响。学生来校途中发生意外事故、打架斗殴事件。甚至社会上变态分子直入校园屠杀学生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大量事实说明,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也是在其他节假日要遇到的问题。小学生在学校学文化、学知识的同时, 学习、了解、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和安全常识, 不仅可以做到在校期间自已不受伤害也不伤害他人, 自己不违法违纪并能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 而且还可以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3.安全教育是提高小学生安全意识的需要

因为小学生的年纪小, 他们的安全意识强相对薄弱, 自我的保护能力差。主要表现为:对食物的选择上,物品放置上。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社会了解不够。小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接触社会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指示其犯罪。还有的小学生不注意用电、用火安全,不注意出行交通安全, 存在侥幸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一些小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看到违法事件, 没有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 装作视而不见等。认识不到打架斗殴、盗窃等给自身、他人、家庭、学校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因此, 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小学生安全的防范意识。

二、班主任在学生安全教育中管理方法

1、把事态控制在萌芽状态,防止扩大。加强联系,齐抓共管的方法。

班级安全管理不能依靠班主任一人,班主任应该联合本班级任课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学校组织和公安部门, 才能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位。比如请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及情绪,一但发现学生有反常的情绪时,应当和班主任进行告知,班、科任共同打算,找出学生言行或情绪异常的原因,并针对其原因进行开导教育。例:我班的苏同学,在一次上数学课时,沉默寡言,无心听课,希望快点下课。数学老师告诉我后,我立即找他谈话,询问后方知他因前天晚上因被同年级的王同学辱骂,今天准备了一截木棍藏于路边草丛处,以备下课后同王同学进行打斗。我听了陈述后,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他明白了道理后便放弃的报复的念头。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对言行、情绪异常的要找学生了解情况并告之家长,共同“医治” 心理创伤;要求学校组织开展思想道德、安全法规、安全知识教育及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活动; 要把班级发现的诸如门窗、床铺、水、电路、室内地板、天花板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同校总务处或物业管理处联系,并及时进行排除。

2、 善良待生, 关系和谐。班主任应像妈妈关心儿子一样关心学生,班主任对学生的关心要真正做到从细处着手、从长远着眼, 无微不至。对学生的批评要讲究艺术,多些鼓励, 少一些指责;对学生的要求要严宽兼顾, 严而有度,宽而有限; 跟学生的交往要民主平等, 多一些沟通, 少一些训斥,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做学生的慈爱长辈。“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尊敬,才能及时发现班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才能依靠学生及时准确地消除隐患。

3、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据治教。在现代的小学生中有个别学生迷恋上网、盲目追求生活享受和精神刺激, 盲目模仿影视片中行为, 违纪违规。因此,班主任应该以法治教,规范行为, 以减少或避免安全责任事故。

一是要规范班主任自身的行为,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抓好班级安全管理工作。

二是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每一名学生的行为准则,坚持不懈地抓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循序渐进地实施习惯养成的矫正, 注重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鉴别、批判、选择能力,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学生以合理的方式、手段去追求理想生活。

三是要规范学生家长的行为,向学生家长宣传学校安全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规。加强同家长的沟通和交流, 把学校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办法及行政法规宣传到每一位学生家长,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四是能为则为,不能为者则不为。不了解学生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 不尊重学生的管理是专制的管理, 不信任学生的管理是错误的管理。现在的小学生好学爱动, 逆反心理强, 一旦遭受挫折或失败,很容易突破法律底线, 导致违法犯罪。因此, 班主任一定要审时度势,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正确对待和处理不同性质的不良行为。对于个别学生性质较为恶劣的不良行为, 应以同情、理解而又坚定不移的态度妥善处理,决不能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对于班级整体诸如集合、站队、上操, 甚至是运动会比赛等方面, 决不能一味地追求快速和第一, 尤其是在具有危险性的集体活动中, 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提倡参与, 而不能一味地强调出成绩; 对于学生个体要因材施教, 不能因操之过急,硬要其参加,更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去追求教师自己的心里要求。不然往往会因自己的失误而染成大错。

五是班级建立安全自治管理模式。学校安全管理包括物的方面和人的方面两个部分,而人的方面更为重要。只有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力量, 构建学生安全自治管理模式,才能做到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有人巡查安全漏洞, 有人监控安全隐患, 防患于未然。因此, 班主任应该在班级建立起安全隐患排查小组、矛盾纠纷监控小组、行为规范督查小组、应急事故处理、报告小组等学生自治组织.健全班级安全管理制度,通过这些组织掌握班情, 把握动向, 运筹帷幄, 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中外合作办学

