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班级奖励方案及措施

初中生班级奖励方案及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班级奖励方案及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生班级奖励方案及措施

初中生班级奖励方案及措施范文第1篇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

1.生成性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生成性教学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过程往往会发生一些突发性情况,这些情况都是不可预测的,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突况,与学生共同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积累经验,形成特殊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便是生成性资源教学法。生成性资源教学法所关注的内容主要在于对学生应急能力的培养,一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学生通过生成性资源对其进行解决,与此同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相应的信息技术教材却具有理论性较强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若在课堂上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利用生成性资源来帮助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动画特效等因素拉近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

2.生成性资源开发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师的专业水准及职业素养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初的教学环节是备课。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完全来源于课前的教案编排,按照固定不变的模式来开展教学,即使在中途设计一些课堂活动也难以起到真正的效果。此时,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负责地对待课堂设计与生成之间的关联性,对于课堂中突然的各种问题及效果反馈进行正确地处理,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开展引导式教学。另外,教师还应对生成性资源的价值进行有效判断,及时与备课方案进行融合并取长补短,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观察学生在课堂中对知识的掌握及反馈情况,丰富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的引导下进行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工作。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正确利用

1.强调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原始积累和利用

新课标的提出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它同时对教师及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相比于原有的课标要求,新课标更关注教师的自我反省及持续改进精神,它要求教师能够时刻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出若干问题点之后,针对问题进行改善,不断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对课堂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原始积累,可以有效促进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甚至超越目标期望。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采用丰富、有趣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吸引学生注意。教学资源的反复累积可以提高教师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助于他们设计出更多适合初中生的教学方式,并在课堂中实现最大应用价值。教师向学生所灌输的知识点是否能够得到学生有效的反馈,这一结果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致力资源收集,对所收集到的课堂生成性资源价值进行内在评估,并基于评估结果选择利用价值最高的生成性资源。

2.建立生成性资源评价制度

教师在对生成新资源进行不断开发的同时,还应关注这些资源在课堂上所呈现的具体教学效果。开发出优秀的生成性资源固然重要,但是倘若无法切实有效地运用在课堂中,也是一纸空文,这就体现出了生成性资源评价制度的意义所在。首先,应确保评价制度的可行性与客观性,尽量制定具有人性化的评价制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可评价制度的作用。评价制度的建立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确保课堂有效性,同时也能够对教学资源起到一定的监督管理作用。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在建立评价制度时还应确保评价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力。信息技术课程的最佳评价手段便是由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对于课堂效果的好坏可以做出直接反馈,并直接反映出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评价权利,并虚心接受学生给予的评价结果和改善建议,在学生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纠正措施。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布置一些实践操作任务,并对一些完成质量较好、速度较快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并将一些学生摸索出来的优秀操作方式在班级中进行演示。学生十分渴望被认可,教师若采取这种方式来开展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于实践创新的兴趣,其时间能力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提升。

初中生班级奖励方案及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写作教学 合作学习 教学实践 措施 探讨

初中的英语教学相较以往有了较多的变化,从以往的整体学习细化为分版块学习,包括听力教学、阅读教学、词汇学习、写作教学等,其中写作教学是英语基础知识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英语水平的直接指标。在学校,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老师专业素养因素、学校硬件设施因素、学生自身理解能力因素等,学生的英语是水平不理想,对于个各个板块教学的掌握情况不佳,老师也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较少,且学生练习英语的机会较少,注重考试分数,忽略的学习的过程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英语兴趣不佳,且积极性不高,因此,可以将合作学习融入其中,对于优化教学效果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属于一种特殊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是有效的教学策略。先将班级的所有学生按根据一定的标准分成数量不等的学习小组,老师布置学习任务或者学生自己选择学习课题,共同开展学习活动,小组的每个成员均能得到较好的锻炼,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是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课堂教育的主体,课堂实践中通过分组的的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中,以同一个目标为指导,相互交流、发挥各自的优势,还可以了解到其他成员的思维逻辑,扩大思维的深度及广度,并学习其他成员的有点,互相影响。进行实践的写作训练时,各项表现均能得到及时点评及反馈,学生在课堂上较为轻松,在和谐的环境中逐渐提高写作能力。

