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管理;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41-02

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的设施,它是城市中顺利进行各种活动的设施的总称。我们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对于提升城市的竞争力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我们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体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指的是将所有的基础性的结构进行架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因此它包括很多军事基础设施、政治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关系国民经济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基础建设,它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经济基础设施,也就是永久性的工程建设、设备、设施和他们所提供的用于经济生产的服务,二是是文教、医疗、社会保障、人力开发等。近些年来,中国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新技术、新手段广泛应用[1],基础设施的功能也日益增加,承受的能力、系统的性质和效率有了显著的进步,进而推动了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进程。城市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数字化的建设成为整个建设的新宠,信息网络的发展构成了整个建设的核心,以移动互联网作为代表,通信技术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异军突起。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软件信息的固定收入已经有了很高的数值。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出现明显的变化。除了增加应急的设备以外,还增加了许多的新型的设备,用于环境保护的设备和电力等新能源的基础设施投入比较高。原来的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和换代。

二、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

为了扩大建设资金的来源,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稳定供给,从而降低投资的风险,提高运营的效率,20世纪以来,我们国家开始了基础设施的一场改革,在政府部门不断鼓励的前提下,引进市场的机制,挖掘社会可以运用的一切资源,使得社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以后的基础设施将会变得更加市场化,更加贴近市场。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基础设施要逐渐走向市场化,走向市场化的根本目标是按照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指引下,进行社会资源的调配,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置,规范政府的投资行为,保护市场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企业投资的自,合理确定每一项基础设施的功能,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的水平。想要做到这个,首先,政府必须打破整个社会机制的垄断性,让每一企业都能够有机会参与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形成竞争的结构。其次,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只有将基础设施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才能够使每项技术达到最好水平。我国基础设施需要在打破原来垄断的基础上放宽社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行政府的宏观协调,然后企业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风险承受范围。其核心就是按照市场化的方向进行改革,建立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和合理的回报机制。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投资的多元化,让社会各个方面进行投资,而不是只有一个企业进行投资,这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投资形式的机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持续性变化,将不同的基础设施功能发挥到最大化。我们国家自从20世纪开始,就对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进行探索和实践,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设施建设体制。这个体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先,明确各类投资主体的范围和分工,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基础设施融资体系,充分落实企业决策的决定权,审核和批示改革的目的。政府应该鼓励和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对于不同的价格和收费机制,应该采取一定的经营性的项目措施改变整个格局。其次,规范和完善市场的投资体制,改变政府投资的项目管理方式,逐步将经营与建设分离开,责任明确分到每一个手里,强化基础设施在整个机制中的重要性。最重要的一点是推进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经营体制的创新。改变基础设施行业的事业型单位所主导的结构,使之成为独立的核心的经营企业,建立完善基础设资的多元化体系,充分发挥整个机制的特殊性能。

三、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

1.文件体系健全。企业在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的时候应该先对整个系统进行规划,建立可供人参考的文字档案。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确保综合管路体系的高效运行,进一步明确相关的数据和权利,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使得整个活动的项目能够顺利进行,以此满足整体管理和质量达到最完美的效果。政府应该要求公司确立一套标准的体系框架结构,建立一套适应整个基础设施的文件体系,有文件保证的设施才是最完善的。除此之外,文件还要进行动态管理,质量体系的编制和使用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转换过程。为了确保文件体系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不断完善自身机制体系。优化的流程按照整个工作的需要的步骤进行[2]。

2.建立精品目标体系。目标是一件事情完美进行的基础,目标能够引领整个企业在新的机制中按照设定好的目标进行,展现不一样的状态。对于管理体系来说,精品目标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管理体系管理的就是目标体系,当一个目标定制的标准高的时候,完成的水平也比一般的机制要高的多,但是如果定制得过低,达到的标准就会比一般的低的多。科学的规划管理体系,定制高标准的目标,对核心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目标体系的重点是将整个目标的战略与时俱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层次。

3.持续性的改进整个管理体系的不足。建立集体的评论体系,全面提升战略规则。为了对整个管理体系进行系统评价,将整个评价的结果进行修改,以此确保整个体系的适宜性。还要开展内部的审核工作,确保整个体系的有效运行。为了查找综合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验证整个体系的有效性,内部必须对整个机制进行考核,将整个内部审核工作当作重点执行。这样的管理体系能够使建设的整个流程得到优化,以此确保整体效率提升,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人们和国家的共同需求,所以一定要更多努力,使整个建设过程更加完善,使整个管理体系能让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从根本上得到提高。该管理的核心技术就是整个过程的管理,整个过程完善了,结果才会更加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涉及规划、建设、运营等多个方面,而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是使整个建设完整进行的基础和保证。基础设施的完美建设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一定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质量达到标准。

参考文献:

[1]陈晓晓,方永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基础[J].建设文化,2010,(5).

