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划生育的作用

计划生育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划生育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划生育的作用

计划生育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计划生育;管理

1计划生育工作采取传统管理方法的弊端

1.1统计疏漏。统计疏漏的问题可能由工作人员的疏忽,原始资料遗失等原因导致材料不健全或丢失,给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对后期数据查询管理造成困难。尤其是在“二胎政策”放开后,孕龄层级将会有新的变化,计划生育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将更为艰巨。

1.2人工劳动量大,效率低。传统的统计工作多采用电子表格人工录入,在面临如此庞大和流动性大的数据时,对计划生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工作繁杂而且效率不能保证,只能靠主观能到性去完成工作,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组织机构人员冗长。

1.3数据准确性差、时效性差。人工操作难免会有遗漏、计算错误等,对统计数据的更新也比较慢,加上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对数据的更新会造成许多麻烦。整个流程从上到下一个环节出错,必将难保统计结果的准确性。

2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信息化管理成熟的客观条件

2.1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改革具有强力保障[1]。2003年3月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拟定的机构改革主要任务中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体制,大力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信息化水平。”可见国家在对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方面早已提出了新的要求,切实解决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共享的问题,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效率,达成信息及时快速更新以及便民服务等任务已经早已提上日程。

2.2政府办公信息化基础已奠定。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国政府部门已开始进入信息化办公时代,大数据和局域网,政务服务网站的铺开等一系列工作已逐步开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乡镇计划生育委员会已经有80%配备电脑等设备,提高办公效率,这些软硬件的基础建设已经得以全面铺开,为信息化办公打下了坚实的物资基础。

2.3多窗口多渠道获取数据信息。随着政府职能网站的建立,已逐步建立如生殖健康管理系统、计划生育管理系统、政务信息管理系统、计划生育事业管理系统、公共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等高效的职能系统,为广大群众服务。收集、处理、存储、查询、分析、反馈和育龄妇女个案信息及相关计划生育工作信息等日常工作将变得简单高效,同时也为基层计划生育科学管理与优质服务和计划生育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支持。

3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列举

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将运用信息化管理的多种手段进行针对性开发和布局。其主要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3.1建立计划生育管理数据库。建立计划生育管理数据库将该改变原来的纸质档案模式,淘汰手工录入数据资料和人工计算,保存纸质档案的陈旧方式。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可实现轻松调阅想要查询的资料;对于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来说,将会有更多的时间运用在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上,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要花大把的时间进行繁琐的数据计算和数据更新再重新整理档案。

3.2网络化办公,多方位,多渠道数据信息交流。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站,主动将向社会宣传计划生育政策、避孕节育知识、优生优育知识、生殖保健常识等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组建政府专线网络实现本级计划生育部门和政府之间、和政府其它部门之间以及计划生育上下级部门之间的信息传输网络化;计划生育部门的局域网,实现单位局域办公自动化,利用符合机关日常办公和计生工作特点的办公自动化软件(OA),实现在局域网上进行文件的传阅、网络文本打印等功能[2]。

4信息化管理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的促进作用

计划生育工作运用信息化管理首先是组建了一个庞大的数据信息系统,不论是在建立的过程中或者在建立完善后,对整个计划生育管理都起到了脉络清晰,数据可靠,随时调用,准确性高和灵活方便的作用。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利用,满足了计划生育工作所要求的时效性。其次,网络化和系统化帮助计划生育工作者建立起了与政府、卫生部门的联系渠道,同时进行数据共享,实现了网内成员之间和成员单位内部政务办公“无纸化”,实现电子政务[3]。网络化开辟了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新途径,新思路,通过自媒体形式将计划生育工作渗透到各个角落。最后,信息化管理大大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不会存在由于人口流动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和人为因素干扰。

5结论

在全球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计划生育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必须加快脚步全面铺成,利用信息化管理的便捷高效为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服务,更好的进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综合决策、综合服务。

作者:陈赛儿 单位: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人民政府计生办

参考文献:

[1]刘小芳.试论信息化管理对计划生育工作的促进作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0):223-224.

