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长制工作体会

林长制工作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林长制工作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林长制工作体会

林长制工作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长制 艺术生 班级建设 朋辈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02

艺术院校学生班级建设缺乏与艺术生个性化之间的矛盾,促成了部分艺术生适应困难化、学习烦躁化、交往矛盾化、认知片面化、情感随意化、个性自我化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针对高等学校艺术生不断扩招的现状,辅导员及班主任仅能完成对于学生的行政管理,对于艺术生心理上的需求和指导匮乏。在艺术新生中引进学长制,通过在高年级中选拔一批心理素质好、成绩优秀、有学生工作能力的同学,对他们进行培训,命名为疏导员,协助辅导员和班主任对新生提供心理上帮扶、指导、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合理规划大学阶段学习生活,尽早确立积极明确的奋斗目标,排除人际交往障碍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学长制在艺术生中开展了三年,反响良好,为了更好的发展心理学长制,面向疏导员及预疏导员,进行了心理测试与自编问卷调查,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果。

1 筛选工作:对参与疏导员的学生进行全面和严格的筛选

首先,考虑到疏导员对于课余时间的要求以及对于新生班级的榜样作用,所以对参与疏导员的学生的成绩有严格规定,必须成绩排名专业前30%才具备选拔资格;其次,优先考虑有学生工作经验的同学,对遴选的疏导员进行无领导小组面试,主要考察疏导员所必需的语言表达、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等心理素质。

对筛选出来的疏导员候选人(预疏导员)进行了自我和谐量表(SCCS)、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SES)以及安全感量表(SQ)的测试,分发问卷53份,前两个测试回收有效问卷52份,有效率为98.1%,安全感测试回收问卷51份,有效率为96.2%,结果预疏导员的自我和谐,核心自我评价和安全感得分均高于常模水平,各因子得分也高于常模水平,并存在显著差异,排除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可见规范面试与筛选对于疏导员素质保障起到了必要作用。

2 岗前培训:采取团体辅导方式对预疏导员进行系统培训

疏导员是在新生入校时配备到每个新生班级中,协助辅导员、班主任,从心理方面开展工作,所以培训侧重点在于提高疏导员的朋辈辅导能力和班级凝聚力的建设,利用了两个整天,对预疏导员进行培训,见附表。

附表1 疏导员培训方案

[[模块\&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堂形式\&学时\&班级

建设\&1.促进新生入校后尽快融入班集体

2.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工作团体

3.形成团体规范,促进团体凝聚力

4.学以致用,将课程所学应用于工作\&构建小组、规章

破冰游戏、自画像

运送核物质、七巧板

祝福与告别\&拓展练习

讨论体验

团队协作分享 \&8\&朋辈

辅导\&增强个人朋辈辅导的能力

2.学会感恩生命,积极乐观思维

3.增强对自我与不同性格的了解

4.了解与应对新生各种心理问题\&盲行、生命线

脑力大碰撞

模拟咨询

个案分享\&体验

讨论

角色扮演

分享\&8\&课后

思考\&1.了解不同新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2.清晰自己的工作内容及要求\&编剧、排练准备

采访往届疏导员\&情景剧

调查、体验\&8\&]

]

3 工作机制与效果:自编疏导员角色定位问卷,有针对性地了解开展情况

自编疏导员角色定位问卷,对53位预疏导员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的形式对疏导员的工作功能、工作范围、工作的要求等进行调查,有效问卷53份,有效率100%。同时访谈了40位在职疏导员,其中有效问卷37份,有效率92.5%,调查结果显示,疏导员与预疏导员部分观念有所传承,但是实际开展工作让疏导员在某些工作理念上有所不同。

3.1 疏导员动机调查

100%的疏导员认为之前疏导员对自己帮助很大,因此希望自己做疏导员,为师弟师妹们服务,把曾经得到的帮助传承给下一届的,84.91%的预疏导员也这样认为。疏导员及预疏导员都对测评可以加分,让自己去成长这两项的认同度很大,可见大学生在学校还是非常重视自我成长和外界肯定,各选项上疏导员与预疏导员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3.2 疏导员重要性调查

62.16%的疏导员认为疏导员对于新生班级非常重要,94.59%的疏导员认为很重要,对于预疏导员而言,66.04%的预疏导员认为非常重要,100%的疏导员认为很重要,所以疏导员的重要性的认同度是很大的,且不存在显著差异。

疏导员影响力调查显示:5.4%疏导员认为疏导员影响力仅存在于新生班级心理委员任命之前,24.3%的认为影响力持续一个学期,21.6%认为影响力持续一个学年,18.9%认为影响力持续大学四年,甚至有46.0%认为影响力持续到大学毕业之后,可见从新生阶段就进入的学长对该班学生的影响是很深远持久的,就疏导员的影响力上,预疏导员未出现显著性差异。

3.3 疏导员的功能与作用调查

疏导员认为首先是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接着是协助辅导员、助班处理班级事务,促进班集体建设,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帮助同学解决心理困扰。预疏导员在班级建设和心理支持上的侧重与疏导员不同,但未有显著差异。