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镇化现状问题城镇建设多元化用地需求

一、县城镇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亦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人口户籍政策导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造成**县农村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压于经济发展水平。

1.1城镇化水平较低

由于**县特殊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区位和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作为一个灾害频繁的贫困县,造成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发展比较缓慢。城镇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集聚阶段。到2000年底,只有8个建制镇,城镇化水平为16.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4个百分点,非农业人口比重为10.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4个百分点。

1.2城镇的量少,人口规模小

全县33乡镇中,仅有8个建制镇,其中城关镇、黎集镇、蒋集镇、郭陆滩镇、往流镇、陈淋子镇等六个镇为老城镇,由于大多数乡的经济实力较差,乡改镇的步伐较慢。城镇分密度2.7个/千平方公里,远低于全省4.1个/千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城镇不但数量小,而且规模小。县城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业和第三产业滞后,尚不能很好地直到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经济功能薄弱,总体规模偏小,建成区面积只有19.6个/千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7.73人,占全县总人口11.63%。与160多万人口大县地位很不相称。多数乡镇基本以单一的行政中心为主,并有传统农产品加工的乡镇企业和小规模的集市贸易,集聚能力和服务功能薄弱,职能单一,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城镇规模小影响了城镇职能作用的发挥,难以承担带动全县发展的重任。

1.3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道路狭窄,建设标准低,交通拥挤;二是自来水普及率低;三是排水设施不完善,下水道普及率低,很多建制镇未铺设排水管道,污水排放及处理问题严重;四是环卫、通讯、环保设施、广播、电视、教育、园林绿化设施、消防、防震等综合防灾设施及停车场地等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吸引企业和农民向小城镇集中。

1.4沿公路布局的不合理性。

许多小城镇主要是依托过境公路发展后,形成了“要想富,占公路”的观念,使得许多小城镇的建设沿路拓展,公路不仅有小城镇内部道路和过境交通的双重功能,而且沿路形成商业市场,难以形成小城镇的完整形态和合理布局。

1.5农村城镇化的表面性。

一是小城镇职能仍处于发展的初级水平,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其主要职能仍停留在为周围农村地区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行政及文教服务的初级阶段,经济的主体仍然是农业,小城镇集聚要求的第二、三产业还处在资要地位。

二是土地松散,**县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普遍偏高,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的比例较大,“一户一楼,一家一院”的传统农村型居住方式仍是目前小城镇居民普遍采用的居住形式,从而导致土地松散,人口松散。三是规模偏小,集聚功能偏弱。80%的小城镇人口规模在5000人以下,起点低、规模小,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制约了二、三产业集中区的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小城镇的就业机会不多。

二、县城镇发展趋势

2.1**县城镇发展步入快车道,城市建设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

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农步扭转。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已成必然趋势,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城市化已提升到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

当前县域经呈出一主两副四重点的城镇体系分布格局,即形成以县城为中心,段集、三河尖为二翼,以黎集、蒋集、胡族、往流为支撑,以一般乡镇为节点的职能结构完善,组合有序,功能互补,层次分明的城镇体系网络,县域经济的发展正处于起飞阶段,城镇的发展处于极化过程,县域内各种经济资源要素都在向县城集聚,城市处于快速膨胀过程。

2.2城镇建设投资呈现多元化

建设小城镇的关键是解决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但基础设施的投资较大,资金从何处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已走出一条成功道路:即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施经营城市战略来推动小城镇发展,走以地建城、以城养城的市场化路子。对经营性土地一律实行公开拍卖制度,几年来通过拍卖土地,积累资金上亿元,有力的支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盘活存量资产,运用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建设设施的使用效益,以存量资产吸引增量资金,大胆引进外资。通过有偿转让道路、公厕等城市公共设施经营权,对城市道路、路灯的广告进行招标,出让公益设施冠名权,获得城市维护资金。县城建设已形成企业,民间投资,政府等多元投资机制。

