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创业奖励办法

创新创业奖励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创业奖励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创业奖励办法

创新创业奖励办法范文第1篇

一是优化服务。

主动深入科技型企业和科研第一线,开展调研摸底,打捞企业技术需求,为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在市落地转化。实行一次告知、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行政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实现了应上尽上。进一步规范程序,在科技项目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奖励申报等工作中压缩审批时限,减少环节,严格抓好及时办结事项的落实,让办事群众“少跑路”,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截至目前,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达70家,高新技术企业65家,省级创新平台10家,众创空间1家,市级创新平台25家。

二是政策帮扶。

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大市的实施意见》、《市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奖励办法》、《市智慧科创城建设工作方案》,强化全社会研发、技改等科研投入;出台《市关于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规范科技项目管理流程,出台《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将科技资源由“撒胡椒面”转向“精准扶持”。几年来,累计发放科技奖励资金1600万元。

创新创业奖励办法范文第2篇

一、2017年工作总结

(一)全面推进创新创业,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新新引擎。一是积极推进双创工作,营造创新发展大环境。结合区情,研究制定了《XX区推进众创空间载体建设五年规划暨行动计划(2017-2021)》,明确了“到2021年建成30个总计139万平米众创空间载体,培育科技型小微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聚集和服务创客1万人以上”的五年规划,已经区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并印发执行;制定出台了《XX区促进众创空间发展的若干政策》,从硬件建设、服务能力、投融资等多方面对创业者创新创业给予奖励支持;每月组织召开1次“逐梦XX”?创业行活动,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与辖区众创空间负责人、创业者代表及有关服务机构开展座谈活动,了解和掌握创业者的成功经验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区级相关部门配套提供政策支持,畅通创新创业通道。截止目前,全区累计建成众创空间载体14个,投入运营面积为24.47万平方米;入驻企业或团队392个,吸纳创业人员2411人;2017年新增企业和团队189个,新增就业人员1342人;获得专利158项,在孵企业获得融资320万元;辖区众创空间举办创业大讲堂、创新实践大赛、项目资本对接会、创业导师座谈会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累计143场次,参与人数达到1万余人次,在全区营造了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二是强化计划项目管理,持续培育科技创新主体。组织推荐辖区科技企业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帮助企业争取相关政策支持,截至目前,推荐辖区企业争取各级各类科技支持资金1057.53万元,其中:5家企业列入“2017年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计划”,获得支持资金210万元;5家众创空间列入“XX市小微企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第一批计划项目”,获得支持资金570万元;27家企业列入“2017年XX市科技计划项目”,获得奖补资金320.91万元(其中:2家企业获得“社会发展引导计划项目”80万元;17家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奖补项目”165万元,8家企业获得“科技金融结合业务贷款贴息项目”75.91万元。)持续培育区级科技小巨人企业,严格按照区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程序,筛选评审本年度拟支持的科技企业小巨人项目,今年经专家评审等一系列严格程序考察筛选后,拟确定5个项目列入区级科技计划予以支持。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帮助企业积极申报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目前已向市科技局推荐认定市级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13家,第二批高新技术企业22家,做好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配套服务支持,今年拟对17家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创新奖励补助。加强已列区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委托第三方机构对2014年列项的15家区县小巨人项目进行项目验收,邀请区财政局进行全程监督。三是细化服务企业工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科技金融合作,与XX科技金融中心共同举办金融产品推介会3次,联合区金融办举办培训会2次,帮助企业了解科技金融政策,争取市级科技金融结合信贷业务贴息,今年我区拟对8家科技企业实施科技金融结合贷款贴息。加快完善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实时更新科技综合服务、知识产权、创新创业、科技金融等模块相关信息,进一步完善平台服务功能。四是深化知识产权工作,营造鼓励发明创造的法治氛围。制定出台了《XX区专利资助与奖励办法(试行)》,对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进行奖励补助,拟定了《在商品流通领域开展企业专利保护制度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举办知识产权专题培训会1次,开展专利执法专项检查2次,检查并登记专利产品100余件,围绕“3.15”、“4.26”和XX青博会等大型活动,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4次,在大明宫XX购物广场设置知识产权宣传栏,定期投放知识产权宣传资料,形成长期、固定的知识产权宣传平台。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不断提升辖区群众科学文化素养。一是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科学氛围。3月份组织了以“科技引领美好生活”为主题的XX区第二十五届“科技之春”宣传月大型宣传活动,9月份组织策划了以“创新驱动发展,科学破除愚昧”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全区30余个部门及各街办广泛参与,面向群众积极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绿色节能、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法律法规、劳动者创业等方面的宣传培训活动,营造了浓郁的科普宣传氛围。二是不断丰富科普宣传载体,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投入10万余元资金,在全市率先建立了2个社区科普e站和4个社区科普信息化管理平台示范点,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科普宣传,大大提升了社区科普智慧化、信息化管理和服务能力,解决了科学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9月20日,XX区2017年社区科普大学分校第二学期开课暨社区科普e站、社区科普信息化管理平台示范点授牌仪式在电子城街办西京社区举行。举办了中国科协流动科技馆XX巡展活动,组织辖区20余所学校师生和1500余名机关干部、社区居民参加巡展体验活动,切身感受科学魅力。加强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管理,全年开展科普讲座、社区第二课堂活动等科普进社区活动380场次,让市民在家门口与丰富多彩的科普知识“零距离”接近。三是深入开展青少年科普工作,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组织开展了XX区第三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选出212项优秀作品代表我区参加全市、省、国家级评选,获得市级奖共187项,其中一等奖33项;获得省级奖项32项,其中一等奖7项;区科协获得省、市优秀组织奖;有3个项目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开展了机器人创客讲座、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创新创客校园科普行”系列活动。组织参加了第十七届陕西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市赛和省赛,承办了陕西省2017年"大手拉小手-弘扬科学精神"科技体育夏令营示范活动暨XX区青少年科技模型比赛。四是积极争取科普项目,着力打造科普工作示范社区。驾坡街办阳光社区、大XX街办翠华北路社区获得XX市社区科普益民计划项目实施单位,分别获得3万元资金扶持;XX社区获得2017年陕西省“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先进集体,获得6万元资金支持;我区获得2017年XX市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资金16万元,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市级项目资金7.2万元,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市级项目资金5万元。全年共计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40.2万元。

