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经济的概念

数字经济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经济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经济的概念

数字经济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

一、信息经济的内涵

“信息经济”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和波拉特对于知识生产的有关研究。马克卢普1962年在《美国知识的生产和分配》中建立了一套关于信息产业的核算体系,奠定了研究“信息经济”概念的基础。1977年,波拉特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按照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分类的四次产业划分方法,获得广泛认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保尔・霍肯在《未来的经济》中明确提出信息经济概念,并描述信息经济是一种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技能贯穿于整个社会活动的新型经济形式,其根本特征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信息成分大于物质成分占主导地位,以及信息要素对经济的贡献。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拉开了讨论“信息经济”概念及理论体系的序幕。目前,比较成熟的研究观点认为信息经济可以从微观和宏观角度理解。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主要研究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系统中的运作规律。这种观点同知识经济相通,属于同一个范畴;而从微观经济角度看,信息经济所涉及到的重点研究内容是分析信息产业和信息产品的特征、以及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度。这种观点强调信息经济是信息产业部门经济。由于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微观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相当多的专家学者更倾向认为信息经济一定程度上主要是指信息产业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内涵

“网络经济”概念的提出同上个世纪90年代全球范围内因特网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网络经济又被称为因特网经济,是指基于因特网进行资源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主的新形式的经济活动。在网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伴随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大量新兴行业不断涌现,资源配置得以进一步优化,构成网络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带来虚拟网络交易模式,传统交易活动演变成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网络交易活动,构成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数字经济相比,网络经济这一术语的区别在于它突出了因特网,并将基于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电子商务看视作网络经济的核心内容。

三、知识经济的内涵

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全球知识生产、流通速度不断提高,分配范围不断扩大,社会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在此背景之下,相当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知识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知识经济的概念逐渐形成。例如,美国丹尼尔・贝尔和日本屋太一等学者分别从“后工业社会”、“知识价值社会”的角度论述了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这些论述虽然还没有提出知识经济的基本概念,但却已经涉及到了知识经济的基本内容。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知识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因而“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为基础要素和增长驱动器的经济模式。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应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明显,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引擎。正如美国学者美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所言:信息科技强化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换言之,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知识的创造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重大幅度地增加了。

四、比较及总结

通过上述各概念分析,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之间的确存在差异。知识经济强调知识作为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信息经济强调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网络经济强调因特网进行资源分配、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的经济活动;数字经济则突出表现在整个经济领域的数字化。但正是存在差异,才产生必然联系性。虽然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早已提出,但是“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并受到重视却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知识经济的产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并最终孕育了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诞生。同时,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更加促进人类知识的积累,并加速人类向数字时代的过渡。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这些概念在同一个时代提出并不是相互矛盾或重复,而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当前正处于变化中的世界。“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数字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基础内容――催化中介――结果形式”。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当今世界变化的基础;信息产业、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当代社会发生根本变化的催化剂;数字经济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因而这几个概念相辅相成,一脉相传。

图1 数字经济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文献

[1]乌家培,肖静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吴季松.知识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乌家培.信息社会与网络经济[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4]纪玉山.网络经济学引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5]刘列励.信息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数字经济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市场变革企业发展

一、数字经济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趋势

(一)数字经济概念及特征概览

数字经济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1995年,加拿大的商业策略大师唐泰普斯科特出版题为《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间的希望和危险》的著作。在书中泰普斯科特详细论述了互联网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他也因此被认为是第一个提出“数字经济”概念的人。尽管人们逐步认识到数字经济对经济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对数字经济并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2017年杭州G20峰会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对数字经济做出权威定义。该倡议提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根据这一定义的界定,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是数字经济兴起的基础,同时也是数字经济良好运转的重要保障;其次,数字经济具有智慧性、创造性和高附加值的特征;再次,数字经济是新行业、新形式创新与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并举的经济形式。

(二)互联网应用普及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技术发明的动力与国际格局的变化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联网技术正是在国际格局的变化之下诞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为争夺世界霸主地位,展开军备竞赛。美国基于军事安全需要,提出建立分布联合的军事指挥方案:即为防止单个军事指挥点被破坏而导致军事指挥的中断,建立多个分散的军事指挥点,同时各个军事指挥点能够互相联通,以提高军事安全度,避免战略风险。于是,将这一构思交由ARPA(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展开研究。1968年,拉里罗伯茨(LarryRoberts)在其研究报告《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中提出张华博士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欧洲研究系北京102488)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了实现计算机互相联结的方案。根据这个方案,各个分布的节点既可以独立运转,节点之间又能够信息交换。美国根据这份研究报告建立了应用于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网”。这就是著名的阿帕网。1969年,阿帕网正式投入应用。阿帕网的诞生被看作是互联网的起源。尽管阿帕网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军事、国防的需要,但这是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跃,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技术。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现状为例,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8年的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7.72亿人,应用普及率达55.8%。这一普及率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技术能力和消费基础,为社会向数字经济转型创造可能性。

