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信社个人培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普法教育问题对策
1农信社普法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以来,农信社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教育,广大员工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明显增强,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大大提高。但随着农信社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农信社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1员工学法积极性不高。农信社员工平时工作忙、压力大,对法律知识学习不够。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了,法律知识学的好不好不重要;农信社领导在对待抓普法教育这方面也存在模糊认识,对普法教育工作支持不够,认为普法教育是“软任务”,抓不抓问题不大,只要能完成业务指标就行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达到提高员工学法积极性,当然更谈不上普法取得显著成效了。
1.2农信社普法教育手段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普法工作的客观要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信社新业务不断推出,员工得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新业务的学习中,把员工集中在一起上普法课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内容、方式方法上无法满足员工的喜好,这势必挫伤员工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目前,农信社普法大多时候还是采取横幅、标语、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方法简单,形式单一,普法未能真正进入基层社,在上级检查这项工作时,往往是走形式,工作中彼于应付。
1.3农信社普法教育方式针对性不强。农信社没有建立起法律法规定期学习制度,领导没有把此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不能及时跟踪学习新近出台的一系列与银行业务密切相关的各种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所以也谈不上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更谈不上用于指导和防范业务经营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1.4员工结构不合理,影响法制观念更新速度。目前联社员工基本上是两大结构群体:新入行青工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工作的员工,即一部分是学生出身和转业军人构成的青工队伍,人员成分复杂,思想不稳定,可塑性强,且每个人的知识层次、生活阅历、思想觉悟、业务技能千差万别;另一部分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招工社的老职工,他们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商业银行转轨的历史变革,这部分人接受的普法教育基本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理论,虽然后期也经历了多次教育普法教育和实践锻炼,有相当多的人员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也出现了部分精英人才,但就员工队伍整体结构而言,新鲜血液补充太慢,员工年龄没有形成梯次结构,尤其在基层联社,人员老化、合适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普法教育速度,影响了联社普法教育的有效开展。
1.5普法教育忙于应付。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联社的业务范围、产品种类、客户构成、服务手段等发生了深刻变化,随之各种制度、办法、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等不断出台,但由于缺乏超前性、相互关联性、前后衔接性和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漏洞预见性,在普法教育中表现为不顺畅、不自然,难与国家法规有机地结合起来。内部风险防控总处在亡羊补牢状态。
1.6自卑心理产生对普法教育的抵触情绪。
联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改革的步伐较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相对慢一些,从单位形象到员工各方面待遇都不如国有商业银行,致使部分员工在攀比中产生了自卑感,特别是习惯了“吃大锅饭”的那部分员工,经常对从事的工作产生消极情绪,对普法教育新理念产生抵触,他们是联社进行普法教育的重点教育对象。
2推进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对策
随着国家普法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广大农信社员工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提高农信社法治化管理水平、积极推动农信社民主法治建设,大力加强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力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2.1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机构职能作用。一要善于“借力”。要立足于当前实际,善于借台唱戏,借兵打仗,借箭发令,积极主动协调各级地方政府,加强与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协调普法与效能、综治等共同督查、督办;积极引导全员关注支持普法教育,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积极参与普法教育,努力探索普法运作机制。二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普法领导小组的作用,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把普法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党建、精神文明活动等结合起来,实现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农信社普法广泛开展。
2.2建立健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范体系。一要建立刚性机制。目前,普法依法治理制度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只规定应该怎么做,而对没有做到如何处罚没有规定,从而导致法制教育忽紧忽松。二要建立规范的指导体系。要尽快制定农信社具体依法治理工作指导意见、依法治社指导性意见,在全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科学合法,易操作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范体系。三要建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应当组织人员根据实际,制订一个合理的、可操作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考评量化标准,纳入绩效考评,每年组织检查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各信用社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