(三)完善防震减灾体系建设,不断增强辖区地震综合防御能力。一是全面部署,积极落实全市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工作任务。制定下发了《XX区落实XX市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及时跟进督促各成员单位扎实落实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二是加强地震监测预报,有效提升数据监测水平。认真做好台站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与省、市地震局台网中心实时传递地震信息数据;制定了地震短临跟踪监测工作方案,及时更新全市防震减灾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按时报送PDA灾情系统信息,认真做好东晁、绿叶园2个强震台看护工作。三是积极落实抗震设防要求,切实推进震害防御能力建设。规范防震减灾各项行政审批行为,制定办事指南,绘制办理流程图,扎实落实“最多跑一次”要求,目前区内新、改、扩建建设工程备案6项;新建了长安大学附属中学1所区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配备了必要的应急设备和宣传资料,指导205所社区、黄渠头社区积极申报市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四是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综合处置能力。开展了XX区2017年度地震应急准备自查工作,强化应急日常准备工作管理;对区内2000?以上的应急疏散场所情况开展了调查统计,新建了205所社区Ⅲ类应急避难场所1处,与XX美术学院积极接洽拟建立1处Ⅱ类应急避难场所;联合区教育局、区红十字会在长安大学附属中学组织开展XX区中小学地震应急演练;举办了地震应急管理工作培训班,全区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街道群测群防人员、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和区地震应急现场工作队共50余人参加了培训。五是广泛开展宣传,不断提高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充分利用“5.12”、“7.28”等时机,广泛利用社区科学大学、科普宣传栏、科普e站等宣传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法》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活动。九寨沟地震后,为了使辖区群众消除恐慌情绪,及时组织策划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等系列活动,有效增强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二、2018年重点工作任务及措施