(三)数字经济影响经济社会的方式

作为以创新为驱动力,技术与各个部门相结合的经济形式,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挥着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影响。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数字经济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获取经济信息的渠道,促进提高经济效率。互联网连接与沟通特征,使人们能够更加便利的交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通过使用互联网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开展社交、休闲娱乐,人们能够准确把握经济脉络,保持对实时资讯的敏感度。其次,数字经济能够实现交易模式多样化,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等应用得到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式不断涌现,为经济、生活带来便利,同时创造更多的商机。最后,数字经济通过激励探索,为实现技术的价值助力,带动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融合,如互联网+农业、物联网及智能制造等等融合方式的应用,开拓智慧型社会的发展方式,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谋福利。

二、数字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变革

(一)市场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在传统经济中,厂家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居于主导地位。消费者从已有商品中进行选择,相对厂家来说,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在数字经济中,情况则有所不同。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消费者的作用和影响力变得重要,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身需要,更能参与到生产过程中。首先,消费者能够在消费之前,通过社交网络和网络评价等渠道充分了解商品的相关信息,选择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商品;其次,在消费中,消费者能够通过网络与生产者进行沟通与洽谈,使定制化、个性化成为潮流和趋势;最后,消费者能够将使用体验通过更多渠道反馈给生产者或分享给其他消费者,将商品信息、使用价值及效用进一步推广。在数字经济中,消费者是生产灵感的来源、生产设计的参与者和产品宣传的推广者。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消费者能够参与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主动性。

(二)市场格局发生改变

经济形势犹如为市场主体提供表演的舞台。市场主体融入其中,在经济浪潮的变迁中拼搏、壮大,同时促进经济格局的形成、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形式,带动市场主体调整、改进,推动市场格局的变化。一方面,互联网技术提供更加开放、自由的市场氛围,因此市场的进入壁垒在降低,中小企业能够获得更加均等的参与机会。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与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产业价值链,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数字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经济中流线型的产业价值链向矩阵型产业价值链升级,促进整个行业效率的提升。

(三)数字商品形成促进交易模式改变

信息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具有与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同等意义的作用。在互联网中,信息以“0”和“1”形式的数字进行表达、存储和传输。基于信息技术使得如在线音乐、视频、体育节目、网络直播等数字表现形式的产品构成数字经济中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颖、时效和创新的数字商品对交易模式产生影响。不同于传统商品,数字商品具有可复制、可传递、可重复消费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得数字经济突破传统经济的购买-消费模式,即支付费用获得商品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模式成为可能。在数字经济中,体验-支付-消费三环节的体验式消费模式成为交易模式的主要形式,即厂商向消费者提供部分的数字产品免费试听、试用,消费者对满足自身需要的商品及周边产品支付以获取所有权或使用权模式。

(四)数字技能成为社会要求

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对人们进行生产与实践的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人们需要掌握更多满足现代科技要求的技能,才能适应各种变革所带来的挑战。一方面,数字经济既是创造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对原有经济形态的革新。经济中交易规则和运转方式发生转变,职业类型也将随之发生更迭和转换。只有具备数字技能才能更好适应职业发展的变化。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已向经济、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推广、渗透,提升在庞杂的信息中获取、辨别和利用资讯的能力,避免形成与他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是找到通往未来的钥匙,开启人们在数字经济中发展之路的有效途径。数字经济数字技能成为人们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具备更多的数字技能,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数字经济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数字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机遇

