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践教学指导意见

实践教学指导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践教学指导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践教学指导意见

实践教学指导意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学改革

一、 传统学习环境下教师教学的弊端

众所周知,传统学习环境下教师的教学工作通常包含下列内容与步骤:确定教学目标(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是否具有学习当前内容所需的预备知识,以及具有哪些认知特点和个性特征等);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需掌握的知识单元)和教学顺序(对各知识单元进行教学的顺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进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进行教学评价(以确定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并根据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对上述教学设计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做出修改或调整。

尽管传统教学模式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病: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工作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师按这样的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并且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主义理论正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同时更突显传统学习理论下教师教学工作的弊端。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源自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许多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都表明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并且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包括(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两方面的内容。这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教学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理解“学习的含义”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工作更好的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认为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换句话说,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因此,通过对学习含义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习者获得更多的知识。

(二)了解“学习的方法”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的方法在于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教师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一)关于教师教学思想的新定位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使得教师对知识观、学生观、师生角色、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要有新的认识。(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也不是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而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学习活动过程。(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也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即学习就是同化和顺应相互交替,使人的认知水平发展的这样一个过程。(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同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4)师生角色。教师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群体的协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学生的学术顾问等角色。学生的角色将从被动的接受转化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5)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学习情境,在学习过程中贯穿协作精神,并通过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实现意义的建构。(6)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设计真实的任务;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二)关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新思考

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建知识,从而使学习者成为做中学、谈中懂、写中通等多元互动的社会建构,非以聆听、练习等单元单向的任意建构。针对这些,构建主义理论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了许多新的思考,现今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有三种。(1)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2)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若是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3)随机进入教学。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

现以澳大利亚“伟治·柏克小学”所做的教改试验(支架式教学)为例,可以更好的比较和思考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所在。

试验班由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混合组成,主持试验的教师叫玛莉,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是自然课中的动物。玛莉为这一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用多媒体计算机设计一个关于本地动物园的电子导游,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建构“动物”概念框架的情境(如前所述,概念框架是实现支架式教学的基础,它是帮助学生智力向上发展的“脚手架”)。玛莉认为这种情境对于学生非常有吸引力,因而能有效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她把试验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开发动物园中某一个展馆的多媒体演示。她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展馆和动物;收集有关的动物图片资料或为图片资料写出相应的文字说明;再或是直接用多媒体工具去制作软件。然后在此基础上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这样,每个展馆就成为学生的研究对象,孩子们都围绕自己的任务努力去搜集材料(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在各小组完成分配的任务后,玛莉对如何到图书馆和Internet上搜集素材适时给学生以必要的帮助,对所搜集的各种素材重要性大小的分析比较也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攀升),然后玛莉组织全试验班进行交流和讨论。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演示到“袋鼠”这一动物时,玛莉向全班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有袋动物?除了袋鼠有无其它的有袋动物?”有些学生举出“袋熊”和“卷尾袋鼠”。于是玛莉又问这三种有袋动物有何异同点?并让学生们围绕这些异同点展开讨论,从而在相关背景下,锻炼与发展了儿童对事物的辨别、对比能力。这按照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用架式教学法将学生的概念理解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水平的典型例证。

(三)关于教师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要以 “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显然,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在这里引入一个“问题双环”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符合社会建构主义和NCTM标准的教学模式。

从以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模式包含了三个主要部分:(1)核心──图中圆内的部分包括问题、小组、合作、解题、交流五个要素。这五个要素构成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成分。教师教学也主要在掌握这五个要素,从而为学生建构知识与其意义创造机会。(2)内环──图中的内圆表示学习环或知识的创造环。其中“主”表示个人拥有的主观知识,“客”表示为社会或专家所共识的客观知识。用此环来表示知识具有主观和客观的双面性。学习其实是一种包含主、客观知识并不断互相创造循环的历程。此环是用来提供给教师对知识的认知图,以便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室内的学习活动方向。(3)外环──图中的外环表示教师的教学环,重要成分包括:任务、引导、环境、分析。表示教师教学前的准备,教学中的活动,教学后的检讨都要把握这四个要领,即任务或问题如何设计、使用和改进才能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要;教室小组合作解题和交流活动之引导如何设计、拓展和改进以促进解题和交流的进行,学习的发生和主客观知识之间的关系;学习环境如何创造、维护、改善,以促进学生教学或科学能力的发展;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如何评估,任务、问题、交流和学习环境对学生数、理知识、技艺、气质的影响如何分析等。