2.3城镇规划成为指导城乡建设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全县**个乡镇都已委托具有规划资质的单位完成新一轮的整体规划(2000—2020年),城镇规划编制的完成,避免了小城镇低水平重复建设,明确了小城镇的功能定位,突出了自然及人文特色,充分发挥各地的种种优势,为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用地需求预测

2000年底**县城镇化率只有16.8%,城镇人口**万人,按照规划到2020年如果城镇化水平达到45%,全县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那么全县将有**万人由农村迁居城镇,按照人均占地**平方米算,还要新建、扩建城镇建设用地55KM2,其中县城人口由17.7万人增加到35万人,建设用地将增加到24KM2;乡镇镇区居住人口将由8万人增加到38万人,建设用地将增加到69KM2。扩建城镇建设用55KM2盯当于又要占用土地8.25万亩土地,这的确是个很庞大的数字。城镇化、工业化需要占用地,一方面靠城市内部挖掘与改造老城区,提高建筑高度,充分利用“三维”空间。另一方面要通过科学规划,尽量利用山坡地、填谷造地来解决重大工业项目、基础设施、占用耕地问题,特别是盘活农村老宅基地。

参考文献:

[1]张秋琴,周宝同,孙婷,犍为县城镇化发展趋势及其用地需求分析者[J].建筑大学学报,2006.7.

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3篇

1.1电子政务的定义电子政务指政府机构的有关职能部门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计算机技术手段,开展政府部门组织架构设计、工作流程优化、管理策略调整等工作,使政府部门向社会提供更优质、科学、规范、全面和公开透明的服务。电子政务的目的是提高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及服务质量,以达到服务人民的根本目的。电子政务包涵4种运营模式,即政府内部各部门间的网络及信息化办公,不同政府机构间的信息网络及资源共享,政府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资源、信息交互,政府机构与社会公共事业及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

1.2电子商务的定义电子商务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在网络信息平台上,依据一定的行业标准进行的商业经营活动,即企业、单位或个人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的网上商务活动。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事务处理及交易效率,并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电子商务也有4种运营模式,即企业与企业间的网上商务活动,企业与消费者间的网上商务活动,消费者之间的网上交易,企业与政府机构之间的电子商务活动。

2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区别

2.1内涵差异电子政务主要是国家各级政府机构通过电子化手段处理政府事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管理和数字化、信息化的政府信息资源。对于政府内部,是指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系统自动化、政务网上交互式服务以及政府采购工作网络化等。电子商务则主要指企业利用网络所进行的商务活动,包括企业及有关单位之间的交易,企业广告、信息的网上,新产品的网络化开发、网上金融服务等。

2.2性质差别电子政务是政府的一种管理及服务活动,是政府工作方式随着社会发展而随之发生的一种改变。政务工作既是一项管理工作,又是一种服务活动,电子政务只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服务方式的改善和优化,并没有改变政务工作的本质。电子商务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活动,应用了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技术等从事网上商品交易。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会使企业的商务活动变成政治行为,电子商务依然在企业的经济活动范畴之内。

3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相互关系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要求政府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更要为电子商务建造安全、有序的商务环境,要介入电子商务,参与电子商务的发展;而电子商务的建设与发展能为电子政务奠定良好的基础。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之间是辨证统一的。

3.1电子商务对电子政务的推动作用电子商务能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经济和技术支撑。由于电子商务是经济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之一,其发展一方面能提供电子政务发展所必须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也能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随着网络的普及,我国大多数企业已接入互联网,部分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局域网,这使政府为企业提供电子政务服务成为可能。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支付手段层出不穷,如电子密钥、电子认证系统、网上支付系统等。电子政务可直接利用这些技术手段为企业和人民服务。另外,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也为电子政务的推动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电子商务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如企业标准化建设、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企业业务重组等,这些有效利用网络技术的企业运营经验、方法都可以为电子政务提供借鉴。尤其在一些关键技术应用上,电子商务的实践经验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标准和参考对象。