就疏导员作用而言,疏导员认为实际工作中促进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构建班集体的效果突出,紧接着是解决个人困惑、拓展人际交流,专业入门指导。对于预疏导员,100%认同促进了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但是在构建班集体与拓展人际上与疏导员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预疏导员还没有开展实际工作,未充分重视到从整体上把握班级的状态和班级互动。

73.0% 的疏导员认为与新生的沟通频率为每周1-2次,73.6%的预疏导员认为与新生的沟通频率应为每周1-2次,这对于之后疏导员的工作开展规范性起到了指导作用。

3.4 新生心理问题调查

疏导员根据实际工作经验表明,艺术类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依次为专业迷茫、人际关系、情感、性格、学业、生活、健康,预疏导员预测类似,但在情感问题上出现了显著性差异。

3.5 工作方式调查

疏导员和预疏导员,都认为越普遍性的方式越受欢迎,疏导员的首选是个别谈心,而后依次排序为班级活动,生活关心,提供专业帮助,团体辅导,推荐书籍。预疏导员在团体辅导、专业帮助上的重视度与疏导员出现了差异,在个别谈心上出现了显著性差异。

3.6 疏导员素质调查

对于疏导员通过哪些手段影响新生,依次认为是心态、能力、特长、学习、口才、外形,预疏导员在学习上的重视度与疏导员存在差异,在外形上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如何做好新生工作,疏导员认为最重要的是责任心和耐心,其次是乐观积极的态度,管理能力,理解能力,对于善良这个选项,预疏导员与疏导员之间存在差异。

就疏导员能力要求的调查显示,就班级建设而言,疏导员与预疏导员排序为观察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调控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重视程度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朋辈辅导能力上,疏导员100%认同沟通能力,接下来是倾听能力、组织能力与共情能力,预疏导员在沟通能力与公情能力上与疏导员存在差异。

对于疏导员需要提高那些方面能力而言,疏导员比预疏导员更加重视时间管理能力,存在差异。

3.7 工作形式调查

根据疏导员工作形式调查结果显示,即时交流是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如电话、面谈和QQ,电话因具备随时性与便利性,被所有的疏导员所接受,而微信、微博、邮件等形式则因为非及时反馈,利用率会降低,但是微信这个新生事物在预疏导员中接纳度在增加,所以沟通方式也随着时代变化而有所更新。

4 工作展望: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心理学长制在新生班级中的应用

4.1 疏导员作为学长制的实践,成效斐然

辅导员与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从行政上管理班级,在新生班级中引进学长,主要是为班级氛围及个体成长服务,其重要性为疏导员及预疏导员广泛认同。疏导员的工作具有传承性,在三年的实践中发现,疏导员以学长的身份进驻新生班级,其阳光的形象,沟通能力及温暖的关怀,如一道和煦的阳光照进新生的心里,以榜样的力量影响新生,以至于当新生变成老生后,希望成为疏导员,将得到的关心与指引传承下去。疏导员的影响具备持有性,疏导员在新生班级不仅仅是完成一份工作,而且也在工作中获得了自我成长与价值,所以在新生变成老生之后,依然会对班级成员带来很大的影响和帮助。

4.2 团体辅导作为疏导员的培训方式,有利于工作开展

疏导员工作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促进班级同学间交流,促进班集体建立,刚进入一个新团体时,如何更好地融入班级,进入班级开展活动,促进班级成员间的良性互动是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采取团体辅导形式进行培训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和参照性,疏导员通过亲身体验,熟悉了团体辅导的流程与注意点,也锻炼疏导员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管理协调能力,通过深切体会团体辅导对于班级建设、人际沟通的效果,从而认同以团体的方式去构建新生班级,促进新生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4.3 加强朋辈辅导能力有利于疏导员工作的深入

疏导员工作质量的提高需要在工作中给予专业的支持与指导。疏导员工作的另一方面是促进班级中每个个体的成长,这需要在朋辈辅导能力上,不断提高疏导员倾听和沟通能力;在朋辈辅导内容上,就学生很容易出现的专业迷茫、人际关系、情感、性格等心理上开展相应的主题培训或工作坊,在疏导员的工作困难上,给予时间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方面的指导;在朋辈辅导的交流手段上,给予更多更新媒体交流手段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晴.关于艺术院校推行助理班主任制度的若干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90-91.

[2]蒋春艳,陈国清.基于伙伴教育的“学长制”探索与实践[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162-163.

[3]张继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职业与教育,2013,(26):92-94.