通过对教师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探索,希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把握好三方面的内容:教学前,教师应对整个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要有通盘的规划,对每节课也要有详尽的教学设计。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认真聆听和应对学生的回答;其次通过问些很建构的问题,激发学生们深入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最后教师主持全班讨论,经由交流和磋商来整合小组的共识成为全班的共识,进而再与专家的共关系在一起,实现意义的建构。教学后,教师要仔细分析整个教学活动并检讨改进,为下次的教学拟定新的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J]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1997第3、4 期

[2] 钟志贤、徐洪健 《电化教育研究》[J]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览要” 2000年第4期

[3] 陈越《惟存教育──理论思考》[D] “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4] 张静喾《建构与教学》[M].建教学:采用建构主义,如何教学?

[5] 梁军、谢志培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试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角色转换” 2004年第4期

实践教学指导意见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临床医学;教育;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2(b)-0133-02

Discuss of tutorial system on clinical medicine practice education

NIU Xiaoquan1 WANG Cuiling1 WANG Xiaoling2 MA Dan3 AI Yongxun3

1.The Ffifth Hospital of Wuhan Cit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han University,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50, China; 2. No.457 Hospital of PLA,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12, China; 3.Medical College of Jianghan University,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56, China

[Abstract] Clinical medicine is a practical subject, and the medical practical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bject. However, the clinical medicine education of Chines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s difficult, because of various problems. It is a question that how educators to innovate the clinical medicine practice teaching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 forwards the points of establishing the tutorial system, reducing size of teaching group, remodeling mentoring relationship and realizing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By the performs, medic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ill not only learn the medical knowledge and clinical skill, but also increas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Education; Tutorial system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现代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观念中尤其强调综合素质和临床能力的培养。这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所依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临床实践教学而不是传统的课堂面授。为此,2008年和2009年国家教育部、卫生部两次联合发文,要求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强调要重视实践,规范医学实践教学行为,加强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创新医学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的建设[1-2]。尽管如此,我国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临床医学实践教学资源由于种种原因仍未能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许多医学院校的临床见习、实习流于形式,临床医学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接触到的患者屈指可数。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呼吁在本科临床医学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行导师制,充分利用教学医院的临床实践教学资源,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

1 导师制和临床医学实践教育的关系

临床医学教育有两个重要属性:师承关系和实践教学,且二者紧密相关。实践教学是师承关系建立的主要目的,而师承关系又是实践教育的重要方法和保障。良好师承关系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不仅能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学到做人的真谛、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坚定的专业取向,而后者无疑是现代医学教育工作者们所共同追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学医就是跟着师傅做学徒。这种跟师带徒的教学方法对我国延绵数千年的传统医学地传承和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这种传统的跟师带徒教学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也正是因为其局限性,随着西方教育方法地传入和发展,我国本科临床医学教育中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为西方教育的班建制和学分制所取代。在我国现代本科临床医学的教学中师承关系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由于师承关系的消失,使得学生在临床医学实践教育中得到“面对面”和“手把手”的机会越来越少,应该说这是我国临床医学实践教育水平难以提高的症结所在。

2 导师制的起源和作用

导师制是十五世纪初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至今仍然是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和基础。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施行方法是:在新生入学报到后,学院就给其指定一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品行、学习和生活;其最大特点:要求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的关系,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与学生之间实行的是一对一、面对面的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导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先后被世界各地的名牌大学学习效仿,成为目前大学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

