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研活动奖励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校本教研;机制措施;开放性;创新思路;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7―0019-03
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立与创新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紧密相关,它既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助推器,也是提高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优秀的学校一定会重视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一定有一套切合本校实际的教研制度和实施方案,并能全面地贯彻落实。然而,调查发现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缺乏对校本教研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没有制度保障,更缺乏检查、考评和奖励措施,教师缺乏教研目标任务、方法和步骤,更缺乏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有些学校看似有制度,但形同虚设,这都极大地制约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制约了学校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
一、提高认识,创建学校良好的教研氛围
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与创新,主体是学校,关键在校长,落实靠教师,合格的校长首先应该提高对校本教研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校长必须认识到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在学校教育教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以及学校长远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能够大力支持学校的教研制度建设,激励教师参与教研、乐于教研。表彰具体的教研成果,着力营造学校教研文化氛围,并从细微之处指导校本教研走向深入。
校长应该坚持学习,多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借鉴中外学校教研制度建设的新经验、新方法和新措施。俗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校长每学期都要有明确的听课调研和参与学校教研活动的任务,组织开展校本教研,做到示范引领,只有如此,才能在学校形成教研正能量。
校本教研制度的落实要靠教师,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明白:我们不是教书匠,我们是科研技术工作者。技术工作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要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而校本教研不仅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保证,也是发展自身专业技能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只要认识到位,加之有学校的制度保障,教师就会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主动创新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二、加强行动研究,全力完善校本教研机制与措施
学校工作中教研机制是中心,管理机制是辅助,但如今有些学校本末倒置,实行所谓年级管理制,层层管人,处处管人,认为把人管住了就可以提高质量,从而淡化了教研机制建设。教研组、备课组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其结果是严重影响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消极怠工现象特别突出。
学校必须建立从上而下的教研机制,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是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主体。学校工作只有聚焦教研组,发挥教研组的作用,鼓励教研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全面落实校本教研制度。教研室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任命绝不能随意为之,更不能论资排辈,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标准,选拔专业能力强,既能教好课,又熟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懂科研的骨干教师担任。这样才能服众,才能全面带动本学科的教研活动。审视当下的学校,很多教研室主任、教研组长不懂教研,甚至教不好课,这样就很难贯彻落实学校校本教研计划,很难有效开展教研活动。
学校要通过教代会讨论,不断完善教研制度,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激励人,用制度保证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和落实。制度必须体现广大教师的意愿,这样教师才乐于执行。教研制度应该包括教研组长考核奖惩条例和教师教研工作条例,教研组长考核条例中一定要明确教研组长的职责和教研组长的考核奖励办法,学校职能部门要制定教研组长考核细则。每学年由学校职能部门依据考核细则,对每个教研组的工作逐条定量考核,该项考核可占分值的70%。