3.2电子政务对电子商务的促进作用

3.2.1电子政务的发展必然推动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发展在商业交易中,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个人间、企业与政府间存在各种交易,而这些交易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很容易实现,并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这是建立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基础之上的。信息化程度和水平不高,会制约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政府在推动电子政务发展时,应用更多的网络技术,这对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必然有更好的推动作用。例如,政府进行网上采购时,如果更多地将电子商务模式引入其中,将会极大地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3.2.2电子政务的发展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促进作用电子政务的发展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由此必然会带动政府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政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政府信息网和政府信息系统。随着政府信息系统的完善,电子政务将成为互联网的一部分,并允许企业通过政府平台开展面向政府的电子商务,进而推进政府的网上采购行为。

3.2.3电子政务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保障作用电子政务建设带动了我国信息化相关法律、标准的研究与制定,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保障了企业电子商务的平稳发展,减少了企业和消费者的风险,对非法的电子商务行为也有一定的限制和打击作用。

3.2.4电子政务对电子商务具有监督职能和服务作用政府作为国家的管理机构,对企业的行为既有服务作用,又有监督职能,两者之间必须有明确的界定,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方向。通过电子政务,企业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政策信息,而且可以通过政府平台开辟新的市场。

4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协同发展的必然性

电子政务的发展要以政府信息系统和政府信息网络为基础,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政务系统、政府信息系统等。电子政务系统的完善以及政府信息网络同公共信息平台和因特网的互联,使企业更容易获得政府信息,因而也就更容易开展对政府的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与发展。政府还可以通过自有网络平台,建立专业的网上市场,为中小型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解决其缺乏资金与技术有限的问题,通过政府平台,为企业提供方便、规范的电子商务平台。同时,政府电子商务平台的实现,还可以通过后台获取大量数据,为政府提供数据分析支持,方便政府对商品进行监控,获取商品信息。由此,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基于数据分析技术,管理企业产品的质量、等级、产地及销售价格,确保商品信息的真实性。

5结语

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城乡信息化差异数字鸿沟对策

根据2006一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信息资源的普遍应用、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资源也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安徽省委、省政府一直对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在信息基础设施、电子信息产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农业农村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方面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信息化工作。2009年,安徽各县(市、区)政府也全面建设信息服务站。然而,安徽省的总体发展水平同国内其他省市相比还比较落后,加上安徽省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加快安徽省的信息化发展更是当务之急,也是促进安徽省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1安徽省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的现状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信息化的差距也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也存在差异即所谓的城乡数字鸿沟,而这种差异是多方面的,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的差异、信息资源利用水平和信息交流的差异、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品结构的差异以及信息消费水平的差异等。

1.1城乡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的差异由于我国实行城乡二元体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般是:在城乡之间优先保证城市。结果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能优先得到保证,而农村的却很难得到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中国统计年鉴2009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3月,安徽省城市人口2485万人,固定电话达到658.5万户,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6.5%。但是安徽省农村通信发展却相对滞后,安徽省农村人口3650万人,固定电话为694.7万户,农村固定电话的普及率为19.0%,只是城市水平的71.7%。

根据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2005一2008年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台数农村居民拥有数相对较少,分别是城镇水平的3.0%,3.4%,4.9%,6.4%。虽然城乡居民对家用电脑拥有比例的差距有所缩小,但总体来说城乡居民对家用电脑的拥有量还是相差悬殊。可知,城市居民相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拥有更充足的信息基础设施,城乡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2城乡信息资源利用水平和信息产生与传播的差异由于城乡居民文化水平和信息素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村居民对网络信息资源、教育信息资源、科技信息资源等的利用远不如城市居民利用的充分和有效。根据安徽财经大学2009年暑期“三下乡”对农村家庭的抽样调查,农村的电视覆盖率为75.96%,有线电视覆盖率仅为8.31%,农村居民通过广播获取信息资源也只有10.79%,可见农村的信息资源相对贫乏,而农村居民又不能充分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更扩大了城乡信息化差距。城市是经济发展和信息交流的中心,能产生大量的信息,而且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都十分便捷。农村地区生活较为稳定,产生的信息较少,采集和传播信息也相对困难,使得多数媒体把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在城市而不是农村。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信息交流越来越便捷,而农村由于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导致信息交流不方便,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差异也日益显著。