1.激发经济增长动力,提供市场活力。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动荡波及全球,传统经济陷入长期的低迷状态。与传统经济不同,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实现快速的增长,呈现出繁荣景象。数字经济正在从政策、投资和需求等方面为经济转型提供动力,使企业获得宝贵的发展机遇期。首先,政策支持为企业的创新、创造提供宽松的环境。作为蓬勃兴起的经济形式,数字经济展现良好的发展前景,各国将数字经济提升到战略高度,制定政策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政府制定激励政策,构建鼓励创新开拓的市场环境,能够给企业更大的前行动力。其次,数字经济建设带动投资的活跃,增加市场活力。在数字经济的建设中,各项基础设施和前沿技术如宽带高速网络、5G技术等的研发与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数字经济的预期收益将带动投资的增加,促进资本流动,为市场的繁荣增加活力。最后,更优的消费条件促进消费增长。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更加碎片化,对消费的形式和效率提出新的要求。数字经济的快速、便捷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带动消费的增长。电子商务、电子竞技等新型的消费、娱乐、休闲模式的需求正在实现突破性的发展。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消费需求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待开拓领域。2.打破界限,提供更大的空间。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数字经济的发展打破时空的阻隔,使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世界联结成为更大的市场。经济交流更加密切,经贸往来更加易行,这将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作为开放的平台,跨境贸易变得更加便利、企业面对更具有吸引力的发展前景。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技术,消费者通过搜索、点击鼠标便可畅享全球市场的商品和服务。这种消费习惯的变化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不再囿于某地区,而是全球性的市场,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商品,填补市场空白,开发新的市场。在传统经济中,企业往往从大众化的观点出发向市场提供商品,这导致个性化、小众化的需求难以满足。数字经济中,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喜好,获得宝贵的市场份额。3.技术应用提高企业的效能。企业在保持持续的规划、运转和调整中实现既定的目标,获得收益和成长。数字经济的出现,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通过现代技术的革新,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智能化、科学化、现代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企业提高效率。首先,企业能够实现更加灵活多样的办公方式,移动办公、异地办公等方式可以使企业能够大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其次,组织结构变化使企业信息的送达和回馈通路畅通。在数字经济下,企业的组织结构正在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转变,这样能够避免层级繁复造成的信息失真和扭曲,使企业信息传递的清晰度有所提高。最后,各环节之间衔接流畅,能够使企业降低沟通与协调的管理成本。

(二)数字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挑战

1.面临向数字经济转型的阵痛。得益于新技术的应用,数字经济能够更加精准地提供服务。这对企业提供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也使企业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变幻莫测。作为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分水岭,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破”与“立”更替和变换的推手。一方面,传统企业面临被淘汰、被替代的风险。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提供甚至优于传统经济中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这使传统企业面临艰巨的挑战。从当前来看,传统实体商超正呈现出消费额大幅下降的态势,从长远来看咨询业、信息服务业等相关服务性企业也都存在被淘汰的风险。另一方面,数字经济跨界、融合的特点加剧竞争格局的变化,使之更加复杂化。与传统经济企业往往在相关领域探索拓展不同,数字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百度、谷歌等原互联网企业开发地图、导航、无人驾驶等新领域、新应用,使数字经济的竞争更加白热化。2.复杂的信息环境影响企业战略制定和信息反馈。市场发展瞬息万变,风险与机遇并存。企业唯有通过更好地了解信息、判断环境的变化,来规避风险把握机遇。数字经济中,信息传递速度加快,范围扩大使信息环境变得更加神秘,这对企业的反应能力、辨别能力和信息可获得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负面信息传播速度更加快,对企业形象的树立与维护提出新的要求。不同于传统渠道的一点对多点式信息传播模式,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具有多点、多角度、多维度联结的特点,使负面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影响范围远超从前。这对企业的应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其次,虚假、失真的信息干扰,降低经济环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在数字经济中,开放的互联网环境由多种信息构成,这其中也充斥着大量的失真、不实的信息。信息的扭曲与失真不仅不利于企业分析经营环境,更有甚者会导致企业制定错误的战略。最后,信息获取迟滞,导致错失发展机遇。企业进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与决策,是以全面搜索和判断信息为基础,立足于未来为发展制定的方向。只有充分了解经济社会信息,才能更加准确地制定战略。市场机遇稍纵即逝,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掌握信息,存在错失发展良机的风险。3.权力与义务调整与改变。数字经济中,企业角色变得更加多样化,从原来单纯的产品生产者和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平台的搭建者和信息收集和保管的守护者转变。这不仅是对企业运营能力和关注焦点的考验,更是对企业承担责任和义务提出全新要求。一方面,商品和服务提供内容和类型的转变,需要企业担负起监管和维护的责任。在互联网中,网络平台需要对产品的合法化、健康化和符合公序良俗进行监督和管理。这在平台经济中具有最突出的表现。作为新型的交易形式,企业作为平台的搭建者和维护者,为交易双方提供经济交易的桥梁。尽管平台企业不是最终商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但是对商品及服务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监管和维护责任。这对企业任务和角色的调整和转换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企业需要肩负尽职保管信息、确保存储和使用安全的责任。在数字经济中,信息具有宝贵的价值,是人们能够享受便利的基础。与此同时,庞杂的信息中具有海量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的不当流出会给消费者带来风险,甚至造成损失。因此,信息的安全和隐私权的保护对企业提出新的要求。企业需要对信息进行妥善保管、保护和维护,确保企业所掌握信息不泄露、不滥用和被不当获取。