计划生育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计划生育网络;传染性疾病;防控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3.210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人口数量的变化带来了传染性疾病数量的快速增长, 如非典型性肺炎、甲型流感、禽流感等,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传染性疾病与非传染性疾病不同, 其发病原因多, 防控效果差, 影响范围大, 单纯地依靠医疗手段无法很好地起到控制的目的。计划生育网络的构建可有效的帮助疾病控制公共卫生体系进行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通过宣传、统计、控制的方法来提升防控的效率, 同时能降低防控成本, 是目前最重要的防控手段[1]。相对于传统的防控手段来讲, 使用计划生育网络的可调控性和可塑性更强。本文考虑到这一背景, 对人口数量变化带来的传染性疾病的特点以及计划生育网络构建的实施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 从而探讨计划生育网络的防控作用, 降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

1 我国人口变化和人口健康

人口的变化显而易见会引起人口健康的变化。人口数量的增多, 或者人口结构改变, 都会带来很多方面的问题, 比如环境污染、粮食短缺、贫困加重等, 也会导致人口健康状况的下降, 其中对人口死亡水平、年龄结构和人口流动频率的影响最为重要。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全国总人口13.7亿人, 其中大陆人口13.4亿人,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十年共增加7.3千万人, 增长5.84%。城镇人口增加2.1亿人, 比重上升13.46%;0~14岁人口比重下降6.29%,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91%;平均家庭户人口为3.10人, 比第五次普查的3.44人减少了0.34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千万人, 同2000年相比, 文盲人口减少3.0千万人, 文盲率下降2.64%;流动人口增长81.03%。

这些人口的变化必然带来了人口健康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口健康关注的是总人口的健康结局, 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现在, 我国的健康模式为非传染性疾病不断升高, 传染性疾病并未减弱。而目前的传染性疾病有了新的特点, 其控制和治疗情况都与之前不同。在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中研究人口健康问题,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人口变化中传染性疾病的新特点

人口数量的变化, 给传染性疾病带来了新的特点, 只有对这些特点有深刻的认识, 才能找到合适的防控方法。具体特点如下。

2. 1 发病率降低 近年来全国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有所下降, 但是曾出现过两次大的高峰期和下降期。第1次高峰期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 第2次高峰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90年代后, 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呈现平稳状态。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因为一些农村偏远地区受到条件限制, 监测和上报情况可能会出现不详实和漏报等情况, 而一些大城市, 传染病发生率的统计数据也有所缺陷。例如深圳等, 对于流动人口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有许多缺陷, 一旦发现传染病, 则遣返回居住地, 可以推断, 常住人口的传染病发病率统计结果往往低于暂住人口。以疟疾为例, 暂住人口不发病时可以正常工作, 一旦发病则难以回到原住地, 所以统计出的结果是暂住人口发病率较常住人口高。所以, 不同病种的发病率统计数据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 2 发病原因复杂 目前来看, 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原因较为复杂, 建国初期, 受到生存条件的影响发生很多传染性疾病,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经济条件水平大有提高, 医疗卫生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 在这样的条件下, 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不仅有原有的原因, 还增加了新的发病原因, 与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动密切相关。

2. 3 发病范围广 根据有关数据, 全球艾滋病患者数量达到7千万人, 而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是在1981年[2], 短短几十年已经达到了90万人, 发病的范围分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农村高于城市, 青壮年发病率较高。近年来, 我国成年人的感染率占0.1%以下, 看上去流行趋势不高, 但是我国本身人口基数大, 所以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还不能消除。并且, 据推测, 我国艾滋病的发展正在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 而艾滋病的传播不是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 而是复杂的社会-医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感染者自身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其家人、周边环境等都受到严重的影响。