1.3城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信息产品结构的差异城市经济较为发展,把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医疗、交通运输以及能源利用等多个领域,而农村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不高,没有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潜能,各个方面多运用传统的方式而没能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城乡居民拥有信息产品的结构也存在差异。安徽财经大学2009年暑期“三下乡”对农村居民的调查显示,居民对普通彩电、VCD机和DVD机等信息产品拥有率较高,拥有率分别为92.1%,70.7%和63.2%,而对照相机、录像机和电脑等信息产品的拥有率较低。相比而言,城市居民减少了对VCD,DVD等逐渐被市场淘汰产品的使用,他们更多的拥有和使用现代更先进、更时尚、科技含量更高的信息产品。

1.4城乡的信息消费水平差异在信息消费方面,比如农村百户拥有的电视机数、移动电话数、计算机数以及书籍报刊和杂志的购买量都远比城市少。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在精神文化和教育方面的消费支出也远小于城市。国家统计局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安徽省城镇人口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消费指数为1.0733,而农村人口的消费指数为0.9568,城镇与农村的消费指数之比为1.1218,可见城乡己经形成深深的数字鸿沟。

2安徽省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形成的原因

当城市居民接触并拥有大量的信息不知如何选择的时候,农村居民却面对着信息h乏的状况。造成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呢?笔者就城乡居民在收人、文化以及信息产品的需求和供给方面来分析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形成的原因。

2.1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尽管各行各业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城乡差异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在日益扩大(见表2)。

根据表2的数据可知,1980年、1990年、2000年以及2005-2008年,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年收人占城市居民人均年收人的百分比分别是53.7%,39.8%,36.5%,31.2%,30.4%,31.0%,32.4%01980年到2008年比例从53.7%降到了32.4%,可见城乡居民的收人差距不仅很大而且日益显著。收人差距大,进而导致了城乡居民对信息产品消费的差异,最终导致了城乡信息化水平的差异。

2.2城乡居民的文化水平差异安徽省居民受教育的程度较低。据统计,2004年安徽省在全国总人口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为12.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文盲和半文盲率所占比重为1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百分点。安徽省居民受教育普遍较低,而相对来说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更低。据调查,城市居民利用图书、报刊杂志、网络资源接受信息的比例远高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和信息素质要远低于城市居民,因此对于图书、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较城市居民低。在农村信息资源相对匾乏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较低而使得信息资源的利用更少,久而久之,城乡居民的文化差异最终导致城乡的信息化水平的差异。

2.3城乡信息产品的需求与供给方面的差异城市信息产品的供需相对充足,而农村信息产品的供需相对不足,是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农村居民的收人水平较低,不论是电话的初装费、电话费与互联网上网费用,还是文化教育的费用,都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重过高。

由表3数据计算可知,人均文教方面的消费额占人均年收人的比例,城镇为3.3%,而农村为9.8%,相对来说农村居民的文教消费占收人的比重较高。因此,农村居民就会减少对信息产品的消费。另外,农村居民相对于城市居民对信息的需求和依赖程度较低,对信息产品的需求也较少。在信息产品的供给方面,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较小,而且各小村镇离城市较远,电信和通讯网络的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都较高。在市场驱动下电信和网络公司会向利益最大化方向发展,会相应的减少对农村地区信息产品的供给量,最终加剧了城乡的信息化水平差异。

3促进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已经渗透到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中,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水平差异现象将成为新的社会问题,它会对安徽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缩小安徽省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实现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也是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工程。

3.1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在当今信息经济社会下,信息被作为重要的经济要素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资源和财富,贫富的差距也将取决于对于信息的拥有和利用水平。城乡的信息化水平差异使城市居民接触并拥有大量的信息,成为信息富有者;而农村居民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而且运用信息的能力较弱,成为信息的匾乏者。这种信息的富有和匾乏,最终会导致资源和财富的富有和匾乏。如果不对农村的信息化工作进行改进、不加强农村的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城乡的数字鸿沟将加大,贫富差距也会扩大,很有可能导致城乡居民财富的两极分化现象。所以政府应统筹规划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缩小城乡居民的收人差距,从而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目的。

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础测绘;数字城市;应用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1、数字城市的概念