二、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科学分组

在进行写作教学的实践中,进行分组的作用在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充分交流沟通,了解新的思维及开阔视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十分重要。初中生具有较多的共性,如好奇心强、知识的接受能力强、掌握的材料不足等,但是有些学生表现欲望强烈,性格躁动、活泼、思维跳跃,定力不够,有些学生却较为安静,逻辑思维能力强,注意力集中,有纪律,有想法但是默默无闻。前一类学生能够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并拓展写作的视野,而后一种学生则能够把握小组的学习气氛,不脱离主题,因此需要将两类学生分为同一组,互相学习,互相影响,能够达到互补的效果。

(二)小组讨论

老师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认真审题,根据自己的想法理解题目的含义,从各个角度解读题目的内涵,。再独立思考,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其不同方向的联想,然后和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自由表达各自的想法,研究讨论的形势灵活多样,可选择相互提出问题,讨论答案,或者学生先全面理解材料,再逐一进行分析,表达。讨论的过程需要遵循紧扣主题的原则,并注意词汇的运用、时态正确、文章的体裁、格式、写作方法等。小组讨论的作用在于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写作灵感及写作热情,使之有表达欲望,思维的逻辑性更强,思路清晰。在该环节,老师仅仅需要控制课堂气氛并把握节奏,引导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自信心,而无需进行思路的干涉。

(三)学生独立写作

讨论完毕之后,学生对于题目或者学习任务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即可以开始进行实践写作练习。该过程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整理思路、词汇的应用、语法的掌握及文章主体的构建。学生的作品往往带有极为强烈的个性色彩,创造性,是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是研究讨论活动的延续及升级。该过程中,老师应鼓励学生独立创作,遇到陌生的词汇翻译,可以先将其转换为自己已经掌握的词汇,或者查字典,最后询问同学或者老师,可以强化成员之间的合作及互相帮助。写作结束后,每组均选出较为优秀的作品进行点评,并指出不足之处,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四)相互修改及老师点评

小组成员的作品可以再内部进行修改,学生自己点评,对于出彩的方面及缺点均需要之处,互相倾听想法及不同的观点,将作品中较为精彩的句子或者含义较为丰富法人词汇进行记录,从而进一步的提升自己词汇量及句子的应用能力。老师需要在整体上对学习小组的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小组学习,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最后并总结出教学经验,优化教学措施,强化教学效果。

三、总结

提高英语写作水平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包括词汇的记忆、阅读量加大以及反复的练习,才能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合作学习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其新颖的形式及灵活的方式,使得学生之间能够充分交流沟通,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阔,也使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强化了学生之间的协调,提高了学生与人沟通相处的能力等。在实践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之前还需要来时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英语基础、理解能力等各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写作能力,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薛亮.合作学习应用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2):177.

[2]程洪玲.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价值取向与原则[J].考试周刊.2010(20):130-131.

初中生班级奖励方案及措施范文第3篇

一、以人为本,凝心聚力,齐抓共管

教学管理过程中,做为教学管理干部,我们把“质量提高”铭记在心,吃苦放在前,工作干在前,服务干在前,切实履行领导的岗位职责,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教学,确保成绩有大幅度地提高。

1.努力形成抓教学质量的合力。学校工作的中心是教学,因此着力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教导处是抓教学管理的指挥部,对学校进行科学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教导处的主要工作任务,因此教导处应通过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开展教研、听课、评课、评估教学、通报成绩等措施,落实教学工作的要求,明确教学的目标,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大张旗鼓地抓教学的各项管理,理直气壮地追求教学的高质量。