科技工作:

1、加快推进众创空间载体建设。落实各级扶持政策,跟踪美苑楼尚、大都荟等大型项目打造亮点,突出特色,以各街办、鱼化工业园、XX科技产业园、科技创新基地、小寨商圈为重点,摸清辖区闲置楼宇情况,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开展招商工作,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打造众创空间载体。

2、加快补齐创新转化能力短板。按照《XX区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加快补齐“十大短板”工作方案》要求,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围绕区级领导走访高校、院所、企业情况,抓好有关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等方面工作的对接,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加强与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区金融办合作,搭建科技企业与金融单位的桥梁,解决企业融资需求。

3、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按照“分类划档,扶优助强”的原则,继续培育科技企业小巨人;广泛宣传《XX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继续做好政策、信息服务工作,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促进辖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4、继续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积极落实《XX市专利资助管理办法》和《XX区专利资助与奖励办法(试行)》;结合“3.15”全国消费者权益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科技活动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开展点面结合、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在商品流通领域选择1-2家企业开展流通领域保护专业试点工作;选择2-3家重点企业做好有针对性的特色专利服务,开展小巨人企业专利提升工作。

科协工作:

1、广泛组织科普宣传活动。积极策划组织“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普日、学术金秋等全区性重大科普活动,开展形式新颖、特色鲜明、氛围浓厚的科普宣传活动,全年深入社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40场次,努力打造全区科普宣传品牌。

2、不断提升科普阵地水平。以创建科普示范社区为抓手,积极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打造1-2个省级和市级科普示范社区;加强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管理,新建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2个,全年开展社区科普讲座活动300场次。利用陕西自然博物馆科普宣传阵地组织参观体验活动,开展经常性科普宣传活动。

3、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科普宣传。继续做好科普中国V视快递落地应用工作,并向有条件的社区拓展延伸,扩大全区科普信息化网络化宣传覆盖面,选择有条件的社区新建2个社区科普e站和4个社区科普信息化平台,大力提升社区科普公共服务的精准度。

4、着力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创新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载体,举办我区第3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推进青少年主题科技实践活动,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大手拉小手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青少年科普夏令营、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活动。

防震减灾工作:

1、全面落实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工作任务。以积极推进创建工作为抓手,深入实施XX区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全面提升辖区地震综合防御能力。

2、切实增强震害防御能力。加强台站和台网运行管理和维护,强化震情监视,提高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科学性;创建1个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1个市级防震减灾标准化社区。

创新创业奖励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一、大学生创新教育在国外的发展过程

创新创业教育属于教育实践方面的全新领域。其主要含义是通过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其创业素质,最终实现学生综合创业能力的目标。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体系中的相关实践探索相对较早,目前相对较为成熟。美国教育界最早在该领域进行了实践,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美国哈佛商学院Myles Mace教授于1947年率先在该校开设专业教育课程,前后约有180余名MBA学生参加了该课程的学习。据统计,美国现有约1600所大学开设了与创业相关的2200门课程。

此外,英国也是开展创业教育较早、成效突出的国家。据统计仅2006年就有190万大学生参与了英国的创业教育课程学习,占全部学生的7%左右,这其中有34%左右的学生学习了创业课程,高达66%的学生直接参与了课外创业活动。

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现状

我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国内很多高校已将创业教育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此外,很多学校组建了相应的创业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创业比赛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各级政府部门也在政策上向创新创业倾斜。虽然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这种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具体专业之间的脱节,学生将创新创业与学习相结合的能力还存在着很大欠缺。

三、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依托校园文化,开发第二课堂

(1)以实践活动为手段,以教育体系建立为目标。高校的教务、学工以及团委等相关部门必须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相关实践活动。例如,交流研究、专题讲座、讨论沙龙、学科竞赛,等等。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以定期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相关能力和思想,构建创新创业的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