2.3明确普法教育的对象。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农信社的高管人员、联社所有科室人员、基层网点负责人及基层员工等所有从业人员。各社应该设置普法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对基层社普法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在每个社设置普法宣传员,负责本社员工的普法宣传任务。
2.4选准普法教育的内容。要广泛宣传整个法律体系的知识,着重抓与农信社工作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使广大农信社的干部普遍提高守法、用法水平,能熟练掌握和运用金融法规知识,结合具体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开展法规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素质和业务水平,达到监管的要求,使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可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担保法》、《物权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等法规以及《票据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保险法》、《信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相关法规。应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计划,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熟练掌握的目的,真正达到普法知法的效果。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现状
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作为我国以开拓农村金融服务为方向的金融组织,自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虽然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
(一)经营管理方面薄弱
1.农村信用社规模小,力量薄弱
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农信社的起步较晚,目前的规模较小,在经营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同样因为规模小,其中新产品的创新、科技信息技术的应用等相对成本较高。
2.农村信用社运行效率低
农村信用社并未形成真正的商场利率,低效、无效融资较多,储蓄—投资的转化过程不畅。
3.经营状况差
农信社普遍存在着严重亏损、较大的不良贷款、资不抵债等问题。据有关调查表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贷款余额的37%,50%以上农信社存在资不抵债。
(二)人力资源和客户拓展与维护方面意识不强
1.人力资源丰富,人才资源匮乏
目前基层机构存在“第一学历高的人少,进修学历众多;高级技术人员少,初中级技术人员多;年龄逐年增大的多,新鲜血液补充少”的“三多三少”现象。大多数农信社的网点都有4人以上,各营业网点一线人员年龄结构相对偏大,对新鲜事物的适应能力明显滞后,真正精业务、懂技术、高素质及富有开拓精神的人才屈指可数。同时,随着员工年龄的增长,一些员工的学习热情有所下降,个人结构老化,跟不上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速度,极大地限制了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
2.农信社目前缺少维系与拓展客户的管理办法
农信社宣传方式单调,力度不足,客户对农信社推出的新金融产品认知程度不高,这也成为了农信社新业务推广的一大弱势。目前农信社对新产品的宣传方式仅限于客户前来办理业务时作推广,或者只是在营业场所放置一些宣传单页,没有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缺乏形式多样的普及的宣传形式。在拓展客户方面仍然以“坐门等客”为主。虽然行长、主任每天奔走于各客户之间,也很重视客户的拓展,但在思想上仍没有清晰的客户拓展与维护概念,缺少系统性、综合性的营销措施。
(三)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弱,业务品种单一
农村信用社由于受地域、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业务经营创新性不够,服务手段落后,信用工具落后,金融业务单一,品种较少,产品创新与客户需求有差距,无法满足不同阶层的客户需求。如结算渠道单一,未开办股票、外汇、基金等理财产品。比起其他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资金实力、人才资源及经营管理上存在着很大差距,其创新能力、硬件配置、结算手段和科技运用等也明显处于劣势。
二、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发展方向探讨
以农为本、服务县域的市场定位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农信社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改革,以谋求自身发展的新方向。
(一)不断完善内控管理体制
农村信用社要尽快引进商业银行先进的经营理念,牢固树立“内控优先”的意识,加强内控机制的建设,营造有效内控的氛围,查清当前内控的薄弱环节、理顺内控流程、强化制度落实,严格责任追究,实现内控制度的全流程管理,并具体落实到人。建立高效的内控管理体制,为农村信用社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储备与人才队伍建设
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农村信用社的职工素质和信用社电子化的程度都非常低,成为影响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的重要的因素。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对中、高层专业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逐步树立以人为本和人才兴社的经营理念,逐渐确立人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农村信用社员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信用社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注入现代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
积极开展针对性教育培训,以人为本提升员工素质。建议采用正规集中的全方位培训方式来强化员工理论知识及业务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要积极引进技术水平及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不断加强农村信用社队伍的根本实力,适应形势的变化。此外,除了发展农村信用社传统业务,还要结合农村实际开发新的金融服务种类,不断简化信贷流程,提升工作效率,保证资金充足,造就效率高、方面全及功能多的“三农”服务体系。再来,完善经营网点设施,加快科技建设才能营造良好的营业环境,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结语