2. 4 防控难度大 由于人口流动频繁, 使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一旦发病, 就容易出现大规模的扩撒现象。以结核病为例, 结核病是一个呼吸道疾病, 在居住密度大、人员流动频繁、空气质量差的地方传播迅速。在90年代末, 我国曾对结核病防治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但是由于人口流动频繁,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没有明显的下降, 反而有回升趋势。再以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为例, 最初在广东省发现非典病例, 短时间内就扩散到全国范围。若不是严格对传染源、传播途径进行隔离阻断, 疫情有可能扩大至世界范围。同时, 近年来暴露出来的免疫屏障薄弱的问题也引起关注。以前农村人口基本生活在农村, 与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接触少, 感染率低, 而现在, 随着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 与病原体接触后又返回家乡, 将传染性疾病带入到农村环境, 引起该环境下传染性疾病的小规模爆发。由此可见传染性疾病一旦发生, 控制难度就比较大, 因此在传染性疾病发现的初期进行有效的防控意义重大。

3 计划生育网络对传染性疾病防控的可行性分析

当前, 人口流动性大, 而登记系统不完善, 传染性疾病发生后, 其发生规模和传播速度并不能被准确记录, 因此想将传染性疾病控制在医院-患者之间来确定阻断机制可谓是难中之难。一般来说, 由于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化, 传播方向多元化, 导致传染性疾病的隐性发生率较难估计, 在传染性疾病被常规登记后很长一段时间才会表现出来。因此通常情况下, 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总是高于对这个疾病的判断。想解决这个问题, 只有完善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监测各种公共事件, 另一方面服务于社会公共事业, 从而达到防控的目的。但是, 这样一个系统的建立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其花费的时间和金额都是巨大的。因此, 如果利用当前的部门功能网络, 调整到全社会范围, 来进行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其可行性更高。其中计划生育网络就是可以利用的重要措施。

我国的计划生育网络现已遍及所有的县镇, 其服务项目有技术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优生优育咨询、节育技术推广等, 在完成这些功能的同时, 可以合理调整其服务范围, 使其在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上进行管理。例如在给妇科患者进行手术前, 需要做“传染病四项”的检查, 即乙肝、丙肝、梅毒和人免疫缺陷病毒, 并且需要记录原始数据, 建立健全的登记统计工作, 并定期上报自查。这样做使得传染性疾病的登记达到100%, 并能严格掌握传染性疾病的报告时间。

计划生育网络和现有的传染病防控系统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例如, 村医站在传染病防治的第一线上, 但是村医对疫情的处理能力有限, 相比之下, 计划生育网络系统的工作人员是村干部, 村干部对本地情况的了解程度更深, 并且领导力和号召力都比较强, 因此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传染病[3]。

早在30年前, 国家财政就为计划生育网络的建设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使得这个网络已经有了一定规模, 计划生育工作越做越好。现在使用计划生育网络防控传染性疾病, 可谓是最经济和可靠的。正如前文所描述的, 我国现在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90%以上的患者出现传染性疾病的症状后, 首次就诊都选择基层医疗机构, 如乡镇卫生所、村卫生所等[4], 传染性疾病的防控系统需要以基层医疗机构为单位, 如果真要建设这样一个网络, 其难度之大可以想象。另外, 我国仍处在发展时期, 各方面建设都需要资金支持, 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如果能节省成本, 则对我国的发展大有益处。而我国计划生育网络的建设已经打好了基础, 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现在只需要稍微调整, 将部门网络功能拓宽到社会公共管理事务平台上, 再稍做改进, 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 小结

目前来看, 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不能仅依靠现有的医疗手段来进行, 必须综合各管理体系, 充分了解传染性疾病发生的特点, 找到传染病发生的原因和源头, 跟踪感染者的流动情况, 从而达到有效防控的目的。计划生育网络的构建, 尽管投入小, 仅仅需要将现有的操作平台中的部门网络功能, 推广到社会公共事务即可, 但是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效果显而易见, 是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有效手段。

根据本文的分析, 国家传染性疾病防控中心应该合理使用计划生育网络, 对我国人口变化情况以及流动人口分布情况做好统计工作, 如果出现传染性疾病的病患, 及时了解其动向, 做好预防和治疗, 提高对传染性疾病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刘贤兵.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有效性研究.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 12(6):159.

[2] 荣丽卿.计划生育网络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作用分析.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20):2711-2712.