同时,可由校级领导和部门主任组成考核小组,对各教研组的工作进行量化测评,此项考核可占考核值的30%。学校根据最终考核结果予以分等次奖励,奖励应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如年终考核加分、发放奖金等。当然,有奖必有罚,对于未完成一定教研任务的教研组长要有必要的惩罚措施。
学校教师的教研工作条例一定要细化,如参与备课组活动、研究课的节次,论文、著作的撰写与发表、科研课题研究、校本课程的开设、校本教材的编写、学生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科竞赛辅导、青年教师培养、承担示范课观摩课、专题报告、听评课、参加学术交流以及创新性教研活动,等等,每一项都应该有具体的奖惩措施,从年度考核加分到奖金的发放必须做到量化细化,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教研组长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有章可循、目的明确,积极投身校本教研,创新教研。
三、加强交流合作,建立开放性教研机制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缩小校内教师之间,校与校之间在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主管部门思考和探索解决的问题。现实问题是,一些学校的校本教研由于缺乏学科带头人和专家的引领,始终在同一水平上徘徊,无法取得突破性的成果。特别是农村学校,同组同级教师少,甚至于同学科教师也数量不多,校本教研基本上是纸上谈兵。而建立开放性教研机制,加强校际之间的教研交流更有利于以上问题的解决。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建立以示范性学校牵头、地域相邻学校组成的教研小组,制定互研活动方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2.实行城乡校结队互助,结队学校互派教师进行交流,借鉴各自好的经验和做法,定期举办结对校教研主题活动,交流学科计划、工作经验和具体做法。
3.城市学校骨干教师展示示范课,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研制度带到农村薄弱学校,推动这些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
4.开展校际间的“同课异构”活动。近几年学校与多所学校结对拉手,定期举办“同课异构”、实地观摩等教研活动,把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毫不保留地与结对学校进行交流,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到了在办学理念、办学水平上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四、开拓创新,构建校本教研网络平台
校本教研要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作用,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学校首先要激励教师有效利用各类电子信息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并筛选收集与学科相关的参考资料、教学案例、行动研究案例等。其次,学校要建立起自己的校本教研资源库,购买各地各学科教学录像带、VCD光盘、教学软件等资料。资源库中应广泛收集本校教师优秀的导学案例、示范课件、行动研究、教学设计、典型试题等,尤其要把教师在新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实施、学生研究性学习中所取得的成果性材料收集入库,供广大教师随时查阅、借鉴。学校要用制度激励教师在本学科教学中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各县、市教育教研部门及学校应构建校本教研网络平台,网络平台可设教育叙述、资源共享、主题论坛、课件展示,试题交流、学科沙龙、教研博客、同学科教师QQ群等多个模块,拓展教研的时空,放大资源效应,方便互动交流,通过平台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如在新学期开学之前,教研部门可将备课任务安排到各个负责学校,承担备课任务的学校在一定的时间之内设计教案,制作课件,进行试讲,然后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公开课展示,并进行反思、评课讨论,对课例进行完善,最后将课例或课件公布在教研网络平台上供所有教师参考。
在校内,使用新教材的教师可以在学期初实行任务分工,每个人或每两个人负责一个单元的备课任务,经过集体讨论和修改,完成的教案或课件也可在学校教研网络平台,成为大家共享的资源。这种合作不但避免了备课过程中人力和物力上的重复浪费,节约了时间,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而且也让每个教师获得了向别人学习的机会,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上的长处和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
校本教研网络平台中的主题研讨和学科沙龙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效的研讨机会,可以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某一具体问题,与校内外教师做深入的探讨,从而使这些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研讨主题可以由学科组在充分熟悉教材、集体讨论的基础上选定,也可以来源于各学科教学的实际,即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研讨主题必须要有针对性,例如,英语组可设“英语教材如何整合”、“英语课堂学生探究性活动如何开展”等专题。这些研讨专题从教学中来,在探讨中促使教师研究与思考,并通过教学实践得到完善。