作者简介:林媛(1982-),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广东广州 510642

林长制工作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主管理 班级管理者 学生成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新的尝试。通过尝试,孩子在成长,老师在成长。成长是快乐的,在自主管理过程中让我们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

一、学生管理中遇到的难题

在多年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笔者深深地感到职业院校生源质量下降的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入学的学生多数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缺少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问题在性格心理方面表现为自卑、敏感,在行为能力方面表现为盲从、平庸,具体表现为不服从班级管理、不愿意参与系部活动等等。

班主任工作十分辛苦。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工作的主体,既有责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又要努力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这需要班主任付出双倍的劳动,烦、杂、累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让班主任感到身心疲惫。

能不能把班主任从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带给笔者解决这些困扰的启示。学院安排笔者到其他职专参观学习,在参观中笔者在校园里发现了署上了班级名称的鲜花。带着疑问,笔者咨询了学校的相关领导,得到的答案很简单:这是班级承养的。原来学校通过让学生们参与学校的每项管理事务,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这次小小的际遇,让我们开始思考自主管理问题,并在工作中进行了尝试。

二、学生自主管理探索与尝试

1.学生的事让学生做

在学管员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会按部门职责分担系内的各项常规检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试行值周班长制度

试行值周班长制度,将班内的事务分给每个学生。一些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在经历过班级纪律管理过程的洗礼后,学会了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也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很多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工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班容、班风也有了改善,继而更多的班级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有了学生们自己主持召开的主题班会。渐渐地,班级管理质量提高了,老师们尽管还在忙,但效率提高了,学生的个人行为习惯开始改变,自觉性增强了。事实告诉我们,如果能调动所有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主观能动作用,就能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也能把班主任从繁杂的班级琐事中解放出来。

3.鼓励学生承办系里的各项活动

系里鼓励学生承办系内各项事务、班级承办系内的各项活动,如走廊的文化展板布置、门厅宣传橱窗的美化,班级承办的演讲比赛、歌咏会、征文比赛、健球、篮球比赛等。学生们在参与承办各项活动中得到了锻炼,自信心增强,良好的行为习惯在逐步养。

4.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让学生实现民主自主管理

时机成熟,笔者所在系正式成立了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通过自管委的常务会议,学生们自己修订了一日常规、班级量化考核办法等,成为管理的主角。当然。由于我们还处在初级的尝试和摸索阶段,班主任还要不停地指导、协助班级整体工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老师们会被从繁杂的班级事务中解脱出来,变身为走回幕后的高参。

5.通过健康的校园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的成功和快乐

自管委提出多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建议后,第一堂插花和剪纸课在老师的帮助下开课了。开始由于课程性质所限,听课的学生多数是女生,渐渐地有些男生也开始跟着学。根据需要我们又陆续开设了板报壁报的设计方法、布艺制作、形体舞蹈,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等活动课。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可选择不同的活动课。学生的作品做得越来越精致。很多孩子第一次有了成功的喜悦和体会。更多的学生感觉到“以前没有做到的,现在做到了”。孩子们开始对自身的发展充满信心。

6.成立学生社团,改进学分赋分办法,提高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

在团总支指导下“电动力学生社团”成立了,学生们制定了社团规章,设计了团标。配合全院学分制的实施,我们修改了学生的德育学分赋分办法,把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情况及受奖励情况进行量化赋分,并折算成学分计入学生的总学分中,而且直接与学生的各项评优挂钩,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

林长制工作体会范文第3篇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0年小学三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

班主任是班___的___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教育工作尤其是学校品德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在管理班级过程中,班主任扮演着多重角色——在校领导眼中,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执行者;在学生眼中,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在家长眼中,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二家长。可见,班主任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特殊作用。身兼数职的我,在这学期工作后,我的体会是:

一、努力营造一个温馨的“家”

一个班,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大家庭。如果,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同学都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照顾着、鼓舞着,那么何愁班级中的学生会表现不好呢?要有家的感觉,必需

1、“偏爱”后进生

在班级管理中,我努力给后进生更多的___,更多的投入。在工作中,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同学们对这些人也不能歧视、捉弄,让他们体验___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谊,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大胆吸收这些后进生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在管理中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就说我们班的葛孙开吧,真可以说是个猴子屁股,刚开始他坐哪里,那里的纪律就差,闹哄哄的。在班级管理实施的时候,我问他:“你想管其他同学吗?想当一当班干部吗?”他感到很意外,又感到很惊喜,“我行吗?”他自己也有点底气不足。“行,但是条件是这星期的表现要好,同学们都是你的监督员。”这一周的表现他真的好转很多。我也实现自己的诺言,让他来参与班级的管理。当然,在这期间我也是背着其他同学时时提醒他,自己是班级的管理者了,更应注意自身的行为表现。他的纪律现在好很多了严爱优等生。

优等生,谁都爱他们。也正因为如此,优等生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掩盖,被原谅、袒护。但小的缺点也会造成大的隐患,

对这类学生,我从不宠坏他们,更不迁就他们。时时提醒他们“做学问得先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热情的人,向上的人。优生不单纯是学业要优,更重要的是人品要优,心胸要广,心理要健康。成天被人赞誉的学生,只能在理智深沉的爱之中,严格要求,警钟常敲,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扬起风帆前进。