(2)开发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开发必须与学科竞赛、社会实践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各高校需加大相应的宣传力度,还要与各种创新能力、职业能力规划、数学建模等赛事相结合,真正营造出良好的氛围。立足于本专业特点展开立项式的创新与创业活动,这需要指导老师与参与课程的学生投入极高的热情。

实践的开展离不开理论体系的构建,学校在鼓励学生申请专利的同时,还要支持他们多发表相关实践的论文。学校应设立相关的经费,依据学生实践效果与论文质量给予相应的费用支持,并根据项目的等级给予经费支持。这种由学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项目更能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也有利于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2.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各高校需根据专业特点将创新创业课程引入学校培养方案,有机地与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要有实际的可操作性,不能局限于研究或者思想教育中,而要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逐渐将该能力的培养形成成熟的课程体系。

3.建设相应的实习基地与实验室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不能仅仅立足于单纯知识能力教育。区别于课堂形式的教学,实践教育是获取直接经验的方法,是立足于实际的学习过程。实习基地与实验室的建立可以充分实现实践教学的资源共享,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校内基地的建设要以环境、教学内容功能与运营模式的构建为主题,真正搭建出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间的桥梁;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以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制度

(1)在教学质量体系检查制度中加入实践教学质量的测评,学校督导组深入实习基地与实验室,对相应实践教学情况加以分析评价。

(2)针对授课教师,高校可以采取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奖励办法来促进他们的工作热情。完善的奖励制度可以促进实践课程质量的快速提升。创新性国家是国家层面提出的教育方向,为了增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各高校要意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重要性,其对提高本校竞争力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1.创新创业培训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1)主要内容。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该项培训面临的实际问题,结合政府、院校、社会的相关政策和举措,通过院校内部的调查,了解本校创新创业培训的途径与机制,经对比与分析,真正了解校内创新创业培训的现状与问题。

(2)培养目标。我校通过研究本地区的经济情况,构建适合我校自身的教育体系。该体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科学性和普遍性,可以有效地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①逆向思维在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针对我校艺术专业学生特点,通过逆向思维的培训,将教学模式从较为传统的创业模式转变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型教育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就是提炼成功创业者的品质元素。在优秀案例的指导下,以培养校内学生优秀品质为前提,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职业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摇篮。高校应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基础,将德、智、体、美等相结合,培养出高技能型的创新创业人才。③以专业为导向,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如何避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出现的问题。①根据本地实际教育现状入手,参考国外创业教育的成熟经验,正视问题,扬长补短。此外,我们还需要科学认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培养的实施必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可行性。②深刻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倾向因素。针对高职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受众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既有社会大环境与院校特有教学环境的因素,还包括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在特定的环境中,如何针对学生个体进行创新创业培训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③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应用。相关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众多,针对大学生的特点,我们通常采取初创期模式加以培养,通过有针对性的阶段培养可以逐渐转变为成长期模式的培养一直到定型期模式。不同模式培养要有相应的教学模式,每个过程都相对固定的时间,任何跨越式的发展都不适合大多数学生群体。

2.创新创业培训的主要方法与计划

(1)实施方案。我校实施创新创业培训之前应先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结合成功案例和相关文献对我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预测分析为主,定性定量分析为主的研究。

(2)实施方法。实施创新创业培训前,我们针对本校学生做了问卷调查,真正了解他们对该培训的基本认识与学习方向;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为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提供了必要的资料与数据;针对省内外的创业个人与团体进行走访;或与其他高职院校做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3)具体实施计划。①针对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的分析和总结。②以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建出“6Q”品质建设体系(见下图)。该体系中的六个核心之间的促进又推动了双元的合作与双元的品质的提升,最终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③相关精神、品质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以相关创业理论和案例相结合,强化学生冒险意识,激发学生创业动机,提高学生创业精神,培养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及能力。以健商、德商、智商、情商、逆商、志商、发商(简称为7Q)为培养重点,教育学生带着爱和信仰去创业,将创业看作最能吸引人的动力,最终实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通过实践体验,使学生体验到创新创业的艰辛与愉悦,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来之不易,并能通过不断总结个人的失败教训与成功经验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通过经营管理经验的积累培养其开拓精神。

五、结语

现代教育与知识性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毕业生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则需要各高校不断转变教育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完善“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将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建立适合本校本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和管理模式,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 博,杨 琼.探索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01).