总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立与创新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前提保证,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优劣的关键。只要我们认识到位,不断完善和创新校本教研制度,极力营造校本教研文化氛围,积极落实校本教研措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必将得到长足发展。
——昆山市石浦中学师德师风建设整改方案
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已进入整改提高阶段。在前一阶段分析评议活动中,依据行风评议组的反聩和学校自查,我校总结了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一是部分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艺术性,有轻微的变相体罚倾向;二是部分教师教学水平和责任心不高,教学质量意识不强,无法满足社会对我校优质教育的需求;三是学校的德育成效不高,学生中违纪现象比较严重,表现为无故旷课、相互打架、敲诈。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积极采取措施,切实进行整改提高,以确保学校健康持续发展。
一、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整改方案
(1)明确要求。学校将从义务教育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双重角度,在校教职工大会上严肃重申教育学生的规范性、艺术性。要求学校所有教职员工要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教育学生,严禁随便把学生赶出课堂和校园。老师要多与学生真诚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严守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不伤害学生自尊,要多讲究教育方法,多运用教育艺术,多点教育的耐心和爱心,从情理上帮助学生认识问题,提高觉悟;
(2)针对教育。对于在平时看到的和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发现的存在有不当教育方式方法的教师,有校长室亲自找他们一一面谈,帮他们认识教育方法的错误,和他们分析正确的教育策略,用针对性来保证有效性。
(3)方法指导。学校教科室定期组织一些教育大家如何教育问题学生的好的方法下发到各位教师手中让大家学习体会,用他山之石引导教师做好教育反思,提高教育艺术。
(4)机制制约。学校在教职工岗位考核方案中对于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且产生了一定影响的行为,明确视其为严重违反师德的行为,要扣发师德奖1000元,并取消二内年度评优和职称评定资格。
二、针对第二个问题的整改方案
(1)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努力促进教学工作规范化、个性化和优质化。为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学校要组织各教研组集体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各位老师形成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帮助;
(2)重视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认真开展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注重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切实增强教学工作的有效性。要把教研组活动的落脚点放在公课、听课、评课活动上。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每学期必须要开设至少1节校级研讨课,对于不能完成研讨课任务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考核评优时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开设研讨课的老师,开课资料齐全学校每节课给予30元的奖励;1人开课同组教师无特殊情况必须要参加听课,对于听课情况学校教导处要制表登记并于每学期末作出统计并在校会上集中通报。听课后,各教研组必须要组织好评课活动。为确保评课及时进行,学校调整了原来每周三下午集中教研活动的规定,改为各组根据需要灵活机动制定活动时间,以确保评课的及时进行,各组评课活动,必须人人参与,由组长负责做好考勤记录和评课记录作为教研活动的原始材料存档。评课时请各教研组通知教导处派人参加。无故不参加评课活动,学期结束,按每人每次20元从政府下发奖金中扣除(这一条写进考核方案)。
(3)认真组织质量分析。要高度重视每一次考试,特别是初三年级的质量跟踪分析,善于从考试中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育教学方法,以扬长补短,确保教学质量稳定提升。
(4)积极组织外出教研活动。要经常性地组织中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各类高水平的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开阔视野;要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评比,以检验、锻炼他们的信心和水平,通过学和比促进名师的加快 形成。
(5)逐渐养成名师培养机制。要抓住机会对质量高、事业心强的中青年教师进行包装宣传,尊重教师自己价值实现的需要。