3、博爱中等生

中等生往往是一个班中容易忽略的群体,他们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他们既不像优等生那样容易产生优越感,也不像后进生那样容易自暴自弃。他们是班级体的一面镜子,他们希望老师重视他们,但又害怕抛头露面。对这类学生我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正确对待他们的反复,始终如一地尊重、理解、信任他们。比如,我们班的林超燕,她学习成绩一般,在陌生人前从不说话,遇到问题只知道流泪。现在能跟我交流了。我觉得也很开心。

二、实施自我管理,培养管理能力。

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整体的育人工程。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构筑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因此,我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岗“施政”,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当然,班规的具体内容每学期都根据班级的实际和学校的要求,及时地作出适当的调整,使班规跟上学生、班级的变化,不断提高要求,引导学生的行为和品德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促使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而不断成长。

1、建立值周班长制。

按学号轮流来当值日班长,班中的事由值日班长全权负责,常务班长协助工作。值日班长负责检查当天的卫生、纪律,督促每一位同学做好自己的份内事,记载班务杂志,检查班干部的工作情况。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才能,班组的自我管理得到了加强,班___内部也日趋团结民主改选班干部。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有当干部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相信“我能行”。同时也能时时督促班干部把事情做好。我采取干部定期轮换制的方法。班干部从同学中间选举产生。由学生自我推荐作竞选演讲,再由学生无记名投票,民主选举,组建班委会。这样既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干部摆正个人和___的位置,正确处理个人与___的关系。班干部的职责是协助值日班长管理班级,负责文娱、体育、劳动、学习等各方面的工作,并记录工作情况。

3、事事落实到个人。

明确每位学生在班级中的位置和责任,使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为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就要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班级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担负一项具体的工作,人人都为___作贡献,人人都意识到自己是班___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我在班级管理中建立起了一套“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的制度。它包括班干部管理制度、值日生管理制度和任务承包责任制度。在这种广泛的参与过程中,使学生在___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觉察到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形成责任意识。R>走进我们班,也许你会感觉不那么整洁,整齐。但我觉得很自豪,因为这些,都是学生在班干部的带领下,同学自己做的。我想:这些在别人眼中并不美观的东西,在他们眼里却是那么美好,因为那是他们的杰作。

三、塑造自身形象,赢得学生信赖。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不远离学生。我努力做到真心爱护我的学生,严格要求他们,但是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严格要求的。

班主任工作精心而又繁琐,但是看到学生的进步,班___团结协作的局面,感到由衷的高兴。

林长制工作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学;绅士;儿童家庭教育

作为“教育的活化石”的英国公学,是独立于英国公共教育系统之外的一种独特的中等学校,是英国的私立精英学校或者贵族学校。从创立至今已经历了600多年,为英国统治阶级培养了大量社会精英,被誉为“世界精英的摇篮”。最早的文彻斯特公学是1382年创建的,“九大公学”中最著名的伊顿公学成立于1440年。由公学培养出的学生大多学术成绩优异,而且在体育方面表现也很出色,毕业后大多进入牛津、剑桥等一流大学。英国公学之所以经久不衰,与他们独特的办学模式、精英化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现代人的家庭教育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加强,我国学者也在不断学习与研究世界先进的教育成功经验,虽然存在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所引起的差异,但英国公学秉承的独特教育理念,仍然值得借鉴,并引起我们对现代儿童家庭教育观念的反思。

一、英国公学绅士品格培养理念

英国的最高统治者大多出身于公学,迄今为止,英国53任首相中有20位毕业于伊顿公学。“保持自己的个性”是公学和它的每一个学生笃守的信条。因此,公学从古到今始终保持着一些显示自己“高傲”地位的特征。1693年,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明确提出“英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的观点。他强调环境与教育的巨大作用,强调在体魄与德行方面进行刻苦锻炼。在英国人看来,“绅士”是贵族精神的体现,“绅士”应该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绅士品格的培养是英国公学一贯秉承的教育方针,是其精英型人才培养的主导,主要体现在道德礼仪培养、性格意志磨练及体能锻炼等方面。