[2]周 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区域实践及理论反思[J].职业技术教育,2014(04).

[3]安玉雁.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运行[J].职业技术教育,2012(23).

创新创业奖励办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开放性实验;创造能力;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085-02

自1999年开始,高校普遍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名副其实的大众化教育阶段,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扩招的直接结果,使得我国教育的规模、数量,特别是工科教育的规模、数量在上升,而教育质量却在下降。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尤为重要。

事实上,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的。对工科大学生而言,加强以实验为代表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已得到业界充分认可。教育部在2005年高教1号文件中提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2006年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2007年进一步提出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经过几年的发展,加强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各高校的实际操作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课内教学和课外创新实践脱节,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融合度差等等。由于教学时限以及学生精力的限制,通过增加课时来解决这一问题几乎是不现实的。总结各高校的经验发现,开设开放性实验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开放性实验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自由(可扩展、开放)式”物理实验教学改革。1979年西安交通大学黄嘉豫教授也提出了理工大学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倡议。开放性实验教学已然成为培养工科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将开放性实验科学合理地融入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意义重大。结合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现状,对于如何利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培养工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正确处理好开放性实验与课内实验的关系

在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会在一些课程里开设必要的课内实验。这些实验通常都是为满足该门课程教学需要而设计的。一般学时比较少,无法有效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其次,在实验教学内容安排上,内容比较单一,对一些原理和现象的验证性或演示性的实验所占比例较大,而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较少。再次,在实验教学的方法上,多采用灌输式,即实验课题的选择、实验步骤的制定和仪器设备的组织准备等均由实验老师进行,实验时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报告内容操作即可完成实验内容。因此,传统的课内实验客观上压抑了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影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与传统课内实验不同,开放性实验是以学生兴趣为主要出发点,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导向,且实验安排自由。开放性实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为保证开放性实验在培养创新创造能力的作用,必须正确处理开放性实验和课内实验的关系。

课内实验作为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目的在于加深课程内知识的理解。但为了学生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开放性实验,可以精简课内实验,课内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因而课内实验内容以反映基本知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对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则主要通过开放性实验来实现。为提高学生参与开放性实验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其在人才培养中的效果。可以将开放性实验的考查以学分等形式体现在培养方案中。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开放性实验管理机制

与传统的课内实验批量大、内容固定的特点不同的是,开放性实验内容相对不固定、时间不固定,学生的自主性要求高。同时由于开放性实验的不固定性,容易导致开放性实验与课内实验的安排发生冲突。并且,由于实验条件有限,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开放性实验教学大多还停留在表面上。部分学校仅仅只是搭起了开放性实验教学框架,但开放性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质量监控等并没有完全落实,使得开放实验教学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一般而言,开放性实验综合性强,实验项目内容分散,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在实验室场地管理、设备管理以及耗材准备等方面都不能照搬传统课内实验的管理模式。要提高开放性实验的效率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开放性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完善。由于开放性实验内容杂、分散、试验时间不固定等原因,仅依靠有限的实验室教师难以管理到位。应该吸纳部分专业教师、学生配合相关实验室专职教师参与开放性实验的管理工作。特别是专业教师,要对开放性实验项目内容、实验方案等进行审核、指导。参与管理的学生主要协助对开放性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2.基于校园网络平台,建立开放性实验项目的预约管理制度。基于开放性实验的上述特点,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如教务管理系统,将能进行开放性实验的场所、设备资源等输入管理系统实现网络化预约管理,既可以节省人力,又可以提高开放性实验管理效率。专业指导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审核学生的实验方案、监管实验进展、点评实验效果等。