中国农村信用社在发展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发展改革的道路仍任重而道远,在发展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应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问题反思,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推进农村信用社发展改革的进程,使其真正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业强有力的一个支撑,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葛阳琴,潘锦云.农村金融发展困境、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2]李鑫,王礼力,魏姗.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关键词:惠农富民;金融创新;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3(3)-0072-04
地处陕、川、鄂、渝三省一市交界处的安康市,北靠秦岭,南依巴山,汉江横贯其中,辖1区9县161个镇2559个行政村,面积2.35万平方公里,人口263万,总农户67万户,农业人口占比84%。近年来安康市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生态安康、富裕安康、人文安康、和谐安康”的建设总体规划,坚持“服务城乡经济、构建社会和谐”的经营理念,牢牢把握面向三农、面向城镇社区、面向小微企业、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市场地位,着力改善金融服务水平,积极探索推进惠农富民金融创新工程、阳光信贷工程和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以下简称支农“三大工程”),以城乡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经营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竭力打造城乡群众身边的贴心银行和服务县域经济的主力银行,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
一、“农村金融通达工程”实现城乡服务“零距离”
“一张富秦卡、一部电话、一台小机器就能在家门口办理惠农补贴取现和转账汇款了,买点籽种化肥也可以刷卡了,支取千儿八百块现金再不需要走三、四十里山路到镇上的信用社,给娃汇点学费也不需要往返近200公里掏上五、六十元车费上县城找银行了……”在陕、渝、鄂三省交界地区的安康市镇坪县华平镇三坝村农户罗安琴家中,前来支取退耕还林补助款的农民围着当地信用社安装的助农取款POS机,讲述着现代化支付工具给他们带来的方便实惠。罗安琴家是镇坪县信用联社发展的银行卡助农取款便民服务点,该服务点方便了周围300多户群众办理小额取款业务。这只是安康市农信社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实施农村金融服务通达工程的一个缩影。
安康市“两山夹一川”的地貌特征形成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条件。这里山高水长、坡陡沟深、居住分散,农村普惠性基础金融服务半径宽、地域广、成本高、风险大。农村边远乡镇缺机构、缺设施、缺产品、缺普惠性基础金融服务。随着国家富民惠农政策的密集出台,给予农民包括退耕补助、移民建房补贴、城乡低保、新农合、新农保在内的各种惠农补贴近30种,少则几十元多则几千元。面广量大的资金兑付发放需要经过主管部门、财政、国库、银行、乡镇等多个环节。过去边远乡镇的农民每月支取130元的城乡低保,往返上百里还要掏上几十元的车费,有时遇到资金划转不及时、支取资料不齐全等问题,还要往返跑几趟,几经周折,费时费力不说,农户到手的补贴已所剩无几。因此,打破城乡金融资源分割界限,促进经济金融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城乡普惠金融服务均等化,已成为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稳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以现代科技引领金融业务发展。安康市农信社自2011年以来已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强力推进实施“农村金融服务通达工程”。在探索惠农补贴通过“惠农一折(卡)通”实现县级集中兑付"直通车"模式的基础上,整合电子银行业务产品和服务渠道,大力推广陕西信合“惠农一折(卡)通”、富秦卡、富秦家乐卡、富秦校园卡、贵宾卡、金融IC卡和金融社保IC等新型电子金融产品进农户、进社区、进商户、进企业;布设ATM自助设备、特约商户POS终端、助农取款POS服务便利店、移动POS;实现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业务进乡镇、进农村、进超市、进园区、进工厂;提升银行卡短信签约、电话银行签约、银行卡理财卡、卡内多账户操作、卡内自助质押贷款等业务功能的推广面。截至2012年底,安康全市农户开设“惠农一折(卡)通”账户73万户,陕西信合富秦系列卡发行70余万张,银行卡短信业务签约8万余户,开通电话银行2万余户,在城乡集镇开设ATM自助银行服务网点190个(其中安装自助取款机180台,存取款机10台),建立银行卡助农取款乡村便利点690个,布设特约商户POS机具2200台,安装无线 POS移动服务终端232台,实现了银行卡户户通、ATM自助设备镇镇通、特约商户收单POS城乡通和助农取款POS村村通。政府发放给农民的各项惠农补贴,可通过农信社县级集中兑付平台直接支付到农民在信用社开立的“惠农一折(卡)通”账户,农户信息查询、账户挂失、小额取现、汇款结算、刷卡消费等金融服务足不出村即可刷卡办理,使边远山区的农户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零距离”的金融服务。
(二)普及现代金融知识,引导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变革。安康农信社一手抓自助设备渠道建设,一手抓现代金融知识普及,引导农民转变金融消费方式,让农民熟悉电子金融产品,了解金融常识,掌握自助设备使用,维护金融消费安全。组织开展了以金融产品知识宣传普及为主题的“百镇千村”行动,近两年来,印制金融产品知识彩色宣传折页120万份,制作宣传展板50个,在高速路沿线、市县中心广场制作立体固定大型灯箱广告30块,户外悬挂宣传横幅2000条,组织1000多名客户经理集中100天时间开展金融产品营销服务“四包四进四送”活动(即客户经理包地段、包商户、包企业、包系统,进农家、进商户、进企业、进社区,送贷款授信、送金融产品、送政策信息、送营销服务),拉网式开展农户、个体工商户、微小企业、城镇社区客户调查摸底,一户一卡建立资信档案,逐户做实评级授信。累计走访调查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64万户,评级授信59万户,向不同客户群体推介农信社特色信贷产品、系列银行卡业务、ATM及POS自助服务,宣传电话银行、银行卡安全用卡、自助设备使用、个人征信、反假货币、反洗钱、银行结算账户等金融知识。通过多媒体、多角度、多形式宣传,在城乡形成了品牌效应,提升了特色金融产品的美誉度。如今农户持卡转账消费已成为时尚,近两年来,农户“惠农一折(卡)通”兑付农户涉农补贴达315万笔,累计金额达13亿元,新农保、新农合基金缴付累计达3亿元,银行卡非柜面交易量达到694万笔105亿元,安康农信社银行卡农户占有量、ATM及POS自助设备覆盖率、银行卡业务交易量居于全省前列。