四、新环境下企业建设的应对之策

(一)提高技术应用的能力

首先,扩大技术应用,提高办公效率。通过新技术的使用帮助企业进行各业务单元的协调与管理,提高成本控制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其次,运用互联网手段,实现宣传推广手段的现代化。互联网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媒介,拉近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企业应当更好地使用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应用,直接与消费者沟通和交流,更好地了解消费需求变化,建立良好的消费者关系。最后,增强企业的信息获取、分析与反应的速度与能力。市场竞争中,充分、完备的信息有利于企业科学地制定发展战略,确定发展方向。企业应当通过正式渠道获取官方信息,剔除杂音和干扰,为企业的战略制定提供准确、客观的依据。

(二)提高互联网应用的安全系数

首先,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管理与监督。一方面,企业可以将信息采取分级管理机制统一管理,既将企业的信息分为:宣传信息/公开信息、保密信息和机密信息三个等级。对企业人员与外界进行联系时可以了解、使用的信息等级和内容具有明确的界定和规范。另一方面,加强内部人员保密意识的教育和监督。通过提高人员网络风险识别与防范的意识与能力,从信息的源头进行安全性把控,避免在网络使用过程中信息的不当外泄。其次,企业应当加强网络接入设备安全性能的维护与监测。一方面,对需要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安装杀毒软件、设置防火墙。通过对设备安全措施的管理、维护和监测,确保网络接入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安全性能良好。另一方面,设置专门的设备维护、监测与保障人员,及时发现网络设备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异常情况进行修改与更正。从设备设置和应用维护两个方面入手识别和干预接入设备的非法入侵,增加网络使用安全性。最后,企业应当加强网络运营环境的净化。尽管互联网环境是复杂的,企业难以进行把握和控制,但是可以通过网络区分和访问控制,提高网络的安全程度。企业可以严格区分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建设、规划和使用权限。根据业务的需要和要求规范网络访问的范围,对于机密的、核心的部分划分为内部网络,对需要经常外界联系的部分划分为外部网络。通过技术手段在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建立安全的隔离机制。同时,严格限制内部网络的访问权限,禁止移动存储介质在内部网络的读取功能。通过网络隔离和访问权限控制,打造更加安全干净的网络使用空间。

(三)竞争优势的重塑

在传统经济中企业在长期经营和发展中形成特色和优势,具有相对成熟的客户群体。这使得企业进入相对稳定的生存和成长时期。当今数字经济条件下,发展环境、消费习惯和产品需求都在发生变化,传统经济中企业的优势难以满足竞争的需要。裹足不前将使企业已有的优势消失殆尽,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因此企业需要主动变革,塑造数字经济中新的竞争优势。善用技术手段,能够使企业适应数字经济的需要,为自身变革助力。一方面,企业应当调整组织架构,实现职能的优化和组合。在组织结构上应当基于互联网思维剔除陈旧的机构、组合重复机构,通过结构重组,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和运行效率。对传统生产部门进行机械化、智能化改造,使之更加符合数字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应当以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提品的功能。通过建立网络化产品生态系统,实现产品覆盖的集成化,提高消费忠诚度。

数字经济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 经济性 认知机制 隐喻 转喻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类交际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产生、发展、传播开来。网络信息社会高效快速的特点要求网络语言必须遵循经济原则,最大程度地对已知信息进行缩简。所以,经济性是网络语言的典型特征。本文试从认知的角度探讨网络语言的经济性,即网络语言的经济性如何通过认知机制手段得以实现的。

网络语言的经济性

网络语言根植于传统语言, 因此网络语言的经济性无疑也是遵循传统言语交际活动语用理据的结果,同时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网络语言的许多方面,从语音省略、词汇构造、到流行语的简洁,都是受到语言经济原则的潜在制约。网络语言的这些经济性现象体现了人们的认知机制,即通过概念隐喻、转喻、范畴化(与非范畴化)等认知方式得以实现的。

网络语言经济性的隐喻机制

Lakoff 和 Johnson 说过,隐喻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人们在认识新事物时,常将新事物与他们己经认知的旧事物联系起来,并基于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形成了用一个概念域来表达另一个概念域的隐喻。所以当有限的词语不能充分用来表达所有的需要时,隐喻便产生了。在隐喻的使用中有一个方法论上的原则在起作用,即经济原则。

