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亟待加强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生活节奏日趋变快,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日益滋生泛滥,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小学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
一、当代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这种“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模式”,在农村已经十分普及遍,父母外出务工常年不回,祖父母“管不来孩子”抑或“管不了孩子”的情况比比皆是,广大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凸显,尤其令人担忧!
(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间也开始流行起来:如不少孩子生日讲排场,家长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社会大环境对此类现象,也未作出反应,甚至默许。
(三)、学校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负面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学生心理因素。现代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但是,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甚至作出让人难以预料的其他事情。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前提和基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要从各方面培育人,那么他首先要在各方面了解学生。”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就要多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多听一听来自童心世界的呼声,和学生交朋友,加强心理沟通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关键和要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师生关系是学校里面的一种重要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而这种关系也会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是影响他们一辈子的事情,这其实是比单纯的成绩更重要。这就决定了我们研究师生关系在现阶段是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我们知道非常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把学生的个性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层次,而不够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会在一定程度重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 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方式和方法――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给孩子创设有利于合作学习的环境,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为了更大地发挥孩子间合作学习的效能,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竞争方法。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等。并把小组合作中的成果具体量化,进行评比,给予公布。为合作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总之,只有搞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去学习、去生活,才能培养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有效有序;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是人们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世明.浅析小学生的心理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学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国民素质,学生不仅要进行文化素质的教育,更要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根据最近几年的研究调查,在很多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有心理问题的中小学生超过总人数的五分之一,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比较欠缺,要实现基础教育的目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特定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文化和精神共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心理教育已经成为人才教育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中小学教育改革工程的重要环节,学生的教育工作不能只局限于文化课,更多的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因素,所以心理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主要影响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的基本素质可以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对于学生的整体素质来说,心理素质最为关键,是影响其他发展因素的核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还需要从心理素质入手,通过心理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学生的各项智能,从而提高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能力水平。通过不断的心理素质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开发,发挥自身优势,增强自我认识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在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所以说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就是在于心理健康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状态,适当地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能够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通过鼓励和潜能的激发,能够让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分析
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育、集体活动、团队活动、课外活动、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等形式展开,按照心理健康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展开一些的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行开发,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素质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提问的良好习惯,逐渐完成学生的心理将康教育。
(1)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①可以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通过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来满足学生的心理咨询的需要。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很少主动地寻求心理辅导,所以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主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类心理学常识,让学生自我分析,强调消极心理的消极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去避免产生消极情绪。
②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中。通过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其他学科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班级活动中或者思想政治课中,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利用课堂实践让学生接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
(2)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够理想,一部分原因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方式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不能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以学校要在这方面加强管理。在任用教师时,考察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否具备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资质,同时还要考察是否具有中小学学生心理辅导的经验,对学生的心理把握程度如何,这样才能让教师更好地针对中小学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还要对其他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其他课程也能穿行心理健康内容的教育,在遇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也能进行鼓励和辅导,尤其是班主任,提高沟通交流的技巧,在班级管理中多和学生进行交流,营造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3)将心理评价纳入到传统评价体系中
应试教育完全以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过分追求分数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学生也有可能因为过分看重分数而采取一些不当的手段,比如作弊、修改成绩、撒谎等等,这些都会助长学生形成不良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并不能完全依靠成绩去评价学生的学习,也许学生非常努力地付出,但是方法不对,成绩不理想,久而久之失去自信和动力,被学习的压力压垮。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找到学生的薄弱环节,通过沟通和鼓励,与学生一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可能学生的成绩不理想,但是表现出了很强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依旧应当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逐渐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105-0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须认真加以解决,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虽然高校日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大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方法不当,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合理、难操作、措施难到位。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差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长速度之快,负面危害之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上大学后,生活的环境改变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强、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四)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对如何处理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一)创造良好的校园坏境。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活跃的学习氛围,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生机昂然的校园景象等无疑对大学生起着感化和陶冶作用。
(二)开设系统心理健康教育课。高校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要大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三)注重专业师资培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要从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学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单一性、教育过程的简单化等问题,特别是对“问题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
(四)丰富和健全多样的心理疏导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通过班会、走访学生宿舍、和学生谈心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省,让学生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改进过去心理咨询坐等大学生上门的方法,主动、公开、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防患于未然。
(五)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也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达到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学到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知识。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走上社会后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学会生存,懂得生活,了解别人,融洽人际关系,强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能力,以饱满的精神去迎接时代的挑战。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只有心病心治,师生共同努力,让大学生身心健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使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走出阴霾,摆脱困境,以积极的心态、健康的情绪去面对各种挑战。因此,高校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研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大学生的心理导向,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荒.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0
【关键词】 中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和发展方向的转变,面临日趋激烈的职业竞争,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中职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中学时期是人生最为重要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当前中职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