一、对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大学生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1、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纵观近年来一些高等院校里发生的事例,如刘海洋无故伤熊案、马加爵疯狂杀同学案以及“辛酸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的事件等,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怀疑。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关键人才,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现在有很多高校在争取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之后,盲目的重视相关软硬件的投入,而学生工作却处在弱化甚至被忽略的地位,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散漫、学生素质不高。再加上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几乎是一个新生事物,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是没有蓝本可以借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不能很快适应中外教学方式和思想生活理念的巨大差别,思想上产生很大压力,甚至出现无所适从和扭曲的现象,这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工作的正常进行,最终影响办学的效果。所以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必不可少,是关系到办学效果、办学目标实现的一件“大事”。

二、对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大学生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

1、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引起的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困难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由少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此时的青少年成人感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强,希望能像成人那样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并且希望社会把他们当“成人”看待,尊重他们的特点和意见。他们不愿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不愿全盘接受权威的指导意见,有强烈的求新求变心理,凡事不愿依赖别人,不愿简单地按照父母、老师、长辈的指示办事,强烈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去自由活动,希望能自主地处理涉及自己和他人的问题,独立地选择自己的生活目标,要求捍卫自己的观点,这种强烈的自主意识使得很难对她们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此时的他们情感丰富强烈、正义感强,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幻想,所以,遇事很容易激动和冲动,表现出动荡和易变的特征,情绪也不太稳定,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就使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挑战性。

2、对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现实性难题

中外合作办学进行教育的对象虽然也是大学生,但是他们有特殊性。首先,能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上学的学生家庭一般是过得去的家庭,有个别的甚至相当可以,他们在家里过惯了舒服日子,他们的思想异常单纯,猎奇心理很强烈,性格也是异常的倔强,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很难有效的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其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需要学生对中外两种文化知识体系进行学习,无疑使其学习量加倍,他们的课程安排很紧,课业压力很大。在种情况下,作为非关键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难被其接受的,也就更谈不上有效性了。

三、如何有效的对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构建方面:

努力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为指导,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决定什么样的社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要为大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活、成长环境,一个健康积极的思想政治场域环境。而要构建这样一个健康积极的思想场域,就必须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入手,因为它们是能对大学生思想产生最广泛、最深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环节,所以如何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中的关键。而要构造好这样一个体系我们必须要学校、家庭、社会联手,以学校教育为核心,构建社会、家庭等多元互动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结构,要求作为社会系统中的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切实做好服务工作,以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家庭教育教育者,必须树立科学观念,树立大教育观,要经常与子女进行交流沟通,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作为高校,要建立起全员育人的良好机制和氛围,加强师德建设,改进课程设置,优化课程教学,创新教育手段,尊重学生主体,拓展教育途径,注重素质锻炼,同时还要注重环境的营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这样通过三者的分工负责、协调并进,最终将建立起一个动态的、柔性化的网络操作系统。

2、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方面

(1)在传统教育方法基础上进行无意识教育,在悄无声息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无意识教育作为一种隐形的、渗透性的教育方式,是一种不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识到或明显意识到的教育方式。它的隐蔽性能够有效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灌输痕迹,同时无意识教育的平等性能够有效激发受教育者的参与意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满足了受教育者平等参与的心理需求。不能不说无意识教育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意识教育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达到目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修炼去对受教育者进行感召影响;通过有益活动在无形中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通过优良环境的塑造对受教育者进行熏陶;通过大众传媒的正确导向性对受教育者进行无意识引导。

(2)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追求个性独立,并且喜欢通过争论来探索事物的本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符合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直观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这就要求教育者要针对不同个体进行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单个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及其出现的思想政治问题进行教育。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取个人访谈的形式进行,针对性比较强,教育效果比较明显,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最主要的工作方法之一。

3、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方面

(1)开展通识教育,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才。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致使他们的思想极其单纯,人生观价、值观极具理想化,不能与现实生活接轨,甚至出现大学生生活不能自理的现象。而通识教育则是培养具备完全人格,塑造有责任感、有完善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的成熟公民的教育,它强调关注人的生活、道德和理智和谐发展,要求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它要求高校教育不能局限于单一学科,要有适当的跨度,以提供学生多元化的认知视野及人文体验、提供人文与科技间的对话和理工学科知识间的交流,以培养出有广博世界观,进而具备学识横向整合能力与行动实践毅力的人才,它要求高校教育提供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自觉意识,激发他们对自己关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以适应迅速变化的世界。

(2)在通识教育基础上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教育,使其有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体系是很实用的,对现实生活问题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它以唯物主义为出发点,根据客观实际,用辩证的联系的矛盾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我个人觉得如下几种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教育是很值得专门进行的:帮助学生认识到世界的客观性;帮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帮助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去看问题,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对立统一性,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同时也要使其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把握事物的内在矛盾,有重点、有主次的看问题办事情;帮助学生学会用实践标准去看问题办事情,鼓励学生大胆去尝试,敢于正视生活、学习中发生的错误,并进一步使自己成长完善。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龚志宏: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研究,河南大学出社2006年版。