(6)努力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学校要引导教师学会教学反思,把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形成课题进行研究,用教育科研引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育理念,为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7)及时修改学校考核方案。教学质量考核将加大对全市15名前优秀教师的奖励幅度,考虑到学校为接受新昆山人子女的专门学校,在加大对优秀教师奖励幅度的同时,我们又将降低扣款的要求,占全市排名20名以后才实施扣款,扣款幅度也将同步加大。参加市统考的小学科与大学科按同样方法进行考核。不参加市统考的小学科(初一、二体育,艺术,电脑,生物、艺术、历社)将由校长室组织人员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根据学生对老师上课的满意度作出不同的奖罚措施。这样把教学质量与教师收入进一步挂钩,以体现对优秀老师的尊重,并在人性化的基础上对工作马虎、质量较差的老师进行鞭策。
三,针对第三个问题的整改方案
(1)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抓德育,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
(2)构建多元化的德育渠道。要避免空洞的道德说教,要重视对课堂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再通过晨会、班会、国旗下讲话、校会、专题报告、家长会、黑板报、校园广播、观看教育影片、读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等多种途径强化学生的荣辱观思想,使德育渠道多元化。
(3) 重视养成教育。突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管和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要让学生明白,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的道理。为此,德育处要继续做好班级九项评比工作,并力争突出评比活动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一、校本教研评价目的与评价结果运用的合目的性
某县域高中校本教研的变革先后经历了组织方式、实践内容和评价的改革三个时期,各时期实证性研究的方式呈现出如下特征:
1. 校本教研评价目的与评价结果运用的合目的性。一味地在校本教研的组织形式、流程、实施内容和执行的环节,强化组织和个体对管理的执行力,而忽视了校本教研实践价值与目的性的统一,我们就会因为过分强调管理而忽视对人的激励,管理就会成为一种制约。学校管理就自视为立法者,无视教师专业生活的存在,管理就会对人性产生蔑视。
如果专业协作组织不能主动承担组织建设的使命,对教研活动过程的监管就会失位,无法谈及创新发展和主动发展。同样,校本教研管理如果无法兼顾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积极性,通过互教研来提高学科团队的专业胜任力,就成为一种空谈。只有每一位教师都自愿承担起备课组和教研组的任务,积极并真诚地帮助同伴协同性地完成互研究的工作,担负更多的责任,并能使所在的团队取得较好的成绩时,团结向上的文化价值趋向才会强烈地吸引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朝着既定的管理目标实现有序的发展。对校本教研实施评价,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就成为价值与目标统一达到合目的性的最佳方式。
对教学研究协同组织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和发展成效实施评定,旨在强调组织和个体各自的职责意识,通过逐层评定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组织建设,提高教师个体的专业归属感。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品质、发展态度和发展成效决定了所在组织的等级评定,而组织的考核等级又决定了教师考核利益的分配,这种关联性的评价使得教师和所在的组织成为真实的利益关联体。
学校通过关联性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更不是为强化教师之间的自我监控而实施“自残”式的互评,而是通过对教研任务的承担、参与的态度和专业发展品质实施过程性记录和对显性的专业发展成效实施评定,运用量化的方式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和发展成绩加以呈现,出现一个可视化序列的结果,将学校对备课组考核的结果应用到不同等次评定的取舍上,形成对备课组内教师不同等次的奖励。
二、“上位评价”中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自洽性的实践
教研组是学科发展、教学质量监控、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发展的中心,它是学校课程管理中学科教学计划的设计者、管理者与执行者。学期结束,学校由教学管理职能处室和年级组成考评委员会,对教研组实施考核。考评分为综合考评和单项考核,综合考评由教科室负责,主要对教研组专业管理过程和发展成效实施评定。除了对常规项目的检查外,再就是特色项目的评定。在考评方式上一般是针对教研组呈现的物化成果、教研组业务档案的检查,结合教研组工作述评和针对教研组发展实际提出问题的答辩实施评定。该校在实施对教研组评定时,采取的评价方式就是:查验教研过程材料、查验和评价教研成果、听取教研组长的述职报告,最后是由评委实施评估确定等级。
对教研组的分项考评主要是因为职能处室和年级承担的管理责任实施分项评估。该校对学科教研组考核确定为对教学成绩、师资队伍发展成效和教研活动三项的考评。其中,教研活动评价分为对学科教研组统一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和备课组层面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两大部分。评价内容包括教研活动的组织、教研活动的管理和学校对教研活动质量的评估。