(三)通过形象能力建设打造多功能精品网点。作为安康市网点最多、功能最全、服务面最广、存贷市场份额最大的金融机构,安康市农信社辖10家统一法人联社,共有279个营业机构、2500名员工,营业网点在全市金融机构占比62%,其中:城区营业网点73个占比25%,乡镇营业网点216个占比75%。自2011年开始实施《安康市农村信用社形象能力建设三年规划》以来,积极开展了城区网点精品化、乡镇网点标准化、乡村网点安全化升级改造工作,从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内控管理、机制改革、企业文化和文明创建等五个方面,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设计,统一网点VIS视觉形象标示、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制度流程和服务规范,提升网点硬件档次,增强网点服务功能,打造品牌形象,从而提高了市场核心竞争力。统一组建了10县(区)联社24小时视频联网中心、会计事后监督中心,推行了综合柜员制、客户经理制、会计委派制,建立了功能完备的信息数字化前后台业务运行管理系统,实现了门柜业务前后台分离。取得成果:累计培训员工116期7686人次,完成网点升级改造142个(其中建设精品网点10个,标准化网点132个),改造 24小时自助银行标识190个。精品网点按星级标准配制环境设施,统一设置VIP客户区、金融产品展示区、咨询引导区、自助服务区和客户等候区,有效提升了安康市农信社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水准。
二、“支农三项制度”开通农户贷款“直通车”
随着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市场化加快推进,新生代农民进城务工了、农村能人大户投资经商开创市场了,私营小作坊规模经营向微小企业转型了,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安康市农信社“跟着农民走,围着市场转”,建立“支农三项制度”,做精、做优、做强农户小额信贷款品牌,激活信贷惠农富民的“源头活水”。
(一)建立农户贷款评级授信制度。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推动更新农户信息档案、扩大评级范围、提高授信额度、增加信贷投放和加强信用建设等方面的不断升级。完善“地方政府、信用社、村委会、农户”四位一体的信用服务体系,通过地方政府推动、信用社主导、村级组织参与,成立农户信用等级评级评定小组。信用社客户经理进村入户摸底调查,收集农户资信信息,一户一卡建立档案。根据农户资信实力、产业发展潜力、家庭收入水平、信用记录和人格品行,利用内部风险评级模版,采用百分制量化计分,通过社会公开联评公议,确定农户“优秀、较好、一般”等三个信用等级,根据信用等级来核定不同的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如今农民富裕了,评级授信也“水涨船高”,农户单户最高信用贷款额度由过去的1万元提高到了10万元。
(二)建立农户授信告知制度。农户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审检。根据农户资信信息补充更新情况和上年贷款使用情况,审核调整当年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的审核调整工作在每年3月31日前统一进行,审检调整结果公示无异议后,以“农户信用等级年审通知书”形式书面告知农户,将农户本年度信用等级、授信额度、贷款条件、贷款流程、利率定价、管护客户经理联络方式等信息一一记载,农户凭身份证件和“通知书”可随时到辖内农信社办理授信额度以内的信用贷款。在农户评级授信的基础上,对信用等级连续两年评定为“优秀”的农户发行集现金存取、转账结算、跨行ATM取款、信息查询、刷卡消费、贷款一次授信、随用随贷、分次归还等功能一体的陕西信合富秦家乐卡,单户最高授信20万元,最长还款期限2年,持卡农户在省内任何农信社网点均可办理贷款业务,像支取存款一样方便。
(三)建立农户贷款公开公示制度。安康市农信社所有营业网点的营业厅都统一设置了岗位监督牌和信贷客户经理公示牌,公示员工岗位编号、姓名照片、岗位职责、客户经理受理贷款范围、信贷营销责任片区、业务联系电话、公开服务承诺及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以行政村为单位在村委会统一设置“农户贷款评级授信公示牌”,公开农户信用等级评定贷款授信的条件和流程、整村贷款情况和信用创建情况,逐户公示农户信用等级、贷款授信额度及贷款使用、归还、逾期情况。按季动态更新反映各类信息,真正让农户方便借贷、明白借贷、相互监督。同时,建立起农村金融服务合同和信息联络员制度,农信社与辖内村委会公开协商一年一签《农村金融服务合同》,明确双方在支农服务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由村委会公开推荐1-2名农村金融服务信息联诺员,协助信用社收集农户资信信息,参与信用评定,配合客户经理开展信贷服务,推广金融产品,融洽社群关系,实现支农服务的“无缝对接”。
信贷支农的“三项制度”契合了当地的“三农”需求,彻底解决了农户贷款难问题,不仅农户乐意接受,而且也将信用文化融入了整个地方金融生态建设之中。截至2012年底,安康市农信社累计建立农户资信档案61万份,评定信用等级59万户,授信总额达218亿元,评级授信面达95%,农户贷款余额113亿元,富秦家乐卡发行7.3万张,累计授信33亿元,贷款余额22亿元。与辖内2460个行政村签订了《农村金融服务合同》,聘请1750名农村金融服务信息联络员,评定文明信用户24万户,创建信用镇98个,信用村585个。
三、“三小信贷工程”做实民生金融“大文章”
(一)实施城乡个体工商户信用共同体小额贷款工程。针对城乡个体工商户信贷需求“短、频、急”的特点,安康市农信社出台《城镇个体工商户信用共同体贷款管理办法》,建立个体工商户评级授信制度,依据商户资信实力、经营规模和诚信记录评定为一级、二级、三级信用户,无需抵押担保即可取得最高20万元的授信额度,循环周转使用。按照商户“自愿组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实行3-5户成员联保,组建商户信用共同体,最高授信限额达到50万元,贷款利率在同档次贷款利率基础上下浮20%。商户信用共同体授信额度内的贷款申请免抵押、免质押、免担保,信用商户持贷款协议书可随用随贷。取得成果:安康市10县区联社调查建档个体工商户11200户,评级授信9519户,授信总额14.53亿元,评级授信面达86%,贷款累计投放4215户共计4.8亿元,建立商户信用共同体75个,授信1.95亿元,信用共同体贷款余额8680万元。
(二)实施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工程。安康市农信社建立了政府担保、财政贴息、信用社自主放贷的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运作模式。安康市农信社与人社部门签订《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合作协议》,协调市、县小额信贷担保办公室统一设立担保账户、统一基金管理、统一政策宣传、统一贷款条件、统一审贷流程。承担放贷任务的县(区)联社按照贷款自主、防范风险的原则,在辖区信用社设立专柜,落实专人负责,认真进行贷前、贷中、贷后检查管理,以担保基金五倍的比例发放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安康市创业促就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从起步初期的6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8400万元,个人创业小额贷款额度从2万元起步,再从5万元提高到目前的10万元,小微企业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从最初的30万元扩大到400万元;贷款主体覆盖到下岗失业人员、复转军人、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创业人员和带动就业的小微企业等所有创业群体;贷款扶持项目涵盖了商贸流通、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主导产业开发等多个领域。截至2012年底,安康市农信社累计发放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13564户8.6亿元,投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5646户2.39亿元,财政共计支付贴息资金6000余万元,政府提供担保信用社信贷扶持创业项目达18598个,直接帮扶8950人成功创业,并带动了3.56万人实现就业。作为全民创业典型示范县的旬阳县,每年就有10万农民工外出务工,由当地农民工自发组建的劳务公司就有200多个,但他们在外创业苦于没有铺垫资金,得不到当地银行支持。对此旬阳信用联社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大力扶持城乡劳动力组团创业,出台了《劳务经济共同体担保贷款管理办法》,推出“创业政策+劳务公司+孵化项目+信贷资金+担保+示范创业”的“扶持链”信贷模式,由旬阳籍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成立劳务公司承接经营项目,共同出资入股在旬阳注册组建担保公司,专为旬阳籍在外创业劳务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信用社累计发放在外劳务公司和劳务输出创业贷款1.32亿元,带动了一大批创业“小老板”由私营小作坊向现代公司制企业发展,他们每年创造的劳务收入近20亿元。