(一)严格的管理制度。公学选拔学生的标准极其严格,绝不允许滥竽充数,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制度,保证录取的公平性和学生的优良素质。尽管社会地位和财富是进入公学的首要条件,但如果才智平庸,无法通过考试,同样会被拒之门外。寄宿制度也有其独特的一面,通过严格的管理来培养健全的人格。虽然学生大都来自达官贵族,但公学的寄宿生并没有贵族的奢华享受。相反,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公学提供的住宿和饮食都相当简陋。并且,为了避免家庭对这种教育方式的干扰,公学向来不允许家长参观学生的食宿情况。宿舍实行级长制,主要是通过选举的学生干部实行学生管理学生的制度。生活的磨炼和从事管理工作无形中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互相关心、协作配合、领导与服从等健全的人格和能力。(原青林2004)公学的校规相当严厉,他们认为对孩子的溺爱会阻碍其独立性格的形成。学校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言谈举止加以约束,使学生逐步养成公德意识,树立起自由与纪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概念,为以后步入社会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重视文体活动。一直以来,公学的课程设置都具有较高的学术性,这也是他们培养社会精英的重要因素。但是,相对于学业,公学对于学生的艺术和体育活动也相当重视,尤其是体育运动,占去了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艺术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增强对美的追求;体育活动是要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和坚韧顽强的精神。(祝怀新,应起翔2002)如著名的哈罗公学就开设了音乐、戏剧表演、雕塑、各种球类、划船、游泳、射击、剑术、马术、体操、田径等名目繁多、各具特色的文艺活动及体育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自由的选择项目,施展才华,以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也强健了体魄。公学对于体育活动的重视,使学生拥有团结协作、坚韧努力、公平竞争的精神和超越胜负的胸怀。尊重学生兴趣培养技能、开展活动,有利于发展其谦恭、宽容、豁达的品格、待人接物与人际交往的技巧及卓越的领导和组织才能。“公学所强调的绅士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性格陶冶是公学管理的精华所在。”(郑映霞2010)公学的绅士道德教育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让学生习得日后成为一个绅士所具备的含蓄、内敛、从容、平和、守信、礼貌、公正等各种美德,使其不仅德才兼备,更具有独立的人格,强健的身体,坚韧不拔的意志,为其成为社会精英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英国公学对我国儿童家庭教育观念的启示

我国的现代儿童家庭教育观念较之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已有了巨大的变化,多数父母认同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健康发展的影响,力求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为儿童的早期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但在教育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虽然传统的家长制家庭教育观念已经在逐渐的消失,但是很多家长认为儿童还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儿童的发展观容易变成以家长的愿望为主体。中国的家长比任何时代都更看重下一代的教育,越来越多的孩子从3-4岁就开始学拼音、学汉字、学英语、学数学、学诗歌、学围棋、学舞蹈等等,7-8岁就开始学起了对他们来说艰深难懂的奥数。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更多的会关注“有什么用”。过早地开始文化学习,其实是在剥夺孩子们的童年。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需要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学问教育三者相结合。“健全人格是个体身心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成才发展的基础;是快乐幸福的源泉。”(谭刚强2013)英国公学培养了一批批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这种英才教育理念与我国大多“望子成龙”的父母的教育观念相吻合,结合公学的成功经验,我国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受到启发。

(一)注重道德礼仪培养

良好的道德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是形成孩子健全人格的必备条件。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环境等因素,容易养成任性、自我为中心等缺点,也不擅长于与同伴交往。香港作家屈颖妍(2014)说过,“这些年,孩子们走得都比前人快,3岁已经学会上网,5岁便学会3种语言、4种乐器,7岁便懂得制作PowerPoint……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却被遗忘了,或者应该说,是被牺牲掉了。港人把这种现象称作‘催谷’,催着稻谷早早成熟的意思。”她的话告诉我们,家长的“催谷”心态,也成为孩子社交能力形成的绊脚石。公学的寄宿制度,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学会如何融入社会,也体现出社交能力在孩子日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多为孩子创造“社交”的机会,使孩子在交往中,逐渐学会适应、学会选择、学会交往,领悟协作与配合、领导与服从的处事原则,在实践中培养为人处事的能力。公学认为美德是靠后天教育培养得来的,他们更为关注如何学会实践道德,通过实行严格而人性化的管理,规范孩子的言谈举止,使他们了解自由与纪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以身教代替言教,张弛有度,在温和与严厉间维持某种平衡,从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

(二)注重性格意志磨练

D•H•劳伦斯曾经讲过一句话:“如何开始教育子女?第一原则是:不要管他。第二原则是:不要管他。第三原则是:不要管他。”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要学会“放手”。很多孩子娇生惯养,主要源于父母的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导致孩子根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特别是城市里的孩子。我们要从小对孩子进行生存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参与到实际的生活中。掌握生活中必须具备的技能,如家务劳动,交通规则,一些仪器使用,生命教育,使之能对紧急情况作出反应。像“公学人”一样,不会因为“身份高贵”而受到优厚待遇,反而要给孩子做主的机会、吃苦的机会,培养独立意识和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毅力。同时,家长要宽容,要允许孩子犯错,也应给孩子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机会。孩子只有通过生活的磨练,才能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担当,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明白成功只能够通过主观努力来获得,不论家境多么优越,父母也不能替你成功。只有重视独立性格与思想的培养,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才能获得真才实学,既成“才”,也成“人”。