所以,当计算机和网络出现要为相关的一些新概念命名的时候,遵循“经济原则”,那么就是利用现有的词语来表达具有相似概念的新事物。比如,网络语言中,发帖子叫“灌水”,隐身(只看帖不回贴)叫“潜水”。“灌水”和“潜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两种行为,这里却用来分别喻指两种网络上行为概念。网络语言中大部分概念都源自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概念的隐喻投射,比如:“病毒”,原义是具有侵害性的微生物,在网络情境中指的是具有破坏性的计算机程序。网络中很多概念的表达形式是现有词汇在网络环境中的隐喻义。

根据雅克布逊的观点,隐喻是一种选择关系。网络语言隐喻机制中选择的喻体的,大多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简单的事物;这是语言经济性的要求,也是网民追求认知“省力”的必然结果。

网络语言经济性的转喻机制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一种认知机制,是基于事物之间邻近关系的一种认知方式;是指在同一个认知模型内部分与整体的认知现象,通过某个认知上突显的、易感知的、代表性的部分替换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 ,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转喻机制在网络语言中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认知模式,也是语言经济原则的需要。

转喻机制在网络语言语音上的表现就是拟声词和许多数字或字母谐音的使用。网络拟声词是主要是对动作行为所发出声音的模拟,从而用这种模拟声音来代替动作本身或整个事物,可视为一种语音转喻。例如:“呼呼”表示睡觉,“卡擦”表示砍了或者杀了某人,“呜呜”表示哭泣。数字或字母谐音是指利用数字或字母来表达与汉语或英语读音相近的谐音形式;而数字、字母本身的意义已经不存在,只是其相近的读音被借用来代替其他词语的意义。这些数字、字母构形简单,在网络的交谈中,使语言简化很多,使交际更便捷;而且这种表达形式只有在网络情境中才会使用,是网络语言特有的经济性。谐音现象,是利用不同符号间能指的相同或相近使所指发生转移,即用与符号X的语音形式相近或相同的符号Y的语音形式来指代符号X。也可以说是在同一个象征单位内,用相近的语音单位来喻指整个象征单位;这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用部分代替整体的现象,是基于语音相同或相近基础上的语音转喻。例如:9494(就是就是)、1314(一生一世)、3Q (thank you),F2F(face to face)。

网络语言的词汇层面上,缩略词的大量使用是转喻认知模式的典型代表。缩略词包括拼音缩略和汉语缩略两种类型。拼音缩略主要是指利用每个汉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结合成的形式;比如,RP(人品)、BT(变态)、GG(哥哥) 、LP(老婆)、PMP(拍马屁)等。汉语缩略词指的是使多音节变双音节,或多音节、双音节都单音节化,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音节,言简意赅,在交流中容易快速被对方领悟,既省时又有一种力度感,很适合网上信息高效传递、快速沟通的交流特点。缩略方式的经济、简洁性得到了广大网民的青睐。如,三支一扶 (大学生毕业后通过考试选拔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的工作)、白奴 (指“白领的奴隶”、“白领工奴”) 、潮 (“新潮”的省略语,指时髦 )。一个汉语词语也由“音(汉语拼音)、形(汉字)和义”三个层面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单位。如果用其中一个层面或者一个层面的某部分来指代整个汉语词语,就是以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语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所以用汉字的声母组合或形式缩略来代替汉语词语,体现了以突显的、易辨别的部分来代替复杂整体的转喻经济性。

网络语言的转喻模式实现认知省力和语言的经济性。在转喻过程中,人们将认知重点放在相对凸显的形式或内容,而较少关注甚至忽略其他范畴,这样,需要认知的范畴减少,认知的内容最突显,人们需要投入的认知成本更少,认知过程更省力。所以拟声词、数字及字母谐音词还是缩略语、都是通过转喻手段,把必要信息压缩到在接触的一瞬间就能立刻了解的程度,即能够用最经济的话语表达最充分的信息。

结语

网络语言的经济原则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文化经验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方式而产生的具有经济简洁、生动形象等特点的一种语言变体。网络语言的经济性是隐喻、转喻和范畴化等认知机制在语言上的体现。(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寅.认知语言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Croft,W & D. A.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Crystal,David.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5] Typlor,J.R. Ten Lectures on 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6] 柴磊. 试析语言的“经济原则”在网络交际中的运行和应用[J]. 山东外语教学,2006(4).

[7] 林纲. 网络用语的类型与特征[J]. 修辞学习. 2002(1).

[8] 张辉,孙明智. 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3).