[3]赵世信、纪德尚等著:思想教育的科学新视角,人民出版社1991版。

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新生;学生特点;入学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204-0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入学新生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有效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提高入学教育质量,将新生入学教育做成一个持续的、分阶段的、按步骤实施的教育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自己入学后的自我感知和引导教育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校,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奠定大学学业收获的根基,而这个过程要贯穿于大学第一学年。

一、“90后”学生的特点

(一)思想积极上进,但意志薄弱

当代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上的各种文化思想、不同价值观念冲击着他们自身的理念和价值观。同时,他们大学之前的学习缺少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全面了解,这使得他们具体行动的能力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不稳定,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等,在实际行动中有时不能正确地判断相关问题。

(二)追逐世界潮流,但责任感淡薄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潮流的追随者,具有强烈的求新意识,推崇变革创新,在他们身上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但同时,很多学生对待事物的态度过于现实甚至偏向功利,一些学生仅把学习的目的定位在将来拥有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上,很多事情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重视个人利益,忽略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乐于参与实践,但判断能力差

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善于尝试的群体,他们向往“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生活,但同时他们却涉世不深,没有经验。因此在面对众多选择时,他们往往难辩好坏,不分真伪,很多事情都会去尝试。另外,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也经常简单化、片面化。

(四)自尊心强,但心理调节能力不足

当代大学生都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渴望摆脱束缚,有很强的自尊心,习惯以批评的态度对待问题。但他们却不具备成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不足,当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二、新生入学后面临的困难

(一)生活环境变化与人际交往困难

新生入学后会进入新的环境,这时候,一方面新生自身想融入环境而表现出强烈的交往意愿,另一方面自己高高在上的自尊心,加之之前家庭教育没有给予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使得其不能主动结交朋友,从而阻碍了彼此的交流,导致了孤独感的出现,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心理。其次,互联网的普及让学生可以通过一个移动终端设备,比如手机、平板电脑来更加容易地跟世界沟通。一方面获取信息资源更方便,甚至通过社交软件可以很容易跟周围的人甚至千里之外的人进行交谈。另一方面,学生的沟通不是通过传统的媒介来开展的,所有的语言文字表达只有统一的符号,缺少了情感、神情的沟通,不利于学生在真正社会中成长。

(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很多新生将大学想象的过于完美,进入现实的大学以后,却发现与理想的差距很大。有些学生因为高考的失误而与理想的学府失之交臂;有些学生所选择的专业与想象不符而存有失望。这些新生无法调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将打击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严重影响他们在校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失去以前积极进取的心态,变得怨天尤人、碌碌无为。

(三)不适应大学教学和学习方式

大学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非常多,每学期都在不断变化着多门课程,同时课程大多是大班上课,课程多、进度快、讲课粗略的教学方式使很多学生都不能适应。而且,许多学生习惯了中学时的“填鸭”教育,不能主动钻研、分析书本内容,更不懂如何自主查找资料、动手实践,将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而当老师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新生往往变得无所适从,迫于学习压力而陷于苦读书的境地。

三、入学教育对策

(一)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坚持网络的益处扩散和行为纠偏,努力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育与服务相结合、防范与治理相结合的体系,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通过辅导员博客、微信朋友圈等自媒体发表正能量言论,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能够及时抛出正义观点,引发学生自主参与讨论,起到方向引领作用,使他们能够认清国家前途命运,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和信念。

(二)校史、校风教育

校史、校风教育是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发展轨迹,认识到各项优良传统以及建校以来的各项成绩、荣誉,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专业认同感,将他们融入到学校特有的风格中。通过校史教育使新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学校的校情、概况、教学科研实力、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学校的培养人才目标及学校历史和未来发展的前景。通过校史、校风的教育增强学生们对学校的认同和热爱,从而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上进心。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对新生的四年大学生活以至今后的人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他们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将来的职业适合种类,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了解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要做好的各项准备,《职业生涯规划》能让新生深切感受到就业、择业区别,从而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成就自己的人生事业,这样就使新生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更有针对性。

四、入学教育的注意事项

(一)严格规章制度

新生入校后,学校虽然为他们安排了专门的学习时间,讲解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但是,一方面学生对学校情况不熟悉,另一方面各项规章制度相关条款众多,学生不能有效牢记所有的内容。因此在平常的生活中,应该利用点滴的具体事例对相关条款进行指导和分析,使新生能够真正理解并正确运用。同时,应该严格按照学校的制度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形成良好的为人做事风气,形成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为今后四年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确立学习的中心地位