[3] 郑晓瑛, 陈功, 纪颖, 等.论计划生育网络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作用.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5, 114(4):213-216.

计划生育的作用范文第3篇

2、降低胆固醇:花生中还含有亚油酸,这种物质可以将胆固醇分解成胆汁酸,然后排出体外,起到很好的降低胆固醇的功效,同时还能减少因胆固醇超标而引发的疾病。

3、健脑:花生中还含有丰富的锌元素,锌可以很好的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还能刺激老年人的脑细胞,延缓老年人大脑衰老的速度。

4、花生露:我们可以将花生和牛奶一起用豆浆机打成花生露,这样食用可以很好的补充营养,特别适合儿童饮用。

5、煮花生:我们可以将花生放入锅中,加入各种调料煮着吃,这也是常见的一个小菜,尤其是在大排档,非常的常见。

6、拌凉菜:花生米还可以和黄瓜一起拌凉菜,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下酒菜。

计划生育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域 生产力一体化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有其特有的经济发展规律与过程,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在给社会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诸多难题。生产结构的不合理、生产链条的初级阶段、生产资源的浪费与整合都是新一轮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作为目前可行的发展方式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武汉城市圈等经济区域得到了很好的证明与实践。实行区域生产力一体化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提高经济竞争综合实力。

一、区域生产力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生产力发展往往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受制于特定的生产条件生产关系,发展过程呈现出特有的生产形态。就劳动者和劳动对象而言并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劳动者依然是人,劳动对象也基本是大自然,而劳动资料却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最初的石器发展到现在的机械化生产,生产资料的改革带动生产力的变革,构成了上层建筑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早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分散型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城市建设相对落后,。进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珠江三角洲面临发达国家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契机,借助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城市建设基础,开始建构大珠三角城市群。通过城市之间的比较沟通,整合地区资源,发展集约型经济,从而大大提高了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竞争力。简单来说,生产力一体化的发展得益于城市工业化水平的提高,通过城市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制定统一的发展策略,由分散型经济发展到集约型经济,实现生产劳动力、结构、规模、市场的统一,实现生产力一体化目标。

二、生产力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生产结构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要想实现生产力一体化目标,需要各个组成部分的配合与适应。生产力结构大致由五个方面组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也由最初的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二、第三产业的方向转变。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释放了资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提升了发展空间。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地区之间的差异,比如长三角发展模式与苏南发展模式,各有其独特的发展条件和限制条件,因此在做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候,要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经济的发展逐渐脱离了低端生产状态,将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改变了以往靠消耗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低效益、高污染局面,有效缓解了当前的生态环境危机。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劳动力、资源市场的调整,就劳动力而言,以往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正在慢慢消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科技人才。资源市场的转变改变了以往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将资源的能量释放出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生产规模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生产规模一体化过程其实也是集约型经济发展的过程。小规模的经济发展状态不利于发展地区优势,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目标。生产集团的吞并与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整合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生产集团规模的扩大,从内部来讲,分工的细化优化,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发展速度;从外部来说,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形成统一有效的市场,商品销售,人才培养都具备了相应的市场供应,统一的市场一旦形成,地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拉动海外投资市场的扩大与增长,这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重大的意义。

(三)生产力布局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生产力布局一体化过程往往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的产物,经济效益的提高要求生产的集约化与效率的提高。因为资源利用成本、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生产商为了减少成本,更有效的利用有限的公共设施资源,会自觉的发生进行集聚,发生集聚效应。加上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产业的生产布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限制性,这些都促使生产力布局朝一体化方向发展。生产力布局一体化不仅可以有效的节约生产成本,还有利于加强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形成统一的销售市场,增强地区经济竞争实力。

三、结语

生产力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布局的调整与统一规划,并通过打破行政界线,组建城市共同发展圈的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整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正霞,罗泽龙.论区域生产力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计划生育的作用范文第5篇