2.教导处首先要引导和激励教师爱岗敬业、积极工作,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聪明才智,认真制定教学计划,确定阶段教学目标;认真钻研教材,针对学生实际备好课。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学刁。第三还要热情辅导各类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第四还要采用多种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书上作业、课后作业等,对学生作业全批全改,要求要有批语,要有正确与否的符号,要有量化的成绩评价;注重组织学生考试,通过考试的信息反馈,检查和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导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组织教师努力完成学校制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把教育局对教师教学各方面的要求转化为教师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

3.教导处要注重对在教学方面取得成绩的教师进行表彰,如:照彩照上光荣榜、发前十名荣誉证书、按学校奖励制度进行奖励、将成绩记入教师业务档案。通过教师会、家长会宣传成功的经验,让优秀教师作教学经验交流,增强教师的荣誉感、自豪感。同时注重对教学成绩不太显著的教师谈思想、谈方法,帮助他们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组织他们听别人的课,组织教研组长和个别教师听他们的课,真心诚意地帮助和指导他们,使他们进步和获得成功,增强提高教学质量的信心,掌握更多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二、每天的教学大战,每天扎实的常规教学管理

1.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为此我们在学年初,学校组织班主任、科任教师在充分商议的基础上,学校制定了各班的巩固率、各科的均分、及格率、优生率、差控率的目标。由教师签定教学目标一式两份,一份教师自留,以便实施自查;一份存学校以备检查用,同时公布上墙,对照实施。教师还制定了优生成绩目标,学困生转化的成绩目标。

2.加强目标的过程管理。为达到这个目标,学生有流失情况,班主任、科任教师就会立即家访动员学生入学,使巩固率得到目标。每次测试、月考及期中、期未考试,教师就会对照目标自检并调整、增加措施。教导处要对照目标进行评议;辅优、控差指标,落实到人进行对比检查,有利于找差距、添措施,起到了目标的导向性作因。为避免低定目标,我校制定目标一律不与奖金挂钩,对完成目标任务的进行表扬,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进行帮助、协助找原因添措施,把完成目标的过程作为量化管理的一种比较手段,促进教师完成自己定的(也是学校定的)目标,使教师有一种成功感,从而起到激励的作用。

3.在落实教学常规管理中,教导处要精心布置和检查,如学校制定了每月检查一次备课本,我们的做法是由教研组长将本组教师备课本收起来,集中在教导处检查,看备课数量、进度、教学过程、新课的设计、作业布置量等,教导主任在与教研组长的共同研究下评定等级,签字盖章。对一些备课质量较差的教师通知到教导处交换意见,提出整改措施;对一些备课质量较高的,在教师会或教研会上进行推广介绍,促进了备课质量的提高。教导处采取参加教研、听评课、巡查课堂、召开学生座谈会与教师谈话等方式,了解掌握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措施,及时与上课教师交换意见,鼓励教师大胆采用一些好的方法。例如:一些教师采用讨论式教学,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受到思考、分析、归纳、借鉴、讲述等方面的训练,所学的知识更深刻、更清晰、更有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提供了一个学习借鉴的机会,相互启发,促进思维发展,有利于学生优势互补。一些教师课堂进行点名发言,使学生在课堂发言得到真正的机会均等,所有学生都面临被点名发言的可能,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问题集中精力学习,优生正确回答可以给其它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答案,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学困生可能不正确询回答让学困生学习中的困惑在课堂就表露出来,得到正确的指导,尽量让学生听懂、搞清楚后轻松离开教室。教导处及时把教师的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向其他教师推荐,有目的地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引导教师把心思用在教学上、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师整体教学方法的优化。