导师制的主要目的和作用:①学生有专门的老师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主动性和积极性;②增强了导师对学生的责任感;③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全方位、多方面地,包括帮助解决学生的个人问题、思想问题、生活问题等,导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④有利于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情;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因人而教,引导学生开发潜能、展现才能,为专业人才地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⑥指导学生未来的专业取向;⑦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能兼顾个人的兴趣和爱好;⑧有机会学习导师的专业特长。这种师承关系,在医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实践中尤为重要,并能在学生毕业后继续起到指导作用[3]。

3 导师制和PBL教学法的关系

目前在医学教育中十分流行的“问题引导式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主要组织基础就是导师制。在临床医学PBL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5~10人的学习小组,建立导师指导小组,增加了学生和导师之间的沟通机会,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讨论,寻求答案。该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和案例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导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因人施教,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4]。

在PBL教学环境中,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必须要完成从单纯知识传授者到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及职业取向的指导者这种导师角色转变[5-6]。然而,国内现阶段PBL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医学理论,主要教学方式是小组讨论,而实践PBL教学如何进行,目前报道较少。笔者认为,可以从临床实践教学推行导师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新的教学方法。

4 我国现阶段本科生导师制现状

在我国,导师制主要是针对研究生教育。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目前,全国各地高校的导师制教学方案纷纷出台,本科生导师制逐步在国内高校开始推行。许多医学院校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也开始试行导师制。然而,这些导师制多在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实施[7-9],目的是帮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采用导师制来加强医学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导师制的教学平台上通过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坚定的专业志向、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是目前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10-13]。

5 本科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实行导师制的意义

实践教学在全部临床医学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有的“班建制“和”课堂讲授制”为主的教育模式下,加之医疗卫生行政管理体制的限制,使得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改革举步维艰。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呼吁建立本科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导师制作为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的教学平台,以此来改变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的被动局面。实践教学导师制有望在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彻底改变现有的“班建制”和“课堂讲授制”的教学方式,以“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的教学方式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在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推行导师制的意义在于:①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导师多方面的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②以学生为中心,因人施教,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③帮助学生了解医院、病房、患者,帮助学生与患者沟通,有利于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患者,提高临床实践能力;④增加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使其能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医学知识;⑤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原来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

综上所述,在临床医学实践教育中实施导师制是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其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在自己所在的学院开展实践教育导师制工作,为临床医学实践教育的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教育部.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S].2008.

[2]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9]第4号.

[3] Goldbloom RB,Jones GM. The role of a tutorial system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J]. Canad Med Ass J,1967,96(8):1027-1031.

[4] Neville AJ,Norman GF. PBL in the undergraduate MD program at McMaster university:three iterations in three decades [J]. Acad Med,2007, 82(4):370-374.

[5] Shields HM,Guss D,Somer SC,et al. A faculty development program to train tutors to be discussion leaders rather than facilitators [J]. Acad Med,2007,82(5):486-492.

[6] 王佳琳.护理专业PBL教学法示范课程的建设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4):147-148.

[7] 梁丽艳,罗义雄,韦耀东,等.本科生导师制与临床医学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3):602-604.

[8] 章志红,廖承红,平静,等.医学本科生导师制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2):210-211.

[9] 柏志全,李久香,敖杰男,等.对推行和完善医学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72-73.

[10] 黄学惠,李武,吴晓鹃.在妇产科学临床实习中开展导师制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23(5):514-516.

[11] 廖明.浅谈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阶段导师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23(6):616-618.

[12] 李晓梅,贾秀红,杨华琴,等.实习医师导师制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18):2877-2878.