数字经济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城市城市管理信息共享

改革开放以来,白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的外向度和城市开放度不断提高,经济日益国际化,有力地促进了白城城市的现代化,城市的现代化,也积极推动了白城经济的国际化。在这一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愈发重要,并面临着新的课题、新要求。白城移动通信分公司作为通信业主导运营商,几年来,始终以“创世界一流通信企业”为奋斗目标,以“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为企业使命,不断加大网络投资,扩大客户规模,目前网上用户已达到115万户,先后引进10个亿资金用于通信建设,全市已建有651座基站,交换机容量达到100万门,公司年均向地方纳税近2000万元。为回报社会,加快我市数字城市建设、发展与管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白城的数字城市化超前发展作出我们的最大贡献,让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一、多内涵的“数字城市”概念

“数字城市”的概念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数字地球”的理念在城市的引用、延伸和拓展。由于在理解层面和切入角度上的差异,目前仍很难对“数字城市”内涵作确切的定义。但随着对“数字城市”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探索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它的认识将会逐渐趋向统一,并形成对它的标准定义。

从广义上讲,“数字城市”是指信息化的城市,它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概念是一致的。所谓“数字城市”或城市的信息化是指在城市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中,利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全部过程。

二、建设“数字城市”的重要意义

第一,建设“数字城市”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数字城市”是科教兴市的重要内容,是科教兴市的开路先锋。通过建设“数字城市”,可以加速新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扩散,充分发挥信息化影响面广、渗透性强的效应,极大地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二,建设“数字城市”有利于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集中体现,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通过建设“数字城市”,能形成以信息加工与服务为主体的信息产业,同时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建设“数字城市”有利于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数字城市”是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建设“数字城市”,能使城市超越资源的约束,突破时空的限制,改变城市的集聚和扩散过程以及空间分布结构,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运转,从而大大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由此可见,“数字城市”的研究和建设对未来城市的形态与发展会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数字城市”不仅体现了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涉及到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很多发展和管理理念,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组织体系的改革。

三、建设“数字城市与管理”有力依据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基于移动通信网路、行业终端(含数字城管终端应用软件)和政府内部办公系统,通过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单元网络数据、管理部件数据、地理编码数据等多种数据资源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实现对城市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和预警。

(二)为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部发出了《关于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化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等方面,要求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推广数字城市管理新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为我们发展数字城管提供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全国这次机遇,加快数字城管建设。

(三)在数字城管中,我们有借鉴的成功经验,扬市是通过国家验收第一个数字化城管的省辖市,通过数字化城管正常运行和有效管理,提升了城市管理的科学水平,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目前我市珲春市是建设厅第三批数字城管的试点城市,珲春数字城管建设内容是:建立科学完善的数字城市管理组织机构体系;城市管理数据库;数字城市管理应用系统;监督评价体系;实现街面管理、社会服务、施政设施监督等管理业务数字化、信息化。

四、白城发展数字城市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信息资源的共享观念

在传统技术条件下,信息资源共享是文献载体的共享,共享成本过高,造成共享只能在一定区域和部门中进行。而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异地传播的成本将极大降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由于各自为政、只想分享他人资源而独享自有资源的传统思维根深蒂固,严重阻碍着共享共建的实现,即使有所谓的“共享”,实际上也只是一种稍高层次的重复浪费。

(二)现势性差,缺乏有效的更新机制

信息资源的共享,要有信息生命周期的认识,要对信息生命周期进行过程管理,进行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管理政策在指导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同时,也构成了信息资源管理的保障环境。同时,迫切需要有关的法律和政策配套,使信息资源共享有法可依。

(三)缺乏可操作性的数据交换标准

没有统一标准化的数据,就没有实现信息资源交换的基础,许多国家级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之间,还存在不一致性,而且就这些标准而言,有的适用范围较为宏观,有的分类和编码体系非常庞大,因而不能完全适用于作为小尺度区域的地方实际情况,非常有必要汇编和适当修订这些标准,形成适用于不同地方不同区域的地理数据交换标准。

五、发展白城数字城市的思考

针对上述存在的种种问题,白城为保障地理信息交换共享的顺利实现,可以采用系列共建共享的原则性思路。

(一)围绕数据交换与共享,整合现有资源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把握住总体规划、分步建设的原则,然而各委办局、各部门把自己原来拥有和不断产生的诸多数据,改造为能够在交换中心共享、交换的数据时,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在诸多数据之中选择哪些数据优先进行交换与共享,这涉及到数据整理、编目、共享数据库建设和统一定位、统一标准等。在这个问题上,应该以应用原则为标准,来选取各委办局、各部门的优先共享数据。

(二)统一基础地理数据平台

在交换共享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而关键的问题是:务必确保所有参与数据共享的部门,都要在统一规定的地理基础或数字地理底图上实现数据规范化的地理信息共享。