3.实验耗材管理。开放性实验由于不确定性,其耗材的使用不可能都提前规划好,因而不可能都统一采购。除了部分常规的耗材可以由实验室批量采购外,大部分耗材应由参与开放性实验的学生自行采购,或者指导老师协助购买。

4.开放性实验项目管理。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建议将开放性实验与大学生创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统筹起来。一方面,开放性实验主要源于学生的想法与愿望,其实验经费不太可能全从实验室经费中划拨。学生一旦有了好的想法,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可以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或参与各类大学生竞赛项目。这样不仅可解决部分实验经费问题,还可以锻炼表达能力,提高参与开放性实验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学生没有很好创新思路的前提下,专业教师也可就自己科研项目的某一点作为开放性实验的内容。这样学生也可以很好地认识专业相关的一些前沿知识,并从中锻炼自己的创新创造能力。

此外,结合企业实际需要,与企业联合开展开放性实验也值得尝试。工科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培养企业所需的工程技术人才。如能根据企业生产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参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在提升创新创造能力的同时也将加快学生就业后更快地融入单位的工作。

三、开放性实验的动力机制问题

毋庸置疑,开放性实验在培养人才创新创造能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仅靠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仍然很难有效发挥开放性实验的作用。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为关键的是要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从制度上鼓励并认可开放性实验对培养人才创新创造能力的重要性。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从制度上鼓励其参与开放性实验的积极性,一方面可将开放性实验与课内实验一样计算学分。另一方面,可将开放性实验进行组合,达到一定要求视作自选课处理。通过这种方式处理,将开放性实验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此外,学校可定期或不定期对开放性实验成果进行展示,对于成果优秀的予以表彰,相关成果优先参与各级比赛。同时在条件成熟时可考虑以展馆的方式长期展出相关成果。这样既是对参与开放性实验同学的表彰,也必将提高其他同学参与开放性实验的积极性。

对于积极指导开放性实验的专业老师和实验室老师也应该认可其工作。如前所述,开放性实验管理难度本身很多,而如果他们所付出的劳动得不到认可,必会影响教师参与指导开放性实验的积极性。事实上,完全可以制定相关标准,根据开放性实验指导效果适当计算教师的工作量,并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时予以考虑。

此外,开放性实验的动力机制还应该包括对开放性实验成果的考核办法。只有制定合理的考核办法,才能杜绝为了开放而开放,真正意义上提高开放性实验在培养人才创新创造能力中的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开放性实验的动力机制主要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开放性实验成果考核办法、学生参与开放性实验的鼓励、奖励办法以及教师指导开放性实验的考核办法。

结语:

开放性实验在培养人才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然而要发挥其作用,尚需处理好开放性实验与课内实验的关系;针对开放性实验的特征,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为激发学生、教师参与开放性实验的积极性,还需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包括开放实验的考核办法、学生参与开放性实验的鼓励、奖励办法以及教师指导开放性实验的考核办法。

参考文献:

[1]刘志.探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

[2]刘志,张宗登,杨勇波,田飞.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实践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3]褚晓锐,钱波.基于工科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0).

创新创业奖励办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活动;物质激励;激励机制

在高校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和科研意识,指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科技学术活动,这已经成为当代高校的共识。许多高校相继出台关于在校大学生专利和论文奖励办法,如《中国矿业大学专利及论文奖励办法》、《浙江师范大学学生专利工作管理办法》等,对在校大学生、申请专利给予一定的奖励,方式几乎都是费用资助或金钱奖励等物质方面的,对于这种状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 高校激励大学生创新的动力来源

培养学生是高校的天然职责,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更是高校的理想,但实际的情形是,高校在推进大学生创新机制的同时不乏功利性,原因在于高校目前的竞争性生态环境,量、科研成果与学校规模、学生数量、文理特性等等一起成为衡量一所大学的指标,这些指标不像人才培养质量那样难以捉摸,都是可以量化的客观指标,逐渐成为教育部和各高校追逐的目标。在这种功利心理驱逐下,不仅高校教职员工被绑上这辆战车,而且,在高校短暂性“居留”的大学生也被作为可挖掘的新资源,一个实例就是全国高校博士生毕业条件里,几乎毫无例外地规定博士生须以本校为第一单位署名的论文才被认可,甚至在有的年份,部分高校学生数量已经超过教师的数量,在这种精神指导下,论文质量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数量和期刊级别。