(三)注重艺术修养及体育精神

艺术活动和体育运动对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都至关重要,不仅可以锻炼健康的体魄,还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然而“这一代的孩子,懂得的技能很多,琴、棋、书、画、跆拳道、游泳……样样皆能,一屋子证书,却没有一张是学做人的。”(屈颖妍2014)有些家长“功利心”作祟,而蒙蔽了是非与心灵。为了拿奖状、证书,甚至帮忙代替孩子比赛。这些活动已经失去了他本来的意义,变成了获取“利益”的“武器”,违背了艺术与体育的本性,可能付出的代价也将是惨痛的,造成不可治愈的心灵创伤或人性扭曲。公学之所以重视艺术活动,是为了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审美兴趣,养成含蓄、平和、包容的绅士品质。我们只有认识艺术活动的真正价值,才能让孩子真正体会艺术的愉悦享受,使心灵变得纯净。公学对于体育活动的热衷,是为了使学生有朝气、有活力,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对待困难坚韧进取的精神。只有认识体育运动对于性格养成的积极意义,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潜能,理解公平、合作的意义,提高克服困难、抵御挫折的能力,增强成才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实现人生价值。英国公学绅士品格的培养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为我们反思儿童家庭教育观念提供了重要启示。我们要认识到德育、智育、体育教育对于儿童健全人格形成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当前我们在培养孩子成“才”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培养孩子成“人”。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能为了学习有限的知识与技能而牺牲对于性格、能力的培养。当然,我们在学习英国公学成功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应该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从我国实际出发,切不可盲从。

[参考文献]

[1]陈平.德国幼儿园和中国幼儿园的不同[DB/OL].

[2]刘琳.西方幼儿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启示—以英国、美国为例[J].教育论丛.2010,(03):136-137.

[3]洛克(Locke,J.)著,杨汉麟译.教育漫话(全译注释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3).

[4]屈颖妍.怪兽妈妈变形记[EB/OL].

[5]谭刚强.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EB/OL].

[6]王爱娣.英国公学如何培养社会精英[J].师道,2011,(11).

[7]王世宾.对城市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3,(13):126-127.

[8]徐辉,祝怀新.独特的英国公学[J].比较教育研究,1993,(02):39-42.

[9]英国:公学重视绅士教育[J].中小学德育,2014,(07).

[10]原青林.英国公学的寄宿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06):42-46.

[11]赵婧.浅谈英国公学寄宿制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启示[J].科学教育,2011,(03).

[12]郑映霞.英国公学的办学模式对我国民办教育的启示[J].宜春学院学报,2010,(03):121-123.

林长制工作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军校;高等教育;新生导学模式;网络导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15-04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高等军事院校承载着为国家和社会造就和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军事人才的重任。作为现阶段我军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每年都吸引了大批优秀的青年学子,经过层层选拔后跨入军校大门,开始崭新而富有挑战的军旅生涯和大学生活。然而,由于大学生活与学员熟悉的中学生活具有许多不同之处,尤其是军校还具有其不同于普通高校的诸多特点,以及当今“90后”生源自身的特殊性,使得新生对军校生活不适应的现象非常普遍。常表现为新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学习目标及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了解,对未来就业情况等问题感到迷茫和忧虑;对大学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不适应;对高强度的日常训练感到厌倦,甚至产生倦怠和抵触情绪;对军校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不理解、不习惯,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等等。长此以往,会导致有些学员学习、训练的效率低下、成绩不理想,对未来缺乏信心,甚至会诱发焦虑、孤独、抑郁等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既不利于学员自身的成长,也给军事院校的人才培养造成不利因素。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可大致归结为以下几点。

1.1 军校教育的特殊性

军事院校由于其培养人才的特殊性,在培养模式、教育训练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普通高校的诸多特点。首先,受前苏军教育模式的影响,为更利于管理、抵御外界不良影响、培养军人所需要的特殊品质,我国军校的院校环境基本是封闭性的。其次,在日常管理上,军校强调整齐划一的行动和令行禁止的高度服从意识,按军队的条令条例和各种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学员的言行举止,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学员的言行举止做出统一的规范。再次,军校教育不仅围绕知识水平、文化素养、专业能力进行培养,更重视政治素质和体能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高强度的军事体能训练是军校日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校的这些与地方普通高校不同的特点对于刚刚接触军校教育的新生来讲是较难很快适应的。

1.2 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差异性

高等教育与新生所熟悉的中学教育存在很大差别,表现为较强的专业性、精深性、阶段性、自主性等特点,学习内容也更为精细、复杂和高级,因此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等方面对新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学员转变原有的学习动力,由原来的主要来自于升学和来自于家长、学校的外部压力,转变为自身内部的学习需要。在此基础上,要求学员积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学习内容和学习条件等的变化,能够对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不断进行调整,培养一定的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探索新的更为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从而使自身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与不断变化的学习条件相互协调,取得良好的学习成就。但是这种转变仅靠学员通过自身的不断摸索来完成较为困难,需要进行引导和帮助[1]。