(三)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贷款工程。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信息不对称、资金渴求大、融资成本高,无法提供核心资产担保,贷款难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所在。安康市农信社通过开展积极的银政、银企、银银互动,由县级财政投资设立地方国有资产控股的融资担保机构,为小微企业贷款融资提供担保;对市、县确定的重点项目、骨干工业企业、现代农业园区、重点民生工程搞好信贷项目对接、资金对接、服务对接和产品对接;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信用度的小微企业实施不同的信贷策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审批授权、评级授信、发放审批、利率定价、拓宽抵押担保范围、创新融资方式等方面予以区别对待;利用内部风险评级参数模版,还原客户资信经营真实信息;关注预期现金流量和第一还款来源,降低抵押担保条件,实现流程电子化平行作业,精简“层层审批”环节;对中小微企业重点优质项目的大额融资需求,推荐通过县(区)联社合作组团办理社团贷款的方式予以授信支持,开辟小微企业贷款“绿色通道”。截至2012年底,安康市农信社建档评级中小企业446户,授信22.74亿元,累计发放中小微型企业贷款20亿元(其中累放融资担保贷款103户3.86亿元,融资性担保机构担保基金余额9735万元),累计发放社团贷款15户6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安康现代农业、水电能源开发、富硒茶饮、生物医药、秦巴丝绸、地产开发、商贸服务、交通运输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大大缓解了小微企业骨干项目的融资难题。
“巩固农村阵地、抢占城市业务,服务城乡群众,构建社会和谐”是安康市农信社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之源。2012年安康市农信社累计发放贷款119亿元,存贷款分别较年初净增40亿元和22亿元,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24亿元和142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32亿元,较年初净增24亿元,涉农贷款存量和新增占比达到93%和109%),为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参考文献
[1]董加相.西双版纳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2,(2):68。
[2]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路径探讨[J].金融经济报,2007,(8):12-13。
[3]何学松.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研究-基于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J].现代商贸工业,2012,(3):63-64。
摘 要 会计文化是会计人员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群体意识的总和。会计文化建设对银行业格外重要,大部分员工都参与并实施会计工作,农村信用社应重视会计文化建设体系的建设,提升整体行业竞争力。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会计文化 企业文化 建设
中国金融业在经历了央行分离、四大国有银行改制、汇改变迁、利率市场化后,农村信用社作为中国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进行着深入的改革,伴着六十余年的风雨变迁,农村信用社如今也跟着改革的浪潮,逐步适应正在变化的新环境。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农民、农业”已有了新的面貌和发展,对农村金融需要和服务需求有了更高的认识。笔者就在工作中的体会浅谈农村信用社会计文化建设的几个要点。
一、会计文化的含义
会计文化,是人类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这个分支虽然早已产生、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播而发展,会计文化学的产生是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在有机融洽中不断前进、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会计文化可以理解为会计职业领域内业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为所有(或大多数)成员所接受或共同享有的会计意识形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实施。会计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会计价值观念以及以此为核心生成的会计行为准则、会计道德观念、会计惯例、会计信条和会计知识体系等等。
从实务角度看,会计是一种确认、计量、记录经济事项的技术,以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会计文化是会计工作的灵魂,追求会计文化是会计人员的精神面貌和职业境界,大力倡导和弘扬会计行业优良传统作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才能推动经济良性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会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活动是一种服务于金融行业的管理活动,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在管理实践中所显现的激励、 协调、 约束、教化等作用,成为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经过笔者在农信系统工作的切身体会,通过对优秀的金融单位如何进行会计文化建设了解,以及对会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总结出农信社会计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会计文化建设制度不够完善。目前大部分农信社没有一套完整的会计文化建设体系,尽管平时很多工作都在开展,但是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要求。会计文化建设制度不够完善。制度是会计文化建设的标竿和旗帜,完善的制度能有效约束和激励员工参与到会计文化建设的学习中去。这样导致从宏观上来讲工作比较零散。管理层对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高,偏重于实际的会计工作。