4.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是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制度要有效,首先应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由教师制定和认可;其次应具有科学性,体现公正、进取、激励功能;第三应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不能太繁、太全。制度并非什么时候都适合,应结合教学实际突出重点,我校制定的《教师绩效奖励办法》就是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局有关文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集中讨论而形成的,得到了教师的支持,因此制度的实施效果很好,起到了激励、规范、评价的作用。坚持按制度办事是各项制度顺利实施的前提。学校教导主任在学校工作中:兼任主科,公务繁杂事情多;面对师生,办事具体矛盾多;独当一面,权力有限困难多。但作为学校的中层领导,树立领导就是服务思想,严格要求自己,带头遵守学校的各项制度,必然受到群众的称赞和拥护,为严格地执行制度,照制度办事,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在按制度办事中要注重落实以下几点:(1)坚持在平时工作中对照检查,提倡现场办公;(2)坚持公平原则,制度面前一视同仁;(3)纠错的目的在于促进、提高,要善意地提出改进措施;(4)进行评价,实施奖惩,我校评估方案每期未评估后前5名直接定为优秀,上报期末学校资金按成绩发放,考核结果存入个人档案。总之通过按制度办事,通迂日常教学活动,做好教学的各环节管理,促进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三、强化目标管理,努力营造质量目标意识

以“学校围绕教学转、领导围绕教师转、教师围绕学生转、整体围绕质量转”为指导,强化目标意识,层层分解目标,使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全部动起来,紧盯各年级目标的培养,努力提高初一合格率、初二优秀率、初三高分率。具体为:①学校强化教学中心质量意识,教学管理干部做好教师的后勤服务工作,当好教师教学的参谋和助手,从思想和教学上解除教师杂念,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②目标分解到教师和学生,盯住奋斗目标和质量目标,开展学生谈心辅导、分类会、交心会、学法指导、家长会等。③以上年秋季期末考试教研室成绩通报为基点,科学合理的对学科质量目标进行分解,以年级整体——班级——学科——学生,加强学科平时测试目标的的过程监控,及时召开教师—班主任—学生的会议,及时做好提醒和指导。

四、增强信心,鼓足干劲,盯紧目标,忘我工作

教学质量是我们立校之本,增强紧迫感,切实加强我们教学常规各环节的认真落实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质量目标开展工作是我们提升成绩的有效策略。(1)班主任更进一步增强管班意识,落实巡班制,勤在校,多跟班,认真落实好班级学习一日常规,牢牢记住班主任是班级质量目标的第一责任人意识。做到:抓班风、学风,创优良学习环境;抓学生思想,保班级稳定;抓班级质量目标监控,保优促尖稳差;抓家校联系,齐抓共管,保思想稳定;攻弱科保强科,力求科科平衡。(2)围绕班级弱科和优生中弱科想千方设百计,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分类会,谈心辅导会。在开学初,年级的班主任要开好3个会和一个主题班会,由年组监控。初一做好新生学生行为规范工作,尽快让学生适应学校初中生活,尽快走人正规。A:≥480分及待进480学生会;B:≥400分及待进400学生会;C:≥300分及待进300学生会;D:开好班级质量目标分析会。对教学质量目标的考核定为:

初一、二年级评估公式:

A:学科评估:高分―2+优秀―3+及格―3―低分―2=总分

B:班级评估:前10―2+80名―3+优秀―3+及格―2=总分

初三年级评估公式:

A:学科评估:【(高分1+优秀1)―3+及格人1】+【(高分2+优秀2)―3+及格人2】=总分

B:班级评估:年级前10―2+年级80名―3+高分―3+优秀―3+及格人=总分

初中生班级奖励方案及措施范文第4篇

一、正确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与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包括四大内容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它还包括大量的非指定性内容领域,如班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从专家研究和各地实践情况中反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点,超越了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围绕“探索自然、了解社会、发展自我”的主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它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中小学课程结构,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政策与制度的创新。这些都应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

二、必须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基础教育阶段,其总体目标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学段目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在指向总体目标的同时,力图凸显目标的实践性,使目标本身成为组织教育活动的线索。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为: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了解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发挥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初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发展以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一般思维能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发展。7—9年级的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促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三)活动领域的具体目标