二、大学生创新金钱激励机制的缺陷

必须承认,大学生从事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实验室、设备、材料,又或是金钱,有时它们的作用不可替代,但反过来,并不是具备了这些条件就万事大吉,相比刻苦钻研和长年累月的付出,这些物质条件还只是可替代的外部条件。高校对在校大学生和申请专利进行金钱激励,一方面使部分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能克服物质上的困难,没有后顾之忧地从事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可能使部分没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投机取巧,刻意包装垃圾专利,即便申报的专利将来没有实用价值,没有被企业看中,但由于高校的金钱资助,专利申报费用和专利年费都有高校的资金支持,不存在成本问题,同时,有一纸专利证书在手,高校评优评先优先考虑,也利于将来的就业,可谓名利双收,如此种种,两相比较,专利的创新性、实用性和新颖性并不重要了,这些恐怕有悖于全社会激励大学生创新的初衷。

专利申请尚且如此,也不例外,黏贴、复制、大段抄袭等学术不端现象屡见不鲜,被曝光学术不端的大学教授大多凭借抄袭的论文职称晋级,并获得过校方的金钱奖励,这样说来,高校部分地成为学术不端的帮凶,而学术不端的群体俨然已经从教师过渡到在校大学生。

三、 高校激励大学生创新的理性方法

对于在校大学生申请专利或,应更多地从金钱激励转向精神激励或作为推优评先的优先条件。首先要明确的是,世界各国专利法对专利申请都规定有申请费用和专利年费,这些费用的存在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它们部分地拦截了垃圾专利,使那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止步于专利之外,同时,专利年费使那些不专注于专利应用的专利人很快丧失专利权,专利成为现有技术,成为社会公共使用的技术。专利年费的存在对无心经营专利的专利权人本身是一个考验,而这个在高校金钱资助的情况下变得无关紧要,专利权人可以毫不费力地利用公款维系着毫无价值的专利产品,一旦有人侵犯该专利权,专利权人还可以收获额外利益。总的来说,高校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已经使专利法规定的申请费用和专利年费形同虚设。

(一) 精神激励的作用不小于金钱激励

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是基于利益的驱动并没有错,但如果认为完全处于利益的驱动是错误的。甚至说,创新活动给大学生带来的精神激励作用远大于来自金钱方面的作用,因为创新活动带来的成就感、荣誉感和自我满足恐怕只有创新创业者自身才能深刻体会,因此,站在局外人的位置去看待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活动,更有效的激励机制并不一定是来自金钱方面。高校教书育人的宗旨不能抛弃,用榜样的力量鼓舞人,以先进的事迹感召人,用大篇幅对从事创新活动大学生的事迹进行报告,鼓励更多的青年学生投入到创新活动中来才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 大学生创新后续平台的提供

虽说万事开头难,专利申请很困难,但使专利发挥后续作用更为困难。的渠道有限,即便是高校给予金钱资助,科研成果仍然得不到传播,有一个实例是西南政法大学联系出版社将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结集出版,这比直接给予金钱奖励更为有用。专利或者论文都好比创新者的孩子,它们能快速成长是创新者的最大愿望,如果不存在专利的后期照管平台,大多数专利最终毫无声息地被淹没了,甚至有时,在大学生毕业之后,随着在校大学生身份的丧失,高校就停止了对该生和其享有专利的关注,这不能说不是一个极大的浪费,也是一个遗憾。从这个方面来说,专利权人缺少的不是金钱,而是促进专利应用的后续政策和实践。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四大功能,将在校大学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成果是高校职能范围之内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裴世鑫等:《结合大学四大功能,推进高校教学改革》,载《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2] 参考《浙江师范大学学生专利工作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