数字城市代表着一种发展方向和发展潮流,对于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以及使命生活、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推进城市的建设,使其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数字城市是一种综合利用各种知识与科技的建设方案,它可以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网络系统以及定位系统的相互作用来共同构成城市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促使城市能够朝着更安全的方向发展,并且能够使城市中的基础设施、管理机制、决策服务等都朝着现代化、信息化的道路发展。通常情况下,数字城市的建设对于城市建设来说是一种比较直接的方式,可以运用先进的技术不断的对城市建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加强各种信息之间的交流,促使数字化城市能够发展的更全面。数字城市以海量的数据空间数据和大规模的信息基础设施为依据,需要与之相关的各个部门共同参与,积极配合搜集信息,让信息的流通性可以更加流畅。这项工作工程量大,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十分多,前期的建设中,要认真核实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并且要进行调查研究。所以,城市测绘部门应该很好地执行自身的职责,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事数字城市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基础测绘与数字城市的共同点

城市基础测绘和数字城市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为:第一,两者都需要完成对信息的采集,为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信息保障;第二,两者都需要谋求信息采集或者区域性的覆盖面;第三,基础的测绘技术相同的,所依据的主题技术力量也是一样的;第四,两者都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激励;第五,当前,两者都处于滞后状态,跟不上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

3、城市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地位

3.1、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与数字城市数字

城市是由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与城市各职能部门组成的,它主要包括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保护、消防工作、电信、!防震减灾预测等内容;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建设数字城市的基础,缺少了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持,数字城市就无法建设,数字城市的提出将会有力推动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

3.2、城市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城市空间信息有着空间位置关联的基本特征,主要作用是对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关系的表达,而地图则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城市测绘主要是对城市的基础地理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贮和更新,是一个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的产业,同时也是实施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主干产业,是数字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3、城市测绘与数字城市

近些年来,以“3S”为首的高新测绘技术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运用,城市测绘也随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数字化测绘的技术体系与生产模式也已经正式建立,并且正逐渐从传统型化为现代化。目前,城市测绘已经被纳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中,为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也使得社会各相关产业得以发展的重要依托。

4、基础测绘在建设数字城市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基础测绘也随之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青睐。在此形势下,城市基础测绘工作只有不断地提高和发展,才能与之协调,并逐渐步入国家化测绘水平。然而目前,就我国基础测绘发展形势来看,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4.1、国家管理部门没有对城市基础测绘产生足够认识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经济至上是最重要的理念,部分城市的管理部门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经济建设上,而忽视了城市基础测绘工作的重要意义与城市基础测绘工作的开展,甚至有些部门虽然有数字化、信息化的需要,但没有将城市基础测绘工作纳入到编制规划之中,缺少配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导致该地区的城市基础测绘工作发展十分落后。此外,地方政府没有对城市基础测绘工作进行有效的宣传,导致社会公众没有认识到城市基础测绘的重要作用,测绘工作难以开展。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政府部门应转变思想观念,意识到数字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必须依靠城市基础测绘工作,将城市的信息化发展。数字化发展与城市基础测绘工作相互结合,保证测绘信息建设能够产生快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4.2、城市基础测绘共享机制与共建机制不够完善

我国不同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发展速度差距很大,建设与发展数字城市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城市基础测绘共享机制与共建机制尚不完善。对于同一个区域而言,例如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需要提供信息化数据的部门与单位大多从自身管理需要与建设需要出发,建立起的数字城市系统相互独立,缺少练习,从而造成数据、人才与资金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与重复使用现象,此外,由于测绘产生的成果质量不相同。技术标准不相同与测绘基准要求不相同,也导致了难以整合基础测绘数据的现象。

4.3、城市基础测绘人才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城市基础测绘缺少职业素养高。知识全面的领军人才,高级技术工程人员的知识更新较慢,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基础测绘队伍。此外,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对城市基础测绘的财政支出较少,导致测绘工作的经费严重不足,大量高素质人才呈现出流向沿海发达城市的趋势,这些现象都不可抑制的阻碍我国基础的城市测绘事业发展进程(总体来说,完善的数字城市须具备多方面、综合性强且集成度高等特点,并且能够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管理水平,可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灵活实现自身人才队伍的调整。因此,城市基础测绘人才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问题亟待解决。

4.4、创造力缺失,开发技能单一

在当前阶段,我国社会相关基础测绘属性为劳动密集型,测绘部门仅对一些表面软件的应用熟悉,而自身的开发技能单一,创造力严重缺失。可以说,城市基础测绘工作在城市空间数据的收集,应用及后续延伸等软件应用能力方面十分薄弱,距离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大。这样的现状在影响基础空间测绘数据纵向深度拓展的同时,也妨碍了各企业对城市空间数据的实时征集,有效运用及辅助决策等,最终,必会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整体测绘事业的发展。