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需要设计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具体目标,它是对总目标的具体化。而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具体目标的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具体的活动情境,从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纬度或取向设计具体目标,从而对学生开展具体的活动过程具有导向作用,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目标指引下,有条不紊地展开活动过程。

三、切实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管理主体是学校而不是班级,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每一所学校应推出三类相互衔接的计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2、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由学校根据实际确定。确定的基本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反映每一个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索课题或问题。课程内容的确定要具体到年级,根据学校计划的“框架”,使不同年级体现出层次和梯度上的差异,实现“预定”和“生成”的平衡。各校要充分利用过去学校和各班开展活动的传统和经验,并预先对课程资源进行明确的梳理,逐步使整个学年以及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呈现出内在的“逻辑”,形成系列化,具有系统性。

3、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倡导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为此,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第三,组织形式要多种多样,如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合作探究,跨班级合作探究等方法;第四,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教师在指导的方式上,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在指导内容上,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法。教师绝对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课程,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课一课地来教,而一定要引导学生联系自然或社会现实。在学生的初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下,教师可提供若干有益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供学生选择。

4、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领域内容的整合。在整合实施过程中,既要把握综合实践活动各指定领域共同的价值追求,又要把握各指定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各领域内容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延伸,且要注意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在整合的方式上可参照:(1)设计兼顾四大领域内容的综合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并设计综合活动主题,并将活动主题分解为研究性学习环节、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环节、劳动与技术教育环节,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于全过程;(2)将综合实践活动的前三大领域分别两两结合,进行整体设计,并将信息技术教育渗透其中;(3)设计以某一领域的内容为核心,涉及其它领域内容的主题。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刚起步,当前我们提倡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切入点,渗透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倡在活动课程(兴趣小组)的基础上,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新理念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5、要善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拓展课程资源的视野。课程资源为课程设计运行创造背景和条件。在没有教材、教辅,也不可能有材、教辅的情况下,我们务必要优化组合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同时,要关注教师、学生和社会相关人员的人力资源,不可忽视与现代信息技术相伴随的信息资源。

四、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学校必须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管理,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1、要有组织建设和人员保证:设立研究和协调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机构和人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2、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小组,建立校外指导教师队伍,并建立学生校外活动的协作单位,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基地(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正在落实之中)。

3、落实课时,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建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教师评价制度,学生评价方案、计算教师工作量制度、课程建设档案制度,等等。

5、搞好校内的教师培训工作。

如何配置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是实施课程目标的关键,学校都要十分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在校教师均有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责任和义务,自觉进行继续教育,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成为一专多能的教师。我们建议学校在安排教师的时候,做到“班级固定、年级协作、学校协调”。

班级固定;就是明确每一个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任教师,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是提高课程效率的重要措施。

年级协作:就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以年级为单位,把一个年级的教师相对组织起来,共同参与课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完全由学生的活动构成,一个班级几个甚至十几个组同时进行活动,光靠一个专任教师是不够的。在某一个班级进行活动的时候,整个年级的相关教师都应该参与到课程当中来,以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并发挥教师各自的专业优势。学科是单一的,活动却是综合的。

学校协调:就是指学校的各个管理和职能部门都要为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年级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6、强学生安全保障。重视对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积极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五、认真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一)评价的原则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征,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形成性、激励性为主,重参与、重过程,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评价的内容要综合和全面,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还应作为学生评选、提干、升学考试与评价的一部分,以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因此,要遵循以下原则:

参与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过程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特别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还应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应局限在对学生所得出的结论的评价,允许失误。

多元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反对简单的量化手段划分等级。

整体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贯彻到活动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作品、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综合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本身是由四大指定领域组成,而各部分的教学目标又包含各自的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要求,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要求、过程和结论都应是综合而全面的。

(二)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的内容通常应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与活动的课时量与态度;二是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三是知识、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五是活动的收获与成果。