1.3 教育对象的自身特点

目前,高校的教育对象主要为“90后”,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具有不同于以往教育对象的特质,一定程度上也给他们适应军校生活带来影响。如受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个性鲜明,崇尚自由,不愿意受拘束,因此新生往往对军校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和严格的纪律要求较难适应;信息时代资讯发达,使得学员视野更开阔,思维也较为发散,对军校相对刻板的教育训练模式较为抵触;受学习型社会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的影响,求知欲强,知识面广,但是对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广度,而深度不够,不适应目前我国军校“专才”式的培养模式;现代社会学习方式更为多元化,以网络为代表的媒体给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活动带来巨大的冲击,使得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更为灵活多样,目前军校普遍采用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些因素都给“90后”新生适应军校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因此,为了使新生顺利过渡,更快更好地适应军校生活,需要引导新生了解军校的教学训练模式和学习生活规律,了解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及学习目标,了解未来分配情况等;激发学员的内在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根据自身特点转变学习方法和策略,树立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态度和意识。因此,对于军校新生进行“导学”是十分必要的。

2 “新生导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特点

对新生的“导学”是以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为理论基础的。这种认知现象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说,人们总是以他们对某事物的第一印象为背景框架,去理解他们后来获得的有关此事物的信息[2]。

这种因信息输入顺序而产生效应的现象,有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其中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3]。

“新生导学模式”借助“首因效应”,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导学模式帮助学员在军校生活开始之初,就建立起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正确、积极的认知,转变学习观念和态度,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并鼓励学员探索并形成适合环境和自身的、更为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训练方法。“导学”中的“导”即疏导、引导。“学”不仅仅指学员的学习、训练,还包括学员的发展和核心竟争力。具体来讲,对于军校新生的所谓“导学”,就是引导学习、引导训练、引导实践和引导发展[4]。

3 “新生导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3.1 “教导员制”“本科生导师制”和“学长制”并行导学

1)教导员制。学校可以区队、专业或班级为单位,配备教导员,其兼具普通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双重身份和职责。即按照学校的教育要求和班级教育目标,受学校委托全面负责学员的学习和生活等工作,同时也是学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在新生入学之初,教导员可通过专题讲座、与学员座谈、网上交流等多种形式,为新生介绍军校生活的特点,帮助其理解并自觉遵守军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培养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引导新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顺利过渡并适应军校的日常生活。

2)导师制。导师制(tutorial system)起源于英国,首推于牛津大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英国牛津、剑桥等高校推广到本科生的培养。1937年,英国学者林迈可把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推广到燕京大学。与此同时,竺可桢在浙江大学率先开始实施大学生导师制。此后,大批国内高校纷纷在本科生教育中实行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设计,导师制与学分制、班级制共同构成大学本科教育的三大教育管理模式。本科生导师一般由本专业教师担任,每名导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带多名学员,根据每名学员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依照学生个人能力以个别辅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意在发掘学生某一方面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成为个性化的人才。导师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5]。

军校的新生导学模式可借鉴导师制,在新生开始正式的军校生活前,聘请本科生导师或者本专业的知名专家教授,在专业方面对学员进行导学。

一是介绍学校的教学训练运行规律,有关转专业、成绩记载方式、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等学籍管理规定也需要让学员有足够的了解。只有学生对这些规律了解得比较透彻,才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大学的学业。

二是介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并导入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我规划理念,帮助学员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引导学员树立适合自己的目标,思考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从而对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为后续学习过程中选课等做好准备。

三是学业方面,引导学员了解本专业的研究领域和特点、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前景、专业的价值和作用,以及本校该专业的开设学科、知识内容、教学模式、专业研究水平等,使学员对所学专业有初步了解,引发兴趣,提升学员的专业认同感;向学员介绍适合本专业学习的策略和方法,鼓励学员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课程等各种学习资源辅助学习,引导学员着力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及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科研实践方面,结合专业特点介绍科研和实践活动情况,激发学员参与科研活动及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学员在日后的学习中注重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五是职业规划方面,向学员介绍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及毕业学员的分配及工作情况,引导学员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未来是否继续深造等进行规划。

导师的导学可通过授课、讲座、与学员互动交流等方式进行,除了在学业等方面给予学员引导外,导师自身良好的学风、严谨的治学和科研态度、广博专业知识也会感染和陶冶学员,使学员“尊其师,信其道”,从而增进学员对专业的了解,激发学员对专业学习的热情甚至收到启迪人生的效果。

3)学长制。“学长制”最初出现于15世纪的英国伊顿公学,是一种在国际上普遍推行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其要点在于通过高年级的学生以平等、博爱的精神与新生进行交流,实现良性互动[6]。利用学长制对军校新生进行导学,可从高年级中选拔优秀学员,同新生开展座谈、交流活动,结合自身在学习、生活中的切身体会和亲身经验,使新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及时了解军校的学习、生活的基本规律及各种事项,科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奋斗目标,充分激发个体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并针对新生在入学之初出现的难以适应、无所适从,甚至是自我封闭、焦虑等行为或心理问题,进行沟通、帮助和引导。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也通过树立榜样来激励新生,充分调动新生的积极性。