2.会计人员业务知识相对匮乏。随着电算化会计、网络会计在会计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的同时,会计人员自身的技能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银行中经验丰富的老会计,往往对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不甚了解,而新生力量,又往往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银行柜面从事会计工作的基层人员,往往仅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也就是俗称的会计证,中级会计师职称的人员少之甚少,更不用提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高级证书。员工对财会知识不够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遇到财会理论要么照搬前辈的做法,要么采取回避的措施,要么按照自己的想法处理。有些临柜人员,往往觉得懂操作就行,会计理论知识了解不了解并不重要。
3.会计文化建设氛围尚欠浓厚。从培训考试来看,往往过于教条化,多数员工对财会知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尽管每年都组织财会人员的参加各类财会考试,但大多员工都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背答案而背答案,根本不了解题目的意思和内涵,也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与结合。从会计制度执行来年,又往往过于灵活化,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过度重视人际关系,对不公正、不公平事件具有较强的接纳和容忍能力,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事原则。
三、构建符合当前形势的农信社会计文化
符合当前形势的会计文化,应是一种“诚信、可持续发展”的会计文化。建立“诚信、可持续发展”的会计文化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
1.完善会计文化制度的建设。管理层需将会计文化建设纳入考核目标,会计发展以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为主线,使会计人员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对自己的工作方向形成一个共识,共同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发挥出潜在的积极性。保持个人目标与会计目标高度一致,缔结一个团结同心、真诚合作、和谐默契的企业团队,促进会计事业和会计文化的蓬勃发展。
2.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的要求。会计物质文化作为一种载体文化,是会计文化发达程度的外在表现。由于它是一种有形文化,较易被发现和引起重视,在会计工作设施的配套上,企业领导者也会大力支持。然而,高水平人才的短缺,却不能使这些设施工具得到充分的利用。可由相关管理人员成立了讲师团,各个部门的精英以及基层的优秀员工组成,通过开展培训课的方式,建设一支具有过硬专业知识同时又符合信息化、网络化要求的会计人员队伍 。 相应管理层鼓励高科技人才,也应成立奖励基金,鼓励员工参与各类高级职称的考试。
3.改进会计人员培训的模式。首先,制定信用社会计人才中长期培养实施方案,使培训变得规范化和制度化,让会计人才在继续教育上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其次,采取“统分结合、上下联动”的方式,分期、分批逐步实施会计人才的培养工程,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逐步提高会计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使其对本单位、本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建立专业的培训基地,将培训内容、授课老师和培训场所等各方面结合为一体,以增强同行业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沟通协调,促进整个银行业有序、稳步和健康的发展。
4.优化会计文化建设的考核。一方面,应在有效的控制实际操作风险的基础上,成立了专门的会计检查小组,由管理层及财务部门和基层会计为主要成员,以固定检查和突发检查的模式对基层信用社进行实际操作检查。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意见及时的反馈给基层信用社领导,及时进行整改。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弄虚作假、以人情代替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对农信社会计人员的业绩进行日常和定期相结合的考核管理,并使之与奖惩机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5.丰富会计文化建设的内涵。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项目开发,汲取企业文化的精髓,丰富会计文化。对内部员工来讲,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特殊的福利,有利于员工认真快乐地开展工作。对外部客户来讲,企业文化是一张优质的名片,为客户提供便利舒适的服务。企业文化产生的持久而有效的影响力, 必将为会计人员高效地做好会计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以会计文化精神为引导,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全面提升会计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会计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面。职业道德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和信念、还有行业自律性惩戒来维系。
四、结束语
农村信用社会计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用社的共同财富。信用社会计文化建设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持续过程。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会计文化建设的问题,充分把握机遇,努力建设会计文化体系,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优化客户服务,把控风险,提升行业竞争力,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障碍;策略措施
一、广东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状况
中间业务的发展是现代金融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需求的不断推动,广东农信社在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推助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倡导新的服务理念,大力拓展业务新领域,中间业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尽管如此,但是相对国际国内同业而言仍然存在许多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间业务发展缓慢,规模小、效益低。近年来,虽然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不断发展,市场不断扩大,但一直处于缓慢增长状态,发展不快.中间业务规模偏小,收入增长与业务增长不成比例,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仍然偏低。2002年,广东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收入占其净利息收入的0.2%,明显低于国内商业银行3%一10%的水平,与国外商业银行40%一50%的水平相比.差距更大。