“研学”主要是教师在深入研究学情、学法和课标法和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引导学生学习的目标、内容、方法的 “研学案”,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通过生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钻研知识和方法提升能力。“后教”主要是教师针对学生钻研后存在的困惑与问题,进行恰当的点拨、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再进一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充分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从结构上来看:“研学后教”可以看作是先研学,再教。与以前的老师先教,学生再进行模仿地学习相比,不但在表面上的顺序有变化,而且在更深层次的教学思想、教学本质、教学模式都进行了大的变革;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是以学定教,教在学之后,教是关键。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后进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关键处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效率,改进他们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后进生转化的最终目的。

二、“研学后教”的具体措施

1. 利用“研学案”中课前导学,帮助英语科后进生接受新知识

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学,这个备学就是“研学”中的一部分。它可以让后进生初步感知新知识,找出新知识的重点和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也能形成一种有计划的良好学习习惯。

(1)资料搜集,了解课文知识背景。

牛津版教材内容涉及各个方面,要求学生有很广的知识面,很多内容后进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或者没有留意到,例如一些国家的风俗习惯、国情或一些新颖事物等。例如初中七年级修订教材中提到的British Summer Time,The Amazon rainforest,Backpacking和Street performers等。这就要求他们查阅相关资料,在了解背景后,更容易理解相关知识。例如:在教学The Amazon rainforest 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身边一些关于亚马逊热带雨林相关的图片及资料,这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新语言点和新语法的预习。

研学案的编写有利于后进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跟上课堂的节奏。“研学”是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行为。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进行“研学”,听课就显得非常被动,而且还会手忙脚乱,课堂效率也不高,尤其是后进生,此情况会更差。如果后进生进行了课前“研学”,他们在老师讲课之前已经对课堂的知识体系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那么老师进行解释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课堂记录也有了重点,对教师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还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 利用“研学”中的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帮助后进生提高学习效率

英语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可以唤起后进生主体的体验感、成就感,这就为英语“转差”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契机。长期来,教师以传统方法转差,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心理状态,采用的学习方式也是传统的,效率不高,收效不明显,学生的成就感几乎没有。运用合作学习,真正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后进生在优生的帮助下能够更容易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1)以优秀带后进,进行合作探究。

英语学习同其它学科一样,也有其学习的规律、知识间的联系。因此在学习中,学生努力进行自我学习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后进生由于知识体系的缺陷,要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存在很大的难度,他们与优生在合作基础上进行探究,发挥集体的力量,更能令他们享受成功的愉快。如英语词汇中构词法、名词的复数、代词的区别、时态的运用、时间的表达、常见句式等都可以让学生在练习后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在运用中寻找规则,后进生可以在错误中掌握知识。

(2)以优秀带后进,完成合作展示。

研学后教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在进行合作探究后,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在这个环节中合作学习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密度和广度,尤其是在语言课上。英语学习离不开对话的操练、角色表演及成果展示。但是英语科后进生往往因为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能单独胜任这样的学习任务。他们不敢开口或不愿意开口,在活动中往往保持沉默,成为课堂上被遗忘的一部分,错过了语言操练的一个个机会。长此以往,更造成了恶性循环:因为差不愿学,不学就更差。根据学生的成绩、能力、水平的高低与性别等进行分组,在小组的活动中,后进生在优秀学生的指导下可以完成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参与到操练、表演及展示活动中,以达到锻炼语言的目的,提高学习信心。

(3)以优秀带后进,提高作业质量。

学生的知识并不都在课堂中获取,学生的能力也并不都在课堂内培养。尤其是后进生,课堂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完全不够的,他们的语言知识与能力需要在课后加以巩固和加强。所以,课外合作学习也必定是课内合作学习不可或缺的延伸和补充。而“后教”之后的拓展和延伸恰能达到此目的。

A.依靠小组合作,助后进生记忆单词。

英语学习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掌握词汇量的大小,后进生最迫切的也是解决语言基础的问题——记忆单词,而教师检查的手段之一就是在课堂上进行单词听写。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无法一一兼顾,这时就可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优生可以帮忙后进生进行补听或预听,补听主要针对课堂听写不过关的单词,预听主要针对下节课需要进行堂听的单词。经过这样“一补一预”,后进生记忆单词的效率肯定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夯实了基础,后进生的转化也有了基础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