3.2 “面对面导学”与“网络导学”等多种方式并行导学

在上述提到的几种面对面的导学方式之外,学校应借助校园网,开设“新生导学”网络模块。该模块应包括院校及专业的相关情况介绍,各项纪律规范,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导师与教授导学讲座,优秀大学生自我陈述,标准学习规划参考案例,适合本专业学习的优秀学习资源及获取途径的介绍等内容。同时要开设新生交流互动平台,如讨论区、答疑区等,聘请专业教师、教导员及优秀高年级学员为新生进行网络答疑。通过这种方式,旨在为新生提供一个进行入学教育,转变学习观念,尽快熟悉学习训练环境,掌握学习技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为学员创造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可以随时补充知识、随时接受导学的环境[6]。

3.3 通过“新生研讨课”实现直接导学与学员自主探究并行

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1959年始于哈佛大学。国外高校中,新生研讨课的开设已经非常普遍。我国的新生研讨课始于清华大学,2003年11月,清华大学首次将新生研讨课引入本科教学中。此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国内学者张红霞给“新生研讨课”下的定义为:“由各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担任主导教师,专门为全校大本科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课。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术品质、感受研究的乐趣、接触著名教授、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认识大学和熟悉学校环境、资源,以此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阶段的转换过程。新生研讨课内容和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越是高层次的大学,教学和考核方法越灵活多样,一般不用常规教材,考核方法多为‘通过’与‘不通过’两级。学生参与程度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总课时数一般小于20,普通大学可以略多。”[7]

因此,在专业导学方面,除了通过不同方式对学员进行直接导学外,还可以导学为目的,通过开设新生研讨课,将学员自主探究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贯穿其中。如在“新生研讨课”中,教师可从学员熟知的、与专业相关的事件或现象入手,以讨论、探究的形式,一步步启发学员探究原因,追本溯源,最终归结为某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所要讲授的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做铺垫。同时使学员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和专业学习所特有的智力发展机会,为以后的探究式学习和更高层次的研究打下基础。再如,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和本专业特点,给学员提出待解决问题和小课题,让学员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汇报各组讨论出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员可以充分发挥想象,从而体会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锻炼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小组成员间也会发生思想的碰撞,培养学员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讨论结果的汇总和汇报可以锻炼学员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讨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最终将问题导入日后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使学员充分体会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也体验到科研活动的独特魅力。

4 “新生导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4.1 导学活动要实现常态化

导学活动始于新生入学,其初衷是使新生顺利适应军校的大学生活。但是也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新生在入学伊始经过新生导学活动,过渡较为顺利,对未来的学习训练生活充满信心,满怀希望,但是随着军校生活的逐渐展开,新的、更多的困难开始出现,凭借自身能力难以解决,给学员造成困扰;或是学业等方面的一些新的问题,学员没有以往的经验可参考。如学业方面,新生及低年级学员往往对大学的学习方法陌生、对专业内涵无知、对未来发展茫然,以及习惯于中学时期的应试教育思维和方式,对大学的学习不适应;之后的一段时间,学员较为关注的问题一般转变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规划、课程的选择等问题;而高年级学员则更关注分配去向问题或对是否深造进行思考。这些出现于不同阶段的问题都可能引起学员的迷茫和困顿,甚至容易产生倦怠和抵触的情绪,影响学员的积极性。因此,导学活动不应只关注新生的入学阶段,而是应该将“新生导学模式”的“导学”思想贯穿学员的大学生活的全过程。针对学员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通过导师、教导员和学长的指导和帮带,借助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对学员进行不定期的、不同形式的导学活动。

4.2 导学活动要整合各种资源

导学活动首先需要充分利用优秀的人才资源,通过知名教授、专业教师、管理干部、优秀学员及有成就的毕业生,以授课、座谈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引导和帮助。其次,要创设多种平台和载体,建立实践体系,如利用院校现有的教育训练中心、专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平台等,把学员将来从事的专业体验、情景体验等与学员现有的学习训练紧密融合,使学员明确专业发展方向,鼓励其进行充分的体验式学习。另外,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借助网络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可以随时补充知识、随时接受导学的环境,从而培养学员自主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多重资源整合运用,而非采用教育灌输、单项接受的方法手段,才能更好地达到导学的目的,实现导学过程的科学化和导学效果的最大化。

4.3 导学活动要以学员为主体

导学活动要始终以学员为主体,要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认同学生的差异性,了解学生主体需求,把外在引导与学生内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要给予学员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力,充分发掘学员的能动性和发展潜能,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要持有平等的态度,构建和谐的关系,注重与学员心灵的沟通、感情的交融,把引导发展与关心服务结合起来,把社会需求同尊重个性结合起来,把精神传承与环境营造结合起来,把人格成长与心理解困结合起来;要全面关注学员人格品质的塑造、实践能力的增强以及良好个性的发展等诸多方面,全面协调地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8]。

参考文献

[1]汪家惠,贾天钰.新生第一年导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5):14-15,45.

[2]刘波.浅谈首因效应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理论,2012(21):243-244.

[3]马燕.浅析“首因效应”[J].科教文汇,2009(31):62-63.

[4]薛勇.基于有效导学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122-123.

[5]徐全红.本科生导师职在“导学”[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84.

[6]张晓芬.面向大类招生的“新生导学”模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30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