(三)遵循统一的数据标准

数字经济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GDP;经济增长;绿色GDP

1.研究背景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增长情况,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普遍使用的指标。尽管GDP是一个核心测量指标,但是近年来却引起了很多经济学家的争议,因为GDP在进行统计经济增量时,那些因纯粹追求经济增长而导致的污染、生存环境恶化等负面因素却被忽略了。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非常普遍,因为这些国家为了在短时间内追求经济的快速腾飞,一味片面地提高GDP数字,不顾及由此造成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及自然资源的浪费,粗放型经济模式横行一时。这种一味追求GDP增长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会导致经济、社会甚至自然界发展的失衡,因此不会真正带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是经济的虚增长并对可持续发展形成巨大的障碍。

为了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及保护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来自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在利用传统GDP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当今在西方各国绿色GDP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指标。通过绿色GDP核算,不但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真实的经济发展状况,而且可以对该国的环境治理、污染控制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建议。

尽管绿色GDP概念的提出已经很多年了,但到目前为止绿色GDP对公众来说仍然是一个陌生的名词,除了专业学者,一般人很少能了解它的确切含义,而且在中国也没有应用到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中。在2006年,中国第一次公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以推动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但是由于绿色GDP数据会导致某些地方经济增长的“真实”情况,因此引来不少争议。由于绿色GDP指标的敏感性,其后不少省份宣布退出参与该指标的核算,这一结果令中国的绿色GDP评价体系显得异常尴尬,至今仍然没正式恢复绿色GDP评价指标。

当下全球经济仍处于低迷状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世人的共识。这一理念和绿色GDP概念是一致的,即强调可持续发展思想,通过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等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生态破坏、能源消耗,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这一理念在宏观上要求国家明确污染减排、生态效益等指标,在微观上要求公民节水节电,但是这些要求都不如绿色GDP核算的要求更为具体,也没有用绿色GDP衡量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来得更直观、更综合、更清楚地反映国家生态经济的大账。因此,关于绿色GDP评价体系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2.绿色GDP概念的产生

绿色GDP概念的产生最早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71年提出的“生态需求指标”(ERI),该指标主要是表述定量测算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和托宾(James Tobin)在1972年提出了净经济福利指标(Net Economic Welfare),强调应该在社会成本中把污染等经济行为所产生的成本从GDP 中扣除;同时,加上被忽略的家政等经济活动。

1993年联合国的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在当年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提出了“总值”和“净值”的概念。“总值”为传统的GDP概念,而“净值”则为GDP减去资固定资产折旧、源消耗成本和环境、环境降级成本,这就是目前绿色GDP概念的根本。其后中国科学家在其可持续发展课题中也提出了绿色GDP概念,传统GDP扣除自然部分的虚数和人文部分的虚数之后即为绿色GDP。其中自然部分虚数包括:a. 环境污染导致的生存环境质量下降;b. 自然资源退货及配比不平衡;c. 长期生态质量退货导致的损失;d. 自然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e. 资源稀缺引起的成本;f. 物质和能量的不当使用引起的损失。人数部分虚数包括:a. 疾病与公共卫生引发的支出;b. 失业引起的损失;c. 犯罪收发的损失;d. 教育水平低及文盲造成的损失;人口数量失控造成的损失;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

现在对绿色GDP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总的来说,绿色GDP是对传统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对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新指标。在绿色GDP核算中,必须要考虑外部影响因素中包含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耗损的成本。绿色GDP正确述了经济活动成果,客观反映了人类的真实生活质量,强调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同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相协调,是对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福利水平的全面反映。

3.绿色GDP评价体系的必要性论述

3.1传统GDP的弊端

传统的GDP对国民经济的核算,只能看出经济总收入的多少及经济产出的总量,但是GDP不能看出背后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生态和环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理所当然地应该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一部分,但是传统GDP核算没有把生态和环境因素纳入进去,所以无法全面反映地区的真实经济状况。用传统GDP核算出来的数据有时显得荒诞而可笑,比如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同样可以增加GDP。中国的某些城市,为了增加GDP数字的提高,把一所正在使用而且没有任何缺陷的建筑拆了重建,或者把去年修好的马路挖了重修,于是GDP就增长了,但是如果建筑和马路继续使用则无法增加GDP。另外一些例子也让传统GDP衡量经济增长显得匪夷所思,比如发生洪水灾害时,人们必须修大坝防水,因修大坝导致的投资增量也会增加DGP数据;发生环境污染导致病人的增加,对人们来说是痛苦不堪的事实,但是由于医疗业因此发展兴旺起来,GDP数字会迅速增长,这难道不是非常荒谬的吗?抛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说,传统GDP也不能反映社会分配的状况,无法体现社会中的贫富差距现象,因此不能真正体现公民的真实生活质量。