评价的形式多样,一般采取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书面材料或考试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要形式。注重学生成长的纵向发展。建议建立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将学生参与每一项活动的过程及评价装入档案袋,期末进行综合评价。

(三)评价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管理一般采用学分制评价。学分制具有涵盖多元教学要素的管理功能、评价功能和激励功能。

1、学分的评定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包括基础学分、等级学分、奖励学分和学年学分与总学分。

基础学分反映学生学习的分量。根据省新课程计划必须达到要求的教育教学量作为基本评价指标。以课时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基本单位,基础学分满分为23分,其中研究性学习7分,劳动与技术教育9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7分。学生实际取得的基础学分按照其实际参加教学活动的课时占总课时的百分比转换而成。转换标准如下表:

*

说明:A、B、C分别表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项目不评级(下同)。等级学分满分为34.5学分。

(3)奖励学分为奖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取得优异成绩学生的学分,是为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而设立的。学生个人或小组的作品或研究成果经评委认定获奖或具有一定的科学或实用价值;或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突出,即可取得个人奖励学分。具体奖励学分为年级、校级1个学分,区级、市级2个学分,省级4个学分。

(4)学年学分=一学年各部分等级学分之和+奖励学分。

初中学生总学分=三个学年学分之和/3+三年中奖励学分之和/3。

小学学生总学分=四个学年学分之和/4+四年中奖励学分之和/4。

2、等级学分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1)根据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指定领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教育渗透在三个指定领域中,各部分等级成绩评价的内容(或项目)如下:

研究性学习评价包括①参与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②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③学习和研究方法掌握情况;④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⑤研究性学习结果。

劳动技术教育评价包括:①接受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时量和态度;②劳动观点、劳动纪律、劳动习惯及质量意识;③劳动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的掌握(或会考成绩);④初步的设计、制作和创新能力。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评价包括:①参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时间量和态度;②活动中获得的体验;③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④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2)各部分等级学分评价方法:

研究性学习等级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内容五项指标内容,进行综合评定,一般定为A级需五项指标等级3A2B及以上,B级需五项指标等级中C不超过2个。

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级学分评价方法:如果根据评价内容第三项指标是会考项目,则成绩必须合格,如果没有会考则确定为A级时,第二、第三项指标必须是等级A而其余二项是等级B;定为B级时,四项指标必须达到等级B及以上,如有等级C的必须有等级A相对应。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级学分评价方法:每次活动结果根据评价内容进行考核,评定A、B、C三个等级。学年末综合各次活动所取得的成绩,评定学年的综合评价等级,得出相应的学分。

初中生班级奖励方案及措施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学分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是在欠发达地区实施相当困难。本文以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详细探讨了中职学校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和条件,并提出了具体措施,供其他中职学校借鉴。

从2002年开始,珠三角地区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开始尝试学分制管理。目前,学分制己基本在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普及,但在欠发达地区仍有相当一部分省级以上的重点职校,由于条件不许可等诸多原因,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实行学分制。在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如何实行学分制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的情况谈谈在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实行学分制的问题。

一、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

1.学分制有利于中职教学质最的提高。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教学质量也是中职学校发展的动力,只有建立质量品牌,中职教育才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目前,影响欠发达地区中职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是:生源水平相差悬殊,学年制“一刀切”的培养模式影响教学计划的安排与实施,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学分制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实施“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能够使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多选一些课程或提前修读一些课程,使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少选一些课程或延迟修读期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内部因素的激励促进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中职教育作为联系社会的一个开放系统,实行学分制无疑是中职教育完成自身职能与适应社会发展的双重契机。实行学分制后,中职教育的教学计划将从固定模式中走出,富有弹性,管理更趋灵活。学分制的核心问题—选课制的实施会给教师带来被学生选择的压力,从而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中;学生有自由选择教师、时间、课程的权利,增强学习主动性,这对提高中职教学质量、促进欠发达地区中职教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在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2.学分制适应中职教育生源市场的变化。