实践教学指导意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中职专业英语;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065-02

一、当前中职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职业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然而,职业教育是我国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的教育领域,在中职的英语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学生不愿意学习英语,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底子不牢,课时不多,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认为英语与将来的职业和工作无关,没有动力去学。老师是英语专业的,却不懂学生所学的专业,教授基础英语,按照老套的教学大纲授课。想了不少办法去让学生学习,但效果不佳。更谈不上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职业能力。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没有把职业培养目标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传统的中职英语教育远离生产实际(教学内容、培养方式),直到顶岗实习前,多数学生对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尚不清楚,更不会应用。这不仅给中职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带来了很大困难,甚至影响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中职英语教学应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就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工作岗位群对英语的要求,制定英语课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专业英语教学理念

20世纪90年代德国不莱梅大学的Rauner教授和他的团队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其核心思想已被我国职业教育界所接受,并对我国近年来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中等职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大多和一线的工作岗位有关,如饭店服务,一些四、五星级饭店或涉外饭店。其前台甚至服务人员都需要英语水平;再如,商贸、物流、会计、计算机、纺织服装等重要的职业领域都需要一定的英语水平。为了适应人才培养新的要求,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新的教学理念运用而生。“实用”是以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为依据,“够用”是以完成工作过程为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打破学科体系,以工作过程为中心、以职业能力需要为依据,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合理、有度地开设各专业的英语课程。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指导中职专业英语教学实践

1 确立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习预期的行为方式,或者说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同一门课程的“预期的学习结果”对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专业的学生是不同的。职业教育存在的基础是工作体系。探讨中职专业英语的学习目标,只有深入了解具体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才可能真正明确目标,才可能真正地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产生指导意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职专业英语教学,应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拟设计基础英语一行业英语一专业英语的方式,采取“英语+职业”的课程试点教学改革,这是对基础英语职业化和模块化教学的尝试。突破基础英语学科教学原有的教学传统。改革后使该课程更具职业性、完整性和针对性,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2 制定教学内容。“学习内容的选择是由学习目标来决定的”。反过来说,学习内容对学习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学习目标主要依靠不同的学习内容来实现。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专业英语课程开发,首先要解决的是课程内容的抉择取向问题。“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围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目标定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目标岗位实际使用的英语进行项目分类,根据专业方向选取合适的教材。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将利用现有的教材资源进行整合或重新编写。在任务目标、课程内容和应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定量设计,确定各级知识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份额;对内容结构和实践教学进行设计,以主动适应需求为宗旨,致力于建立中职人才培养过程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衔接机制,使人才培养过程最大限度地贴近企业需求。另外,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3,转变教学方法。坚持“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仿真职业背景,以实用够用为目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紧扣岗位需求,做到“学中做,做中学”,突出听说能力的训练,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职业生存和发展必需的英语基本技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灵活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研究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以教学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探索出一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启发式教学开发学生动脑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罗列问题,设置教学任务,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学会独立思考和创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

(2)讨论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加强团队精神,培养创新能力。讨论课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中心,以小组合作探索为主,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发表意见,同时接受他人的信息,丰富教学内容,达到教师一言堂没有的效果。讨论式教学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独立思考和主动发展的最有效方法。

(3)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模式,选择一定的教学内容,设计任务,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4)研究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途径,为将来的提升做准备。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挖掘相关课题进行研究,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运用一些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来制订计划、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和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精神。

4 确定教学评价。教师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并对学生做出及时、客观和公正的考核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对学生能力高低的认定。建立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考试考核方案,在考试考核内容的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可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重视形成性考核,将其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语言交际能力运用有一个过程性的评价。终结性考核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期末考试,分开考核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突出听说交际技能的重要性,突出职业特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考核学生的英语水平。

通过研究发现,只有依据完成具体的工作过程能力培养的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开设课程,才具有针对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最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确立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这一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指导意见范文第4篇

王国维认为:“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古诗词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可是,中国古典诗词与当代中学生离得是越来越远,学生对古诗词是越来越陌生。