5、城市测绘应如何把握数字城市提供的发展契机

对于数字城市的建设工作来说,基础测绘的作用相当重要。当前,随着测绘部门相关能力的不断加强和测绘工作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国基础测绘事业的总体水平与日俱增,距离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然而,城市基础测绘工作在很多方面还有着一定的差距,这说明,要使城市基础测绘工作更好的服务于数字化城市的相关建设工作,就应该时刻监测基础测绘发展动向,把握其前进方向,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视城市基础测绘建设中的信息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强各任职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信息共享机制,从而将数字城市建设推到新的高度,相关措施如下:

5.1、明确发展方向,确立完善方法

数字城市是一项关系城市发展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发展质量的高低是城市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在城市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城市测绘相关工作来说,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规划,确立完善的方法是其应该首要完成的工作,这一举措能够促使城市向着数字化、信息化的时展;其次,在正式的工作过程中应该主动参与并协调政府组建的城市地理信息中心的建设中,通过把握政府的动向努力担负起核心支柱的责任,不断寻找有利于数字城市相关建设工作的各项方法,让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5.2、规范生产与质量管理体系

数字城市与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的主要数据源来自空间地理信息,所以,城市测绘作为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的提供者与生产者,应该建立起规范的生产与质量管理体系,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处理和更新,把好质量关,切实承担起自身的责任。

5.3、加大投入机制,提高测绘保障能力

加大投入机制,提高测绘保证能力的主要手段就是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基础地理信息的使用单位和承担基础测绘生产任务单位共同投入的原则,落实好基础测绘的每一项项目经费,并且委派专人实行专项管理。

6.4、建立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机制

城市测绘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并且充分利用地籍测量、市政测量、竣工测量、遥感信息,适当的对城市系列比例尺数字地形图进行更新,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测量标志的完善和维护,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6.5、加强基础测绘部门的自身建设

基础测绘工程中,首先必须加强基础测绘部门自身的建设,落实好每一项基础测绘的组织工作和实施工作,保证能够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同时,对于基础测绘的成果资料要及时进行深加工,并且要不断地探索和开发期新的应用领域和服务领域,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保障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此外,作为基础测绘单位,应定要不断地进行深化改革,争取早日完成基础测绘的保障和管理体系,从人员、材料、设备、技术等方面全面着手,不断吸取新技术和新工艺,使其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满足现代信息化的要求,为尽快建立,数字武汉。并形成新兴的地理信息产业积极创造条件。

6.6、大力推进“3S”及其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3S”及其一体化技术是支撑数字城市发展的三大核心技术。这三大核心技术的运用,可以加快数字城市的发展步伐,在未来的领域里能够快速的采集数据,更新城市基础地理信息,为数字城市服务。GIS能够辅助城市控制网的构建,并能在汲取RS便捷信息采集优点的同时,协调城市地理信息更新,加快数字化城市的构建进程。因此,与城市基础测绘相关的各部门一定要加强对“3S”技术的运用和探索,并通过GIS实现对城市地理信息的整体管理,更好地完成对其地理信数据库的构建和更新,

在传统的城市测绘中,城市规划设计的测绘人员都在测绘人员提供的测绘图件、资料上进行,这种方法导致规划、测绘与设计三者严重脱节,由于测绘与规划设计中。测绘人员无法参与到规划与设计之中,既不能发挥测绘人员对规划设计的参与作用,又难以使规划设计人员吃透客观实际的信息,很难提高工作的效益和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地图和GIS得到快速的发展,由于GIS主要在数字地图的基础上,进行数据与图形的输出与输入,并提供分析与查询功能,因此很容易为规划设人员所接受与使用。

结语

基础测绘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是数字城市的核心与基本,同时数字城市也是全面利用基础测绘数据的最有效途径。城市的信息化发展程度是数字城市的建设基础,作为信息的采集者与维护者,基础测绘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不断发展基础测绘工作,从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推动基础测绘的信息化发展,实现测绘服务的自动化。网络化与数字化,加强增强创新能力,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玉萍. 浅谈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J]. 河南科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