(二)已开办中间业务品种少、层次低、功能不完善。近年来,虽然农村信用社在中间业务拓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业务品种不断增加,但总体而言.其业务品种仍然较少,且主要停留在汇兑、结算、代收代付、保管箱等几个简单、易操作、劳动力成本高、收益相对较低的品种上,而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基金托管类和咨询顾问类等高知识含量、高收益水平的中间业务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由于其业务品种少、层次低,使得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功能残缺,难以满足客户多方面的服务需求。
(三)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农村信用社在资产质量、人员素质、经营管理、电子化建设等方面的差别,使得各地农村信用社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上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规模大、效益好、人员素质高、经营规范,开办新业务容易获得审批,中间业务不但品种较多,而且科技含量高,规模也较大。如珠江三角洲经济比较发达的广州、深圳、东莞、顺德、南海等联社开办了银行卡、外汇自营、银政联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票据贴现、债券投资及银行间拆借、网上银行等业务,而且业务交易量较大,收入占主营收入的比重也较高。相对而言,欠发达地区的农信社只能开办一些科技含量低、管理要求较简单、规模较少的业务,如银税联网、代收代付、政府财政支出、保管箱业务等。
二、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内部障碍。
1、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农村信用社实行多级法人管理的体制,使得信用社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和行业优势,农村信用社各自为政,难以自上而下研究、申请开办中间业务品种。
2、对中间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农村信用社经营理念存在偏差,普遍认为传统的银行存贷款业务才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业务,因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传统的存贷款上,重视存贷款业务的开拓。却没有认识到开办中间业务的重要性,把中间业务视为“副业”,当作应付存款竞争、拉拢客户和稳定存款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将它视为一个独立的创利手段和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业务看待。农村信用社这种对中间业务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和市场定位的偏差,无形之中阻碍了其中间业务的发展。
3、缺乏开办中间业务的专业人才及科技支撑。
中间业务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需要掌握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农村信用社员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电子化水平不高,信息渠道不畅,既缺乏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与配套设备,又缺乏熟悉银行业务及计算机、国际金融、投资、证券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要说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就是与国内商业银行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中间业务发展的要求。
(二)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外部障碍。
1、监管当局对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市场准入过严。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信用社在人员素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上与国内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距,潜在金融风险相对较大,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监管当局在业务监管上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限制较多,对农村信用社新业务开办控制较严,造成农村信用社开办新业务申办过程环节多、审批复杂。最近虽然监管当局在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市场准入上有所放开,但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准入条件仍然较严。如开办商业汇票承兑业务,从县到市到大区行,层层审查,最终还是大多数地区未获批准等。这些都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信社开办新业务的积极性。
2、我国现行金融体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商业银行法》按照“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在我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业务和证券业务。金融监管部门实施“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初衷,是为了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但是它却客观上限制了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涉足某些业务领域,阻碍了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发展。
3、宏观政策法规不完善,市场环境不规范。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部门针对中间业务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实行统一的管理和规范。而至目前,我国却一直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金融机构中间业务进行规范,仅有一些规定散见于监管当局的内部性文件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一方面使金融机构在开展中间业务时因缺乏法律上的支持而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则使金融机构所开展的中间业务有可能遭到金融监管部门的禁止而前功尽弃。比如,在业务操作上,许多中间业务品种没有统一的操作方法,各银行机构根据自身的需要,有时甚至绕开政策法规;在开展业务的手段上,各银行机构为了吸引客户,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如随意确定收费标准、少收费、无偿服务等。同业间竞争的不规范,加上目前银行业对中间业务不具有定价权以及客户对中间业务合理收费接受程度较低,导致中间业务普遍成本高、收益小、风险大,农村信用社和各商业银行都缺乏发展中间业务的利益驱动,既阻碍了中间业务的发展,也影响了金融业的整体收益。