诗意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很多内容也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诗歌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还是考虑其应试性,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教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条分缕析,将文质兼美的经典篇章肢解为一个个知识点。“诗的感觉美、意象美、语言美则被置于脑后,一切丰富多彩、蕴含复杂的艺术形象抽象化、理性化了,凝聚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精粹、活跃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最纯粹的文学样式被异化为通过高考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目前,以教师为中心的“独白式”教学已很少存在,但普遍呈现一种较为肤浅的“对话教学”——“问答式”教学。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学生习惯性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在满堂问中,尽管学生有机会发言,但教师仍是权威的代言人,按照预先设定的框架,垄断了沟通,哪里谈得上倾听学生的心声,更不用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悟诗歌的神韵和优美的语言,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熏陶。

二、建构主义理论简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2)其核心内容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些核心内容正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难看出,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探讨如何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结构,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呢?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一)情境设置,激发相关经验认知。

1、反复吟咏,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的情境。

朱自清先生在《诵读与诗》一文中指出:“‘读’原是‘抽绎意蕴’的意思,默读只是‘玩索意蕴’的工作做得好,只有朗诵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记,咀嚼体悟,进而产生共鸣。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

2.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展现情境,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二)激发经验,累积经验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离不开“时记忆中存在一些知识经验”“从感觉信息中建构意义,必须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建立联系,这是意义建构的关键”。意义是经验的生成。教师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已有的旧经验,让学生的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积累经验,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名家赏析的文章、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四、总结

实践教学指导意见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教学实践

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中等职业学校一直在探索的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在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方法,以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电子技能》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式教学法,不仅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和引导他们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

一、项目式教学法简介

项目式教学法是以“实训项目”为核心,重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让学生先做,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来感知、体验和领悟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该方法要求由教师设置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经验。

二、项目式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1.布置项目任务。教师要根据该课程的目标分析和对于学生基础与兴趣的分析,提出一个合理的实训项目,应用现阶段教学的专业技能与知识去完成。例如“利用三极管的放大作用,设计实现一个声控电路,能够将声音信号转变为电压信号,并将此电压信号进行放大,用以控制发光二极管发光。”本项目应用于《电子技能与实训》第三章趣味声光电路的教学。

2.成立项目小组。利用“一个项目多个方案”进行分组,每组实施一个项目方案。项目分组后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学习动员工作,让学生了解项目活动教学的意义、项目应完成的功能、项目活动所需的技能与学习方法、实施流程及考核办法等。

3.制定项目计划。让学生根据项目任务自由讨论,查找资料,教师予以启发。制定的计划是学生在以后完成各项工作时必须严格遵守的执行性文件,制定计划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比如元器件、工具与仪器、内容与时间、成员分工等。

4.项目实施。按照计划实施操作,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与他人合作,严格遵守计划。强调独立探索,亲历完成全过程。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可以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或资源,让学生通过小组内部讨论与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协作精神。

5.项目考评。项目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学生都动起来,教师除指导之外,还必须加强项目任务实施考核,以成果为标准,注重过程性评价,达到以考代管的目的。

6.项目小结。项目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总结项目教学活动的意义。通过总结进行反思,找到理论知识与技能上的不足,以及收获与体会,然后指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项目设计要恰当。(1)设计的项目任务书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不能把“判断一个二极管的质量好坏”等简单的操作技能作为项目任务;(2)项目任务应当与教学条件相结合,让学生顺利完成设计的项目;(3)项目任务适合于在课程的一个周期内完成,小的任务可以在一节课(包括连堂课)的周期内完成,大的任务可能通过一个教学单元完成;(4)项目设计要给学生留有自主开拓的余地,“一个项目多个方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5)项目难易度应和学生学习水平相当,“跳起来能摘到挑子”。

2.项目的任务分析是重要环节。由教师指导或组织学生进行的项目任务分析,有助于学生正确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形成。一般来说,项目任务书的分析可以是项目分解,由此找出解决问题的难点与关键点。

3.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项目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独立探索,亲自完成项目的全部过程,以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即使学生有问题,教师给予的指导也应该是启发性的,恰当的提示性指导不但能促使学生靠自己的能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4.项目完成后的总结评估是项目式教学法的有效补充。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交流与展示自己的项目作品,以鼓励为主,以发展为方向,与学生学习前的能力进行比较,作出点评,增强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