教学成绩考评主要包括教研组所管理的备课组常规成绩统计率和学科发展率。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是指教研组和备课组对推介参加各种教学评比、教育科学研究和其他教育教学成果评比活动的参加者,对其参赛活动过程实施指导,通过打磨聚合学科组的智慧,以此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过程。由于各学科组发展基础不同,举行机会的不均等性,因此采取加分制度,但各项有一定的上限。最后一项是由教学管理人员、资深型教师和优秀的青年教师组成评委实施的行政评价,通过对教研组专业发展档案检查、教研成效的评定,结合教研组长的述职报告,对回答问题的优劣实施评价。
三、“中位”和“下位”评价的实施
备课组是课程管理的具体执行者,是课程计划的执行者,既要通过教学常规培养教师的课程执行力,通过集体备课和常规教学的督促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还要对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负责,因此它的评价主体应当是教务处、年级和教研组,我们把对备课组的评价称之谓“中位评价”。
处室和年级组的职能决定了考核的分工,具体为:年级组对备课组的考核主要侧重备课组集体备课、赛课和教学技能达标等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各项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成效;教学常规各环节的落实及质量;备课组学科教学成绩等。其中年级对备课组的考核教学成绩部分要占到总分值的60%。
教研组对备课组的考核主要侧重:备课组成员参与全校性学科教研活动情况;备课组承担校本教研任务的数量和质量;备课组集体备课、赛课和教学技能达标等活动开展的质量,备课组教研绩效等。考核分工与考核内容用流程图表示如下:
备课组和年级组对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考评,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对应如下:
评价主体的多元与评价内容的多维并非为实践多元化的评价而实施,使评价具有真实的效度,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的自洽也就成为科学评价的关键。
四、逐层评价与关联性制约的实施
学校考评委员会负责制定对各教研组的考核方案,各年级组、各学科教研组制定对所属备课组的考核方案,各年级的备课组再根据教研组评价方案制定对所属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考核方案,各评价主体根据管理的内容分别对管理对象实施考核,在同步进行考评的过程中,不会因为上一组织考核的进度而影响下一组织的进程,只要对分管的组织和教师个体依据考核成绩形成一个排序,就实现了考评的目的。只是在最后依据上一组织对本组织考评的结果,对其形成的序列实施划分等次,就完成了对备课组、备课组对教师的专业考核。在逐层考核中各组织呈现如下特征:
(1)学校依据对各教研组的考核结果将全校教研组划分为A、B、C三个等次,不同等级的教研组给予组长不同的奖励,并给予所属备课组不同的等级差别。其中A、B、C三个等级分别占全校教研组总数的三分之一。
(2)教研组依据对所属备课组的考核结果将所属备课组划分等级区别评价,具体是:A等教研组所属的三个备课组考评等级设为2A、1B;B等教研组所属的备课组设为1A、2B;C等教研组所属的备课组设为1A、1B、1C。
(3)年级组依据对备课组的考核结果将本年级备课组按A、B、C三等区分评价,其比例各占年级备课组总数的三分之一。
(4)将教研组对各年级备课组的评价结果综合得到对年级各备课组的评价结果,其中包含六个等级,即:AA,AB,AC,BB,BC,CC。
(5)备课组依据本组对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考核结果将组内教师分等评价,评价等级分为四级,即: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
(6)考核赋分办法:教师专业发展考核的满分设定为50分。被考核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的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考核成绩分别为满分的100%、80%、70%、60%。
(7)考核结果的运用:教师的专业发展考核每学期进行一次,每学期教师专业发展考核成绩与依照《教职工考核方案》考核成绩的总和作为教师本学期量化考核的总成绩。
通过逐层评价和利益关联的方式,不但增强了组织自我监管和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而且提高了教师对教学研究共同体的归属意识。学校将管理的目标具体为对专业发展评价的标准,通过标准的引导和对实际成效的考评实现标准与行为的对照,这对于凝聚教师的专业发展意向,推动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五、 逐层考核,关联性制约实践后的再思考
“逐层考评,关联性制约”使得每一位教师都清楚认识到个体只有自觉承担组织的工作,保证其工作的质量和成效才能使得组织获得较高的评定,而学校对组织的考评结果又通过逐级评价的方式关联到所在的备课组和教师自身,使得教师和组织成为真实关联的利益共同体。可见,评价方式和评价方法的改变使得校本管理的职责意识得到空前的提高,一种担当和负责的工作方式必然使校本管理的重心从组织托付给教师个体,一种对组织的归属和同伴互助的教学研究文化必然使教师专业发展的形象得到提升。
1. 学校对教研组评价全面性与真实性的再思考。教研组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决定了对其评价的复杂性,学校对校本教研过程的评定只是通过对校本教研活动的考勤实施过程性评定,通过组织评委抽样听评和全程参与该教研组的一次教研活动就对其教研活动质量实施评定,通过对教研组内全体学科教师在考核期内获得的各种教学评比荣誉证书和直观呈现的教科研成果来评定教研组的工作成效,再将各年级对所管理的备课组教学成绩评定的等次相加就形成了对学科教研组教学质量的评估,这种做法是否科学,能否实现对教学研究组织的真实性评价?单纯对教研活动考勤容易考评,但对校本教研活动的品质如何考量?