(一)学习动力不足,自卑感严重
进入职校的学生,与原来初中升入普通高中的同学相比,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往往不受老师的重视,容易出现心理不平衡,更加厌恶学习;也有一部分同学在进入职校后,很想换一个精神面貌,拼命学习,甚至开夜车,但常常由于基础较差或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成绩总是达不到预想的水平,于是在思想上会萌生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怕同学取笑、怕家长和老师责骂,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常常处于忧郁、悲观、沮丧的心境之中,不能自拔。更甚者,有学生不愿与班中学习好的同学交往,反而主动去靠近成绩和纪律差的同学,似乎从那里才能寻找到精神安慰,失去了奋进的内动力。
(二)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能力弱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极不协调。有不少学生常常向我倾述:“老师,我真不知道怎样与同学建立好朋友关系”、“老师,我觉得和我爸爸妈妈真有代沟,在家都不知道和他们说什么好”等等。还有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这种“三点一线”的模式,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意和我一起玩”。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惧感。
(三)青春期典型心理问题——早恋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这些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二、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造成职业学校学生出现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原因,从源头入手,才能对症下药,找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我认为职业学校学生出现诸多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一)家庭教育影响
常言道: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的环境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比如说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孩子一旦犯错,也不管青红皂白,轻者骂,重辄打,使子女对父母见而生畏,不敢、也不愿与父母交流,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从而形成严重的“压抑感”和“委屈感”,甚至对父母产生逆反、怨恨的心理。还有的父母感情破裂、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家庭教育的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学校教育因素
素质教育虽然实施了多时,但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为教学的核心,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而职校学生一般学习基础比较差,而在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许多学校又主要停留在理论教学上,实践教学不多,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很多学生感到前途渺茫,无所适从。
(三)社会观念影响
由于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当前职业教育自身体制仍未完善等原因,社会上普遍存在一些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是“不正规”、“低层次”的教育,无法与普通教育相比,报考职业学校没有前途,是没有出息的表现。因此,在这种社会氛围下,职业学校的学生有着很强的自卑感,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甚至会觉得低人一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学生心理因素
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七、八岁,正好处在青春期心理的“过渡时期”,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厌烦大人的管束,渴望获得独立,但行为往往带有盲目性、冲动性,不善于克制,容易把问题想得过于困难,或者不能客观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以致当事与愿违时就感到无能为力,造成紧张焦虑。
三、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忽视,它已向我们发出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挑起这副“担子”。针对上述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和成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更新教师的观念
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但仍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促使每位教师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值得一提的是,尤其要充分发挥好班主任对学生的引导工作,给予学生应有的人文关怀,在解决了他们精神上的困惑和痛苦之后,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促使他们更好的发展。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在职业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在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学生中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三)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阅览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室,开设心理健康咨询信箱和热线电话等。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的原则,有意识地与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采用合适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及行为,培养良好习惯,促进心理健全发展。同时,要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特别是某些心理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讲座,及时解决职校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
据调查,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父母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因此,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科学出版社.2000年
[2]张承芬、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警官教育出版社.2007年
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息息相关。对大学生而言,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未来步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的重要条件。同时,一切德智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都有赖于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其次,心理健康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增强其自主性和独立性。大学生告别了竞争激烈的高中生活,迎来了全新的大学生活,难免会出现不适应,出现迷茫、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尽早适应大学生活,融入新环境。再次,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使得很多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惑和就业压力。因而,新形势下大学生必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就必须承担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提升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最后,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个性心理的重要前提。大学生的个性心理主要表现在性格和气质两方面。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敢想敢做、意志力强等大学生个性心理有利于其未来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因此,大学生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 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中的学校相关因素
大学生作为承载社会和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社会群体,其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较大,容易引发心理危机。为及时消除大学生心理危机,避免因心理危机而造成的心理危机事件,学校、家庭、社会纷纷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中学时期学校的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中学时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学时期学校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但中学时期,学校普遍重视智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和心育,过分强调学习成绩,从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最终导致其心理压力过大,不利于其未来的成长。而这种中学行为惯势使学生难以融入大学生活,出现自我封闭、焦虑、困惑等心理障碍。②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方式的影响作用。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认知学习发展、个性发展、价值观形成、情感和心理发展。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并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快乐健康成长。③集体的影响作用。对大学而言,“集体”主要包括宿舍、班级、学生会等团体组织。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一个团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重大影响力,向上、和谐、健康的团体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反之,则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其性格的发展和人格形成。④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主要由校园环境和校风文化环境两部分组成。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现代文明人的生活追求,自觉约束其行为,鼓励其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而良好的校风校纪文化环境可以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言行,激发其求知欲,强化其竞争意识,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 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①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存在普遍性。因此,学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抓住学生心理困惑的共性和同质性,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并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当中,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集中心理辅导。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班会、演讲、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其心理保健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抗挫能力。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与不足,有效地缩短了其与社会的距离。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增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据一项研究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生活圈过于狭窄,与社会接触较少。因此,高校大学生的服务意识较差、集体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而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对其心理发展和人格健全具有重要意义。③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学校还必须重视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专业的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学校就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专业培训的方式,加强对在校教师的心理教育素质培养,不断提高其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④依靠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成熟,网络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相关心理咨询服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即时性、广泛性、渗透性等特征,打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随时在网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获取心理知识。另外,网络心理教育还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隐私,有效地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顾虑,勇于表露自我,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更为显著。⑤强化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首先,要使父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通过各种渠道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使其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从而认识到如何引导孩子,使其健康发展。其次,要转变家庭的教育观念。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是否恰当,是否给子女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对于大学生能否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最后,要优化家庭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教管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父母的管教方式是粗暴还是民主,对于大学生能否维持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