3.2 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必要

多年来,中国的GDP数字高速增长,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但是这种经济的增长是以大量排放废气物、高消耗能源和资源、低效率的能源利用为代价的,一直都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牺牲了后代的能源和资源,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采用绿色GDP评价体系,粗话型经济增长模式必然会被引导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得以改善,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3 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必要

像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一样,我国在工业化开始之后,由于片面追求GDP的增长,不少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DP的快速增长,结果导致环境持续恶化。这种破坏环境的增长模式注定是无法长久持续下去的,因为恶化的环境反过来开始限制经济的发展,来自生态环境的压力会使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愈来愈难。绿色GDP评价体系的推行,可以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环境因素的重要性,从而促使人们自觉地遏制原材料和能源的高消耗、污染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最终达到环境的有效保护。在采用绿色GDP评价体系之后,企业不得不重视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必然会得到加强。

4.国外的绿色GDP评价体系概览

4.1发达国家实践绿色GDP评价体系的情况

最早实行绿色GDP核算和评价体系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北欧,比如挪威在1978年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就纳入了资源环境的指标,其中重点是对生物资源、矿物性资源、流动性资源、土地及空气污染、环境资源、氮和磷两类水污染等指标进行核算。为了使绿色GDP得以彻底展开,挪威建立了一套详尽的统计统计制度,其中包括森林存量核算、鱼类存量核算、废旧物品的再生利用、能源核算、环境费用支出、空气排放和水排泄物核算等,这为绿色GDP的顺利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挪威之后,芬兰也建立了自然资源的核算框架,很多指标都是在学习挪威的基础上建立的。

除了北欧的一些国家,其他发达国家,比如说美国和法国也都实施了绿色GDP的评价体系。

4.2 发展中国家实践绿色GDP评价体系的情况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施绿色GDP评价体系较晚,但是有些国家还是做得不错的,比如说墨西哥。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墨西哥在1990年将各种用地、石油、空气、水、森林、土壤列入了环境经济核算指标。具体做法是先把自然资产及其变化编制成实物指标数据,最后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量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这样便得出了环境退化成本和地下水、木材、石油的耗减成本及土地转移引起的损失成本。在评价经济增长时,这些成本被减掉。在墨西哥率先建立绿色GDP核算和评价体系之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效仿,比如说泰国、印度尼西亚、巴布新几内亚等。但总的来说,推行绿色GDP评价体系的发展中国家还不是很多。

5.中国实践绿色GDP评价体系的对策

5.1强化绿色观念

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强调低碳经济的增长模式,中国也要顺应这一潮流,强化绿色观念,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转变传统观念中以“增长第一”为发展战略的经济评价模式,用经济“发展”观替代经济“增长”观,提倡社会各界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经济活动行为准则,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同时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

5.2 推动社会公民广泛参与

绿色GDP评价体系的实践,离不开社会各界公众的支持,因为公共参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上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大家一旦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自身之间的真实联系,就会从自身的切身利益出发,对绿色GDP的评价效果进行真实地表述。公共参与是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平衡杠杆,因此,在国家强调大力建议绿色GDP杠杆的同时,一定要强调社会公众的参与,积极发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营造参与生态保护的氛围。5.3 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

目前评价和衡量某个地区的发展状况,经济增长几乎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指标,也就是说,对于领导干部和领导机构的考核体系只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因此,各级党政机构由于极端追求GDP数据的增长而常常做出一些不利于长远发展的短期行为。但是绿色GDP指标是全面考察和评价某一个地区发展的综合指标,这就会导致领导机构不再单纯追求GDP增长作为自己政绩增长的表现,他们会转变思想,通过科学的经济技术措施,放弃过去高污染、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注重保护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的节约,把环境破坏降到最低的限度。推行科学健康的发展模式,我们就有必要建立新的考核体系,把绿色GDP纳入对领导班子的考核指标中去,使他们兼顾短期发展和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全社会真正的发展。

5.4 建立环境补偿机制

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但是存在外部负效应的状态下,人们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其他公众的感受,这种增长模式综合来看是违背人类的发展理的。推行绿色GDP评价体系,就必须让那些破坏环境的人付出代价,建立一套“开发者保护、利用者补偿、污染者付费、破坏者恢复”原则,使社会上的各企业进行公平的竞争。建立环境补偿机制会促进绿色GDP评价的推行,以法律规范社会企业的行为,进行排污收费,从而保证生态资源的适度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徐千千. 从中国绿色GDP的实践看绿色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潜力[J].世界经济情况,2009年第12期

[2]蒋志华. 我国绿色GDP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财经,200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