2. 对中观层面评价合理性的审视。备课组要对年级教学计划的全面落实负责,教学处要通过教学常规的检查和常规教研活动的检查来落实学校的教学管理计划,同时备课组要承担教研组的教学研究任务,各处室和年级的管理内容决定了对备课组评价的维度,因此教务处、年级和教研组就成为对备课组实施评定的评价主体。同时备课组要通过备课组内协商制定的《教师专业发展考核方案》来将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和发展成效实施评定,以便形成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序列,它要将年级、教研组和教学处对备课组这一组织的评价结果关联到备课组内“优秀”比例的分配上,因此它既是教师考核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又是落实学校对组织评价结果的实践者。
在评价中尽管是实行“三率”统计比较和“各学科教学发展率”来评定各备课组,但在评价后我们思考,两种统计各占多少的比例?这种评定距离真实的教学成绩评价还有多少差距?
3. 下位评价的实施及关联制约实践后的思考。备课组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及其发展成效的评定是逐层评价中的下位评价,它和对教研组评价(上位评价)和对备课组评价(中观层面的评价)并行,构成专业发展评价的内容。前两者是对组织的评定,而后者是组织对个体的评价,是将对组织的考核结果关联到个体利益分配者,因此它要对备课组内的教师负责,评价结果的真实性要对教师参与和承担教学研究活动的过程和专业发展的成效负责,要能经受住所有教师的质疑,而且还要通过评价的实施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提高备课组的凝聚力,同时还要顺利完成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考核的评价任务,通过成绩的排序,将学校对组织的考核结果关联到备课组内教师等级的确定上,无疑备课组承担着关联性评价环节最重要的一环。
一、以教科带动教研,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本学期,我校紧紧围绕“中小学课堂教学衔接”和“小学生素质教育发展评价研究”两上课题展开教育科研工作,以这两个课题为切入点,引领教师广泛参与,每位教师有自己的研究专题,写出研究方案,定期组织教师理论学习,以理论指导实践、采用案例分析、课题中期小结、教学反思、论文撰写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研究,让教师从理论上得到充实,从理念上得到更新,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外出培训学习、外出听课、外出研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拓教师的视野,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定期进行集中教研,为教师创设研究平台
为了把教研工作落到实处,我校每周定期组织集中教研活动、分学科、分时间、分地点举行。教研活动形式多样,集中理论学习,了解教研动态;观看优秀教学录相,并进行讨论评析,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开设教学研讨课,集中评课,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进教学经验。由于有了这些平台,教师可以展示处人风采,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价值的经验得以推广、研究,不完善的地方得以改进,学校教研气氛较浓。
三、抓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学管理中,我们力求向管理要质量。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定期检查教师教案及作业批改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进行跟踪检查,期末对教案进行归纳整理,按学科、年级分类,存入学校教案资源库,并评选出优秀教学设计,给予奖励。
规范日常巡课制度,定时巡课与不定时巡课相结合,及时了解教师教学前沿动态。建立推门听课的制度。校长不定时下班听课,与执教教师共同切磋存在的问题,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监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落实年段日常互听课制度。要求以年段教研组为单位,教研组长负责督促,每位教师最少听6节本年段教师的常态课,增强互动交流,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
一、创建“五个平台”,推进校本教研
(一)自我反思平台
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教师自觉自愿认真思考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的时候,校本教研才真正落到了实处。但要做到每一位教师。或者说。大部分教师都能积极进行自我反思,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学校要创建自我反思的平台。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反思。
反思有两种形式。一是学习反思。学校应开展读书活动,要求教师读书学习,吸取别人的(或专家的)成果、经验充实提高自己。可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通读1―3本专著(包括教育理论或学科教学方面的),做好读书笔记或写写随笔。学校要利用教师例会开展学习活动,或由校领导、骨干教师开讲座,或由外出学习归来的教师谈体会,或学习精品文章,每月1-2次,逐渐形成习惯。使读书学习反思成为教师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二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就是要求教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反思和探索,在反思的过程中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并回过头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的反思。