三、推动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策略
(一)信用社应转变经营观念,加强业务管理,为中间业务的发展莫定坚实的内部基础。
1、彻底转变经营观念,摆正发展中间业务的位置。一是要高度认识中间业务的地位和作用。中间业务既是银行的服务费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巩固和发展庞大客户群的主要手段之一。农村信用社要正确理解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的辩证关系,改变中间业务是“副业”的看法和做法,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和思路,将中间业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像抓存款抓信贷资产质量一样去抓中间业务的发展,并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中间业务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阶段性目标,有效地发挥中间业务在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二是要强化员工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素质和服务技能,转变服务态度和服务作风,真正树立农村信用社大服务的业务观念。三是要加强中间业务的内外宣传工作,扩大中间业务的社会影响,提高社会对中间业务的认知程度,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让中间业务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真正作为金融商品进入市场,实现中间业务服务的价值。
2、健全机构,加强领导,规范业务工作流程。
中间业务范围广、跨度大,管理较为复杂,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机构组织、推动、协调和管理中间业务。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订中间业务发展规划,明确战略目标,提出政策导向;负责与社会各职能部门的联系;负责中间业务品种的宣传介绍和推销;负责中间业务的协调与管理,包括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业务指导、统计考核;负责总结中间业务开展的经验,调查运行中的问题,研究对策;负责选拔培养中问业务的专门人才等等。重点是不断开拓新的经营领域,发展新的业务品种,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以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调动和提高各基层单位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形成高度重视中间业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良好氛围。
3、加快电子化建设,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建设,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高科技手段是中间业务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中间业务竞争的核心。信用社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发挥其最大的效率,并积极依托中国银联、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等各种网络,提升服务的范围和内涵。同时,要借助电子化及网络等高科技手段,进一步开发服务项目,增加服务功能,提高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进一步创新网上银行业务,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品牌效应,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进一步完善创新电子转帐、支付、清算系统,提高汇兑、结算等业务的服务效率,巩固已有的市场份额。
4、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现代金融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是农村信用社发展中间业务的根本。因此,农村信用社应注意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优化人才结构,不断壮大中间业务专业人员队伍。一是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员工的业务素质,以适应业务的需要。二是从现有从业人员中选拔一批年富力强,具有相当水平的人员进行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中间业务知识以及外语、计算机、经济理论及公关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为开拓中间业务莫定基础。三是面向社会和大专院校,以及国内外其他金融机构,引进一批具有较深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级金融人才,从事中间业务管理,从而提高整个中间业务队伍素质。
5、加快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和开发力度。不断地推出中间业务新品种是取得中间业务市场竞争优势的法宝。农村信用社产品开发上应坚持市场有需求、信用社有能力、业务有效益的原则,要善于发展和挖掘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经济主体和社会公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广泛了解社会对中间业务的需求,研究细分中间业务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要充分考虑自身在机构网络、技术管理、人才信息等方面的条件,选择那些适合市场需求、发展潜力较大、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的中间业务品种,集中力量抓好研究开发工作。同时应对中间业务新产品开发进行统一规划,以避免重复开发。
(二)监管当局应切实转变监管观念,完善政策法规,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为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转变监管观念,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监管当局应当坚持稳妥审慎与提高效率相结合的原则,在观念上注重为农村信用社的加速发展提供健康和宽松的监管环境,并从经营观念、发展战略、业务开展、产品创新等多方面指导、推动和规范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发展。
2、完善法规,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建议出台一批完整的中间业务法规、管理制度,合理调整收费标准以及中间业务发展规划来规范中间业务的经营行为,使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商业性银行机构做到中间业务收费有据,避免中间业务高成本、高风险投入,低收益或无收益,使中间业务的开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