一方面,中职教育生源对象从以往的应届初中毕业生逐步扩展到往届初中生、未升学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以及返乡农民工,生源的层次发生较大的变化;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中职教育的办学规模在逐年扩大,就学人数的增加会加剧就学者之间本己存在的个别差异,统一学年制的培养模式显然无法顾及这种差异。而在学分制下,学生通过导师的指导与帮助,可以制定出适合各自水平与要求的个性教学计划,并接受弹性制度的管理,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因此,在中职教育生源市场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学分制尤其能发挥其优势。

二、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实行学分制的必备条件

中职学校实行学分制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笔者认为,在欠发达地区,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是目前实行学分制比较有效的学校。下面,笔者以河源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探讨中职学校实行学分制必备的基本条件。

1.雄厚的师资队伍。

实行学分制必须要有相应的教师队伍。首先,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生观和质量观:其次,教师要有能力使单一的课程扩展成系列、规范为模块,在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对相关的交叉、边缘、新兴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知识等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有能力开设不同类型的选修课。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目前有专任教师130人,实习指导教师15人,外聘教师10人;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100%,硕士研究生10人,双学士3人,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47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57.6。这样雄厚的师资条件,为我校实行学分制提供了可能。

2.合理的课程体系。

顺利实行学分制,合理的课程体系不可或缺。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多年来注意对课程进行大胆改革,强化改革创新的观念,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科学论证、合理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具体培养方案,认真研究、制定落实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构建模块式教学,将课程体系整合成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选修课等四个模块;在强调理论知识“实用、管用、够用”的前提下,删除繁、难、偏以及与专业相关性不大的内容,适当减少理论课在整个教学中的比例,加大技能课的分量,要求专业技能课占总课时的比重不少于60%;打破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三段”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为基点,构建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操并行的课程模式。这一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使得我校学分制走上了顺利发展的道路。 3.先进的教学设备。

实行学分制,将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使在校学生数和年级的学生数具有较大的弹性。如果实行开放实验、实习,则用于学校实践教学费用将会大幅上升,因此,必须要有充分的硬件设施做保证。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现有计算机800台,多媒体教室45间,计算机机房11间,并全部联网,每个教室配备联网计算机、大屏幕、视频投影仪,支持视、音频和RGB信号接入。部分教室配置了控制台、展示仪等实物展台设备,还有网络教室、双向视频教室、多功能报告厅等可以全面满足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电器智能平台、数控、机械、电子、语音等10个现代化实验(训)室和实习基地,建立了Ku波段卫星接收地面站,配备Viaccess条件数字卫星接收机,安装了卫星IP数据接收设备(卡)和远程教育IP接收系统,通过卫星远程教学系统(DVC)和卫星多媒体数字广播系统,卖现了卫星网和互联网实时、非实时、双向交互、单向传输等多种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模式。先进的教学设备,有效促进了我校学分制的实施。

4.健全的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教学过程各环节的管理,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己构建了与学分制相配套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了教师教学评价制度:首先,建立学生课堂教学测评、学生信息员、教学督导三位一体的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成绩优秀,学生满意度高的教师给予奖励,鼓励教师研究教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其次,对现有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通过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倾向性;通过技能考核周,加大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再次,成立了由校长、教务科长、教学部主任组成的教学督导组。按照中职教育和教学管理的客观规律,督导组对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并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价,及时向教师、学校反馈意见并提出建议。健全的管理制度,为我校实行学分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实行学分制的具体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

实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必须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主体性。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陈旧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观念,将每个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提供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主创新的条件,调动起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2.优化教学计划。

优化学分制的教学计划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增强教学计划的弹性。要进一步压缩课内总学时,树立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指导思想,构建以“实用、管用、够用”为指导思想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自主的学习空间。二是要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需要的必选课和自选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减少必修课的比重,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三是要克服重必修、轻选修的状况,选修课应有能够反映本门学科最新发展动向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四是课程设置要分层次、模块化,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3.建立考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