所谓教学前反思,是课前准备阶段的反思,它要求教师对自己原有教学经验或曾经遇到过的教学问题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目前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重新设计新的教学方案;但课前教学方案是否合理,还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这就是接下来的教学反思中,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计划,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和教学机智。可是有些教学中的问题往往未能被教师及时发现,或难以当场调控,必须由教师在课后静下心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回忆。对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然后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观念。这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它包括教学的整个过程,是每个教师都会经历到的。如果每位教师都能经常地、自觉地反思。把反思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那么对教师的成长是受益无穷的。这需要在制度上加以规范,应要求教师在每节课后都进行反思,把反思结果简单地用几句话写在备课本上(备课本上事先专门留有空格);每周回忆归纳一次,把这周印象最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文字描述出来,写出较详细的教学反思。教务处应组织督促检查评比,还可择优结集出书。
(二)合作交流平台
形式上可采用:
1 每两人“结对子”。新老教师结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一帮一”小组,旨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提高”。这是过去传统教研的好做法,现仍应继承发扬。
2 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说课活动。同进度的教师抽签轮流说课,进行“岗位练兵”,然后集体评议。讨论如何落实课标要求,用好教材,优选教法。
3 教研组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各教研组每一至二周开展一次听课评课活动,每位教师都要承担,轮流进行。
4 学校内开展公开课展示和各种研讨活动。每学期或每学年每位教师都承担一次校级公开课。课的形式可多种多样,有反思课、尝试课、会诊课、展示课等。要提倡跨学科听课。还可适时举办课改论坛、课题实验研讨活动等。
5 开展校际、片际教研活动。学校应主动联系其他学校和上级教研部门,争取每年举办一次或参加一次较大教研活动。
(三)专业引领平台
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理论指导、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专业引导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的重建。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创造条件,让教师接受理论指导,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
学校要重视订购有理论价值、有一定深度但又可读性强的书籍和文章。要求教师重点阅读,并结合教学实际谈体会。让教师在自学理论的过程中与大师对话。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专业引领,派教师外出开会,观察观摩学习。请专家到校开讲座、听课评课。上级教研部门也要转变教研方式,要主动深入学校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们共同研究,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课程研究上多加引导。
(四)课题研究平台
课题研究。是教师在校本教研中针对某一课题,依据一定构想和目的。有计划地在实施过程中控制教育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原因分析,以此得出实质性结果,用以揭示和认识教育规律的方法。开展课题研究,使校本教研有一抓手。学校应要求每个学科都要开展课题研究。要发动全体教师参与。要摒弃课题研究“高不可攀”的神秘感。 “难出成果”的畏惧感,要改变过去有的学校仅靠几个科研能人,片面追求高层次课题,为了搞研究而研究。为“达标”装门面的研究状况。应要求教师人人都认真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要引导教师人人都来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总结发展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五)成果展示平台
搭建成果展示平台,目的在于使教师的教研成果得到学校和社会的承认。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满足、成功感,进一步激发教师教研的积极性。
学校应定期开展以教学反思、说课、公开课等为内容的教研活动,让教师的成果、才华在校内、校际、片际的教研活动中展示;定期评选优秀论文、举办学术年会或研讨会;定期出版教研专集;积极推荐教师的优秀论文到专业刊物上刊登,在有关的会议上宣传、推广教师的研究成果;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及时把教师的教研成果整理归档,作为评优评先晋级奖励的依据。
二、发挥骨干作用,引领校本教研
开展校本教研,学校要重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头作用。
首先是校领导的带头作用。尤其是校长,作为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应主持建立校本教研的有关组织、平台、机制,主持制订校本教研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并身体力行,带头开讲座、带头进课堂听课、评课、议课,及时解决实施中碰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