对于大学生来说,校园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各种社团活动、课余兼职、知识讲座、资格认证等种类繁多的内容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拓展空间去充实自己和锻炼自己。但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生入学时虽然面对众多的活动内容,但学习始终是不可动摇的中心主题。应该通过学生集体自习、学习经验交流、中期考试、个别谈话等形式引导学生重视学习,形成学习氛围,固化学习习惯。

(三)注重班级凝聚力

班级建设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仍旧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项学习、活动仍旧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进行。实践证明:在团结、学风浓重的班级中,学生们能够拥有归属感,开朗、积极等各方面优秀的学生较多。因此,在新生入学时,就应该组织他们熟悉班级同学,建立班级意识,带领他们尽快形成有各自特点的、具有凝聚力的班级体。

以上就是基于互联网时代下,对高校新生的特点和由此引出的对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些见解。新生入学教育对学生四年大学生活乃至今后人生都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以认真、负责、热爱学生的态度去引导学生更积极、健康、充实地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培养出更多可靠、顶用、创新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包丽颖.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有关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17(2):130-132.

[2]张小姣.高校新生的心理特点及入学教育对策[J].铜凌学院学报,2007.

[3]丰硕,张智昱.高校学生入学教育浅谈[J].广西大学学报,2006.

[4]马援.简议高校新生入学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2003,7(2):6-8.

[5]林焕章,英健文,林良盛.关于构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的探讨[J].时代经贸,2008,6(90):49-50.

[6]李荣光,王发棠.浅谈高校新生人学教育问题[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0(1):137-141.

[7]戴宏,朱兴同,谢树林.生涯规划是新生教育管理的必然趋势[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2):61-62.

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自主性教学

虽然提倡自主性教学,需要就“教”和“学”两方面努力。对于刚刚接触系统教学的小学生来说,暂时无法做到完全自主性学习。所以需要教师发挥教学主动性,培养小学生的主动意识,使其积极参与自主性教学。数学是最能培养逻辑思维的一门学科,所以数学课堂的自主教学能够在思想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习惯和意识。

一、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自主性教学效率的前提

小学生刚刚接触系统学习,无法掌握学习方法和规律,此时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小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要完成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自主性教学,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首先在教学思想方面,教师必须全面采用素质教育教学思想,统筹安排课程。根据小学生个人情况灵活教学,采用适合教学方法,对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与小学生逻辑思维相结合,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

其次,教材虽然是完成小学教育的重要依据,但教材内容的设计难免有缺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不要局限于课本内容,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小学生的学习进程,避免小学生因数学教材缺少感性素材或知识跨度太大而无法掌握教材中的数学知识。

最后,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面对的不是一个学生,而是全体学生,所以教学方法不能始终使用同一种方法,应灵活变通,根据小学生具体情况变换教学方法,引导小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参考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要在数学课堂中实现自主性教学,离不开小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营造轻松教学气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放松心情,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紧张,学生受紧张气氛的影响,反而不敢表达自己的学习思想。除此之外,小学生由于思想不成熟,大多喜欢争强好胜,对新事物有很重好奇心并充满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性。

三、数学课堂自主教学的关键和核心是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本质,素质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思维水平是素质提高的重要判断指标。因此想要实现素质教育,离不开数学教学。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数学课堂自主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在数学教材中挑选出适合学生且与智力相关的教材内容,通过合理科学的设计,利用数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观察,引导学生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多方位感知,培养较感性的认知。

其次,逻辑思维是思考的过程,学会如何思考是有一定方法和策略可寻的。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实际情况,将思维方法和策略教授给学生,让其养成较为完善的思维逻辑。

再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将教材内容教授给学生,还要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最终得出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不仅思维会得到锻炼,还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思维方法,更能调动积极主动性,在数学课堂中与教师互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活跃数学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增强问题意识,可以说一举多得。

最后,鼓励小学生表达内心想法,发表独立见解和标新立异的思想,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逻辑思维。

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人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自身、家庭、社会等主观和客观条件的不同影响,会形成不同性格,且相互之间很可能存在极大差异。小学生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每个人的情况完全不同,有的小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强,可以快速掌握数学知识,有的则恰恰相反。学生的实际水平参差不齐,表面上看似乎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相违背,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类,针对每个小学生自身的特点,不断调整教育方法,挖掘小学生潜在的能力和智慧,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阶段是每个人初次接触系统的教学阶段,此时小学生如同一张白纸,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所以小学教师任重道远,对小学生的教育会影响学生一生,如何教育小学生才能正确培养小学生使其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对这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数学教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要对小学生进行良好数学教育,培养小学生优秀的思维,少不了自主性教学这种非常开放又十分适用于大众的教学方式。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可能一对一地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每个小学生之间存在极大差导,此时需要自主性教学这种集开放、包容和灵活等诸多优点于一身的教学方式,保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早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